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5:08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河南郑州金水基地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的毛均莹,很荣幸能够代表金水基地参加本届 “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络教研” 活动。感谢新世纪教材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平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以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一课为载体,开展以 “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 —— 度量” 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真诚期待您的参与和指导,愿我们在本次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研讨目录:
[1、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0824)
[2、对“度量”的解读与思考](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0827)
[3、选课的思考](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0832)
[【1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0876)
[【1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4130)
[金水基地线上研讨预备会](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2348)
[金水基地第一次线上研讨活动概述](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194)
[【2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196)
[【2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4154)
[无生上课【实录】](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196)
[理论解读1](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174) [理论解读2](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182)
[研究学生1](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228) [研究学生2](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186)
[课例推进](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202)[金水基地第二次线上研讨活动概述](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07)
[
[【3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4243)
[无生上课【实录】(毛均莹老师)](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69)
[同课异构1(孙傲雪老师)](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74) [孙老师同课异构中的“困惑点”](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80)
[理论解读](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19)
[研究学生](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68) [研究学生的相关材料](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91)
[课例推进](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3709) [课例推进中的“思考点”](https://bbs.xsj21.com/%E6%80%9D%E8%80%83%E7%82%B9)
金水基地第三次线上研讨活动概述
[同课异构2(陈南南老师)](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7342)
[同课异构3(赵华赟老师)](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7356)
[课例推进](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7328)
[理论解读](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7339)
[研究学生](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187355)
金水基地网络研讨梳理
[思考梳理之“度量”教学](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206601)
[思考梳理之研究学生](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206605)
[思考梳理之网络跟帖](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206916)
[思考梳理之课例推进](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206931) [《1分有多长》课堂教学视频](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4&pid=212286) <font face="宋体"> </font>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2 编辑
对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
一、“度量” 概念的解读
史宁中教授
在《小学数学中的度量》报告中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的本质在于表达事物某些指标顺序。人具有两种本能: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又具有两种特殊的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人们借助两种特殊的能力把先天的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以及对量化顺序的感知,这就触及到了度量的本质。
刘加霞教授
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描述: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度量的基本性质:运动不变性、合同性、有限可加性。度量的本质是 “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度量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度量的本质,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王智明教授
在《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中指岀: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数学概念分为对象性概念、观念性概念和度量性概念。度量性概念是为了比较两个事物某个方面的差异,借助某个量来对该方面的差异进行量化,为此引入了相应的度量。它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是难舍难分的。
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 “度量” 能力的思考
度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把握度量的本质。
在 “度量” 内容的学习中,度量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比较待测量,所以我们应始终围绕着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景下,让学生体会学习新的 “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并会借此学会估计,从而培养数感,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
北师版教材的设计也突出体现了这点。在二下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呈现了四个问题,完整的体现了这一过程:首先,借助钟表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秒针,知道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接着,在数秒的活动中,建立 “1 秒” 长短的表象从而认识 1 分,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从而,借助 1 分感知、体验、估计生活中 1 分能做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
度量,从行为上看,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 的个数即是度量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依据不同的单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想像、验证等度量活动中,使 “度量单位” 表象呈现的更加清晰,学生对 “度量” 的理解更深刻。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的教材编写就体现了这一点:注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例如,通过拨钟面指针的活动,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3 编辑
选课的思考
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对 “度量” 有了一定的认知下,对比研究,最终选择二年级下册《1 分有多长》一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通读教材,在承上启下中发展 “ 度量 ”
认识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小学数学教材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旨在能认识钟表,了解 24 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北师大教材中,认识时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时间,活动任务是观察与辨认: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半时,一年级下册估计钟面上整时时刻(快到、刚到);第二阶段二年级下册分为两方面,一是认识时、分、秒,二是体验时间的长短,活动任务除了观察与辨认,还包括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第三阶段三年级上册认识年月日以及认识 24 时计时法。至此,小学阶段关于时间单位的学习就结束了。
《1 分有多长》为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时、分、秒” 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秒、“1 分有多长” 的实践活动,体会时间单位 “1 秒”“1 分” 的长短,帮助学生感悟时间的长短,既是对一年级认识钟表知识的深化和感悟,又是为三年级全面整体学习时间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承上启下的位置和价值,是我选择它的原因之一。
二、 细读教材, 在层层递进中发展 “ 度量 ”
发展学生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以此为基础,将时间单位表象重新加工、组合,发展为想象力,通过体验对数学表象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最终形成时间观念。
《1 分有多长》一课中四个问题串,很好的体现了上述过程。首先观察指针走动的钟表,认识秒。然后借助数秒活动,体会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接着记录自己 1 分内能做的事情,为辨认 1 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最后通过比较数 “60 下” 和 60 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从而使时间单位更清晰、深刻。
三、 探究 活动,在 体验感知 中发展 “ 度量 ”
“1 分” 这个时间单位是基于时间背景建构的度量单位,含有表达时间背景指标称谓。它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借助工具制定的。小学数学中,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需要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主动建构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何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时间的意义呢?教材呈现了钟面上秒针走动情境,学生在观察钟面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促进分析水平的提高,体验感知更短的时间单位 “秒”。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接着体验一份能做什么,进一步体验 1 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1 分有多长》一课,无论是从教材的编排,还是本节课的内容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本节课在学生度量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我认为《1 分有多长》一课是极佳的研讨载体。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4 14:33 编辑
《1 分有多长 》教学设计 【1 稿 】
【 学习内容 】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时、分、秒》第二课时《1 分有多长》
【基于课程标准】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 学习内容分析 】
1. 阶段安排分析
一年级认识 “钟表”,认识钟面上整时、半时的时刻。二年级认识 “时、分、秒”,体验时间的长短,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三年级认识 “年、月、日” 以及 “24 时计时法”,小学阶段关于时间单位的学习到此就结束了。二年级认识 “时、分、秒”,本单元安排了 4 课时,“1 分有多长(认识秒)” 是第 2 课时。
2. 本课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学习素材仍保持着北师大教材(第四版)的特色即 “情境 + 问题串” 形式。问题串包括 4 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即:首先,“看一看、说一说。” 认识秒针;其次,“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 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接着,“1 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 记录 1 分钟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长短积累经验;最后,“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通过对比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旨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让有关秒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喜闻乐见地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时间,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者 分析 】
为更好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做了学生调研即学习前测,包括书面调研和谈话调研。
1. 书面调研
被调研对象:二年级学生 36 人
调研题目 1: 钟面上,有关秒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调研结果统计如下:
题目 1
知道且能描述有关信息(如图①)
不知道空白没写
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如图②)
人数 / 人
7
29
11
百分比 /%
19.4%
80.5%
30.5%
1088910890
图 ① 图 ②
调研题目 2: 你觉得生活中或学习中,1 分钟自己能做些什么?
题目 1
描述合理(如图③)
描述不合理(图④)
不清楚
人数 / 人
18
6
12
百分比 /%
50%
16.6%
33.3%
10892 10894
图 ③ 图④
2. 谈话调研
题目 1:
被调研对象:二 年级学生 4 人(在 书面调研中 知道 分秒之间关系 的学生中抽取)
谈话问题:为什么 “1 分 = 60 秒”,你怎么知道的?
调研结果:其中 3 人能结合钟面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情况完整地描述原因;1 人是听说的。
题目 2:
被调研对象:二 年级学生 4 人(在书面调研中知道合理描述 “1 分钟能做什么” 的学生中抽取)
谈话问题:1 秒你能做些什么?
调研结果:2 人描述合理:“1 秒我能跳三下”“1 秒能写一行字”;1 人描述 “1 秒能写个 1”,1 人描述 “我能走一步”。
3. 以上调研发现
首先,关于钟表的知识,80.5%的学生空白。我在想学生平时也接触过,但是现在却没有回忆起来,那么,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其次,秒与分之间的关系,有 33.3%的同学知道,并且在这部分同学中,¾ 的同学知道为什么,那么这部分知识,我应该放给学生在猜测、观察、发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最后,“1 分能做什么?”50%的学生能合理描述,但是其中部分学生对更小的单位 “秒” 的感知不如 “分” 的经验准确。所以,本节课中我应该帮助学生完善对 “秒” 的感知,同时强化对 “1 分有多长” 的体验。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2-28 15:50 编辑
【 思考与分析 】
基于课标、教材、学情的思考来分析本课时学习过程,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设计并实施学习流程,即:从数学知识角度,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借助观察钟面和运用我们已经有的关于 “认识分” 的方法与经验,认识秒、认识秒与分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侧重自主学习与知识的建构,玩中学,学中做,在一系列的活动与游戏,体验感悟时间的长短;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指导相辅相成,在侧重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中,达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重。
因此,本课的学习特点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一些列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知时间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 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与教的策略、评价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 “秒”。
2、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知道 1 分 = 60 秒,提升转化思想和推理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1 分有多长,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间珍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体验 1 分有多长
【教具学具】
教具:一个篮球、一根跳绳、一个秒表
学具:任务单
【学与教的基本策略】
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
【评价设计】
从学习目标的达成角度,侧重表现性评价设计,并结合形成性评价内容,如下:
1. 评价要点
(1)了解钟面,认识秒。
(2)体验 1 分有多长。
2.评价设计
本着目标导引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评价与目标紧密结合的原则,针对各个目标,设计相关、相应的评价内容。
(1)针对目标 1、2,设计了以学生语言表达,口头评价为主要方式的形成性评价。
(2)针对目标 3,设计了以学生体验、展示为主要方式的表现性评价。
(3)针对目标 4,设计了体验、感悟提升,实践作业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2-28 19:20 编辑
【学习过程】
活动一, 联系生活、 唤醒经验。
1、观看春晚 0 点倒计时视频,思考倒计时数的每个数表示多长时间?(引出时间单位:秒)
2、结合钟表,复习时和分的知识,知道秒是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本节课通过认识秒,感受 “1 分有多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出发,引出秒。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秒的生活体验与认识。数数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秒的节奏。复习时分旨在唤醒旧知,迁移应用探究秒的知识。(达成目标 1)。】
活动二, 联系交流、自主建构。
1、观察交流,认识秒
(1)学生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观察钟面,交流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走动情况,感知 1 秒。
观察发现、交流想法。
(3)还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
观察思考,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将分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用秒计量时间的方法上,培养学会独立思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目标 2)】
2、猜想交流:秒针走一圈,钟面上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发现,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观察、思考、验证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认识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同时,感受秒的节奏,直观感受 1 分长短。(达成目标 2)】
活动三,感受体验、快乐学习。
1、有声音有画面,调整学生每一秒的节奏。
学生活动
2、有声音无画面、无声音有画面,调整学生每一秒的节奏。
学生活动
3、无声音无画面,估一估 10 秒,几十秒,1 分钟的时间长短。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从直观地感受秒的节奏,借助 “数秒” 的活动,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做到 “眼明心亮”。帮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培养估测时间的能力,体会 1 分的长短。(达成目标 3)】
活动四,活动体验、强化认知。
1、感受脉搏跳动的节奏,先估再测:1 分钟能跳多少下?
2、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 1 分钟能完成些什么?
3、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活动测试。(全班交流)
4、闭眼感受,计时 1 分钟。
观看中国军队 1 分钟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 1 分,实现学生学习自我建构的目的。体验、记录 1 分内自己能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估计 1 分,再次体验 1 分有多长,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通过小视频的观看,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知道珍惜时间。(达成目标 3、4)】
活动五,学以致用、促进提升。
写一篇数学日记:
“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记录自己 1 分都能做些什么?完成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一天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 1 分钟的长短,做一件事的需要多长时间,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达成目标 4)】
【板书设计】
10883
本帖最后由 wx_Yj9U9Y42 于 2020-3-2 11:53 编辑
毛均莹老师该节课程 “一分钟有多长”,可以说是备课,准备阶段做到了极致详细和丰富,并且突出了本节课的 “度量思想”。度量思想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比较待测量,所以毛老师应始终围绕着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景下,让学生体会学习新的 “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并会借此学会估计,从而培养数感,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值得我们所有数学老师的借鉴和学习。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以 “度量” 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毛老师做了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首先毛老师结合有关书籍和自身感悟对 “度量” 进行解读和思考,选定《1 分有多长一课》,可以看出毛老师仅对课题的选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这当然也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有一个精确的把握。毛老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的解读也是非常到位的,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学习。为毛老师点赞哦~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毛老师在备课初就对所执教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学情分析透彻。
毛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一些列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知时间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亲身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与教育与生活之中,是一节较为优秀的课。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韩婷婷
毛老师这节课从前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和整节课的全过程都能够看出,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前提下准备的这节课,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相信在如此的课堂中学生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基于 “度量” 下的 “1 分有多长” 这节课,毛老师准备很充分,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在课前对学生进行 “前测”,了解学生对秒的认识,对分秒关系的理解。课中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 “度量”,帮助学生感知 “1 分有多长”,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 郑州市市第七十五中小学部 赵转转
毛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先让学生知道 “秒” 这一时间单位,理解学习新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钟面,感知秒,引发学生思考,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有了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让学生充分体验时间,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本帖最后由 欣欣 于 2020-3-9 20:02 编辑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是为了对度量的结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需要。时间看不见,摸不着,让学生去感知时间,度量时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毛老师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化 “无形” 为 “有形”,把时间变成可触,可感,可度,从而增加孩子们的数感。通过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毛老师准确的抓住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孩子们爱动,思维活跃的特点,组织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 1 分有多长,学到数学知识,让孩子寓教于乐,贵为难得,为毛老师点赞。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尚雅新
本帖最后由 郁见 于 2020-3-2 20:32 编辑
毛老师这一节《一分有多长》课程从查阅各种专家名师的资料去对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再结合自己对选课的深度思考与教材的 “三方面” 理解、并且课前也对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各个环节的设计堪称无微不至!今天想借助跟帖这样方式也说说自己的一点点感受吧,数学世界里的 “度量”,应该是一种有标准的,直观的,准确的。但是在低年级孩子们的脑海里,对 “度量” 的感受并没有这么明显。没有像语文中的形容词那么好理解。但是毛老师通过对一年级二年级以及展望三年级的学习阶段的分析,运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环节,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大概感受,到课本上学习体会到新的度量单位,使学生们对数学里 “一分的度量” 单位的产生了 “比” 的感念,确实很用心。————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孙郁
跨年倒计时的导入,让学生意识到” 秒 “这个时间单位存在的合理性。到后面认识秒,体会 1 分钟有多长,以及体会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特别欣赏这节课让学生经历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75 中赵俊丽
毛老师对 “一分有多长” 这节课准备的很充分,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观的感觉到,我们只能借助工具间接的表达时间。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以直观的形象和表象为支柱,对于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而毛老师把时间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时间并且对其进行度量,以便于学生理解,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了度量的主题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多次积累活动经验。比如借助 “数秒” 的活动,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初次体验 1 分钟的长短;二是设计自选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规定的一分钟内干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这样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是的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感知自己在 1 分钟能干多少事情;三是写一篇数学日记: “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记录自己 1 分都能做些什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3 10:46 编辑
[wx_ZApeVInD发表于2020-3-216: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15&ptid=126004)
毛老师这节课从前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和整节课的全过程都能够看出,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 ...
谢谢,我们共同研讨。度量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是用一个标准量去测一个代测量,测量的结果就是度量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这样一个活动用,用 “1 秒” 的时间单位度量 “1 分”。用 “1 分” 的时间单位度量生活中一个活动。正如您所说,这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毛老师对这节课的准备非常充分,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直观的感受 “秒” 的节奏,使得学生掌握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形成一个对时间进行测量的 “尺子”,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并运用时间的规律来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使我受益良多。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一分有多长》这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是感受时间的长短,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毛老师在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付出了很多心血。从观看春晚零点倒计时视频,到大钟面,有声音、无声音让学生更清楚的感受一分钟,再到最后观看中国军队一分钟视频。这些活动新颖有趣,让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自然向抽象过度,逐步获得数学感性经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毛均莹老师该节课程 ——“一分钟有多长 “,通过详尽的教学内容安排,让二年级的小朋友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一分钟” 到底有多长。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大多还处于形象思维运算阶段,抽象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难以理解,毛老师借助 “数秒” 的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秒的节奏,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做到 “眼明心亮”。帮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培养估测时间的能力,体会 1 分的长短。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毛老师基于对度量的思考,选择 “一分有多长” 这一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位置和价值。毛老师在备学生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通过调研的结果了解到学生的基本学情,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出发,学生通过这些贴合生活又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受到一分有多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本帖最后由 13783539024 于 2020-3-3 18:43 编辑
在毛老师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亲身体会 1 分钟能做些什么,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看完毛老师对 “度量” 的解读,“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
基于对度量的思考,毛老师让学生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进行有效度量。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验证了 1 分 = 60 秒,进一步体会度量的本质。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小学部 赵转转
[欣欣发表于2020-3-219: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55&ptid=126004)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 ...
谢谢您对本节课评价与肯定!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面积单位一样,不容易被感知。所以在读懂教材问题串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意图是在活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时间单位,感受度量的本质。在学习活动中,先体验感知时间单位秒,用 “1 秒” 度量较短的时间,引出 “1 分” 的长短;再借助 “1 分” 度量生活中做一件事或一个活动的长短,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度量时间的生活经验。
[13783539024发表于2020-3-221: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78&ptid=126004)
跨年倒计时的导入,让学生意识到” 秒 “这个时间单位存在的合理性。到后面认识秒,体会 1 分钟有多长,以及体 ...
谢谢赵老师的回复和肯定!我理解的是在课伊始,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度量较短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不能用了,需要新的时间单位。同时我也在思考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它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是需要学生去体会和理解的,所以在这点我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给学生留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wx_Q2b2pxsr发表于2020-3-221: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82&ptid=126004)
毛老师对 “一分有多长” 这节课准备的很充分,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观的感觉到,我们 ...
感谢魏老师的回复与肯定!确实如您所说,时间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基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伊始从生活春晚倒计时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时间短了我们如何计时。时间单位不容易感知,借助活动,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无论是数秒的活动还是估计时间的活动,其实都是在帮助学生感受时间单位的长短。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和感悟,对时间的度量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张景华发表于2020-3-309: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95&ptid=126004)
度量的核心是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 ...
同意张老师您的观点,同时更感谢您提出的建议!我也感觉确实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的单位的重要性。仅让学生体验感知时间单位,学生似乎还缺乏实际去度量这样的基本活动,但我们也是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所以设计了这样一步步建立时间单位概念的过程。接下来我们会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进行整合和调整,希望有所改进,最后再次感谢您的建议哦:)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 “时间” 还是比较懵懂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毛老师对这块儿的准备做的特别充分,为优秀的毛老师点赞!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我认为,数学课至少要有一种数学思想在里面,《一分有多长》这节课毛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以及抽象思维转化成具体思维的方法,借助观察钟面和运用我们已经有的关于 “认识分” 的方法与经验,来认识秒、认识秒与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感知时间的长短,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值得我们所有老师的借鉴和学习!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毛老师的这节课准备的很充分,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无意注意占注意力的主导地位,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而毛老师利用感受脉搏跳动的节奏,观看中国军队 1 分钟视频,各类的游戏和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课堂之上,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对时间进行度量,从而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我受益匪浅。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今天看到史宁中教授关于度量的解读,特别有启发: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 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张景华
毛老师,对于课程的解读很细腻,而且很详细,给我们新手老师一个很好的开解,从中学习到很多。对于度量有了新的和更深入的了解及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及时纠正自己,把握度量核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度量单位,更好的体会度量思想。
度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学生通过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在 “一分有多长” 这节课中,通过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把握度量的本质,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1 分 = 60 秒,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一秒和一分的长短,增强对这两个时间单位的感受,充分体现出 “度量思想”,为毛老师点赞。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毛老师这节课以 “度量” 为背景,对度量的本质理解深刻,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且详细。第一个环 “” 节春晚倒计时” 的引入,建议考虑 “趣味问答”,节选儿童频道某节目的一个问题,设计倒计时 3 秒抢答。这样也许没有春节倒计时那样特别、隆重,但可以节省 7 秒。-----75 中 武洁燕
毛老师这节课在体验感受环节设计了 3 步,分别是有声音有画面、有声音无画面、无声音无画面。前两步是借助工具调整每一秒的节奏,最后一步是扔掉工具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变成一把测量时间的尺子,很自然的把工具测量和抽象测量结合在一起,很棒!——-75 中 赵华赟
时间是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因此时间的 “度量”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认识秒的环节,从直观地感受秒的节奏,借助 “数秒” 的活动,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帮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培养学生估测时间的能力,体会 1 分的长短。到后面的实践活动,1 分钟能做些什么,为辨别 1 分的长短积累了活动经验,看完让我感受很深。——75 中赵俊丽
毛老师对度量把握的很透彻,度量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的个数就是度量结果。而在 “1 分有多长” 这节课里面,就是把 1 秒作为标准量,看 1 分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量,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得到 1 分=60 秒,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其实我觉得毛老师设计的导入,观看春晚零点倒计时视频,设计的特别好,很有必要。通过观看视频,思考倒计时数的每个数表示多长时间,引出时间单位:秒。这样可以让学生感知秒,认识秒,一秒就是这么长,通过认识秒,再引出一分有多长。并且倒计时的视频很有意义,学生看了会比较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wx_uz0Wy38W发表于2020-3-309: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497&ptid=126004)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多次积累活动经验。比如借助 “数秒” 的活动,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 ...
谢谢您的回复与肯定!首先,在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时,我想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过程。因此借助 “数秒” 层层递进的活动正是基于此设计的。其次,度量,从行为上看,就是用一个标准量(度量单位)去测另一个待测量。在我们生活中也尝尝遇到估测一个活动大约需要的时间。我想,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它的意义与价值就在此。
我认为,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借鉴和学习。
[张莎莎发表于2020-3-310: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513&ptid=126004)
通过看毛老师的这些准备资料,虽然度量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是能够看出毛老师对这二字做了深入挖掘,查 ...
谢谢您的回复与鼓励!这份学情调研可以看出:脱离生活情境,学生对时间单位并不了解。同时调研中疏漏之处,后续我们会继努力。也是基于此调研,所以在课伊始设计了春晚倒计时活动,目的是调动起已有的经验,感知时间单位 “1 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中,使度量单位的表象更深刻;让学生体会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发展学生的度量能力。
能我认为,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借鉴和学习。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并且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估计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二年级的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而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感知。毛老师通过设计估测脉搏跳动的节奏、观看中国军队一分钟视频等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知一分钟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度量,度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wx_Q2b2pxsr发表于2020-3-312: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540&ptid=126004)
毛老师对这节课的准备非常充分,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 ...
感谢魏老师的肯定!但一稿的设计还很欠缺,接下来会在进一步学习度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学情,更加细致地设计教学过程,力求更能体现度量的本质,还有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掌握度量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请老师多给我们提建议和意见哦!
[张景华发表于2020-3-414: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685&ptid=126004)
今天看到史宁中教授关于度量的解读,特别有启发: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 ...
谢谢张老师的回复。在教学设计一稿的设计前,阅读和学习了大量关于度量的理论知识,力求将度量思想通过《1 分有多长》这一载体进行突出和展示,因为度量的本质就是相同单位的累加,度量的核心是度量单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视学生的在活动中的经历与体验。但,我们的一稿还是不成熟,不完善,如:自主选择度量的方法、自主选择度量单位等。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学习度量的理论知识,结合同行们给我们的建议,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
因为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 “1 分” 这个度量单位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毛老师在课堂上利用有声表让孩子们感知了 1 秒的节奏,并充分体验 1 分能做多少道口算,拍多少下球,写多少个字,进而让学生在心中有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6 10:44 编辑
金水区小学数学学科 “度量” 主题第 1 次直播研讨活动
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3 月 4 日上午,金水区小学数学青年中心组、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和金水区丰庆路小学数学组以及金水区优秀骨干教师等将近 100 人,以在线直播的方式开展了以 “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 度量” 为主题的第一次网络直播教研活动。金水区教育发展中心的教研员和校领导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并给予指导,全体数学老师认真倾听,并连麦发言。
本次研讨活动共三个环节:首先由毛均莹老师直播介绍目前课例研究进展情况。毛老师分享了她对度量的解读与思考、介绍了《1 分有多长》第 1 稿教学设计思路与想法,并提出了目前课例进展中的三点困惑与思考;接着,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老师分别发起直播介绍了目前活动推进情况和问题,并对《1 分有多长》课例进展做以点评引领,与在线老师们互动交流;活动最后老师们也以连麦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及建议。本次直播教研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会启动区级直播研讨活动和基地的研讨活动,也将会通过网络同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b> 目前,我们的课例进展中也遇到了困惑和思考点:</b>
1、《1 分有多长》是本单元第二课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认识 “时、分”。在引入环节我们可以做哪些调整和整合,让学生对新的时间单位 “秒” 的产生需求,引发认知冲突?
2、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面积单位一样容易被感知。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时间单位的必要性?
3、教材第二个问题是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为此,在 1 稿教学设计中设计了 “活动三: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的递进过程”。它在本节课中所占的地位、意义、价值究竟有多大?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通过这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网络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给我们多提宝贵建议、思考、想法,真诚的期待您的跟帖回复。谢谢!<p align="center">109641096510966</p>
在 “度量” 内容的学习中,度量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比较待测量,而这节课的时间标准量是 “1 秒”“1 分”,在教学时,毛老师对这两个时间标准量都进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秒针,观察秒针,估一估 1 分钟的长短,闭眼感受 1 分钟,看 1 分钟视频,让学生对于时间有了直观的感受,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 “度量思想”。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度量的教学必要性,是要让学生明白度量单位统一性以及度量在数学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 “标准” 的重要存在。比如去测量桌子的长,我们拿一本书作为标准和拿一把尺子作为标准,测量的结果则是用几本或者几把尺子去表示,进而表现度量的本质。 毛老师用秒来度量分,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让学生感受 1 分有多长。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钟能做些什么,亲身体会一分钟有多长,积累生活经验。——75 中赵俊丽
现实背景如此丰富多彩,那么,就应当根据教学内 容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和问题的需要,自己或小组决定用什么样的度量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知, 选取度量工具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度量的精确性.
度量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毛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依据不同的单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一系列度量活动中,使学生对 “度量” 的理解更深刻。例如,通过拨钟面指针的活动,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毛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通过小视频的观看,不仅让学生知道大家的一分钟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而且提升了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给这节课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很棒的结尾。— 郑州第七十五中 武洁燕
统一时间单位是为了方便人们使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趋向统一,人类社会单位制必须统一,人们需要有一个共识性的单位或者体系。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学生对一分钟时间的估计,在矛盾中感受统一时间单位的重要性。——- 郑州七十五中学 赵华赟
毛老师最后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通过记录自己 1 分都能做些什么、一天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1 分钟的长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间珍贵,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在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较容易忽略,而写数学日记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再次感知度量,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还达成了情感目标。为毛老师点赞。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毛老师在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感知,经过 “有声音有画面~有声音无画面~无声音无画面”,不断地让学生找准 1 秒的节奏,1 分的长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时间就在我们身边。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毛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完美的结合。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写的很详细,设计意图更是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相信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习的。丰庆 张颖
毛老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在本节课设计的三个活动,既能让学生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也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时间变成自己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这样为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做了更好的铺垫。 丰庆路崔志红
在课前,毛老师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测,对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而让这节课真正的做到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学习的 “承上启下”。 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毛老师在做课前的前测时,问题之一:你觉得生活中或学习中,1 分钟自己能做些什么?学生书写图片呈现:1 分钟我能字 100 个字。是不是一个表述的错误,需要老师注意一下呢? 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我特别喜欢毛老师进行的这个课前学习的前测,本次前测结合当前疫情,既有书面较为广泛的调研,也有从已有掌握知识的学生中进行的谈话调研,之后老师进行具体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之后课堂的规划。这样不仅知道了学生掌握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清晰的规划。非常棒! 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毛老师的教学设计,独特新颖!五个活动前后贯穿整个课堂,既有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也有活动中对目标的具体达成,更有整节课之后对学生 “珍惜时间” 这个生活习惯的培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而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概念,很难感知。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然后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发展学生的度量能力毛老师通过设计估测脉搏跳动的节奏、观看中国军队一分钟视频等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感知一分钟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 —— 丰庆 赵鸿淼
度量就是用一个统一的” 标准量” 去量另一个,毛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依据不同的单位设计,和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一系列度量活动中,使学生对 “度量” 的理解更深刻。例如,通过拨钟面指针的活动,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丰庆 赵鸿淼
二年级小朋友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而毛老师则抓住 “实践” 这个中介,帮助学生在认知上有一个很大得突破,并由浅入深的从 1 秒逐步的引导学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长,在这个过程中毛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积累经验,去感知,去触摸,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 丰庆 赵鸿淼
数学概念可以分为对象性概念、观念性概念和度量性概念。度量性概念的获得不同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在教学度量性概念时,注重在恰当的探究空间中感知度量性概念,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建构度量性概念,在应用中丰富度量性概念的表象。
时间单位是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教学中,毛老师设计五个活动,从建立表象,切身感知,到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逐步体验秒的节奏,得到分与秒的关系。毛老师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操作中将知识融于生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理解。所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体验对数学表象和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度量的能力,充分体现出度量的主题思想。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毛老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一分并且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也有深刻的体会,我觉得这点非常好!
课前的书面调研,反映出学生对时间时有初步认识的,但并不形成知识结构,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形成知识结构,毛老师通过各类游戏使学生学习系统化的知识,体验时间的度量。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度量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其形式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秒引出分,设置实践活动 “1 分有多长” 通过数数活动经历 60 秒的过程,再根据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毛老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的非常清楚,将课本的复杂概念通过活动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并理解所学知识。一般来说,老师教授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只有孩子们动手去做,去接受的东西才是他自己的东西。毛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孩子们肯定能够有好的收获。当然,我也受益匪浅。:loveliness:
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崔梦晴
在教材的处理上,毛老师联系生活实际,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一分并且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也会有深刻的认识。
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崔梦晴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时间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这才是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毛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感知秒的节奏,感知 1 分的长短,体验 1 分能拍多少下球、写多少个字、脉搏跳动多少下,这些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度量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其形式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秒引出分,设置实践活动 “1 分有多长” 通过数数活动经历 60 秒的过程,再根据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毛老师这节课提供了探究、体验、感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理解时间的意义。——75 中赵俊丽
活动四,活动体验、强化认知。
3、选择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本条,预计学生有很多喜欢做得事。我的建议是提前做一个课前调查,选择几个人气高的,上课可实施的,让学生们选择。)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武洁燕
活动四,活动体验、强化认知。
4、闭眼感受一分钟
(对于本条,预计有的学生会感到一分钟很短,有的会感到很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和军队视频是一格很好的衔接。)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华赟
毛老师这节课,利用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感知时间,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关于时间表象,进行初步的度量,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关于时间知识。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毛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借助观察钟面和运用我们已经有的关于 “认识分” 的方法与经验,从而认识秒、认识秒与分之间的关系,得出 1 分 = 60 秒。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不容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毛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让时间不仅停留在表象,更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为更好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毛老师做了学生调研,包括书面调研和谈话调研,做的很细致,很用心,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做了充分的了解。为认真的毛老师点赞!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
课本第二个问题串了解分和秒的关系时,就体现了这一点。小男孩在跟着钟表:1 秒、2 秒、3 秒…… 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的本质是度量单位的叠加。
文一翰林贾斐斐
把握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度量单位的 形成大体都经历了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这是为了日常生活的表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虽然度量单位都是人规定的,但就形成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毛老师课前的书面调研,做的很好,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学习时间之前,已经有了关于时间的认知结构,这个调研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在什么层次,从而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时间单位,尤其是时间的基本单位 “秒”,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学生不易具体感知,同时,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秒的认识并不丰厚,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毛老师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 1 分的长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他们对直观内容的学习往往更加容易接受,也更感兴趣,毛老师这节课,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化成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东西,这点感觉非常棒。郑州市丰庆路 张颖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度量单位。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了一分钟的长短,初步建立了 1 秒、1 分钟的概念,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通过做自己喜欢的活动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广泛的生活经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一分钟能干多少事情,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毛老师针对学情,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反复体验、交流,用各种活动来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既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1 分” 这个时间单位是基于时间背景建构的度量单位,它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借助工具制定的,这节课通过学习时间的度量单位,从而间接的认识时间的概念,初步的运用时间的概念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时间单位,尤其是时间的基本单位 “秒”,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学生不易具体感知,同时,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秒的认识并不丰厚,这相对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郑州丰庆路小学 张颖
毛老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创设小游戏,加深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能够进行新课的讲解。“度量” 应该从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能孩子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分有多少?学习完这一节课,应该明白如何把这些进行运用。这是我的一点思考。
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崔梦晴
毛老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一分并且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也有深刻的体会 丰庆路小学 邵影洁
毛老师通过记录自己 1 分都能做些什么、一天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1 分钟的长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间珍贵 丰庆路小学 邵影洁
理论解读团队第一次成果:
![V[G5N%@[ZU9F9FIA2~~OQGQ.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张景华/image/V[G5
N%@ZU9F9FIA2OQGQ.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ZU9F9FIA2OQGQ.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 张景华 /image/V [G5`N%@ZU9F9FIA2~~OQGQ.png)
)
本帖最后由 wangxiaowang 于 2020-3-11 17:44 编辑
关于度量,学生之前学习过长度的度量,但是有实物,看得见摸得着。这节课的困难之处就在于时间的度量是抽象的,毛老师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实际的动作。如拍一下手来表示 1 秒有多长。
丰庆路小学 王皎璇
本帖最后由 wangxiaowang 于 2020-3-11 17:47 编辑
一个新知识的学习,应突出其学习的必要性,这节课毛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时间,体会其学习的必要性。
丰庆路小学 王皎璇
本帖最后由 金水丰庆朱婷婷 于 2020-3-11 19:05 编辑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丰庆路小学 “研究学生” 组的一员,本周我们组的教研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
一、确定任务流程
从上周三听了毛老师的设计说明,虞老师和王老师的分析讲解,我们组就开展了线上研讨工作,组建了 “丰小研究学生团队” 讨论组,展开线上研讨和多次视频会议,共同分析我们组的任务单,确定了具体工作流程。
二、发放调查问卷
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学生对于 1 分钟的生活体验上,最终确定了 6 道题目,并以组内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采用何种问卷形式,但很不巧,投票结果是 4:4,最终我们决定首次先采用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来进行,后续看学生反馈情况如何再决定是否调整方案。之后通过自愿报名面向我校二年级的 30 名同学发放前测问卷。
三、数据分析整理
问卷收集后,我们并召开视频会议商讨问卷评定标准,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附图就是每道题中比较有时间概念的实例和时间过短过长的实例。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时间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晰准确的,可以准确的判断做一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对时间的估计也是比较准确的。通过家庭、课本、教师等各方面掌握了一些有关时间的常识以及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部分同学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有几个学生是真的没有时间长短概念的,应该和他们生活中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等有关。
四、总结提出建议
结合调查问卷结果,结合毛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组有三点疑惑:
第 1,教具准备中写的一个篮球、一根跳绳,在设计中并没有出现,不知道毛老师预备怎么使用。
第 2,活动四这个环节中,第 1 个小活动 “感受脉搏跳动的节奏,先估再测:1 分钟能跳多少下?” 这项活动我们曾在高年级测试过,学生尚不能准确摸到自己的脉搏,而我们的目标群体是二年级学生,这项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斟酌。
第 3,活动四中的第 3 个小活动: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活动测试。(全班交流),这个又预备如何进行。
丰庆路小学 “理论解读” 研讨组第一次汇报:
凸显度量本质 感受度量核心
在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度量都是一条课程发展主线,和另外的四条发展主线 “数与运算、代数与函数、几何、数据处理与统计概率” 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研讨组梳理了度量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并结合课例分析凸显 “度量” 这一条课程发展主线。
一、“度量” 的本质
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表示物体或现象的某一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量。度量是因为比较存在的,没有标准就没有度量,因而度量性概念的产生大都来源于某种比较任务,在任务解决中感受建立比较标准(度量)的必要性。
史宁中教授说:度量的本质是度量单位。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
二、“度量” 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1. 推理能力
两个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或两个量之间的某些变化关系等等,都与推理有关。
2.数感
度量的结果用 “数量” 表示,即用数与计量单位表现物体的属性。
“数量” 与 “数” 的概念并不相同。比如本节课中 1 分与 1 秒,虽然用同样的 “数” 但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数量”。这两个量具有不同属性,不可以比较,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体会的这些数量都是带计量单位的,所以度量活动也会培养 “数感”。
三、“度量” 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以数表形,以形化数,就是 “度量” 为我们呈现的最基础的数学本质。
度量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量,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度量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课后生活中很容易接触与应用到的数学,所以学生容易感受 “数学的有用性”。
四、结合《1 分有多长》一课理解度量
本节课是关于时间的度量,对时间进行量化,感受度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就是用时间单位去计量时间的长短。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看、可触、可感,所以需要通过提供探究、体验、感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理解时间的意义,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在活动中,先体验感知时间单位秒,用 “1 秒” 度量较短的时间,引出 “1 分” 的长短;再借助 “1 分” 度量生活中做一件事或一个活动的长短,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度量时间的生活经验,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
总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升学生的度量能力,做到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丰庆路小学 耿朝源
本帖最后由 史顺姣 于 2020-3-11 18:58 编辑
金水基地第一次线上研讨活动概述
为使基于 “度量” 的课例研究深入推进,3 月 11 日下午 3:00 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虞文辉、王珏、侯新慧三位老师;金水区 75 中小学部、丰庆路小学全体数学教师;金水区青年中心组成员及部分学校数学老师共同参与网络研讨交流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毛均莹老师进行无生上课《一分有多长》;
10990
第二阶段分别由理论解读组的张景华老师(75 小)、耿朝源老师(丰庆);研究学生组的赵转转老师(75 小)、朱婷婷老师(丰庆);课例推进组的孙郁老师(75 小)、杨慧丹老师(丰庆);分享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10991
10992
第三阶段为现场互动和交流。
教研员虞文辉老师、王珏老师,对现阶段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加以肯定,并对下一步各组研究工作的开展给予了指导与建议。
10993
10994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11 19:07 编辑
《1 分有多长 》教学设计 【2 稿 】
------ 无生上课实录
课前小游戏:
同学们,马上要开始上课啦,我们一起来玩个课前小游戏:“木头人”。当我喊 “1.2.3” 时,你们就说 “我们都是木头人”,然后静息。感觉过了 1 分钟的时间,就自动解锁。准备好了么?“1.2.3”
一、 活动体验,唤醒经验,体会统一时间单位的必要性;
1、恭喜同学们,解锁成功,上课!你们刚刚用了什么办法计时,让自己解锁成功的?
生:你是在心里默数 1——60。
生:在心里数 60 个数地时间就是 60 秒,1 分钟。
2、怎么不用我们已经学过的 “时或者分” 计时呢?
3、恩,确实如你所说,1 时表示的时间太长了。计量短的时间,就不合适了。你刚刚数数时,数的 1 个数表示多长时间?1 秒;你呢?也是 1 秒;你呢?还是 1 秒。
4、听,他提到一个新的时间单位 “秒,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可是,不对啊!你们都是 1 秒 1 秒数的,但我看到他最先解锁、他最后解锁,怎么回事?
5、通过你们的讨论,我清楚了,他数的最快,他数的最慢,所以他们 1 秒 1 秒的节奏也不一样,1 分钟的长短也就不一样,解锁的速度也就不一样。那我们按谁的节奏来计时呢?我们请小钟表登场,帮帮忙!
二、感受体会,探究新知,建构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
(一) 认识秒针
1、看,这个大钟面上,那根针是秒针呢?
生:钟面上最长、最细、走的最快的,就是 ---- 秒针
2、我们到嗒的一声,秒针走动了一格,就是一秒。谁来学一学?(瞧,他的动作和声音真形象。你的发现很有价值!)
3、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二)体会秒的节奏
活动一:有声音有画面
1、时间啊,就是这样 1 秒 1 秒的过去的,刚才老师听到了大家一秒一秒整齐的地节奏声,合作的真好!现在对 1 秒 1 秒的节奏有感觉了么?
2、谁来试试!(请一名同学站在位置上,试 10 秒,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他的节奏打的怎么样?
活动二:有声音无画面、无声音有画面
1、那接下来,我想邀请同学来单独打节奏了,谁来?(选一个声音和动作都很准的同学)
2、开始有声音提醒你,后面就没有声音了,要靠你自己打节奏了,有没有信心打准。其他小朋友来当小评委,我喊停得时候,停。打的怎么样?
活动三:无声音无画面
1、我们刚才通过合奏和独奏的方式感受了秒的节奏。接下来,我们玩一个 “我是小闹钟” 的游戏!请听游戏要求:当你听到我喊 “开始” 的时候,就闭上眼睛,如果你感觉 10 秒到了!就喊停并睁开眼睛。我们比一比,谁是合格小闹钟!
2、我刚才看到你是这样打节奏的,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喊停呢?
生:从 1 数到 10(评:是啊,10 秒是 10 个 1 秒,1 秒 1 秒的数,我们要从 1 数到 10,你们是不是都是从 1 数到 10 的?他的方法真好:变数数边做动作,这样节奏就打的又稳又准!)
3、还想再试一试么?(想)我们课间玩游戏时,评选出来了我们班的长音王,请长音王上台!长音王的声音有多长呢?他啊,我用屏幕上的钟表计时,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默数!我喊预备的时候,你深吸一口气,好吧?
三、观察交流,自主建构,理解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10 秒时,秒针走动了多少?
2、你想让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多长时间?
3、有同学谈到,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为什么呢?
生: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1 圈有 60 小格,所以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
4、当秒针走一圈时,钟面上还会有什么变化呢?看好大屏幕了!
生:秒针走了 1 圈,分针就走了 1 小格。(你发现的真细致!)
5、我们知道,秒针走 1 圈,就是 60 秒。正好分针走了 1 小格,是 1 分钟,所以,我们就得到了这个关系:大家一起读(生齐读)反过来,(生齐读)2 分呢?3 分呢?
四、活动探究,强化认知,建构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
活动一:听儿歌
1、我刚刚看到,同学们在默默的感受秒针转一圈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的时长。学的真投入!送给大家一段儿歌,轻松一下。但是数学课上听,有数学课的要求,我们一边听一边默数这段儿歌有多长?
2、准备好了么?开始这段儿歌大概有多长呢?
3、这段儿歌就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估 60 秒左右的同学,都对我笑一笑!
活动二:数脉搏
我们的身体上也有一个小部位,不停的跳动!知道在那么?找准你的脉搏,感受到它在强有力的跳动!你感觉他跳的怎么样?(比秒快)1 分钟,脉搏跳多少下?我们来试一试!准备好了么?1 分钟开始!
活动三:挑战 1 分钟
1、“1 分钟我们能完成些什么呢?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在四人小组的组长哪里,请拿出来。四人小组的成员,从小组长哪里选择一样你感兴趣的任务。(选好任务的动作示意老师)
2、1 分钟的时间。我们试一试你 1 分钟能完成些什么!准备好了么?
3、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些运动材料,受场地的限制,我各请一位同学来运动:1 位同学拍球、1 位同学跳绳、1 位同学上下蹲起;同桌帮忙数数,请你们先站在一旁准备好。其他同学,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当你听到 “开始” 的时候,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默数记时 1 分钟。如果你觉得时间到了就喊停,好么?运动的同学准备好了么?计数的同学准备好了么?其他同学准备好了么?
4、(观看中国军队 1 分钟)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5、希望这节课后,大家都能做珍惜时间的小主人!
五、作业实践,促进提升。
写一篇数学日记:“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记录自己 1 分都能做些什么?完成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一天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丰庆路小学课例推进小组的一名成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内容分析解读,2、从 “度量” 的角度分析解读,3、我们的想法。
一.内容分析解读
学生已经学会看整时和半时,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 1 时 = 60 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教材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再次认识带有秒针的钟面,感受各种指针的不同作用,不同形状,引出今天的主角 “秒针”,初步感受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的长短;第二个问题串通过在听声音,观察秒针走动的次数,感受秒针一圈走动 60 下,得出秒针走 1 圈就是 60 秒,60 秒就是 1 分的长短,具体认识 1 分有多长,在活动中体会可以用秒来度量时间单位分,体会 1 秒和 1 分的长短,增强对两个时间单位的感受,培养时间观念;第三个问题串借助在实践活动中用适当的度量单位分,体会 1 分有多长,发展数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有多长,促进其估测意识的发展;第四个问题串,再次通过数 60 下和 60 秒的比较,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
二、侧重从 “度量” 的角度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解读
度量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比较待测量。时间的度量,就是用时间单位去计量时间的长短。因而这节课首先要认识标准量 “秒”;设置实践活动 “1 分有多长” 通过数数活动经历 60 秒的过程,再根据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通过 3 个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并且要求说出对时间的感受。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我们的想法
认真研读毛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毛老师设计的五个活动前后贯穿整个课堂,既有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也有活动中对目标的具体达成,更有整节课之后对学生 “珍惜时间” 这个生活习惯的培养。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一分钟有多长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中建议让学生听着音乐在一分钟之内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是对学生估测能力的训练,有了活动已做基础,先叫同学交流估计的办法,然后跟随一段欢快的音乐跳起来,估计一分到了就回到座位。新课标中倡导从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中撷趣素材,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将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活动感受到了一分钟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估计一分钟长短。
理论解读第一次成果:
![V[G5N%@[ZU9F9FIA2~~OQGQ.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张景华/image/V[G5
N%@ZU9F9FIA2OQGQ.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ZU9F9FIA2OQGQ.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 张景华 /image/V [G5`N%@ZU9F9FIA2~~OQGQ.png)
)
毛老师这节课的导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较小的时间单位的必要性。同样都是一秒一秒数的,为什么有的同学快,有的同学慢,这时就体现出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需要度量时间的工具,之后根据钟表认识秒针,让学生知道一秒的概念。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本帖最后由 wx_Swk7EZ7Z 于 2020-3-11 21:54 编辑
75 中小学 “研究学生” 组本周教研情况:
一、对学生进行前测
为了了解学生对秒、分的认知程度,我们在上周对 18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三个层次进行,每个层次各 6 名。(设计意图:分层次研究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更好的照顾到后进生的学习。)
通过前测结果,了解到 22%的学生不仅认识秒,能够读出准确时间,而且还能借助钟表表述出分、秒之间的关系。剩余 78%的学生区别不大,都认识秒,但部分读不出准确时间,虽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但不知道为什么。 11007
11009
对于 1 分钟能做什么事情,大部分同学对 1 分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说不准确 1 分钟到底能做什么事情,缺乏生活经验。
二、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时间
针对第一次学生前测情况,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家长帮忙记录学生 1 分钟所做的事情,让学生对时间建立初步的表象。比如:1 分钟可以刷几个碗、1 分钟跳几下绳等,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分享。
在知道 1 分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 1 分能做什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多个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验 1 分钟能做什么,从而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毛老师这节课讲的很不错,从多个活动,多种角度,让学生体验时间,并用自己的实际操作度量时间,从而掌握有关时间方面的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通过听毛老师第一次无声上课,已经呈现出来是第 2 稿了,建议课后活动让学生体验 1 分钟,毛老师播放的是《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比较欢快的歌曲,我觉得可以选择一首较为轻柔的歌曲,如果歌曲过于欢快学生容易出现课堂上的思想抛锚。 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根据毛老师课前对学生的前测,学生对钟面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说明并不是特别好,那么可不可以在课前进行一下钟面知识的回顾呢?这样学生就可以对钟面上长短针有更清楚的认识了。 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毛教师的无生上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度量的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在这节课中毛老师使用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度量工具,钟表。观察到这个钟表设计得也是非常用心,它的秒针很长,长到可以指向表中的每一格,而秒针每动一下都有黄的的痕迹,这让孩子们的观察更加的清楚,更深刻的认识到秒针动一格是一秒。另外这个钟表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结束后还可以回到原位,在教学上非常实用和方便。这个设计非常棒。—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武洁燕
如果我自己上了一堂课,也将从这几个方面,引入课题后 1⃣️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分有多长 2⃣️从秒来感受,10 秒,20 秒,30 秒,60 秒也就是一分钟。3⃣️通过活动,真切的生活体验反复感受,提高度量一分这个时间的准确性。最后再附一时间和爱国教育等对这一课教学的丰富。不仅仅知道一分和 60 秒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更能够发展学生对时间度量的意识。—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赵华赟
分、秒等时间最难感知的时间,对于成人来说,准确的去把握秒的节奏还是一件比较难得事情,更别说让二年级学生去感知。这么大的孩子让他们多去体会,只有积累更多的经验,他们才能准确的感知和估计吧。 丰庆路小学 张颖
无论是什么样的度量和度量单位,其中的量,最终都必须通过数予以表达,并且都是基于 1 度量单位进行表达的,不同的是,这时 1 的后面必须缀有度量单位称谓.比如,对应于长度、质量、容量、速度等不同的指标,对应的度量单位的称谓可以是米、克、毫升、米 / 秒,等等
毛老师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一分有多长,知道学习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充分体现了 “度量思想”。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首先毛老师结合有关书籍和自身感悟对 “度量” 进行解读和思考,选定《1 分有多长一课》,可以看出毛老师仅对课题的选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这当然也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有一个精确的把握。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度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度量单位。本节课的核心单位是 “1 分”。鉴于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面积单位一样容易感知,所有借助实际生活,帮助学生体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 “1 分” 的概念。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度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毛老师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建立一秒和一分的概念,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还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一分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感受时间的意义。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毛老师在备课初就对所执教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学情分析透彻。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毛老师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时间的意义,教材呈现了钟面上秒针走动情境,学生在观察钟面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促进分析水平的提高,体验感知更短的时间单位 “秒”。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75 中华赵俊丽
毛老师对度量解读的很透彻,度量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就是度量结果。而在 “1 分有多长” 这节课里面,就是把 1 秒作为标准量,看 1 分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量,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得到 1 分=60 秒,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亲生体会 1 分钟能做些什么,加深对 1 分有多长的印象。——75 中赵俊丽
毛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将数学的学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应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毛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大量的课前调研,很用心的在准备。——75 中赵俊丽
课堂从开始了解钟面,从而认识秒,在活动中体验 1 分有多长,从度量的角度,使学生学习有关时间的概念,通过观察钟面,知道 1 分 = 60 秒,帮助学生提升转化思想,并提高其推理能力。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在知道 1 分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 1 分能做什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多个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验 1 分钟能做什么,从而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一分有多长,知道学习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充分体现了 “度量思想”。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 75 中学 刘斯博
二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并且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1 分有多长》的时间单位 “秒” 和 “分”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对于学生而言,相对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的度量单位 “秒” 产生需求是很有必要的。而时间单位 “1 分” 是由 “1 秒”“1 秒” 累积起来的,学生对时间单位 “秒” 的认识也会直接影响到对 “分” 的认识。我认为本节课重点应该先让学生充分认识秒,感受到产生秒的必要性,再累加度量单位秒,感知 1 分长短。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度量单位的形成大体都经历了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虽然度量单位都是人规定的,但就形成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
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而秒这一度量单位的形成,便是通过借助工具得到的。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毛老师这节课从前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和整节课的全过程都能够看出,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前提下准备的这节课,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相信在如此的课堂中学生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韩婷婷
组织学生测一分钟心跳,引导学生学习测脉搏的方法,然后测自己的心跳一分大约是多少下,学生在这个集体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不但知道了自己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还知道与心跳相关的其他的知识。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度量单位的制定必须能够表达度量的本质,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示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得到广泛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毛老师在引入做了修改完善,由 1 稿的春晚倒计时到 2 稿的课前小游戏 “我们都是木头人”:让学生在游戏中估计 1 分钟时长,从而引出秒,让学生认识秒,直观感受秒,并对新的时间单位 “秒” 产生需求,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但对于秒的认识还需要再深入,不能只停留在钟面。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在无生教学的情况下,无声音无画面这个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数 “1” 字来记录,或者是画 “正” 字,让学生经历数的过程,体验通过数来记录时间的过程。在这里老师可以示范,也可以提前录制一个学生的视频插入到里边。------------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武洁燕
让学生知道一秒的时长,慢慢的从数出 5 秒、10 秒,再数出 60 秒,让学生知道可以一次数 10 秒,数这样的 6 次就是一分钟。这样要比一次数 60 歌一秒更准确。---------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武洁燕
怎么帮助学生调整一秒钟的时长呢,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比如用手指打节奏,让学生形成动作记忆;或是让学生说 “一秒钟” 三个字,说这三个字的时长差不多就是一秒钟,让学生有一个语速上的记忆。只要让学生掌握住了一秒钟的时长,那无论是 5 秒、10 秒,还是一分钟,数出来就可以啦。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赵华赟
对于秒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同时,秒的认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在教学中,毛老师引领学生从 1 秒、5 秒、10 秒等进行了多层次体验感知,使学生对 1 秒的感知逐步叠加,从而对 1 分钟形成了正确的感知。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无论是什么样的度量和度量单位,其中的量,最终都必须通过数予以表达,并且都是基于 1 度量单位进行表达的,不同的是,这时 1 的后面必须缀有度量单位称谓。先让学生感知一秒,建立一秒的表象,经历单位的累积过程。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课堂导入,“春晚倒计时” 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坚持到零点观看倒计时的可能并不是很多,建议老师可以利用身边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去引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相信在如此的课堂中学生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我认为,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韩婷婷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通过拨钟面指针的活动,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通过无声音无画面,估一估 10 秒,几十秒,1 分钟的时间长短。虽然不能达到人人都估计的很准确,但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毛老师这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充分的体现了 “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而活动三的体验的活动更加有利于孩子对 1 秒、1 分的把握,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发现 “度量”。——75 中赵俊丽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以数表形,以形化数,就是 “度量” 为我们呈现的最基础的数学本质。——75 中赵俊丽
本节课是关于时间的度量,对时间进行量化,感受度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就是用时间单位去计量时间的长短。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需要通过提供探究、体验、感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时间的意义,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75 中赵俊丽
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因此度量性概念的产生大都来源于某种比较任务,在任务解决中感受建立比较标准(度量)的必要性。度量的核心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度量” 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毛老师做了大量研究和准备工作,首先毛老师结合有关书籍和自身感悟对 “度量” 进行解读和思考,选定《1 分有多长一课》,可以看出毛老师仅对课题的选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这当然也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有一个精确的把握。
郑州市 75 中学 刘斯博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度量主体思想。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做到了玩中学、动中求知,使我自己感受颇深 郑州第七十五中 韩婷婷
[米宝发表于2020-2-2515: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32&ptid=126004)
选课的思考 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对 “度量” 有了一定的认知下,对比 ...
发展学生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 以此为依据,是否可以在教学设计中体会 以 “分” 为单位的必要?
[米宝发表于2020-2-2712: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66&ptid=126004)
【学习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唤醒经验。 1、观看春晚 0 点倒计时视频,思考倒计时数的每个数表示多 ...
发展学生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以此为依据,在教学设计中未曾看出以 “分” 为计时单位的必要性,进而 “引发冲突 “怎么可以更进一步体现呢?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更多的是放在了 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秒、十几秒、1 分上了。
有声无声的钟表,三个小活动的进行,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度量性概念是为了比较两个事物某个方面的差异,借助某个量来对该方面的差异进行量化,为此引入了相应的度量。它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是难舍难分的。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更容易建立时间的表象。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秒、“1 分有多长” 的实践活动,体会时间单位 “1 秒”“1 分” 的长短,帮助学生感悟时间的长短,掌握有关时间方面的科学文化知,为以后全面整体学习时间知识打下基础。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毛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五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一分钟有多长,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本帖最后由 纬五一路常丹 于 2020-3-18 18:58 编辑
金水基地第 二 次线上研讨活动概述
为使基于 “度量” 的课例研究深入推进,3 月 18 日下午 3:00 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虞文辉、王珏、侯新慧三位老师;金水区 75 中小学部、丰庆路小学全体数学教师;金水区青年中心组成员及部分学校数学老师共同参与网络研讨交流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75 中小学部老师毛均莹、丰庆路小学老师孙傲雪进行无生上课《一分有多长》;
11055
第二阶段分别由理论解读组的林梦琴老师(75 小);研究学生组的曹恒老师(75 小);课例推进组的张莎莎老师(75 小);分享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11056 11057第三阶段为现场互动和交流。
教研员虞文辉老师、王珏老师,对现阶段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加以肯定,并对下一步各组研究工作的开展给予了指导与建议。
11058
二
根据课本中的问题串从度量角度对教材进行解读。
1、度量意识一方面应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是度量什么,度量的方法是一样的,即先定义一个小单位,所有的被测物就可以用包含小单位的个数加以衡量。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认识秒针,描述秒针的特征,认识秒。
2、度量的本质是将度量对象所包含的度量单位的个数进行比较,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过一分钟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 “1 秒”、“5 秒”、“十几秒” …1 分钟等过程,在适宜任务情境下让学生体会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培养学生数感。
3、教学中需要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各个维度丰富学生对度量性概念的认识。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创设多样式、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进一步体会一分有多长。
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因而度量性概念的产生大都源于某种比较任务,在任务解决中感受建立比较标准(度量)的必要性。
在对二年级学生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学生在对 1 秒和 1 分钟的长短进行估测时,相对来说对 1 秒的感知是比较长的,孩子们都知道 1 秒很短,1 分比 1 秒长,但是很多学生都觉得一分钟会比 1 秒长很多,从而就导致学生对一分钟长短的估测偏差比较大,并且在对孩子进行电话询问时,很多孩子在对 1 分钟进行估测是都是拿 1 秒来进行比较的。
4、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华罗庚
最后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不但增强学生对 1 分钟长短感受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所以就借用了华罗庚的一句话来进行总结,就是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110141101511016
(三)结合教学过程,促进专业成长
1、毛老师在处理第一个问题利用春晚倒计时的情境,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出课本第一个问题的中心:认识秒针,知道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在处理第二个问题时,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 5 位学生 1 秒针做什么的视频,不仅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更让学生多次体会 1 秒的长短。帮助学生从 “无形” 到 “可量”,获得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同时通过 “我是小闹钟” 和 “听儿歌” 的游戏,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秒)累加的过程,知道秒与分的关系,形成单位观念并体会 1 分的长短以及学习新的度量单位(分)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数感,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充分把握了度量的本质。
3、在这个问题中主要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会 1 分有多长,而毛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借助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分有多长以及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还促进了学生估测意识的发展。
4、度量因比较而存在,通过两名学生比赛的形式,形成对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再次体验一分长短,增强学生对一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度量意识。
5、接着,从整体上,结合毛老师上次的授课以及毛老师教学设计的 1 稿、2 稿、3 稿进行简单分析。
11017110181101911020
(四)我们关于课程的思考
我们对本节课主要有以下思考:
1、在本节课时中是否适合实现发展学生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在教参中的学习目标中这样提到:要发展学生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就在思考在本节课时中是否适合实现这个目标。
2、在帮助学生感知秒时,是从 1s、2s…30s 由少到多进行感知比较好,还是由 10s、9s…1s 由多到少感知更好?
1 秒很短,学生在建立 1 秒的表象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毛老师在帮助学生感知秒的长短时,是从 1s、2s…30s 由少到多进行感知比较好,还是由 10s、9s…1s 由多到少感知更好?
3、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表象时,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先感受一分钟的实际时长,然后在让学生自己估测比较好,还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测一分钟的长短更好?
因为课本上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表象时,说要数一数,而教参上在让学生通过数数活动经历 60 秒的过程时给了这样一个建议:教师可组织 2 次 “闭眼 1 分钟的活动” 第一次,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说闭眼时就马上闭眼,教师说睁眼时再睁眼;第二次,教师说闭眼时就闭眼,但要让学生自己感觉到 1 分后,再自己睁眼,睁眼后,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对 1 分的感受与实际的时间有没有差距,所以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4、在课的结尾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时,两名学生是统一动作数数、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估测,哪种效果会更好?
5、在本节课时中发展度量观念的点在哪里?
1102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理论解读” 团队的一员,本次分享有以下几个方面。1. 度量单位 “秒” 的确立 2. 教材解析 3. 教学环节中 “度量” 的渗透 4. 教学设计调整依据。
首先,第一部分,度量单位 “秒” 的确立。
史宁中教授说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本质。在对于度量和度量单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三个基本原则。其中首要的是把握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就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形成过程的不同必然蕴含着思维形式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必然不同。本节课中 “秒” 这一度量单位形成便是借助工具得到的。
第二部分,教材解析
第一个小绿点主要是借助于学生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认识标准量 “秒”。体验感知时间单位 1 秒的长短,是感知 1 分有多长的基础。第二个小绿点,一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通过数秒的活动、观察钟表指针走动,得出 1 分 = 60 秒。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来看,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形成概念、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联系。所以需要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一分钟有多长。第四个小绿点通过比较数 60 下和 60 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一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
第三部分是教学环节中 “度量” 的渗透。
活动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新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能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借助于钟表可以看出,秒针移动一小格就是一秒,这是标准。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的。学生通过活动建立一秒的表象,有的学生认为一秒可以拍一次手、有的学生觉得可以数一个数、写一个字等,化 “无形” 为 “可量”,使学生主动建构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中小学数学科教材教法》中说到无论使用非正式单位或标准单位,在学生完成测量之前,估测是很重要的事。在教学活动三和五中分别用时间单位秒和分来估测一个活动的时长。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说道,度量的本质是 “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史宁中教授也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提到,无论是什么样的度量和度量单位,其中的量,最终都必须通过数予以表达,并且都是基于 1 度量单位进行表达的。10 秒就是 10 个 1 秒,60 秒就是 60 个 1 秒,让学生充分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时间观念。林碧珍教授说,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数学思想的渗透,通过活动和观察钟表指针走动,在得出 1 分 = 60 秒的过程中体现了转化思想,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度量因比较而存在,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因此度量性概念的产生大都来源于某种比较任务,在任务解决中感受建立比较标准(度量)的必要性。度量性概念的教学始于学生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难舍难分。毛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折纸、数脉搏、走路、拍球等活动,来让学生充分感知一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在活动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第四点是教学设计调整的依据。
在 2 稿中是通过课前玩木头人的小游戏,让学生一分钟后自动解锁,这没有先给学生一个标准量,那么在 3 稿的设计中,是先给了学生一个标准量 “秒”,就是秒针走动 1 小格。在今天这节课中,毛老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进行时间的感知。而不仅仅是借助钟表这一工具,从活动中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已经形成丰富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认知能力,这使 “度量单位” 表象呈现更加清晰,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
毛老师的教学把握度量的本质,学生拍一次手是 1 秒,拍 10 次就是 10 秒,拍 60 次是 60 秒,让学生经历了单位的累加过程。
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会用数学的思维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说.
就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形成过程的不同必然蕴含着思维形式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必然不同。本节课中 “秒”、“分” 这些度量单位形成便是借助工具得到的。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在这次毛老师的无生上课中,通过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感受 1 分的长短,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时间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75 中赵俊丽
今天听了三稿毛老师的无声上课,她对于教学设计的新的改进,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课前毛老师对于钟面知识有简单的回顾,但并不是很全面。建议知识点可以丰富一些就更好了。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毛老师先是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把课前让学生准备的学具,例如一个计时工具、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文具来进行课堂活动,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点。
各位老师好!我是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研究学生” 团队的一员。根据上星期毛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无生上课,以及虞老师、王老师的点评,分析讲解,还有各位老师在论坛上的跟帖回复。我们组展开线上研讨和多次视频会议。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数据的调查分析,为这节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分为前测、中测、后测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前测(包括问卷调查和师生网络连线调查)。
经过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这三个题目作为课前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面向我校二年级的 50 名学生发放前测问卷并且成立调研小组。写问卷时对孩子的要求是:不百度不问父母,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完成问卷,要发挥出孩子最真实的水平。学生问卷完成后,拍照上传,我们进行汇总、分类、分析。
书面调研 1: 是否经历过春晚倒计时?生活中用到过用秒计时吗?
经过整理发现,这 50 名学生都经历过春晚倒计时,所以我们分为经历过,举例合理和经历过,举例不合理这两类。其中,经历过,举例合理的有 40 人,占总人数的 80%,说明大部分同学都能合理举出用秒计时的例子。合理的例子:用秒计时跳绳,平板支撑,短跑,做口算题… 不合理的例子:炖排骨的时候,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
书面调研 2: 你知道 1 秒都能做什么吗?
有 80%的同学能准确感知 1 秒,知道 1 秒能做哪些事情。比如:1 秒能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写一个数字,跳一下… 不合理的例子:眨眼睛 5 次…
书面调研 3: 你知道 1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吗?
有 78%的学生能准确感知 1 分钟,知道 1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比如:1 分钟写 10 个字,跳 100 下跳绳,写 19 道口算题… 不合理的例子:读一篇 400-500 字的日记…
经过书面调研,我们把数据统计,分析,为什么学生知道 1 分钟可以做这些事情?他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因此我们又进行师生谈话调研,跟孩子一个一个电话联系,进行深度挖掘。
谈话问题 1: 你认为 1 秒有多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结论:学生知道 1 秒很短,但具体短到什么程度,并不知道,多数同学对 1 秒没有太大的感知,对秒的认识有偏差。
谈话问题 2: 你认为 1 分钟有多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问题 3: 如何知道 1 分钟能做那些事情?
谈话问题 4: 你是怎么知道 1 分钟 = 60 秒的?
结论:实验得到;自己感觉;他人告知。其中自己感觉所占比例最大。
总结:通过以上前测以及学生的问卷回答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举出 1 秒,1 分能做哪些事情,具有一定的时间感知能力,知道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但是对时间的概念不能清晰的表达,只是停留在粗浅的了解,所以需要在本节课中重点理解和着重关注。
第二部分:中测
我们对课中的问题:1 分钟能做什么进行实践。像写字、跳绳、拍球、蹲起、做口算题等。
经过实践调查,发现活动是可行的。
第三部分:后测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分和秒有了较深的认识,我们设计以下小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
题目 1:听一听《时间像小马车》和《大树妈妈》这两首儿歌,分别估测时间的长短。
孩子对 1 秒,1 分已经有了表象,那么节奏对孩子的影响是怎样的?可以通过这道题进行检测。
题目 2:从生活中找出 1 分钟,2 分钟,5 分钟分别能做哪些事情。
结论: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发现节奏的快慢对学生感知 1 分钟的长短影响并不是太大,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感知 1 分钟,对时间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 分有多长 》教学设计 【3 稿 】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二课时《1 分有多长》
【教材 分析 】
本课教材学习素材仍保持着北师大教材(第四版)的特色即 “情境 + 问题串” 形式。问题串包括 4 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即:1、“看一看、说一说。” 认识秒针,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2、“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 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3、“1 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 记录 1 分钟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长短积累经验;4、“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通过对比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旨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让有关秒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喜闻乐见地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时间,积累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本单元第 1 节课中,又进一步认识了钟面、认识分,并知道 1 时 = 60 分。这些都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通过两年来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倾听、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能力。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经验基础。此外学生又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见到或用到钟表,积累了大量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经验,故秒的认识其实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学生仅是知道 “时、分、秒” 这样的时间单位,但是 “1 分”“1 秒” 有多长呢并不清楚。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 “秒”,体会统一时间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秒,体会 1 秒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提升转化思想和推理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1 分有多长,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间珍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感知时间单位 “1 分” 有多长
【教具学具】
一个计时工具、自己喜欢活动的工具或文具用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时间单位 “秒”;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让我们一起再经历钟声敲响的时刻。
(学生观看春晚倒计时)
2、刚刚倒计时时,数每个数表示多长时间?你还从钟面上观察到那些信息?
预设:
生 1:时针和分针都指向 12,钟面上是 12 时。。
生 2:钟面上有 3 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秒针最细、最长。
生 3:倒计时数的每个数表示 1 秒。
3、倒计时,这么短的时间用时或者分来计时,明显就不合适了。我们常用秒,秒是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你生活中有用到过秒么?
预设:
生 1:我在做平板支撑时,就用秒来计时;
生 2:我在体育课上短跑,老师用秒来计时;
【设计意图】: 首先,由春晚倒计时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其次,帮助学生体会计量较短的时间时,我们会用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单位秒。最后,通过倒计时数数,让学生感受到秒是一个很短时间单位,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
二、 活动感知,构建时间单位 “秒” 的表象
活动 1:建立 1 秒的表象。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1 秒有多长?听一听,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在有声音有画面中,感知 1 秒的时长)
预设:
生 1:我拍了一次手。
生 2:我拍一下桌子。
生 3:我数了一个数。
【设计意图】:“1 秒” 的时长不可见、不可知。把无形的时间单位用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一种感知体现出来,变得听得见、看的见,可数可测。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单位 “1 秒” 清晰地又深刻的表象。
活动 2:用 1 秒的表象,度量较短的时间 。
1、你的 1 秒准不准呢?我们一起来玩个我是小闹钟的游戏。请听游戏要求:当听到我喊 “开始” 的时候,就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如果你感觉 10 秒到了!就喊停并睁开眼睛。我们比一比,谁是合格小闹钟!
(学生估计一段时间 10 秒的时长)
2、你是闭着眼睛又没声音提醒你,那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喊停呢?
预设:
生:我这样拍一次手是 1 秒,拍 10 次就是 10 秒。
生:我写一个字是 1 秒,写 10 个字就是 10 秒。
3、小闹钟可真准!现在同学们都找到了一把时间的尺子,课间游戏中,我们评选出来了我们班的长音王,让我们来量一量它的声音有多长呢?看谁的尺子最好用!
(学生听长音王的声音,说一说估测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认识了 “1 秒” 有多长,然后通过用 “1 秒” 估测 10 秒、20 秒的时长,感知时间单位 “1 秒” 的价值。在活动中用时间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活动 3:用 “秒” 度量 “1 分” 时长,形成 “1 分” 的表象。
1、同学们,认识了 1 秒有多长,并学会用 1 秒的节奏来估测较短的时间。轻轻地闭上眼睛,听首儿歌放松一下吧,拿出你的时尺子,边听边用自己的方法估测:这首儿歌有多长?
预设:
生 1:我边拍手边数数,拍一下手是 1 秒,拍了 63 下手就是 63 秒。这首儿歌有 63 秒。
生 2:这首儿歌长 58 秒。我边做动作边数数,感觉 1 秒就点一下手心 。
2、你感觉 1 分钟和 1 秒钟相比怎么样?
预设:
生:1 分钟要数 60 个数,1 秒钟只用数 1 个数。我用同样的方法估测,1 分钟都快估不准了。
3、同学们请看,儿歌响起的时候,秒针也随着转动呢正好 60 秒。你从钟面上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 1:秒针走了 1 圈,分针走了 1 小格,的 60 秒就是 1 分钟。
4、我们规定:60 秒就是 1 分钟,1 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试一试吧,可以写字、口算、折纸、心跳、走路、跑步、阅读、拍球、等等,同学们,暂停一下,选择你喜欢的任务,试一试并记录下来吧。我们来听一听小朋友们怎么说!
预设:
生 1:我 1 分钟写了 15 个字。
生 3:我 1 分钟脉搏跳动了 90 下。
生 4:我 1 分钟折了一架纸飞机。
生 5:我 1 分钟跳绳 156 下。
5、时间单位 “1 分” 是我们生活另一把计量时间的尺子。帮我们测量时间的长短!我们比一比:谁的 “1 分的尺子” 计时 1 分钟最准!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听儿歌,再次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当累加到 60 秒时,感受到时间长了,用秒计时不方便了,就形成了新的时间单位 “1 分”。1 分是生活中一个常用的时间单位。通过多种活动体验 1 分有多长,从而建立起 “1 分” 时长的表象,为今后的生活学习做铺垫。
活动 4: 用 “1 分” 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长
1、有了这把工具,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它估测一个活动的时长啦!比如:我们课间休息 10 分钟,就是 10 个 1 分钟!。你能估测下面活动的时长么?
预设:
生 1:吃午饭大约需要 20 分,刷牙大约需要 3 分,跑 2 米大约需要 3 秒。
2、我们知道 1 分钟能做什么,就能帮助我们估计生活中的活动需要的时长。估一估,从家到学校,你需要多长时间?
预设:
生 1:我家就在学校旁边,大约有 500 米。1 分钟我跑 300 米,跑步大约 2 分钟就能到学校。
生 2:我家离学校有 1000 米。我 1 分钟大约走 60 米。走路大约 15 分钟就到学校了。
【设计意图】:“1 分” 是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学以致用,用 “时间单位” 1 分度量一个活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长,再次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三、全课总结
1、同学们,1 分钟解放军叔叔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生:观看视频。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
生 1:如果我磨磨唧唧写作业,1 分钟就写几个字。如果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珍惜时间,1 分钟能写 15 个字呢,10 分钟就能写 150 个字呢!
生 2:我家离学校这么近,如果我在上学路上抓紧时间走路,一定不会迟到。
生 3:我知道了 1 秒我可以拍下手,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可用用秒来计时。
生 4:当我知道自己 1 分钟能做什么,就能够估计我完成一个活动的时间啦!
【设计意图】: 通过小视频的观看,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知道珍惜时间。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 1 分钟的长短,做一件事的需要多长时间,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孙傲雪
一、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 77-79 页 “一分有多长”。
二、基于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标准认识秒
三、教材分析:
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 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学会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先安排时、分的认识,再安排学习看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最后才安排秒的认识。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掌握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这一学习难点。其主要知识点是: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能认、读、写几时几分,会计算经过的时间等。
四、学情分析: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通过认识、体会 1 分的时间,初步建立 1 分的时间概念。
知道 1 分 = 60 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六、学习重点及难点:
重点:经历 1 分的时间,初步建立 1 分的时间概念。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七、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篮球、A4 纸一张
教具:课件、秒表
八、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很多场合开始前都会采用倒计时,想一想都哪些场合会采用倒计时?
等待红路灯时,会用到倒计时;
跑步出发前会有倒计时;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时会倒计时;
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呢?
一起用倒计时五个数来揭晓一下吧!5、4、3、2、1(出示课题《一分有多长》)
刚才倒计时 5 个数,用了多长时间?
老师也觉得一个小时和几分钟太长,而刚数 5 个数很快。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新的朋友,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用特殊的形式揭示主题让孩子们有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温故旧知无法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引发对新知识探索的好奇心。】
(二)活动探新知
出示课件上钟表,让孩子们回顾关于 “时”“分” 的知识。引出 “秒针”。
区分 “时针”“分针”“秒针”。
出示会走动的钟表。让孩子们从走动的钟表上初步探索了解:
(1)体会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感受秒针走动的声音,从而发现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
(3)由 “表盘一圈为 60 小格” 引发思考,得出,秒针走一圈是 60。
游戏规则:用自己的方式数一数秒针走了多少秒?游戏期间要听清 “开始” 和 “停止” 的口令,说开始秒针走动,说停止秒针停止,之后邀请同学汇报,秒针走了多少秒?
活动分三轮
第一轮老师只给 1 秒钟,让孩子先来用自己方式数 1 秒,初步感知 1 秒的长短;
第二轮老师给出 5 秒钟,让孩子对比感受,5 秒是相对于 1 秒稍微长一点的时间;
第三轮老师给我 10 秒钟,让孩子感知 10 秒的长度。
(三轮会选择采用不同数秒方式的学生,比如,点头 + 声音,拍手 + 声音,眨眼 + 声音,数数等不同形式的数秒方法。期间也会带领孩子一起去学习不同的数秒方法,让孩子对比选择最清楚、最明确的数秒方式。)
通过 “数数” 这种数秒方式再次验证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
并观察钟面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进而验证并得出 1 分 = 60 秒。
通过三个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活动一:一分钟可以拍几下篮球?
活动二:一分钟大约写几遍自己的名字?
活动三:测量一分钟脉搏调动多少下?
活动要求:
(1)请全体学生起立
(2)向后转,背对讲台以及电脑屏幕
(3)老师说开始,学生开始数秒,你觉得到 60 秒了就快速转过来
(4)看看大屏幕时钟,自己数的是否准确
(活动结束,选出几名 “数秒小达人” 给予小勋章奖励,并鼓励数的不准确的孩子去向数的准确的孩子去取经,分享交流经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数秒准确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数秒心得;可多进行几次,期间如果遇见数的太快或太慢的孩子,及时纠正,培养数数的感觉。)
一分钟在我们生命中虽然很短暂,但是,很珍贵。
一分钟骑自行车可行驶大约 700 米;
一分钟读书可以读大约 300 个字;
一分钟大约可以写 12 道口算题;
一分钟跑步大约可以跑 300 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 “分”“秒” 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一分钟,让孩子感受一分钟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一分钟的时长,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总结提升、升华主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老师希望你不仅仅掌握了关于时间的知识,更要学会爱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希望你学会利用时间,成为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升华主题,借此机会教会孩子们去珍惜时间,学会规划利用时间。】
九、作业布置:
以 “我生活中的一分钟” 为主题,绘制一张手抄报。
十、板书设计:
1 分有多长
秒针的认识
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秒与分的关系
1 分 = 60 秒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用钟表的画面比较多,所以我个人认为课件的制作尤为重要,丰富的课件内容可以很好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营造比较好的学习氛围。
2、本节课我觉得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教具学具很重要,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很多环节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尽可能去设计一些孩子们可以配合互动的活动环节,尽可能的在互动中达到教学目标。
3、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困惑:(1)、本课为 “一分有多长”,但是基于课程标准又是 “认识秒”,在整个课堂设计中,应该侧重于哪一点?也就是在前面 “秒” 的知识花费时间久些,还是在后期 “一分钟” 的活动上花费时间久点?(2)、本课很多环节都需要钟表这一界面去帮助孩子理解,怎样让钟面这一环节生动有趣?不单一乏味?(3)、在体验脉搏这一环节,孩子们不易找到脉搏,我们可不可以用摸脖子来代替?因为脖子上同样存在大动脉,并且比手腕上的易找易感知。(4)、感知秒的时候是先感知 1 秒到 10 秒比较好?还是 10 秒到 1 秒比较好?
丰庆路小学 孙傲雪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18 21:03 编辑
[丰庆李萌发表于2020-3-1820: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778&ptid=126004)
我是小闹钟活动中闭上眼睛感受 10 秒的长短,学生回答:1 秒走 2 步,我走 20 步就是 10 秒。
这个答案合适吗?活动 ...
谢谢李老师您的回复,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改进的,这里是我们考虑不周,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这样的预设。采集学生的学习资料时,问学生 “你会怎么动作帮助你计时 10 秒”,学生给出了这样的互答,当时挺意外的,就采用了。没有与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相对接,是作为老师的教学设计考虑不周,同时也给我们一个提醒,在生上课的时候心里要有设计的同时更要有学生。也希望您继续跟帖,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本帖最后由 wx_ScQRXb5b 于 2020-3-18 21:49 编辑
“研究学生” 交流 PPT
111401114111142111431114411145111461114711148111491115011151111521115311154
关于本节课的结尾想与毛老师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首先说说目前毛老师的结尾是以解放军叔叔每一分每一秒的尽职尽责,保卫我们的家园。去作为教育孩子们爱国爱家的心里,但是总觉得这个情感价值观的高度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还是有些难以深刻理解的,并且结尾时的短视频涵盖了军队很多内容好像也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特别的切合。是否考虑一下结合当前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医护工作者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每分每秒尽职尽责守护生命。使孩子们能感受到生命珍贵,大爱无私,尽职尽责,等感受呢?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时间度量等体现,例如警察叔叔在十字路口红绿灯下指挥交通,老师们一节课堂认真教学辅导学生;刘翔奥运会 110 米栏冲刺夺冠。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每分每秒去挽救生命! 等等吧。思维可以拓展开来,效果会不会更能触及孩子们的内心情感呢?:loveliness: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孙郁
我是小闹钟环节,学生闭眼估计 10 秒的时长,我们大人都知道这样一个现象,时间越长,我们会不自觉的越数越快,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越往后数,对 1 秒的时长把控的越不准确。为了让学生再次更好的对一秒的有深刻的体验,把 10 秒改为 5 秒是不是更好些呢。——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武洁燕
测量长音王的声音时长这个环节,视频中的学生介绍完自己直接喊,有些突然。如果让视频中的学生说明什么时候开始,例如说开始之后再喊,给计时的学生缓冲准备的时间,会不会更好些呢?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 赵华赟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 1 分,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将分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用秒计量时间的方法上,体会度量的过程。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通过钟面,估测 10 秒,几十秒,1 分钟的时间长短,把钟面利用的特别好。虽然不能达到人人都估计的很准确,但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 1 秒的表象,学生认识了 “1 秒” 有多长,然后通过用 “1 秒” 估测 10 秒、20 秒的时长,感知时间单位 “1 秒” 的价值。在活动中用时间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11157
这几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很有深度,希望大家可以有针对性地思考从而推进课例的改进。
1、在本节课时中是否适合实现发展学生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帮助学生感知秒时,是从 1s、2s…30s 由少到多进行感知比较好,还是由 10s、9s…1s 由多到少感知更好?
3、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表象时,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先感受一分钟的实际时长,然后在让学生自己估测比较好,还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测一分钟的长短更好?
4、在课的结尾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时,两名学生是统一动作数数、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估测,哪种效果会更好?
5、在本节课时中发展度量观念的点在哪里?
[雪叶晶莹发表于2020-3-1919: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978&ptid=126004)
这次毛老师是课加入了不少学生思考和活动,感觉整节课立刻丰满了起来,感觉有了生气,这样的课堂才是舒服的 ...
谢谢许老师的回复与建议,很有想法的建议,课后和老师们也聊到这个问题,无生的课堂不应该只有学生的展示和回答,学生会出现的错误与疑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真正地做到心中有学生不。这样设计才更是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无生上课。谢谢您,在下次的教学设计中,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会努力地做到 “心中有学生、学生为主体”。再次谢谢许老师您的回复与建议!
毛老师这节课让学生进行多次估测,如:估计长音王的时长,估计儿歌的时长,估计家到学校的时长。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更加强了学生对于时间的感知。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在无生上课中,毛老师用一个个小视频,进行互动,这种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注意分散,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时间进行估算,加强学生对时间计量单位的理解。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米宝发表于2020-2-2712: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66&ptid=126004)
【学习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唤醒经验。 1、观看春晚 0 点倒计时视频,思考倒计时数的每个数表示多 ...
毛老师的教学活动安排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很多。 关于在帮助学生感知秒时,个人认为是由 10 秒,9 秒・・・・・・1 秒的感知比较好,因为 1 秒的时间太短了,很多孩子感受不到它的开始和结尾,就感觉是一瞬间,那么学生先感知 10 秒,然后慢慢的 9 秒 8 秒,这样再到 1 秒的时候,学生可以做一个对比,感知会具体点。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20 17:28 编辑
【1 稿 】教学反思
在 1 稿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地实践活动感受时间单位的长短。与 “度量性” 概念的教学结合并不是很密切。
通过读 “度量” 概念的解读,细读 1 稿的教学设计,产生了这些疑惑:
1、在 “度量性概念” 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需要这样的学习过程:“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那么,《1 分有多长》是本单元第二课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认识 “时、分”。1 稿的教学设计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到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时间单位的必要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统一时间单位这点并不是很深刻。那么在引入环节可以做哪些调整和整合,让学生对新的时间单位 “秒” 的产生需求,同时又意识到我们需要统一时间单位,引发认知冲突呢?
2、教材第二个问题是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为此,在 1 稿教学设计中设计了 “活动三: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的递进过程”。它在本节课中所占的地位、意义、价值究竟有多大?
3、在这节课中 “度量” 体现在哪?课题为 “1 分有多长”。时间单位 “1 分”,是时间单位 “1 秒” 累加的结果。学生要建立 “1 分” 有多长的表象,那么就应该先建立 “1 秒” 有多长的表象,再经历时间单位 “1 秒” 的累加过程,形成 “1 分” 有多长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结构比例该如何调整。
4、本节课中是否有必要让学生认识钟面上 “秒针走动 1 大格是 5 秒、2 大格是 10 秒、6 大格是 30 秒” 等等。本节课的学习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节课学生 “认识钟面、认识分、知道 1 时 = 60 分,初步体会了时、分的实际意义。会正确的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本节课的起点在哪?应该引导学生复习那些相关知识?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有不合适,感谢您的指正。我们结合对 “度量” 的解读进行 2 稿的教学设计。感谢您的跟帖回复以及宝贵建议,谢谢!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20 21:33 编辑
【2 稿 】教学反思
针对 1 稿中的问题,分别对对 “度量” 概念、教材编写意图、学生的学情的再次解读与调研,如下:
首先对教材二次解读:本课教材学习素材仍保持着北师大教材(第四版)的特色即 “情境 + 问题串” 形式。问题串包括 4 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其中问题串 1、“看一看、说一说。” 认识秒针,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问题串 2、“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 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目标是学生经历时间单位 “1 秒” 的累加过程,形成 “1 分” 有多长的表象。
其次,结合对 “度量” 的二次解读分析本节课:谈到度量,我们就会提到: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值。吴正宪老师在谈对 “深度学习” 的理解时提到:“度量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存在于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知识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数学本质上有共同性、在思维方式上有共同性、在学习方式上有共同性、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致的核心要素。” 所以,学生在学习对长度进行度量时的经验与今天将要学习的时间度量是相通的。
因此,在《1 分有多长》这节课中发展学生 “度量” 意识与能力,学生也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但考虑到计量时间的工具和其它的度量工具相比,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太深刻了。所以,在本稿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着重突出对选择度量工具统一的必要性,而强调了对选择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本节课一条度量的线索为:寻找度量较短时间方法 —— 形成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 —— 用时间单位 “秒” 度量 1 分时长 —— 形成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 —— 用时间单位 “分” 度量 1 个活动的时长。
最后针对以上思考,在 2 稿的教学设计中做了以下改动:1、去掉了 “春晚倒计时” 的引入,改为体验估计 “1 分有多长” 说一说你的估计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我们需要统一计量时间单位。2、去掉了回顾复习 “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个格,分别表示多长时间”、“认识钟面上秒针走动 1 大格是 5 秒、2 大格是 10 秒” 及 “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多长时间” 等问题。学生的应该得到的经验是感知计量时间单位,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累加的结果就是经过的时间。而不应该是从钟面上认识 “经过的时间”。3、调整教学顺序:先形成清晰地 “1 秒” 表象,再直观感知 “1 分” 有多长。时间单位 “1 分” 是由时间单位 “1 秒” 累积起来的,学生对时间单位 “秒” 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 “分” 的认识。并且,用时间单位 “1 秒” 度量 1 分时长,体现了度量的本质。
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应该写详实,能让人看懂教师与学生之间教的过程、学的过程。让听课老师看到教学设计知道老师在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
2、“无生上课” 虽说无生但是教师的心中应该一直有学生。应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预设中可以有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疑惑、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回答与互动。这也是本次无生上课最大的败笔。
3、虽说,这节课中学生感知 “1 分” 的长短是建立在 “1 秒” 之上。“1 分” 是用 “1 秒” 度量的结果,但是本节的重点是 “1 分有多长” 的感知与建立,所以在 3 稿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再调整教学结构。
4、在教学设计 1 稿中 “春晚倒计时” 活动目的是:首先,由春晚倒计时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其次,帮助学生体会计量较短的时间时,我们会用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单位秒。最后,通过倒计时数数,让学生感受到秒是一个很短时间单位,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而 2 稿的教学设计中,“我是木头人” 计时 1 分钟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明确我们应该建立统一的时间单位。相比较而言,我觉得 1 稿的引入意义更大,对学生来说更有价值。同时老师们也提出,春晚倒计时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是没有经历过的,所以这个活动是否合适?
5、老师们探讨时也提出:“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的节奏很欢快,让学生边听边估测时间,是不是因为有歌词的原因数数会有些干扰?
我们将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设计 3 稿的教学设计,谢谢老师们的跟帖回复及提出的宝贵建议!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性格特征,游戏、活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在一系列的活动,体验感悟时间的长短,从而建立一秒和一分钟的表象。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这一节《一分有多长》课程从查阅各种专家名师的资料去对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再结合自己对选课的深度思考与教材的 “三方面” 理解、并且课前也对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各个环节的设计堪细致入微!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21 08:11 编辑
【3 稿 】教学反思
对 2 稿中问题的再思考 与设计 :
1、用 “春晚倒计时” 的视频引入是否合适,基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思考的:我们的想法是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换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工具、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那就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就此我们设计了三种引入方式:方式一春晚倒计时;方式二新闻联播前的整点报时;方式三生活中场景的图片。然后展开了对二年级 56 名学生进行学前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发现:首先,以上三种情景都能实现(除统一度量工具必要性之外)以上的目标。其次,在参与调研的这部分学生中,他们都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用 “秒” 做单位计时的例子,但仅仅是知道 “体育课上老师用秒计时” 等,至于 “1 秒” 有多长并不清楚。所以,我们觉得采用 “计时视频” 引入比 “生活中的场景图片” 引入优点在于:能让学生在课的伊始,感知到 “秒” 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单位,有多短呢?学生在引入环节中就有所感知,也就是运用心理学上的 “首因效应”。特别说明一点,因目前处于疫情时期,这里的 56 名学生是自愿报名参与的调研,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我们在条件允许时会继续深入调研。
在第二次线上研讨时,从丰庆路小学同课异构的孙傲雪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的地方。比如说:孙老师用 “图片展示” 的方法向学生们分享了等红灯倒计时、跑步前倒计时、春晚晚会倒计时等等,这些例子更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上次的教学反思中谈到 “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的旋律很欢快,会不会影响学生数数计时会不会受到干扰。我们是这样思考的:首先,在听儿歌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有声有形地感知 “1 秒” 有多长、分别用 “1 秒” 估计 10 秒和 20 秒的时长三次活动。在这三次活动中不断地尝试,先是找到一把度量较短时间 “1 秒” 长的尺子;接着在安静的环境中度量一段时间(10 秒)有多长;最后在有声中度量 “长音王” 的声音有多长;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量不准的情况,但是也是在慢慢调整自己这把计量较短时间所用到的 “尺子”。这三次不递进地活动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清晰表象。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度量的过程,也就是选择合适时间单位去测一段时间的长短,时间单位的累加结果就是度量结果。
所以,当学生经历这三次活动建立起 “1 秒” 的表象之后,再来听一首节奏欢快的儿歌,是对学生时间度量能力更高层次的一种检测,同时也意识到:像比 “1 分” 还长的时间,再用 “1 秒” 来计时有点 “不是很准了”。我们需要新的时间单位 “1 分”,由此引入接下来时间单位 “1 分” 的学习。对此,我们也就以上的 56 名学生进行了课中调研:两首节奏不同的儿歌,学生估计的结果差不多。这时坚持用 “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也是想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升。
在老师们跟帖回复中,看到丰庆路的白鸽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再下次的设计中可以把音乐中的歌词去掉。七十五中的赵华赟老师提到。在 3 稿的教学设计中,预设的两名学生估计这首儿歌一名是 “56 秒” 一名是 “63 秒”,老师应对此有所回应。赵老师的提议再次的让我意识到 “心中有学生” 不是句空话,在无生上课中体现更明显!
从无生上课的形式上看 3 稿 :
教学设计 3 稿还是采取无生上课的形式,和 2 稿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些地方展示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在无生上课中有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但是 目前发现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学生问题、学生的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再利用。再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二是这节课是一节二年级的课,设计还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游戏 PK 等。
在老师们跟帖回复中,看到七十五崔鹏伟老师、孙郁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课异构中丰庆路老师孙老师是这样做的在适合地方与时间,采用露脸功能,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度量一段时长, 师生相互验证,角色互换, 这样是不是带给学生的更深刻的体验!
另外,在同课异构时孙老师这处的处理也非常的棒:学生视频活动和钟表转动在一个画面中同时呈现,这样带给学生的体验感更强!所以,在下次的设计中 “长音王”“听儿歌”“1 分钟能做什么” 都可以借鉴。
如何在无生上课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知需要再深入思考!
从 “度量” 的角度上看 3 稿 :
本节课对课的结构再次调整。本节课 “度量” 的核心点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把摸不到看不见的时间单位 “1 秒” 化为 “有形的” 尺子,形成 “1 秒” 的清晰表象,然后用 “1 秒” 度量较短的一段时间时长,经历时间单位 “1 秒” 累加的过程,明确数出来 “1 秒” 的个数度量结果(度量值)。“1 分 = 60 秒”,60 秒就是用 “1 秒” 度量 “1 分” 时长的结果,我们把 60 秒的时长规定为 1 分钟。二是借助 “1 分钟能做什么” 形成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把摸不到、看不见的时间单位 “1 分” 化为具体的活动经验 “1 分钟大约可以跳绳 156 下”“1 分钟大约可以写 15 个字” 等等,借此度量估计生活中一个活动、完成一件事、一个任务需要时时长,比如 “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教学资源的选择、课堂结构地调整,都需再斟酌!
课例推进中的不断思考 ......
在老师们的跟帖回复中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
1、开头导入被局限,结尾感情升华 “高”。以 “中国军队 1 分钟能做什么?” 这样的结尾学生会不会体会不了这么深的感受?多一些各方面地例子,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体验更好?
2、在本节课时中是否适合实现发展学生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帮助学生感知秒时,是从 1s、2s…30s 由少到多进行感知比较好,还是由 10s、9s…1s 由多到少感知更好?
4、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表象时,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先感受一分钟的实际时长,然后在让学生自己估测比较好,还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测一分钟的长短更好?
5、在课的结尾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时,两名学生是统一动作数数、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估测,哪种效果会更好?
6、在本节课时中发展度量观念的点在哪里?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思考、跟帖、回复,一路有你真好!本次的设计中仍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您继续跟帖讨论,批评指正!
[老崔发表于2020-3-2116: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383&ptid=126004)
最后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环节中,设置个出错环节,不能事事如意,从出错中找经验,收获也会很大。
...
感谢崔老师您一路的陪伴!您的建议非常棒!无声上课,老师的心中应该时时刻刻有学生。在 3 稿的教学设计里仅有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这是不够的。课堂中一定还会出现学生问题、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对这些自愿的再利用才是真正的 “以生为本” 的课堂。谢谢崔老师的提醒与建议,3 稿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您继续批评指正:handshake
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接着体验一份能做什么,进一步体验 1 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22 11:16 编辑
[金丰庆杨小波发表于2020-3-2120: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460&ptid=126004)
老师的授课怎样更好的和学生的前测结合起来,只是这样的无生上课,不知道课堂具体实施效果是怎样的,是否有 ...
谢谢杨老师您的回复与建议。确实如您所说,在无生上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更是体现老师心中是否真正地有学生。因此,我们在做教学设计前会做学生前测调研,包括书面调研和谈话调研。教学设计出来以后,会在教师引导下家长的监督下,利用无生上课的视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中的内容。同时采集在关键问题以及团队有争议的设计处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改进针对学生的学情改进教学设计。最后,我们学生调研组的老师,还对学生进行后测。特殊时期,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有不当之处也请您批评指正。再次感谢杨老师的建议,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越来越好的!
[13938242235发表于2020-3-2120: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463&ptid=126004)
毛老师三稿的教学设计在前两稿的基础之上有了一个很好的升华,有了学生老师之间一个互动,让老师的课堂互动 ...
谢谢崔老师您的回复,也感谢您对我们 3 稿中所做的努力与付出的肯定。经过两次的无生上课,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无生上课” 更应该是展示学生在线学习过程的课堂。我们意识到 3 稿的教学设计中,仅仅展示了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忽略掉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再利用等。我们团队会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也希望您多多关注,提出宝贵建议:handshake
[wx_foXQkmTL发表于2020-3-2121: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482&ptid=126004)
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 ...
谢谢林老师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回复。在第二次线上研讨时,听了您的理论解读受益匪浅。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有声有形的动作建立起 “1 秒” 的表象,把时间单位从看不见、摸不到化为有形的可感知的,从而建立起 “1 秒” 度量较短时间的 “尺子”。接着在活动中度量感受 10 秒,20 秒的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时间单位累加的个数就是度量结果。这就是本节课体现发展学生 “度量” 意识与能力的地方之一。
[13938242235发表于2020-3-1820: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760&ptid=126004)
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毛老师先是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把课前让学生准备的学具 ...
感谢你的关注与肯定。度量性概念其实是具有多元化的数学背景以及典型的生活特色的,而时间的度量更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些发展历程后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想办法联系生活中其他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调动其认知,从而主动探究要借助全新的时间单位来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无生上课,更应是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思考努力!期待与您下次对话,给予更多的建议:)
[时义娜发表于2020-3-1821: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792&ptid=126004)
在听儿歌中,我在听时很容易被里面的歌词吸引,本来也想试试是多少秒时,结果只听音乐,就没来得及计时,是 ...
时老师您好,这点我们团队是这样思考的:首先,在听儿歌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有声有形地感知 “1 秒” 有多长、分别用 “1 秒” 估计 10 秒和 20 秒的时长三次活动。在这三次活动中不断地尝试,先是找到一把度量较短时间 “1 秒” 长的尺子;接着在安静的环境中度量一段时间(10 秒)有多长;最后在有声中度量 “长音王” 的声音有多长;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量不准的情况,但是也是在慢慢调整自己这把计量较短时间所用到的 “尺子”。这三次不递进地活动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清晰表象。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度量的过程,也就是选择合适时间单位去测一段时间的长短,时间单位的累加结果就是度量结果。特别感谢您提出的问题,帮助课例往前推进,我们也会再次慎重考虑您的提议,此问题继续深入学生调研,让我们一起探究!:handshake
度量,从行为上看,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 的个数即是度量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依据不同的单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度量活动中,使 “度量单位” 表象呈现的更加清晰。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米宝发表于2020-3-2108: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243&ptid=126004)
【3 稿】教学反思对 2 稿中问题的再思考与设计: 1、用 “春晚倒计时” 的视频引入是否合适,基于这个问题,我 ...
听了毛老师的无生上课,又看了毛老师的课后反思,感觉反思很深刻,对于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毛老师的疑问,导入部分,我觉得是以生活化的场景或者视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毕竟不是所有二年级的孩子都能体会到跨年倒计时的激动和兴奋,甚至熬夜看那么久的春晚或者回放。 新柳路小学 陈攀登
1 分” 这个时间单位是基于时间背景建构的度量单位,含有表达时间背景指标称谓。它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借助工具制定的。我们需要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毛老师本次的无生上课打破了传统的无生上课形式,不仅仅只有老师的说课,在每个重要的问答环节以视频的形式加上了学生的参与,这样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很好的,更接近有生上课的形式。——75 中赵俊丽
毛老师设计的前测、后测能够充分了解到学生对 “秒” 的认知情况;利用春晚倒计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时间单位 “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借助不同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化 “无形” 为 “有形”,增强了学生的度量意识和时间观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75 中赵俊丽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一些列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知时间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75 中赵俊丽
看了毛老师对度量的解读,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毛老师付出了很多,也让我收益匪浅。度量这个领域之前一直都没有怎么关注,但是现在我对度量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深刻认识到度量的重要性,把握度量核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度量单位,更好的体会度量思想,同时也非常感谢毛老师对度量的深入解读,非常透彻、深入。——75 中赵俊丽
通过春晚倒计时活动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感知时间单位 “1 秒”。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使度量单位的表象呈现更深刻;让学生体会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发展学生的度量能力。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在活动中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体会 “分” 与 “秒” 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估计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一分有多长” 这种时间的度量无时无刻都在生活中进行着,但是却看不见、摸不着,毛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反复感受 “一分钟” 的长度,生动有趣,帮助学生逐渐在心里刻画出 “一分钟” 的尺子。 文化路第一小学 王晓旭
[张莎莎发表于2020-3-2217: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664&ptid=126004)
根据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毛老 ...
谢谢张老师您的回复。赞同您的想法,观看春晚倒计时的目的在于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其次,帮助学生体会计量较短的时间时,我们会用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单位秒。最后,通过倒计时数数,让学生感受到秒是一个很短时间单位,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确实不必局限于春晚倒计时。再次感谢您的建议:) 期待与您下次对话
[攀登发表于2020-3-2220: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715&ptid=126004)
对 “度量” 的理论解读对于度量任务及活动的选择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就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活动和任务 ...
陈老师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特别认同您的想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至关重要,我们共同研讨!您提到 “比较的标准”,我是这样理解的:在比较两个量时,为了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借助某个量来对该方面的差异进行量化,为此引入了相应的度量。在选择被借助的这个量时,是一种智慧。被借助的这个量即是度量单位。借助某个量,对差异进行量化,即是度量。
在这节课的设计活动中,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时间单位 “秒”,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知道 1 分 = 60 秒,提升转化思想和推理能力,使得学生掌握关于时间的概念。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郁见发表于2020-3-231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807&ptid=126004)
在生活中的 “度量” 概念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孩子对一分多长的概念从数秒开始,1 分 = 60 秒的换算进率,是否可 ...
感谢孙老师的回复与建议!史宁中教授谈到:“就度量单位产生的过程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时间的结果”。这也是 “1 分 = 60 秒” 和 “十进制” 不同的根源。我们为什么规定 “1 分 = 60 秒” 是不是可以通过数学阅读介绍给学生?
[郁见发表于2020-3-2310: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809&ptid=126004)
在调查学生时得到的数据孩子们还是对一秒有自己的概念的,对一分等于 60 秒大多数孩子是能从日常生活中有自己 ...
谢谢孙老师您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让学生经历 “度量” 过程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任何人所能代替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自主建构,形成 “60 秒 = 1 分”。过程与方法至关重要,让学生经历 “度量” 的过程至关重要。:handshake
[13783539024发表于2020-3-2319: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4949&ptid=126004)
毛老师本次的无生上课打破了传统的无生上课形式,不仅仅只有老师的说课,在每个重要的问答环节以视频的形式 ...
谢谢赵老师您一直以来的鼓励,让我们充满信心。我们想:在线 “无生上课” 不仅仅只展示教学过程,更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时时刻刻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问学生之所问,答学生之所疑。应该展示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但是目前发现 3 稿中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学生问题、学生的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再利用。再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我们再接再厉。
[iris19940400发表于2020-3-2418: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041&ptid=126004)
“一分有多长” 这种时间的度量无时无刻都在生活中进行着,但是却看不见、摸不着,毛老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
谢谢王老师您的回复。确实如您所说:时间的度量无时无刻都在生活中进行着,正是因为时间单位的看不见、摸不着等因素,所说常用却不易感知。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时间单位,化无形为可见可感知,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wx_ScQRXb5b发表于2020-3-2421: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079&ptid=12600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感受、理解一分钟有多长,印象会更深刻。 ...
谢谢曹老师您的回复。很赞同您说的这句话!“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度量性概念其实是具有多元化的数学背景以及典型的生活特色的,而时间的度量更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些发展历程后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小时太长,那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去想办法联系生活中其他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调动其认知,从而主动探究要借助全新的时间单位来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
[wx_ScQRXb5b发表于2020-3-242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081&ptid=126004)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录制的视频,让孩子们深刻的感悟到一分钟的长短,为毛老师点赞!—— 郑州市第七十五 ...
感谢曹老师的回复,您做的学生调研真的太棒了,解决了很多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点。在线 “无生上课” 不仅仅只展示教学过程,更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时时刻刻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问学生之所问,答学生之所疑。应该展示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但是目前发现 3 稿中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学生问题、学生的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再利用。再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我们再接再厉。
[金水丰庆-杨慧丹发表于2020-3-2510: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185&ptid=126004)
毛老师这次无生上课,可以感受 到,老师安排了多位同学来参与课堂,丰富了课堂活动,让听课老师觉得这节课 ...
谢谢杨老师的点评。在线 “无生上课” 不仅仅只展示教学过程,更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时时刻刻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问学生之所问,答学生之所疑。应该展示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但是目前发现 3 稿中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学生问题、学生的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再利用。再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我们再接再厉。:)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点,两位老师都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时间的意义。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1 分有多长,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毛老师注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例如,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75 中赵俊丽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 1 秒,建立 1 秒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体验 “5 秒”、“十几秒” …1 分钟等过程,在适宜任务情境下让学生体会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培养学生数感。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度量性概念的获得始于学生在探究空间的感知,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建构概念,形成表象。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同时高质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本身是否充分、完整、多样。
丰庆路小学 王皎璇
度量,从行为上看,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 的个数即是度量结果,度量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依据不同的单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想像、验证等度量活动中,使 “度量单位” 表象呈现的更加清晰,学生对 “度量” 的理解更深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1 分” 这个时间单位是基于时间背景建构的度量单位,含有表达时间背景指标称谓。它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借助工具制定的。它不容易感知,所以需要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主动建构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度量性概念的建构与组织高质量、合适的数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建构度量性概念需要强化感知和体验,感知是体验的前提,体验是感知的深化。 教学中需要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各个维度丰富对度量性概念的从识,促进学 生个体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
丰庆路小学 王皎璇
[丰庆李萌发表于2020-3-27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87&ptid=126004)
学习目标中第 2 条:认识秒,体会 1 秒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提升转化思想和推理能力。转化思想指什么? ...
上节课学习了 1 时 = 60 分,利用转化思想,1 分 = 60 秒。是不是这层意思呢?
丰庆 王皎璇
[丰庆李萌发表于2020-3-2713: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92&ptid=126004)
【教具学具】 一个计时工具、自己喜欢活动的工具或文具用品
“自己喜欢活动的工具或文具用品” 是让学生准 ...
大概是指跳绳、毽子、篮球之类的吧,或者折纸等动手操作的用品。
丰庆王皎璇
毛老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非常好,’' 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通过做一件事情的长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有数学,也体会到时间不注意很快就会流逝,要珍惜时间。
----- 丰庆 赵鸿淼
毛老师对于 “一分有多长 “这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备课非常细致,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感受,认识,体验时间,并珍惜时间。 —— 丰庆 赵鸿淼
二年级学生们对时间度量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知道快慢,知道早晚,这些大的方面可以准确判断。但是关于精确到 “分”“秒” 的理解还是较弱的。但是只要是判断,不论大方面还是细微处,都是不能脱离 “比较” 的。 毛老师的设计内容,对于孩子们体会一分有多长,添加的比较级,可以多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起来。 ---- 丰庆 赵鸿淼
本节课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并且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估计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 丰庆 赵鸿淼
毛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体验 1 分有多长,探究时间单位之间如何换算。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开展的活动较多,如听声音、数秒数、拍球、写字、量心跳等,但并不重复。因为 1 秒、1 分的概念较抽象,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才能切身体会 1 分有多长,真正感知 1 分内能做什么。而且这几个活动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经历听声音、数秒数的活动,直观发现分、秒之间的关系,感受 1 分的长短;在知道 1 分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 1 分能做什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拍球、写字、量心跳等多个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验 1 分能做什么,从而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丰庆 孙傲雪
课的最后可以通过小视频,让学生感知 “医生争分夺秒抢救病人”,“消防战士早 1 分钟冲上去”…… 进一步让学生感知 1 分钟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时间。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毛老师在三稿教学反思中提到:在课的结尾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时,两名学生是统一动作数数、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估测,哪种效果会更好?我建议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因为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已经在已有知识上进一步感知了 “1 分钟” 的长度,有了自己的 “度量尺”,放手会更好。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毛老师反思中提到:在三稿无声上课的环节设计中,缺少学生问题,例如学生的疑惑或者是错误资源的呈现,其实这些更能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的感知,建构他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新的认知能力。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毛老师的学习目标最后一点让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一点应该从学生的嘴里面说出来可能会更好一点。 因为个人感觉最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说。
丰庆路小学 崔梦晴
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说到: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度量的本质是 “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度量的本质。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在学生调研时发现,学生对秒的认识很多都是来自体育课上 50 米短跑计时,所以在课前引入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跑步计时,让学生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体会时间单位 “秒” 产生的必要性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13783539024发表于2020-3-2615: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566&ptid=126004)
毛老师注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例如,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 ...
谢谢赵老师您的回复及肯定!本节课的目标之一:知道 1 分 = 60 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知识技能目标背后也正是发展学生度量意识和能力核心。“1 分” 这段时间有多长呢?是 1 秒 1 秒累加的结果,累加到 60 时,我们就规定,这样一段时间长为 1 分钟。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探究得到的结果更深刻!
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度量性概念是为了比较两个事物某个方面的差异,对于这点毛老师就设计了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分别体会 1 秒,10 秒,1 分钟的长短。——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借助钟表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秒针,知道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感受脉搏的跳动,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度量时间,从无形到可量,形成有关时间的表象,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时间,加深印象。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度量性概念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是难舍难分的。毛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一分钟的长度,还能让学生明白一分和一秒的关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Cyameng发表于2020-3-2618: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617&ptid=126004)
度量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量,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一分有多长 ...
谢谢陈老师您的回复。北师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之一: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经验。在《1 分有多长》这节课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如您所说 “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因此,对于二年级学生,首先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多角度理解、感知,形成清晰地表象,从到在活动中掌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并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wx_foXQkmTL发表于2020-3-2621: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655&ptid=126004)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 1 秒,建立 1 秒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体验 “5 秒”、“十几秒” …1 分钟等过程,在适宜任 ...
谢谢林老师的回复!刘加霞教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度量的本质是 “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度量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度量的本质,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我们想,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应该达成的目标之一。
[欣欣发表于2020-3-2621: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659&ptid=126004)
度量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去比较待测量。而时间的度量,就是用时间单位去计量时间的长短。所以本节 ...
在 “度量” 内容的学习中,度量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比较待测量,我们应始终围绕着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景下,让学生体会学习新的 “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并会借此学会估计,从而培养数感,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容易感知,如何帮助学生尽力一把可以度量时间的有形的尺子,帮着学生形成时间单位的清晰表象,即是发展学生 “度量” 意识与能力的的核心要素之一。
[张莎莎发表于2020-3-2708: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07&ptid=126004)
一说起度量,我们就会想到到: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值。吴正宪老师在谈对 “深度学习” 的理解 ...
思考中感受到您对理论解读的深度理解。无论是时间的度量还是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等的度量,因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这些度量性的概念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中、不同单元中。但正是吴老师说的:“在数学本质上有共同性、在思维方式上有共同性、在学习方式上有共同性、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致的核心要素。” 教学时,要把握度量的本质,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wangxiaowang发表于2020-3-2710: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33&ptid=126004)
度量性概念的获得始于学生在探究空间的感知,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建构概念,形成表象。 学生在活动中获 ...
谢谢王老师您的提醒。非常赞同您的这段话:“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同时高质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本身是否充分、完整、多样。” 同时,我们的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学生效果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也取决于我们活动本身。所以,我们会慎重选择教学资源。:handshake
[金水丰庆-杨慧丹发表于2020-3-2711: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56&ptid=126004)
时间是一个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老师就设计多种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去体验,是非常好的方法。 丰庆 杨慧丹 ...
活动的设计我们想要基于以下二点:首先,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还是要从接纳开始。帮助学生培养兴趣要比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更重要。数学活动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其次,时间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要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需要经历一个从多角度、应用多种活动方式开展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节课中的教学活动资源应慎重选择,学生高质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本身是否充分、完整、多样。
[金水丰庆-杨慧丹发表于2020-3-2711: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53&ptid=126004)
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 ...
感谢杨老师的回复。您的点评让我想起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课程目标不是相互独立和分割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他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度量性概念的教学始于学生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难舍难分。教学中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小活动,来让学生充分感知一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在活动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丰庆李萌发表于2020-3-27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787&ptid=126004)
学习目标中第 2 条:认识秒,体会 1 秒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提升转化思想和推理能力。转化思想指什么? ...
林碧珍老师在谈转化思想时提到过:转化与划归思想可以分为:纵向划归(把新问题转化为就已经学过的旧问题)横向划归(把复杂、困难的问题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同向划归(新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子问题)逆向划归(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入手)
基于对转化思想的理解,我觉得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奥运开幕》中,我们已经在一年级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分,知道 1 时 = 60 分。那在本节课中 “认识 5 秒、10 秒、20 秒......” 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将分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用秒针计量时间的方法上。从而加深学生对钟面的再认识 “1 分 = 60 秒”:)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数、动手做等各种方式进行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还有很多学生的视频,各种相关图片,相信学生对一分钟的长度会有一个更好的感受。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在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感受时间,度量时间,使得学生对时间的感念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时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毛老师对 “度量” 的解读和思考很到位,从选课到教学设计都能看出毛老师的认真。教学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着度量的本质,借助钟表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与时间观念,把握度量的本质。
郑州市第 75 中学 刘斯博
[金水丰庆-杨慧丹发表于2020-3-2715: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824&ptid=126004)
在毛老师的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歌来判断声音,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但我感觉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轻音乐,因 ...
是的,在刚开始选择 “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时,心里也是也表忐忑。节奏欢快并且朗朗上口,学生能估的准么?在第一次初稿实践中,当听到学生的估测基本都在 60 秒左右,我有点吃惊,觉得不可思议。就不断地调查,结果学生估的挺准的。再后来每次的是实践中,估的差距较大的学生有,但是很少。我突然间意识到,其实,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 3 次用秒估测较短的时间的活动,已经建立起来清晰地时间单位的表象,所以此处的错误率大大的降低了。同时,极个别的错误资源我们还可以再次利用,毕竟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再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继续改进:handshake
[zhaohongmiao发表于2020-3-2716: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849&ptid=126004)
二年级学生们对时间度量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知道快慢,知道早晚,这些大的方面可以准确判断。但是关于精 ...
每次看赵老师的帖子,都能感觉到您对研究学生做的很透彻。正如您所说的一样,从学生调研中可以看出对时间单位 “时、分、秒”,学生都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但是 “1 秒”“1 分” 有多长呢,就表述不清了。因此,这也是我们本节的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地时间单位表象,在用时间单位估测一段时间的长短,在比较时间长短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金水w王珏发表于2020-3-2717: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5862&ptid=126004)
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我们来思考 “量起源于量” 这句话中的两个 “量”。
第一个 “量 ...
谢谢王老师的指导:) 通过阅读我有一点这样的想法:
“第一个 “量”,应该是名词,是我们数学课程标准中 “数与代数” 部分下 “常见的量” 中的那些量。” 在本节课中的 “量” 应该对应的是时间量 “1 秒”“1 分”
“第二个 “量”,应该是动词,指一种动作,基于一定的标准和 “量(动词)” 的过程产生 “量(名词)。” 这个动词 “量” 是指我们借助时间单位 “1 秒” 或者 “1 分” 去测量一段时间的长短,也就是度量时间。我们测量出的时间单位的个数这个量,就是我们度量的结果 “5 秒、10 秒、30 秒、60 秒”“2 分、3 分、10 分” 等等。
因此,华罗庚先生说的这句话 “量起源于量” 也就是我们本节课应该做的事。首先学生应该建立起第一个 “量” 的量感。然后借助这个 “量感” 进行测量时间的活动,经历度量过程,得到测量的量。
[wx_kDS8R77S发表于2020-3-2819: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6079&ptid=126004)
学生对秒的认识比较浅,但是却对钟表有简单的认识,通过复习钟表的各个针的特点,直接导入或许会更好一点。 ...
谢谢崔老师您的建议。确实如此学生对 “秒” 的认识较浅,通过课前多次调研我们发现: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用到时间单位秒的例子,比如说体育课上的短跑计时、演出即将开始时主持人的报时,平板支撑活动、等红绿灯时的电子屏幕等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学生的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学习又服务于生活,这也是我们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 “应用意识”。其次,学生能够说出这些例子,但是时间单位 “1 秒” 有多长呢?却不能准确表述,比如 “1 秒我可以拍 1 次球” 明显就不合理。这也将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
很欣赏上次孙老师在线课堂的引入环节,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handshake
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能干什么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集体计时,汇报成果。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让孩子们感觉到在一分钟里能做这么事情,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wx_foXQkmTL发表于2020-3-2919: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6320&ptid=126004)
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说到: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 ...
我们阅读到了同样的理论解读。:handshake 吴正宪老师在谈对 “深度学习” 的理解时提到:“度量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存在于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知识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数学本质上有共同性、在思维方式上有共同性、在学习方式上有共同性、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致的核心要素。” 所以,学生在学习度量性概念是相通的。无论是通过工具的到的还是通过抽象得到的。都应该把握度量的本质。
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络研讨提供的平台,让我们一起学习 “度量” 的相关教学,共话度量,共同成长。:)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课堂教学中,毛老师让学生感知 1 秒,10 秒,20 秒,60 秒,层层递进,借助数秒活动,把无形变得有形,让学生心中都有 “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happy发表于2020-3-3015: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6563&ptid=126004)
毛老师的那个估测儿歌有多长设计挺有趣,但是似乎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换一换,丰庆路小学,陈南南 ...
陈老师好,我们想到一起块了。在刚开始选择 “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时,心里也是也表忐忑。节奏欢快并且朗朗上口,学生能估的准么?在第一次初稿实践中,当听到学生的估测基本都在 60 秒左右,我有点吃惊,觉得不可思议。就不断地调查,结果学生估的挺准的。再后来每次的是实践中,估的差距较大的学生有,但是很少。我突然间意识到,其实,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 3 次用秒估测较短的时间的活动,已经建立起来清晰地时间单位的表象,所以此处的错误率大大的降低了。同时,极个别的错误资源我们还可以再次利用,毕竟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再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继续改进
[happy发表于2020-3-3015: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6565&ptid=126004)
毛老师教学设计中有春晚倒计时这个环节,很多孩子并不感兴趣,也许是我们大人们比较在意的,是否可以换成其 ...
用 “春晚倒计时” 的视频引入是否合适,基于这个问题,最初我们是这样思考的: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换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工具、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那就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后来听了我们团队丰庆路小学孙老师的同课异构以及时老师的建议特别受启发,学生上下学途中遇到的红路灯电子屏幕既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这里再次感谢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毛老师设计了很多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知 1 分有多长,可以看出毛老师备课十分用心。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 1 分,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将分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用秒计量时间的方法上,体会度量的过程。 —— 丰庆 赵鸿淼
进来的晚,从第 1 页翻到 87 页,看到了我们金水团队从刚开始对 “度量” 这一核心词的解读 —— 毛老师的选课思考 —— 团队层层打磨研讨,感受到了浓浓的的学术研讨氛围,为我们金水团队点个大大的赞!毛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 1 分钟有多长,再通过设计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 = 60 秒这一度量单位,进而让学生能够积累用标准量估计时间的活动经验。建议 1 是不是可以将感知 1 分有多长的各种活动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整合;建议 2 是不是可以加入 “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 的内容,比如这次疫情白衣天使有关争分多秒抢救病人的片段或者生产防疫物资方面的?今天在直播时看到陈楠楠老师用一张图片一带而过,是不是可以再深刻一些会更好点?其他方面都非常好,向毛老师学习,为金水团队加油! 沙口 常伟利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无生授课的几位老师都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想像、验证等活动中,体会时间的意义,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毛老师在第 3 稿的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春晚倒计时导入,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各个活动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感受一分有多长。
丰庆 —— 赵鸿淼
本帖最后由 李亚丽 于 2020-4-1 17:50 编辑
农小李亚丽
赵老师和陈老师的《一分有多长》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导入,赵老师的导入是体会 2 个不一样的一分钟,先是静静等待的一分钟,接着是听悦耳的歌声的一分钟,分别询问学生的感受,接着是老师的追问:同样是一分钟,为什么是不一样的感觉呢?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进入主题。这样的带入让我们想到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和储存题材,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想要学习的心情,就要思考导入的时候,如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陈老师的导入是给学生一个点 “钟表” 引发学生对话交流,从而引出需求:当测量很短的时间时我们需要用到秒,举出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很多例子:红绿灯、电脑开机时间、新年倒计时,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需要秒,进而进入今天的学习,巧妙的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则能更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思考这节课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是什么?我如何设置导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学生更投入到这节课中来,其次,我在生活中要留意素材,积累,储存课堂素材。
虽然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坐在一起,面对面学习,但是今天下午在钉钉上进行的网络直播,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听了两节精彩的无生课堂,还听了几位老师对这节课的分析与解读,第二个环节,宋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他们学校在网课教学中的经验,有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应用到我后面的钉钉直播教学中,最后虞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一些期望。一下午的学习,内容多,量大,抽空我得再看看回放,细细理解。
针对一分能做什么这节课,我觉得两位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感知 1 分有多长。导入环节,我更欣赏第一位教师的导入,两个同样是一分,却有了不同的感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顺利的进入的新知的学习。
纬三小 倪兵
度量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课堂上老师通过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引出:大家在哪里见过秒?关于秒针你还知道什么?课堂中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拍手、数数、跺脚、画圆圈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一秒 的时长,当然,这也是为体验和估测 1 分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了解当测量很短的时间时,我们需要用到秒,老师还通过学生的多种视频资源引发孩子们的认知。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可以再开放些,比如再举些关于珍惜时间的例子,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 1 分的意义。总而言之,听了今天的课,让我学会了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教学情景导入极其重要,也要考虑到什么样的课适合什么导入,整节课应如何设计,课堂中又如何将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索实践巧妙的结合起来。
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毛老师先是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把课前让学生准备的学具,例如一个计时工具、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文具来进行课堂活动,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点。 丰庆路小学 邵影洁
通过毛老师的材料可以看出来,毛老师的课准备的非常充分,是在度量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准备。一分有多长,一分钟是由 60 秒时长构成的,而一秒一秒的计时正是度量时间的基础。这节课在让学生掌握一秒的时间间隔上设计的非常巧妙 丰庆路小学 邵影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 1 秒的表象,学生认识了 “1 秒” 有多长,然后通过用 “1 秒” 估测 10 秒、20 秒的时长,感知时间单位 “1 秒” 的价值。在活动中用时间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丰庆路小学 邵影洁
本帖最后由 时义娜 于 2020-4-1 21:05 编辑
课例推进角度分享与交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丰庆路小学的时义娜。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丰庆课例推进团队和大家分享我们组的思考,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分享。
一、 依据课标 --- 再次解读教材
课标第 17 页《常见的量》中有这样的内容:“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并在例 8 中提到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我们想在学生已经感知了 1 分有多长的基础上,是不是可以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估计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第 10 页的数学思考中指出了 “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再次解读教材的第一个问题 “看一看,说一说”,毛老师非常巧妙的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指引学生再次熟悉钟表。第三个问题和练一练第 1 题,都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用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生活中的简单事物,毛老师在课例中也非常注意倾听孩子们表达自己对时间长短的感受,从而积累经验为估测时长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设计的思考
导入部分毛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认知冲突再走向学生生活,从上面两个方面考虑,非常全面的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新单位的必要性。
问题一,毛老师设计 3 个活动引导学生从 1 秒到 10 秒到几十秒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设计细腻、思考深入,像 1 秒有多长,研究 1 分和秒的关系,毛老师的设计与理论研究组的研究相契合,都是在明确度量时间这个前提下,借助钟表认识的 1 秒和 1 分这两个度量单位。我们在这里也有一点自己的思考:①依据研究学生组对活动的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活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对秒和分的认知都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感觉 1 分有多长的重点不突出了。②为了避免活动重复,可不可以把听前和听后的钟表放一起,让生观察、对比、推理。
活动 4 的设计毛老师能依据课标中提出的 “运用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设计相应活动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估测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我们想能不能再放开点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应用知识。
全课总结,毛老师联系生活和时政,给出了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例子,我们想能不能让 1 分、1 秒走向各行各业,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明白每 1 分、1 秒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组的分享与交流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度量的本质是度量单位。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感知度量单位,用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估量一段时间 “1 分” 这是度量,用 “1 分” 的时间单位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间也是度量,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度量。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刘斯博
课例推进角度分享与交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丰庆路小学的时义娜。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丰庆课例推进团队和大家分享我们组的思考,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分享。
一、依据课标 --- 再次解读教材
课标第 17 页《常见的量》中有这样的内容:“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时间的长短”;并在例 8 中提到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我们想在学生已经感知了 1 分有多长的基础上,是不是可以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估计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第 10 页的数学思考中指出了 “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再次解读教材的第一个问题 “看一看,说一说”,毛老师非常巧妙的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指引学生再次熟悉钟表。第三个问题和练一练第 1 题,都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用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生活中的简单事物,毛老师在课例中也非常注意倾听孩子们表达自己对时间长短的感受,从而积累经验为估测时长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设计的思考
导入部分毛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到认知冲突再走向学生生活,从上面两个方面考虑,非常全面的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新单位的必要性。
问题一,毛老师设计 3 个活动引导学生从 1 秒到 10 秒到几十秒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设计细腻、思考深入,像 1 秒有多长,研究 1 分和秒的关系,毛老师的设计与理论研究组的研究相契合,都是在明确度量时间这个前提下,借助钟表认识的 1 秒和 1 分这两个度量单位。我们在这里也有一点自己的思考:①依据研究学生组对活动的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活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对秒和分的认知都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感觉 1 分有多长的重点不突出了。②为了避免活动重复,可不可以把听前和听后的钟表放一起,让生观察、对比、推理。
活动 4 的设计毛老师能依据课标中提出的 “运用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设计相应活动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估测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我们想能不能再放开点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应用知识。
全课总结,毛老师联系生活和时政,给出了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例子,我们想能不能让 1 分、1 秒走向各行各业,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明白每 1 分、1 秒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组的分享与交流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度量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活动经验的积累,看到了在课堂中老师设计的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 1 分有多长。相信在这些活动后学生对 1 分以及一分钟有 60 个 1 秒体会会更深刻。 农业赵瑞
授课教师利用播放歌曲但要缓冲一分钟这一情景导入,抓住了学生的目光,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一分钟内,让学生经历焦急等待这一过程,又在欢快的歌曲中度过了第二个一分钟,两者的心情截然不同,一分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出示钟表演示秒针的行动轨迹,再一次加深了对一分钟的理解,还用 “心中的小秒针” 这一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进行大致的预估,紧扣主题。一分钟能写几遍 “1 分 = 60 秒” 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富有趣味的牢记这一知识点,非常新颖,值得借鉴。最后,将一分钟放入生活中,播放生活中的一分钟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性,正所谓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值得我们去钻研学习。纬三路李韵冰。
《我们的思考与交流》
—— 丰庆路理论解读组团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丰庆路小学的刘娟,下面由我进行理论解读分享交流,本次交流主要从 4 个方面展开叙述:一、关于 “度量” 的思考;二、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度量单位的产生;三、夯实学生对 “量” 的实践感受;四、手中有分寸、珍惜时间。
一、关于 “度量” 的思考
再读史宁中教授的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度量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在小学教学中,首先要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才能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
文章中指出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单位有重量、长度、体积、速度等等,时间的长短古时人们会参照太阳、影子、月亮逐渐演变成沙漏以及简单的计时工具。
文章中提出借助工具得到的度量与抽象得到的最大区别是,不能舍去事物的物理背景,为了传播和交流的需要,必须统一度量语言,也就是度量单位。因而在问题一中我们要明确在度量时间的物理背景下,借助钟表工具,认识新的度量单位,为下面度量教学做准备。
教材中的度量,从行为上看就是用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的个数就是度量结果。其中的量,最终都必须用数予以表达,我们认为,虽然用数表达,但学生要明白这个数的本质和含义。
二、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度量单位的产生
度量性概念来源于生活中的比较,是对生活实践的应用,通过认知冲突的激发,去感受建立比较标准,也就是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上次教研中两位老师的无生上课的导入环节,不管是春晚的倒计时,还是人们在等红绿灯时,都是让学生感知他们原有学过的度量单位都无法在满足需要,那么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度量单位的介入,那就是秒,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基于认知的冲突中更具有学习的推动力,并对 “秒” 的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认同感。
三、夯实学生对量的实践感受。
《一分有多长》这节课是让学生知道秒与分的关系,其实就是在无形的渗透秒与分的 60 进制的关系,而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基本都是 10 进制或 100 进制等,为什么时间单位确是 60 进制呢?为此我们团队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最早采用 60 进制的是古巴比伦人,60 进制相比 10 进制而言,60 可以被很多自然数整除,计算起来更加方便。
苏联教育家 —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一分有多长》的教学中,感知和体验活动就要贯穿始终,两位老师设计的各项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 1 分 = 60 秒,只有夯实了学生对这个基本量的实践感受,在学习别的常见的量的时候就不会对知识进行混淆。
四、手中要有分寸,珍惜时间。
让学生充分经历带着标准去推想,去验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慢慢的对 1 秒这个标准量越来越有感觉。我们团队也在思考,能不能在学过 1 秒这个基本度量单位之后,也增加一些学生对体会一秒能干些什么事情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拍手,点头这些事情,例如:1 秒钟里蜂鸟振翅 55 次,一秒钟里将会有 4000 颗星星诞生等等,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我的分享交流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陈南南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二课《1 分有多长》
二、 教材分析
教科书安排了 4 个问题,第 1 个问题是认识秒针。第 2 个问题是观察两针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一分的长短。第 3 个问题是记录 1 分内自己能做的事情,为辨别一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第 4 个问题则通过比较数 60 下和 60 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一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知道时间单位时和分,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知道 1 时等于 60 分,通过调查多数学生知道秒,但 1 分、1 秒具体有多长并不太清楚,加上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么容易被感知,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四、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时间单位秒,体会统一时间单位的必要性。
结合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体会 1 秒的长度。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时间单位秒的累加,知道 1 分 = 60 秒,体验 1 分有多长。
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估测意识,感受时间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难点:体验并感知 1 分有多长。
六、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那请孩子们跟我一起倒数 10 个数来邀请它闪亮登场吧。来一起数:10,9,8,7,6,5,4,3,2,1。引入小钟表。
(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倒数 10 个数情境导入课题,引出学生熟悉的小钟表。倒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每两个数之间间隔很短,为认识秒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关于钟表,你都知道什么呢?请你现在仔细想一想关于钟表我们学过哪些?再仔细观察钟表,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钟面上有
三根针,最粗最短的是时针,时针走的很慢。这根细长的是分针,那怎么还有一根这么细这么长的针呢?引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秒针走的最快。
在生活中有很多用时比较短时就需要用秒来计时了。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那 1 秒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回忆学过的有关钟面的知识,认识钟面的三根针,生活中常用时和分,为什么还要有秒呢,引起冲突,体会需要更小的统一的时间单位 “秒” 的必要性。)
孩子们,让我们来听一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感受一下 1 秒的长短吧。感受过 1 秒的长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表示 1 秒长短呢?那再来感受 10 秒。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如眨眼,拍手,画圆形等表示 1 秒,10 秒。
(设计意图:从体验 1 秒,10 秒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时间,把抽象的时间变成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以秒这个时间单位度量时间长短。)
孩子们,看来你们心里都有了自己的一把衡量时间的尺子。谁衡量时间的尺子准活动:猜一猜我们熟悉的国歌音乐有多长?国歌音乐长 46 秒。
(设计意图:利用听国歌音乐,唤起爱国意识,通过用自己方法判断时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估测能力。)
秒针转动一圈是多少呢?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呢?在秒针转动一圈的同时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发现秒针走一圈是 60 个小格,也就是 60 秒,分针走 1 小格就是 1 分。所以 60 秒就是 1 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观察秒针转动一圈,发现分针的变化,体验 60 秒也就是 1 分。)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实际测一测,体验 1 分钟都能做什么?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比如读书,写自己的名字,跳绳,拍球等等。学生提前准备好材料。
学生都能在 1 分钟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而且很多有意义的事。
(设计意图:实际体验 1 分钟自己能做的事情,体会 1 分钟的长短,知道 1 分钟虽然很短但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要求:听到闭眼是你马上闭眼,用自己的尺子衡量一分钟,尽量小声不打扰其他人,要自己感觉 1 分钟时间到了就睁开眼睛,而且要自己对照屏幕上的钟表看你感受的 1 分钟和实际的 1 分钟是否有差距。
(三)巩固练习
那赶紧用你衡量时间的尺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显身手吧!选一选,画√,吃午饭大约需要( ),刷牙大约需要( ),跑 2 米大约需要( )。
(四)联系生活,感受时间的价值
1 秒、1 分看似很短,但每分每秒在不同人的身上却拥有不同的意义。
2006 年,刘翔在田径超级大奖赛中,以 12 秒 88 打破了保持 13 年的世界纪录夺冠。
白衣天使们现在正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疫区,争分夺秒地抢救每一个病人,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高三学子们在争分夺秒学习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生活中不同的人争分夺秒做的一些事,使学生体会到 1 分,1 秒看似很短,但也不能浪费、不能虚度光阴,同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和爱国的热情,珍惜时间。)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实践作业
课下请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秒和分计时?先估一估用时多长,再实际测一测记录下来,规划一下哪些事情可以怎样安排更合理更高效呢?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做时间的小主人,赶紧行动起来吧!
九、 板书设计
1 分有多长
时间单位:时 分 秒
1 分 = 60 秒
研究学生 我们的思考与交流
丰庆路小学 宋春景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丰庆路小学的宋春景老师,下面我将代表研究学生团队分享交流。我会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一、组内研讨。
1、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多次的组内网络教研,一起设计了课前测及课后测的问卷,这是三次调查问卷的内容。
2、再由二年级老师负责向抽取的两批不同的学生发放及回收问卷。网络问卷星就提供了直接打开链接或扫二维码两种方式完成。
3、资料收集后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二、课前测(首先说明一下每个统计图中绿色的为较合理答案的统计人数)
1、大家来看,第1个问题中有一半学生都能估测出所用的大概时间。说明这些学生对于熟悉的距离是有一定的时间概念的。
2、第二题两问,第1问50米跑是学生体育课或达标测试中常会遇到的,但看结果并不理想,有些竟然估到了30分,30时。
第2问,统计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明确的知道秒表示的是很短的时间。
3、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生活中并没有时间信息收集的意识。
4、从这道题说明一半左右学生对1分钟的长短是有初步感知的,但不够准确。
5、第一问看学生能说出时分秒及它们的进率还是挺多的。但从第二问就不难看出这部分学生很多也只是听老师说家长说过。
6、这个问题说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历过的事进行描述相对于孩子更容易些。
三、课后测
1、这是第一次的课后测情况和课前测相对比每个合理数据都上升了很多,但总是有几个学生不能利用学到的度量方法进行合理的时间估测。
2、第二次课后测我们试了一下问卷星调查的方法。
(1) 学生对视频学习还是能接受的。
(2) 小闹钟、测试活动、PK环节喜欢的学生较多,而春晚倒计时可能是我们大人关注的较多,学生并不感兴趣。
(3)这次是直接给出了三个答案,大部分选择合。
(4)这个前测也有,可能是加上了限定条件300米后,对于距离感差的学生就无法准确感知时间的长短了。
(5)这个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短时间掌握情况较好。
四、思考与交流
通过以上的前测及后测我们有了以下一些思考。
1. 前测说明有一半学生知道时分秒换算关系。
2. 部分学生对时间长短有初步感知。
3. 学习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准确的用自己的度量
方法估测时间。
4. 学生差异性导致个别学生对时间把握不准。
5. 建议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经验积累的活动。
以上就是我们研究学生的一些思考,感谢大家的聆听,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1 分有多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小学部)
赵华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又学习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等 60 分的知识基础上,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一分等 60 秒。本节课分为四个问题情境穿。一、看一看,说一说。借助带秒针的钟面引出认识秒针描述秒针的特征,感受秒,进而认识秒。二、一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让学生感受秒针走一圈,也就是走 60 下得出一分,就是 60 秒。初步体会 1 秒和一分的长短。三、一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借助实践活动,用适当的度量单位 “分”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有多长促进估测意识的发展。四、最后从 1 数到 60 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再次通过数 60 下和 60 秒的比较增强学生对一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但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还是远远不够。思维上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孩子对事物充分感知,丰富表象再抽象概括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来初步培养抽象思维。而时间就比较抽象,本节课对秒的感知再到 1 分的把握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与新的认知之间建立起联系,达到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在数秒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体会时间单位秒。初步认识并建立一分的时间概念,体会时间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 1 分和 1 秒的长短各是多少发展度量过程意识和能力。知道,1 分等 60 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知道时间的宝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秒、认识秒进而经历一分的时间,初步建立一分的时间概念。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可见秒表。
学具学习任务单 篮球跳绳 A4 纸等。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埋下度量伏笔。
同学们大家好!
播放一首儿歌前由于网络不好,要缓冲 1 分钟。
同学们在等待的这 1 分钟里你有什么感受?
那快来听听这首歌吧。(播放)
在听歌曲的这 1 分钟里面你有什么感受?
同样都是 1 分钟,感受差别这么大?到底 1 分钟有多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吧。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一笔一划的书写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等待 1 分钟,听歌 1 分钟,用同样的时间坐不一样的事情引起冲突,引出课题,埋下度量时间的伏笔。】
(二)观察数秒,建立直观表象,激活度量意识。
认识秒针
看,这是什么?(PPT 出示 闹钟)
小闹钟和钟表都是用来度量时间的工具。
观察小闹钟上两根针有什么不同?
看这个小闹钟和左边的小闹钟有什么不同?
谁能说说多的这根针具有什么特点?
钟面上最细最长的这根针就叫秒针,并且呀它走得最快。(动画演示)
初识 1s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 1 时,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那这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秒针,走一小格谁知道是多少呢?
猜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验证
初步感知 1s
一边播放 钟表,一边问:
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秒针,每走一小格就是 1 秒。那走 2 小格呢?(2s)3 小格呢?……5 小格?
1s 你都能干些什么?(眨眼睛,拍手,点头等)
感知 10 秒
听,秒针在说话(滴答,滴答秒针走 10 秒)
秒针说了些什么呀?
哒,哒,哒。用数学的思维想 1s,2s
跟着秒针一起用数学的语言说:1s,2s……10s。
或轻轻拍着手或桌子数。或点着头,点着脚数,引导和秒针的节奏一致!
感知 30s
还想数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跟着秒针一边轻轻打节奏,一边认真数吧。
(秒针走 30s)刚才这 30 秒,大家表现真好。引导节奏打准。
秒针走 30 下,就是 30 秒,【刚好在钟面上走了多少呢?】刚好走过钟面的一半,也可以把 30 秒称为半分钟。
初识 1 分钟
那当秒针走完,剩下的一半,刚好走完钟面的多少呢?一圈。
是多少秒有人知道吗?【无人知,数一数】有人知:60s。
你是怎么想的?启发:走一半 30 秒,再走剩下一半就又是 30 秒。30s+30s 等 60s。
30 秒,秒针在钟面上走了一半,称为半分钟。秒针在钟面上走了一圈,60 秒就是刚好 1 分钟。我们也可以说 1 分钟,就是 60 秒。可以写成这种形式 1 分 = 60 秒。
验证感知 1 分钟
其实,秒针和分针的这个关系,在钟表上一直都有表现,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认真认真的看(60 秒后)你发现了吗?秒针走 60 下,分针走一下。由此,再次说明 1 分钟就是 60 秒,60 秒就是 1 分钟。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点,初识 1s。通过跟着秒针数数,建立直观表象,感知秒,从 1s 到 10 秒再到 30 秒推理出 60 秒。层层递进,步步感知中识得并验证 1 分钟即 60 秒。在数秒,观察数秒活动中激活度量意识。】
(三)再次体验,增强感受,丰富度量思想
闭上眼睛,跟着自己心中秒针的节奏,从 1 数到 60,再睁开眼睛。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根据学生睁开眼睛和记录判定。
【设计意图:在刚才感知 1 分钟的经验上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再次体验,增强感受来丰富度量思想。同时,这也是对课堂的反馈,老师也可以以此来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借助实践,准确量化,积累度量经验
小活动 1:
猜 1 分钟,老师能写几遍 “1 分 = 60 秒”?学生左小闹钟计时,老师来写,看估的准确性。
听清要求:我说准备,你们和小钟表准备好,我说开始~你们计时,我就开始写了。准备、、开始。
你们想不想试试.
小活动 2:
老师来做小闹钟计时,学生认真书写。
在这 1 分钟,也就是 60 秒里,你们可以写这么多字。
小活动 3:
一分钟,还能完成些什么?先估一估
接下来请组长抽取任务单,闯关!(任选其一:画画~小棒,五角星,三角形。运动~跳绳,拍球,上下蹲起。写字:写阿拉伯数字,写自己的名字。读书:附千字文。)
各小组汇报。(画画:40 根小棒,18 个五角星,24 个三角形。运动:跳绳 28 次,拍 30 个球,25 个上下蹲起。写字:20 个阿拉伯数字,5 遍名字。读书:150 字)
1 分钟,大家完成了这么多的任务,真了不起!
不知不觉,这节课就接近了尾声!说说你有什么收获?以及对时间的感受吧!
【设计意图:借助实践活动准确量化时间单位。多种活动进行提高趣味性,且多角度感受 1 分、多层次感知 1 分积累度量经验。体会度量的价值,体会时间的珍贵。】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华,体会度量的价值
课后练习巩固。
时间像流水,从指尖匆匆溜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最后 在欣赏祖国军人军队 1 分钟都完成了什么的视频中结束。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增强认知。拓展延伸欣赏我们伟大的军人 1 分钟都能完成那些任务,深化认知,升华情感,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度量时间的价值。】
作业:
1、 和家长一起数 1 分钟自己的脉搏、心跳的次数
2、 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佳句
3、 估一估:1 分钟你还可以完成什么?并验证。
选做:
1、 查阅、了解朱自清的文章《匆匆》
板书设计:
1 分有多长
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
1 分 = 60 秒
选择自己想做的一件事,像读书,写自己的名字,写数字,跳绳,拍球等等。学生提前准备好材料,老师放在课件上展示,学生能在 1 分钟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而且很多有意义的事。对于无声上课,把这些展示出来,孩子们都能看到,感受到,感觉特别好。——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疫情防控期间,QQ 群、微信群、工作群里,我们讨论着、分享着学习心得、备课经验,书房里、客厅里、阳台上留下我们教研、备课的身影。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电子教学资源,学习和熟悉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流程,积极模拟直播授课,利用各种软件录制上传教学视频。
网上的孩子们一边认真的聆听收看、阅读讨论,一边热情的给老师点赞:“老师辛苦了!”“老师真棒!”…… 师生之间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线上线下涌动着求知的澎湃激情,彰显了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我们无法站在抗疫的最前线,我们只是以实际行动践行 “学生中心” 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良好的线上教学氛围。疫情无情人有情,我们同样是大爱的践行者,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岗位责任的担当坚守者,是打赢战 “疫” 的坚定的支持者、参与者、奉献者。
我们团结一心,在金水教体局、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教学工作部署,再接再厉,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做出贡献!
借助钟表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秒针,知道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赵老师无声上课以网络缓冲 1 分钟,听音乐 1 分钟引入,同样 1 分钟时间,网络缓冲感觉时间很长,听音乐感觉时间很短,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去感知 1 分钟到底有多长的兴趣,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两位老师都在学习新课之前对钟面时针、分针以及时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复习,在复习中引入秒针,让学生观察钟面,从而认识又细又长、走得最快的是秒针。陈老师设计中还加入了学生的问题 “为什么还需要秒针呢?” 让学生明白计量较短时间用秒,理解产生秒的必要性。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这节课毛老师从 “春晚倒计时”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感知一分,建立一个情境模型,认识钟面秒针秒针,知道 1 分=60 秒,再而提出问题 “一分到底有多长?” 让学生数学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让其自己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形象感知一分的长短,一分可以做的事情再次加深学生形象思维的建构,最后再回归生活中的一分钟,层层设计,充分感知一分有多长!
陈老师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引入 “秒”,设计非常巧妙。赵老师从缓冲 1 分到听儿歌 1 分,让学生体会 1 分的长短,同时有不同的感受。新授的引入环节真的非常精彩!
丰庆路小学 王皎璇
[时义娜发表于2020-4-120:4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7334&ptid=126004)
课 ...
“能让 1 分、1 秒走向各行各业,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明白每 1 分、1 秒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在想一节数学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是否承载的太多?亦或是最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例子更感同身受呢?
度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无声授课的几位老师都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并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知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的意义,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容易感知。课堂上,老师借助 “数秒” 等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并借此学会估计时间的长短。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非常好。
建议对 “1 秒” 的感知,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起来,不用老师步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和学习,也能有所收获,再由老师引发认知冲突,相信学生会收获更多。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本节课我最欣赏的,就是毛老师在一稿一稿中,不断完善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去感知秒、感知分,把度量这一概念化的东西,很好的融入了课堂之中。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赵老师这节课中让学生在钟表上体会一秒一秒的达达声,并和学生一起数,紧接着又在钟表上体会 10 秒、半分钟,在半分钟的基础上在钟表上直观看到一分钟,再数出一分钟,充分借助了钟表让学生看、数,数即量。------75 中,武洁燕。
学生在生活中知道 “时、分、秒” 这样的时间单位,但是对于 “1 分”“1 秒” 到底有多长呢并不清楚。陈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先是感受 1 秒有多长,再以此为基础认识 10 秒、20 秒、1 分有多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对秒和分有了更准确地认知。农科 -- 姚栓萍
“1 分” 这个度量单位,和其它度量单位最大不同,在于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像长度、面积等度量单位,可以通过具体事物直观来体验。但要想比较深入认识这个度量单位,又不得不进行丰富直观体验,这就比较考验教师的智慧,毛老师通过分与秒间进制关系,将 1 分与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建立联系,让学生经历大量、丰富体验,这样学生对 “1 分” 认识就逐渐饱满起来,看到 “1 分”,学生能马上进行丰富联想,并能把这种联想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对 “1 分” 这个度量单位认识,就是成功的。
赵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用一分钟加载歌曲文件,听一分钟歌曲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度。同样都是一分钟,学生的感受却不同,充分激起了学生探究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的兴趣。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根据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观看春晚倒计时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每个倒计时表示的时间,体会一秒钟时间的长短,不但为稍后学习一分有多长做了铺垫,而且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为新知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激起了学生对时间的有关知识的记忆。 农科路小学 徐若颖
毛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拨钟面的指针,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这点做比较好。
农科路小学 录秀香
同课异构的课例中,陈老师对教学设计非常的用心。在一开始,就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好奇心,“我们倒数十个数,一起来邀请我们的好朋友登场吧!” 学生对于 “秒” 的认识,就从生活中的自己数数直接带入到了数学课堂中来。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虽然教研员王珏老师说,国歌国旗应该出现在应有的、固定的场合,但是陈老师这节课中出现了国歌,我觉得也很振奋人心,激动人心,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画圆圈数秒,对于烘托课堂氛围,也很好。如果不建议出现国歌的话,换一首适合现在疫情时期鼓舞人心的歌, 也很不错的!丰庆路小学 崔志红
时间这一节课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毛老师的设计活动很有趣也很直观,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化为直观的东西,便于学生的理解。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课件的设计也很有趣很丰富,很吸引学生,这些值得我们学习。
周三下午,两位老师的两节同课异构非常精彩。线上教学,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看到了线上教学的优势、直观与精彩。两位老师的语言丰富、生动又富有感染力。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那么精准而启发思考。微课的设计,插入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活动、视频,很用心、很精美。——75 中赵俊丽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表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毛老师的课堂也呈现出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来进行教学。——75 中赵俊丽
时间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很困难的。陈老师的课,微视频的插入,让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学生在 “猜一分钟有多长” 这个环节,展示了学生通过拍手,点手指的动作,来帮助自己读秒的过程,给了学生一个度量 “秒” 这一时间单位的工具,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了秒与分的关系。——75 中赵俊丽
从体验 1 秒,10 秒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时间,把抽象的时间变成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以秒这个时间单位度量时间长短,让学生等待 1 分钟,听歌 1 分钟,用同样的时间坐不一样的事情引起冲突,引出课题,埋下度量时间的伏笔。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从体验 1 秒、5 秒、10 秒到一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时间,把抽象的时间变成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以秒这个时间单位度量时间长短,使学生心中有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林梦琴
在毛老师这节课中不仅通过游戏等活动感知一秒,一分等时间观念,也让我注意到在生活中,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可以更具体的交流信息。比如,你等我一会改成你等我一分钟,这样具体一点的时间,也会一点一点在生活中渗透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观念。 丰庆路小学 曹芳芳
通过直观的观察秒针转动一圈,发现分针的变化,体验 60 秒也就是 1 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实际测一测,实际体验 1 分钟自己能做的事情,体会 1 分钟的长短。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很困难的。两位教师的课,让我认识了一种新形式的无生上课,微视频的插入,让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认识更具体,更深刻。特别是学生在 “猜一分钟有多长” 这样环节,展示了学生通过拍手来帮助自己读秒的过程,给了学生一个度量分这一时间单位的工具,让学更充分的体会了秒与分的关系。 —— 丰庆 赵鸿淼
一分钟能干什么?毛老师通过让学生选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感受一分钟能够做的事情,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动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生活经验。 —— 丰庆 赵鸿淼
在同课异构授课老师的两节课中,教师用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并且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估计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 丰庆 赵鸿淼
陈楠楠老师 “一分有多长” 的无声上课我很喜欢,特别是插入了很多学生的对话,最后结尾插入了大量的解放军、抗疫的医生护士的片段,贴近当下生活实际,可以看出备课时用心。 —— 丰庆 赵鸿淼
通过观看生活中不同的人争分夺秒做的一些事,使学生体会到 1 分,1 秒看似很短,但也不能浪费、不能虚度光阴,同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和爱国的热情,珍惜时间。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让学生运用经验来估计一分钟的长短,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虽然不能达到人人都估计的很准确,但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对二年级学生是比较抽象的,在生活中可能也听到一分钟,但是对于一分钟的概念很模糊,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反复体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对于学习一分钟之前,学生首先要学习一秒钟,层层递进,使学生慢慢领悟一分钟的概念,设计从感受一秒钟,再过渡到感受一分钟的活动,使得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播放歌曲、写字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有多长,通过学生已具备的经验知识来感知新的知识,感知一分钟有多长,这把测量的 “尺子” 便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写字,拍球,让学生自己去度量。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估测能力。——75 中赵俊丽
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毛老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将分的学习经验,迁移到用秒计量时间的方法上,培养学会独立思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当测量很短的时间时,我们需要用到秒,毛老师还通过学生的多种视频资源引发孩子们的认知。——75 中赵俊丽
赵老师的导入特别好,缓冲一分钟特别贴切生活,二年级的孩子对手机一点都不陌生,看到缓冲他们会很熟悉,既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曹恒
一分钟能干什么?毛老师通过让学生选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感受一分钟能够做的事情,学生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动体验了一分钟的长度,初步建立了一分钟的概念,用自己的方法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生活经验。——75 中赵俊丽
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数学概念分为对象性概念、观念性概念和度量性概念。度量性概念是为了比较两个事物某个方面的差异,借助某个量来对该方面的差异进行量化,为此引入了相应的度量。它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是难舍难分的。——75 中赵俊丽
“1 分” 这个时间单位是基于时间背景建构的度量单位,含有表达时间背景指标称谓。它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借助工具制定的。小学数学中,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
对于 1 分到底有多长学生心中是比较模糊的,课堂的 1 分钟和课间的 1 分钟,感受有什么不同呢?为了让学生对 1 分钟的时间清晰地感知,毛老师设计了 1 分钟口算、1 分钟写字、1 分钟拍球、1 分钟跳绳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时间长短,进一步加强对时间的感知。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毛老师最后播放了解放军的 1 分钟视频,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感受到 1 分钟的时间虽短,但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而学会珍惜时间。针对现在的疫情,也可以再增加一部分医生驰援武汉的视频,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学生对时间的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节课中毛老师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动手做等去体验 1 分的长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体验到 1 分能做不少事情,同时也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转转
老师在课前作了 “书面调研” 和 “谈话调研”,这样根据调研结果,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便于学生借助度量经验更深入地理解度量单位 “秒” 和 “分”。
数学来源于生活,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老师通过课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间接接收知识的孩子来说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而这个程中的加速器就是活动的设计,把课堂尽量的生活化、实践化,对于孩子们来说知识才更有活性,才记忆的更牢固。——75 中赵俊丽
从刘加霞《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 “度量的本质是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单位的个数(度量值)。” 所以我们可以一开始出示对时间的比较,来引起冲突,在解决冲突中呈现度量单位出现的必要性。我们带领学生 1 秒,1 秒的数并非偏离 “分”。因为,正是 1 秒 1 秒的累加,60 秒时可用 60 秒表示亦可用新的度量单位 “分” 来表示即 1 分 = 60 秒。那么毛老师的困惑 “度量时间,本课着重讲‘秒’还是‘分’” 也就得以缓释。望有帮助。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赵华赟 19
小学数学中,时间单位它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理解。我们需要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主动建构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接着体验一份能做什么,进一步体验 1 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魏金陆
毛老师读了很多关于度量的书籍,值得我学习。时间的度量是小学生度量学习的重要组成板块,是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小学数学教材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认识时、分、秒,二是通过 “1 分你能做什么” 等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单位 “1 秒”“1 分” 的长短,老师设计得很好。
[米宝发表于2020-3-1820: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771&ptid=126004)
活动 3:用 “秒” 度量 “1 分” 时长,形成 “1 分” 的表象。 1、同学们,认识了 1 秒有多长,并学会用 1 秒的节奏 ...
通过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 “1 秒”、“10 秒”、“1 分”、“10 分” 的认识,使学生感受时间的长短,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并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在设计认识 “1 秒” 和 “1 分” 的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依据同一个测量工具深入思考,体现了学习环节的延续性。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学生观看视频反思自身,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构思非常厉害!
毛老师注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意义。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时间的度量是小学生度量学习的重要组成板块,是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小学数学教材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认识时、分、秒,二是通过 “1 分你能做什么” 等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75 中赵俊丽
我认为,在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不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度量,度量本身就是一种活动。
通过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感受 1 分的长短,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时间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75 中赵俊丽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 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75 中赵俊丽
[13783539024发表于2020-4-2415: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4647&ptid=126004)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 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因 ...
史宁中教授的这段话对我们进行度量性教学起到引领性作用。史教授提到了两种能力想象力和抽象力,两种本能对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时间单位是我们人类通过工具时间得到的结果。时间度量的本质在于度量时间的长短。设计怎么样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是目前教学中最大的难点,也希望就此听听赵老师的意见:handshake
毛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感受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记录 1 分内自己能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将抽象化的一分钟具体化,帮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
[米宝发表于2020-2-2514:4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27&ptid=126004)
对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一、“度量” 概念的解读 史宁中教授 在《小学数学中的度量》报告中指出:度量是数 ...
以上的有关 “度量” 的思考和分析非常详细,基于本节课每一步的设计思考都有度量方面的理论指导,有理有据,毛老师基于度量的对本即可的分析把抽象的时间时分秒变成了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旨在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想象、验证,最后深入理解时间单位,从不同的层次理解时间单位的度量,时间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米宝发表于2020-2-2515: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32&ptid=126004)
选课的思考 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对 “度量” 有了一定的认知下,对比研 ...
毛老师在选课时,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有关学生时间的学习进行了贯通,并进行了比较,本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时间单位的关键。时间单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师要通过不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把较为抽象的时间用时间单位来度量,这是本节课毛老师的分析最为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用时分秒来度量时间,感受时间的长短,学会分秒之间的换算,是非常关键的。
毛老师的这节课耐人回味,首先她的课前调查,达到知己知彼,为新知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数。其次,分和秒是时间单位,就是用来计量时间的长短的,通过观看春晚倒计时,从生活出发引出秒,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又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体验 1 分有多长,感知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米宝发表于2020-2-2515: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32&ptid=126004)
选课的思考 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对 “度量” 有了一定的认知下,对比研 ...
“度量” 在层层递进中发展,发展学生的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毛老师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上述过程,首先观察指针认识秒;然后借助数秒活动,体会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最后体验 1 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主动建构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米宝发表于2020-3-1118: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196&ptid=126004)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2 稿】 ------ 无生上课实录课前小游戏: 同学们,马上要 ...
毛老师对教材解读的很深刻,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很精准,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毛老师建构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细致入微,环环相扣。通过认识秒针,感知秒的长短;然后通过 3 种不同的活动逐渐体验 1 秒的长短,进一步建立 1 秒的表象。接着自主建构分与秒的关系,水到渠成。最后,强化认知,建构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多种体验 1 分钟的长短,形成 1 分钟的表象。慢慢让学生感悟、体验建立起时间观念。
毛老师对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分析的特别深刻、透彻,让我对度量又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度量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度量本身就是一个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在度量学习 。 金水区未来小学 邵亚敏
可以看出来,毛老师备课十分认真细致,每一个活动后面标注了设计意图及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一分有多长》这节课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知道 1 分 = 60 秒,毛老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钟表指针走动,通过猜想、观察、思考、验证的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认识分与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老师告诉学生 1 分等于 60 秒。 金水区未来小学 邵亚敏
通过读 “度量” 概念的解读,细读 1 稿的教学设计,产生了这些疑惑:
1、在 “度量性概念” 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需要这样的学习过程:“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2、教材第二个问题是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
3、在这节课中 “度量” 体现在哪?课题为 “1 分有多长”。
4、在教学设计 1 稿中 “春晚倒计时” 活动目的。
5、老师们探讨时也提出:“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的节奏很欢快,让学生边听边估测时间,是不是因为有歌词的原因数数会有些干扰?
毛老师对《一分有多长》的深刻反思,促进了稿子的修改完善,深刻反思促进老师迅速成长。
本帖最后由 wangxiaowang 于 2020-6-3 18:12 编辑
“度量” 教学的思考梳理
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理论解读团队
一、 关于 “度量” 的 教学
“度量”,作为一个汉语词汇,“百度百科” 中对其解释为 “用以计量物品的一些物理属性。” 小学阶段因 “度量” 产生的学习内容分布在不同知识领域,有数量度量产生的自然数、小数、分数等,也有工具度量产生的长度、面积、时间等各种概念的理解认识。
史宁中教授在《小学数学中的度量》报告中指出: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的本质在于表达事物某些指标顺序。 人具有两种本能: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又具有两种特殊的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人们借助两种特殊的能力把先天的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以及对量化顺序的感知,这就触及到了度量的本质。
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描述: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 度量的基本性质:运动不变性、合同性、有限可加性。度量的本质是 “比”, 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 度量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度量的本质,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王智明教授在《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中指岀:度量是因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度量。数学概念分为对象性概念、观念性概念和度量性概念。度量性概念是为了比较两个事物某个方面的差异,借助某个量来对该方面的差异进行量化,为此引入了相应的度量。它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性概念的学习中是难舍难分的。
由此我们认为:“度量” 是人们基于某些计量需要产生的语言工具,在统一度量单位、明确单位个数的基础上产生的 “量”。小学阶段的度量教学要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要注重经历单位的产生和累加过程。
二 、 课例中的 “度量”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学生对度量时间的准确感知与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在认识基本的时间单位基础之上,经过单位累加的过程,再配合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来逐步建立。
《一分有多长》这一课有分和秒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时间单位的换算其实是建立各级时间单位之间的联系,而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又是在感知度量时间长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对时间的感知与估测也是学生学习单位换算的一个基础,培养学生对 1 秒的量感,进而培养 1 分的量感,学生慢慢的就会对各级时间单位联系起来。
三 、“度量” 的 教学 思考
度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把握度量的本质。
度量性概念来源于生活中的比较,是对生活实践的应用,通过认知冲突的激发,去感受建立比较标准,也就是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认知的冲突中更具有学习的推动力,并对 “秒” 的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认同感,进而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建立时间单位的概念并会估计,从而培养数感,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
北师版教材二下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这一课呈现了四个问题,完整的体现了这一过程:首先,借助钟表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秒针,知道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接着,在数秒的活动中,建立 “1 秒” 的概念从而认识 1 分,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从而,借助 1 分感知、体验、估计生活中 1 分能做什么?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
度量,从行为上看,就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量去量另一个待测量,“标准量” 的个数即是度量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依据不同的单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想像、验证等度量活动中,使 “度量单位” 呈现的更加清晰,学生对 “度量” 的理解更深刻。
认识十几秒、几十秒、2 分、5 分、10 分等等,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时间概念。如果将本节课活动目标仅仅定位于认识时间单位 “1 秒”“1 分” 的大小,那么学生学习的概念并不全面系统。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丰富的感性体验活动,将学生经验与数学理解相结合上升感知为体验,最终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将多个具有个体性的概念进行重构,形成统一的时间概念。
3、夯实学生对量的实践感受。
《一分有多长》这节课是让学生知道秒与分的关系,1 分 = 60 秒,并且感知 1 分有多长,其实就是在无形的渗透秒与分的 60 进制的关系,而我们在小学阶段中,对常见的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基本都是 10 进制或者 100 进制等,为什么时间单位确是 60 进制呢?为此我们查阅了资料,原来最早采用 60 进制的是古巴比伦人,他们起初认为 1 年有 360 天,将圆周分为了 360 度,而圆内接正六边形的每条边都等于圆的半径,每条边所对的圆心角恰好是 60 度,而且 60 进制相比 10 进制而言,60 可以被很多自然数整除,计算起来更加方便,而 10 的约数就相对少一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量中单位换算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 — 斯托利亚尔曾经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经验离不开活动,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体验了、感知了才能形成经验。在《一分有多长》的教学中,感知和体验活动要贯穿始终,各项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 1 分 = 60 秒,只有夯实了学生对这个基本量的实践感受,学生才能在头脑中建立清晰正确的时间概念。
总之,在冲突中激发欲望,在体验中感受标准,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度量能力,是我们在度量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本帖最后由 粉颜的天空 于 2020-6-3 20:32 编辑
《1 分有多长》研究学生梳理
金水区丰庆路小学 研究学生团队
为了促使《1 分有多长》这节课的课例研究走向纵深,我们研究学生团队多次展开线上研讨和多次视频会议。通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有了一些思考,现对这些思考进行梳理汇总。
本次汇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研究学生内容的数据整理以及分类对比。第二部分内容是从研究学生的考虑角度形成对本节课的思考。
一、研究学生内容的数据整理以及分类对比
由于内容较多,信息比较复杂,结合前三次研讨汇报中研究学生的内容和论坛中与研究学生有关的帖子内容进行整理。把内容按照变化维度和题目维度分成两类后,再进行分析。
(一)变化维度
变化维度指的是:结合两次前后测,对比整理两次前后测中学生掌握的变化情况。因为两次测试对象不同,所以对两次数据分别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1.第一次课前后测关于 “分” 的知识分析整理
(1)第一次课前测学生关于 “分” 了解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70%的同学对时间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时间有感知能力,对时间的应用、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21%的同学估计的时间不合理,会少于正常时间;9%的同学估计偏差较大。总的来说,大部分同学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按感知能力,对 “分” 估计是比较准确的。
(2)第一次课后测学生关于 “分” 掌握的情况
学习后,84%的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和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一分钟时间内能做哪些事情,合情合理;10%的学生描述不合理,在 1 分钟内都能干些什么事情表述不准确;1%的学生不清楚,对 1 分钟的实际理解不透。总之,大部分学生对时间单位 “分” 掌握的比较清楚,并能根据生活经验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说明本次教学效果较好。
2.第二次课前后测关于 “秒” 和 “分” 的知识分析整理
(1)第二次课前测学生关于 “秒” 了解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90%的学生都给出了 1s-5s 的答案,说明学生对于秒还是有一定认知的,比较合理的知道喝水的时间的非常短,应该用秒来计时。
(2)第二次课后测学生关于 “秒” 掌握的情况
学习后,94%的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和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写一个字大约需要 2 秒钟的时间,正确率有所上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绝大多数同学能较好的理解 “秒”,能合情合理的运用秒。
(3)第二次课前测学生关于 “分” 了解情况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67%的学生能够基本描述出一分钟时间内都做了哪些事情,合情合理;20%的学生描述不合理;13%的学生对 1 分钟有多长时间理解不透,在 1 分钟内都能干些什么事情表述不清。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 1 分钟的时间自己有了一定概念,会对时间长短有大概的判断偏差不大。但是还有部分同学还是没有时间概念,使用时间特别短或者特别长,不能准确把握时间,偏差较大。
(4)第二次课后测学生关于 “分” 掌握的情况
在学生学习过《1 分有多长》的视频学习之后,从数据可以看出,82%的学生能根据学过知识选择合理的答案;18%的学生描述不合理;没有同学不知道如何回答。说明学生对时间单位分掌握的还可以,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一分有多长。但是有个别同学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 “秒” 或 “分” 度量生活中某件事的用时,说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平时不留心生活中的数学,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二)题目维度 题目维度指的是:通过分析对比两次前测和两次后测共同类型的题目,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结果如下:
1.做 15 道口算题大于需要多长时间?
本题的课前测采用完全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描述用时多长。主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做口算题来调查学生对时间单位分的时间概念了解多少。从数据中可以看出,60%的学生认为 2 分钟以内能够完成,对时间的理解是比较符合常理的;25%的学生认为需要 3-4 分钟才能完成,对时间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12%的学生认为需要 5 分钟以上才能完成,对时间的理解偏差较大。而课后测采用半开放给出选项的形式,在学生已经学过《1 分有多长》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63%的学生认为 2 分钟以内能够完成;34%的学生认为需要 3-4 分钟才能完成;3%的学生认为需要 5 分钟以上才能完成。
通过对比两次数据,发现学生估计合理的百分率有所提高,虽然提高不多,但是学生回答偏差较大的人数明显减少。说明学生对 1 分钟的长短已经有了认识,但是由于实际经验不足不能够灵活运用,或者不会用时间单位 “分” 去度量去估计生活中某件事的用时。因此仍需加强练习和记忆,对于度量意识的渗透仍需加强。
2. 你觉得生活或学习中,一分钟自己能做什么?
课前我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你觉得生活或学习中 ,一分钟能做什么 ?” 梳理了学生的回答,有 67%的学生描述是比较符合常理的,比如 1 分钟可以写 25 个字,跳 120 跳绳,写一页练习题等等,课后我们也进行了同题目的调查,但是给出了选项,分别是 “跳 80 个跳绳、读 40-60 页故事书、跑 300 米”,有 65.7%的学生能判断出正确选项,与课前测基本相符,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及经历过的事来描述 1 分钟内能做的事对于学生比较容易判断。
通过以上整理内容可以看出,课前已经部分学生知道时分秒换算关系,大部分同学对时间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晰准确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感知能力,而这些知识除了课堂上老师讲解以外,也离不开家庭影响下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细心观察。通过学习之后大部分同学可以更能清楚、准确的判断做一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对时间的估计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在学习后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应该和他们生活中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思考等有关。
二、从研究学生的考虑角度形成对本节课的思考
首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部分大部分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掌握是比较清晰、准确的。但是,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这是我们需要再思考的问题。
其次,学习后还有部分同学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可能是学生差异性导致个别学生对时间把握不准造成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第三,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特点,需要思考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在采取一些不同的方法,建议设计符合不同程度学生心理和经验积累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给他们带来的享受。
参加每次网络研讨后,让我对《1 分有多长》这节课都有新的认识,真的是越研究越深入。并且每次我们组的集体教研都让我感受到团队力量的强大,每个人每次积极认真的参与,才让我们这个团队在研究学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感谢这个机会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11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跟 贴 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一、史宁中教授谈到:把握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是教学设计首要考虑的原则。王智明教授谈到:度量性概念它并不源于生活中的原型,而是基于任务产生的,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通过 “比” 利用人类的心智活动,产生了度量性概念。在《1 分有多长》这一课时中,时间单位是人类通过工具的到的,其产生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突破点。网络研讨跟帖活动中,关于时间单位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方面研讨结论如下:
度量性概念作为数学概念的一种,它的教学始于学生的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的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所以数学活动与度量性概念的学习是难舍难分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度量单位的学习。而度量的核心是用 “度量单位” 标准量比较待测量,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些与度量有关的情景,不管是观看春晚 0 点倒计时,还是通过复习引入秒针,又或者是生活经验,都是渐渐引入到时间度量的概念上,让学生体会学习新的 “度量单位” 的必要性,经历度量单位累加过程,形成单位观念并会借此学会估计,从而培养数感,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17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二、王智明教授在《小学数学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中谈到: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同时高质量的数学经验获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本身是否充分、完整、多样。在《1 分有多长》这一课时网络研讨跟帖活动中,关于帮助学生形成时间单位概念的数学活动中活动设计合理性这一方面研讨情况,这一方面研讨的结论和疑虑如下:
1、春晚倒计时活动(导入)
利用春晚倒计时能够让学生思考每个倒计时表示的时间,体会 1 秒的长短,同时也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基础。
疑问:生活中有很多利用倒计时的例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对春晚这个话题感兴趣,所以导入是否可以更具开放性,不必拘泥于春晚倒计时或者某个倒计时的例子?
2、有声、无声视频(建立 1 秒的概念)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的过程,让时间从无形到可量,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不断调整找准 1 秒的节奏,层次鲜明,使学生自己变成一把度量时间的尺子,非常好。
3、我是小闹钟
疑问:学生闭眼估计 10 秒的时长,但是我们越往后数,对 1 秒的时长把控的越不准确。为了让学生再次更好的对一秒的有深刻的体验,把 10 秒改为 5 秒是不是更好些呢?
4、我是长音王
疑问:视频中的学生介绍完自己直接喊,有些突然。如果让视频中的学生说明什么时候开始,例如说开始之后再喊,给计时的学生缓冲准备的时间,会不会更好些呢?
5、听儿歌
让学生经历了度量单位秒累加的过程,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形成单位观念并体会 1 分的长短以及学习新的度量单位分的必要性。
疑问:选择的儿歌比较欢快,还有歌词,部分学生会被儿歌的歌词以及欢快的吸引,而忘记数秒的任务,是不是可以考虑换成纯音乐?
6、解放军视频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疑问:情感价值观的高度太高,离孩子们比较远,二年级的学生是否有些难以理解?军队中的很多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很契合,是否可以考虑在一分钟的视频中增加最近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抗击新冠疫情,或者关于我们郑州的一分钟?
7、数学日记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明白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更加深刻理解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的道理,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度更高。
疑问:数学日记是不是可以不必拘泥于书面形式,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录音、录视频的形式去体验,去完成,这样可以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感受?
疑问:本节课很多环节都需要钟表去帮助孩子理解,怎样能让钟表显得更有趣生动,不单一乏味?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18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三、概念的形成要经历如下过程(图 1、图 2),而时间概念相对长度、面积等是较为抽象,不可见、不可知。在《1 分有多长》这一课时网络研讨跟帖活动中,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时间单位概念的数学活动中形成时间单位概念的方法策略这一方面跟帖情况,到目前为止得出的结论如下:
时间的度量,就是用时间单位去计量时间的长短。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看、可触、可感。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一分钟有多长,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经过跟帖讨论主要有一下方法策略: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对钟表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但是对于一分钟的感觉和把握就比较困难了。通过激动人心的视频和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4、借助 “数秒” 的活动,建立 “1 秒” 长短的概念从而认识 1 分,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秒的节奏,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做到 “眼明心亮”。
5、课本第一幅图揭示了时针分针秒针的长短,并且从转速的快慢上加以区别,这些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到,学生除了想象,更需要从直观上区别,这也是贴近生活实际。
6、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拨钟面的指针,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7、发展学生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
8、想要把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概念学好,就得让时间单位变成可视化的东西,比如我用什么节奏拍手,点头,眨眼等这些具体的行为,让这些动作成为一个尺子,去量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学中需要通过创设多个、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多个维度,借助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分有多长以及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量,进而丰富学生对度量性概念的认识。
9、怎么帮助学生调整一秒钟的时长呢,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比如用手指打节奏,让学生形成动作记忆;或是让学生说 “一秒钟” 三个字,说这三个字的时长差不多就是一秒钟,让学生有一个语速上的记忆。只要让学生掌握住了一秒钟的时长,那无论是 5 秒、10 秒,还是一分钟,数出来就可以啦。
10、体验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接着体验一分能做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在学生对于一分钟的长短有了深刻的印象后,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创设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到一分钟有多长,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不同的,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体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把度量 1 分钟有多长的尺子。
11、导入要贴近生活,生活中的倒计时有很多,像等待红路灯时,跑步出发前,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时,包括课前的倒计时。
12、度量性概念其实是具有多元化的数学背景以及典型的生活特色的,而时间的度量更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些发展历程后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小时太长,那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去想办法联系生活中其他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调动其认知,从而主动探究要借助全新的时间单位来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
13、当学生在体验1分钟能什么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让学生轮流来当计时员,这样学生的参于度更加深入,从体验者到活动者,学生都亲自经历了,对学生形成时间的概念更有好处。
14、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多次积累活动经验。比如让学生安静的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初次体验 1 分钟的长短;二是设计自选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规定的一分钟内干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这样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是的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感知自己在 1 分钟能干多少事情;三是给一分钟的时间参观学习别人的学习成果,并估计一分钟时间到时就停止学习,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5、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 1 秒的概念,学生认识了 “1 秒” 有多长,然后通过用 “1 秒” 估测 10 秒、20 秒的时长,感知时间单位 “1 秒” 的价值。在活动中用时间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16、授课教师利用播放歌曲但要缓冲一分钟这一情景导入,抓住了学生的目光,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一分钟内,让学生经历焦急等待这一过程,又在欢快的歌曲中度过了第二个一分钟,两者的心情截然不同,一分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出示钟表演示秒针的行动轨迹,再一次加深了对一分钟的理解,还用 “心中的小秒针” 这一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进行大致的预估,紧扣主题。一分钟能写几遍 “1 分 = 60 秒” 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富有趣味的牢记这一知识点,非常新颖,值得借鉴。最后,将一分钟放入生活中,播放生活中的一分钟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性,正所谓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值得我们去钻研学习。
17、让学生估测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21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四、本次教学设计与网络研讨大赛是基于 “度量” 背景,网络研讨跟帖活动中,关于研讨本节课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这一方面,研讨情况结论如下:
度量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存在于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本节课时中发展度量观念的点在哪里?我觉得这个点不是具体在哪一处,而是从进入课堂的伊始,学生就在累积经验,感知度量,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度量” 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量,如:长度、面积、时间、货币等。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时间的 “度量”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度量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中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本节课毛老师设计了很多活动,学生在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中,用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估量一段时间 “1 分”,再用 “1 分” 的时间单位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间,帮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将度量活动更具体更深刻,用学生的感悟结合学生的语言去贯穿本节课,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度量。本节课在充分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中,得到 1 分=60 秒,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19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五、刘加霞教授强调:度量性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把握度量本质,在《1 分有多长》一课教学设计与网络研讨中,关于研讨本节课度量本质的研讨情况、研讨结论如下:
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说到: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度量的基本性质:运动不变性、合同性、有限可加性。度量的本质是 “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度量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度量的本质,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在《1 分有多长》这节课中,借助于数秒的活动,建立 “1 秒” 长短的表象,体验 1 秒的节奏,然后感知 5 秒、10 秒、……60 秒,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在适宜任务情境下让学生体会产生新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形成单位观念。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4 稿】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
【教材 分析 】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常见的量” 范畴,主要内容是体验时间的长度和学习分、秒之间的换算。本节课为第 1 课时,教材内容问题串包括 4 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即:1、“看一看、说一说。” 认识秒针,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2、“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 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3、“1 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 记录 1 分钟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长短积累经验;4、“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通过对比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旨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让有关秒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喜闻乐见地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时间,积累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本单元第 1 节课中,又进一步认识了钟面、认识分,并知道 1 时 = 60 分。这些都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通过两年来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倾听、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能力。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经验基础。此外学生又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见到或用到钟表,积累了大量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经验,故秒的认识其实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学生仅是知道 “时、分、秒” 这样的时间单位,但是 “1 分”“1 秒” 有多长并不清楚。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唤醒经验
1、 同学们,时和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淘气和笑笑在 在 玩游戏 时 , 发生冲突了。我们快来听听:“ 我 们 一起 开始 明明是 我 先 完成 , 计时的工具上却都显示是 3 分, 淘气 因此都记了 3 分钟。 我 觉得不公平。” 这该怎么办?
预设:
生 1:淘气比笑笑快,但快的时间又不到 1 分钟,所以都显示 3 分钟。它们需要有一个记录比 “1 分” 更短的时间工具,这样他们跑步的时间记录为 3 分几秒,才会更准。
生 2:钟表上还要有一根针 —— 秒针,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几秒,秒帮我们记录比分更短的时间。这样当分比不出快慢时,我们就比较秒更公平。
2、同学们想到一个新时间单位 “秒”,好办法!你生活中有用秒计时过么?
预设:
生 1:晚会开始前,大家会一起数数用秒倒计时;
生 2:十字路口的等信号灯时,会用秒计时;
生 3:我在做平板支撑运动时,用秒计时;
3、大家生活中都遇到过、用到过 “秒”。竟然大家都知道 “秒”,那等信号灯时,我们不看信号灯,自己用秒计时过路口行么?(出示信号灯计时图片)
预设:
生 1:不行,那样会很危险。我们每个人数的有的快、有的慢。节奏不一样。
生 2:每个人计时快慢不一样。看信号灯,它闪一下就是 1 秒,这样我们就统一了。
4、看来,统一的工具很重要。生活需要有统一的工具计时。人们依据地球转动、日出日落等自然规律发明了钟表,帮助我们记录时间。你都知道那些计时单位呢?我们是怎么利用人类发明的钟表计时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钟表上时针、分针、秒针的形状及运动。)
预设:
生 1:(钟面的构成)钟面上有 3 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最粗、最短、走的最慢的是时针。秒针最细、最长。钟面上有 12 大格,60 小格。
生 2:(钟面针的走动)时针,走 1 大格,记录的是 1 时这么长的时间,走 1 圈,记录的是 12 时这么长的时间;分针,走 1 小格,记录的是 1 分这么长的时间,走 1 圈,记录的是 60 分这么长的时间;秒针,走 1 小格,记录的是 1 秒这么长的时间,走 1 圈,记录的是 60 秒这么长的时间。
生 3:(钟面指针走动的相互关系)时针走 1 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1 时 = 60 分分针走 1 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1 分 = 60 秒。
思考交流: 每个时间单位表示的时间,有多长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首先,由淘气和笑笑体育课的争论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冲突,仅仅用时间单位 “分” 计时,这样的结果不准确,从而导致结果不公平。需要一个计量比 “1 分” 更短时间的时间(度量)单位,来度量较短的时间;其次,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用秒来度量时间;最后,通过十字路口等信号灯的活动,第一次初步的帮助学生知道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的(长短)概念,生活中需要有统一计量时间的工具,有统一的时间单位。】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5:20 编辑
二、活动感知,形成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的概念
学习活动 1:建立 1 秒时间(度量)单位的概念。
1、1 秒有多长?
预设:听一听,记一记,做一做。
2、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在有声音有画面中,感知 1 秒的时长)验证一下。
预设:
生 1:我拍了一次手。
生 2:我拍一下桌子。
生 3:我数了一个数。
【设计意图:时间 “1 秒”,不可见、不可触摸。通过观察、记忆、动作,把无形的 “时间” 表现了出来,使 “1 秒” 听得见、看的见,可数可测。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清晰地又深刻地感知。】
学习活动 2:初步学会用 1 秒测量较短时间。
游戏 1:“我做小闹钟”。
同们知道了 1 秒有多长,那我们来做小闹钟,边观看小朋友画画边有自己的方法计时。从 “开始” 到结束,用了多少秒?比一比,哪个小闹钟报时准确。
学生估计一段时间 10 秒的时长)
学生思考、交流: 你测得是几秒?用到什么帮助你的方法了吗?这种方法怎么样?
预设:我知道 1 秒有多长,然后数数。可以用拍手、点头…… 方法。
评价:找到一把 1 秒的尺子 “滴答”,用这样的节奏来数数,估计一个较短的时间有几秒,有多长时间。
游戏 2:“我是合格小闹钟”
现在同学们都轻轻地闭上眼睛,听首儿歌,边听边估测,到 10 秒时喊 “停”。“小闹钟” 准不准呢?
1、播放 10 秒,学生估测,交流方法;
2、继续播放 20 秒,学生估测,交流方法;
3、继续播放 30 秒,学生估测,交流方法。
4、继续播放 60 秒,学生估测。
思考、交流:
(1)说一说你的感觉和小闹钟的结果?
(2)看一看,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变化么?
预设:1 分 = 60 秒
【设计意图: 学生形成了 “1 秒” 这个时间(度量)单位概念,然后用 “1 秒” 估测较短时间的时长,在活动中用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用时间(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10 个 1 秒就是 10 秒,感知度量单位的个数即度量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听儿歌,再次经历时间(度量)单位逐渐累加的过程,经历 20 秒、30 秒......60 秒,形成完整的概念。当累加到 60 秒时,就形成了新的时间单位 “1 分” 1 分 = 60 秒。1 分是生活中一个常用的时间单位。】
三、活动感知,构建时间单位 “1 分” 的概念
学习活动 1:1 分,这个时间有多长呢?
1、说一说,学生交流。
2、思考:我们 1 分钟可以做什么呢?
预设:可以写字、口算、折纸、心跳、走路、跑步、阅读、拍球等等。
3、那请选择一样你喜欢的任务,四人小组合作,计时 1 分钟,做一做并记录下来吧!
预设:
生 1:我 1 分钟写了 15 个字。
生 2:我 1 分钟脉搏跳动了 90 下。
生 3:我 1 分钟折了一架纸飞机。
生 4:我 1 分钟跳绳 156 下 。
【设计意图: 说一说,调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时间 “1 分”,不可见、不可触摸。通过观察、记忆、动作,体验、记录 1 分内自己能做的事情,把无形的 “时间” 表现了出来,使 “1 分” 听得见、看的见,可感知可测。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单位 “1 分” 清晰地又深刻地感知。】
学习活动 2:几分钟、几十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1、想一想,2 分钟、3 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2、生活中,你都用过多长时间做过那些事?先四人小组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形成了 “1 分” 时间(度量)单位的概念,那 2 分、3 分、5 分钟呢?在想象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丰富的感性体验活动,将已有的学生经验与数学理解相结合上升感知为体验,最终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把多个具有个体性 “1 分”“5 分”“10 分” 等等概念进行重构,形成统一的时间概念。】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5:48 编辑
四、巩固应用,强化认知
学习活动 1: 用时间单位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长
1、有了度量时间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它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长。我们一起来听听我们班故事大王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边听边用自己的方法估测讲完这个故事要多长时间?
(学生听故事估测时间,交流结果及如何估测的?)
学习活动 2:在 2 分钟内完成作业练习。
(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用时间单位 “分”“秒” 度量一个活动需要的时长,在应用度量单位中深化对时间单位概念的认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五、全课总结、作业实践
1、时间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体育课上,我们在计量跑步时间时,常用秒表计时,1 分钟大约能跑 200 米。等红绿灯时最后 10 秒时,信号灯会闪烁,闪一下的时长是 1 秒等等。
(观看生活中 1 秒、1 分都能做些什么?)
2、60 个1秒积累起来是1分钟,60 个1分钟积累起来就是 1 小时,1天是由 24 个小时,时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的过去,所以每一秒都是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人们是怎么发明钟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个数学小故事。
3、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估测一下,放学后,从学校到家你需要多长时间?在家里做一个件事你有需要多长时间呢?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时间的应用,体会生活中时间的度量处处可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观看小视频 “时间单位是如何形成”,感受科学的奥秘。回顾总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毛老师的第 4 稿中,在导入环节做了新的设计。通过淘气和笑笑在游戏中产生的计时冲突,让学生体会到,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了,从而体现了学习新知 “秒” 的必要性。同时也达成了目标 “体会统一时间单位的必要性”,可谓是一举双得,设计得非常巧妙!为聪明又认真的毛老师点赞!加油!
丰庆路小学 王皎璇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5 09:34 编辑
《1 分有多长》终稿教学设计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小学部 毛均莹
【学习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认识秒)》
【教材 分析 】
本课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 “常见的量” 范畴,主要内容是认识秒,知道 1 分=60 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本节课为第 1 课时,教材内容问题串包括四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具体如下:
12091
四个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让有关秒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长,从而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过认识钟表,认识钟面上整时、半时的时刻。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中再次认识了钟面,认识了分,知道了 1 时=60 分。通过近两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思考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经验,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感知情况,我们通过课前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比较清晰,部分同学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如何设计符合不同程度学生心理和经验基础的体验活动,使每个学生对时间的感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得到提升是我们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直观认识 “秒”,初步体会一个较短时长需要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累加得到。
2. 在活动中,知道 1 分 = 60 秒,体会时间单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重难点】
直观认识 “1 秒” 及 “1 分”,感悟时间单位与单位数量在测量时间长短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学具】
教具:大钟表、秒表、多媒体课件。
学具:小钟表、秒表、作业单、篮球、作业单。
【课前准备活动】
全班同学一起倒数 10 个数开始上课。
【学习过程】
一.秒的认识
(一)谈话导入初识 “秒”。
1. 导入
课前倒数 10 个数很整齐,然后一起开始上课。思考: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学生说一说。)
小结:数数的节奏是一样的,数每个数的时间是一样的,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如果数一个数是 1 秒,数 10 个数就是 10 秒。
2. 初识秒
多长是 1 秒?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 1 秒时长)
设问:人类认可的 “1 秒” 是多长?让 “钟表说话”(出示实物钟表)。
【 设计意图: 在倒计时的活动中,经历一起数数计量较短时间的过程,直观体会数数节奏,初步感受 “标准” 引入的必要性。随后让学生说说多长是 1 秒激发其生活经验,进而引出钟表这一重要的计时工具。】
(二)认识 “秒”。
1. 认识秒针
学生观察实物钟面,看一看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说一说)
师转动钟表,学生观察钟面上指针的走动,发现:哪根指针走得最快?
(学生回答)
2. 感受认识 “秒”
(1)认识 1 秒
①看一看,知道秒针走动 1 小格的时长就是 1 秒。
②听一听,学一学,秒针 “叮” 走动 1 小格的时长是 1 秒。
③听一听,做一做,知道 1 秒的时长。
(2)认识几秒
①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认识 2 秒。
②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做一做,认识 3 秒。
③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做一做,认识 10 秒。
3. 用 “秒” 计时
教师播放音乐并用秒表计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以 “秒” 计时,度量音乐时长。
(学生汇报计时结果和方法)
小结:30 个 “1 秒” 是 30 秒。
【 设计意图: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进而观察感受秒针走动 1 小格,直观建立 “秒” 这一时间度量单位的概念。接着在看、听、数的活动中,体会 1 秒时长准确的重要。体会用 1 秒去数数(即比较)的计时方法,经历用度量单位 “秒” 去度量一段时长的过程,发展学生度量意识与能力。】
(未完,见 1258# 楼层)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5 18:39 编辑
(接上 1257# 楼层)
二.1 分有多长
(一)1 分有多长?
1. 观察钟面走动 1 分钟,发现:分针走 1 小格,秒针正好走一圈。
小结: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秒针走一圈是 60 米。1 分=60 秒。
2. 再次观察钟面走动 1 分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这 1 分钟。
(二)1 分能做什么?
12096
明确任务后小组活动,体验 1 分钟能做的事情。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 设计意图: 观察钟面指针的走动,发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用时间单位 “1 秒” 来度量 “1 分” 这段时长。进而体验 1 分钟能做什么,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概念,并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多样化感受。】
三.数学阅读
科学家发现 1 秒钟,光能绕地球转动 7 圈半。在我们的身体上 1 分钟骨骼会产生 1.5 亿个红血球,为全身输送氧气。
【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丰富学生对 “1 秒” 和 “1 分” 的认知感受。】
四.学以致用
(一)想一想,选一选。
12095
1.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教师追问: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表达对时间的感受。
(二)试一试,填一填。
12097
1. 学生实践体验并记录结果。
2. 交流反馈结果与做法。
(三)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活动任务:同桌合作,一人拿秒表计时,另一人数 60 个数,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1. 交流数数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 同桌合作进行活动。
3. 交流反馈。
【 设计意图: 在巩固练习中再次感受分、秒的实际意义;在数数的过程中再次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计数过程,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五.总结延伸
1. 回顾 反思。
学生说一说对 “时间” 有什么新的收获?
2. 学习延伸。
实践作业:
用 1 秒 “小尺子”“量量”:从一楼楼梯上到二楼需要多少秒?自己走 10 步需要多长时间?跑 50 米需要多长时间?
用小闹钟帮忙计算:学校到家需要多长时间?在操场跑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午餐需要多长时间?
【 设计意图: 回顾梳理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度量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发展 学生的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12114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3:59 编辑
郑州金水基地
—— 预设问题答辩
西安雁塔基地(一)提出的 预设问题:
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请问您是怎样帮助学生建立 1 分有多长,1 秒有多长的时间概念的?
郑州金水基地对预设 问题 的回答 :
各位专家、老师好!我们是金水基地的答辩团队。针对对方提出的预设问题,我们是这样想的:
首先,我们很认同对方提到的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的确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那样可见可触摸,学生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幸亏也非常感谢北师教材编委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 基于度量的研究,引领和帮助我们突破这一难关。
那我们是如何对 “度量” 进行解读的呢?
翻开词典,看到和数学相关的释义。度量衡,指向计量标准。接着,量(四声),量(二声),四声时指向标准,名词,二声时指向数数,动词。继续追溯,在百度百科中看到了一致的解释。翻开《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寻找了小学阶段中关于 “度量” 和 “测量” 的所有语句,发现也是 “度量” 指向 “单位”;“测量” 指向 “动作”。我们讨论发现:度量(四声),名词,指向 “计量单位”;测量(二声),动词,指向数数或量化。我们知道:二者要结合来实现基于度量的教与学。
关于 “度量”,专家们是怎么想的呢?
史宁中教授指出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王智明教授指出 “度量是因为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标准就没有度量。” 刘加霞教授指出 “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 基于此关于《1 分有多长》(认识秒)这节课,我们的思考是:教学中,建立时间单位 “秒” 再用 “秒” 去测量一个时长,继而认识 “分”。
翻开我们特别喜欢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1 分有多长》这节课教科书安排了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第一个问题是认识秒针;第二个问题是观察秒针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第三个问题是记录 1 分,自己能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地长短积累活动经验;第四个问题是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整节课凸显:体验与实践,单位与换算,生活与学习。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讨论、磨课,对教材有了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基于教材,基于度量,基于学生,基于教学,我们得到这样的教学流程(如下如)。
12471
主要环节:秒的认识、1 分有多长、学以致用。结合优酷网上我们的教学视频具体说明一下:第一环节,认识秒,认识度量单位 “1 秒”;用 “1 秒” 测量一个时长。1 秒,多长是 1 秒呢?学生自由表达,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元认知。在此基础上,出示钟表,让钟表说活,建立时间单位 1 秒的概念。接着看、听、数、做,1 秒,几秒、十几秒、几十秒,用 1 秒去测一个时长。这是第一环节。
在认识秒的基础上,进入第二环节:认识分。1 秒的累加,60 个 1 秒,让学生清晰地感知 1 分是 60 秒。接着应用认识秒的学习经验认识分,测 1 分钟拍球、写字、心跳次数的活动,进一步感受 1 分的长短。学以致用,想一想、选一选;试一试、填一填;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在应用中,进一步感受分、秒的实际意义。
总之,分、秒很抽象,它不可见,也不可触摸,基于度量的理解、基于教材的解读,基于学生的研究,我们的团队通过教学,让一段时长变得可感、可知、可度、可量。感谢对方的提问,感谢教材编委的指引,让我们对度量、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的回答完毕,谢谢!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05 编辑
金水基地
—— 追问问题答辩及课件
西安雁塔基地(一)的 追问问题:
教师用书中建议组织两次 “闭眼 1 分钟的活动” 让学生先感受 1 分钟的长短,再感受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对方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这样深层感知,请问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郑州金水基地对 追问 问题的回答 :
对方辩友您好!我们在教学中组织了两次对 1 分钟感知的活动。第一次是 “1 分钟能做什么?”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1 分钟的时长;第二次是学生通过数 60 下和 1 分钟对比感受 1 分钟的时长。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是组织了学生感受 1 分钟的时长的。
我们在王智明教授的文章中曾看到 “度量性概念是基于任务产生的,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通过比,利用人类的心智活动产生的度量性概念。”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一定非得通过 “闭眼” 活动来感受 1 分钟的时长,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通过多个活动来进行。
我们的教材很注重 “学生的共识” 和 “经验的拿来”,使学生建立起对 “1 秒”“1 分” 有多长的认识,你们的问题也说了教师用书中是建议两次 “闭眼感受 1 分钟” 这样的活动,我们组织的活动也是和此有同样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深层次的感知。下面请我们的执教教师谈一谈:
我来结合我们的教学谈一谈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 “1 分” 的概念的。我们先设计了两次活动。首先,学生观察钟面指针走动 1 分钟,在同学们观察钟面走动的过程中,经历时间单位 “1 秒” 累加的过程,60 个 1 秒,60 秒就是 1 分钟。这样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 1 分的长短。接着让同学们再次观察钟面的走动,同时思考:1 分钟自己喜欢做什么?借助 “1 分能做什么” 这样的活动,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概念。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多样性感受。在我们学以致用的环节,首先在巩固练习中再次让同学们感受 “分、秒” 的实际意义。接着进行 “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的活动,所以我们不一定非得像教学参考用书中建议的一样,让同学们经历两次 “闭眼感受 1 分钟”。你看,我们是这样子做的:请同学们一人拿秒表在此观察秒针走动 60 秒,另一人数 60 个数来计时。先你数我看,再交换我数你看,在对比的过程中,也就是数度量单位和调整准确单位概念的过程中,再次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使学生对 1 分把握的更加准确,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我们这两次 “1 分有多长” 的体验感受,第一次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知道 1 分 = 60 秒。第二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 “1 秒” 来度量 1 分的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并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多样化感受。
虽然我们没有让学生来两次体验闭眼 1 分钟的活动,但是我们之前有一个听儿歌的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用眼睛看,也是一个对时间感悟的过程。这样就达成了对时间的深层次感知。
总之,我们尊重教材,用好教材,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度量的解读与研究,适度的改进教与学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在建立 “1 分” 概念时的具体做法。
12497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7 编辑
在行思中感受度量 在度量中学习成长
——2020 年 “度量” 主题网络研讨综述
郑州金水基地:毛均莹、赵华赟、王皎璇、许晚秋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本届的网络研讨活动也因此与往届不太一样。从二月底开贴至今已经过去了近 130 天,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围绕 “度量” 主题,以《1 分有多长》这节课为载体不断思考实践、讨论交流。疫情期的每一次线上教研,我们努力在钉钉平台以无生上课和分组汇报的形式来交流碰撞;复学后的每一次试讲磨砺,我们努力深入理解 “度量” 并基于 “度量” 优化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 “度量” 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清晰,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对数学素养有了更多的感悟。
以下是我们参加网络研讨活动的综述。
一、 关于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
为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明晰 “度量” 的内涵,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
在 2018 年 12 月的《数学教育学报》上,史宁中、娜仁格日乐两位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这篇文中指出:
◆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 ,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
◆ 度量单位 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
◆ 度量的本质 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
◆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 : 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我们从中明确了 “度量” 之于数学对的重要性、度量单位、度量的本质及分类。
在 2016 年 1 月的《新课程研究》上,王智明教授在《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这篇文中指岀:
◆度量是因为比较存在的,没有标准就没有度量,因而度量性概念的产生大都来源于某种比较任务,在任务解决中感受建立 比较标准(度量)的必要性 。
◆ 度量性概念是基于任务的产生 。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通过 “比”,利用人类的心智活动,产生了度量性概念。
◆在适宜的任务情境下,通过认知冲突的激发,自然而然类比迁移、联想与 “创造” 浑然一体。因此,度量性概念的获得过程不是多种情境抽象概括的结果,而是 人类在任务下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 。
◆度量性概念的教学建议: 1. 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度量单位的产生。2. 在创造及比较中建构度量性概念。3. 在应用中深化度量性概念的认知。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度量性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看到了具体的度量性概念的教学建议。
在 2013 年 5 月的《小学教学(数学版)》上,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一文中指出:
◆度量的两个核心要素: 度量单位 和 单位的个数 (度量值)。
◆度量内容的教学要把握度量的本质, 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 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的经验。
◆度量教学的关键是:“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过此文,我们对基于 “度量” 的教学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也逐渐理解了 2019 年 10 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 “度量” 主题专场活动中提出的那段话: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以数表形,以形化数,就是 “度量” 为我们呈现的最基础的数学本质。
至此我们明确了基于 “度量” 的教学指向:1. 认识 “度量单位”,建立 “度量标准”。2. 与 “标准” 比较,产生 “数量”。3.“标准” 与 “数量” 二者衔接的学习。联系《1 分有多长(认识秒)》这节课,我们也有以下教与学的思考:1. 建立时间单位 “秒”。2. 用 “1 秒” 去测量一个时长(包括 “1 分”)。3. 积累 “认识度量单位” 及 “用单位测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25 编辑
二、 关于 “教材” 的解读与思考
(一)教材解读
《1 分有多长(认识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认识秒、知道 1 分 = 60 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本课时的内容共有四个问题串:
问题串 1(如下图)“看一看,说一说”:主要让学生认识秒。
12498
问题串 2(如下图)“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让学生 观察秒针走动,借助数 “秒” 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了解分、秒之间的关系,体会 1 秒和 1 分的长短。
12499
问题串 3(如下图)“1 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借助实践活动,体会 1 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有多长,发展估测意识。
12501
问题串 4(如下图)“从 1 数 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通过比较数 “60 下” 和 60 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
12502
课后的练一练(如下图),使学生再次结合熟悉的现实生活感受分、秒的实际意义。
12503
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很重视将生活实例及 “共识” 的经验 “拿来”,使学生建立起对时间单位 “秒” 及 “1 分有多长” 的认识。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34 编辑
三、关于 “学情” 的研究思考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对 “时间” 的直观感受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如下图)。
12507
整理学生的课前测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1. 上学时,从入校门到进教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正确答案:5-6 分钟)部分学生认为在 3 分钟以内,如:1 分钟,时间过短,占半数的学生描述时间在 4-7 分钟,符合实际(有一定的感觉),少部分学生估计在 7 分钟以上,时间过长。
2. 早晨起床,洗脸刷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正确答案:?分钟,快慢不 —,判断不准) 10%的学生认为在 3 分钟以内,60%的学生认为在 3-5 分钟,占多数(比较常态情况),30%的学生认为要在 5 分钟以上。 3. 做 15 道口算题大概用多长时间?(正确答案:2 分钟左右) 占半数的学生觉得 3 分钟以内可以完成,部分学生觉得需要 3 分钟以上,40%的学生认为需要 3-8 分钟,10%的学生认为需要 8 分钟以上。 4. 从 1 数到 100 大概用多长时间?(正确答案:?分钟,快慢不一,判断不准)73%的学生认为在 2 分钟以内(常态速度),27%的学生认为需要 2 分钟以上。
5. 有关时间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怎么知道的?(已有知识摸底) 50%的学生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40%的学生知道且能描述相关信息,10%不知道空白没写。 6. 你觉得生活和学习中,一分钟自己能做些什么?(时长感知经验摸底)63.3%的学生描述比较合理,23.3%的学生描述不合理,13.3%的学生不清楚如何描述。
从本题来看,学生所写的有实际体验的例子比较多,充分说明 “实际体验” 很重要。通过前测我们感受到 “经验体验” 对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很重要。如何通过学习使学生的 “相关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 “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 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的。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0 编辑
四、关于 “课堂教学” 的思考
随着我们对 “度量”、“教材” 和 “学情” 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流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且行且思行思不止,我们努力在最新的教学流程中更加凸显学生的 “度量” 体验。下面是我们最新的教学流程图:
12508
其中的 “秒的认识” 环节主要是认识度量单位 “1 秒”,用 “1 秒” 测量一个时长。而 “学以致用” 环节包含了练一练和问题串 4(最接近 60 秒)。这样的设计是要把 “度量” 放在首位,而后第二位是 “时间估测”。
在研究中发现,做时间估测,如果给些混淆背景,如:悦耳声音、有趣动画,等等,学生就不能准确估测了,即使很短的 “1 分”。因此,在问题串 4 的教学中我们着重在 “用秒来计量”,鼓励计量方法多样。这也凸显了本节课的 “度量” 主题。
五、关于 “核心素养” 的思考
在《1 分有多长》(认识秒)这节课教与学的实践中,除了凸显 “度量” 这一核心主题。我们认为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抽象、推理的基本数学思想,以及数感、应用意识等学科素养也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渗透。
一句又一句,写不尽我们对度量的思考;一段又一段,表不完我们对教学的感悟;一稿又一稿,装不下我们对课堂的实践;一节又一节,展不出我们对课例的求索…… 回顾整个过程,可谓是:
行思坐想皆度量,
重视体验感时长。
先定标准再累加,
积累经验提素养。
我们对 “度量” 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对教学从茫然到顿悟,我们在网络研讨的过程中一路走来一路收获。感谢大赛,让我们对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们也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有深度有思想,努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