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米宝
米宝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3-21 08:11 编辑


3 稿 】教学反思

2 稿中问题的再思考 与设计

1、用 “春晚倒计时” 的视频引入是否合适,基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思考的:我们的想法是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换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工具、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那就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就此我们设计了三种引入方式:方式一春晚倒计时;方式二新闻联播前的整点报时;方式三生活中场景的图片。然后展开了对二年级 56 名学生进行学前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发现:首先,以上三种情景都能实现(除统一度量工具必要性之外)以上的目标。其次,在参与调研的这部分学生中,他们都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用 “秒” 做单位计时的例子,但仅仅是知道 “体育课上老师用秒计时” 等,至于 “1 秒” 有多长并不清楚。所以,我们觉得采用 “计时视频” 引入比 “生活中的场景图片” 引入优点在于:能让学生在课的伊始,感知到 “秒” 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单位,有多短呢?学生在引入环节中就有所感知,也就是运用心理学上的 “首因效应”。特别说明一点,因目前处于疫情时期,这里的 56 名学生是自愿报名参与的调研,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我们在条件允许时会继续深入调研。

在第二次线上研讨时,从丰庆路小学同课异构的孙傲雪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的地方。比如说:孙老师用 “图片展示” 的方法向学生们分享了等红灯倒计时、跑步前倒计时、春晚晚会倒计时等等,这些例子更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2、上次的教学反思中谈到 “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的旋律很欢快,会不会影响学生数数计时会不会受到干扰。我们是这样思考的:首先,在听儿歌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有声有形地感知 “1 秒” 有多长、分别用 “1 秒” 估计 10 秒和 20 秒的时长三次活动。在这三次活动中不断地尝试,先是找到一把度量较短时间 “1 秒” 长的尺子;接着在安静的环境中度量一段时间(10 秒)有多长;最后在有声中度量 “长音王” 的声音有多长;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量不准的情况,但是也是在慢慢调整自己这把计量较短时间所用到的 “尺子”。这三次不递进地活动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清晰表象。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度量的过程,也就是选择合适时间单位去测一段时间的长短,时间单位的累加结果就是度量结果。

所以,当学生经历这三次活动建立起 “1 秒” 的表象之后,再来听一首节奏欢快的儿歌,是对学生时间度量能力更高层次的一种检测,同时也意识到:像比 “1 分” 还长的时间,再用 “1 秒” 来计时有点 “不是很准了”。我们需要新的时间单位 “1 分”,由此引入接下来时间单位 “1 分” 的学习。对此,我们也就以上的 56 名学生进行了课中调研:两首节奏不同的儿歌,学生估计的结果差不多。这时坚持用 “时间就像小马车” 这首儿歌,也是想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升。

在老师们跟帖回复中,看到丰庆路的白鸽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再下次的设计中可以把音乐中的歌词去掉。七十五中的赵华赟老师提到。在 3 稿的教学设计中,预设的两名学生估计这首儿歌一名是 “56 秒” 一名是 “63 秒”,老师应对此有所回应。赵老师的提议再次的让我意识到 “心中有学生” 不是句空话,在无生上课中体现更明显!

从无生上课的形式上看 3 稿

教学设计 3 稿还是采取无生上课的形式,和 2 稿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些地方展示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在无生上课中有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回答与互动。但是 目前发现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学生问题、学生的学生的疑惑、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再利用。再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二是这节课是一节二年级的课,设计还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游戏 PK 等。

在老师们跟帖回复中,看到七十五崔鹏伟老师、孙郁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同课异构中丰庆路老师孙老师是这样做的在适合地方与时间,采用露脸功能,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度量一段时长, 师生相互验证,角色互换, 这样是不是带给学生的更深刻的体验!

另外,在同课异构时孙老师这处的处理也非常的棒:学生视频活动和钟表转动在一个画面中同时呈现,这样带给学生的体验感更强!所以,在下次的设计中 “长音王”“听儿歌”“1 分钟能做什么” 都可以借鉴。

如何在无生上课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知需要再深入思考!

从 “度量” 的角度上看 3 稿

本节课对课的结构再次调整。本节课 “度量” 的核心点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把摸不到看不见的时间单位 “1 秒” 化为 “有形的” 尺子,形成 “1 秒” 的清晰表象,然后用 “1 秒” 度量较短的一段时间时长,经历时间单位 “1 秒” 累加的过程,明确数出来 “1 秒” 的个数度量结果(度量值)。“1 分 = 60 秒”,60 秒就是用 “1 秒” 度量 “1 分” 时长的结果,我们把 60 秒的时长规定为 1 分钟。二是借助 “1 分钟能做什么” 形成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把摸不到、看不见的时间单位 “1 分” 化为具体的活动经验 “1 分钟大约可以跳绳 156 下”“1 分钟大约可以写 15 个字” 等等,借此度量估计生活中一个活动、完成一件事、一个任务需要时时长,比如 “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教学资源的选择、课堂结构地调整,都需再斟酌!

课例推进中的不断思考 ......

在老师们的跟帖回复中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

1、开头导入被局限,结尾感情升华 “高”。以 “中国军队 1 分钟能做什么?” 这样的结尾学生会不会体会不了这么深的感受?多一些各方面地例子,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体验更好?

2、在本节课时中是否适合实现发展学生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帮助学生感知秒时,是从 1s、2s…30s 由少到多进行感知比较好,还是由 10s、9s…1s 由多到少感知更好?

4、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表象时,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先感受一分钟的实际时长,然后在让学生自己估测比较好,还是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估测一分钟的长短更好?

5、在课的结尾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时,两名学生是统一动作数数、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估测,哪种效果会更好?

6、在本节课时中发展度量观念的点在哪里?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思考、跟帖、回复,一路有你真好!本次的设计中仍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您继续跟帖讨论,批评指正!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2:35 · PVG 20:35 · LAX 05:35 · JFK 08:3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