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3 编辑
选课的思考
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对 “度量” 有了一定的认知下,对比研究,最终选择二年级下册《1 分有多长》一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通读教材,在承上启下中发展 “ 度量 ”
认识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小学数学教材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旨在能认识钟表,了解 24 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北师大教材中,认识时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时间,活动任务是观察与辨认: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半时,一年级下册估计钟面上整时时刻(快到、刚到);第二阶段二年级下册分为两方面,一是认识时、分、秒,二是体验时间的长短,活动任务除了观察与辨认,还包括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第三阶段三年级上册认识年月日以及认识 24 时计时法。至此,小学阶段关于时间单位的学习就结束了。
《1 分有多长》为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时、分、秒” 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秒、“1 分有多长” 的实践活动,体会时间单位 “1 秒”“1 分” 的长短,帮助学生感悟时间的长短,既是对一年级认识钟表知识的深化和感悟,又是为三年级全面整体学习时间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承上启下的位置和价值,是我选择它的原因之一。
二、 细读教材, 在层层递进中发展 “ 度量 ”
发展学生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以此为基础,将时间单位表象重新加工、组合,发展为想象力,通过体验对数学表象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最终形成时间观念。
《1 分有多长》一课中四个问题串,很好的体现了上述过程。首先观察指针走动的钟表,认识秒。然后借助数秒活动,体会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接着记录自己 1 分内能做的事情,为辨认 1 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最后通过比较数 “60 下” 和 60 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从而使时间单位更清晰、深刻。
三、 探究 活动,在 体验感知 中发展 “ 度量 ”
“1 分” 这个时间单位是基于时间背景建构的度量单位,含有表达时间背景指标称谓。它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借助工具制定的。小学数学中,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需要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主动建构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何设计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时间的意义呢?教材呈现了钟面上秒针走动情境,学生在观察钟面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促进分析水平的提高,体验感知更短的时间单位 “秒”。借助数秒的活动,体验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接着体验一份能做什么,进一步体验 1 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1 分有多长》一课,无论是从教材的编排,还是本节课的内容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本节课在学生度量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我认为《1 分有多长》一课是极佳的研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