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是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研究学生” 团队的一员。根据上星期毛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无生上课,以及虞老师、王老师的点评,分析讲解,还有各位老师在论坛上的跟帖回复。我们组展开线上研讨和多次视频会议。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数据的调查分析,为这节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分为前测、中测、后测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前测(包括问卷调查和师生网络连线调查)。
经过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这三个题目作为课前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面向我校二年级的 50 名学生发放前测问卷并且成立调研小组。写问卷时对孩子的要求是:不百度不问父母,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完成问卷,要发挥出孩子最真实的水平。学生问卷完成后,拍照上传,我们进行汇总、分类、分析。
书面调研 1: 是否经历过春晚倒计时?生活中用到过用秒计时吗?
经过整理发现,这 50 名学生都经历过春晚倒计时,所以我们分为经历过,举例合理和经历过,举例不合理这两类。其中,经历过,举例合理的有 40 人,占总人数的 80%,说明大部分同学都能合理举出用秒计时的例子。合理的例子:用秒计时跳绳,平板支撑,短跑,做口算题… 不合理的例子:炖排骨的时候,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
书面调研 2: 你知道 1 秒都能做什么吗?
有 80%的同学能准确感知 1 秒,知道 1 秒能做哪些事情。比如:1 秒能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写一个数字,跳一下… 不合理的例子:眨眼睛 5 次…
书面调研 3: 你知道 1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吗?
有 78%的学生能准确感知 1 分钟,知道 1 分钟能做哪些事情。比如:1 分钟写 10 个字,跳 100 下跳绳,写 19 道口算题… 不合理的例子:读一篇 400-500 字的日记…
经过书面调研,我们把数据统计,分析,为什么学生知道 1 分钟可以做这些事情?他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因此我们又进行师生谈话调研,跟孩子一个一个电话联系,进行深度挖掘。
谈话问题 1: 你认为 1 秒有多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结论:学生知道 1 秒很短,但具体短到什么程度,并不知道,多数同学对 1 秒没有太大的感知,对秒的认识有偏差。
谈话问题 2: 你认为 1 分钟有多长,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问题 3: 如何知道 1 分钟能做那些事情?
谈话问题 4: 你是怎么知道 1 分钟 = 60 秒的?
结论:实验得到;自己感觉;他人告知。其中自己感觉所占比例最大。
总结:通过以上前测以及学生的问卷回答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举出 1 秒,1 分能做哪些事情,具有一定的时间感知能力,知道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但是对时间的概念不能清晰的表达,只是停留在粗浅的了解,所以需要在本节课中重点理解和着重关注。
第二部分:中测
我们对课中的问题:1 分钟能做什么进行实践。像写字、跳绳、拍球、蹲起、做口算题等。
经过实践调查,发现活动是可行的。
第三部分:后测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分和秒有了较深的认识,我们设计以下小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
题目 1:听一听《时间像小马车》和《大树妈妈》这两首儿歌,分别估测时间的长短。
孩子对 1 秒,1 分已经有了表象,那么节奏对孩子的影响是怎样的?可以通过这道题进行检测。
题目 2:从生活中找出 1 分钟,2 分钟,5 分钟分别能做哪些事情。
结论: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发现节奏的快慢对学生感知 1 分钟的长短影响并不是太大,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感知 1 分钟,对时间有了更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