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小程洋洋 的最新回复

瞿老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什么是面积。

毛老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合理,教学准备工作非常充分,环节清晰,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活动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在于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节课钟老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仅仅围绕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还设计了很多练习,通过练习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任老师收集了大量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素材,积累直观经验;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掂一掂,体验质量单位。任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观念的建立。

本课是从二分之一的教学开始的,进而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虽然只是在初步认识阶段,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单位,也就是度量单位。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一份,可以充分感知分数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数的读、写感悟分数度量单位的表达形式。进而感受到分数度量单位是认识分数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盛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较强,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能够抓住教材的本质内容。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平均数是度量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关键所在是平均数虚拟性和抽象性的理解。平均数代表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并不是具体某一次记的数。王老师让学生回忆 “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平均数?” 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理解平均数产生的现实意义,这一环节设计个人认为设计的很好。

度量就是用标准去测量,这就离不开动手操作。这节课的操作活动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度量(用正方形去度量长方形的面积),体会度量是单位的累加;二是观察发现,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长方形里的面积单位个数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类比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三是在练习中巩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积累了度量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本节课,杨老师把度量渗透到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中,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发展了学生的度量意识,积累了度量活动经验,是值得老师们学习的地方。

毛老师借助钟表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秒针,知道比分更短的时间单位秒。接着,在数秒的活动中,建立 “1 秒” 长短的表象从而认识 1 分,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这一活动设计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单位 “1 分有多长?”,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时间观念。

《铅笔有多长》一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赵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创设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 “量、比、想、找” 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建立尝试单位的空间表象,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希望赵老师能把教学设计的过程更加详细化,让老师们能够看到环节设计更细节的的地方就更好了。

本节课教材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从实物的一半,到图形的一半,再到用符号(分数)来表示一半,经历了由 “实物 —— 图形 —— 符号” 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符号,再把抽象符号做直观解释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分数出现的必要性,充分理解二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认识更多分数,最终明确什么样的数是分数,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结合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初老师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和理解非常深入和细致,从中可以看出初老师的个人素养非常深厚,深感敬佩。此外,有一个问题想和您一起交流一下,针对本节课的环节设计,“认识几分之几” 这一部分内容,是不是可以在丰富一些,让学生通过本环节能够更好的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度量经验,认识度量的本质。

本节课朱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比较不同大小得图形面积时,教师很好的引导了学生,在不破坏图形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这就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发学生用一个共同的标准去测量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积累了度量活动经验。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易错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章老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好的一个导入环节,但是,个人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可以再详细一些,让读者更好的看到,章老师是具体设计了哪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毛老师让学生经历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将时间单位表象重新加工、组合,发展想象力,通过体验对数学表象和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最终形成时间观念。让学生体会把 1 分作为时间的度量单位,1 时就是 60 个 1 分累加而成大的度量单位,从而更好地理解 1 时和 1 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编排的 “古人计数” 这一小故事,渗透了自然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和经历大的计数单位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统一度量标准是为了便于人类更好的交流。

什么是角?角就是以 1° 作为度量单位进行累加的过程。如 90° 的角就是由 90 个 1° 累加而成的角。实际上,通过认识角这一课能够非常清晰的理解度量的本质。贾老师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仅仅围绕度量进行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学知识本身,同时也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中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度量经验的积累。

从任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等多个方面,可以看到任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非常详细深入的设计和研究,可以看出付出了很多努力,这种研究是值得学习的;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任老师创设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给学生留够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了学生的度量意识,积累了大量的度量经验,为后学单位换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积单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观念,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是一个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的一个过程,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越来越难。但是它们之间的也有相通的地方,都是一个度量单位进行累加的过程,杜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很好的把握住度量的本质,抓住学生对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等度量单位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同时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度量长方形的面积实际上也是度量单位进行累加的一个过程,为后续面积单位换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刘老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猜想。同时本节课刘老师带着问题来设计和思考 “长方形面积” 这一刻,我认为是做得很好的一点,带着问题去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把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入和透彻。

毕老师在度量的背景下,把 “铅笔有多长” 这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把 “度量” 在本节课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创设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大量的度量活动经验,同时还让学生建立了对度量单位长度的感知。

平均数是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数据,平均数具有虚拟性。本节课王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值得老师们学习的地方,求平均数的方法孩子们都较容易掌握,而平均数的意义确实学生易忽视,但是却又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王老师能在度量的背景下对平均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平均数的教学有着独特的想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 12ms · UTC 16:45 · PVG 00:45 · LAX 09:45 · JFK 12:4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