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qinxiao123456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陕西省小学数学王春艳名师工作室秦潇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

  •  
  •  
    qinxiao123456 · 4年前 · 85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陕西西安高新第一小学东校区的秦潇,非常荣幸能够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 活动。 首先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接下来我将和我的团队成员袁静、郭鹏、张艳老师共同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 这一主题,以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这一课为载体进行深度研究,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共同进步,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谢谢!

    852 次点击  ∙  8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106 条回复   2021-04-24 15:30:39 +08:00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导读链接:
    1.【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10#r_73783
    2.【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10#r_73787
    3.【课前问卷星调查】:https://bbs.xsj21.com/t/1710#r_79486

    【课前实践活动调查】:https://bbs.xsj21.com/t/1710#r_79504

    4.【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75041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79682
    【教学设计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84019
    【教学设计四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85037
    【教学设计五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87078
    【教学设计六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87352
    【教学设计七稿】:https://bbs.xsj21.com/t/1710?p=11#r_94483
    【教学设计八稿】:https://bbs.xsj21.com/t/1710?p=11#r_95861
    5.【第一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r_84033
    【第二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r_84035
    【第三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r_84041
    【第四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r_87085
    【第五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r_87356

    【第六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r_89500
    【第七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p=1#r_95859
    【第八次磨课教研】:https://bbs.xsj21.com/t/1710?p=1#r_95863
    6.【课前测量实践活动剪影】:https://bbs.xsj21.com/t/1710#r_97455

    【实践活动单】:https://bbs.xsj21.com/t/1710#r_97263

    【课堂活动框架图】:https://bbs.xsj21.com/t/1710#r_97269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10#r_97685

    【课堂实录】: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M5MTA2MA==.html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选课思考】

    1. 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对长度单位的教学要求主要概括为: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对 “量感” 的思考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 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初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学生能够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理解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有的学生听说过,有的对其有一定了解,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六、教具准备: 纸条、银行卡、米尺。

    学具准备 : 铅笔、直尺、皮尺、硬币、公交卡。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 以西安著名的兵马俑模型引入,通过让学生估测身高,复习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2. 学生用手感知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通过举例深化对 1 米和 1 厘米的量感认识。

    (学生用手比划,教师板书,并贴上 1 米和 1 厘米的纸条)

    3. 复习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1 米 = 100 厘米。

    4. 引出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 认识分米

    (1)估、量:先估一估第一根铅笔的长度(10 厘米),再量一量

    小结:在数学上,10 厘米就等于 1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用字母 dm 表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是 1 分米 = 10 厘米。(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 1dm=1cm)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

    (2)找:在尺子上找出一个 1 分米的长度来,试着画一画,感受 1 分米的长度(只要是由 10 个 1 厘米组成的就是 1 分米)。

    找生活中有这样 1 分米(手掌宽度、开关的宽度、一柞大约都是 1 分米)。

    (3)量:用身体上的尺子量一量课桌表面大约是多长。

    小结:在测量一些较长物体时用分米去度量反而更加简便。

    (4)探:用学具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同桌两人合作)。

    小结:1 米 = 10 分米 1m=10dm。

    (5)练:7 米 =( )分米 90 分米 =( )米 60 厘米 =( )分米 5 分米 =( )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2. 认识毫米

    (1)估、量:先估一估第二根铅笔的长度,再量一量验证。

    小结:比 6 厘米还多 3 个小格,那么多出的 3 个小格就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来表示。1 小格就是 1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 毫米可以写成 1mm,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6 厘米 3 毫米。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 “毫米” 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对 1 毫米的量感。

    (2)找:在尺子上找 1 毫米,并试着画一画。

    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硬币、公交卡、10 张纸的厚度,用拇指感受缝隙)

    (3)探: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小结:1 厘米里有 10 个 1 毫米。(板书:1 厘米 = 10 毫米)

    (4)练:3 厘米 =( )毫米 70 毫米 =( )厘米 5 厘米 8 毫米 =( )毫米

    【设计意图】 通过认识毫米,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的量感。

    (三)知识联结,巩固应用

    1. 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结: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1 米 = 100 厘米,1 分米 = 100 毫米,1 米 = 1000 毫米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2.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 2 题。(在 “量” 中深化对毫米和厘米的认识)

    (2)练一练第 4 题。(通过判断并改正单位,在比较中建立量感)

    (3)练一练第 4 题。(感受数学文化,练习生活实际发展量感)

    3. 拓展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雁塔高约 64( ) ,1 瓶冰封的高度大约是 2( ) 一颗玉米粒的宽度大约是( )

    手机的厚度约是 6( ), 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 18( )3( )

    (3)思考:10( ) = 1( ) 1( )=100( ) 100( )=10( )=1( ) 1>10( )

    【设计意图】 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 “十进制” 在长度单位之间的应用,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 “量感” 的建立。

    (四)回顾演变,深化认识

    通过介绍我国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同一单位的必要性,感受我国数学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演变史,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全课小结,引发思考

    通过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测量更长的物体 —— 西安城墙的长度时,用我们学过的这些单位还合适吗”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全课小结后,通过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在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千米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集体教研记录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1

    “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铅笔有多长” 课中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简单的进行单位的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注重学生经历量感学习的观察、体验和顿悟过程,引领学生建立量感。同时,亲身体验的估测活动为学生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量感的培养奠定了现实基础,并且在游戏互动中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探究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珊
    4年前❤️1

    教材中 “量与计量” 的内容编排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教学时必须精心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并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优化,凸显 “量” 的感悟,为学生的学习留出 “阶梯”。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1

    秦潇老师的教学设计具体全面,引导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中感知量,注重学生对量的感知过程,培养学生的量感。教材中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认识分米,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当铅笔比较长,数比较大时,就会想到是否有一个比较厘米大一些的单位,更简单的进行表示,导入分米。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长度的大小关系进行估测,沟通前后的知识联系,促进对量的内化。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1

    秦潇老师本节课让学生经历 “估一估 —— 量一量 —— 合作探究” 的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培养学生量感,首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有关 1 分米、1 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并且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

    高旭
    高旭4年前❤️1

    通过主题图的引入,初步形成量感的信息,并及时对铅笔的测量方法以及正确使用直尺测量有了准确的认识,为本节课认识分米单位做了良好的基础。

    林彤
    林彤4年前❤️1

    以《铅笔有多长》这一课为例,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对长度的感觉,感觉是一种摸不到、测不出的,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1

    秦老师设计的课堂,充分体现了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育状态中变得鲜活而充满活力。铅笔有多长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长度单位的感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寻并理解和感悟积累更多的测量经验。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1

    秦老师的课,基于学情,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通过实际测量,认识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并且通过层层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换算,是一节扎实且高效的课。

    sunli
    sunli4年前❤️1

    量感是对 “量” 的感受,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更是一种能力。秦潇老师的设计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度量过程,在 “估” 出量感,“做” 出量感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长度单位的度量体验也更为深刻,基于学生长度单位度量的感性认识与理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量感的培养就由内在的度量转化成了外在的表示,孩子们在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头脑中关于长度量感的建立也走向准确、丰满与灵动。

    刘南
    刘南4年前❤️1

    秦潇老师设计的课堂,是基于儿童视角下的设计,紧紧贴合课标要求,并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学生在一堂课之中能够很好的掌握教材,感知量的活动新颖且有效,使学生在后续的长度单位的学习更加有激情!

    刘南
    刘南4年前❤️1

    秦老师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测量,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秦老师的设计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并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估测能力。

    刘南
    刘南4年前❤️1

    我记得课准曾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计量单位,即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的描述,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的大小。而秦老师的设计就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知!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1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1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1

    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为了实现这 - 转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定量刻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修正学生的感知偏差,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sunli
    sunli4年前❤️1

    “量”“起源于 “量”,秦老师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计量单位是量感的建立与体验的过程,数计量单位是量感的度量过程,从认识计量单位到数计量单位是由一个单位量感到整体单位量感的培养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体验的过程,更是感知的过程,量感的感知由无形到有形,学生体积量感的感知更为深刻。

    sunli
    sunli4年前❤️1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感悟让数学学习鲜活而灵动,“感” 是 “量” 的前提,这样的设计给孩子们时间,为他们提供平台与空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将量感植入学生心中,让量感的培养真实可见。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1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量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秦老师的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量感培养的方向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表象与生活经验中建立了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1

    秦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更在层层递进的巩固应用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一节高效课堂。

    yxbjay
    yxbjay4年前❤️1

    秦潇老师的这节课,能够很好的基于学生的生情和学情,从学生对于基础的意识量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建立度量感知,从意识形态上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在此前提下进而掌握和巩固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准确的单位换算,很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了重难点。

    yxbjay
    yxbjay4年前❤️1

    秦老师利用铅笔有多长的情境,在学生度量意识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硬生生的引入的,而是建立在学生生活情境和大脑意识度量感知的基础上,对于生活中的度量进行换算和估算的指导,力争让学生把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准确把握和感知。在鼓励学生发展量感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yxbjay
    yxbjay4年前❤️1

    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秦潇老师的这节课中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课程的最后加入了测量西安本土元素城墙的思考,给学生课后对于测量不同物体使用不同的单位一个很大的思考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量感意识。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baibailaoshi666 让学生在多元体验和感知中深化对 “量” 的理解,从而建立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 低段学生虽然大都对于 “量” 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是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建立量感,通过在动手操作及多元表征中,不断建立对 " 量 " 的认识,从而理解 “量” 的意义及其应用,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姜李鑫 谢谢您的建议,在充分感知和动手操作方面还需要继续细化具体操作要求,注重课堂的层次性以及实效性。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shiqintongwen 在有关 “量” 的起始课中,需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其形成过程以及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感知、操作、体验、实践中不断深化对 “量” 意义的理解,从而建立良好的 “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高旭 引入环节还需要继续思考,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 “估一估” 中复习 “旧量”,为学习 “新量” 做好准备。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林彤 是的,量感的建立需要让学生在直观感知、操作、体验、表达以及实践中去理解对量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一介书生 数学是抽象的,而 “量” 的学习可以变成可操作、感知、实践的,只有在操作、感知、体验中,才能建立对 “量” 的感觉,发展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wpwj513086 “量感” 的建立和发展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建构的过程,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探究关系、应用” 来逐步建立量感,在生活中去体验量的作用,从而真正的理解、掌握。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wpwj513086 “量感” 的建立和发展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建构的过程,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探究关系、应用” 来逐步建立量感,在生活中去体验量的作用,从而真正的理解、掌握。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sunli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通过设计多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充分理解量的意义及其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亲身经历、探索、总结出来的才是最真实、最长久的。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刘南 谢谢您的建议。的确,量感的建立除了一些必要的操作体验活动,和在生活中去寻找、发展实例是密不可分的,要教会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建立对 “量” 的表象认知,发展学生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张睿思 谢谢您的建议。通过有效的练习来巩固、发展学生的量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练习环节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量感的认识。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sunli 谢谢您的建议,在 “量” 初步形成以后,就要利用 “量” 去深化对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为此,在认识 1 分米以后,我通过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分米,然后把它画出来,接着找身体上的 1 分米,让后用它去度量课桌表面,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递进设计,让学生加深对 “分米” 的理解和认识。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wpwj513086 谢谢您的建议,旧知和新知的联结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性及前后关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建立旧量和新量之间的关联也是本节课非常重要的。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yxbjay 谢谢您的建议。适当融入本土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量的学习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课后通过留白,充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当然,这个长度可能稍显不足,后期还会继续优化,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后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 “千米” 的学习做好铺垫。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1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秦老师充满西安本土文化特色导入为本节课的开始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并且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学习!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1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 “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秦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 “量感” 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查找生活中的 1 毫米,如硬币、公交卡、10 张纸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1

    本节课在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策略数学量感表象 “量感” 就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等方面的感受。有关长度等的量感培养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进而造成学生 “量感” 的缺乏,对计量单位含义的理解存在于表象阶段,对计量单位的运用全凭感觉的情况;对物体的估测难以把握,常常出现较大的偏差;数量单位间进率虽能熟记,但是换算掌握不好,是化还是聚分不清,“量感” 应将部分 “量”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1

    测量单位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需要从亲身经历测量到建立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多重体验的加持下,逐渐体会在合适的情境中用相对应的长度单位。学生在已有认知中,逐渐感知需要认识新的测量单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赵颖
    赵颖4年前❤️1

    本节课从亲身测量开始,充分体验测量的必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长度单位的认知,学生只有亲自经历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

    实验三小陈飞飞
    实验三小陈飞飞4年前❤️1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 “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

    梁超
    梁超4年前❤️1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西安著名旅游景点兵马俑的身高作为切入点,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索长度单位的兴趣。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而 “量感”,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钱老师这堂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量感感知;引导数学反思,推进量感提升;促进知识勾连,促进量感内化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这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在这方便应该形成数学 “核心素养”。“量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对事物尺寸的感官认识,为此教师应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地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秦老师这堂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量感感知;引导数学反思,推进量感提升;促进知识勾连,促进量感内化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这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在这方便应该形成数学 “核心素养”。“量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对事物尺寸的感官认识,为此教师应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地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dqzylyg
    dqzylyg4年前❤️1

    培养策略数学量感表象 “量感” 就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等方面的感受。有关长度等的量感培养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进而造成学生 “量感” 的缺乏,对计量单位含义的理解存在于表象阶段,对计量单位的运用全凭感觉的情况。

    dqzylyg
    dqzylyg4年前❤️1

    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并且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

    武锐
    武锐4年前❤️1

    秦老师的课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感” 是 “量” 的前提,这样的设计给孩子们时间,为他们提供平台与空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将量感植入学生心中,让量感的培养真实可见。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1

    量感的建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关。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对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来说,经验显得更为重要。量感的建立更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活动经验,量感的建立根本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那些具有相关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较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单位量的表象,并逐渐建立单位量感。

    樊芳芳
    樊芳芳4年前❤️1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并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加深对毫米的理解。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的深刻认知和量感体悟。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4年前❤️1

    本节课,秦老师更加注重学生对长度的感觉,感觉是一种摸不到、测不出的,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1

    笛卡尔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小学数学教学中 “量感” 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进行螺旋式地深入和巩固,它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秦老师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积累丰富的 “量” 的活动经验,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1

    培养学生的量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节课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先估再测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lizhongjun
    lizhongjun4年前❤️1

    本节课秦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探究铅笔有多长这一环节能够利用估一估、量一量的方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就能够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是我觉得导入环节内容是不是有些稍多。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1

    生活中与 “量感”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为此秦老师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李婷
    李婷4年前❤️1

    认识单位这种抽象的概念课,唯有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多角度观察,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形成表象,建立标准,本节课通过估测比让学生充分建立量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5773645
    357736454年前❤️1

    秦老师让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 “十进制” 在长度单位之间的应用,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 “量感” 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而充满活力。

    吉林 双阳 李玉晶
    吉林 双阳 李玉晶4年前❤️1

    钱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量感感知;引导数学反思,推进量感提升;促进知识勾连,促进量感内化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这与生活紧密相关,促进学生形成数学 “核心素养”。

    zqy@123
    zqy@1234年前❤️1

    北师大教材中 “量与计量” 的内容编排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钱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量感感知并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凸显 “量” 的感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渗透和培养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qy@123 “量” 的教学,需要建立在多元的活动操作、直观感知、体验等基础之上,让学生化抽象为具象,在心中形成一定的 “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由表象过度到理解。谢谢您的建议。

    px
    px4年前❤️1

    秦潇老师的《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我受益匪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学具:硬币、皮尺、吸管、铅笔,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吉林 双阳 李玉晶 谢谢您的建议,通过复习 “旧量”,探索 “新量”,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 “心中有量”。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35773645 在探索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时,通过让学生发现简单的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引发学生对十进制在长度单位之间应用的思考,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相隔的长度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更加促进学生对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谢谢您的建议。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1

    本节课的设计,秦老师注重从数学活动的兴趣与质量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在感悟中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感性认识。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课堂上,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1

    秦老师的这堂课发人深思,究竟如何才能够将 “量感” 融入课堂,其特色与亮点究竟是什么,其活动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等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进行直接感受,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以亲历、想象和移情将自己融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心灵去感受、领悟和反思,体现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本堂课的活动体验式教学可以解决教师关于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四川成都叶
    四川成都叶4年前❤️1

    秦老师的课很有历史感,从古迹入手进行估测,很有数学文化的味道。学生在估测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并串联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使长度单位的知识结构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并最终会形成量感,值得学习!

    GUORUI
    GUORUI4年前❤️1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秦老师因地制宜,紧抓陕西地域特色设计组织活动,值得借鉴!

    px
    px4年前❤️1
    1. 在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时,秦老师让学生经历了看 — 看,学一学、比划比划、画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过程,夯实了分米和毫米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为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⒉秦老师让学生根据板书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 米 = 10 分米来进行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续说为学生在后面能顺利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好了铺垫。
    刘立娟
    刘立娟4年前❤️1

    秦潇老师的教学设计具体全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通过实际测量,认识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并且通过层层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换算,是一节扎实且高效的课。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1

    秦老师这节课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通过估、量、找、练等环节,发展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对分米与毫米的直观感性认识。在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关系的过程中,板书清晰、完整。通过渗透数学文化,联系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二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学生能够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有的学生听说过,有的对其有一定了解,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六、教具准备: 纸条、银行卡、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皮尺、2 分硬币。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 以 “猜老师的身高” 这一问题引入,通过让学生估测老师身高,复习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及其换算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高吗?请你们用眼睛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生:1 米 70 厘米、185 厘米…

    2. 学生用手感知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通过举例深化对 1 米和 1 厘米的量感认识。

    师:刚才在表示身高的时候,用到了两个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 米大概有多长?1 厘米呢?

    (学生用手比划,教师板书,并贴上 1 米和 1 厘米的纸条)

    3. 复习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1 米 = 100 厘米。

    师: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 米 = 100 厘米

    4. 引出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师:除了之前学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两个新的朋 —— 分米和毫米。

    【设计意图】利用估测教师身高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

    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 认识分米

    (1)估、量:先估一估第一根铅笔的长度(10 厘米),再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比较长的铅笔,拿在手上,用眼睛估一估它的长度。

    生:10 厘米、8 厘米、1 分米…

    师:用你的直尺再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估测。

    小结:在数学上,10 厘米就等于 1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更大的长

    度单位,用字母 dm 表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是 1 分米 = 10 厘米。

    (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  1dm=1cm)

    师:既然 1 分米 = 10 厘米,那么 5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60 厘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50 厘米、6 分米。

    师:你觉得用 10 厘米表示这根吸管的长度简便还是 1 分米呢?

    生:1 分米

    小结:是的,当我们在表示像吸管这样整十厘米的物体长度时,用分米表示比较简便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体会用分米表示物体长度的简便性。

    (2)找 1 分米

    师:在尺子上随便找出一个 1 分米的长度来,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感受 1 分米的长度。

    师:你是从几厘米画到几厘米的?

    生:0—10、1—11,只要是由 10 个 1 厘米组成的就是 1 分米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 1 分米吗?找找看。

    生:一柞、开关的宽度大约都是 1 分米。

    (3)量课桌表面长度

    师:你能用身体上的尺子一柞来量一量课桌表面大约有多长吗?

    生:9 分米、10 分米。

    (4)探:用学具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同桌两人合作)

    师:分米和厘米有关系,那么分米和米有关系吗?同桌两个人尝试用学具铅笔和皮尺来探究一下它们的关系。

    小结:1 米 = 10 分米  1m=10dm。

    师:既然 1 米 = 10 分米,那么 7 米等于多少分米?90 分米等于多少米呢?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dm 表示,我们的身体上的一柞大约是 1 分米,而且分米和厘米、米都是有关系的,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2. 认识毫米

    (1)量第二根铅笔的长度。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比较短的那根铅笔,用尺子再量一量它的

    长度。

    师:大家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这支铅笔的长度还能用整厘米

    数表示出来吗?看来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 毫米。

    小结:在数学上,比 6 厘米还多 3 个小格,那么多出的 3 个小格

    就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来表示。1 小格就是 1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 毫米可以写成 1mm,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6 厘米 3 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 “毫米” 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对 1 毫米的量感。

    (2)找 1 毫米。

    师:在尺子上找一个 1 毫米,试着画一画,画完用拇指感受缝隙。生活中有这样的 1 毫米吗?

    师:把 2 分硬币拿出来,量一量它的厚度,感受一下 1 毫米;在量一量 10 张纸的厚度,看看是不是 1 毫米。

    (3)探: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尺子上 1 小格就是 1 毫米,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1 厘米里面

    有几个小格?也就是几毫米。

    生:10 个、10 毫米。

    小结:1 厘米里有 10 个 1 毫米。(板书:1 厘米 = 10 毫米)

    师:3 厘米等于多少毫米?70 毫米等于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毫米,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的量感。

    (三)知识联结,巩固应用。

    1. 小组交流: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在计数时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一样,它们都是十进制关系。

    2.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 2 题。(在 “量” 中深化对毫米和厘米的认识)

    (2)练一练第 3 题。(通过判断并改正单位,在比较中建立量感)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学会怎么将错的单位改正过来。

    (3)练一练第 4 题。(感受数学文化,练习生活实际发展量感)

    3. 拓展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雁塔高约 64(   ) ,1 瓶冰封的高度大约是 2(   )

    一颗玉米粒的宽度大约是( ),手机的厚度约是 6(   )

    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 18(   )3(   )

    (3)思考:10( ) = 1( )  1( )=100( )

    100( )=10( )=1( ) 1>10( )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

    关系,体会 “十进制” 在长度单位之间的应用,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 “量感” 的建立。

    (四)回顾演变,深化认识。

    通过介绍我国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同一单位的必要性,感受我国数学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演变史,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全课小结,引发思考。

    通过问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很好,为了奖励你们,五一期间,我们班打算去北京游玩,要想测量西安到北京的距离,那么用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还合适吗?”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课后对下节课知识 “千米” 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全课小结后,通过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在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千米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1 米

    1 分米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良好的 “量感” 来源于大量的体验。本节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呈现,在学生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 “量” 的表象加深对 “分米和毫米” 的认识。建议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 和 “1 毫米”,多层次建构长度单位的表象,利用身边的素材丰富感知和体验,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量感课例应该以活动组织、设计为主,通过活动去充分感知量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活动目的,以活动目的为导向,课型设置上突出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李婷 通过有标准的估测,再过度到精确的量,再加以校正是很有必要的,量的过程中可以不局限于 1 分米和 1 毫米,通过设计多元活动,让学生深化对 “量” 的认识和理解,发展空间观念。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hangyan 通过设计有效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去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通过不同方式去体验量的表达,在反复比较中深化对量的认识和理解,发展量感,谢谢。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通过量的表象认识,再到量的建立,最后到量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活动目的明确,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陕西西安-袁静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量的形成、量的感知以及量之间的关联,是非常有必要去思考的,在教学中应该在活动设计中有目的的去发扎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温冬雪
    温冬雪4年前❤️1

    秦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分别由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杜英超
    杜英超4年前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秦老师利用测量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长度,引出分米和厘米。又让学生通过估算活动,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西安郭阳
    西安郭阳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 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西安郭阳
    西安郭阳4年前

    活动的设计有效又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180798129
    131807981294年前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在丰富的操作、感知、体验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化表象为具象。设计很精彩,也很实用。

    13180798129
    131807981294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精彩的一节课。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建议秦老师加一个体验 1 分米活动 ————— 不借助尺子,你能剪出长为 1 分米的小棒吗? 活动要求:
    (1)借助学具袋中的小棒,估一估,剪出大约 1 分米的长度。 (2)用尺子进行验证并修剪。 (3)和同桌交流自己剪的情况。
    生活中你还见过长度大约是 1 分米的物品吗? 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估一估数学书或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sym
    sym4年前

    王老师的教学是围绕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实践应用” 的设计展开的,在研究的过程中,用猜测、估计、测量、探究的方法引领学生认识分米、毫米。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不仅很好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思维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4年前

    , 所以在认识 “1 分米大约有多长” 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 1 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 1 分米的长短,建立 1 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 1 分米长度的认识。接着又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 1 分米、2 分米、5 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在学生对 “量” 初步形成自我理解后,就要利用 “量” 去深化对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为此,在认识 1 分米以后,通过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分米,然后把它画出来,接着找身体上的 1 分米,让后用它去度量课桌表面,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递进设计,让学生加深对 “分米” 的理解和认识。“学” 以致 “用”,在寻找身边的 1 分米时,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有类似的物品实际量一量,建立对 1 分米的直观认识。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温冬雪 感受毫米的必要性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让学生测量不是整厘米数的铅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用之前学的长度单位不能准确的表示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需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通过将 1 厘米平均分成 1 份,进而引出 1 毫米。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杜英超 通过复习回顾米和厘米两个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建立旧量的基础上,探索新量,最后联结新旧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西安郭阳 谢谢您的建议,量感的建立和培养需要建立在多元丰富的活动操作基础之上,通过不断体验、感知、比较、测量,进而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13180798129 谢谢。量感培养的课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多元体验和表征量的形成,进而达到发展量感的目的。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陕西西安-袁静 多元角度表征 1 分米,通过用剪小棒的方式凭借自己大脑内部对 1 分米表象的认识去创造 1 分米,这是量感建立并输出的一种外显表现方式,非常有必要,最后通过用尺子验证自己剪的小棒并修改,再次深化学生对 1 分米的认识。此环节是量感初步感知 —— 建立表象 —— 外显表达 —— 深化理解的过程,非常有意义。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sym 量感模型的建立非常重要,从初始的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多元方式,在操作中体验、感知量感的形成,建立表象意识,进而在创造 1 分米中,建立 1 分米的模型,为理解 1 分米的意义以及后面能够恰当选择 1 分米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有教无类 借助米尺找米尺上面的 2 分米、5 分米师从哪到哪的这个想法很好,不止局限于 1 分米的感知,更要通过 2 分米、5 分米等其他整分米数的长度来深化对分米这个单位的认识。谢谢您的建议,这个想法很好。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one of a kind 谢谢你的建议。的确,学生在对量建立初步表象以后,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量进行体验和表达,不管是寻找生活中的量,还是用量测量生活中的物体,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动手操作中去深化和理解对量的认识,从而建立对量的直观认识。谢谢

    邹永娜13298774989
    邹永娜13298774989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 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邹永娜13298774989
    邹永娜132987749894年前

    本节课运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多元方式,在操作中体验、感知量感的形成,建立表象意识,进而在创造 1 分米中,建立 1 分米的模型,为理解 1 分米的意义以及后面能够恰当选择 1 分米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秦老师的设计借助西安本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通过新 “量” 与旧 “量” 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记忆,拉通知识关联。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深化量的认识。

    px
    px4年前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秦潇教师在教学量的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他们估测事物的能力。首先是对学生复习旧知,一米有多长,再进行 “分米” 单位的学习和感受一分米的长度,然后依次为基础展开对毫米等小单位进行学习。

    swg666
    swg6664年前

    @qinxiao123456本课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了分米,厘米及毫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这样设计比较合理。

    zhongrong525
    zhongrong5254年前

    教师教学设计中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充分的体验建立量感的必要性。

    董波
    董波4年前

    适当融入本土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量的学习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课后通过留白,充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当然,这个长度可能稍显不足,后期还会继续优化,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后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 “千米” 的学习做好铺垫。

    张馨予20502
    张馨予205024年前

    王老师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的一节课,由于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孩子,所以对于学情分析就更为重要。在这节课,一开始利用先的兵马俑模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估测身高、用手感知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来初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

    孝义侯海燕
    孝义侯海燕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西安著名旅游景点兵马俑的身高作为切入点,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索长度单位的兴趣。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而 “量感”,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精彩的一节课。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系列生活经验与思维活动的结合,秦老师在课堂上适当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感受知识的产生以及演变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个生动个体,开放性更加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朝气。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秦老师在课前借助大家比较熟悉的估测秦兵马俑的身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唤起学生的量感经验,促进学生的量感发展。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秦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同桌合作、动手实践来达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

    xiner
    xiner4年前

    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而 “量感”,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量来源于量,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量感,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秦老师的设计特别棒!

    fgg13509799855
    fgg13509799855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节课运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多元方式,在操作中体验、感知量感的形成,建立表象意识,进而在创造 1 分米中,建立 1 分米的模型,为理解 1 分米的意义以及后面能够恰当选择 1 分米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

    wanglpingping123
    wanglpingping1234年前

    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培养学生量感,首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有关 1 分米、1 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这节课让学生通过看、估、测等大量操作活动感知铅笔的长短,结合实际的联系积累测量经验,发展估测意识。这正如史宁中教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说道的 3 会,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技能,锻炼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深入教材,能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积累自身的 “量感” 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xinxin_187
    xinxin_1874年前

    本课利用估测教师身高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旧知为生长点,引出对新的度量单位的探索。同时,使学生在估、找、量、探等一系列体验性活动中发展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在经历充分的量感体验后,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感知也将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生活中更加灵活地应用。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数学是抽象的,它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秦老师借助学生估测老师的身高导入新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获得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估测的过程中估出量感。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秦老师在操作感知的环节中,从估、量、找、探几个点切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积累了丰富的 “量” 的活动经验,并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 “量” 的表象,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量感,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 “毫米、“分米” 产生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操作活动中加深对这些长度单位的量感。同时,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几种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知识串点成线,结构更加完整。

    肖海燕
    肖海燕4年前

    秦老师的课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度量过程,基于学生长度单位度量的感性认识与理性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

    山西孝义张卫芳11
    山西孝义张卫芳114年前

    本节课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学生能够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理解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秦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课后实践活动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在对量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量”,进而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

    丁敏敏
    丁敏敏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秦老师在这一课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真正的全身感官投入。

    吉林德惠  董雪微
    吉林德惠 董雪微4年前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 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量感。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从找一分米和实际测量中建立学生量感。

    珊
    4年前

    教师充分利用多种学习体验,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有具体的感知。通过优化处理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 “量感” 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当学生有了具体的认知表象时,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的认知。最后让学生思考测量更长的物体时用的单位,为之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林彤
    林彤4年前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进行培养的。秦老师从估、量、找、探、练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在丰富的操作与体验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通过 “猜老师的身高” 来进行导入,增进师生的亲切感,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设计以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实践应用” 进行展开,层次分明,环节设计合理,其中大量的体验活动有利于建立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充分体验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力求培养出能够发现问题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能够深入教材,将教学运用于生活实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珊
    4年前

    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有关量与计量的教学中,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也多有涉及,我们要找准量的知识在其他内容中的链接点,拓展量感培养的领域,增加量感估测,促进量的内化。

    林彤
    林彤4年前

    小学数学课程更加的需要趣味性,这样才可以让孩子爱上数学。那么趣味性的体现可以从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始,秦老师这节课运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方式正是趣味性的一种体现,同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感受一分米和一毫米有多长。

    高旭
    高旭4年前

    通过学生实践的过程,从生活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思维,将空间想象能力转化成实践操作与实际应用,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正确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益良多,轻松自由。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设计巧妙,课前通过学生猜老师的身高引入,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估、量等活动,发展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知能力,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生活中的物体,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的感知。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本节课在测量铅笔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逐步建立对于长度的量感。测量后,在生活中寻找一分米、一毫米,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量。在新知结束后,及时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量感的培养在于点滴体验积累,除了课中老师组织的活动外,在课前、课后的体验活动也能够拓宽孩子体验的范围,从而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并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三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长度单位测量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学生对于米和厘米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且具备一定的估测意识。对于分米和毫米少部分学生听说过,没有生活经验,其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教具准备: 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 以 “猜老师的身高” 这一问题引入,通过让学生估测老师身高,复习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及其换算关系。

    2. 学生用手感知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通过举例深化对 1 米和 1 厘米的量感认识。

    3. 复习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1 米 = 100 厘米。

    4. 引出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利用估测教师身高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

    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 认识分米

    (1)估、量:先估一估第一根铅笔(吸管)的长度(10 厘米),再量一量。

    小结:在数学上,10 厘米就等于 1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更大的长

    度单位,用字母 dm 表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是 1 分米 = 10 厘米。

    师:你觉得用 10 厘米表示这根吸管的长度简便还是 1 分米呢?

    生:1 分米

    小结:是的,当我们在表示像吸管这样整十厘米的物体长度时,用分米表示比较简便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体会用分米表示物体长度的简便性。

    (2)找 1 分米

    (3)量课桌表面长度

    (4)探:用学具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同桌两人合作)

    小结:1 米 = 10 分米  1m=10dm。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dm 表示,我们的身体上的一柞大约是 1 分米,而且分米和厘米、米都是有关系的,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2. 认识毫米

    (1)量第二根铅笔(吸管)的长度。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比较短的那根铅笔,用尺子再量一量它的

    长度。

    小结:在数学上,比 6 厘米还多 3 个小格,那么多出的 3 个小格

    就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来表示。1 小格就是 1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 毫米可以写成 1mm,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6 厘米 3 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 “毫米” 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对 1 毫米的量感。

    (2)找 1 毫米。

    (3)探: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毫米,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的量感。

    (三)知识联结,巩固应用。

    1. 小组交流: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在计数时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一样,它们都是十进制关系。

    2.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 2 题。(在 “量” 中深化对毫米和厘米的认识)

    (2)练一练第 3 题。(通过判断并改正单位,在比较中建立量感)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学会怎么将错的单位改正过来。

    (3)练一练第 4 题。(感受数学文化,练习生活实际发展量感)

    3. 拓展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雁塔高约 64(   ) ,1 瓶冰封的高度大约是 2(   )

    一颗玉米粒的宽度大约是( ),手机的厚度约是 6(   )

    数学书的宽度大约是 18(   )3(   )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

    关系,体会 “十进制” 在长度单位之间的应用,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 “量感” 的建立。

    (四)回顾演变,深化认识。

    通过介绍我国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同一单位的必要性,感受我国数学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演变史,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全课小结,引发思考。

    通过问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很好,为了奖励你们,五一期间,我们班打算去北京游玩,要想测量西安到北京的距离,那么用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还合适吗?”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课后对下节课知识 “千米” 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全课小结后,通过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在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千米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1 米

    1 分米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秦老师巧借活动来培养学生 “量感”。通过估一估、测一测,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利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实现对 1 分米、1 毫米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4年前

    秦潇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经历 “估一估 — 量一量 — 合作探究” 的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学生形成了 “量感”。培养学生量感,首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有关 1 分米、1 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并且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 通过主题图的引入,初步形成量感的信息,并及时对铅笔的测量方法以及正确使用直尺测量有了准确的认识,为本节课认识分米单位做了良好的基础。

    山西运城刘晨霞
    山西运城刘晨霞4年前

    量是 “量” 出来的,在度量方面的教学,包括一维空间、二维至三维都是量感的一种发展。教师以本土特色 “兵马俑” 模型复习引发学生生活经验中的量感,再让学生动手表示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把量直观化。在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中,教师用估、量、找、探、练多种方式突破本课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结尾的思考非常具有拓展性,能引发学生对更大的长度单位的思考和探索,这个设计非常棒!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通过猜测身高引入话题。不仅复习了旧知,还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建立初步的量感,再通过用手感知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认知。通过活动的设计,不断加深巩固学生的量感体会。深挖教材,贴近生活,不仅顺利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是引发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让学生经历 “估一估 - 量一量 - 合作探究” 的过程,体验 1 厘米、1 分米、1 米具体有多长,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铅笔有多长》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应注重学生经历量感学习的观察、体验和顿悟过程,提供可视化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推理、比较、联想等策略,引领学生建立量感、精准量感,让量感学习真实可见。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铅笔有多长》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应注重学生经历量感学习的观察、体验和顿悟过程,提供可视化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推理、比较、联想等策略,引领学生建立量感、精准量感,让量感学习真实可见。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教师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在观察、操作和想象中丰富学生对于现实空间的体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与量感有关的情境和实例,激发学生量感学习的需求。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陈洁
    陈洁4年前

    测量单位分米和厘米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接触长度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结合现实情境来理解和把握概念与内容,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深入探索 “量感” 的价值和意义。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产生自觉运用量的态度和意识。最后通过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也为后续认识千米做了很好的铺垫。

    liurongfu
    liurongfu4年前

    秦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这节课,通过学生对铅笔的测量去感知 “量”,让学生建立对 1 分米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知道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进而让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掌握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估测意识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秦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对 “量感” 的感性认识,情感得到升华。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从找一分米和实际测量中建立学生量感。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让学生使用硬币、皮尺、吸管、铅笔等熟悉的事物,将测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联系了生活实际。

    王宁
    王宁4年前

    学生量感素养是否优秀关键在于有积极主动去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这种意识越强烈,说明学生的量感越好!秦老师这节课一开始通过估测老师的身高,帮助学生建立自觉运用量的意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授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然后联系学生熟悉的课桌引导学生借助分米进行度量,感受度量的价值,发展学生的量感。紧接着在测量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两次活动之后都会引导学生借助工具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体会量的大小关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整节课环节设计层次分明,体验活动丰富,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王宁 谢谢您的建议。生活中其实毫米应用的比较广泛,它是为了精确的表示物体的长度而存在的的,所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从而通过多元体验、操作活动,建立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shiqintongwen 有效的活动往往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hangqian 数学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节课需要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物,就地取材,用好自己身边的一些东西,比如尺子、课本、手指等等,将数学有效的和学生最熟悉的实物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价值,培养学生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陈洁 量感的建立一定要围绕学生最熟悉、且经常见到的物体,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知才回更加的深刻,让学生在熟悉的素材中,通过活动体验,理解分米的毫米这两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从而达到发展学生量感的目的。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baibailaoshi666 您的建议很好,谢谢。量感的建立确实需要学生通过多元的活动体验、操作来建立,可视化的操作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关系之后,需要让学生通过推理,达到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目的。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liurongfu 对于分米和毫米这两个抽象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进行可操作化的,可体验、感知的活动,化抽象为具象,多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量的的设计,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梁超 本节课是认识分米和毫米,但是对于米和厘米的复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进入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联系旧量,充分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积累一定的测量以及活动经验。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山西运城刘晨霞 谢谢您的建议,量感的建立需要联系之前学过的旧量 —— 米和厘米,通过复习米和厘米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以及会用身体上的尺子来表示,通过多元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建立量感,后面的拓展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想象来再次帮助学生建立量感,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准备充足,容量大,知识性强,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安排合理,讲解到位,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浓厚。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教学设计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总结及时,学生积极性高。给学生方法指引,让学生巩固练习,学习效果好,开放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量感的体验。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吸引每一名孩子的目光,以寓教于乐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真正的让孩子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从量感到实践的一步一步深化,使得本节课得以升华。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的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浓厚,课堂安排合理紧凑,从量感的各个角度出,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相结合,控能力强,调动学生氛围,层次分明,环节紧凑,内容设计合理。在学生讲练结合方面做的很贴近学生的学习生长点,最后利用同学之间互相设计题型来检验学习情况,很有生本理念。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环节紧凑,让学生自主探索,既有讲也有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充分考察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各环节的过渡平缓,课堂完整,讲练结合,学生积极性高,生动有趣。即练即讲,难易要有度,学生练习反馈及时。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问题即课题,通过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引发我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都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积极性,体现量感的主题。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秦老师这堂课紧密围绕学生,在该课程的初期,可以设计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 “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 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秦老师这节课可能结构十分合理,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秦老师的课堂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是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循序推进。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实践是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 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秦老师的课堂设计充分引导学生围绕 “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等方面,采取 “个体、小组、活动” 等基本形式,通过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林彤
    林彤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整个环节,环环相扣。以 “猜老师的身高” 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复习知识进而再次感知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在课前就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激发了接下来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的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能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加深对测量单位的认识。以此,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建立深层的量感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活动辩真知。

    林彤
    林彤4年前

    认识分米是一节概念课,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建立起一个认知标准,秦老师这节课通过估、测、比、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的标准,进而建立和培养学生 “量感”。

    林彤
    林彤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活动,在测量铅笔长度时由厘米引出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亲自动手测量是认识长度单位的有效方法,正如史宁中教授说的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林彤
    林彤4年前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秦老师这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多样化活动,从视觉和触觉上感知物体长短。

    王宁
    王宁4年前

    量感的培养要基于大量的实践体验活动,秦老师这节课从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各种操作体验,促使学生对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主动去运用量进行度量,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秦老师在打磨这节课的过程中,对量感的理解不断深入,从修改稿中越发能体现以生为本,能力为重的理念精髓,分米和毫米笔墨出现有依据的更有层次的学生活动,预设内容也更加接地气,相信在这样这个轻松量感活动课堂,不同的学生定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林彤
    林彤4年前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秦老师通过复习 “旧量” 从而探究 “新量”,“旧量” 在学生的心中有一定的积累,为 “新量” 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及实践操作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有幸聆听了秦老师的几次磨课,每次都收获良多!可以看出秦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培养学生量感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将西安特色融于数学课堂,将动手感知贯穿始终,让孩子在估、测、猜、比、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堂,有动手实践、有趣味探究、有个性思考,还有充满生活味道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对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分米与毫米的长度感知有了更加清晰的体验。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高旭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复习厘米和米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的感知,通过身体上尺子,让学生有一个量感的初步建立,所以复习米和厘米很重要,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谢谢魏老师的建议。数学文化的渗透很重要,这也是被我们经常忽视的,学生喜欢学习有趣的数学、好玩的数学,在领略数学文化的同时,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在每次磨课后的集体教研中,秦老师都能认真反思和总结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辩课团队所有成员及数学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方式上多次讨论、反复推敲,找寻真正适合学生的活动方式。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林彤 新旧知识的联结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在唤起学生旧知的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谢谢您的建议。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qinxiao123456 是呀,有时候一味追求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了量感培养中很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量感,猜一猜老师的身高,估一估铅笔的长度,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量一量铅笔的长度,等等一系列学生活动,秦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题地位,课堂是他们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陕西西安-袁静 生本思想是我校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然后再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王宁 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林彤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梁超 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徐博文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 “毫米” 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对 1 毫米的量感。谢谢你的建议。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通过设计 “淘气的日记”,让孩子们在认知冲突中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之间的差距,联系生活实际,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感知和换算关系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孩子们在秦老师的课堂上一定能够真正体验到数学探究学习的快乐。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shiqintongwen 通过认识毫米,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的量感。毫米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谢谢您的建议。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 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秦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感知,注重学生估测,合情推理,注重学生调整,反思辨析。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吉林榆树宋艳华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在多元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分米” 的量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xieqi9009 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 通过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全课小结后,通过留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进行思考,在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千米的学习做好铺垫。谢谢您的建议。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数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1 分米、1 毫米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创设猜一猜老师身高有多少的情景,轻松自然的把学生带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直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为后续学生感知分米、毫米的量打基础。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在最新的教学设计中,秦老师加入了复习回顾测量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避免在后面的测量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误差,秦老师对每个环节的细心思考值得我去学习!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有一个问题想和秦老师探讨一下。就是板书上面,一米、一厘米、一分米甚至一厘米都比较方便画出,学生也比较好观察。但是 1 毫米太短,在板书设计上该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是否只是需要引发学生对 “毫米很短” 的感性认识即可?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感悟长度的量的方式既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小组合作、及时练习,感受数学文化等活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很大的提升,培养学生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的身高引入本节课,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还让学生对学过的 “米和厘米” 进行了回顾。同时设计了多项探究测量感知的活动,让学生 在猜测、测量、感知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为本节课可谓是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 “量感” 的感知与认识,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应用于生活。值得我们学习!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的身高引入本节课,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还让学生对学过的 “米和厘米” 进行了回顾。同时设计了多项探究测量感知的活动,让学生 在猜测、测量、感知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为本节课可谓是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 “量感” 的感知与认识,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应用于生活。值得我们学习!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谢谢魏老师特别好的建议,经过几次的磨课和研讨,发现 1 毫米确实在黑板上呈现出来难度比较大,学生比较难以感知,而且由于 1 毫米太小,学生在演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后期在让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这块,通过多元体验操作活动,尝试化有形为无形。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秦老师很重视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实际长度。例如:在毫米的引入中,通过让学生测量一支比 6 厘米长 3 小格的铅笔,帮助学生体会仅用厘米不能准确测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测量单位 “毫米”。那么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用 “1 毫米” 和 “1 分米” 做单位的事物呢?让学生感知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值得思考。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在教学中,秦老师以观察、估计、操作、探究、合作、反思等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探究长度单位间的进度和关系,感悟毫米和分米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和方法,思维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这样充满数学与生活味的课堂,从孩子们的笑脸中就能真切感受到!能看出秦老师是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对 “量感” 深入研究、对设计反复研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爱为底色!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 “量感” 的形成。秦老师的问题串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一步步的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知 1 分米,1 毫米又多长。使学生自然而然形成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qinxiao123456 感谢秦老师的细心解答!通过多元化实践探究活动,“化有形为无形”,妙哉!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这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通过不同的环节设置建立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知,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学生通过观察尺子的刻度,更加真切地感受了长度的变化,教师再通过 “估一估”“找一找” 活动,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进行 “量感” 培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说起 “量 “” 大家都比较熟悉,量感就是一种对量的感知,物体的大小、轻重、高度、容积、快慢等等的一些感受,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首先需要直观的观察,老师在活动中设置一些量的大小的变化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通过实际的测量,然后与相关长度的对比,再能用语言描述,这样相关的感受与输出,能不断的训练学生关于量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感知。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这节设计中使用定向诱导,秦老师根据学生熟悉的身高,由身边实际生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另外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去探索、体验、发现这个知识,感受和体验量感,知识建构顺理成章,目标内容得以内化,值得学习和借鉴。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学生量感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重要,秦老师这节课注重提取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让学生在充分的合作、实践中发展量感。

    珊
    4年前

    秦老师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了毫米、分米实际长度,在本节课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量感是学生学习数学有效技能,秦老师对量感的把控很到位。

    珊
    4年前

    秦老师通过让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来感知分米、毫米的意义,体会分米、毫米在生活中重要性,并能估计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从而认识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珊
    4年前

    秦老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效果好。

    珊
    4年前

    “量” 本抽象,当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去感受长度单位,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以便更好的感受。《铅笔有多长》的课堂实际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熟练掌握,在头脑中形成量感,提高估算估计能力。

    珊
    4年前

    量感培养源于实际测量,该老师意在引导学生测量身边常见的物体从而对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感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理解抽象概念。在实践中学习,感知,理解,内化。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通过 “估” 来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通过 “量” 来加强量感;通过 “探” 来强化量感;通过 “练” 来巩固量感。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培养量感。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的板书直观而又清晰地实尺寸呈现几种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建立起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各个长度单位实际长度的感知,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一定是基于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秦老师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来作为参照,来形成学生内心的一把把小尺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量感是人们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学生对于分米这样的测量单位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毫米较短,学生的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教学设计中秦潇老师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秦潇老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测量铅笔、几支铅笔能摆满一根米尺、用吸管折出 1 分米和 1 毫米、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和 1 毫米的实物等,贴近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在经验积累中多角度、多层次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深化对长度单位的感知,逐步形成 1 分米和 1 毫米的实际量感。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深入体会量感的建构方式,从而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在观察、估计、比较、测量的过程中生成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长度表象。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育状态中变得鲜活。教材设计了创设亲切的生活背景,开展多样化的比较、测量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从而建立准确的量感。学生对于分米、毫米这一长度概念的感受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量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体验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从而培养量感,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建议秦潇老师利用有趣的挑战活动和奖评机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量感培养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对于长度单位的抽象认知和度量现实世界的方式,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于量感的建立深化,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量感单位,发展学生的概念性思维,帮助学生准确感知和应用长度单位。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量感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量、感知量、应用量,认识到的量感培养的本质,在探索和实践中改良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感知量的过程中深化量感的培养。

    林笑笑
    林笑笑4年前

    秦老师结合当地地方特点,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育状态中变得鲜活而充满活力。计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秦老师特别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计量单位的感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秦老师放慢了观察和体验的脚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寻学分米和毫米的生活素材,为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感悟积累更多的经验

    a景儿
    a景儿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可以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姜李鑫 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为后续测量物体时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这点很重要,将新旧知识联结起来,为后续学习分米和毫米做好铺垫。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a景儿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身体上的尺子,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陕西西安-袁静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赋予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节课重要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事物,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深化认识。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林笑笑 学生通过观看数学文化的视频,在了解数学文化的同时,拓宽学生对生活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也是培养量感的一种方式。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xunan199499 通过学生身边的素材:尺子、橡皮、课本、练习本、铅笔等等,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发展学生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xieqi9009 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践操作以游戏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化抽象为具体。谢谢你你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 谢谢您的建议。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15002920737 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四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长度单位测量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学生对于米和厘米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且具备一定的估测意识。对于分米和毫米少部分学生听说过,没有生活经验,其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教具准备: 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联系旧知

    复习 “米” 和 “厘米” 及测量方法

    1. 谈话复习米和厘米及其关系

    师: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米和分米。

    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1 米等于 100 厘米。

    师:那你们还记得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是怎样测量的吗?

    生:一般将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零刻度。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形式,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为后续测量物体时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

    2. 快速抢答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抢答的游戏,让学生在比划表演的同学,建立对旧量 “厘米” 和 “米” 的感知,为后面学习新量做好准备。

    3. 回顾身体上的尺子

    师:是的,其实身体上的尺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正常走路的时候一步的距离大约是 50 厘米,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等等。

    师:其实除了米和厘米,生活中还有别的一些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二)活动体验,建立量感

    (1)认识毫米

    1. 估一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一根铅笔拿在手上,用眼睛估测一下它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生:15 厘米、16 厘米、8 厘米...

    2. 量一量

    师:到底估测的准不准呢?现在请同学们用你的尺子验证一下你的估测。

    生:16 厘米多一点、13 里面多 2 小格...

     3. 引出 1 毫米

    师:同学们,在测量的时候,当你的铅笔不能正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而我们又非常想精确的来表示它的长度,该怎么办呢?

    生: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师:现在,请拿起你的尺子,在尺子上找出一个 1 毫米,并且试着用手比划一下它的长度。

    师:你的身边有 1 毫米吗?试着找一找。

    4. 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量一量你铅笔的长度,试着准确的表示出来。

    生:15 厘米 3 毫米...

    【设计意图】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

    (2)认识分米

     1. 引出 1 分米

    师:老师这还有一把尺子,请大家观察一下有多长。

    生:10 厘米

    师:智慧老人告诉我们,在数学上,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2. 画 1 分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尺子,在练习本上画一个 1 分米,

    师:请大家把你的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再用尺子量一量

    生:大约是 1 分米

    3. 找 1 分米

    师:请大家用尺子量一量,在你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生:文具盒的高度....

    【设计意图】分米作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单位,由直接引出分米之后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深化对分米这个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3)知识小结

    (三)巩固内化,深化认识

    1. 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在尺子上再来看一看。通过观察,你发现这四种长度单位之间有关系吗?

    生: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2. 应用关系。

    出示:3 分米 =(   )厘米   4 毫米 =(   )厘米

    3. 出示数学日记,全班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感受文化,体验价值

    学生观看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文化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有关长度的视频,在了解数学文化的同时,拓宽学生对生活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评价反馈,分享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吧

    同桌谈收获,全班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分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dm    mm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米 = 10 分米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在组织量和计量的教学活动中,秦老师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累加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生动、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秦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作为学习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并感受长度单位的含义,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数学学习中,“量与计量” 的内容学习,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内容。而计量单位的认识教学,一般需要体现三方面的要求:①体会相关单位产生的现实意义,初步形成单位的观念;②掌握学习用所学的单位进行计量;③掌握有关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率。这些正是衡量学生对某个计量单位 “量感” 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谢谢魏老师的建议。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向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最开始的复杂到简单,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已有的实物,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qinxiao123456 是的,从您最新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您对量感培养的重视,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设计。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qinxiao123456 是的,从您最新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您对量感培养的重视,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设计。

    刘南
    刘南4年前

    秦老师最新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儿童视角下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对 “量感” 的认知与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从学生实际出发,教上一次的设计有新的突破与提升!

    刘南
    刘南4年前

    在秦老师优美简洁的板书看得出来,既有旧知的复习,又有新知的学习,还有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在边学边教,边前进边总结的教学生,更是难能可贵!

    王忠敏
    王忠敏4年前

    在教学中,秦老师以观察、估计、操作、探究、合作、反思等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探究长度单位间的进度和关系,感悟毫米和分米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对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主动去运用量进行度量,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刘南
    刘南4年前

    秦老师新的教学设计中有西安元素的设计,大雁塔兵马俑的设计融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既新颖又有高度,还为西安做了宣传!很有时代感的 “量感” 设计课程,值得学习、品鉴!

    zhaohy
    zhaohy4年前

    以《铅笔有多长》这一课为例,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对长度的感觉,感觉是一种摸不到、测不出的,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秦老师在铅笔有多长一课设计中,进一步体验长度单位,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观察比较,发展思维,孩子的思维总是不断地发展着,孩子的思维源自大量的经验,大量的经验会产生相应的表象,有了表象,就应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了。

    425483032
    4254830324年前

    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深入体会量感的建构方式,从而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利用现实情境理解抽象概念。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潇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学情,让学生先对旧知进行复习,在旧知的基础上展开新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感知 1 分米与 1 毫米有多长,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潇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西安的本土元素,让学生在学中感受生活,对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帮助非常大,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祁凡
    祁凡4年前

    在秦潇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有对知识的巩固与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讲练结合,更好的掌握新知,理解新知,以及运用新知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亲手测量,去感知 “量”,让课堂既有趣又高效。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4年前

    量感是对 “量” 的感受,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更是一种能力。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度量过程,在 “估” 出量感,“做” 出量感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长度单位的度量体验也更为深刻,基于学生长度单位度量的感性认识与理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量感的培养就由内在的度量转化成了外在的表示,孩子们在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头脑中关于长度量感的建立也走向准确、丰满与灵动。

    河南郑州赵璐
    河南郑州赵璐4年前

    秦老师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在教学中,秦老师以观察、估计、操作、探究、合作、反思等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探究长度单位间的进度和关系,感悟毫米和分米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对量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主动去运用量进行度量,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河南郑州赵璐
    河南郑州赵璐4年前

    通过认识毫米,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的量感。秦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分别由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估测和找一找的环节,秦老师让学生在的寻找 1 分米长物品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 1 分米的长度,从而建立 1 分米的 “量感”,使感性经验得到积累,再经过学生内化认知,促使形象思维模型化,这样等到学生对长度进行估测的时候就可以提取表象,实现形象与抽象的互通。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选课思考中关注了课标和量感。解读史宁中教授的量感分析,将量感的培养过程发展为: 估出量感 --- 做出量感 --- 比出量感,整个设计聚焦活动和体验,对发展学生的量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燕子
    燕子4年前

    量感是对 “量” 的感受,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更是一种能力。本节课的设计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度量过程,在 “估” 出量感,“做” 出量感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长度单位的度量体验也更为深刻,基于学生长度单位度量的感性认识与理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量感的培养就由内在的度量转化成了外在的表示,孩子们在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头脑中关于长度量感的建立也走向准确、丰满与灵动。

    18220548077
    182205480774年前

    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任丹
    任丹4年前

    通过本课学习,估测和找一找环节,秦老让学生在找一分长的物体时,充分感知一分米的长度,从而建立量感,使感性经验得到积累。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4年前

    通过主题图的引入,初步形成量感的信息,并及时对铅笔的测量方法以及正确使用直尺测量有了准确的认识,为本节课认识分米单位做了良好的基础。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4年前

    对量的感知从来都不是一躇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多种手段渗透,一点一点形成

    贝贝妈咪
    贝贝妈咪4年前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柴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先认识分米、厘米后引导学生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练习,是学生深入理解。

    px
    px4年前

    秦潇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 “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liàng)源于量(liáng)。在度量知识学习中,秦老师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地自主动手测量操作活动,通过具体的测量体验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将计量单位与熟悉的物体一一对应,建立计量单位的参照物体和直观模型,然后通过相应的参照物体去类比和估测,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积累丰富的 “量” 的活动经验,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吴桂英
    吴桂英4年前

    “量感” 是指不使用工具,依靠视觉或触觉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等判断的感觉,也是一种能力,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估测能力,发展反应敏捷的数学思维,增进数学的应用意识。

    吴桂英
    吴桂英4年前

    对一个单位的准确认识是建立量感的前提,课堂学习会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秦老师在这节课上,创设了一系列情境,丰富了 “感觉” 中的参照物,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把本来不可直视的量感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感受物与量的对应关系,使量感快速生长。

    931563581
    9315635814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能让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通过认识毫米,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及时练习掌握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对毫米、分米的量感认知。

    吴桂英
    吴桂英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

    吴桂英
    吴桂英4年前

    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把测量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知识的源头,是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需要。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秦老师以学过的旧知识导入,通过几个活动环节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和感受,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设计中,印象比较深的环节还有就是秦老师在课堂中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协作的团队意识。

    congshuang
    congshuang4年前

    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秦老师此课的设计就是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尤其是量感的培养,只有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操作和探索才能真正的形成这种难以量化的能力。

    wt13554472812
    wt13554472812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而秦老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积累有效数学经验,形成了清晰的单位概念。

    lwh123456
    lwh123456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 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lwh123456
    lwh1234564年前

    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zhaohuimin37
    zhaohuimin37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对于长度单位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量感形成并发展的过程,长度单位的感知只有在亲自体会之后,学生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准确的判断,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借鉴这样的教学方法。

    ying9276
    ying92764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感官认识到 1 分米与 1 毫米有多长,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姚清波
    姚清波4年前

    在本节课中,先建立 1 分米的表象,然后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让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郭丹红
    郭丹红4年前

    “量是量出来的”,要认识 1 毫米有多长,学生是在量的过程中感知到的,那 1 分米我们又该如何感知呢?借助我们曾经学过的厘米和米,在操作活动中一步步清晰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谭艳
    谭艳4年前

    本节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并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 “量感” 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 米 = 100 厘米,推出 1 米 = 10 分米。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 1 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luocm8322
    luocm83224年前

    看完王春艳老师的《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受益匪浅。《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王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林林
    林林4年前

    秦老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让学生有真体验,在多个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王才生
    王才生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估测,估出量感;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注重学生的调整比较,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王才生
    王才生4年前
    在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秦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学习!
    mice丽
    mice丽4年前

    在本节课秦老师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量感。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分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估、量铅笔的长度,其次在尺子上找 1 分米,再试着比划一分米,就是这样在往复操作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杨艳霞
    杨艳霞4年前

    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累加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秦老师在和学生轻松的交谈中,自然导入今天的内容学习中,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

    谭艳
    谭艳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动中,构建 l 分米和 l 毫米的空间观念,在实际操作中让培养学生的量感。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4年前

    秦老师对《铅笔有多长》这节课进行了精准定位,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象中发展学生量感。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4年前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值得学习和借鉴!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4年前

    秦老师在导课时,通过谈话形式,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 为后续测量物体时积累 一定的测量经验。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测量单位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需要从亲身经历测量到建立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多重体验的加持下,逐渐体会在合适的情境中用相对应的长度单位。学生在已有认知中,逐渐感知需要认识新的测量单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秦老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让学生有真体验,在多个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世界上很多东西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而秦老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积累有效数学经验,形成了清晰的单位概念。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设计中,印象比较深的环节还有就是秦老师在课堂中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协作的团队意识。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把测量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知识的源头,是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需要。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4年前

    秦老师在 “认识分米” 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 “估 ——— 量 ——— 找 1 分米 ——— 测课桌表面长度 ——— 合作探究” 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11140
    111404年前

    秦老师这节课主要以动手操作、亲自感受的实践为主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动起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五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长度单位测量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学生对于米和厘米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且具备一定的估测意识。对于分米和毫米少部分学生听说过,没有生活经验,其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教具准备: 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联系旧知

    复习 “米” 和 “厘米” 及测量方法

    1. 谈话复习米和厘米及其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形式,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为后续测量物体时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

    2. 快速抢答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抢答的游戏,让学生在比划表演的同时,建立对旧量 “厘米” 和 “米” 的感知,为后面学习新量做好准备。

    3. 回顾身体上的尺子

    (板书 4:铅笔有多长)

    【设计意图】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二、活动体验,建立量感

    (1)认识毫米

    1. 估一估

    2. 量一量

    3. 引出 1 毫米

    4. 量一量

    5. 出示生活中用毫米表示长度的实例,体会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

    (2)认识分米

    1. 引出 1 分米

    2. 找 1 分米

    【设计意图】分米作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单位,由直接引出分米之后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深化对分米这个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3)自主实践: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4)知识小结

    三、巩固内化,深化认识

    1. 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2. 单位换算: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60 厘米 =(  )分米  90 分米 =(  )米      

    4. 出示数学日记,全班订正。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就因为对长度单位不理解,所以闹了笑话,想不想看一看?打开课本翻到第 35 页,完成第 4 小题。

    呈现日记,全班交流、订正。

    师:看来在生活中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真的很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指操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评价反馈,分享收获

    学生分享,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

    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其他的长度单位,再次发展学生量感。

    八、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 dm、毫米 mm 的认识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liyali666 分米和毫米的量感培养需要让学生在多元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体验、操作,本节课通过多元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杉莳
    杉莳4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wq13834702411 谢谢您的建议。在引入环节还需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分米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多说、多做、多体验,从而建立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11140 数感就像方向感一样,那么量感也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让学生在多种操作活动中,充分的感知,体验,从而应用,让学生多活动、多说,展示环节可以让学生多演示。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杉莳 分米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不好表述,所以应该花费较大的笔墨去描述他,生活中对于分米的应用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分米产生的意义上来说,还是要让学生清楚,当有的物体长度用 1 米测量不够,用毫米测量太麻烦,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分米来表示。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谭艳 引入部分其实看似简单,实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也知道了在测量物体时同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但是在磨课期间以及经过简单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测量方法以及对于米和厘米的表象已经出现遗忘,基于此,我在引入部分,通过简单的谈话形式让学生复习了一些测量方法,通过身体上的尺子让学生回顾了 “米” 和 “厘米” 的有关知识,通过复习 “旧量”,为后面引入 “新量” 做好联结。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杨艳霞 然后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重点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首先通过学生对自己铅笔的估、量,让学生在交流测量结果中发现,有的物体长度可以用整十厘米数表示,有的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然后按照分米到毫米的顺序以多元活动贯穿此部分,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从而以多种方式发展学生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mice丽 在备课以及刚才上课的时候,发现对于发展学生对 “毫米” 的量感这个环节,部分学生存在于一定的困惑,没有真正建立起表象,我会继续进行探索优化,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mice丽 谢谢您的建议。本节课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充分的去操作、体验、感知,才能建立起对分米好毫米的表象,对与活动层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精心设计,从而让学生会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郭丹红
    郭丹红4年前

    秦老师导入时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wze
    wze4年前

    秦老师能根据具体情境激发孩子兴趣,根据具体情景恰当选择长度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体会量感。

    王才生
    王才生4年前

    秦老师依托当地文化,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积累了活动经验。

    wq13834702411
    wq138347024114年前

    秦老师为了打造完美的教学课堂,多次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他和他的团队的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最后的这次教学设计中,为了巩固内化所学知识,添加了手指操,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加强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lxr000106lxr
    lxr000106lxr4年前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版二下第 4 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 分米和毫米以及千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本节课主要学习分米和毫米,要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那么到底有多长呢?要能借助生活经验区分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生活环境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有关长度的量感培养常常被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进而造成学生 “量感” 的缺乏,对计量单位含义的理解存在于表象阶段,对计量单位的运用全凭感觉的情况;对物体的估测难以把握,常常出现较大的偏差;数量单位间进率虽能熟记,但是换算掌握不好,是化还是聚分不清,“量感” 应将部分 “量”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建议:借助手指让学生熟知长度单位大小,因为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板书设计能否再精致?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 梁雪荣

    gufang
    gufang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经历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 ” 等一系列操作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继续积累测量经验,充分体会到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加深 1 分米、1 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构建分米 、毫米的 “量感” 认知。

    gufang
    gufang4年前

    请秦老师是出于何种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lxr000106lxr 特别感谢梁老师您的建议,谢谢您。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利用手指来表示这个想法特别好,在最近的磨课中也有意识的在使用这点吗,帮助学生深化对四种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谢谢。另外板书这块一直是我们探讨的地方,如何使板书更精致,确实需要在后面好好考虑一下,继续探索,谢谢您。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gufang 这次的调整完全是因为毫米在生活中能够精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使用价值比较大这一点出发考虑的,应用非常广泛,而分米在生活中的使用,不是很常见,很多物体的长度也不能刚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基于此,我对此做了调整。不过这只是在探索的阶段,后续还会继续调整。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六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长度单位测量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学生对于米和厘米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且具备一定的估测意识。对于分米和毫米少部分学生听说过,没有生活经验,其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五、教具准备: 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联系旧知

    复习 “米” 和 “厘米” 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形式,唤起学生的测量知识,为后续测量物体时积累一定的测量经验。

    2. 回顾身体上的尺子

    【设计意图】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二、活动体验,建立量感

    活动 1: 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1)认识分米

    1. 引 1 分米

    2. 找尺子上的 1 分米

    活动 2: 画一画、想一想

    3. 画 1 分米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实践单上的活动 2:画一画,想一想。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1 分米里面有 10 个 1 厘米

    4. 比 1 分米

    师: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你画的 1 分米。

    师:再送给你们一把身体上的尺子,这个叫做虎口,看来虎口之间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5. 找身边的 1 分米。

    师:你的身边有这样的 1 分米吗?

    生:铅笔盒高度....

    6. 量一量

    师:试着用你的虎口 1 分米,测量一下课桌的宽度大约有几分米。

    生:桌面的宽度大约是 3 分米

    (2)认识毫米

    1. 表示方法

    2. 引出 1 毫米

    师:在测量物体时,不能正好用整厘米数表示时,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那就是 —— 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表示。

    (板书 5:毫米 mm)

    师:请同学们拿起尺子,用铅笔指着数一数 1 厘米里面有几个小格。

    生:10 个

    师: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3. 找 1 毫米

    师:现在,请拿起你的尺子,在尺子上找出一个 1 毫米,并且试着用手比划一下它的长度。

    师:你的身边有 1 毫米吗?试着找一找。

    生:铅笔铅锌的厚度、指甲盖的厚度...

    4. 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实践单上面的活动三:量一量,填一填。

    交流汇报。

    5. 出示生活中用毫米表示长度的实例,体会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

    (4)知识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分米和毫米,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如果从大到小要给他们排序,你觉得我应该把分米和毫米写在哪?为什么

    生:分米比厘米大比米小,写在中间,毫米最小写在厘米右边。

    三、巩固内化,深化认识

    1. 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拿起你的尺子,观察一下,这四种长度单位之间有关系吗?

    生: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板书 8: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师:米和分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1 米 = 10 分米

    2. 应用关系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关于单位换算的快速抢答游戏,巩固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反应最快。

    3. 出示数学日记,全班订正。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就因为对长度单位不理解,所以闹了笑话,想不想看一看?打开课本翻到第 35 页,完成第 4 小题。

    呈现日记,全班交流、订正。

    师:看来在生活中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真的很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指操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

    五、评价反馈,分享收获

    师:一节课的时候过得很快,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吧。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呢?

    学生分享,全班交流

    书写,第二根铅笔希望大家以后善于倾听,第三根铅笔希望大家以后勤于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

    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其他的长度单位,再次发展学生量感。

    七、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 dm、毫米 mm 的认识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基于学情,设计四个学生活动,开始让学生先对旧知进行复习,在旧知的基础上展开新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感知 1 分米与 1 毫米有多长,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

    郭丹红
    郭丹红4年前

    量是量出来的,秦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 1 分米,1 毫米与 1 米,1 厘米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量感”。从秦老师上传的图片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是愉快的,幸福的,可见孩子们的感受是特别舒服的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今天有幸聆听了秦老师的这节课,身临其境、感触颇深!秦老师极具个人魅力的声音、巧妙的教学设计,孩子们丰富多样的操作感知、一阵阵地欢声笑语…… 这是一堂极具特色的数学课,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发展量感为主线,期待精益求精的秦老师打造出更加精彩的数学课堂!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个人的一点小建议:可以从为什么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入手,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引入新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为建立完整的长度单位体系做铺垫。学习数学知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毕竟学习数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让孩子们知道了本节课学习的意义,也许会更加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今天听了秦老师的课,对于 “量感” 到底是什么,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我看来 “量感” 其实就是当学生脱离了测量工具之后,还能对这个物体的重量、长度等有估测的依据。也就是化 “有形” 为 “无形”。秦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也重视了对孩子估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都是先估再测,再通过对比,找到合适的、更加精确的长度单位。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秦老昨天授教的《铅笔有多长》,整堂课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清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探究。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厘米、米等知识,运用估计与策略等方法,让学生在两次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的动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手指记忆法” 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玩中学数学,从学中悟数学,从悟中用数学。建议: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常见的一些物体,如数学书的长、宽、厚,或者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等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得到了应用。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让要让学生知道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单凭讲解是不够的,一个单位长度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不断的感受,逐步将知识内化。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秦老师在认识分米和毫米的环节,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一分米和 1 毫米。老师巧妙地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秦老师的设计借助西安本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通过新 “量” 与旧 “量” 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记忆,拉通知识关联。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深化量的认识。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量是量出来的,秦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充分感觉到 1 分米,1 毫米与 1 米,1 厘米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量感”。从秦老师上传的图片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是愉快的,幸福的,可见孩子们的感受是特别舒服的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秦老师为了打造完美的教学课堂,多次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他和他的团队的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最后的这次教学设计中,为了巩固内化所学知识,添加了手指操,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加强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秦老师在 “认识分米” 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 “估 ——— 量 ——— 找 1 分米 ——— 测课桌表面长度 ——— 合作探究” 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 “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liyali666
    liyali6664年前

    对一个单位的准确认识是建立量感的前提,课堂学习会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经验积累。秦老师在这节课上,创设了一系列情境,丰富了 “感觉” 中的参照物,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把本来不可直视的量感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感受物与量的对应关系,使量感快速生长。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秦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化的知识真实话,让学生从体验中感知数学,体会数学,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量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只有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并且亲自去实践后才会一点一滴的形成,并在点点滴滴中累积发展起来。老师在设计这节课中,能够抓住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设计,巧妙地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的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讨论,交流,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度印象会更深刻,体现了量的无处不在。

    积木知客
    积木知客4年前

    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

    曲荣丽
    曲荣丽4年前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秦老师以西安著名的兵马俑模型引入,通过让学生估测身高,复习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体会数量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曲荣丽
    曲荣丽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秦老师设计了找、量、探等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

    曲荣丽
    曲荣丽4年前

    秦老师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很好地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一眼明了,易于学生掌握接受。

    姚清波
    姚清波4年前

    本节课注重学生经历量感学习的观察、体验和顿悟过程,引领学生建立量感。同时,亲身体验的估测活动为学生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量感的培养奠定了现实基础,并且在游戏互动中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探究的热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通过生动有趣又形象的手指操,帮助学生更佳清楚而直观地认识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已经将长度单位体系建立完整,也为之后学习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luocm8322
    luocm8322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好,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 米 = 100 厘米的,然后他再通故意估一估铅笔的长度,然后再实际量一量的操作活动,通过在实际操作中来建立 1 分米的表现。 总的来说,秦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得非常好,注重学生的实际测量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十分浓厚

    jyd123456
    jyd1234564年前

    教师在知识联结,巩固应用的第 3 小题设计的问题很棒,孩子们要根据已经有的数学经验,来判断 1()=10()。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大脑中去分析,1 分米和 10 厘米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体会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够形成分米和厘米的量在头脑中形成模型。能够感知它们之间的长短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更好,比较长短,孩子们够通过思考,来对量感进一步感知。

    jyd123456
    jyd1234564年前

    看着图片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去感知单位长度的时候,我能够想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在用手去感知去触摸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单位长度的乐趣。可见这节课教师充分的让孩子去动手,去感知。这样孩子们才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形成量感。

    jyd123456
    jyd1234564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去感知 “缝隙”,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定是乐于参加,乐于体验,多元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用拇指来比划出 1 毫米有多厚,这个时候,毫米这个量就在 “手心里”,在 “脑海中”。所以少讲多体验,是学习数学最有效的方法吧?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来给孩子能创在体验的机会,在体验中形成量感。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的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张光碟厚约 1( )。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 2 米,一拃长约 10 厘米,那么凳子高约 4( )一张光碟厚约 1( )。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的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张光碟厚约 1( )。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 2 米,一拃长约 10 厘米,那么凳子高约 4( )一张光碟厚约 1( )。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的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张光碟厚约 1( )。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 2 米,一拃长约 10 厘米,那么凳子高约 4( )一张光碟厚约 1( )。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的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张光碟厚约 1( )。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 2 米,一拃长约 10 厘米,那么凳子高约 4( )一张光碟厚约 1( )。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的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张光碟厚约 1( )。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 2 米,一拃长约 10 厘米,那么凳子高约 4( )一张光碟厚约 1( )。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的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张光碟厚约 1( )。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 2 米,一拃长约 10 厘米,那么凳子高约 4( )一张光碟厚约 1( )。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第二环节:自学探究。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这个知识。首先,出示一支铅笔,先让学生估测,再让学生去测量验证。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其次是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 1 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 1 米有多少分米。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eyj445566
    eyj4455664年前

    第四环节:反馈总结。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 “改日记” 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的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姚清波 量感的建立需要以活动来实现,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之后,学生通过很多活动已经初步建立了表象,但是这个时候还是比较依赖于尺子,不管是学生尺也好,还是身体尺也好,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测量。那么如何通过这种有形的尺子转化为无形的尺子呢?这是我们应该去深度思考的。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eyj445566 谢谢您的建议。量感的建立需要围绕学生多元的操作活动来实现,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估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jyd123456 谢谢您的建议。 这个属于比较高阶的思维,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之后,通过多元操作活动已经初步建立了量感,通过一些有思维深度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来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luocm8322 谢谢您的建议。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曲荣丽 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谢谢您的建议。

    陈佩
    陈佩4年前

    复习导入环节以 “米” 和 “厘米” 之间的关系及测量方法唤醒学生对已学过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也为今天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做好了铺垫。可在理清关系之前询问学生的身高,以此顺利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学生也明白今天的新的学习内容也是如此。

    陈佩
    陈佩4年前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分米是比厘米更难理解且在脑海中不易形成较清晰的长度单位,但秦老师从估、量、填、画、想、比、找、再次量多种视角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仅理解了 1 分米的长度,还掌握了几分米的长度,也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陈佩
    陈佩4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不仅要将数学生活化,还要将生活数学化,找身边的 1 分米物体时,如果学生的发现有限。教师可多搜集一些长度、厚度、高度是 1 分米的物体,如酸奶盒子的高度,墙上插销板的宽度,学生字典的宽度等。更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的 1 分米真多。

    张海燕
    张海燕4年前

    在本节课,秦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估测并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张海燕
    张海燕4年前

    在导入部分,秦老师重注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抢答游戏中,利用学生的身体尺,积累直接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以谈话形式导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估 - 量 - 画 - 找四个活动的设置不断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度量单位,让学生的 “量感” 得以深化。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本节课教师在对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引导中,除谈话沟通之外,还以手指操视频的形式进行强化记忆,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秦老师从复习引入,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通过测量铅笔巧设认知冲突,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丰富的感量活动中建立量感。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和体验数学。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授课教师注重在学生活动中发展量感,活动层次清晰,既有复习回顾旧知,又有引导探索感知新知,特别尊重学生原有认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新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这节课,学习效果好。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度量的本质可以看做是累加和细分,量感这种很玄的东西,在课堂上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力为本的,授课老师特别尊重学情,从每一次修改上都可以看到用心备课,用情授课。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建议增加量感发展的外化,将估一估的活动作用可以再加大,做足,增加学生的体验和体验展示的机会,量出量感,增加体验。

    sunli
    sunli4年前

    量感培养由有形到无形,通过估、猜、量、画、数、标、找、比划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分米与毫米的认识,头脑中建立长度单位量惑,感悟长度度量本质,学生体验深刻。

    sunli
    sunli4年前

    量感培养由模糊到清晰的表达。通过找身体上的尺子,给学生一把度量尺。在比划,估,测,画中让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出物体长度,掌握长度度量方法。

    sunli
    sunli4年前

    一把生活尺。全课围绕三个活动展开,层次清晰,结构环环相扣,在各种活动中,学生能深刻体验长度度量本质,基于感知,感悟,体验,体会提升学生度量能力,交给学生一把生活尺。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

    秦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让学习自然而然的发生,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米,在丰富的感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

    秦老师设置的两个活动,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活动二:画一画,想一想,让学生感知一分米,层层递进,融会贯通

    李燕
    李燕4年前

    “量感” 培养的课堂都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注重学生的估测,估出量感;还要注重学生错误的感觉的调整,比出量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李燕
    李燕4年前

    游戏是激趣导入,也是复习巩固。通过快速抢答的游戏,让学生在笔画表演的同时,建立对旧量 “厘米” 和 “米” 的感知,为后面学习新量做准备。我在设计《1 千米有多长》时也有想过,在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游戏。

    gufang
    gufang4年前

    在教学设计中的活动二老师引导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师:再送给你们一把身体上的尺子,这个叫做虎口,看来虎口之间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此环节我认为应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一下自己一拃的长度,再指出这就是人身上的一把尺子,即二年级学生一拃的长度大约 1 分米。这样学生对 1 分米实际长度的体会更为深刻。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gufang 谢谢您的建议。在二年级上学期认识厘米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了一柞,而且通过测量得知一拃大约是 15 厘米,所以这块说一拃的话不太准确,所以就利用了大拇指和食指指尖之间的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课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量感为主线,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和感知的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逐渐建立了量感,并知道了长度单位与生活的联系。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感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其实是孩子们脱离了一切测量工具之后,头脑中留下的 “感知”。因此,这种感受的建立,只能通过反复的动手操作、体验感受、对比区分,逐渐培养起来。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这里建议秦老师在板书设计方面再思考一下,如何生动形象的体现整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陈佩
    陈佩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中又送给学生一把身体上的尺子 -- 虎口,虎口之间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陈佩
    陈佩4年前

    在全课总结时,用开放式的口吻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不止今天课堂上学到的这些,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也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长度单位有了系统的感知。也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陈佩
    陈佩4年前

    课堂讲解过程中巧妙引用五根手指来形象的指明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新颖独特更能博得学生的眼球。也让我觉得原来数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如此多样,为秦老师的创新点赞!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秦老师通过估一估活动,让学生估计自己身边的物体,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量感,同时还有学生出现估计失误,刚好教师可以适时抓住错误案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强化估的策略。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4年前

    量感的形成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在多种操作活动中来逐步发展,以《铅笔有多长》这一课为例,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对长度的感觉,感觉是一种摸不到、测不出的,本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 “量感” 的生长。

    liuguiwei
    liuguiwei4年前

    这节课问题 3 中米和分米的进率是难点,题目要求借助尺子探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的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米和分米的关系是借助前几个的找关系到推测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是挑战。本节课秦老师在复习引入时做了很好的铺垫,恰到好处的做到了化难为易!

    liuguiwei
    liuguiwei4年前

    量感是在感量中培养的,本节课秦老师让学生先认识毫米后认识分米,目的是从教材设计来看,这两个量的认识时毫米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加上新课前的旧知复习,两个活动为新知的探究做了知识和心里的双重铺垫。在感量的过程中,学生先后经历了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不断感量,使得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秦老师声音非常好听,有吸引力,课堂组织有序,课堂开始,复习测量方法,为本节课测量做铺垫,课堂中通过学生活动去感知,验证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课堂中还通过小视频示范几个长度单位的记忆方法。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 1 分米长的小棒,拿到手上,从具体的长度去感知,让学生用手指去比对,初步建立对分米的量感。课最后可以通过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做为本节课的评价。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环节紧密,处处体现教师对于量感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设计丰富,既有数学生长也有游戏活动,既有思维提升,又有习惯培养,处处为学生发展量感而精心设计。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让学生在亲身操作和体会中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比较好的建立了学生的量感意识,并且在发展学生如何运用合适单位形容身边的物体时比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目测和感观能力并能及时的总结和归纳。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潇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每次活动都能带给学生量感的新体会,从量感出发,体会生活中长度单位的实用性,依托实物进一步体会量感。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在这节课中比较好的帮助学生健全了长度单位体系,并在培养学生单位转化上起到了比较好的推进运用,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 “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的新课改理念。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在处理学生一分有多长时,引发的尺子不够用了,度量深层次的发生,在学生的更小单位的引导方面从量开始,到测量结束。让学生在量感的世界中再加深对于量的理解。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环节紧凑,合情合理,既能带给学生量感的体验,又能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拥有实际测量的经验,课堂生成巧妙,灵活。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比较明显的凸显了 “量感” 模式,在引发旧知和新知的关联上做的比较到位,尤其显露了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操作上引发了冲突,对于学生在量感意识上接受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教授的比较顺畅。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注重细节的生成,从学生的实践视角估测到测量产生单位不够用了,进而引出心的单位。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潇老师的这节课,注重学生操作,实际测量,在动手过程中体会量感,从学生角度来看这节课,所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都能体现出秦老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活动,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发展学生量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长度单位的观念,树立量感。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活动为主线。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通过估测的方式,进行量感培养,体会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估一估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在不用尺子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的长度。同时把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了量化的归纳,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什么时候用什么长度单位更合适。

    梁超
    梁超4年前

    这节课的量感体现就是对长度计量单位的感知,找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课堂中,不断的利用活动的形式,推进学生对测量的感知,深度的培养了学生量感。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秦老师以四个活动为主线,带领学生回顾以往的长度单位,并理解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对新单位的探索与感知。
    2. 利用多次的估一估、测一测,让学生反复建立量感的模型。不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认识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每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3. 整堂课的设计,深入浅出。通估一估、测一测、量一量的方式,强化每个学生的量感体验,体会测量成功后的喜悦。让学生们不止感受到了学习的深度,更感受到了课堂的温度。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声音醇厚,语言节奏快慢强弱掌握的非常好,语言精练,能及时、合理处理学生的生成,抓住生成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秦老师这堂课紧密围绕铅笔有多长开展,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以感受量发展量感,整堂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成提炼知识点,在自然中发展量感。可以在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时,可以让学生多说,多听学生的想法,及时回馈。并且以学生的小错误为抓手,展开辩论,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秦老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更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推动课堂的生成。

    林彤
    林彤4年前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复习旧量到引入新量,三个活动的设计层层递进,培养学生量感。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活动丰富,测量时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记录的时间,充分认识分米与厘米的大小长度。

    林彤
    林彤4年前

    课件的设计,视频的播放质量可以在精细化。建议,多让学生发言,让分米与毫米的长度真正的深入学生内心。

    林彤
    林彤4年前

    在课上尽量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问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设计了多个估测活动,估测活动是培养量感的途径,在估测身高的活动中,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让学生心中有了米和厘米的表象经验,让学生心中有了标准。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教学设计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的设计理念。践行以生为本,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估、测铅笔有多长、画一画 10 厘米有多长、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冲破认知冲突,感知 10 分米到底有多长,让量感自然培养。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手指操部分视听觉不太清晰,缺乏指导性。在学生回答 “耳朵有 1 分米” 处应该快速抓住失误,给学生正确的概念引领。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潇老师用以生为本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用活动贯穿整节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悟量感。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量感” 是建立在学生体验基础上的。秦潇老师通过 “估、测、想” 一系列的体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鲜明表象。促使学生将头脑中刚形成的表象提取出来,通过 “量” 的活动体验再次对概念进行反馈,进步加深对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表象的认识。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学生的认知特征決定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 “量感” 发展提供知识基础。秦潇老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今天再次听了秦老师的第……N 次磨课,看到了秦老师在培养学生 “量感” 上做的精心设计。比如,秦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估测某个物体的长度的能力培养,并且追问孩子:“你觉得测量这个物体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更合适?”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四个长度单位分别适用的情况,从而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的板书十分完整、细致,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比如长度单位的名称及字母表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式。建议秦老师对板书内容再精简一些,可以用弧线代替公式,表示各长度单位之间的 10 进制关系。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对 “练习” 的设计是 “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的,过渡语也比较轻松自然,并没有专门设计很生硬的练习环节,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拓展、提升。让孩子们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学以致用!

    sunli
    sunli4年前

    再次近距离聆听秦老师的课,感觉秦老师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量感体验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体验深刻,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孩子们长度度量意识与度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为你点赞。

    wangchunxia1231
    wangchunxia12314年前

    秦老师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并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了学生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并为后面学生认识分米、认识毫米做好铺垫。在认识分米的过程又通过画一画、想一想、比一 比 、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并初步发展了其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历量感。

    sunli
    sunli4年前

    秦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每项活动前都会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长度计量单位进行估测,之后进行测量,将估测贯穿整个活动始终,这样抓住了度量的感知体验,有深度。

    sunli
    sunli4年前

    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是通过具体的应用来体现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学生有估测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所看到的实物的长度能用合适的长度计量单位估测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的眼光; 二是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能自主选择合适的长度计量单位,将测量的结果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来;三是在准确的测量过程中能够将测量的结果与测量的标准建立必然的联系。这几点秦老师做的都很到位,非常棒。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整节课环节流畅,通过估一估,测一测,选一选,画一画,标一标,看一看等活动,带领学生经历长度单位之间的探索,整节课时时能看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带领学生从 1 米中认识 1 分米,从 1 分米中找到厘米,从 1 厘米中找寻毫米,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随时随处可见,量感的培养应用很广泛,课中能让学生认识到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整体构思巧妙,设计精心,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着力于不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学生体验深刻,注重学生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在各类活动中 “做” 出量感。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从感官和量感意识形态上引发学生对于大单位测小长度和小单位测大长度的感觉冲突,从而在学生已有米和厘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接受和认知分米和毫米,在学生的量感意识上很准确的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单位度量标准。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是建立在生活感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判断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利用量感意识准确把握和估计生活中某一物体的长度,秦老师很好的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不同的长度单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yxbjay
    yxbjay4年前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秦老师有效开展了估一估、测一测、画一画、想一想、量一量、填一填、选一选、说一说等一系列有趣的亲身操作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理性意识。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长度是直观的,并不抽象,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常用到分米这一长度单位,所以课堂上的可以侧重对分米的感知。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量感。

    廖金萍
    廖金萍4年前

    量感是需要多种感官,反复体验,深度体验才能逐渐建立的,秦老师正是深知这一点,在设计上变化铅笔的长度,让学生探,练,思,逐渐形成学生对分米,毫米的感知。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教学环节中的手指操,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所助益,既然是手指操,也就是要动起来,可以再根据这一活动设计一些动态的展示,可以由老师示范,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使这一环节更加生动。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通过秦老师的多次磨课,可以看出在逐渐完善培养学生的量感,量与感相辅相成,通过动手去量,观察等一系列活动,学生逐渐感知并在头脑中形成对长度单位的概念。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到测量物体长度时要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首先可以从教室里寻找可以测量的物体,最好是学生能够 “触手可及” 的或 “直接观察” 到的,然后设计估测这些物体长度的活动,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估测身边哪个物体的长度呢?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让学生在探究中选择物体,并自己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师追问选取这个长度单位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学生筛选长度单位并选择长度单位的能力。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比如橡皮的长度(长度较短),当学生说用 “厘米” 做单位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追问:“怎么不用米做单位呢?”,当学生说到比较长的物体(比如教室的高)时,老师就可以追问:“为什么不用厘米或者毫米做单位呢?”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其次,可以设计用错长度单位而带来麻烦的例子,让学生再次体会选择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可以在练习环节加入一些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练习题,最好能联系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廖金萍
    廖金萍4年前

    我认为对量感的培养,除了深度体验和操作,还应该建立量的标准,这样学生心中有了尺子,才能够借助工具去测量,去度量。

    林彤
    林彤4年前

    课件的设计,视频的播放质量可以在精细化。建议,多让学生发言,让分米与毫米的长度真正的深入学生内心。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估测的策略,秦老师本节课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学生估铅笔、课桌高、字典厚等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运用身体上的尺子去度量,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要体现。

    林彤
    林彤4年前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复习旧量到引入新量,三个活动的设计层层递进,培养学生量感。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活动丰富,测量时充分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记录的时间,充分认识分米与厘米的大小长度。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所谓量感就是人们的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 “量” 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

    sunli
    sunli4年前

    一把度量尺:秦老师设计,处处体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学生体验感受深刻,1 分米,丨毫米的长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体验后,再沟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

    林彤
    林彤4年前

    建议老师可以制造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为什么会有分米和毫米的出现。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米不能测量么?厘米不行么?深挖原因。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课堂教学中,可以巧设情景,让学生体会用米太长,用厘米又太麻烦,现学的长度单位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出现了分米、毫米。长度单位新成员的出现,让学生体会新单位产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林彤
    林彤4年前

    可以用动作来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建立起学生的量感,同时声音的大小也可以区别这些长度单位,方法不限,能够区别,留下深刻印象即是达到了目的。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表示长度的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较为直观,在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等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亲身体验感知量感。如在教学 1 毫米有多长时,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一毫米以后,再让学生感知一毫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量一量一分的硬币恰好是一毫米,先让学生将一分硬币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感知一毫米,再抽去硬币,让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从而理解一毫米的长度观念。这样从触觉、视觉直观感受了一毫米有多长,感知了一毫米的概念。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是先后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分层次展开。教学毫米时是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找一找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教学分米,就不能重蹈旧辙,要改变教学方法。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4年前

    在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不同工具就是在确定不同的度量单位。精度是由单位决定的。

    sunli
    sunli4年前

    基于学生的学情与生活经验,部分学生知道 l 分米,1 毫米的长短,但实际体验感知不足,应用意识也不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课中能紧抓孩子们的生成进行教学,值得学习借鉴。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
    内蒙古包头市雷妙杰4年前

    . 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注意度量单位越小 ,度量结果越准确 。

    林彤
    林彤4年前

    所谓 “量感” 就是一种感觉,估计是最能培养孩子 “量感” 的一种方式,所以课上的估计活动是特别好的一个方式。

    sunli
    sunli4年前

    课中重视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感悟体验长度计量单位,并在测量中感悟长度计量单位度量的本质,可增加学生对分米,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识。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潇老师这节课,课堂节奏紧密,内容丰富,秦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学生活动丰富,课堂气氛浓厚 不足:练习过节过于简单,可以再丰富一些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课堂上老师也要及时了解孩子们是否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而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就是体现在他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能利用身体尺很快估测出某一物体的长度。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课堂上老师也要及时了解孩子们是否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而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就是体现在他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能利用身体尺很快估测出某一物体的长度。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课堂上老师也要及时了解孩子们是否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而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就是体现在他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能利用身体尺很快估测出某一物体的长度。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吸引每一名孩子的目光,以寓教于乐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约中悟,真正的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好玩,玩好数学的学习体验!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层次分明,环节紧凑,内容设计合理。在学生讲练结合方面做的很贴近学生的学习生长点,最后利用同学之间互相设计题型来检验学习情况,很有生本理念。 建议:多让学生来小结,在个别题型小老师讲时,安排其他孩子也动起来。

    高旭
    高旭4年前

    从猜身高导入,设计巧妙,简介快速的引出重复,让学生自主探索,会找会画会说会用,课堂生成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在处理学生一分有多长时,引发的尺子不够用了,度量深层次的发生,在学生的更小单位的引导方面从量开始,到测量结束。让学生在量感的世界中再加深对于量的理解。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注重细节的生成,从学生的实践视角估测到测量产生单位不够用了,进而引出心的单位。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环节紧密,处处体现教师对于量感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设计丰富,既有数学生长也有游戏活动,既有思维提升,又有习惯培养,处处为学生发展量感而精心设计。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环节紧密,处处体现教师对于量感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设计丰富,既有数学生长也有游戏活动,既有思维提升,又有习惯培养,处处为学生发展量感而精心设计。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在处理学生一分有多长时,引发的尺子不够用了,度量深层次的发生,在学生的更小单位的引导方面从量开始,到测量结束。让学生在量感的世界中再加深对于量的理解。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设计巧妙,分别从找、认、画、比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丰富,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生成自然。多媒体运用熟练。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在秦老师的多次磨课中能看出秦老师的精益求精及对数学的这份热爱,本节课秦老师带领学生在多次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扎实高效的课堂!!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量感是学生对量的单位的一个累积的过程,在秦老师的本节课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学习和感知量感。学生通过多次动手实践去体会量感的妙用,将量感应用于实际生活。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估一估” 是培养学生量感发展的很不错的方法!秦老师本节课中我们能清晰的多次看到学生估一估,通过估测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并建立量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珊
    4年前

    本节课在复习米与厘米中引入,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中探索分米和毫米并深化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培养学生量感。

    珊
    4年前

    用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成长。发展学生量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估算能力。

    陈洁
    陈洁4年前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

    陈洁
    陈洁4年前

    印象最深的是秦老师在课堂中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抑扬顿挫,课程设计突出以生为本,以活动为主体,非常棒!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教学设计多次设计 “估一估” 环节,有效培养学生量感,促进学生掌握!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用已知引发未知的学习,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多次使用身上的尺子,让学生学会如何估测,并了解到生活中如何运用,有效的量感培养。

    珊
    4年前

    “量感” 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有助于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对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陈洁
    陈洁4年前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秦老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课桌高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陈洁
    陈洁4年前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巩固练习环节可以用动作来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建立起学生的量感,同时声音的大小也可以区别这些长度单位,方法不限,能够区别,留下深刻印象即是达到了目的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教师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的量感。

    陈洁
    陈洁4年前

    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秦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珊
    4年前

    重 “辨”,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辨” 就是辨别、区分的意思,只有理解不同量之间的区别,才能建立清晰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米、分米、厘米、毫米,充分感受它们的区别。

    珊
    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寻找了生活中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物体,并进行比较。还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长度,并请小朋友们上台进行验证,以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当学生对 “单位量” 的表象感知、直觉判断和参照估测逐步完善时,测量物体长度时自然会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而建立量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多考虑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量感的发展最重要是源于对于长度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秦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反复的估测,有效的发展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正确认识,从而感悟在测量物体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的方法。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学生看到一个物品比没看到物品的估测要精准,体验过的物品比陌生的物品要精准,操作过的比虽然熟悉但没操作过的要精准,所以在体验中感悟和提升量感,提高估测能力。要熟知学情,设计长度单位选择、长度量估测等活动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累积或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必不可少。而秦潇老师在本节课中,更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都具体到了生活中的原型,身边的铅笔、课桌、字典等。实现了教学知识与生活常识有机的结合。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索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生本课堂。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亲身对量的感受,从起初让学生在身上找尺子唤醒学生已有量感经验;到学生在估、量的实践中强化量感;再到画、想的新知探究中发展量感;最后在 “淘气日记” 的生活情境中升华 “量感”。这样层层递进,达到培养学生 “量感” 的目的。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秦老师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各单位对应的身体尺,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等,达到了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实际长度其实是度量单位的累加,更深层次理解长度单位重要性的目的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量感” 的培养,最后一定是要凸现自觉应用的意识,在教学中,秦老师特别注重建立学生对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认知,进而应用到生活实际的情景中,积累量感的经验,为学生的自觉应用意识打牢基础。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潇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行估测铅笔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思维,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潇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且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秦老师的设计中将 “量感” 思维的培养落实到了方方面面,贯穿到整节课。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量感好不好,就看学生估的准不准,量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主要体现在估测,当你没有尺子,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该怎么办?秦老师的课堂,特别注重学生估的能力培养,长度的量感培养也为以后学习面积做好铺垫。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课堂上遵循了老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学生的引导也非常到位。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课基于儿童的视角,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感知分米厘米的大小,并借助直尺去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律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课基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估测教师的身高、让学生估测桌面的宽度、让学生感受两臂的长度等,都是取自身边的素材,紧密联系生活。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充分应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再次对厘米和米进行感知,进而引出新量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能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量感的发展最重要是源于对于长度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通过层次性的练习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正确认识,从而体会在测量物体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便于记录,也可以引发度量单位的产生,启发学生探究其之所以然,正是由于测量的必要性,才产生不同的度量单位。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在个体作为主体与数学知识作为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秦老师的课堂通过主体的一系列反映动作,在头脑中构建其数学认知。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累积或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必不可少。可以寻找能激活学生经验的教学情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找到一个活生生的 “生活原型”,实现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机整合。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秦老师的课堂以旧知引发新知,层层递进。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了解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活动经验在哪里?把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出发点。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估测能力就是量感的培养,秦老师多次开展估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量的感知能力,提升量感。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充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提升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为帮助学生真正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首先让学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了解常用的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其次,设计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米和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 “不足” 或 “缺陷”,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能增加其他的长度单位,进而引出毫米和分米。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还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估测活动,让学生脱离身边的测量工具,用眼睛、身体尺、大脑,进行观察、“测量” 和思考,在无形中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王宁
    王宁4年前

    秦老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量、描述量、运用量的过程,在活动中让学生加深对量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

    王宁
    王宁4年前

    估测能力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手段,秦老师在这节课多次让学生进行估测,估计老师的身高、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长度、数学书的宽度等,大量的估测活动都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依据,在估测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量感!

    郑莉
    郑莉4年前

    看到团队老师们辛勤付出,点赞!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长度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感官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才能积累经验,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昨天才上了这节课,借鉴老师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估测、体验、对比调整,量感的建立和培养较好,谢谢!

    祁凡
    祁凡4年前

    老师以学生熟悉生活场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估测、测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解决于生活。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老师的课有 “创新” 和 “创意”,带着学生了解我们每个人的 “身体的尺子”,并引导学生学会用 “身体的尺子” 去估测课桌的宽度,教室的宽度,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加深刻的理解 “量感”,真正的掌握所学。

    祁凡
    祁凡4年前

    量感是对空间测量单位和量的把握和感知。量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对空间测量单位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形成表象,能进行想象或形象比喻。其二,具有选取适当单位的能力。其三,能恰当估测物体的空间量。

    祁凡
    祁凡4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注重实测活动。在实际测量中观察、感知测量单位,体验被测物体的空间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表象和记忆。二是注重估测活动。估测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祁凡
    祁凡4年前

    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需要选定某一线段作为测量标准,并规定其长度为 1,称这条线段为长度单位。测量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王宁
    王宁4年前

    估测是学生进行感知的重要手段,丰富的估测活动能为学生的感知寻找支撑点,学生进行感知的估测活动越丰富,学生形成的量的表象越清晰。秦老师的课正是借助估测活动,不断发展学生量感,帮助学生建立量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宁
    王宁4年前

    理解和运用 “量” 的过程中,估测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实估测能让学生找准量感的生长点,进而促进量感生长,积累活动经验。

    王宁
    王宁4年前

    量感的建立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中感悟而来的。作为教师,要将 “量感培养” 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植根于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填补量感的知识储备,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增强学生 “量感” 体验。发展学生定量刻画的能力,让学生能灵活解决与量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的 “选一选,估一估” 环节一改告诉数字填单位的练习,直接给出物体让学生来填估测的长度,如教师的宽大约是多少,杯子的高大约是多少等,这样对于学生量感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促进作用,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头脑中关于长度单位的感知,在观察与想象或者用身体上的小尺子比划的过程中,对物体的长度做出判断,我认为这种能力的养成就是学生长度量感建立的表现!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口答练习单位换算环节,秦老师注重让学生说一说换算的思考过程,先通过两个换算由老师带着说,后面几个由学生自己来说,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在这里也能够比较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将内隐的思维用语言外化,使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入。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帮助学生将新单位纳入身体上的小尺子队伍,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具体的估测依据,从而能够取得更接近准确结果的估测结果,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大有裨益。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淘气日记环节,学生在分辨与更正中,进一步感知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描述。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秦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找身上的尺子,用一拃在衡量 1 分米,用指甲盖的厚度衡量 1 毫米,建立量感的表象经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据可依。

    王宁
    王宁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量感经验的积累,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形成量感。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培养学生量感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估测,引导学生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唤醒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再通过估一估的实践活动,再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不同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宁
    王宁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量、体验量、感受量,不断积累量的经验,形成量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陈洁
    陈洁4年前

    听了秦老师《铅笔有多长》的数学课,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气氛看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秦老师的课堂教态自然、语速适当、语言也亲切,板书清楚合理。课上注重以生为本,四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知识的构建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设计的练习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 “改日记” 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老师~教师基本功扎实,上了节奏控制的很好。在秦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学的轻松、学的扎实。特别是淘气的日记,秦老师一步步引导,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纠正错误,使课堂气氛引入高潮!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在板书设计方面,建议秦老师可以再精简一些,将进率融入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用弧线上面标 10 来表示。这样孩子们看起来更加形象、有记忆点。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每种长度单位的出现都源于实际生活需要,所以教师要以 “活教育” 思想为教学指导,注重实践体验,善于利用身边的实物,使学生在运用长度单位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感受,从而体会不同的物体要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在学习了不同的测量单位后,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常用品引导学生感受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等,比如出示一元硬币、一角硬币、贰分硬币、卡纸、公交卡、练习本等,让学生猜测哪样物品的厚度刚好是 1 毫米,然后再进行测量活动,发现一元硬币、一角硬币的厚度比 1 毫米多,卡纸的厚度不到 1 毫米,贰分硬币、公交卡的厚度最接近 1 毫米。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然后课堂里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贰分硬币和公交卡,使学生真切地感知 1 毫米的长度,建立 1 毫米的直观表象。其他单位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一猜、二量、三感知。

    xulijuan
    xulijuan4年前

    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它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中感悟而来的。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通过秦老师的课堂,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了估测意识,特别是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越来越能看出让学生亲身经历了 “产生更小单位” 的过程。学生经历把 “大单位”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 1 份作为 “更小的单位” 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寻找方法的环节,对于到底将 1 厘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才能产生 1 毫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会产生冲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中让不同看法的学生都进行表达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分米的产生,让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把 10 个 1 毫米连接起来是 1 厘米,而这里可以把 10 个 1 厘米连接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长度单位 — 分米,从而体会把 10 个小单位连接起来就产生了 “更大的单位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秦老师注重学生在情境中构建联系。以复习导入,再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发现红色铅笔比 6 厘米长一些,但是不足 7 厘米,长度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利用相对简化的测量情境,指向于形成直观的认知冲突,契合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并急于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心理需求。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长度、面积和体积是最基本的度量几何学概念,这三者除了图形的维度不同,作为一种测量过程其本质是一样的。不过,目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并没有给予 统一的处理。测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去量测一条线段的长短 那属于物理学范 围, 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条线段以合适的数。 比如,测量物体要先找一个单位,长度要找一个一维的单位,面积要找一个二维的单位,体积要找一个三维的单位,找到单位后对这个物体进行覆盖,覆盖物体就可以可列可加了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观念,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不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学生在学完这些长度单位后,选择合适单位时,仍然会出错。因此,我觉得秦老师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很有必要。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身上或身边 1 毫米、1 分米等物体,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估计失误,教师从学生的眼光出发,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可以让所有学生一起分析这个估计的情况是否合理,激发课堂生成,从而使学生对每种长度单位的感知更明确。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学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时让学生比一比、估一估,可以用身体尺直观演示,也可类比自己熟悉的物品长度、宽度、厚度等,说出选择这个长度单位的理由,从而深刻体会不同长度单位的适用性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秦老师课中重视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感悟体验长度计量单位,并在测量中感悟长度单位的本质,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就在我们身边。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谈话的形式引入,设计精心,四个不同层次活动,层层递进,着力于不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学生体验深刻,注重学生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在各类活动中体验出量感。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这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 1 分米以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在体会分米实际意义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去感知量,并结合及时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学习单的设计层层递进,学生掌握比较扎实有效。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现在我们经常会把 “数” 和 “量”,还有 “测” 和 “量” 联系在一起使用。至少说明 “量” 是可测的,测就要有标准,有数据。“量” 指的是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等特性。“量感” 通俗点讲当然就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于量态的感觉,是一种感性认识。一眼看出一段路有多远,是一种对长度的量感,用手掂量掂量一段水果就知道有多重,那是另一种量感,对重量的感觉等。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感,体现的是对 “量” 的敏感程度,培养孩子的量感,也可以激发或保留孩子的特有本能,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裨益的。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孩子的思维总是不断地发展着,孩子的思维源自大量的经验,大量的经验会产生相应的表象,有了表象,就应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了。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准备充分,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手指记忆法” 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玩中学数学,从学中悟数学,从悟中用数学。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对如何建立学生的 “量感” 有待进一步研究,思考如何从各项活动中体现,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进一步研究、深化。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测量、想象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材重视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实际长度。例如:在毫米的引入中,通过让学生测量一支比 6 厘米长 3 小格的铅笔,帮助学生体会仅用厘米不能准确测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测量单位 “毫米”。在秦老师的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毫米的必要性,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估测活动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教材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例如:在分米的认识中,引导学生讨论手的一拃长大约是 1 分米的估测活动。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这节课中,从学生的梳理过程中的描述来看,学生虽然对度量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来测量不同的物体,学生似乎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因此秦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所使用的范围是什么?非常有必要。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

    秦老师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比、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 1 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梁超
    梁超4年前

    教学中量感的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活动实践的方式。而想要在活动中感受到测量物体长度时选择哪一个长度单位的话,则需要教师在活动设置的时候,层次分明。

    梁超
    梁超4年前

    让学生能深刻的感知到每一种长度单位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每一种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多次估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 “建模”,建立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长度模型。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

    秦老师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 1 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予以鼓励。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中,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具象长度单位,不断的用肢体语言给学生灌输直观的认知,从而达到内化长度单位的认识。

    张睿思
    张睿思4年前

    秦老师通过手指歌课间活动,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手指歌、读儿歌,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巩固了新知,建立起数学知识与语文、音乐、舞蹈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也在于实践运用。秦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分米,感知 1 分米的长度,在尺子上找 1 分米,在身体上找 1 分米,积累 1 分米的表象认知,进而去测量哪些身边的物体长度为 1 分米,强化学生刚刚建立的对分米的量感经验。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存在即是合理的,分米和毫米的产生一定有它的实际意义,不论是帮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测量还是在整个计量单位体系里都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秦老师巧妙地使用手指记忆法,生动有趣地阐述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是生本课堂的标志之一,秦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中更注重合作探究的高效性,要求明确,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组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让思维之花开满整个课堂。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及时的巩固在一节优秀的课中必不可少,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秦老师巧妙地设计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掌握,为后面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尾声设计了有趣的数学日记,这时候已经稍有疲倦的学生顿时精神头大振,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笑得越起劲,说明他们真的学懂了,孩子们的大脑中已经有了对于长度单位的量感经验,并且自觉地提取和应用的意识。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史宁中教授的这句话完美地阐述的数感和量感的培养,必须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实践,亲力亲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对数量的感知经验。秦老师设计的四个环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亲身经历量感建立的过程,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做好铺垫。

    王宁
    王宁4年前

    度量是通过选择一定的标准来进行测量,而量感是要靠体验与感知,在度量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秦老师在教学中重视活动即经验的积累,多次通过估、量、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选择测量工具、直观判断测量工具的数值误差、日常生活中的量的读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秦老师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学生对于量的感知。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根据不同范畴的数学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数学手段,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与发展。秦老师从估、量、画,找等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深刻体会量,发展学生的量感。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中要重 “辨”,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只有理解不同量之间的区别,才能建立清晰的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区别,学生的 “单位世界” 就会变得很混乱。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在秦老师的课堂中非常注重发展学生对量感的 “感”,在一系列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中,借助身体上的尺子等学生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的量感,通过估侧与实测的对比体验,培养学生正确量感的形成,关注学生课前、课堂、课后的感受。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其次是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重 “思”,在巩固练习,内化中提升量感,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感悟与总结并提升经验,加深认识。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量感,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实际动手,用各种尺子量量物体的具体长度,比如身体的尺子和学生的刻度尺。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还能锻炼实际数学能力,进而提升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秦潇教师鼓励学生实际操作,运用 “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 等简单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 “量感”。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关于 “一毫米”,一毫米是怎样的长度,对单位为 1 的毫米长度有初步认识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来加深学生对长度的认识,以此来让学生感知 “量” 的表象。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用对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量感。就好比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差不多有一厘米,一个硬币的厚度差不多是一毫米,铅笔的长度、书本的长度、书桌的高度等等,在对长度有了基本认识后,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更深入的长度知识。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可以加入关于生活实例长度单位填写的例题,像书桌的高度是多少,给出数字让学生填写单位,例如,教室中的书桌高 80( )、开关的长 1( )等等,让学生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的数学练习题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量感。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我们知道,计量单位的教学要依托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认识 “量”。秦潇老师的教学中,学生自己亲身进行测量活动,去体验物体有多长,并借助实物去体会 1 个单位量的大小,学生获得对 “量” 的感受并得到内化。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测量 “铅笔有多长” 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分米和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教学中,秦潇老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学生对 1 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分米 = 10 厘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课上秦老师让学生估一估铅笔的长度,再实际的测量验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量感,也可以再测量之后再次估计一个长度,然后验证。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秦潇老师在教学 “认识毫米” 的环节时,通过学生给出的 “13 厘米多”,那么多多少呢?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们用刻度尺测量铅笔具体有多长,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建立了 1 分米,1 厘米的表象之后,又通过估一估的活动巩固学生量感。

    高旭
    高旭4年前

    教态自然,随和。课程设计巧妙,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知识储量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准确的描述出知识点。也是得益于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也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因此,在本课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秦潇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独立发现问题。课堂中的观察、实践、交流等探索活动,拓展思维。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yxbjay
    yxbjay4年前

    在量的教学中,秦老师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除了用直尺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精确数量,还借助身边的物品或身体尺来感知 “量的表象”,比如 1 分米差不多就是一拃,1 厘米差不多就是 1 只指甲的宽度,1 毫米就约等于一枚硬币的厚度。这样,学生在完成填写长度单位的题目时,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就能建立正确的 “量感”。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唤起学生对 “量” 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实感。在真实的感觉中学习,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秦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熏陶之中,逐步建立起对 “量” 的准确感受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教态自然、语速适当、语言也亲切,板书非常合理。并且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清晰。课堂比较好地体现了量感意识感知的教学法。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等,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善于运用定向诱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 2(),一拃长约 10()凳子高约 4()一枚硬币厚约 1()。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秦老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高旭
    高旭4年前

    知识点讲解明确,范围广,知识面强,准备充足,安排合理。环节紧促,层层递进,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浓厚。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设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教学设计认识分米的过程通过画一画、想一想、比一 比 、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并初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历量感。

    高旭
    高旭4年前

    估测是重要的发展学生量感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秦老师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注,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在丰富的操作、感知、体验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通过设计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教给学生测量法宝。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高旭
    高旭4年前

    及时的小结是对阶段学习的整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在计数时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一样,它们都是十进制关系。

    林彤
    林彤4年前

    多次修改是秦老师对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反复推敲以及精心设计的结果,细节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以生为本的课堂也越来越凸显。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手指操部分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加强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高旭
    高旭4年前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建立初步的量感体会,通过实际操作中提供学生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体会用分米表示物体长度的简便性。内容安排合理,重点明确。棒!

    林彤
    林彤4年前

    估计是培养孩子良好 “量感” 的一种重要策略,在课上秦潇老师善用估测这一方法,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打下来夯实基础。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学生有学有练,刘秦老师从估数的方法入手,学生体会比较真实,又利用实践测量的方法进行感受,方法巧妙,通俗易懂。

    林彤
    林彤4年前

    分米的产生、毫米的意义这些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会有更大的收获。学习需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经历把 “大单位” 化为 “更小的单位” 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林彤
    林彤4年前

    板书设计可以在精炼化一些,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理清各个单位的换算关系,为单位换算打下基础。同时利用身体语言表达长度的大小,利于记忆。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解决人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而生活中充满与 “量” 相关的问题。如元、角、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吨、千克、克;时、分、秒等。因此,这节课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 上十分重要,是建立知识前后联系的重要环节。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何为量感?我觉得 “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动手量一量、测一测,激发学生学习量感的兴趣。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梁超
    梁超4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秦老师以四个活动为主线,带领学生回顾以往的长度单位,并理解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对新单位的探索与感知。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利用多次的估一估、测一测,让学生反复建立量感的模型。不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认识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每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林彤
    林彤4年前

    “改日记” 这题,将这课推向了一个高潮,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所以孩子很激动,都想改错,这个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在改的过程中加上肢体语言,形成一定表象,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整堂课的设计,深入浅出。通估一估、测一测、量一量的方式,强化每个学生的量感体验,体会测量成功后的喜悦。让学生们不止感受到了学习的深度,更感受到了课堂的温度。

    梁超
    梁超4年前

    量感的发展最重要是源于对于长度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秦老师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反复的估测,有效的发展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正确认识,从而感悟在测量物体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的方法。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梁超
    梁超4年前

    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累积或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必不可少。而秦潇老师在本节课中,更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都具体到了生活中的原型,身边的铅笔、课桌、字典等。实现了教学知识与生活常识有机的结合。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索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生本课堂。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在手指操的环节,建议秦老师暂时不要把还未学的长度单位 “千米” 引入,因为学生还没有对这个单位有很深入的认识,不知其产生的原因,也没深入探究它和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因此很容易让学生将 “进率 1000” 和实际长度 “1 千米” 搞混。所有环节设计,还是要从现在孩子的学情出发。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学习是输入,实践是输出。课堂上,需要多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对物体的感知,在教学中多开展让学生动手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量感。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对于学生量感的培育,应该渗透于日常的数学教学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拓宽学生量感的培育领域。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要增强学生对量的感觉的自觉,唤醒学生量的计量的自觉意识,教师就要努力探寻量的计量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交汇点、链接点,通过知识间的勾连,促进学生对量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培育学生量感的教学落到实处。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秦老师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不断精心设计修改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累加过程,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了估测。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秦老师最终选择综合运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等多元方式,在操作中体验、感知量感的形成,建立表象意识,进而在创造 1 分米中,建立 1 分米的模型,为理解 1 分米的意义以及后面能够选择合适的单位,在生活中应用长度单位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意义可以通过其是否能正确合理的应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准确的估测出物品的实际长度也能说明学生量感思维的发展。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在教学活动中,秦老师用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可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说,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利用好定势的这一作用,循序渐进地安排具有一定变化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使用时的选择方法,并靠积累数学经验发展量感思维。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将学生学习活动不仅仅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基础上,更应重视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触摸深、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达到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育状态中变得鲜活而充满活力。计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计量单位的感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sunli
    sunli4年前

    一把把身体尺,让孩子们不仅仅体验的是 1dm,l㎝计量单位的大小,更是一把把度量尺,孩子们在深刻体中利用身体尺去估测度量身边事物长度,体验深刻。

    sunli
    sunli4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丰源泉,给学生空间,多感官体验,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真实可见。

    sunli
    sunli4年前

    一次次磨课,一次次深挖,更加关注孩子们的体验,深刻体验下的教学,孩子们脑中建立长度单位表象,有了体系

    sunli
    sunli4年前

    秦老师引领孩子们动手操作,通过估,估出量感,通过画,画出量感,通过测,测出量感,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无处不在。

    sunli
    sunli4年前

    一把度量尺:在丰富多彩的各类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分米,毫米的认识深刻,体验到位,测量过程中量感体验由无形到有形。

    祁凡
    祁凡4年前

    国际上通用的公制测量系统,规定两个单位之间是一种整数关系,它具有简单和一致的内部结构,每一个单位与相邻单位总是 10 的关系。

    祁凡
    祁凡4年前

    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经历测量的操作活动,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秦老师教学中不仅关注测量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而且还深入地讨论单位不统一给换算带来的不便,让学生的体验很充分。

    祁凡
    祁凡4年前

    测量离不开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国际符号是 m,有时也把它称为长度的主单位,其余长度单位都可以理解为由这个主单位派生出来的。

    祁凡
    祁凡4年前

    根据其余长度单位和米的关系,可以把其余的长度单位分为倍数单位与分数单位两类。米的倍数单位有十米、百米、千米等;米的分数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常用的单位。

    咖啡不加糖
    咖啡不加糖4年前

    秦老师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测量,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不断精心设计修改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

    祁凡
    祁凡4年前

    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应当包括概念和含义与规则。所谓含义,就是这个概念是什么,而规则是指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国家的语言对长度单位 “米” 的表述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概念的名称本身并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规则,即任何一个使用公制长度单位的国家,都采用了相同的进率关系。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测量单位确实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只有让学生在多次亲身实践中体验它的产生及妙用,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秦老师本节课中正是如此体现。。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中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估测, 在估测中培养出学生的量感;并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使学生经历 “度量单位” 从形成到产生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又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度量文化,设计了微课帮助学生感受测量工具的前世今生介绍,让学生在直观的形式中感受从古至今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发展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深远意义。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秦老师设计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知选取度量工具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度量的精确性,比如,度量课桌的长度,用铅笔的长度做度量单位与用橡皮的长度做度量单位,度量的精确性是不一样的。最终让学生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这样的过程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

    祁凡
    祁凡4年前

    测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在当代社会没有测量就没有生活,一定不是危言耸听,只要你愿意去联系,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离不开测量。测量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长度测量更是应用广泛,所以秦老师的这一课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认识毫米的活动中,秦老师让学生通过对铅笔的估测、测量、验证、讨论、小结,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认识毫米这一新的长度单位。通过对光盘的测量,对毫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在尺子上数小方格,知道了 1 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生活中大约 1 毫米的物品的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秦老师最后一版的修改中,借助数学文化的微课,这一系列的课外延伸,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思考的窗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满灵动、富有趣味、充满智慧。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能够体验度量带来的乐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满满!

    祁凡
    祁凡4年前

    物体具有可测量的属性,这些可测量的属性使得对物体进行量化成为可能。一个物体可测量的属性可能不止一种,随着学生学习逐渐深入,他们学到的物体能够测量的属性逐渐增加。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基于前面几个的实践环节,到了单位换算时,学生就能够自然的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不同的答案,将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与相应的度量单位建立起联系,唤醒学生的实际度量经验,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用同样的 “数” 刻画了万千的 “量”。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量感的配有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页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

    祁凡
    祁凡4年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利用测量长度的活动引入分数的认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测量推动了数概念的扩展 —— 由正整数扩展到分数,尽管不能确定测量是分数产生的本源,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展示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彰显了数学文化。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我们知道:要想提升学生的 “量感”,就要在测量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比如体验度量单位与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测量的经验等。而这些都要依托于体验性的活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及度量的本质,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测,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度量意识,因此秦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发展 “量感”。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要求创造的使用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秦老师在教学中设计让孩子通过引发厘米分米毫米的认知冲突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当数学有了它的实用性就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秦老师本节课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抓住了 “身体上的尺子”,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祁凡
    祁凡4年前

    测量工具实际上是一个模型,是现实生活经过数学加工得到的,是一个抽象化和结构化的东西。对于抽象的长度单位的理解,特别是建立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还是需要依赖现实生活具体实物的,因为这些实物与尺子相比,有不可替代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街垒学生的 “量感”。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的课程设计能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通过设计多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充分理解量的意义及其关系,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索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很是难得。。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其实这节课,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感受 “分米、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抓住了 “铅笔长度是 15 厘米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这时就自然引出了 “毫米” 的价值,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设计巧妙!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本节课的设计基于学情,设计四个学生喜欢的活动,开始让学生先对旧知进行复习,在旧知的基础上展开新知,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感知 1 分米与 1 毫米有多长,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度,并在多次随机练习中辅助学生巩固新知,在多次实践中应用新知。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潇老师教学过程中,语言优美节奏适当,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里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这就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这就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学习,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顺序认识米和厘米 —— 认识分米和毫米 —— 认识千米。“认识分米和毫米” 是这个链条的中间环节。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学生怎样才算真正形成 “分米和毫米” 的量感?数学学习中,“量与计量” 的内容学习,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内容。而计量单位的认识教学,一般需要体现三方面的要求:①体会相关单位产生的现实意义,初步形成单位的观念;②掌握学习用所学的单位进行计量;③掌握有关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率。这些正是衡量学生对某个计量单位 “量感” 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分米和毫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应用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可以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课桌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而且桌子是一样的也有个标准,估完之后再让孩子用尺子验证,然后再估。在一次次实践中孩子就会形成准确的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关于为什么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奥苏贝尔说过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当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就会产生生长的需要。要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具的准备就需要精心设计,也就是米和厘米都不适合作单位。

    王宁
    王宁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借助已有量的经验进行新知学习,老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身体上的尺子进行新单位分米的认识,学生参与度很高,在量一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px
    px4年前

    听完秦老师的《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x
    px4年前

    秦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 米 = 100 厘米,推出 1 米 = 10 分米。

    px
    px4年前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 1 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px
    px4年前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紧接着,她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px
    px4年前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秦老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活动,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单位引入,引发对未知单位的需求,在师生充分的数学活动中,认识了毫米和分米,感悟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

    可以看出秦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层次清晰有梯度,不仅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更在层层递进的巩固应用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一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对量感有了基本的感知,从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去认识分米和毫米,借助已有经验,学生会发现米与厘米的局限性,引发对新长度单位的认识需要。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估” 在学生学习中也同样重要。本课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估测环节,使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认识长度单位,是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具象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估、看、量等活动逐渐形成对长度单位的感知,充分培养学生量感,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价值。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秦老师在四个活动的设置中,借助认识 “分米和毫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在探究中引发冲突,在活动中寻找新的长度单位,在实践中运用新的单位,通过每一个活动,浸润式的是发展学生的量感。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的生活中的需要。

    陈佩
    陈佩4年前

    秦老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让学生估、量、找、摸、指、说等活动充分体验并掌握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形成一个相对深刻的感知。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创设情境,展开活动,用猜测、估计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铅笔有多长。初步形成量感的信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佩
    陈佩4年前

    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量感,挖掘量感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核心素养,探索研究 “量感” 的价值和意义,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培养量感,达到培养学生的估测和空间观念的能力。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one of a kind 谢谢您的建议。本节课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方面做得不够,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新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生问课堂中去探究,从而建立量感。

    陈佩
    陈佩4年前

    根据知识迁移的特点,在学生已经知道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通过用手比划建立长度单位概念的体系,体现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量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陈佩
    陈佩4年前

    通过摸、量、数、指、找、说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认识 1 毫米的实际长度,利用身边的素材体验 1 毫米的长度,提高对长度单位的认知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让量感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在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构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从而助推量感的体验。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提升学生对量感的认识。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过程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践应用的流程展开,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发展学生的量感。

    侯锦茹
    侯锦茹4年前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秦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 “量感” 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以层层递进的活动带领学生回顾复习学过的米、厘米的概念,在回顾的过程中以 “12 厘米多一些” 为契机,学习分米和毫米并理解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量感。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4年前

    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有紧密的联系,可以充分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并且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本节课让学生经历 “估一估 —— 量一量 —— 合作探究” 的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本次磨课在引入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设计不够清晰,应该尊重北师大版教材,让课堂呈现清晰的环节,巧设认知冲突,活动建立表象,操作理解关系,巩固深化量感。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谢谢陈老师的建议,将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个想法非常好,让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去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多元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侯锦茹 谢谢您的建议。估测能力是本节课特别重要的一个点,也是量感形成的必要环节,衡量学生的量感有没有形成,其中最终要的是学生是否会用四种长度单位对时间物体进行合理的估测,所以说估测也是建立量感特别重要的一个途径。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姜李鑫 新知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旧知基础之上,包括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都对本节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从复习旧量,到认识新量,在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上让学生体会的不是很深刻,所以说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是非常有必要的。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陈佩 谢谢您的建议。学生量感的建立需要经历比较多元的过程在,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等多元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量的建立和应用,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珊
    4年前

    重 “思”,让学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思” 就是思考与内化。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

    yxbjay
    yxbjay4年前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秦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学生要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善于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会所学知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秦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dm 和 1mm 有多长,充分当好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及合作者。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在毫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和 1 米,通过感受这些长度表象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手势,让学生对比三个长度之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明确三个长度单位之间的个性。

    赵海艳
    赵海艳4年前

    量感的建立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实践、活动体验中感悟而来的,是学生的一种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对量感有深刻的认识,以层层递进的活动帮助学生回顾复习学过的米、厘米的概念,对学习分米和毫米并理解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珊
    4年前

    “猜测与验证” 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时,秦老师让学生猜一猜物体的长度、厚度,并进行验证。可以在新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下几个长度单位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强化认知。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估测能力是量感在测量活动中的能力体现,教材中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发展,估测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保证学生独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不断修正估测策略,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估测活动,有利于学生估测方法的提升。

    mwx20030828
    mwx200308284年前

    教师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珊
    4年前

    课堂上动静结合,秦老师在操作之后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长度单位的使用范围,并自然地形成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之分。

    廖萍
    廖萍4年前

    在数学学习中 “量与计量” 的内容学习,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内容。而计量单位的认识教学需要体现三个要求:①在操作、观察、比较等体验活动中构建计量观念;②能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③在实际操作、归纳推理中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而这几个方面正是学生量感形成的过程。对本课厘米的认识教学,也应该是在学生经历了丰富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在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的基础上一步步构建 “1 厘米” 的长度观念。有了对 “1 厘米” 这个量的认识,就能帮助学生去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帮助掌握 “米、分米、毫米” 等度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自己对长度的量感。

    珊
    4年前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它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建议秦老师在教学中增加产生分米与毫米的必要性,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从 “源头” 开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估测是发展量感的重要途径,秦老师对于估测的重视从开课的估测身高到课中每学一个新单位,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测,从而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估测中,找准估测的标准,进行比较准确的估测,从而提高学生的量感。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手指操中对于单位换算的介绍简洁清晰,易于学生记忆,只是本节课还暂时没有学千米,可以先不出示关于千米的手指,等到第二课时学习了一千米有多长后,再补充进去,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有趣味,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口答单位环节,由老师带着说了两个之后,可以让同桌之间说一说,而不只是叫个别学生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换算的思路。

    吕大伟
    吕大伟4年前

    秦老师能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做好知识的衔接与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画一画 1 分米并在自己身上找一找 1 分米的长度,让学生感知量的大小,培养量感。

    啾啾
    啾啾4年前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秦老师的课堂中,很好地实践了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在理解旧知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本节课测量铅笔的长度这一活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学生们测量出铅笔的长度是 6 厘米多 3 个小格时,老师不是马上介绍毫米这个单位而是让学生体会毫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很多数学中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来,由此学生们将得到毫米是小于分米这个单位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不是单独的、抽象的,而是和分米结合再一起认识到的,如果长此以往下去,那么每个单位领域就都会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串,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最后的学生自我评价,秦老师让学生用手指操的表示方式表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我在想,如果让学生用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这样的身体上的小尺子来表示自己的收获,是否更直观且同时帮助学生回顾几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更体现在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估、找、画、量、比、数等等多种活动中,从一个单位的表面走进它的内里,与旧的单位及时建立起联系,从而使新单位被成功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珊
    4年前

    秦老师的淘气日记环节,以一个幽默搞笑的日记,把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环节展示出来,既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印象深刻。

    廖萍
    廖萍4年前

    为什么有了厘米和米还要学习分米?老师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测量中只有厘米和米的不方便,进而需要学习分米。而在平时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分米的使用和认识都是不够的,很多人不喜欢用分米做单位,在选择用分米坐单位时不能准确的判断其长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形成 “1 分米有多长” 的量感,心中没有 “秤” 怎么去 “称” 呢?而本节课老师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比一比、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1 分米的长度以及作用。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在 “建立模型” 时,以观察、估计、操作、探究、合作、反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探究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关系,感悟毫米和分米的应用价值。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不仅很好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思维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lhj2097275
    lhj2097275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上让孩子亲身体验,充分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kxj123456
    kxj1234564年前

    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促进量感的形成。

    lhj2097275
    lhj20972754年前

    秦老师能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做好知识间的衔接。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画一画、找一找 1 分米(1 毫米 )的活动中,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 )的大小,培养量感。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从课内到课外都要关注的重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多样化活动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武旭
    武旭4年前

    秦老师通过感官上的 “摸一摸” 感觉量感,“做一做” 体会量感,“估一估” 发展量感,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在心中建立量感体系,感受量感的存在,学生在做中学。

    lhj2097275
    lhj20972754年前

    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修改淘气的日记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陈洁
    陈洁4年前

    “生活化感知” 能为学生量感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层次化体验”,就能为学生量感形成提供保障。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秦老师的课堂设计层层的体验、层层的铺垫,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概念表象,发展学生对物体的量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所形成的 “量感” 精确化、精准化、精致化。

    陈洁
    陈洁4年前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相隔一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相隔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等。秦老师这样的教学,把单位之间融通起来,既深化了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我觉得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体现在具有良好的估测意识,看到某一个物体,能大致估计出它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还需要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时能迅速且非常准确地判断出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并能用语言描述选择的原因。而且学生在完成练习时,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差异进行换算,再选择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赵海艳
    赵海艳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通过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量感,也很好地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数学课程目标。特别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我认为在 “认识单位量” 的教学中,数感的建立离不开 “量感” 的培养,怎样建立学生的 “量感” 是每个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秦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对量感的培养把握比较准确,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活动,让学生一步步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小学阶段所说的长度,是对线段的度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对这个物体进行度量却是人为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度量单位),就会有相应的不同的长度表达方式。度量单位越精细,就越能真实的表达客观存在。因此让学生去体会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非常重要。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qinxiao123456 感谢秦老师的回复,您说的对,导入环节您确实设计了比较多的活动来复习巩固旧知(米和厘米),并帮助学生复习回顾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我个人也觉得这里花费时间较多,是否可以精简,并重点关注分米和毫米产生的必要性,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在测量中某些物体长度用 “米” 做单位太长了,用 “厘米” 做单位又带麻烦了,进而引出产生 “分米” 这个介于两者之间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样地,“毫米” 的引入也可以用这种问题推动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知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陕西西安-袁静
    陕西西安-袁静4年前

    度量的关键是设立单位,度量的实际操作就是测量。学生在秦老师的课堂上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重点就是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环节紧密,处处体现教师对于量感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设计丰富,既有数学生长也有游戏活动,既有思维提升,又有习惯培养,处处为学生发展量感而精心设计。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注重细节的生成,从学生的实践视角估测到测量产生单位不够用了,进而引出心的单位。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在处理学生一分有多长时,引发的尺子不够用了,度量深层次的发生,在学生的更小单位的引导方面从量开始,到测量结束。让学生在量感的世界中再加深对于量的理解。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认识尺子的刻度,更加真切地感受了长度的变化,再通过 “估一估”“找一找” 活动,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

    zhaojiaxin
    zhaojiaxin4年前

    波利亚说: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可见分析学生学习起点,依学而教,把握学情非常重要,而量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不一样,培养量感就要了解学生的量感基础,学习了秦老师多次的磨课、改课稿,秦老师和整个团队的钻研精神值得我学习。初稿由兵马俑身高引入,地域文化渗透;改稿中先讲毫米还是先讲分米的思考与尝试;再到五稿专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依学而教,依据每个孩子的量感不同,强化学生身体上尺子的印象,设计教学,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认、找、画、想、比、量多种方式建立长度量感,在测量应用和寻找过程中加深对不同长度的认知。

    20161001
    20161001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 “量感” 培养时,引导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从秦老师发的课堂照片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活动比较多,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培养孩子的量感。这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 是长度、面积、质量、体积等单位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与实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实物对比是一种对培养学生的 “量感” 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小学生 “量感” 的培养,可以通过实物测量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的一些实物,其间便可以形成 “量感”。

    王玲玲123
    王玲玲1234年前

    秦老师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zhao'fang
    zhao'fang4年前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以旧量为基础,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先让学生进行估测,估出量感,再通过 “找”、“量”、“探”、“练” 等多元的活动,进一步建立对分米、毫米的量感。让学生充分有效地积累经验,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yyj123456
    yyj1234564年前

    秦老师的设计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深化了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了铺垫。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于数量的感知。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秦老师从课堂开始,让孩子们猜一猜身高开始,就一直不断强化学生的量感,学生对量的认知在活动中不断提升。

    刘南
    刘南4年前

    秦老师从认、找、画、想、比、量多种方式建立长度量感,在测量应用和寻找过程中加深对不同长度的认知,充分利用活动培养学生量感!

    chenqiuyi
    chenqiuyi4年前

    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秦老师这节课非常生动。

    刘南
    刘南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元操作活动中体会 1 毫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验 1 毫米的实际意义。

    刘南
    刘南4年前

    学生在秦老师的引领下,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自己推理出关系记忆更加深刻

    刘南
    刘南4年前

    秦老师能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做好知识的衔接与铺垫,渗透了数学的迁移思想,让数学课更有灵魂!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估、量的活动,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量感。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情境中构建联系。以复习导入,通过估计、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利用相对简化的测量情境,指向于形成直观的认知,契合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规律。

    王宁
    王宁4年前

    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形成长度单位表象的过程中,秦老师很注重活动经验的积累,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对量的感悟。

    王宁
    王宁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认知,设计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量的经验,形成量的表象,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发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wangjingxia0654
    wangjingxia0654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真的是做到了 “用心”,一次次打磨一次次修改一次次讨论。我喜欢本节课中的两个地方:一、复习旧知导入,对老师来说知识简单,可是对于学生长时间的不学习可能会遗忘,所以简单复习对后面学生的测量感知都有很大的帮助;二、把课本中认识毫米、分米的知识交换,先认识毫米,因为在生活中分米学生没有接触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对于积累量感也有很好的方法,归结为三点:1. 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2. 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3. 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陈洁
    陈洁4年前

    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 “毫米” 的长度观念。或许可以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长 6.3 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王宁
    王宁4年前

    量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认识量、描述量、运用量,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这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活动过程中积累量的经验,形成量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数学学科中的 “量感” 属于感知概念,其本身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动和思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量感”,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入手,立足数学思想,使用多元化手段,丰富数学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助其在大脑中建立 “量感” 表象。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构建实物模型。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这些新奇的教学工具有极大的兴趣。建议秦老师通过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认知新的长度单位,通过基础知识的引导与教学来培养学生的 “量感”。如果涉及较大单位的教学,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已经形成的 “量感” 加以估量,完善其 “量感” 体系。

    syt_ly
    syt_ly4年前

    在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利用估测兵马俑的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米” 和 “厘米” 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 学生通过对铅笔的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体会学习毫米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对 1 分米、一毫米的量感。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 “十进制”,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量感的建立。

    xiaoyuer771188
    xiaoyuer7711884年前

    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估、量的活动,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在对小学 “量与计量” 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形成 “量感”,建议秦老师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且搜集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拓展来完善教学方案,使形成的 “量感” 更加深入。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谢谢魏老师,学生对毫米的认识可以先由体会毫米的必要性开始,比如给学生一把厘米尺或者直接画好,让学生在用厘米表示的时候产生认知冲突,但是分米的必要性您觉得怎么体现更好呢?期待您的回复。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xiaoyuer771188 谢谢您的建议。量感的建立首先需要体现在为什么要认识这个量,也就是说学习新量的必要性上,其次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建立表象,在操作、体验中培养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wangjingxia0654 非常同意王老师您的观点。复习旧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包括一米和一厘米的身体尺,也是需要换姓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只有明晰来旧量,才能为后面认识新量做好铺垫。

    yxbjay
    yxbjay4年前

    本节课中秦老师并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知识。首先,出示一支铅笔,先让学生估测,再让学生去测量验证。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

    yxbjay
    yxbjay4年前

    在自学探究环节,引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 1 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 1 米有多少分米。引发认知冲突,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秦老师比较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这节课的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 “改日记” 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的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学习完秦老师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复盘,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yxbjay
    yxbjay4年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秦老师非常好的践行了新课程理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秦老师适时组织学生加强对比和联系,与过去学习的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进行联系与对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强化新知,在联系中形成认知结构。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概念,组织了估一估、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长度单位。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小学时处于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力有利于提高估测能力、拓宽创新思维。秦老师抓住这一点将教材中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像化地呈现,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丰富数学知识。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量”,秦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其中,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这恰恰体现了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18392624534
    183926245344年前

    郑毓信说:“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所谓的度量,它的核心内涵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度,就是统一的单位;第二是量,就是用公认的单位去量,核心要素就是度量单位。” 因此秦老师在教学中以 “经验建表象,以操作培量感”,在多元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度量单位,体会度量单位的意义。

    liuyan123
    liuyan123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通过让学在不断操作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

    liuyan123
    liuyan1234年前

    通过借助实际的尺子和身体上的尺子,理解分米,进一步发展量感。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学生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具备了使用工具来度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推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秦老师在以后知识经验的铺垫下,着重培养学生量感,在实践中内化。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从学情出发,少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是对本质意义与实际长度没有一个具体概念。秦老师设计测量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与已知的米与厘米产生联系,随后将单位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巧妙的设计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表象,理解实际意义。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基于学情考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的建立,物体属性的认知是需要借助实物和直观模型来体验感知的,因此在建立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单位的概念时,还应反复通过以一分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以便熟悉这一生活中并不常用的单位,为后续单位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量” 这一活动,学生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估” 要学生以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概念为基础,更考验学生的多种形式感官参与,以此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从而发展量感。

    四川成都 高思雨
    四川成都 高思雨4年前

    秦老师从复习旧知入手,唤起学生的测量经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直观认识和空间表象,借助尺子理清分米、厘米、毫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以免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混淆长度单位。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秦老师借助身体上的尺,巧妙的将长度单位与学生能看到能具体感知到的身体部位相结合,让学生发现长度单位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抽象,从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为进一步培养量感做铺垫。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从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单位,运用单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增加学生对测量单位的感知。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学习认识分米,毫米是长度单位,也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的探索认知都是新的开始,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高旭
    高旭4年前

    复习导入,以旧知为开始,学习新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发展学生的量感观念,并能讲知识串联在一起,平缓过渡,很棒!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注重学生量感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长度单位的不同与运用。建立长度单位的量感。同时,巧妙的设计了估测活动,为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认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秦老师的课外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去探究更多的单位,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用长度单位写数学日记,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也甚有益处!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的建立才会深刻和形象,才会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通过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根据参照物进行估测,对于培养量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量感的建立从感知臆断走向参照推理。秦老师本节课对于估测非常重视,多个环节都让学生进行估测,在股侧重,学生逐步建立 “毫米、“厘米”、“分米”、“米” 的参考体系与思维路径,促进了对量的感知。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笛卡尔认为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的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教师必须进行螺旋式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培养量感,而学生量感的建立对于其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思维都有促进作用。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它的形成需要借助实践操作和思维反思。所以仅有体验和感知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思维反思活动,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量感。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将学生学习活动不仅仅建立在看数学、听数学、说数学等间接性经验基础上,更应重视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实践的机会。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灵动的数学课堂是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猜数学、找数学,积累丰富的直接性活动经验。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学生对数学触摸深、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达到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活动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以旧知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凭借估一估、测一测、画一画、想一想、量一量、填一填、选一选、说一说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各种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秦老师带领学生探究长度单位在测量不同物品时的选择性,并且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的奇妙性与量感的体验性最大程度的结合。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创造,要求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创新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徐博文
    徐博文4年前

    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要以教师创新的教,引导学生创新的学,以创新来培养创新。

    高旭
    高旭4年前

    秦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同桌合作、动手实践来达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在知识表象与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

    高旭
    高旭4年前

    通过量感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在提高,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也能轻松掌握,尤其是选择范围会比较广泛。

    林彤
    林彤4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动手操作,实际体验,而秦老师这节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量感。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长度单位。

    林彤
    林彤4年前

    生动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秦老师语调、语速以及设计的环节都体现出秦老师良好的教学功底与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林彤
    林彤4年前

    课前的学情调查可以在进行细化,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可见分析学生学习起点,依学而教,把握学情非常重要。

    梁超
    梁超4年前

    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意义,可以通过学生能否对物体进行合理的、恰当的估测。并准确的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秦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的提现出这一点。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多种活动的同时,还不时的让学生对不同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进行简单的陈述。这是对概念的内化,也是对量感的深化。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教师通过看、猜、摸、想、测、画、估等多种方式,对物体进行多次的估测。从最初的无标准猜想,到建模后的有标准估测。真正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体验。

    梁超
    梁超4年前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意义的活动,还是应该建立在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上。为什么会出现毫米?

    梁超
    梁超4年前

    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感受到,为了精确测量的时候,就产生了更小的测量单位。那既然是更小的测量单位,则说明这样的小单位它就更适用于更短、更小的物体等等。深刻的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意义。

    林彤
    林彤4年前

    生问课堂是促成一堂优秀课的神丹妙药:通过学生的问题入手探究学生想什么,从而形成一定的课堂生成,会让课更加精彩纷呈。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真实的活动,有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真正的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林彤
    林彤4年前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在心中埋下一颗感知的种子。此课的设计也更加践行了这一理念。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设计四个活动,分别从估算,测量,感知,运用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学生量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实用性。

    林彤
    林彤4年前

    课上的量教室的宽度,量桌子长度等活动都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进行内化,从而感知长度单位的适用条件,后续应有一定的小结,体现单位的价值。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量感” 最后的落脚点要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的提取和运用,秦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帮助孩子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量感表象,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量感经验。为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高旭
    高旭4年前

    本节课的量感观念在于估算的运用,实践操作的过程还提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越是陌生的知识越好奇,秦老师能够紧抓这一学生的心里特点,让课堂生动有趣,活泼有序。

    林彤
    林彤4年前

    所谓的度量,一是度,就是统一的单位;二是量,就是用公认的单位去量,所以单位的选择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为什么教室的长不用厘米?桌子的长不用米?激发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代替老师讲,贯穿整课。

    林彤
    林彤4年前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的工具的源泉。有了长度学习的经验,面积的学习也就更加轻松。教师必须进行螺旋式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培养量感。

    liaonan1104
    liaonan11044年前

    听完秦老师的《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liaonan1104
    liaonan11044年前

    印象最深的是秦老师在课堂中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秦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 1 米 = 100 厘米,推出 1 米 = 10 分米。激发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代替老师讲,贯穿整课。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培养 “量感” 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教学外,建议秦老师还要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制订分层教学的方案。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课堂上,对计量单位进行指导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还存在问题,便要结合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梳理各个单位的联系,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计量逻辑关系,从而形成 “量感”。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借助明暗、色彩、线条等造型因素,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觉。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老师的课堂教态自然、语速适当、语言也亲切,板书非常合理。对于良好教师基本功的养成,老师还是下了功夫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比较清晰。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其次是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 1 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 1 米有多少分米。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教学关键抓得不够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亲历测量过程,体验 1 分米的长短,进而突破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稍有欠缺。教学中应多些关注学生估测、测量时的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语言的表述要完整。

    liaonan1104
    liaonan11044年前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有一个重要知识环节 —— 量与计量,这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在这方便应该形成数学 “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量感” 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详细地说,就是对事物时间、速度、尺寸、重量等的感官认识。而学生的生活中与 “量感”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教师也没有过多地重视。为此教师应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从一稿到六稿,能看出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一直在有所侧重地加强。相信听过的学生一定对分米、毫米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从一磨到六磨,秦老师的课听起来也越来越舒服,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欣赏秦老师自然大方的教态、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课堂上对全体学生的细心关注。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秦潇老师特别关注以生为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细心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手、善于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看了秦老师的六次磨课,我深切感受到了秦老师对这节课认真细致、深入发掘的态度,一次次的修改和调整,一遍遍地教研和磨课,可以看出你们这个团队的团结精神和求实态度!预祝取得优异的成绩!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很浅显,与生活现实高度相关,有的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对长度单位有所了解,但多是碎片化、散乱模糊的。在本节课对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时,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并以此为起点,补充学生未知的部分,为学生所需而教。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分米和米的认识” 是继 “米和厘米” 后学生要研究的两种长度单位,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操作经验,因此只要求学生能在度量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直观大小,并能将全部长度单位整合起来理解。学生对分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并不陌生,虽然没有正式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早已听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台阶,设计省事省力的教学活动。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在单位换算时,是否可以加以拓展和延伸。研究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时,学生对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了解得很通透,但是间隔单位之间的进率只有部分学生知晓,教师可以及时补充,结合图示,让学生能对四个长度单位中的任意两个单位进行自由互换,做到融会贯通。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二年级的孩子在课前对长度单位"毫米"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对毫米的理解仍是不清晰的,还没有建立表象。秦潇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发展需要,以学生已知的"厘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刻度尺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要使测量更加精确,不够整厘米时,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在秦潇老师设计 “认识分米” 的教学环节时,先让学生实际测量铅笔的长,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创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通过 “认识 1 分米”“比划 1 分米” 在刻度尺上 “找 1 分米” 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分米的量感。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大部分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单位换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量感则常常被忽略。这也导致学生对计量单位含义的理解比较浅显,对不同领域的相似计量单位不能自主细分,时而出现归属错误;或者对相同属性计量单位的序列没有清楚的认知,尚未形成清晰表象,容易造成序列模糊。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的依赖于经验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能找准立足点,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向最近发展区,优化认知结构。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测量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感量中发展量感。而在教学衍生类的计量单位时,基于逻辑经验顺应发展,让学生意识到原有单位的不足,从而体会到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含义。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铅笔到底有多长?在学生的已有认知里,可以用整厘米表示,但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情况怎么办呢?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毫米便产生了,它的产生有它的现实意义,秦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产生价值。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体验是发展量感的重要方式,可以将抽象的量变得直观、具体。多维的体验能使学生找准量感的落脚点,体验越充分学生对量的感受就会越深刻。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理解和运用 “量” 的过程中,估测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落实估测能使学生找准量感的生长点,进而促进量感生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此,教学中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估测机会,进而感受估测的必要性,学会灵活应用量进行估测,促使量感进一步发展。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要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学生掌握量与计量的知识越多,对 “量感” 的敏感度也就越高,在今后数学学习中便会产生自觉意识,避免出现乱用单位的现象。此外,也建议秦老师也可以将量与计量和其他数学内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shiqintongwen
    shiqintongwen4年前

    “量感” 作为估测的基础,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概念单位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 “单位量感”,借助 “单位量” 的参照价值,再逐渐发展 “量感”,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量感” 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小学生处于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估测能力、拓宽创新思维。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建议秦老师开展数学教学期间,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将教材中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地呈现,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了解量与计量各个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实践等方式积累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基础。

    四川成都王梦月
    四川成都王梦月4年前

    “估一估 —— 量一量 —— 合作探究” 的过程,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构建 1 分米,建立 1 分米的模型,为理解 1 分米的意义以及后面能够恰当选择 1 分米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学习分米和毫米的相关量的单位时,秦潇教师不仅让学生通过直尺来感受不同量的单位的大小,同时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感知量的表象,例如学生指甲盖的宽度就差不多是 1 厘米,而毫米则是一枚硬币的厚度,一分米差不多是手掌的长度,通过这样来建立量的表象,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感受量,就能夠提升学生的量感。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比较和估测是量感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量的估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和量相关的知识都会涉及量的估测,秦潇老师也将学生对量的估测当成教学的一个方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量的估测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而对量的估测也可以建立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估测是对孩子 “量感” 能力的反馈,从孩子们的估测情况可以放映出真实的量感能力。因此,建议秦老师多设计一些估测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并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发展 “量感” 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因此,秦老师在开课初始,就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在一次次的教案修改中、课堂打磨中,都非常重视对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必要性的引入上,因此他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突破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课的结尾,秦老师引导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其他的长度单位,再次发展学生量感。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对于这节课的评价方式,秦老师采取的是利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让学生自行选择评价,个人认为可以再斟酌一下是否恰当。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打磨一节课非常不容易,希望我们共同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加深化对 “量感” 的认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清晰培养学生量感的一系列活动,细化操作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 “有形尺” 到 “无形尺” 转化,做到 “心中有尺”,真正体现 “量感” 的价值。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本节课的难点是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会根据物体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因此结合这个问题,也正式我们突破难点所要思考的。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六次修改设计,六次试讲,足以见功夫之深。在课中能清晰可见秦老师带领学生充分体验量感,通过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 “十进制” 在长度单位之间的应用,在巩固练习中,深化对 “量感” 的建立。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测一测等在丰富的操作、感知、体验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化表象为具象。设计很精彩,很用心,也很实用。值得推荐。

    sgl521
    sgl5214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反复体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人民币的认识,教师能够结合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估一量,测一测,在活动中逐渐建立起量感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通过学生对铅笔进行测量,在实际操作中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建立对 “1 分米” 的量感,并且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分米 = 10 厘米。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量”“起源于 “量”,秦老师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计量单位是量感的建立与体验的过程,数计量单位是量感的度量过程,从认识计量单位到数计量单位是由一个单位量感到整体单位量感的培养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体验的过程,更是感知的过程,量感的感知由无形到有形,学生体积量感的感知更为深刻。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培养学生量感,首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有关 1 分米、1 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在脑海中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助推学生 “量感” 的生长。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可以看出秦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层次清晰有梯度,不仅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更在层层递进的巩固应用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一节高效自主的智慧课堂。向秦老师的精益求精学习!!

    cgg07174075042
    cgg071740750424年前

    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从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再回到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是一遍遍试教的结果。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结合 “量感”,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深入体会量感的建构方式,从而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利用现实情境理解抽象概念。难得的精心设计。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本节课利用多次的估一估、测一测,让学生反复建立量感的模型。不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认识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每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加深学生学习的必要性。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 “量感” 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的设计用心之处随处可见!适当融入本土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量的学习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累积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在 “量” 初步形成以后,就要利用 “量” 去深化对它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为此,在认识 1 分米以后,秦老师通过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分米,然后把它画出来,接着找身体上的 1 分米,让后用它去度量课桌表面,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递进设计,让学生加深对 “分米” 的理解和认识。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老师除了用直尺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精确数量,还借助身边的物品或身体尺来感知 “量的表象”,比如 1 分米差不多就是一拃,1 厘米差不多就是 1 只指甲的宽度,1 毫米就约等于一枚硬币的厚度。这样,学生在完成填写长度单位的题目时,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就能建立正确的 “量感”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淘气日记环节,学生分析和改错中,进一步感知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描述。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单位引入,引发对未知单位的需求,在师生充分的数学活动中,认识了毫米和分米,感悟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汪丰权
    汪丰权4年前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涉及到度量,还是涉及到对刻度尺的认识,以及刻度尺的使用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不同单位的认识,了解相邻长度单位的单位进率,并且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表象。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把测量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知识的源头,是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需要。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铅笔有多长” 课中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简单的进行单位的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注重学生经历量感学习的观察、体验和顿悟过程,引领学生建立量感。

    baibailaoshi666
    baibailaoshi6664年前

    秦潇老师的设计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度量过程,在 “估” 出量感,“做” 出量感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长度单位的度量体验也更为深刻,基于学生长度单位度量的感性认识与理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量感的培养就由内在的度量转化成了外在的表示。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在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判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学、练中提升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cgg07174075042 谢谢您的建议。其实无论是先认识分米还是先认识毫米,都说的过去,先毫米可能更加地尊重现实情况,毕竟生活实际中很多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的先分米是为了尊重北师大版教材的顺序,先易后难,个人觉得两种顺序都有侧重点。

    祁凡
    祁凡4年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秦潇老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祁凡
    祁凡4年前

    新的课程观认为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秦潇老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祁凡
    祁凡4年前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秦潇老师的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浓烈。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课前通过猜教师的身高来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的关系,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更好的进入学习。在新授部分穿插几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祁凡 谢谢您的建议。教学是教师教于学生学相统一的过程,作为一节活动课,需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的意义,进而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祁凡
    祁凡4年前

    秦潇老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 “身体的尺子” 去估量教室的宽度、课桌的长度,更深一步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思维。

    祁凡
    祁凡4年前

    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在秦潇老师的这节课上,老师平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学生一起互动完成实践活动,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祁凡
    祁凡4年前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倾注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影响他的一生。秦潇老师的课上,老师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带领学生在经历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中,建立一分米和一毫米的概念,体验一分米和一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在尺子上寻找一分米、一厘米、一毫米,掌握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长度量有更准确的感知。

    zwpwj513086
    zwpwj513086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经历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 ” 等一系列操作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继续积累测量经验,充分体会到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加深 1 分米,1 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构建分米,毫米的 “量感” 认知。

    祁凡
    祁凡4年前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能创设生动的情境,形象直观并能获得审美愉悦,扩充了课堂资源。合理的课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秦潇老师的教学课件设计的简洁明了,直观清晰,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依据这一 - 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秦老师在教学分米和亳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估一 - 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概念。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秦老师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 1 分硬币、银行卡、铅笔、课桌、身体上的尺子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周璇
    周璇4年前

    秦老师的情境创设做的很好,做到了首尾呼应,以西安著名的兵马俑模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选择合适单位测量西安城墙的长度这一探究性的问题结尾,为以后学习千米这个单位埋下伏笔,秦老师还通过介绍我国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和文化魅力。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还很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空间观念,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分米和 1 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 1 分米、1 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秦老师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如看直尺、米尺感知 1 个单位有多长。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 1 分米或长 1 毫米。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知长度。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4年前

    秦老师设计的 “铅笔有多长” 一课,对 “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 “以疑引学” 新授部分” 以探引学” 练习部分” 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4年前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 1 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 “毫米” 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 - 一找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姜李鑫
    姜李鑫4年前

    秦老师先通过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复习了旧知,回顾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抓住了课堂生成:铅笔长 12 厘米多一些,引入了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旧知识的局限性和新知学习的必要性。

    陈洁
    陈洁4年前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教师要善于吊足学生的 “胃口”,触碰他们内心的 “小宇宙”,给他们创造挑战自我的契机。秦老师的课堂正是如此,善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长度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估测和量感的意识。

    祁凡
    祁凡4年前

    淘气日记环节,秦潇老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和改错,加深学生的印象。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是有深度的、有内涵的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在充满好奇、求知、疑问、猜想的氛围中,使学生对未知充满期待,对学习充满渴求,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潜能得到激发。

    sunli
    sunli4年前

    一把身体尺,学生一边比划,一边测量,不知不觉中体验长度度量本质。

    sunli
    sunli4年前

    巧妙设计,适时追问,不断逼近,抵达知识核心,体验长度度本质。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活动经验,如何从中选取和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秦老师从测量铅笔长度入手,让学生发现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已不能准确测量铅笔的长度,顺其自然的发现要认识新单位毫米。

    sunli
    sunli4年前

    比划:体验长度计量单位的长短;画:直观观察操作,感悟 ldm 的实际长度,头脑中形成表象;数:1dm 里有几个 lcm,沟通分米与厘米的联系。

    sunli
    sunli4年前

    量:测量铅笔具体长度,感悟 mm 产生的必要性;数:观察体验㎝与 mm 间的关系。

    sunli
    sunli4年前

    课前复习米与厘米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紧抓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借助知识迁移类比,引领学生深刻体验 1dm,1mm 实际大小,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量感。

    yxbjay
    yxbjay4年前

    “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 “感受”,它是对物体的大小,重量,规模,快慢等的感受。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常常容易被忽略,秦老师在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 “量感” 上做的很好,整节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做一些实验或者活动促进学生量感的准确性。

    sunli
    sunli4年前

    量感体验在学生身边真实发生,量感培在老师引领下无处不在,正因为学生体验深刻,才会在具体应用环节学生得心应手。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 “量感” 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个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的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秦老师不断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sunli
    sunli4年前

    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探究,孩子们乐学乐究,尤其是淘气日记环节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孩子们激情四溢,教师点引有法。

    sunli
    sunli4年前

    秦老师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巧妙设计,善于追问,整个课堂孩子们体验深刻,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独特,对孩子量感培养由静态认识到动态表达,由无形到有形。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秦老师先让学生开展了估计和测量活动,体会长度单位源于生活,是基于人的生活需要才有了不同层次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充分体验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秦老师充分关注孩子们主观能动性,通过在尺子上找出、在纸上画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等,让孩子们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使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变的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秦老师让学生寻找各单位对应的身体尺,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等,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实际长度其实是度量单位的累加,更深层次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xunan199499
    xunan1994994年前

    课堂最后最后对淘气日记中用错的长度单位进行修改,并独立为一些物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量感进行思维内化,形成稳定的判断能力。

    二娃
    二娃4年前

    秦老师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很有意思,我之前在教学这堂课时发现学生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时有一点困难,通过学习秦老师的课,借鉴到可以将四个长度具体化到黑板上,学生能够很直观的看出 1 米里面有 10 个 1 分米,从而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再通过自己数一数的过程,得出其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数一数的切身体验,才能将其转化为内知。

    吴韶鲜
    吴韶鲜4年前

    在前面认识亳米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体验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这样的 1 份是 “1 毫米” 的过程,让学生知道 “小单位” 的产生是通过把大单位平均分成 10 份产生的。而分米的产生,让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把 10 个 1 毫米连接起来是 1 厘米,而这里可以把 10 个 1 厘米连接起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长度单位 — 分米,从而体会把 10 个小单位连接起来就产生了 “更大的单位。

    秋乐
    秋乐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秦老师最开始让学生找尺子上的单位,到估量,画画,想想,最后对淘气日记的错误单位改正,,层层递进。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积累有效数学经验,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 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做出量感;要注重学生的调整,比出量感,在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中,发展空间观念。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二娃 谢谢您的建议。对于这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需要让学生借助尺子来观察,进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手指操来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给淘气日记纠错这一练习题,不仅可以给长度单位纠错,还可以将数量换成与所出示的长度单位相符的数,即可以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也可以将单位换算进一步巩固,从而以不同角度培养学生量感。

    珊
    4年前

    秦老师精心备课,不断地修改、补充、完善,设计中多处组织学生估测,从估测到实测,从猜测到验证正是发展学生量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珊
    4年前

    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建立了长度的表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珊
    4年前

    动手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和知识的碰撞。

    珊
    4年前

    通过估测和测量的操作活动,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1 毫米和 1 分米的实际作用,建立起 1 毫米和 1 分米的直观表象。

    珊
    4年前

    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和实践感知以身为尺,更加的具象化,学生以身为尺,大大提高了估测能力。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4年前

    秦老师以西安著名的兵马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用估,量,找,探,练系列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 1 毫米的长度表象,同时也为量感的发展提供帮助,以此为基础来探索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长度单位的换算!

    珊
    4年前

    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动手中学数学,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数学。

    珊
    4年前

    课前引入猜测老师身高,拉进了师生距离。课中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注重孩子知识的生成,教会孩子学习,感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珊
    4年前

    秦老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让学生把测量从直尺脱离,以身为尺,联系生活,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环节紧密,处处体现教师对于量感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设计丰富,既有数学生长也有游戏活动,既有思维提升,又有习惯培养,处处为学生发展量感而精心设计。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的课堂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注重细节的生成,从学生的实践视角估测到测量产生单位不够用了,进而引出心的单位。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在处理学生一分有多长时,引发的尺子不够用了,度量深层次的发生,在学生的更小单位的引导方面从量开始,到测量结束。让学生在量感的世界中再加深对于量的理解。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一课,教学环节紧密,处处体现教师对于量感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设计丰富,既有数学生长也有游戏活动,既有思维提升,又有习惯培养,处处为学生发展量感而精心设计。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4年前

    秦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量感的必要性。

    王东鑫
    王东鑫4年前

    本节课 以西安著名的兵马俑模型引入,通过让学生估测身高,复习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一稿到六稿,能看出秦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一直在有所侧重地加强。相信听过的学生一定对分米、毫米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王东鑫
    王东鑫4年前

    秦老师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分米和 1 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 1 分米、1 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秦老师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如看直尺、米尺感知 1 个单位有多长。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 1 分米或长 1 毫米。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知长度。

    yeey
    yeey4年前

    分米对于学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亲身感受,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认识分米发展量感。这里秦老师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设计一系列动手活动,简化学生认识分米概念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感知 1 分米的长,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 1 分米的感性认知。

    张海燕
    张海燕4年前

    秦老师通过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对于制定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帮助,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感性认识

    张海燕
    张海燕4年前

    在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 “估” 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估 - 验证 - 估这样的过程反复,就是学生量感形成的过程。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秦老师通过设计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知识时借助实物对比,使教材中抽象化的知识得以直观地体现,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了 “1 毫米” 和 “一分米” 的 “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魏珂2020 谢谢魏老师的建议,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之后认识,进而慢慢的建立他们的表象认识,进而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最后研究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关系,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一介书生 谢谢您的建议。在本次磨课中,引入环节比较浪费时间,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米和毫米引入的必要性,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需要继续探索。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张海燕 量感的形成是需要建立在多元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估一估、量一量是最直接的方式,衡量学生的量感有没有形成,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生会不会利用所学的单位进行合理的估测。谢谢您的建议。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王东鑫 谢谢您的建议。本节课虽然打磨的次数比较多,但是仍然存在于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新量引入的必要性上设计不足,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量,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yeey 谢谢您的建议。学生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象认识,更要清楚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一个过程,最后通过应用,从而深化学生的量感,这点很重要。

    px
    px4年前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气氛看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秦老师的课堂教态自然、语速适当、语言也亲切,板书非常合理。对于良好教师基本功的养成,老师还是下了功夫的。 二、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比较清晰。 三、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看,课堂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 谢谢陈老师的建议。学生量感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认识分米毫米的环节,更应该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确知识产生的过程,衡量学生量感形成的好与不好,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学不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px
    px4年前

    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第二环节:自学探究。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这个知识。首先,出示一支铅笔,先让学生估测,再让学生去测量验证。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其次是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 1 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 1 米有多少分米。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第三环节:反馈总结。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 “改日记” 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的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设计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度量意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量感。

    wsm@
    wsm@4年前

    生活中与 “量感”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为此秦老师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yuhaijing
    yuhaijing4年前

    秦老师注重从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在感悟中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以亲历、想象和移情将自己融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心灵去感受、领悟和反思,体现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

    维畅w
    维畅w4年前

    本节课要在师生充分的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感悟长度单位的方式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在秦老师的带领下,从复习 “米” 和 “厘米” 及它们的测量方法入手,有效提高了运用实际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分米、画 1 分米、比 1 分米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深化了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了铺垫。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于数量的感知。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秦老师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15002920737
    150029207374年前

    在计量单位是量感的建立与体验的过程,数计量单位是量感的度量过程,从认识计量单位到数计量单位是由一个单位量感到整体单位量感的培养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体验的过程,更是感知的过程,量感的感知由无形到有形,学生体积量感的感知更为深刻。

    20041011zyx
    20041011zyx4年前

    通过复习旧知,(对米”、“厘米” 旧量的回顾)为后面学习新量 “分米”、“毫米” 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索环节关注孩子真实想法,营造了一种融洽、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注重建立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量感表象,当没有尺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身体器官,可以借助学习经验来进行估测,激发学生应用量感经验的自觉性和意识。

    陈洁
    陈洁4年前

    秦老师在课堂通过引导学生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陈洁
    陈洁4年前

    在测量桌高环节,借助学生身体上的尺子估测课桌的高度。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这样顺势引出分米。

    陈洁
    陈洁4年前

    在拓展环节,建议出示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在本节课中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在于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秦老师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估测、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xieqi9009
    xieqi90094年前

    可以让学生再多找找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陈洁
    陈洁4年前

    估一估、再量一量铅笔有多长这个环节,秦老师设计的很巧妙,学生发现铅笔的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毫米这个新单位。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厚度约为 1 毫米的物体,加深对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

    陈洁
    陈洁4年前

    在高效探究环节,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物体借助身体上的尺子比划感知,是积累相关度量经验。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去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去实践,在实际情境中去感知。秦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实践探究,积累量感经验,促进学生的量感培养。

    张志景
    张志景4年前

    为什么学习了厘米,米,还要在学习分米,在第一个环节可以适当体现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对于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再突出一下。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建议秦老师在课堂上多留一些提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多多关注孩子们想要知道、想要了解的知识,以 “问题” 推动课堂教学,而不是直接给出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这样的概念。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笛卡尔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小学数学教学中 “量感” 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进行螺旋式地深入和巩固,它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积累丰富的 “量” 的活动经验,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赵凤仙
    赵凤仙4年前

    老师的设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统一测量标准后没有立即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确,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认识尺子环节,采取的是直接感知,整节课详略得当,环节紧凑。

    yanglele870803
    yanglele8708034年前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量物体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通过金箍棒变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有趣,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创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郑东雪
    郑东雪4年前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42-43 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

    单超
    单超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数学回归生活。

    小悦悦
    小悦悦4年前

    教师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在观察、操作和想象中丰富学生对于现实空间的体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与量感有关的情境和实例,激发学生量感学习的需求。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七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长度单位测量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学生对于米和厘米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且具备一定的估测意识。对于分米和毫米少部分学生听说过,没有生活经验,其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活动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五、教具准备: 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实践活动单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唤醒旧知(3 分钟)

    1. 播放学生课前实践活动视频

    2. 引出新课

    师:看来测量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一起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回顾学生课前的视频活动,复习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身体上的尺子,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通过巧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认识新量做好铺垫。

    二、认识 “新量”,建立量感(25 分钟)

    活动 1:量一量 (2 分钟)

    学生在实践单上对两根铅笔先估再测,然后全班交流。

    (1)认识分米(3 分钟)

    1. 引 1 分米

    2. 找尺子上的 1 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测量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量中体会分米这个 “量”,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并且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 1 分米,初步建立了 1 分米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毫米(4 分钟)

    1. 引出 1 毫米

    在测量物体时,当我们不能正好用整厘米数表示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那就是 —— 毫米,在尺子上 1 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表示。

    2. 找 1 厘米中有几个 1 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第 2 根铅笔的长度,引出学习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找一找,发现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初步建立了 1 毫米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 2:练一练 (5 分钟)

    完成实践单上面的活动 2。

    同桌互相检查、验证。

    【设计意图】在认识毫米以后,在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的 1、2 小题的同时,感受毫米能精确表示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并巩固实际测量技能。

    (3)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5 分钟)

    1. 找 1 分米、1 毫米

    2. 巩固应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以及对身边物体以及富有西安特色的物体长度进行想象估测,充分深化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培养学生量感。

    活动 3:填一填 (6 分钟)

    师:在你的尺子上找一找 1 分米、1 厘米、1 毫米,完成实践单上的活动 3。

    1 分米 =(   )厘米    3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40 毫米 =(   )厘米

    1 米 =(   )分米      90 分米 =(  )米

    1(   )=10(   )    1(   )=100(   )

    学生独立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指操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巩固理解,深化认识

    出示数学日记,全班订正。(6 分钟)

    1. 同桌一起读一读日记,也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一下。

    2.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订正淘气的数学日记,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选择,深化学生对四种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四、数学文化(2 分钟)

    五、浅谈收获,课外延伸(5 分钟)

    师:一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呢?

    学生分享,全班交流总结(知识、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比较积极的兴趣。

    八、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m      dm     cm      mm       

    宇众不同
    宇众不同4年前

    在本课的新知学习部分,老师设计了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增加学生 对测量单位的感知。

    陈村小学李惠惠
    陈村小学李惠惠4年前

    这节课教师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设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积累丰富的 “量” 的活动经验,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muhaichenxi123
    muhaichenxi123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其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节课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估测,注重学生的体验。

    biojhuey86
    biojhuey864年前

    量真的是从量中得来的,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会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有利于培养学生量感。

    muhaichenxi123
    muhaichenxi1234年前

    在本课学习中,老师设计了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对单位长度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找身边和格尺上的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增加学生对测量单位的感知。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感是一种感觉、感悟,更是一种直观的能力,是 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测量单位内容的教学,培养量感是核心任务。小学数学测量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教学点。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发现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内容的教材中均增加了让学生感知体验、活动估测的内容,意在借助图形直观与具体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估测能力,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每次测量单位的教学,都应是一段指向量感培养的意义构建历程。

    伍婉婷
    伍婉婷4年前

    对于为什么要引入新的长度单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体现,对于 “毫米” 学生可以理解有些物品的长度不足 1 厘米,因此引入 “毫米”,但学生不清楚为何要引入 “分米”,也不清楚 “分米” 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Wu Ting
    Wu Ting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发生、发展过程,才能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看了秦老师的教学设计,深切感受到了秦老师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每一位老师都在探索量感培养的道路上且行且思。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量与计量” 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它主要不是借助逻辑推 理、思辨去解决问题,而是依靠学生的 亲 身 感 受 与 体 验 。 因 此 ,在 量 与 计 量 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感知,而且 是直接感知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对于 “毫米” 的引出有以下建议:由于多出的部分不足 1 厘米,自然引出比 “厘米” 小的长度测量单位 —— 毫米。“哪里能找到一毫米?” 问 题一出,学生马上想到了熟悉的直尺。先让学生在直 尺上找 1 毫米,再想一想、说一说尺子上哪里还有这样 的 1 毫米,引导学生用心观察 1 毫米有多长,寻找并例 举身边厚度约为 1 毫米的物品,借用厚度为 1 毫米的卡 片再次感受 1 毫米有多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脱离 工具正确比、画 1 毫米的长度。这样,学生头脑中自然 形成了 “毫米” 的表象,真正建立起毫米的单位直观。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借助身边事物,建立 “量感” 表象。除了用直尺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精确数量,还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或 “身体” 来感知 “量的表象”。比如 1 分米差不多就是一拃,1 毫米约等于一张公交卡、银行卡的厚度。这样学生在完成填写长度单位的题目时,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就能建立正确的 “量感”。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加强对叠加量的感悟,建立不同的量感。在学习 “分米” 这个单位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 1 分米,建立 1 分米的单位量感,还要逐渐叠加数量,让学生去建立 2 分米、3 分米、5 分米、10 分米等数量的量感,当学生建立了这些叠加量的量感后,在进行一些长度估测时,就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数量作为参照点进行估测了。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加强对叠加量的感悟,建立不同的量感。在学习 “分米” 这个单位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 1 分米,建立 1 分米的单位量感,还要逐渐叠加数量,让学生去建立 2 分米、3 分米、5 分米、10 分米等数量的量感,当学生建立了这些叠加量的量感后,在进行一些长度估测时,就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数量作为参照点进行估测了。

    zhangqian
    zhangqian4年前

    强化应用意识,促进量感形成。不少学生会好奇,1 张纸有多厚?学生平时用的直尺无法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但可以测量出一打纸的厚度,再用得到的厚度除以总张数。通过 “总数除以数量” 的数学思维可以解决不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反复经历 “猜测 — 思维 — 求证” 的过程,有效拓展了量的内化领域,促进了量感的形成。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并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发展 “量感” 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因此,秦老师在开课初始,就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zhangyan
    zhangyan4年前

    秦老师在一次次的教案修改中、课堂打磨中,都非常重视对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必要性的引入上,因此他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突破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one of a kind
    one of a kind4年前

    秦老师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灵活运用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初步发展了空间观念,从抽象到直观让学生真正认识 1 分米,1 毫米!

    yxbjay
    yxbjay4年前

    秦老师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一看 1 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 1 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 1 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从量感角度逐步建立 “分米” 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 米 = 100 厘米,推出 1 米 = 10 分米。

    yxbjay
    yxbjay4年前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 1 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秦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当学生测量出铅笔有 16 厘米多一点时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 此时,乘机引导学生观察 1 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 10 小格时,及时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 1 毫米,从而可以得出 1 厘米 = 10 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的这节课,充分提现了生本课堂。让学生通过层次分明的活动,提升量感。估一估,测一测,画一画等,潜移默化的从抽象到具象再回到抽象,达到了发展量感的目的。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建立长度模型,让学生感受量的概念,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真正认识毫米。

    梁超
    梁超4年前

    秦老师的设计,从导入开始就不断的催化学生的量感能力。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熟知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估一估多次尝试,深化量感的概念,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有一个一分米长度的感知之后,在经过不同活动的对比,画等活动,学生再经历估一估的实践,将长度刻到自己的认知中。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在 1 分米的直观感知之后,通过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巩固了对长度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zhao ying 072
    zhao ying 0724年前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在经历了必要性的探索之后,对测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多元活动设置,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八稿】

    一、教材分析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长度单位测量的内容,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学习长度单位测量,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认识 “分米和毫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后续继续认识千米做好铺垫。借助 “分米和毫米” 让学生在探究、操作、应用中理解 “量” 是 “量” 出来的,在多元体验和表征中发展学生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也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一些物体会进行简单的估测。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感知 “量”,使学生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情,前期我对本年级 8 个班共 384 名学生做了课堂问答及线上问卷星两个形式的问卷调查,数据初步显示学生对于米和厘米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且具备一定的估测意识。对于分米和毫米少部分学生听说过,没有生活经验,其意义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量感。

    三、学习目标

    基于我的选题思考,以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对熟悉实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五、教具准备: 米尺

    学具准备: 铅笔、直尺、实践活动单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 “旧量”,巧设冲突

    1. 估测身高复习米和厘米

    2. 回顾身体上的尺子

    3. 设置认知冲突,为引入 “分米” 做好铺垫

    (板书 2:铅笔有多长、贴米尺)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复习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身体上的尺子,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通过巧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认识新量做好铺垫。

    二、认识 “新量”,建立量感

    活动 1: 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测量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测量操作中,初步体会到,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1)认识分米

        1. 引 1 分米

    2. 找尺子上的 1 分米

    3. 画 1 分米

    活动 2: 画一画

    4. 比 1 分米

    5. 用 1 分米                   

    (2)认识毫米

    1. 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

        2. 引出 1 毫米

    活动 2: 量一量,填一填

    3. 量一量

    【设计意图】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建立毫米的表象。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赋予生活,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通过实物感知建立对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

    (3)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活动 3: 找一找,填一填

    应用关系,发展推理能力

    活动 4: 想一想,填一填。

    单位换算: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60 厘米 =(  )分米   90 分米 =(  )米  

    语言表达引导:因为 10 毫米等于 1 厘米,那么 40 毫米里面就有 4 个 10 毫米,所以 40 毫米等于 4 厘米。    

    三、巩固理解,深化量感

    1. 看一看,估一估

    小结:看来生活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认识完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后,通过让学生对身边以及西安特点的物体进行想象估测,化 “有形尺” 为 “无形尺”,深化学生的量感。

    2. 出示数学日记,全班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观察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长度,理解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手指操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通过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浅谈收获,课外延伸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

    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其他的长度单位,再次发展学生量感。

    七、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分米 dm、毫米 mm 的认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yxbjay
    yxbjay4年前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秦老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yxbjay
    yxbjay4年前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yxbjay
    yxbjay4年前

    本节课秦老师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量感体验,他积极的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从感官和量感意识形态上引发学生对于大单位测小长度和小单位测大长度的感觉冲突,从而在学生已有米和厘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接受和认知分米和毫米,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yxbjay 感谢您的建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是对量感最好的发展。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hao ying 072(https://bbs.xsj21.com/member/zhao ying 072) 感谢您的建议,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使知识在运用中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梁超 非常同意您的观点,课程设计中的导入时十分关键的,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hangyan 感谢您的评价,数学就是要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one of a kind 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对于量感的体会十分到位,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借助工具进一步发展思维。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zhangqian 感谢您的建议。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一步体会量,探索量,发展量感思维。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muhaichenxi123 感谢您的回复,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在活动中发展量感,能增加学生对测量单位的感知。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Wu Ting 感谢您的回复,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的思维。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伍婉婷 感谢您的建议,会认真斟酌改进,引导学生了解引入 “毫米” 的重要性,清楚为何要引入 “分米”,和 “分米” 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muhaichenxi123 感谢您的建议,数学源自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biojhuey86 感谢您的建议,一定会重视学生在量感体验中的直观感受。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muhaichenxi123 感谢您的建议,在教学中一定会注重学生的估测,注重学生的体验。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陈村小学李惠惠 感谢您的评价,在教学中一定会多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本节课既要让学生使用直尺感知单位大小的差异,还要举出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来对量产生真实的感知。

    魏珂2020
    魏珂20204年前

    可以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告诉学生指甲盖的宽度基本和一厘米的长度相同,一枚硬币的厚度基本和一毫米的长度相同,手掌的长度基本和一分米一样。以推理、对比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米相同,教师先为学生建立量的表象,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对量形成感知,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量感。

    qinxiao123456
    qinxiao1234564年前

    【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的感性认识。“量” 作为一条学习主线贯穿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四大领域,教材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精心安排了相关知识(见下图),旨在通过培养学生量感,提升其思维能力。

    二年级下册 “测量” 板块的量感培养着力于对测量单位、测量经验的思维训练(见下图),充分促进学生在大脑发展关键期对量感的体验与提升。

    《铅笔有多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 “厘米” 和 “米” 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量感的培养是本课的核心目标,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 “千米” 打下基础,更是对于以后学习周长、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思维力发展,学生量感的培养发展主要经历五个阶段(见下 1 图),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在观察中建立量感,在比较中发展量感,在推理中提升量感。围绕学生是否深刻认识长度单位,是否有实际测量经验,是否有一个测量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学前教师对本年级 384 名学生进行了 “走进生活・量出精彩” 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反馈(见下 2 图),可见学生已经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及实际意义;知道了厘米和米的关系;具有了初步的估测能力;有选择恰当单位表示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初步判断;具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操作能力。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

    知道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能恰当地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践活动单等。

    课堂结构框架图:

    学习过程:

    一、 测量实践,联动 “ 新知旧感

    (一)以实践活动, 已有经验

    (二)以身体尺长, 米和厘米。

    (三)以交流思考, 探究必要。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测量调查实践活动,在回顾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米” 和 “厘米” 以及身体尺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新量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活动体验,发展 “学生 量感

    (一)估一估,量一量,在 操作 中建立量感

    1. 认识分米

    (1)认:1 分米。

    (2)说:以多种表述建立量感。

    (3)找:尺子上的 1 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测量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建立 1 分米的表象,体会分米和厘米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2. 认识毫米

    (1)认:1 毫米。

    (2)数:1 厘米里面有多少个小格。

    (3)说:以多种表述建立量感。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第 2 根铅笔的长度,引出学习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及其必要性,在数一数和说一说中体会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 1 毫米的表象。

    3. 巩固实际测量技能

    【设计意图】在认识毫米以后,通过实际测量,感受毫米能精确表示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并巩固实际测量技能。

    (二)练一练,说一说,在 比较 中发展量感

    1. 找 1 分米、1 毫米

    (1)师生举例,实际体验。

    (2)教师引导,通过观察发展估测意识。

    2. 身边的分米、毫米

    (1)教师引导,学生估测深化量感。

    (2)引发思考:选择长度单位测量课桌表面的宽度。

    3. 体会分米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对身边的 “分米” 和 “毫米” 进行感知、想象、估测,体会分米学习必要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化 “有形尺” 为 “无形尺”,进一步发展学生量感。

    (三)想一想,填一填,在 推理 中提升量感

    1. 系统整理,巩固量感

    (1)基础巩固。

    (2)开放探究。

    2. 活动交流,提升量感

    3. 数学日记,应用量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尺子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深化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应用中深化学生量感。通过学生订正淘气的数学日记,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选择,结合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谈古论今,深化 “量感价值”

    (一)多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量感文化。

    (二)多维度评价学生,整理量感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关于长度单位的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在学生分享收获和多元评价中,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19991213wy
    19991213wy4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深化了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了铺垫。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于数量的感知。

    chenruojun107
    chenruojun1074年前

    让学生在自主测量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通过对身边的 “分米” 和 “毫米” 进行感知、想象、估测,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量感。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生活中与 “量感”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为此秦老师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生活中与 “量感”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为此秦老师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 “量感” 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 “量感”。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在长度单位排排序环节中,表面上是在巩固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实则是为后续学习单位换算,以及小数点搬家这样的课例、练习做好准备。李老师能以 “测量” 为主线,以教材文本为依托,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

    zhaojie0209
    zhaojie02094年前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老师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量感。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qy654
    qy6544年前

    课前先回顾关于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做铺垫。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让学生在测量操作中积累经验,建立对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认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diweiman2021
    diweiman20214年前

    在教学生老师通过大量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建立 “量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对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川成都  唐雪梅
    四川成都 唐雪梅4年前

    在大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量感,再估一估、量一量,用不同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经验,发展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6:56 · PVG 14:56 · LAX 23:56 · JFK 02:5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