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an

zhangyan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117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1 21:08:25 +08:00
10 G 0 S 0 B
zhangyan 的最新回复

秦老师在一次次的教案修改中、课堂打磨中,都非常重视对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必要性的引入上,因此他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突破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发展 “量感” 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因此,秦老师在开课初始,就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本节课,秦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并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会根据物体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因此结合这个问题,也正式我们突破难点所要思考的。

打磨一节课非常不容易,希望我们共同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加深化对 “量感” 的认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清晰培养学生量感的一系列活动,细化操作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 “有形尺” 到 “无形尺” 转化,做到 “心中有尺”,真正体现 “量感” 的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这节课的评价方式,秦老师采取的是利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让学生自行选择评价,个人认为可以再斟酌一下是否恰当。

在课的结尾,秦老师引导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于分米和毫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其他的长度单位,再次发展学生量感。

秦老师在一次次的教案修改中、课堂打磨中,都非常重视对 “毫米” 这个长度单位必要性的引入上,因此他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突破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发展 “量感” 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因此,秦老师在开课初始,就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

本节课,秦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并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其实这节课,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感受 “分米、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由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引入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 毫米的必要性,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深化学生对 1 毫米的认识,抓住了 “铅笔长度是 15 厘米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这时就自然引出了 “毫米” 的价值,最后通过生活中毫米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设计巧妙!

秦老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通过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动手操作中,尝试用不同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积累测量经验。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街垒学生的 “量感”。

秦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抓住了 “身体上的尺子”,身体上的尺子作为生活中经常能够感知的测量工具,容易被别人遗忘,通过复习身体上的尺子,在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认识的同时,为后面测量物体长度做好铺垫。

我们知道:要想提升学生的 “量感”,就要在测量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比如体验度量单位与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测量的经验等。而这些都要依托于体验性的活动,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及度量的本质,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测,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度量意识,因此秦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发展 “量感”。

本节课,秦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量感的配有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页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

基于前面几个的实践环节,到了单位换算时,学生就能够自然的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不同的答案,将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与相应的度量单位建立起联系,唤醒学生的实际度量经验,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用同样的 “数” 刻画了万千的 “量”。

在秦老师最后一版的修改中,借助数学文化的微课,这一系列的课外延伸,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思考的窗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满灵动、富有趣味、充满智慧。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能够体验度量带来的乐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收获满满!

在认识毫米的活动中,秦老师让学生通过对铅笔的估测、测量、验证、讨论、小结,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认识毫米这一新的长度单位。通过对光盘的测量,对毫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在尺子上数小方格,知道了 1 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生活中大约 1 毫米的物品的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秦老师设计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知选取度量工具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度量的精确性,比如,度量课桌的长度,用铅笔的长度做度量单位与用橡皮的长度做度量单位,度量的精确性是不一样的。最终让学生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这样的过程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形成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3:54 · PVG 21:54 · LAX 06:54 · JFK 09:5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