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36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4 20:12:26 +08:00
10 G 0 S 0 B
有教无类 的最新回复

舒老师引导学生估 - 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再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 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 - 量课桌够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师先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 1 厘米,体会 1 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 2 厘米、5 厘米 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一参与、思考.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活动让让孩子感受 1 分钟的长短。(1)1 分钟拍球(2)1 分钟跳绳(3)1 分钟写字(4)记录 1 分钟心跳次数(5)数数(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通过活动,孩子们发现不同的事情,感觉到 1 分钟的长短不同,总的来说,1 分钟时间很短,我们要珍惜时间。因为上课体验了很多,这样的体验会让学生们对 1 分钟时间的长短体验非常深刻。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它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也不容易接受。本课以 “1 分有多长” 这一问题为载体,通过各种体验 1 分的长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的价值,并且知道 1 分 = 60 秒。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在动手中学数学,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数学。

, 所以在认识 “1 分米大约有多长” 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 1 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 1 分米的长短,建立 1 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 1 分米长度的认识。接着又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 1 分米、2 分米、5 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教师设计了 " 选择 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面的面积” 这一开放性活动。 学生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1 平方厘米的教学,教师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防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思考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 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 1 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这节课教师从三个层次来教学 “什么是面积”: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活动,直观感受和认识什么是面积。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比大小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在解决问题中进 -- 步掌握面积的概念。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观察比较的能力。通过直观物体 面积的大小,然后逐步过渡到形状不同的图形如何比较面积的大小,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激友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思考中又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及如何运用多种策略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能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薛老师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潘老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 - 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比较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安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小蚂蚁爬树叶边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教师的开课导入贴近生活,让学生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中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舒老师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测量的方法,交流评价后,老师再总结测量方法。这样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教师通过 " 看一看”、找一找 --- 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 - 拿”--- 用手比 1 厘米长的小棒;" 比一比” ---- 用手比出 1 厘米;" 找 - 找” 一哪些物体的长度 是 1 厘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1:08 · PVG 19:08 · LAX 04:08 · JFK 07:0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