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

🏢  榆树市土桥镇光明学校 / 教师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70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02 22:58:14 +08:00
9 G 98 S 55 B
吉林榆树宋艳华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教者首先以问题引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新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们看一看,比一比建立面积观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知进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探究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在活动中教者注重了学习的探究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归纳性。

本节课的设计层次分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多种的活动感知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在体积单位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学,在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了体积单位的到底有多大,认识性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感受,认知会更加深刻。 以图形的测量为纽带,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教学设计从度量的角度引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夏雪老师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观察中大胆猜想,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最后把长度面积体积联系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 1 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用尺子测量长度时,有两种方法:一从刻度零开始量,二不是从刻度零开始量。通过比较两种方法异同,找联系,找不同,优化方法,得出第一种方法更方便。

本节课整体设计很好,活动也比较丰富。老师有效地使用 3.0 微课视频,将乌鸦喝水和新课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学习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中教师以多样化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数学抽象、推理的过程,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量感是量出来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老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课堂,直观感知日历,教学设计探究层次鲜明,又不乏趣味性,涵盖了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韩老师的设计将众多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让内容更加清晰。日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可以从提问孩子的生日,家人的生日,来理解日历,不仅加深学生对日历的理解,更较深了学生对家人的感恩。老师利用微课促进对日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张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时间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时间比较抽象,而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为复杂,所以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时间的变化。通过动手探究,观察钟面,我说你拨,你拨我说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贾老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充分,关注细节,着重体现测量对于量感养成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用已知的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大物体的体积,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基础的锻炼。本课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铺垫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为后续体积单位的设定奠定基础,使学生将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并用实物切实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化,提升空间观念。

张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感知了学习体积单位的必要性,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表象以及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在操作的感悟中体会单位的确立必要,从确立的必要性中感悟标准的重要性,量感的积累就在这日常的经验运用与切实的感受中慢慢的积累起来了。课堂的环节都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来开展,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曾老师的这节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围绕体积的意义将不规则转化为可测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环节紧凑又清晰,在探究新知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唐老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让孩子在操作实践中,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 “类比 “,理解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唐老师探索圆柱的体积,在学中提出疑问,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动,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掌握。最后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并进行充分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吴老师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封闭图形,并理解面积的定义,再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感受面的大小,让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能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 利用多种策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提升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建立物体质量概 念,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量感” 的建立依靠学生的不断体验,而本节课学生质量 “量感” 的建立,罗老师紧紧抓住触觉感受,展开教学,采取四学模式,在首学中独立思考,在互学中交流,在群学中提升,在共学中沟通。从而发展学生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立了厘米的模型,丰富的教具,美观的课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 “趣” 字。这是一节我们呼唤 “知情” 统一的课堂,课堂中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成为了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白老师的《圆锥的体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亦能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相应的提升与发展。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教学时用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时间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所以刘老师让学生对 “时、分、秒” 的认识是建立在相关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然后进行估测活动,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整体建构时间单位知识,同时也能诱发学生的 “量感” 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动中培养学生量感,通过亲身经历,积累对于时间的活动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让学生认识时间、体验时间,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在体验上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王老师整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根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 这个环节属于类比环节,在该环节中学生能体会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同时能体会到增加了高这个量。学生操作之后 ,我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 ,学生汇报时教师的追问也很关键,能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以及公式是长乘宽乘高,其实是计算单位小正方体的个数 。

朱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从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思维跨度大,挑战性强。激发学生寻求测量办法的兴趣和欲望。在动手操作之前,集体讨论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精化测量方法,在实验操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测量贵在设计要有趣。让学生从长方体、正方体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度到不规则物体,思维跨度大、挑战性强,这本身就很有趣,再加上教师采用土豆、橡皮泥、不规则石块等来实验,把这种愉悦、有趣推向高潮。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3:05 · PVG 21:05 · LAX 06:05 · JFK 09:0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