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563581

931563581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83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9 19:04:18 +08:00
10 G 0 S 0 B
931563581 的最新回复

付老师的设计中从度量的角度引入,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积的计算的本质 —— 计算单位小正方体的块数(多少个体积单位)。由线段长度度量到面积的度量,最后引发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度量探索,从度量思想出发逐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看作是体积度量单位的叠加,长乘宽乘高计算出了长方体中体积单位的数量,也就知道了长方体的体 积。在度量中经历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等体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老师的设计中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并懂得珍惜时间。 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分、秒的学习过程中,关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研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展示了学生不同形式的示意图,注重观察、操作、画图等多种方式的融合。

王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地猜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验证,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是让学生经历 “类比猜想 — 验证说明” 的探究过程,这正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总结出求圆锥体积的常规方法,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具,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同时设计 “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感受不同钱币面值的加起来的数量关系。这种从货币表面数字的加减到购买商品的实际价格发生作用,真实体会到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量的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还原,随着深入学习,又加深了对 “面额” 的抽象理解。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赵老师的设计中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会合作的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何老师的设计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回顾、观察、整理活动中学习知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和图形等学具采用直接观察的方式帮助理解 12 时和 24 时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加强对学生 24 时 “量感” 的培养。

韩老师从三维度发展学生的量感。一是注重学生已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出发,引出年月日。二是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展示十年的日历,让学生亲自体会 “量”。三是引导学生领会在日历中存在的 “量”。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从而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分析,使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对日历也形成了量感。

孙老师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经历亲身体会、思考的过程,初步认识人民币。并结合简短有趣的抢答活动,进一步辨别相近的人民币,突破认识人民币的难点。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利用微课巧妙地拓展延伸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探索出了培养量感的有效方法。

曾老师的设计让学生切切实实地经历了不规则物体到可测量水体积的转化过程、切实体验了测量石块体积大小的活动时水的上升与溢出、获得感受了测量过程中数据误差出现的合理分析与进一步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才不是一种 “规定性知识”,成为学生对于 “体积” 的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的一部分,学生对物体的体积的感受也从 “定性描述” 走向 “定量刻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围绕体积的意义将不规则转化为可测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培养了量感意识。

柴老师的设计结合实物模型的形式使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更直观地提升学生对转化思维的感悟,并再次感受极限思想,发展学生 “量感”。

梅老师基于问题生成的分享式教学主要关注问题生成过程中,学生与自我(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他人(同伴、教师、家长)、与教材分享智慧、成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学生的缜密思维载体用问题生成作为刺激源,将 “独思”(前测、课中独立试做)与 “群思”(互动分享)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的提升。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逐步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感受它们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了量感意识。

于老师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践操作,通过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进一步加深面积单位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 1 平方厘米有多大的表象,更好地掌握面积单位,为建构面积单位打基础,培养了学生面积单位的量感,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

袁老师的设计在依托学生前认知基础上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继而用类比的方法猜测底面积 X 高=圆柱体积,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测,最后达到对前认知和感性经验的一个肯定和提升,从而生成新的认知体系,并能将新认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使教师的 “量感教学” 变得清晰、具体、易操作,也培养学生的量感,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

潘老师通过几个版本的研读,找出本节课的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以怎样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数学本质?第二,让学生如何自发的寻找标准(单位正方形)来度量面积?在将面积的大小抽象成 “数” 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见,潘老师对教材的挖掘多么的到位,然后通过课前测、课中研讨等方式,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不同形状的图形可能具有相同的面积;同时认识方格纸是比较或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发展度量意识。

孙老师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目标,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素材,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和真实体验,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亲身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对较长长度单位清晰认知,使学生对 1 千米有多长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培养了量感。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用单位面积(1cm² 的小正方形)去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算一算。学生首先明白了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确定出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的关键要素,从而初步建立起 “长方形的面积” 和 “每行个数 × 行数” 之间的联系。经历和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智慧的光芒。

陈老师在计量单位的教学环节中再一次学习量,感悟量,从而形成数学意义上的、精准的量感。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从感受 1 秒到以它作为参考标准去估计十几秒、几十秒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自我不断进行对比、反思、调整,提高学生对 “秒” 的敏感性和估测能力,从而增强量感。

刘老师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选择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学习方式,从实物出发,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与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

罗老师的教学中,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谢老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学,在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了体积单位的到底有多大,认识性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感受,认知会更加深刻。随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常见物,哪些的体积是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及 1 立方分米,以此来发展度量意识,提升 “量感”,值得我学习!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4ms · UTC 07:09 · PVG 15:09 · LAX 00:09 · JFK 03:0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