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笑笑

林笑笑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52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5 15:42:52 +08:00
10 G 1 S 50 B
林笑笑 的最新回复

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 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活动总结

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举办的 “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 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成长的平台,通过研讨聚焦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让我们对 “量感”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围绕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进行研讨,关注学生量感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初期,我们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中 “量感” 的内容:“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个知识看似简单,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象的认识,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我们基于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经过两次研讨,我们的初稿形成。但第一次试讲之后,工作室负责人黄婷丽老师指出,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练,准确。本课学生活动比较多,每一个学生活动前教师要指令明确。学生小,帮小组内分工明确。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很好地体验、操作、感悟。薛红霞老师提出,给小组准备活动材料,不要每组都有软尺、直尺、细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树叶用真实的树叶更贴合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树叶有大有小,边线就有长有短。赵安生老师认为,我们要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多设计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多操作,多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量自己和同伴的腰围、头围等。用同样的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亲身体验到化曲为直的思想。感悟到一周与长度.

之后,在教研室李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断研讨交流,从初稿到终稿,从试课到录课,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磨课、研讨、试讲,反复修改,力求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准备答辩期间,因为团队成员来自全县不同学校,还有乡村教师,于是我们牺牲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准备,翻阅大量资料,结合课程标准以及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首先针对预设问题的回答进行了着重研讨,并对对方可能提的追问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我们也对本节课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提前做好对于追问问题的准备。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努力是乘法,一个团队的努力就是裂变!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好,但从活动中找到了许多改进的地方,也从诸多团队中学到了很多经验和今后教研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思考,不断摸索,砥砺前行,快速成长,带领全县小学数学教师全面提升。

教案终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实验小学 林晓红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个知识看似简单,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象的认识,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是简单的告知、机械的模仿多;深入的体验、感知的少。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深层次的探索、体验、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周长这一知识的量感的深层感知。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辩、摸、描、量、数等活动,丰富对周长的感知,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

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多感官参与,积累多种活动经验,培养量感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

教学难点:

周长 “形” 与 “数” 的融合,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软尺、直尺、细绳、彩笔、树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激发兴趣

数学王国里有个新朋友 ----- 周长(板书),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今天我们就和小蚂蚁一起研究周长的奥秘。(板书)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课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周长的字面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蚂蚁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想不想去看看,有 4 只蚂蚁正在参加跑步比赛,树叶是赛场,跑步规则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圈。让我们一起来当小裁判吧,请瞪大眼睛,认真瞧。他们跑的是树叶边线的一圈吗?谁会获胜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一)辩周长

蚂蚁 1:没有跑完一圈。

蚂蚁 2:虽然回到了起点,但是没有沿着边线跑。

蚂蚁 3:跑了一圈但又跑过了。

蚂蚁 4:沿着边线跑了一圈。

小结:4 号蚂蚁获胜,我们恭喜它。无规矩不成方圆,看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遵守规则,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通过观看比赛,我们知道了树叶边线的一圈必须是从起点出发绕树叶边线的一圈,再回到起点。要首尾相连(生指、摸)。这样的一圈也叫一周。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对 4 种不同跑步线路的辨析,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明确一周即首尾相连的一圈,避免后续学了面积后单位出错,培养学生量感】

(二)描周长

1. 你能一笔描出树叶边线的一周吗?想一想,在描之前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可以先在起点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同桌合作,一个人帮忙摁住树叶,一个人来描。

小结:我们刚才描了树叶边线的一周,把一周的边线从起点分开,然后拉直就变成了一条直直的线,线有没有长度?这边线的长度正好能围成树叶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周长包含两部分:一周和长度。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3. 你能一笔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同桌合作,互换职责描。)

小结:我们刚才描的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是什么形状?我们也可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得到体验并准确建构周长概念。发展量感】

(三)摸周长

1.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表面像树叶、长方形一样有周长,你能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吗?(边摸边说)

2. 请闭着眼睛摸一摸,感受他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周长,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量周长

我们知道周长包括一周和长度两部分,刚才我们研究了一周,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长度。(整厘米)

1. 你能得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先估一估,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2. 你能得到树叶的周长吗?(先估一估再讨论并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周长,培养了估算意识,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周长是边线一周的 “长度”,一周是前提,长度是本质。达到 “形” 与 “数” 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量感。】

(五)数周长

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还有 3 个赛场,你能看出哪个赛道的周长长吗?一起数一数吧。(数的时候可以画小桥,在起点和终点标上数字)

三、巩固应用,内化量感

我们和小蚂蚁一起认识了周长,并会量周长,数周长,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

1. 火眼金睛: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有周长的请拍拍手,没有周长的请摇摇头。

2. 心灵手巧: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了一周,请将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3. 晚饭后两个动物在散步,他们走的路一样长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定义,内化量感】

四、畅谈收获,深化量感

1. 充实、愉快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2. 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一起欣赏图片。

(课间操我们在跑道上跑一圈又一圈,跑的就是跑道的周长。)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用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周长应用的知识,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一周 长度

化曲为直

二稿反思:

二次研讨我们团队再次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读编者意图。教材中设计了描、说、量、数 4 个环节活动。我们认为只有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 “周长” 达到真正的 “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周长” 的含义.

一、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既丰富了学生感知,又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获得成功感。我引导孩子由看到描,从描到摸,眼看,手描,手摸,脑想,整体感知具体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交流感知、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辩一辩、描一描、摸一摸、议一议、说一说,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达到学习数学知识之目的。

二、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让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设计让学生量数学书封面、树叶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使学生学到了测量和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三、学生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的周长过程中,紧扣生活经验,问题富有挑战性,这些活动便于学生经历观察、测量、计算、交流。在知识的应用上,我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先辩周长,再描周长,最后判周长从具体到抽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充分的交流,恰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交流中每个学生不但能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还能学会听取他人意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应用数学知识。

我们基于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

工作室负责人黄婷丽老师指出,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练,准确。本课学生活动比较多,每一个学生活动前教师要指令明确。学生小,帮小组内分工明确。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很好地体验、操作、感悟.

薛红霞老师指出,给小组准备活动材料,不要每组都有软尺、直尺、细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树叶用真实的树叶更贴合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树叶有大有小,边线就有长有短.

赵安生老师指出,我们要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多设计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多操作,多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量自己和同伴的腰围、头围等。用同样的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亲身体验到化曲为直的思想。感悟到一周与长度.

教案二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万荣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林晓红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个知识看似简单,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象的认识,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是简单的告知、机械的模仿多;深入的体验、感知的少。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深层次的探索、体验、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周长这一知识的量感的深层感知。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辩、摸、描、量、数等活动,丰富对周长的感知,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

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多感官参与,积累多种活动经验,培养量感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

教学难点:

周长 “形” 与 “数” 的融合,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软尺、直尺、细绳、彩笔、树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 ----- 周长(板书),关于周长,你想了解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小蚂蚁一起研究周长的奥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课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周长的字面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蚂蚁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想不想去看看,有 4 只蚂蚁正在参加跑步比赛,树叶是赛场,跑步规则是谁先跑完树叶边线的一圈,谁就获胜。让我们一起来当小裁判吧,请瞪大眼睛,认真瞧。他们跑得是树叶边线的一圈吗?谁会获胜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一)辩周长

蚂蚁 1:没有跑完一圈。

蚂蚁 2:虽然回到了起点,但是没有沿着边线跑。

蚂蚁 3:跑完了一圈但又跑过了。

蚂蚁 4:沿着边线跑了一圈。

小结:4 号蚂蚁获胜,我们恭喜它。无规矩不成方圆,看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遵守规则,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通过观看比赛,我们知道了树叶边线的一圈必须是从起点出发绕树叶边线的一圈,再回到起点。要首尾相连(生指、摸)。这样的一圈也叫一周。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对 4 种不同跑步线路的辨析,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明确一周即首尾相连的一圈,避免后续学了面积后单位出错,培养学生量感】

(二)描周长

1. 你能用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吗?想一想,在描之前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可以先在起点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同桌合作,一个人帮忙摁住树叶,一个人来描。

小结:我们刚才描了树叶边线的一周,把一周的边线从起点分开,然后拉直就变成了一条线,线有没有长度?这边线的长度正好围树叶一周,所以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周长包含两部分:一周和长度。所以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3. 你能一笔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同桌合作,互换职责描。)

小结:我们刚才描的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是什么形状?我们也可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得到体验并准确建构周长概念。发展量感】

(三)摸周长

1.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表面像树叶、长方形一样有周长,你能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吗?(边摸边说)

2. 请闭着眼睛摸一摸,感受他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周长,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量周长

我们知道周长包括一周和长度两部分,刚才我们研究了一周,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长度。(整厘米)

1. 你能得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先估一估,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2. 你能得到树叶的周长吗?(先估一估再讨论并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周长,培养了估算意识,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周长是边线一周的 “长度”,一周是前提,长度是本质。达到 “形” 与 “数” 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量感。】

(五)数周长

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还有 3 个赛场,你能看出哪个赛道的周长长吗?一起数一数吧。(数的时候可以画小桥,在起点和终点标上数字)

三、巩固应用,内化量感

我们和小蚂蚁一起认识了周长,并会量周长,数周长,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

1. 火眼金睛: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有周长的请拍拍手,没有周长的请摇摇头。

2. 心灵手巧: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了一周,请将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3. 晚饭后两个动物在散步,他们走的路一样长吗?

4. 拉一拉活动五角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定义,内化量感】

四、畅谈收获,深化量感

1. 充实、愉快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2. 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一起欣赏图片。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用心观察,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关周长应用的知识,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一周 长度

化曲为直

一稿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多感官参与,建立周长表象并内化周长的概念,增强学生的量感。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 蚂蚁王国秋季运动会” 引入课堂。紧接着用 “小蚂蚁爬树叶” 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 " 一周 " 和 " 周长 " 这两个词语。但在教学中发现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边线的一圈也叫一周后,就引入了周长的概念,这时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有点茫然。随后我们团队再次研读了教参,教参是先让学生描边线,亲身体验感知了边线的长度后,才引入了周长概念。教参这样设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也解决了我在设计教学时纠结认识周长后是说描边线呢还是描周长的问题。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

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并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感知了 “周长” 后,让学生通过” 摸周长”、“量周长”、“数周长” 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但在摸周长这一活动时应让学生边摸边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转化。量周长活动时,对小组合作分工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活动有点乱。量之前对学生测量的结果也没有强调要保留到整厘米,为学生计算带来难度。在学生操作活动时更要控制好对时间的把握。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认识一周的长度时,课件演示把边线的一周从起点分开,然后拉直会变成一条线。这条线的长度叫周长。为后续测量树叶的长度做铺垫,同时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2741602583 量感是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13528751123](https://bbs.xsj21.com/member/13528751123)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感悟量感。

@15944049366 谢谢您的肯定,我们团队会继续用心努力研讨!

教案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万荣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林晓红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个知识看似简单,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象的认识,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是简单的告知、机械的模仿多;深入的体验、感知的少。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深层次的探索、体验、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周长这一知识的量感的深层感知。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辩、摸、描、量、数等活动,丰富对周长的感知,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

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多感官参与,积累多种活动经验,培养量感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

教学难点:

周长 “形” 与 “数” 的融合,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直入主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的一个新朋友 ----- 周长(板书),关于周长,你想了解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小蚂蚁一起研究周长的奥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出示课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周长的字面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蚂蚁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想不想去看看,有 4 只蚂蚁正在参加跑步比赛,树叶是赛场,跑步规则是谁先跑完树叶边线的一圈,谁就获胜。让我们一起来当小裁判吧,请瞪大眼睛,认真瞧。他们跑得是树叶边线的一圈吗?谁会获胜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一)辩周长

蚂蚁 1:没有跑完一圈。

蚂蚁 2:跑完了一圈但又跑过了。

蚂蚁 3:虽然回到了起点,但是没有沿着边线跑。

蚂蚁 4:沿着边线跑了一圈。

小结:4 号蚂蚁获胜,我们恭喜它。无规矩不成方圆,看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遵守规则,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通过观看比赛,我们知道了树叶边线的一圈是从起点出发绕树叶一圈,再回到起点。(生指、摸)一圈也叫一周。我们把一周的边线从起点分开,然后拉直就变成了一条线,线有没有长度?这边线的长度正好围树叶一周,所以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我们知道了其实周长包括了两部分:一周和长度。所以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我们上课用的数学书的封面,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形状?我们也可以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对 4 种不同跑步线路的辨析,让学生初步建立周长概念。明确周长即长度,避免后续学了面积后单位出错,培养学生量感】

(二)摸周长

1.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表面像树叶、长方形一样有周长,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边摸边说)

2. 请闭着眼睛摸一摸,感受他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周长,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描周长

1. 你能用一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吗?其实我们就是要描树叶的周长。想一想,在描之前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可以先在起点的地方做上标记)

1. 同桌合作,一个人帮忙摁住树叶,一个人来描。

2. 你能一笔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数学书封面的线都是直的,我们怎样能描的更规范一点?(请直尺帮忙)。

3. 同桌合作,互换职责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得到体验并准确建构周长概念。发展量感】

(四)量周长

我们知道周长包括一周和长度两部分,刚才我们研究了一周,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长度。(整厘米)

1. 你能得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先估一估,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2. 你能得到树叶的周长吗?(先估一估再讨论并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和树叶的周长,培养了估算意识,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周长是边线一周的 “长度”,一周是前提,长度是本质。达到 “形” 与 “数” 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增强量感。】

(五)数周长

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还有 3 个赛场,你能看出哪个赛道的周长长吗?一起数一数吧。(数的时候可以画小桥,在起点和终点标上数字)

三、巩固应用,内化量感

我们和小蚂蚁一起认识了周长,并会量周长,数周长,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

1. 火眼金睛: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有周长的请拍拍手,没有周长的请摇摇头。

2. 心灵手巧: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了一周,请将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3. 晚饭后两个动物在散步,他们走的路一样长吗?

4. 拉一拉活动五角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定义,内化量感】

四、畅谈收获,深化量感

1. 充实、愉快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2. 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一起欣赏图片。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用心观察,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关周长应用的知识,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一周 长度

化曲为直

选题思考:

“什么是周长” 是在学习了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之前的一节课,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带领学生经历周长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通过辩一辩、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多种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建立周长表象并内化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即一周的长度, 达到 “形” 与 “数” 的融合, 培养学生的量感。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等感官对事物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或体验,对其大小、多少、厚重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是一种感性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然而,量感的本质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容易被忽略。因此,有必要探讨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量感的意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学生在自己实践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总是最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量感,帮助学生构建明确的对于量的感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量的存在,获得更多的生成

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既有助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教科书安排了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设计了四个层次深入的问题,层层深入。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量感。

单位的换算不管是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还是体积单位的换算都是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的,考试中最容易丢分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太少了。本节课中,彭老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等活动,让知识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通过多种活动让他们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量感”。

动手操作体验多,教师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周长这一抽象模糊的概念,在学生心中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好的设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4ms · UTC 22:35 · PVG 06:35 · LAX 15:35 · JFK 18:3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