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侯海燕

孝义侯海燕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087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3 21:17:31 +08:00
9 G 98 S 65 B
孝义侯海燕 的最新回复

低段的学生接触的符号是数字,这些是最熟悉的符号,从三年级开始,学生接触字母表示一个事物、一个点(图形中)四年级的运算律、字母表示数,从算术过渡到代数,帮助孩子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吴老师这节课借助有趣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课中,带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感受符号的简便性;最后,吴老师设计的 4 类练习题,既形式多样,又层层递进,既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应用价值,又巩固了当堂所学。

为了给学生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表象,李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面积接近的物体,激发学生反馈热情,学生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为促进学生的量感建立基础。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有利于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就是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李老师设计 “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参照物进行比较,真实地感受 “量” 的大小,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量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巧妙且轻松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参与,获得对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区别感受,并在头脑中构建接近的量,逐渐建立各个面积单位的量感。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认识了面积,那么面积应该用什么单位呢?让学生感知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让学生摆、数来认识面积单位,并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

课中结合操作过程中的亲身体验,特别是对不同方法的对比,学生可以体会到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启发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初步感知 1 分钟的长短,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时长 1 分钟的拍皮球、写名字、数心跳等等,估时长,体会 1 秒的累加过程;并看钟面验证,从而准确建构 1 分钟的时间概念,有效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量感。

秦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西安著名旅游景点兵马俑的身高作为切入点,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索长度单位的兴趣。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而 “量感”,在本节课中,就是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精彩的一节课。

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新知,在比较直线、线段、射线的联系和区别时能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完成,效果确实不错。体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邓老师本节课的亮点是将三个维度的单位进行联结有利于学生对度量几何的单位形成整体性认识,将点状的知识织成多向的结构网络。揭示数学规定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式,呈现不同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有利于学生深入数学的结构内核,增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灵活性和延展性,实现在知识系统中的自由穿插,达到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时、分、秒的认识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精心设计了丰富的数学活动,让 1 秒、1 分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充分感知 1 秒、1 分的长短,建立正确的时间单位量感,提升了学生对时间的感受能力。

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出发,在对比中发现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钟表再认识。教师把整时与过几分的对比,掌握时针,分针的变化规律。这样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渗透,使学生在观察中认知、在交流中补充,在合作中理解知识。在认识 1 时 = 60 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设计学生提问,对于熟悉钟表的学生可以准确的回答问题,但是对于部分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教师是否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动手拧一拧小钟表,让学生体会时与分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量感的形成来源于测量,其实就是 “度量” 单位的累加。 学生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过程迁移到圆柱体的体积上,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动手的同时也动脑思考。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量感,发展空间观念。圆柱的体积一课曹老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长、正方体体积知识,来探究圆柱体积,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它们的特点。本节课教师借助多种不同的方式,如拳头法、记歌诀等记忆大小月份,生动活泼,有趣,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有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可操作性较强,选取的角度也很新颖,在教学体积时落实了对学生量感的教学,注重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量感,体会长方体体积与长方体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与长方体中所含单位体积个数的关系。只是担心一节课能否完成。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各种操作活动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的课堂活动更是贴近学生现实,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深化,使得课堂既有生命的灵动,也有数学的深度。

岳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各种操作活动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的课堂活动更是贴近学生现实,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深化,使得课堂既有生命的灵动,也有数学的深度。

本节课的教学,岳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学生很容易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1:10 · PVG 19:10 · LAX 04:10 · JFK 07:1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