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rong525

zhongrong525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50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5 14:58:57 +08:00
10 G 0 S 0 B
zhongrong525 的最新回复

游老师在教学中,以实际的教学感知唤醒学生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经验的过程中,体会体积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根据 “体积单位” 提出探究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 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体积单位的认识,感受它们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时间的认识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教学中,该教师结合实际的生活事物来感知相关量感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提高对时间的估测能力,增进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学生的量感来源于度量实践,认识度量单位,感悟长度、面积、体积都是度量单位的叠加对于发展学生的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付老师在整堂课中,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量感。

计量单位的换算是计量单位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计量单位之间关系的标志,更是发展学生 “量感” 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详细的对计量单位的讲解感知,形成真实、扎实、有效的量感,还

本节课,薛老师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当遇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寻求解决方法,并且会认识到探索的必要性

教师教学设计中利用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估测身高,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 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旧 “量”,为后面学习新 “量” 及其关联做好铺垫。充分的体验建立量感的必要性。

岳老师这节课在合作探究,揭示概念本质环节中的活动二充分揭示了周长的本质其实就是线的长度,设计了将细铁丝的长变成图形周长的活动,40 厘米长的铁丝不管围成什么图形,图形的周长都是 40 厘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在操作活动中形成 “量感”

教师教学中设计了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借助身边的例子来直观感知,比如摞硬币,拿一些一元硬币,当我们往上一直摞时,这个圆柱的体积不断变大;如果我们找一个面比一元硬币面再大点的圆片,这个圆柱体积会更大。这样我们会很直观的看出圆柱的体积是底面积 × 高。

教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再次动手验证的方法来感知体积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袁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实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量感形成都是学习过程中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在人类认知逐渐建立一定量的意识标准,用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觉器官等知觉形成项目量化标准来比较形成感知。

长度单位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对长度概念培养认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助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以发展学生 “量感” 的活动探究形式”,以活动激发学生的探讨如何在度量领域发展学生的 “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面积是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培养学生量感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的探索”,教师结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面积》这节课,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延伸,在认识 “面积” 的过程中探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量感” 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过具体的操作认知形成了不规则物体体积量化策略,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采取结合转化的思路来帮助学生对物体大小建立更直观高效的量感

教师在相关类型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 “量” 的认识,建立一种感知形态。

结合具体的活动情景,学生通过测量土豆体积的活动操作,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与规则物体的体积建立转化的思想,梳理出多元的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

基于学生知识基础首先通过量角三 角形内角和进行初步探究,测量必有误差,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否有更科学的工具?这里就可以借 助微课,借助电脑进行实验操作。直观又有说服力。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在操作这前的思考是立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 ,是非常 的价值的。

本节课设计有效突破教学重点,突出了平均数的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探究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体会到了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平均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区间性,会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可以适当渗透一下。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画三角形的方式,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知识,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不仅研究教材中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排列规律,而且依此为契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多种图形类似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归纳。以大数学观来看待本节课,在体验了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规律的同时,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感悟规律学习的思想方法。

三角形的面积作为一个探究的学习知识点,老师很好的运用了 3.0 微课来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这课中,课前利用微课自学,课题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充分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体验 “转化” 思想在几何体知识中的作用。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20:55 · PVG 04:55 · LAX 13:55 · JFK 16:5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