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qi9009

xieqi900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537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5 18:31:45 +08:00
10 G 0 S 0 B
xieqi9009 的最新回复

可以让学生再多找找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本节课中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在于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秦老师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估测、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它的形成需要借助实践操作和思维反思。所以仅有体验和感知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思维反思活动,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量感。

笛卡尔认为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的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教师必须进行螺旋式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培养量感,而学生量感的建立对于其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思维都有促进作用。

通过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根据参照物进行估测,对于培养量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量感的建立从感知臆断走向参照推理。秦老师本节课对于估测非常重视,多个环节都让学生进行估测,在股侧重,学生逐步建立 “毫米、“厘米”、“分米”、“米” 的参考体系与思维路径,促进了对量的感知。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的建立才会深刻和形象,才会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秦老师的课外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去探究更多的单位,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用长度单位写数学日记,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也甚有益处!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从课内到课外都要关注的重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多样化活动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秦老师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更体现在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估、找、画、量、比、数等等多种活动中,从一个单位的表面走进它的内里,与旧的单位及时建立起联系,从而使新单位被成功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最后的学生自我评价,秦老师让学生用手指操的表示方式表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我在想,如果让学生用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这样的身体上的小尺子来表示自己的收获,是否更直观且同时帮助学生回顾几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

口答单位环节,由老师带着说了两个之后,可以让同桌之间说一说,而不只是叫个别学生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换算的思路。

手指操中对于单位换算的介绍简洁清晰,易于学生记忆,只是本节课还暂时没有学千米,可以先不出示关于千米的手指,等到第二课时学习了一千米有多长后,再补充进去,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有趣味,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估测是发展量感的重要途径,秦老师对于估测的重视从开课的估测身高到课中每学一个新单位,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测,从而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估测中,找准估测的标准,进行比较准确的估测,从而提高学生的量感。

淘气日记环节,学生在分辨与更正中,进一步感知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描述。

秦老师帮助学生将新单位纳入身体上的小尺子队伍,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具体的估测依据,从而能够取得更接近准确结果的估测结果,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大有裨益。

口答练习单位换算环节,秦老师注重让学生说一说换算的思考过程,先通过两个换算由老师带着说,后面几个由学生自己来说,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在这里也能够比较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将内隐的思维用语言外化,使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入。

秦老师的 “选一选,估一估” 环节一改告诉数字填单位的练习,直接给出物体让学生来填估测的长度,如教师的宽大约是多少,杯子的高大约是多少等,这样对于学生量感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促进作用,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头脑中关于长度单位的感知,在观察与想象或者用身体上的小尺子比划的过程中,对物体的长度做出判断,我认为这种能力的养成就是学生长度量感建立的表现!

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一定是基于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秦老师帮助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来作为参照,来形成学生内心的一把把小尺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秦老师的板书直观而又清晰地实尺寸呈现几种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建立起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各个长度单位实际长度的感知,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量感的培养在于点滴体验积累,除了课中老师组织的活动外,在课前、课后的体验活动也能够拓宽孩子体验的范围,从而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并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7ms · UTC 06:43 · PVG 14:43 · LAX 23:43 · JFK 02:4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