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13554472812

wt13554472812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757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9 14:22:26 +08:00
10 G 0 S 0 B
wt13554472812 的最新回复

质量不像长度那样,可以直接观测得到,而罗老师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质量不像长度那样,可以直接观测的带,而罗老师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您制定的学习目标,个人认为还可以更具观测性,孩子们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表示已经认识课物体或图形的周长了?可以改成,能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能估计图形的周长,是不是更好?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而秦老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多方法实践探索,积累有效数学经验,形成了清晰的单位概念。

同样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孩子们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估计和实际操作,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形成量感。

安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发展 “量感”。继续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这些活动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孙老师没有拘泥于课堂,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在校园教室过道或操场跑道中,逐步进行较小单位到较大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多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又让学生形成了对 1 千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知。

另外,孩子们首次接触长度单位 —— 厘米,那么建立 1cm 的表象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是巨大的,通过捏一捏、感受、找到生活中的 1cm,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可不可以反过来,让孩子们在已经有 1cm 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把多个 1cm 的小棒拼接在一起,生成一把尺子,在用这把尺子进行度量?

刘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理解时间的意义,数学的本质就在于度量,建立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实际上就是在发展量感。

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陈老师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 “量感”。

马老师通过发现单位面积的个数与长、宽的数值有对应关系、发现单位面积的计数方法与长乘宽有对应关系、发现图形中所含单位面积的数量与长和宽所含长度数相乘的积有对应关系三个思维层次逐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就是在思考、比较、改进中实现飞跃的。

生活化的感知,能够建立学生的表象,为学生建立量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测量活动前,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已有的体积经验,形成参照比较,对石块体积大小进行估测,随后无法测量出具体的结果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再到使用转化的思想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以计算的规则物体的体积。

“量” 的学习本来就贯穿于学生的生活的四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 “量” 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实感。学生只有在真实额感觉中学习,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量感” 的培养不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缺失和忽略的一部分。然而,数学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引导和训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

本课通过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到认识刻度尺,再到建立一厘米的表象,最后到测量物体的方法,逐步递进,先估一估、再测量出具体的结果,充分发展学生 “量感”。

将 “量感” 进行了诠释,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强化了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表象,不拘泥于课堂,而量感的培养也绝对不能够只靠课堂,孩子们一定要在生活中大量的感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14 · PVG 18:14 · LAX 03:14 · JFK 06:1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