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guiwei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92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30 12:00:43 +08:0010 0 0 |
4年前 回复了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0 › 【2020 秋】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南湖小学独立基地校季楠馨 三下《什么是面积》
|
问题 2 的处理,季老师注重比较方法的提炼,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强化数格子的比较策略,让学生在多样化中学会优化。巧妙的借助一个探究活动,有效达成本节学习目标的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另外周长和面积概念的准确区分也是本节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季老师也处理的比较得当,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把学生的学习带入最佳境界,收到最佳效果。
4年前 回复了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0 › 【2020 秋】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南湖小学独立基地校季楠馨 三下《什么是面积》
|
教材中在问题 1 就揭示面积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只通过观察三组图片表面的大小就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是有难度的,季老师在此环节的处理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经历 “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 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封闭的图形才能描述面积的大小。在学生对面积含义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含义才是最佳时机。
4年前 回复了 hq04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河南郑州金水基地 侯倩 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
候老师通过试讲看到孩子们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便把周长和面积对比教学,有意为孩子设障,让他们在议、辩中明白周长是指围封闭图形的线长,面积是指所围图形内部的大小,在落实本节学习目标的同时,突破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年前 回复了 hq04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河南郑州金水基地 侯倩 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
一稿和二稿对比,侯老师在面的理解上安排了新的内容,从魔术开始就让孩子认识面,再借助书的封面和叶面强化对面的认识,让孩子面积的认知从认识面开始,使面积的理解化难为易,另外对概念中的 “封闭” 的理解也处理的适时,使得教师的教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
4年前 回复了 崔静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0 › 【2020 秋】河南郑州惠济基地崔静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
从这节课教学设计完善的次数足以看出崔老师对本节课是有深入思考的。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借助微课,让学生理解面积概念中的 “大小、封闭” 等关键词,为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扫清障碍。然后用议、辩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对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如何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教学目的有效达成。最后借助学生成果和微课视频,让学生明晰面积的大小就是单位量的累加后的数量的大小,同时也使周长和面积之间量的转化完美过渡。
4年前 回复了 农安县王锋名师工作室 侯莹莹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吉林省农安县王锋名师工作室 侯莹莹 三下《什么是面积》 |
本节课的重点是面积含义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周长到面积的过渡和量的转化又是一个不是重点但又必须解决的难点。因为孩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会多次出现周长和面积混淆现象。在问题 2 探究成果的分享时,如果把周长当面积和真正的面积两种成果同时分享,在此处引发学生议、辩,在议、辩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面积的理解,明晰周长是指长度,同时完成了一维到二维的有效过渡。这样的设计在教学效果上省时、省力。
4年前 回复了 畅畅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吉林农安王芳工作室刘永畅二下《铅笔有多长》 |
本节课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看似顺理成章,但在实际教学中确是缺乏理论支撑但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探究的问题。这节课刘老师借助课前预习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后面理解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的推理过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后面教学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又借助微课视频结合前面的预习使得学生在米和分米进率的理解上省时省力,比在课堂上拿出米尺找效果好很多,因为这个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但又确实是课堂教学上的难点,也一直是讲课教师的困惑,刘老师这节课的思考值得借鉴。
4年前 回复了 内蒙古包头李慧琴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内蒙古包头基地李慧琴二下《铅笔有多长》 |
从自己的教学经历看,本节课的难点是问题 4。本节课李老师看似没在难点上用时、用力,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了问题 2、问题 3,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的建立上,学生只有充分感知道 1 分米 1 毫米到底有多长,才能不误时的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才能不误事的解决问题 4, 纵观李老师的这节课,总能在有形的设计上,发现无形的实效且高效的设计思路。
4年前 回复了 内蒙古包头李慧琴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内蒙古包头基地李慧琴二下《铅笔有多长》 |
李老师的一稿和二稿在复习引入环节的改变很有必要,一稿只让孩子说说自己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身体上的尺子比划它们的长度。二稿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老师同步出示米尺进行验证,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使得复习引入环节学生的表述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另一方面为后面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准备了直观的学具,否则在处理问题 3 时,学生借助米尺费时费力,不借助米尺只靠推测又很难知道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所以说李老师课前米尺的出现有意义、有价值。
4年前 回复了 Tia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吉林长春 小学数学周莹名师工作室 吴铁英 二上《课桌有多长》 |
吴老师在解决问题 1 的时候由放到收,由面到点很好的利用教材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带到最高点。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工具和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并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测量的结果为啥不一样)。最后引导学生借此问题议、辩,(结果不同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同样用拃测量的结果也不同,是因为手有大有小)这样的议和辩使得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的认知水到渠成。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他们才会积极寻找探究的方法,才能使探究活动深入浅出,才能使量感的培养一步到位。
4年前 回复了 Tia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吉林长春 小学数学周莹名师工作室 吴铁英 二上《课桌有多长》 |
这节课吴老师强化了单位量的感知,首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到 1 厘米的学具,感知它的长度,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长的物体,强化学生对 1 厘米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用多个 1 厘米学具量铅笔的长,这一活动多重目的:学生深化对 1 厘米的理解;感悟单位量的累加;体会尺子的形成过程。最后吴老师出示尺子、认识尺子、借助尺子测量铅笔的长。从活动设计来看,吴老师这节课有效做到了化难为易,使得学生的学轻松、愉悦!
4年前 回复了 潘韫宇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 广东省刘占双名师工作室 潘韫宇 三下 《什么是面积》 |
本节课潘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面积概念的总结提炼放在问题 2 后面,是在学生经历猜一猜、看一看、剪一剪、摆一摆等活动之后,学生在活动中对面积概念中的表面、封闭、大小等关键词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这时才是揭示面积概念的最好时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学生理解与应用,有利于新知的掌握,量感的培养。
4年前 回复了 qinxiao12345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陕西省小学数学王春艳名师工作室秦潇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 |
量感是在感量中培养的,本节课秦老师让学生先认识毫米后认识分米,目的是从教材设计来看,这两个量的认识时毫米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加上新课前的旧知复习,两个活动为新知的探究做了知识和心里的双重铺垫。在感量的过程中,学生先后经历了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不断感量,使得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
4年前 回复了 qinxiao12345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陕西省小学数学王春艳名师工作室秦潇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 |
这节课问题 3 中米和分米的进率是难点,题目要求借助尺子探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的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米和分米的关系是借助前几个的找关系到推测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是挑战。本节课秦老师在复习引入时做了很好的铺垫,恰到好处的做到了化难为易!
4年前 回复了 潘韫宇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 广东省刘占双名师工作室 潘韫宇 三下 《什么是面积》 |
本节课重点是面积概念的理解,而周长到面积的知识迁移又是本节不可回避的难点。潘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显性目标 -- 理解面积,培养量感。隐性目标 -- 周长与面积的过渡和衔接双线并进、同步进行。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分享等活动很好的将学生的思维从一维过渡到二维,有效的使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更加透彻,量的转换更加自然。在落实本节重点、突破本节难点的同时,为以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年前 回复了 李琼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陕西省小学数学张静名师工作室 李琼 二年级上 《课桌有多长》 |
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 “量感” 源于 “感量”,在探究环节学生都在量中感量。首先测量课桌的长,由于测量结果的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教师顺势引导使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在此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然后在认识测量工具尺子的环节,重点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在尺子上找、在生活中找、从零刻度找、不从零刻度找 1 厘米等活动,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接着让学生量铅笔的长,让学生经历单位量累加的过程,强化学生对量的理解。最后通过量线段、画线段,深化学生对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