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807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07 20:49:46 +08:00
10 G 8 S 15 B
四川成都舒艳 的最新回复

团队简介:

1618480479.pn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四川成都高新区林方全 —— 曾亮名师工作室的答辩团队。 我们工作室参加本次 “辩课” 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共同参与设计答辩的老师有:舒艳、钟滢、杨海英和汤小婷。围绕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我们团队将培养学生 “量感” 作为教学设计的主旨,将微课资源有效融入课堂活动,在教学中渗透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以及叠加量的有效感悟,整体促进学生 “量感” 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们非常荣幸参加本次教学设计与展示大赛,期望能得到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的指教,让我们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一、设计意图

数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深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并在实践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量感作为新的名词,如果从核心素养角度去理解理解量感,我认为应该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将量感作为与量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中 “顿” 悟的过程。数源于数,量则源于量。将学生对数量的感悟和体验称为量感。特指个体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第二个层面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推测和估计。特指对量的敏感程度。第三个层面将量感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全人发展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关注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就《课桌有多长》一课而言,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也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积累了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体验。为本课时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本课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最后在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中,感悟叠加量的形成,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乐于思考充满好奇,对探究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欲望和动力。为活动的真实有效的参与奠定了认知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会使用对比观察和分析,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四、学习目标

  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发展量感。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丰富单位量的感知和体验,提升量感。

  3.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积累叠加量的活动经验,完善量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标准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

难点:建立 1 厘米单位量的表征,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六、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PPT, 新世纪微课视频 3.0

学具准备: 硬纸条若干、1 厘米长的吸管若干

七、教法和学法

教师 —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 做 — 思 — 悟

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

八、教学过程 1618407780.png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一)绘本激趣,试 “量” 明知

1.创情境,试测量 1618407650.png

师:还记得绘本故事中神奇的尺子吗?跟着老师一起玩一玩。

(学生和老师一起活动。)找出身体中的一拃、一庹、一抱、一脚印、一步等。

师:真是神奇的测量工具。现在也请孩子们使用神奇的工具测量了咱们课桌桌面的长度。(揭示课题:课桌有多长)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

师:你想知道的是测量的结果

生:我还想知道怎样测量?

师:你想知道的是测量的方法

生:我还想知道用什么测量?

师:你想知道的是测量的工具。

师:咱们今天就带着这些思考,一起学习。首先,请你使用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并完成学习单。 1618407697.png

师:PPT 展示,请认真对比选择的工具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我发现选择不同的工具结果不一样,比如拃数、铅笔数和数学书本数。

生 2:我发现都是用的数学书可是结果却不一样。

师:诶,为什么呀?

2.悟测量,明标准

(汇报展示)

预设 1:我选择的是用手测量结果是 5 拃

师:有和她一样是使用手作为工具的吗?你们的结果呢?

预设 2:我的结果是 4 拃

生:我们组选择了数学书用数学书的长度测量短边,大概是 2 本数学书的长度多一些。

师:也使用了数学书的举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一样、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他们是用的数学书的长边量的,我们是用数学书的短边量的。

师:所以(结果不一样)结果怎么不一样了?

生:用长边量结果是 2 本多一些,用短边量结果是 3 本多一些,用短的量结果的数据就要多一些。

生:我们组还使用了铅笔进行测量,结果是 3 支铅笔的长度。

生:不对不对,我们也使用了铅笔,测出的结果是 5 支铅笔的长度。

师:来把你们测量使用的铅笔借给老师。 (一边说一边展示两支铅笔)

预设 1:我知道了虽然都是铅笔,可是他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和刚才数学书测量的原理是是一样的 。用长铅笔量数量少一些,用短铅笔量数量就要多一些。

师: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觉得要说清楚课桌的长度,首先得做什么?

生:使用相同长度的测量工具。

师:是的,孩子们,使用相同的长度工具进行测量就是在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二)自主学习,探 “量” 明理

  1. 观看视频,追本溯源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发展的历程, 感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1. 选择标准,对比观察

师:通过观看视频,孩子们都知道了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那怎样的标准合适呢?

师:老师手里准备了 3 种标准,分别是长标准、中标准、短标准,我们分别用他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

  1. 合情推理,明晰本质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 1:我发现标准越短使用的标准数量就越多。(数量有变化)

预设 2:我发现虽然都是多出了一些,但是选择较短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更少一些。(剩余长度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剩余部分有变化。这个发现真好。如果按照你的推测,我们选择更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会……

生:变短

师:继续把标准变小

生:超出的部分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刚好合适。

师:什么叫刚好合适,就是没有超出的部分了。

生:不多也不少,刚好合适。

师: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咱们的测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师:按照你们的推测我们把标准再变小,这么小合适吗?

生:可以(试试看)

师:大家一起数 1 个标准、2 个标准……

师:哎,一点都不方便,好麻烦。你能想个办法帮我解决麻烦的问题吗?

生:我想可以把他们粘到一起。

师:好办法,这样吗?哇,真的是刚刚好。可是到底是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啊。还要数啊

生:如果我们给它标上数字就可以不用数了。

师:是这样吗?太棒了,一起告诉我们我们的课桌是多少个这样的标准。

生:58 个。

师: 孩子们知道吗?这个标准可不简单,它还有名字呢。它的名字叫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边说边板书)老师手上的纸条长度就是 1 厘米。 看看把这些一厘米的小纸条连接在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生:很像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

【设计意图】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直尺,悟 “量” 明旨

1、认识直尺和 1 厘米

(1)认识直尺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直尺。现在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从 0 开始连续的。

师:请所有的孩子指着 0,这是直尺的 0 刻度线,也是直尺的起点。

预设 2:我还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猜猜看它是多长(1 厘米)拿出 1 厘米的小纸条比比看是不是 1 厘米。请你仔细找一找你还能在哪里找到了 1 厘米?

(2)感悟单位量 1 厘米

预设 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 PPT 演示)

师:对了,每两个数学之间包含了一段也就是 1 个 1 厘米。

师: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找找看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中找到了大约 1 厘米呢?

生:我的橡皮檫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我的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我的每个指节的宽度也大约是 1 厘米。

师: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卡纸条,你能从这张卡纸条上撕下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纸条吗?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1. 感知叠加量几厘米。

(PPT 出示 2 厘米 - 4 厘米)

师:这是?

预设:这是 2 厘米,因为从 2 到 4 包含了 2 段也就是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师:请你在直尺上也找出一个 2 厘米,并指给我看看。

(PPT5 厘米 - 10 厘米)

师:这是?

生:5 厘米,因为从 5 到 10 包含了 5 段,也就是 5 个 1 厘米是 5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包含 5 段的?

生:我可以数一数。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4 个 1 厘米 ,5 个 1 厘米。包含了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预设: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发现用 10 减去 5 正好是包含的段数。

师:这个想法好!要想知道对不对,需要我们进行……

生: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老师说几到几,学生回答)怎么样?

预设: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只需要用终点的大数减去起点的小数就知道是几个 1 厘米了。

3、用直尺测量

(1)播放微课视频(揭示测量的方法 07:48-08:56)

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吗?

预设 1: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 2: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2)量一量

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画一画

用直尺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汇报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该知识属于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孩子们过多的探究。只需要明确直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会认会使用。但是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该环节的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活动体验,用 “量” 明疑

  1. 游戏体验,加深感知

师: 接下来老师要和孩子一起来玩一玩。

师:比一比 1 厘米大概有多长?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我量了量我的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现在请你用手像老师这样放在手指两侧,请你轻轻的移走手指,看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请记住这个位置。放下手,准备好我说 1 厘米请你快速比出 1 厘米。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快速比出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长度的模型表征)

师:活动升级。不使用直尺请你从你的身边找出一样长度大约为 6 厘米的物品。开始!

师:找到的请同桌量一量看看谁的物品最接近 6 厘米谁就获胜。

师:我想问问获胜的孩子,你有什么秘诀要分享吗?

预设 1:我的秘诀是我记住了 1 厘米的长度,再用这样的长度去估测 6 厘米。(一边说一边比划)

师:活动再次升级,不用直尺请你在学力单上画一条长度大约是 6 厘米的线段。

  1. 回顾小结,梳理提炼 1618407877.png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从回顾绘本开始感受了测量的丰富性,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在结果对比中感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思考领会在实际的需要中不断地细化标准的过程。从而认识了咱们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和测量工具刻度尺,借助微课学会了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多感官参与深度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形成了 1 厘米的长度模型。知道了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叠加方法,还会用模型进行估测。你们太了不起了。给你们点赞,那么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生:我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生:我还学会了利用 1 厘米的模型进行估算。 生:我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就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十)板书设计

![1618481012.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E5%9B%9B%E5%B7%9D%E6%88%90%E9%83%BD%E8%88%92%E8%89%B3/image/1618481012.png)

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发展量感。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丰富单位量的感知和体验,提升量感。

  3.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积累叠加量的活动经验,完善量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标准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

难点:建立 1 厘米单位量的表征,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教学 PPT 新世纪微课视频 3.0

学具准备:卡纸条若干 直尺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 —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 做 — 思 — 悟

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

五、教学流程

Uploadingfile...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一)绘本激趣,试 “量” 明知

1.创情境,试测量 Uploadingfile...

师:还记得绘本故事中神奇的尺子吗?跟着老师一起玩一玩。

学生和老师一起活动。找出身体中的一拃、一庹、一抱、一脚印、一步等。

师:真是神奇的测量工具。你能像这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出课桌桌面的长度吗?把你的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中。

(学生操作,师巡视)

2.悟测量,明标准

(汇报展示)

预设 1:我选择的是用手测量结果是 5 拃

师:有和她一样是使用手作为工具的吗?你们的结果呢?

预设 2:我的结果是 4 拃

(师在黑板上记录)

生:我们组选择了数学书用数学书的长度测量短边,大概是 2 本数学书的长度多一些。

师:也使用了数学书的举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生:我们组还使用了铅笔进行测量,结果是 3 支铅笔的长度。

生:不对不对,我们也使用了铅笔,测出的结果是 5 支铅笔的长度。

师:来把你们测量使用的铅笔借给老师。认真思考为什么使用数学书的长度进行测量大家的结果都是 2 本的长度多一些,为什么用铅笔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呢?(一边说一边展示两支铅笔)

预设 1:我知道了虽然都是铅笔,可是他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数学书是一样的所以结果也一样。

师: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觉得要说清楚课桌的长度,首先得做什么?

生:使用相同的工具

师:是的,孩子们,使用相同的工具就是在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二)自主学习,探 “量” 明理

  1. 选择标准,对比观察

师:通过刚才测量活动,孩子们都知道了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Uploadingfile...

老师手里准备了 3 种标准,分别是长标准、中标准、短标准,我们分别用他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

  1. 合情推理,明晰本质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虽然都是多出了一些,但是选择较短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更少一些。

师:这个发现真好。如果按照你的推测,我们选择更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会……

生:变短

师:继续把标准变小

生:超出的部分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刚好合适。

师:什么叫刚好合适,就是没有超出的部分了。

师:来,请这个小组继续使用最短的标准,怎么了?

生:不多也不少,刚好合适

师:PPT 演示。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咱们的测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1. 观看视频,追本溯源 Uploadingfile...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发展的历程,感悟在生活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把测量的单位不断地细分。

师:(出示 1 厘米长的长纸条)最终全世界的人们都统一使用这样的一个标准,它的名字叫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边说边板书)老师手上的纸条长度就是 1 厘米。(课件演示)把这些一厘米的小纸条连接在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生:很像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

【设计意图】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直尺,悟 “量” 明旨

1、认识直尺和 1 厘米

(1)认识直尺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直尺。现在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从 0 开始连续的。

师:请所有的孩子指着 0,这是直尺的 0 刻度线,也是直尺的起点。

预设 2:我还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猜猜看它是多长(1 厘米)拿出 1 厘米的小纸条比比看是不是 1 厘米。请你仔细找一找你还能在哪里找到了 1 厘米?

(2)感悟单位量 1 厘米

预设 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 PPT 演示)

师:对了,每两个数学之间包含了一段也就是 1 个 1 厘米。

师: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找找看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中找到了大约 1 厘米呢?

生:我的橡皮檫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我的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我的每个指节的宽度也大约是 1 厘米。

师: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卡纸条,你能从这张卡纸条上撕下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纸条吗?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1. 感知叠加量几厘米。

(PPT 出示 2 厘米 - 4 厘米)

师:这是?

预设:这是 2 厘米,因为从 2 到 4 包含了 2 段也就是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师:请你在直尺上也找出一个 2 厘米,并指给我看看。

(PPT5 厘米 - 10 厘米)

师:这是?

生:5 厘米,因为从 5 到 10 包含了 5 段,也就是 5 个 1 厘米是 5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包含 5 段的?

生:我可以数一数。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4 个 1 厘米 ,5 个 1 厘米。包含了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预设: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发现用 10 减去 5 正好是包含的段数。

师:这个想法好!要想知道对不对,需要我们进行……

生: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老师说几到几,学生回答)怎么样?

预设: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只需要用终点的大数减去起点的小数就知道是几个 1 厘米了。

3、用直尺测量

(1)播放微课视频(揭示测量的方法 07:48-08:56)

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吗?

预设 1: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 2: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2)量一量

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画一画

用直尺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汇报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该知识属于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孩子们过多的探究。只需要明确直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会认会使用。但是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该环节的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活动体验,用 “量” 明疑

  1. 游戏体验,加深感知

师: 接下来老师要和孩子一起来玩一玩。

师:比一比 1 厘米大概有多长?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我量了量我的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现在请你用手像老师这样放在手指两侧,请你轻轻的移走手指,看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请记住这个位置。放下手,准备好我说 1 厘米请你快速比出 1 厘米。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快速比出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长度的模型表征)

师:活动升级。不使用直尺请你从你的身边找出一样长度大约为 6 厘米的物品。开始!

师:找到的请同桌量一量看看谁的物品最接近 6 厘米谁就获胜。

师:我想问问获胜的孩子,你有什么秘诀要分享吗?

预设 1:我的秘诀是我记住了 1 厘米的长度,再用这样的长度去估测 6 厘米。(一边说一边比划)

师:活动再次升级,不用直尺请你在学力单上画一条长度大约是 6 厘米的线段。

  1. 回顾小结,梳理提炼 Uploadingfile...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从回顾绘本开始感受了测量的丰富性,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在结果对比中感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思考领会在实际的需要中不断地细化标准的过程。从而认识了咱们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和测量工具刻度尺,借助微课学会了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多感官参与深度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形成了 1 厘米的长度模型。知道了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叠加方法,还会用模型进行估测。你们太了不起了。给你们点赞,那么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生:我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设计意图】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年月日》这一单元是对时间单位长短量态的感性认识。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结合现实情境来来理解和把握概念与内容,深入探索 “量感” 的价值和意义。 从唤醒经验入手,发展学生时间量感。

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的探索”。本课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 “类比”,经历 “猜想与验证” 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 “类比” 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思考促进量感的形成。

通过估计、测量、找一找等操作活动,感受 1 毫米和 1 分米的实际长度,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直观表象。在丰富的活动感知中发展量感。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渗透思维导图的理念,让孩子们以结构化的方法学习结构化的知识,让整个课堂的流程更加清晰。

教材的四个问题串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何将这四个问题串有效整合实现发展学生量感的目标,还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感知和体验中进行,对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本课可以梳理一下每个环节中如何落实量感的培养方法。对本课的设计理念进行提炼。

本课设计理念从三维度发展学生的量感。一是注重学生已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出发,引出年月日。二是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展示十年的日历,让学生亲自体会 “量”。三是引导学生领会在日历中存在的 “量”。在具体的课例呈现中有科学的引领,有文化的渗透,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理解年月日的相关规定有较好的帮助。

课前思考体现 3 个层次 1、如何触发学生的疑惑?2、如何带领学生经历 “换算” 的过程?3、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课中围绕面积单位换算展开,从测量结果 100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对比开始,揭示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在如何培养学生量感的环节稍显薄弱。

本课对建立 1 厘米的表征做得很不错,通过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逐层递进,我的疑问是环节四是直尺的正确使用吗?为什么要命名为厘米的应用的呢?

选课思考中关注了课标和量感。解读史宁中教授的量感分析,将量感的培养过程发展为: 估出量感 --- 做出量感 --- 比出量感,整个设计聚焦活动和体验,对发展学生的量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认知冲突入手,段老师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必要性,那么 1 平方厘米是怎么产生的呢?怎么规定的?为什么要这么规定?能否对面积测量发展的历程以文化的形式渗透呢?学生在获得结果的同时还能了解过程对激发兴趣发展量感一定是有帮助的。

在设计理念中呈现了安老师从初识 (在学习中) 量感,到再识(课例中实践)量感的发展过程。从感悟到领悟再到顿悟的过程。当聚焦课例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的活动里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体现的是老师对量感的再认识,再加工的过程。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7:00 · PVG 15:00 · LAX 00:00 · JFK 03:0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