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

px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29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2 10:42:47 +08:00
9 G 99 S 65 B
px 的最新回复

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 “分米、毫米的认识”。 第二环节:自学探究。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这个知识。首先,出示一支铅笔,先让学生估测,再让学生去测量验证。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其次是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 1 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 1 米有多少分米。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第三环节:反馈总结。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 “改日记” 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的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气氛看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秦老师的课堂教态自然、语速适当、语言也亲切,板书非常合理。对于良好教师基本功的养成,老师还是下了功夫的。 二、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比较清晰。 三、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看,课堂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通过这节课,秦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紧接着,她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 1 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秦老师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 米 = 100 厘米,推出 1 米 = 10 分米。

听完秦老师的《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潇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 “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秦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秦潇教师在教学量的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他们估测事物的能力。首先是对学生复习旧知,一米有多长,再进行 “分米” 单位的学习和感受一分米的长度,然后依次为基础展开对毫米等小单位进行学习。

  1. 在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时,秦老师让学生经历了看 — 看,学一学、比划比划、画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过程,夯实了分米和毫米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为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⒉秦老师让学生根据板书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 米 = 10 分米来进行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续说为学生在后面能顺利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好了铺垫。

秦潇老师的《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我受益匪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秦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学具:硬币、皮尺、吸管、铅笔,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什么是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教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说一说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帮助学生区分面积与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比较面积最基本的方法,

能够更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由简单到难的步骤层层深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阶段,让知识慢慢浸入到学生的心中

视频中所选题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也就有这样的判断力,将面积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写在了学生的眼前。这个点的设计很欣赏。

让学生更加亲切,再通过又简单到难的步骤层层深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阶段,让知识慢慢浸入到学生的心中。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办法多样性,从简单层层深入,动手实践,环节设计合理。

提前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进行操作和观察,更深的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5ms · UTC 22:37 · PVG 06:37 · LAX 15:37 · JFK 18:3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