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沙日娜,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活动,同时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成长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研究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这节课。 希望在活动中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多多指导!谢谢!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25#r_73689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25#r_73869
第一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25#r_73885
第一稿教学设计纪要:https://bbs.xsj21.com/t/1725#r_88917
第二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25#r_88922
第二稿教学设计纪要:https://bbs.xsj21.com/t/1725#r_88926
第三稿(终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25#r_88925
课堂录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TE5NjgwM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2.dtitle
【教学设计】《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第一稿 3 月 9 日)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面积单位的换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实践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究空间 — 让学生自行推算平方米和平方分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使学生建立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简单的练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间进率关系的把握,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小数与复名数和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 1. 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 2. 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 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学具:PPT 课件,边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 一把长尺子,这里的 “长” 指的是什么?(长度) 一大张纸,这里的 “大” 指的是什么?(面积) 2. 复习学过的面积单位: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以 “长” 和 “大” 引入课,在比较中感知 “长度与面积” 的不同。并通过复习学过的面积单位,巩固面积单位的不同,并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一)建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生疑
1.淘气:要做一张贺卡,需要一张面积是 1 平方分米的纸。正好有 99 平方厘米的纸,够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2. 小结:够不够,需要弄清楚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关系才能解决。 3. 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二)激发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探疑 1. 出示: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 思: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3. 学生汇报方法。(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4. 初步估算一下,一共摆多少小方格? 5. 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请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小组探究活动。 6. 小组汇报。 1)摆一摆。(预设:1 分米 = 10 厘米,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 2)画一画。(预设:用面积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1 排摆 10 个,摆满 10 排,10x10=100 个) 3)算一算。(预设:1 平方分米是指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边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 10x10=100) 4)其它办法。 5)小结: 1 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 100 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 1 平方分米等于 100 平方厘米。 6)反馈练习: ①换算: 1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200 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3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1000 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②小结:进行单位换算,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 0 还是去掉几个 0.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议疑
三、灵活选择练习,促进学生解疑
四、对比中反思,促进学生疑疑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先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再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沙老师的这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这一条对应教学第二个环节,教师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每一个方法都是经过学生操作、想象得到,非常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在其观念中并没有真正的形成面积的定义,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沙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量感。
在学生对 “面积” 这一量态有了深切的感悟后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挑战,发现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在活动提升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
在本课中,沙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稿教学设计团队研讨纪要
屈丽明主任: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凸显量感这一主题,在操作活动中,既要考虑操作的实效性,还要考虑多分配一些时间给操作活动,从整体上对本节课的时间分配做好合理安排。
沙日娜老师:我觉得在操作过后的总结提升环节,还要指向数学本质,从原理上深刻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本质。
张海娟老师:我们这节课是否可以设计成 “大体验,小认识” 的一节课。本节课的知识层面,其实很简单,就是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关系,但如何把简单的知识教的不简单,还是要把过程展开,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之间量感以及面积单位之间大小的图像表征,这样才能更好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王瑞平老师:我觉得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可以和长度单位之间进行关联,这也是在大单元教学下的重要观念,知识之间也要多进行关联,这样才能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李鸿茹老师:我觉得课堂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估测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借助估测其实也是发展量感的一种策略,我觉得这一环节要保留,并且还要思考让它如何丰富起来。
孙乐之老师:单位的换算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个易错点,而且学生受十进制和长度单位换算的影响,很可能在估测的过程中,认为 1 平方分米等于 10 平方厘米,所以我想,我们要不要借助诊断式教学,先诊断,再设计活动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调整。
沙日娜老师:我也有这样感受,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是要解决的,而且是要解决真问题,诊断 - 调整,这基于学情,能让我们这节课更有针对性。
樊晓春老师:诊断式教学的引入我是比较赞同的,但我们的主题是量感,我们不能因诊断式教学冲淡了我们的主题和这节课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目标。
张海娟老师:这节课的活动比较多,但我觉得也要分出层次来,活动一可以做厚,当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得到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的时候,我们在活动二,也就是探究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的时候,可以设计类比推理的环节,先让学生猜,再验证。
王瑞平老师:对,我赞同这样的做法,课堂环节要有轻重缓急,也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同时还能考察学生是否能自觉的将活动一的经验迁移到活动二中。
屈丽明主任:这两个对象在结构上有很强的相似性,一般情况下是能促进学生正迁移的,可以朝这个方向思考,设计。
孙乐之老师:我们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汇报,我们允许学生用不怎么数学的语言,和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这些环节的重点是体验,体验做足了,在教师总结提升的环节再规范。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单位的换算(第二稿)
学习目标: 1. 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 2. 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 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学具:PPT 课件,边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
教学设计:
一、激发大胆猜测,启发学生生疑 1.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的进率,你们还记得吗?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本单元学的是面积单位,你猜一猜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 = 10 平方厘米) 2. 淘气:要做一张贺卡,需要一张面积是 1 平方分米的纸。正好有 99 平方厘米的纸,够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3. 师:到底 1 平方分米里有多少平方厘米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板书)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进率引入课,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
二、 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一)引导学生探疑,探究活动中初步感知进率 1. 出示:1 平方厘米的纸片和 1 平方分米纸片。 2. 师: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请拿出 1 号袋,里面有什么呢? 3. 请你利用这些学具进行小组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拼摆过程,体会 1 平方分米里有 100 个平方厘米,帮助学生体验 “量”,形成 “感”。 4. 全班分享发现 师:你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谁来分享? 学生汇报方法。(摆一摆,算一算等) 预设 1)摆一摆。(预设:密铺、铺边)回想摆小正方形过程。 预设 2)画一画。(预设:用面积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1 排摆 10 个,摆满 10 排,10x10=100 个) 预设 3)算一算。(预设:1 平方分米是指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边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 10x10=100) 4)其它办法。 5. 回想:我们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了 1 平方分米里有 100 个 1 平方厘米,可刚才有的同学为什么说 1 平方分米等于 = 10 平方厘米,他们是怎么想的 6. 小结:1 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 100 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二)利用小方格学具,促进学生深入感知进率 1. 出示: 1 平方分米方格纸 2. 师:这个学具中的大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平方方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都在这些小格里,你发现了吗,先独立思考,让后在 4 人小组里说一说。 3. 分享交流发现。1 平方分米 = 100 多少平方厘米(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议疑
三、灵活选择练习,促进学生解疑
完成数 57 页第四题:谁说得对? 【设计意图】练习不仅是对新知巩固深化的过程,也是将新知应用于实践、消化理解的过程。
四、对比中反思,促进学生疑疑 1. 回忆学过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 2.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加深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学习自信心。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单位的换算(第三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56 页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 经历摆、画等活动,大部分学生能解释自己的画法,准确说出 1 平方分米里面有 100 个 1 平方厘米,并能够得出结论 1 平方分米等于 100 平方厘米。 2. 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推理,说出 1 平方米里面有 100 个 1 平方分米,并能够得出结论 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三种思路说出一种即可。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 学具:PPT 课件,边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88 平方厘米的纸
教学设计:
一、利用缺角图形,感受面积单位的换算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设计用 1 平方分米量 88 平方厘米的纸不精确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突显数学的本质,从中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二、激发大胆猜测,启发学生生疑
(一)引导学生探疑,探究中感知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二)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议疑
三、感受线动成面,促进学生解疑
观课件:一条边能围成正方形吗?。。。。。。。 小结: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不同,学新知识时与旧知识联系,一定会有新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增进对面积单位的量感。
四、灵活选择练习,促进学生解疑
我会填。 2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400 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3 平方米 =( )平方分米 600 平方分米 =( )平方米
我会填单位。
1( )—6( )= 4( ) 1( )—60( )= 40( ) 1( )—6( )= 54( ) 【设计意图】练习不仅是对新知巩固深化的过程,也是将新知应用于实践、消化理解的过程。
五、总结反思中,促进学生疑疑
这节课,哪个环节对你印象最深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反思学习历程,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并学会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发深度思考 “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加深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学习自信心。
辩课团队第二次集体研讨纪要
孙乐之:今天沙老师试讲把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体现出来了,这个环节其实本质还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去度量不足一平方分米的面的面积,这个设计很好。但在课堂中,这个环节不要太快,慢一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
李红茹:关于学生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我认为还可以结合问题解决来开展教学,我们可以直接像今天这样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在学生探究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之后,再连回这个问题。
屈主任:对的,我同意李老师的意见,今天只有抛出的问题,后面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环节,学生的学习和体验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是不够完整的,我们要让学生从头到尾的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断片儿了 。
张海娟:我觉得,后面我们可以用一个面积测量器直接覆盖在这个不足一平方分米的纸片上,学生会发现,刚才的 1 平方分米做单位不能方便的、精确的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而一使用面积测量器,学生会看到里面的小方格,也就是 1 平方厘米,这时候马上就能得到它的面积是 88 平方厘米了。
沙日娜:好的,大家的意见我理解了,这个环节要有,尤其是用面积测量器,学生可以直观的对比出 1 平方分米做单位和 1 平方厘米做单位的差别,这也突显了细化单位的必要性。
王瑞平:我觉得,本节课教师及时评价语言太过单一,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尤其是学生在精彩之处,要给出学生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赏识。
沙日娜:这节课我讲课的时候感觉在探究面积单位换算的过程不太顺利,学生的作品提取信息时有点乱,这个地方还需要加强一下。
孙乐之:这个地方并不是学生出现的所有方法都要展示,我们的意图是通过操作、探索,学生能发现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的事实,与之前学生认为的等于 10 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主动调整,当然也是建立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空间表象。
王瑞平:有代表性的提取信息就可以了,可以展示密铺的,摆不方便就提取画图的,再提取一个摆了一行一列的,还可以选一个用尺子量边长的,有这三个展示我觉得就可以了。
屈主任:对,尤其是摆一行一列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是把长方形面积探究过程中方法迁移过来了,这很重要,也很可贵,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迁移的机会。
李红茹:方法的迁移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这很好。
张海娟:我觉得展示这个环节,教师不要问学生问题,这没有必要,就让学生说,说着说着就清楚了,有直观的支持,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
屈主任:这节课听下来,我的感受是课堂的节奏感需要调整一下,哪里是重点,要重处理,哪里要清处理,张弛有度,教师教的才不累,关键是学生学的也不累。
沙日娜:好的,我还有一个问题:学生在探索 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的时候,我提的问题不够精炼,这个地方需要思考一下。
孙乐之: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提问题还需要有直观支持,学生虽然能通过类比得出 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但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有条件制作些教具还是要做的,让学生不仅想到,还能看到,这样印象才深刻啊!
李红茹:对,我也觉得,光想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只追求一个认知的结果,更希望学生能充分经历认知的过程。
张海娟:我觉得可以在 1 平方米的纸上让孩子们合作摆一摆,这个任务单人完成有难度,因为它太大了,就有了合作的必要性。
2021.4.12
活动综述
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提供的良好平台,让我们对 “量”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 3 月至 4 月底我们团队经历了 5 次磨课,开展了不少于 10 次的 “量感” 的专项理论的学习,每次的实践都有新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大家明确:所谓量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等感官对事物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也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或体验,对其大小、多少、厚重等方面进行的评估,是一种感性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需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建立 “量感”。然而,量感的本质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因此,有必要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量感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综合素养。
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这节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本节课从淘气要做贺卡的情境引入,到让学生大胆猜测,再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活动中进行验证,整个环节贯彻了 “猜测 - 思考 - 验证” 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做一做中学习新知。设计中在教学目标这块,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体会一词很抽象,不是很具体。
在教学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 3 种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操作 (在边长 1 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 1 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或数图),以活动为主,然后才有学生所提方法的感知基础。
学生建立量感的建立,是在单位面积量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沙日娜老师运用平方厘米建构学生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能使学生认识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区别,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感受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明确量与量的不同,以及具体的量。同时,沙老师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收获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设计 “摆、画、算” 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拼摆过程,体会 1 平方分米里有 100 个平方厘米,帮助学生体验 “量”,形成 “感”。
本堂课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学生在做面积单位的换算习题时,往往很容易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面积的大小没有感觉。本课设计了大量的画图,测量等实际操作活动,自主探究总结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加深学生对面积大小的直观感受,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用工具度量的方法得出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接着用类比的方法得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经验和体验。
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学习目标一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能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测量中的一课,教师在具体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 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 “1 平方厘米”“1 方分米” 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 平方米” 的教学老师以 “放” 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 1 平方米的定义。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具体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 并解决本课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老师用很简单的问题 “够不够” 让学生体会到年纪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画一画得出平方和平方厘米的关系,在通过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得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关系,整个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沙日娜老师能够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把握教材的同一目标,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来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让学生大胆估算一平方分米等于 100 平方厘米,从而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计算能力。
沙老师注重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加深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学习自信心。
面积单位的进率理解,以及换算属于难点问题,本来就抽象,学生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猜想,验证探究,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将抽象的面积单位进率真正理解。而不是纯属死记硬背的掌握,在本课的教学中,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探究这个,自己去获取知识,这样印象理解都会很深刻。
本节课从淘气要做贺卡的情境引入,到让学生大胆猜测,再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活动中进行验证,整个环节贯彻了 “猜测 - 思考 - 验证” 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主要指对长度、大小、重量、货币、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然而,量感的本质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因此,有必要探索小学量感的培养策略,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量感的意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沙老师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知道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了沙老师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这节课,收获颇丰。本节课相对枯燥,但沙老师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之后在一步步的学习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换算中,感知量的大小,进而提升量感。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发展量感实际是发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后的主观感受,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来体会、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即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猜想、操作中形成量感。与此同时,学生也发展了其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沙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面积的换算过程,设计非常精心。环节紧凑,能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对于量感大小的感知的领会有很好引领。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感知,很值得我们学习。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一次重要飞跃,标志着学生认识从一维空间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二维空间。沙校长最开始让学生回忆 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是一维空间的思考。然后再过渡到二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测 1 平方分米 =?多少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是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 分米 = 10 厘米,也就是边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也能得到 1 平方分米的面积是 100 平方厘米。二维空间与一维空间的区别就是一维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二维是由长度和宽度两个要素组成的平面空间。所以单位会出现平方。
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了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学生经历了质疑,猜想,验证的知识内化过程,这样的知识形成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体积单位换算的时候就会迁移。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理解了面积之间进率的真正内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本课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复习导入部分复习了长度和面积的概念,通过回答简短的问题,学生正确区分长度和面积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学生在学习时会把面积单位自然地与长度单位联系并对比,此环节很有必要!
沙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量感,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在其观念中并没有真正的形成面积的定义,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觉得孙乐之老师的想法很有创新意义,先让学生说说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部分学生会借助长度单位进率认为 1 平方分米 = 10 平方厘米,另外部分学生会不同意,发生认知冲突后学生会积极调动思维想办法求证或探索出结论。
“可刚才有的同学为什么说 1 平方分米等于 = 10 平方厘米,他们是怎么想的”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彻底辨析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的推导是不同的过程,虽然思路有相同之处,但意义不同。学生在今后单位换算时不容易混淆。
沙老师在探索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没有采取领着走的教学模式,使用开放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更加具体、真实、深刻。
猜想 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问题具有拓展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推导的方法,即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100×100=10000,这个方法掌握后,学生就能轻松的推导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
量感是一种感觉,在学习中需要让学生有充分地动手测量操作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知。沙日娜老师通过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建立计量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类比和估测,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本节课借助学具让学生通过才行、、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面积单位转化的必要性,也让他们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整个课堂的环环相扣的设计,学生可以正确计算面积单位的换算
本节课借助学具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面积单位转化的必要性,也让他们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整个课堂的环环相扣的设计,学生可以正确计算面积单位的换算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问题。
沙老师这节课始终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即空间观念和转化思想,学生在想象和猜想中,体会到 1 平方分米等于 100 平方厘米,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培养了学生量感,空间观念。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拼摆过程,体会 1 平方分米里有 100 个平方厘米,帮助学生体验 “量”,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
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这课时,在教学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 3 种方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操作 (在边长 1 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 1 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或数图),以活动为主,然后才有学生所提方法的感知基础。全班交流,得出可以摆 100 个。这时引导,1 平方分米的硬纸上板可摆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100 个,说明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记忆非常深刻。为了让学生记得更牢,再用理论证明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因为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 平方分米,又因为 1 分米 = 10 厘米,边长 10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 100 平方厘米,所以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记得更深刻。 那么课本中的铺地面就迎刃而解了。这节课,用活动的方式来取代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真不错。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活动内容都是可操作的,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黑板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几平方米等。这样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习 “生活中的数学”.
沙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探索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辨,感、思三个隐形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量感。知道各个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且会等量替换,同时对面积单位的大小有了更直接的认识。
以小组探究方式讨论实验 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帮助学生体验 “量”,形成 “感”,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对进率有了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沙老师给孩子们猜想和探究的时间和过程,从自己的动手发现中体会到面积单位的特别,我觉得这个过程很重要,符合孩子对新知认知的规律,我想学习过后学生对于面积单位之间关系及换算印象深刻。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用工具度量的方法得出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接着用类比的方法得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经验和体验。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学生能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感知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沙老师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对于三年级的虽然熟悉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等面积单位,但是脑海缺乏很深刻的感知,通过沙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动手拼一拼,填一填,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很直观的发现,推理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习获得的知识是自己经历后得来的,加深了学生的认知,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沙老师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这样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为以后研究其它面积单位的大小提供了方法。
上课伊始,以 “长” 和 “大” 引入课,在比较中感知 “长度与面积” 的不同。并通过复习学过的面积单位,巩固面积单位的不同,并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作铺垫。
这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教师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然后针对预设,提出解决方案,二这些方案都必须经过学生操作、想象得到,对于发展学生的量感十分有意义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在新旧认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自由地完成自我意义的建构。 通过前测、提问等方式,探明教学的起点。沙校长让学生做前侧问学生 1 平方分米 = 多少平方厘米,写出你思考的过程。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困惑,确定教学起点的教学难点。
沙校长在最开始就抛出问题,1 平方厘米与 1 平方分米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重点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去探究,可以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经历探究的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用三种方法展示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课件生动的演示,加强理解,在摆一摆密铺或铺边、还是一排摆十个,摆 10 排,在量的基础上培养量感。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都是利用一维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解决二维面积单位的进率,
本节课让学生借助学具经历猜测、探究验证、总结、迁移的过程,感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节非常好的课。在课的最后又让学生猜想 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再次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探究利用迁移独立探究他们的关系,可谓锦上添花。
沙老师课的开始问:同学们我们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的进率,你们还记得吗?1 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本单元学的是面积单位,你猜一猜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 = 10 平方厘米)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且还让孩子们复习了长度单位。 通过淘气:要做一张贺卡,需要一张面积是 1 平方分米的纸。正好有 99 平方厘米的纸,够吗?这个问题很巧妙的带学生进入深思。
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沙老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不仅学习了新知识,知道单位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还让学生得到了自我探索获取新知的成就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利用多种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推理相结合,理解了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换算,同时从长度和面积的相似性出发,引导学生区分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的不同与关系。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要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学生体验到了思维的乐趣,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沙老师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引发深度思考 “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量感
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进行换算的过程,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量感。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索推测 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借鉴推导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关系的方法,通过摆、算、画等方法进行推导。发现: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迁移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迁移类比的方法以后还会用到很多。例如圆柱的体积可以从长方体体积进行迁移。
沙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用三种方法分别展示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通过 PPT 生动的演示,加强理解,在量的过程中培养了量感。
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的换算,通过猜想、质疑,然后经历探索过程,实现知识间的迁移,本节课的设计学生经历操作、想象,让学生充分感知量的大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 ,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注重推理,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在最后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比本节课面积单位的进率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维(长度),二维(面积)维度之间的联系,掌握用度量的方法推导进率的过程。
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探索出 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等于 199 平方厘米等
沙老 师:通过刚才的思考,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方法,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研究下边的这个问题吗: 2)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贴 1 平方分米纸)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3)学生自主学习。 4)同桌交流。(学生能正确地运用迁移类比,准确地进行估算) 学生通过算一算,摆一摆,估一估不同的角度去培养量感。
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容易受到长度单位换算的影响,因此在推导的过程中,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数一数,发现 1 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在推导 1 平方米 =()平方分米的时候,会让学生去猜想,类比迁移中,发现 1 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本节课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发展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回忆,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索推测 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借鉴推导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关系的方法,通过摆、算、画等方法进行推导。发现: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迁移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迁移类比的方法以后还会用到很多。例如圆柱的体积可以从长方体体积进行迁移。
本节课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发展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回忆,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沙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导入环节让学生体验到了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学生通过质疑、猜想、验证初步建立 “量感”, 并在操作中体会大的计量单位其实就是小计量单位的累加过程,完善其 “量感” 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学习的过程大致分为:猜想 - 质疑 - 验证。在猜想过程中,学生会根据之前的长度单位的进率,猜想 1 平方分米 = 10 平方厘米,在质疑中,学生脑海里会想 1 平方分米和 99 平方厘米到底谁大,它们有什么关系,经历了猜想和质疑,学生亲手验证,发现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复习导入时,通过猜想:1 平方分米 = 10 平方厘米吗?进入到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用不同的学具、多种方法得出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验证了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感悟到了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累面积单位的量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对计量单位正确的表象的建立,不能仅凭简单的看或动手测量几个图形就能建立起来,需要让学生充分观察身边的物体,借助实物表象来建立。沙日娜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找寻身边的边长为 1 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来对照感知计量单位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大小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面积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 教学时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多动手实验,理解各单位之间是怎样转换的。
本节课以具体实例为表象,通过学生感知边与面积的大小的关系来认识面积单位,学生以长度单位为基础,学习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以具体实例为表象,通过学生感知边与面积的大小的关系来认识面积单位,学生以长度单位为基础,学习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是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基础上进行的,是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提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单位换算的结果,更要让学生经历换算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是 1 条线的故事,而面积单位是 2 条线的关系。
沙日娜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多一些这样有深度的课程,学生应该都会爱上数学,树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变式练习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进一步突出重点。另外,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归纳、概括能力;此环节通过互相交流突破了难点 “经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
本节课应该在学生观察体会面积单位的具体大小产生一个具体的量感之后进行单位换算,也就是 100 个 1 平方厘米是多大?1 个平方分米是多大?100 个 1 平方分米是多大?1 个平方米是多大?具体量感之后再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本节课让学生借助学具经历猜测、探究验证、总结、迁移的过程,感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节非常好的课。在课的最后又让学生猜想 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再次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探究利用迁移独立探究他们的关系,可谓锦上添花,值得我们学习。
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它的形成不仅需要学生的借助实践操作,思维反思活动也有助于量感的形成。对于量感的反思,一般离不开逻辑和推理。本节课教师很好的运用了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关系,为导入面积单位的换算提供了非常好的抓手。做贺卡是学生实践操作的任务,学生在探究中分析面积单位的换算,就不会那么枯燥,利于学生学习。也体现了生本课堂的情境。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继续向沙老师学习。
面积单位进率的教学,不仅注重体验,还要注重思维的参与。学生理解和感知面积单位的进位后,往往还不能全面,正确的使用面积单位,不仅引导学生操作估计中调整,还要经历操作中的对比和推理的活动中不断建构。
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 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迁移类推出 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孩子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学生要逐渐经历从线到面再到体,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学习过程。本课是对于面的认识,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反复地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真实地经历体验,才能充分感知面积,培养学生量感。
学生通过摆,画等过程得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总结发现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 100,同时发现长度单位是 1 条线的故事,而面积单位是 2 条线的关系进而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增进对面积单位的量感。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进而推导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学生已学过长度单位的换算,通过猜想、质疑,然后经历探索过程,实现知识间的迁移,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单位的换算》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一课。学生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需要老师将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多种活动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去理解领会,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了面积单位的进位后,往往还不能全面正确的使用面积单位,在练习中还需引导学生尽快调整,沙老师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中的对比和推理的活动中不断建构面积单位换算,充分强化量感意识。
本课是基于 “研学后教” 理念的环境下,老师采取情境导入、引导探究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状态,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钻研、获取知识,从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开始复习长度单位,并且用一平方分米测量 88 平方厘米的纸,不精确。而引出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课堂没为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的进率增进,对面积单位的量感。在讲授过程中,由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既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还是呢过的空间的观念,还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概念。
在学生的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中,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渗透 “量感”,在学生汇报之后,通过 PPT 的动画演示,一个一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依次出现,100 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了 1 个 1 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这 “一个一个依次出现” 正是在让学生感知 “度量”。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面积单位换算中发展量感。
次活动的主题是 “量感”,在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估计:“1 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能摆多少个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这就是在发展学生的量感,我觉的这个估测活动设计得很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借鉴推导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关系的方法,通过摆、算、画等方法进行推导。发现: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迁移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迁移类比的方法以后还会用到很多。例如圆柱的体积可以从长方体体积进行迁移。
《面积单位的换算》沙老师这节课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到课堂实施落实等等,都非常到位非常精彩,可见沙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驾驭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希望沙老师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本课是基于 “研学后教” 理念的环境下,老师采取情境导入、引导探究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状态,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尽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钻研、获取知识,从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使得原本比较单调、枯燥的单位换算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和过程。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例如老师在教面积单位之前复习了长度单位,在后来的练习中又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加深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同的印象。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使得原本比较单调、枯燥的单位换算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和过程。
老师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了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学生经历了质疑,猜想,验证的知识内化过程,这样的知识形成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体积单位换算的时候就会迁移。
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还让学生大胆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间题的出现只凭看和清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学生带着间题,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这节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兴趣。
本节课沙日娜老师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单位换算变得形象,直观,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和过程,充分体现培养学生量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量感其实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量感的形成不仅需要学生去借助实践操作,适当的思维活动也有助于量感的形成。对于量感的培养,一般离不开逻辑和推理。在这节课中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关系、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这些推理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量感
回顾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入本课,可以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进率,之后大胆让学生猜测,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题,在课的结尾更是让学生猜想 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这就相当于让学生有一次的去利用迁移去探究他们的关系,可以让他们对量感有所感受。
鼓励学生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推测 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借鉴推导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关系的方法,通过摆、算、画等方法进行推导。发现: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迁移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量感的形成不仅需要学生去借助实践操作,适当的思维活动也有助于量感的形成。对于量感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关系、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这些推理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量感。沙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实际的体验一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一平方厘米,深刻的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鼓励学生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推测 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借鉴推导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关系的方法,通过摆、算、画等方法进行推导。发现: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迁移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回顾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入本课,可以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进率,沙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让学生亲自体会到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同时,沙老师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行了对比,对不同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更好的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
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检测,学生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教师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并然后针对预设,提出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都必须经过学生操作、想象得到,对于发展学生的量感十分有意义,是一节优质的课,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本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主动探究,最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总结规律,而且在这一课中,对于量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学生在换算中,感知量的大小,进而提升量感。
教师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对于后续学习的展开是很好的开端,注重了学生从感 “量” 到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主动探究,最后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后续学习的展开是很好的开端,注重了学生从感 “量” 到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检测,学生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教师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并然后针对预设,提出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都必须经过学生操作、想象得到,对于发展学生的量感十分有意义,是一节优质的课,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使得原本比较单调、枯燥的单位换算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和过程。
引入阶段,老师通过复习长度和面积单位来区分这两个单位的本质意义,新课阶段,老师通过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研究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最后带着答案出课堂。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是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基础上进行的,是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提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单位换算的结果,更要让学生经历换算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是 1 条线的故事,而面积单位是 2 条线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后续学习的展开是很好的开端,注重了学生从感 “量” 到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探索并掌握了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并推导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厘米。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学会了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老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用多种活动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去理解领会,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应用到问题当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大小,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面积单位换算中发展量感。
本节课通过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学生能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感知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师通过学生操作明确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再通过推理得到 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最后和长度单位进行对比,发现长度单位是 1 条线的事,而面积单位是 2 条线的关系,总结更深入,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通过学生操作明确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再通过推理得到 1 平方米 = 10000 平方厘米,最后和长度单位进行对比,发现长度单位是 1 条线的事,而面积单位是 2 条线的关系,总结更深入,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用 1 平方分米量 88 平方厘米的纸不精确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突显数学的本质,从中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设计用 1 平方分米量 88 平方厘米的纸不精确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突显数学的本质,从中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用工具度量的方法得出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接着用类比的方法得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经验和体验。
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在组织量和计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线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分析,十分有利于量感的培养。在学习本课之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学生没有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经验。同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没有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准确定位,进而调整教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在学生的意识中并没有真正的形成面积的定义,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节课沙日娜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多种活动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经验太少,所以需要老师将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多种活动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去理解领会,去感悟他们之间的大小培养量感的主题上来。为体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做好准备。
探究 1 平方分米等于 = 10 平方厘米 ,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沙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单位面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为学生发展量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学生能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感知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用三种方法分别展示交流。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初步培养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用三种方法分别展示交流。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初步培养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用三种方法分别展示交流。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初步培养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沙老师创设充分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面积单位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以后学习平方千米有了想象的依据,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在课堂上,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借鉴推导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关系的方法,通过摆、算、画等方法进行推导。她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维度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培养孩子们的量感意识。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使得原本比较单调、枯燥的单位换算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和过程。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黑板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等。这样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切实体会到是在学习 “生活中的数学”。
新的课程观认为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 能依据课程标准, 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沙老师通过长度单位是 1 条线的故事,而面积单位是 2 条线的关系,最后给学生更加深刻的说名为什么长度单位的进率是 10,尔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 100,二维和一维的角度去理解。
沙老师的这节这节课,利用多种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推理相结合,理解了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换算,同时从长度和面积的相似性出发,引导学生区分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的不同与关系。达到了发展学生量感的目的。
本节课沙老师设计富有生活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猜想、验证、再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体验量,形成感。注重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加深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学习自信心。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对 “量感” 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估计和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实现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这一条对应教学第二个环节,教师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每一个方法都是经过学生操作、想象得到,非常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
本课教学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 光凭看和猜不能统一答案,同时为学生提供操作工具,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问和好奇去探索。
本节课从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开始,让学生猜一猜 1 平方分米里有多少 1 平方厘米?那么 1 平方分米会是等于 10 平方厘米吗?这样让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对后续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很有帮助,在进一步教学中,又让学生感受了线动成面,体会到一条边不能围城正方形,让学生体会到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不同,增强对面积单位的量感认识。
沙老师计用 1 平方分米量 88 平方厘米的纸不精确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突显数学的本质,从中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之后知道了 1 平方分米等于 100 平方厘米,又让学生计算了缺角图形的面积,有始有终,并指出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单位越小,越精确,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
本节课在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可以感悟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这样的过程足以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累面积单位的量感。
本节课学生借助学具充分的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深刻感受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使得原本比较单调、枯燥的单位换算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和过程。
本节课的知识看似很简单,就是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的关系,但如何把换算过程展开讲解,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之间量感以及面积单位之间大小的图像表征,本节课突破难点自然流畅
这节课老师先通过出示缺角图形使学生知道了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然后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推导出 1 平方分米 = 100 平方厘米,最后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推导出 1 平方米 = 100 平方分米,课后拓展练习巩固了学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环节紧密,教学目标明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突出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沙老师的这节课在探究 1 立方分米 = 1000 立方厘米这一环节,做了充分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沙老师通过回顾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为 10,和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 100,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上升到到二维,进而为三维空间观念体积打下基础。课堂中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培养需要借助丰富的表象感知,在第一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感受 1 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平方厘米,沙老师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个人素质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讲解新授课前,沙老师引领学生,复习了长度以及面积单位单位。学生知道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米的的名称较熟悉,但感知差距很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不能正确区别面积单位的数值。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量感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 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 2. 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 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学习目标制定清晰、明了。而且目标的达成度很高。
沙校长课堂中,激发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探疑 1. 出示:1 平方厘米和 1 平方分米。 提出问题: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把主动学习的权利抛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探究面积单位换算这一环节,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让学生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亮点,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本课通过回忆,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加深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学习自信心。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中这一个练习特别吸引我,学生的课堂反应也特别好。1( )—6( )= 4( ) 1( )—60( )= 40( ) 1( )—6( )= 54( )。此练习不仅是对新知巩固深化的过程,也是将新知应用于实践、消化理解的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在探究 “1 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的方法选择中,学生提出 3 种方案,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操作,然后才有了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深刻感知。
本节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中学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量感。教师对小组活动合理开发井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井逐渐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量感,要分享生活经验,构建估测参照。本课学生学习时,教师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学生就是运用生活中的标准量 1 平方厘米,来进行评估 1 平方分米里到底有多少个 1 平方厘米。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三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空间观念薄弱,他们在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基本上能比划,但在学习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进行不同面积单位实际换算时,学生就全乱套了,有 1 平方米 = 10 平方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因此,让学生如何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计算 1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时,度量单位是 1 平方厘米,度量单位的个数是 100. 而在计算 1 平方米 =()平方分米时,度量单位变为了 1 平方分米,度量单位的个数也是 100.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分析,十分有利于量感的培养。在学习本课之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学生没有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经验。同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没有建立面积单位的量感,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准确定位,进而调整教学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后续学习的展开是很好的开端,注重了学生从感 “量” 到量感的培养
沙老师的这节这节课,利用多种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推理相结合,理解了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换算,同时从长度和面积的相似性出发,引导学生区分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的不同与关系。达到了发展学生量感的目的。
沙老师的课堂有条理,有层次,有深浅,设计构思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因此教学效果良好。老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迁移类推猜出 1 平方米的定义,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准确建立。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 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 平方米” 的教学,老师以 “放” 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 1 平方米的定义。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亲历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系。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初步培养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对 “量感” 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估计和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实现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沙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学生在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沙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让学生估计大约 1 平方分米的图形的面积,感受面积单位的换算必要性,当不能用 1 平方分米表示时,需要用一个比 1 平方分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沙老师通过复习长度单位引入了面积单位,让学生进行猜测,探究,验证自己的结论,发现面积单位之间进率不是 10. 而是 100,最后又通过面积单位是由两条线组成,解释了我们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突显数学本质,把一维的和二维的联系在一起。
本课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推理,说出 1 平方米里面有 100 个 1 平方分米,并能够得出结论 1 平方米等于 100 平方分米,三种思路说出一种即可。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借助学具让学生充分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获取新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拼摆过程,体会 1 平方分米里有 100 个平方厘米,帮助学生体验 “量”,形成 “感”。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设计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活动,经历拼摆过程,体会 1 平方分米里有 100 个平方厘米,帮助学生体验 “量”,形成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