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92382244

13392382244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640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07 14:51:41 +08:00
10 G 0 S 0 B
13392382244 的最新回复

1 千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孩子们不容易直接观察或者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本节课的课前体验活动,采用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学生积累了经验,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基础。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步数猜距离、根据时间猜距离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在活动中感知 10 米和 100 米,学生很自然地建立了量感的概念。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时间这个量非常的抽象,不容易感知。本课《奥运开幕》,张老师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表、读表,通过读时、拨表、写出时间一系列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小时、分钟之间关系的理解。但和 “量感” 联系不够深,可以再探索。

王老师在本节课导入时,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本节课学生对长方体体积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的体积是可以通过测量得出来的,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之后,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平面图形动起来,面动成体,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接着从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类比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的关系。值得借鉴学习。

孙老师紧紧围绕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出发,设计的研讨课例《买文具》,我也想起去年上这节课的时候的状态,孩子们生活中已经很少接触到人民币了,孙老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学会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但个人觉得 “人民币换算” 这一难点,对于有些小朋友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学校有老师上过公开课,因此也听了好几节,今天学习了高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明显的感受是教师将量感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展量感。开头就很吸引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操场跑步引入,学生知道:“回到原点”、“封闭图形”、“沿着边线” 这些关键点,学生自己就能得出 “周长” 的定义。

二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一分钟有多长其实没有清醒的认知,对于时间的教学也一直是教学难点,许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利用一个又一个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时间单位分和秒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玩中学,孩子们体验了一分钟可以拍 100 多次球,写十几个字,做十几到口算题,感受脉搏跳动的次数…… 这种思路值得我学习。

《一分有多长》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刚好学习一下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分钟,将没办法直接感受的时间转化成学生能直接感受的事件,利于培养学生量感的发展,加深对量的认识。学生参与其中的同时,既收获了乐趣,又学到了新知识。

王老师对《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研究,给了我一些启示:如何通过对学习方式的研究发展学生的 “量感”。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到探究圆锥的体积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活动,最后推导出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铅笔有多长》刚好是我这两天上的课,李老师的这堂课,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老师不是单纯和学生说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而是在一步步的实践中让学生测量验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 10 厘米 = 1 分米, 1 厘米=10 毫米,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面积,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通过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中引入面积,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涂一涂、比一比、小组合作等活动,通让学生亲身经历面积的产生过程,加深学生队面积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 “量感”。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但对 “什么是面积” 没有真正的认识,也容易把周长与面积混淆。王老师每一次设计的改动、磨课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环节设置巧妙。学生一定收获很多!

学习了沙老师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这节课,收获颇丰。本节课相对枯燥,但沙老师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之后在一步步的学习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换算中,感知量的大小,进而提升量感。

二年级上册我上这节课的时候总觉得活动课有些难以把握,看舒老师的教学设计,带着对 “量感” 的感悟与理解,重新审视《课桌有多长》一课,整堂课着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通过 “试、探、悟、用” 几个环节,孩子们形成自己对 “量” 的感觉。

陈老师这节课主要围绕 “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测量了石块的体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体验,有思考,有合作也有收获和反思。在亲身操作过程中,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

周老师的《小小商店》这节课将抽象的知识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解决,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获得 “量” 的感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 “量感” 体验。

艾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孩子们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平方厘米有多大、感受一平方分米有多大,一平方米又有多大,一步步培养发展学生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5ms · UTC 15:41 · PVG 23:41 · LAX 08:41 · JFK 11:4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