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

秋秋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40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2 18:05:50 +08:00
9 G 99 S 35 B
秋秋 的最新回复

我的个人建议,第一个环节用教材给出的情境比较好。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体验跑一周来切入本课课题。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多个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初步认识周长。整个课堂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陈老师这堂课关注学生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特别是学生感受 1 秒能干什么,再到几秒能干什么,1 分能干什么,从数数到操作,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有层次的感受秒和分的关系,培养学生量感意识。

刘老师这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周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小蚂蚁围着树叶爬了一周,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活动。一个小建议,能不能在感知周长环节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探究活动,比如学生亲自用线绕数学书或者一片树叶一周,然后把线拉直了,感受一下,周长是指的是长度,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不是可以把 “” 封闭” 两个字提出来呢?纯属个人建议哦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李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所学知识得以在生活中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建议这节课的总结部分由老师带领学生重新回顾本节课知识脉络,梳理知识结构。

何教师的第二稿设计更生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更能激起学生想要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但是我个人觉得学生接下来不用介绍自己的一天,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老师介绍自己一天的前面。 本课借助学生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借助实物和图形采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12 时和 24 时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玩中学,做中学,孙老师这堂课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学习。现在的货币流通逐渐被网银代替,学生接触钱币的机会越来越少,基于这种情况,能不能请学生预习本课时先到超市感受一下钱币的支付,初步感知元角的使用,为本节课元角的换算奠定基础。说的不妥的地方请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王老师这节课的板书深深吸引了我,让学生接触结构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值得我好好学习。然后,王老师这堂课很细腻,引导学生探究数字、刻度、字母等等,引导过程中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知识的传递在谈话中,交流中悄悄进行。王老师非常注重课堂的节奏,同时,将舍得将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新知。

李老师的课堂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能看出来真的是精心设计。有一个小小建议:能够多放手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杨老师的这堂课设计绘本贯彻始终,让学生和观者有种完满的感觉。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不同量态的感性认识。每个人的量感是不同的,杨老师每一次动手操作都先让学生自己估一估,(估一估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有些老师会忽略估一估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碰撞,而恰巧是在这样的思维火花中,学生能培养出数感和量感。)学生凭直觉感受面积的大小,在经历摆一摆,数一数,测一测,算一算活动后,学生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整个过程中都在不断的积累面积量感,同时间接的把计算结果与开始的估计面积大小形成对比,从而发展了学生量感。

本节课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放手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进行量感培养的过程中逐步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有幸观摩张老师这堂课,极具数学味。首先由猜图游戏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想要学习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四个问题串带领学生走向长方形面积的探究。接下来,推导公式、类比迁移等活动的设计都指向学生量感的培养。整堂课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环节,从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到全班交流,通过大量动手操作,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小长方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发展学生的量感能力。

激趣引入环节非常符合本学段学生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这是处理得很好的一个环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半时到今天学习时分,再到三年级学习时分秒都是非常抽象的一个知识结构。如果基础不扎实将会直接影响这部分的知识点过关。建议老师在处理 1 时 = 60 分这个知识环节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制钟面去感知分针走了一圈,刚好就是时针走了一大格这个关系。然后老师可以拿出一个真实的钟表,拨动分针走完一圈,学生会很直观地看到时针这时候也刚刚走一大格。这样建立起的形象表象更加记忆犹新,不易遗忘。

《单位的换算》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一课。学生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需要老师将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多种活动发现单位之间的进率,去理解领会,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应用到问题当中。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较多,是老师设计得很好的地方。但是要分出层次和主次,始终要回到让学生获得量感,培养量感的主题上来。

段老师这堂课从一稿到定稿,加入了更细腻、指向性更强的预设。《面积单位》一课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量感的一节课,段老师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实现做中学,充分感受到不同面积单位的量化大小,有利于学生增强直观量感。接着,段老师灵活运用教材,用人体的指甲盖,粉笔盒,开关,手掌等司空见惯的物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让数学学习生活化。

本节课,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从知识概念,方法技能,实践应用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三个层次分明的问题,将本课串联起来,环环紧扣。提出一个小建议,三稿中,教学环节第一部分问题导入,建议在总结什么是面积时,能够将图形定义为” 封闭图形 “。

通过微课、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在别样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重复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其中,规范学生引导语,培养学生表达力做得很棒。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14 · PVG 18:14 · LAX 03:14 · JFK 06:1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