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

shang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31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2 09:37:16 +08:00
10 G 0 S 0 B
shang 的最新回复

本课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让学生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 “千克” 这个质量单位有多重。有了对 “千克” 的学习过程,对 “克” 的学习便简单许多,在 “掂一掂” 之后学生能够更轻松的寻找生活中的 “1 克”,且通过累加感知 “几克、几十克” 有多重,形成自己的量感经验。

本节课的导入十分有趣,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时间与长度远远建立起些许关联,让无形的时间与有形的线段建立联系,使时间的长短也得以度量,但这一点此后的教学中并未涉及,所以本节课也稍有遗憾。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多种不同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 1 分有多长,为学生关于时间量感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对元、角、分的单位换算过程没有放在第二环节 “认识人民币” 中,而是放在第三环节 “付钱” 的活动中,这与以往的设计有很多的区别,但很明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 2 个 5 角也可以买 1 元的物品,自然的得出 1 元 = 10 角的结果,并由此猜测出 1 角 = 10 分的十进制关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流畅。

本课教学安排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都让学生经历了建立表象,形成体验的过程。且本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也是一大亮点,学生对两个长度量建立表象后,教师创设了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不断感知,不断累加,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对学生的量感培养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本节课从生活入手,使学生真切感受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能力,在感受到物体的表面,又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再到封闭图形,一步一步扩充,并与周长这一概念进行区分。充分认识面积之后再进入比较大小的环节,先是可以肉眼观察的,再是需要借助面积模型来解决大小问题的,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面积一样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并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沙老师这节课在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首先通过 “做贺卡需 1 平方分米的纸,正好有 99 平方厘米的纸,够吗” 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然后借助学具让学生在验证猜测、探究疑问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最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运用同样的知识和方法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于老师这节课以疑问导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多次活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具体感知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表象,还可以慢慢将生活量感转化成数学量感,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际测量入手,引发冲突:“同样的一本数学书,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问题引导,使学生产生统一测量单位的意愿。三个面积单位的学习,都是从提示定义入手的,后面的探究活动围绕定义展开,验证后明确,明确后对比寻找,寻找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从数学到生活,再到数学,学生对面积单位的体验不断累加,形成自己的经验。

“量感” 的培养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从 1 秒到 5 秒、10 秒,再到 1 分钟,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渐建立对时间长度的感觉。在突破 1 分 = 60 秒后,教师再次让学生经历感知的过程,体验 1 分的长度。从 1 分钟口算,到 1 分钟做喜欢的事,再到 1 分钟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从数学延伸到生活。之后的两次估计 1 分钟到底有多长的体验活动更是将学生对 1 分钟的感知不断增强。同时本课还注意渗透惜时的教育。

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一些想法,再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活动运用转化思想,最终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课堂教学既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运用,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在无形的被滋养,提升。

一个数学活动的情境贯穿整个数学课堂,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正在参与数学大活动。两个游戏,一个以动脑为主,一个以动手为主,第一个游戏,规则复杂,本课主要借助微课来帮学生理解,同时又有示范,让学生更快的学会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的运动方式所拥有的共同点,沿一条直线运动。第二个游戏则是规则简单,容易上手,所以让孩子们自己先材制做,再通过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发现陀螺的特点。将学生学习放到一个开放的、游戏的平台上,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本课教学我非常欣赏导入环节的设计。老师提出问题:“比百位更大的数位是什么呢?(千位),千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一千)一千是怎么来的呀?我们先回忆回忆我们另外的几个计数单位是怎么来的吧!” 连续的两个问题,虽然是新知,但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同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完全可以答出,但 “一千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学生就回答不了了,这时再向前看,向下学,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必要。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缺乏的只是数学的提炼。教学过程随着教材中主题图 + 问题串逐渐展开,从给猴子分桃子开始,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再通过给小兔分萝卜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这时微课的介入帮助学生很好的梳理了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之后老师的一个问题我很欣赏:“是不是每次分的越多就越简单呢?” 让学生结合微课中的分法展开讨论,不但有利于学生提炼出最优的分配方法,更为后面的除法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有很深入的研究,很值得学习!

倍数关系是又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通过观察发现两组图形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所以,当教师在给出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观察一下,能不能发现这样的关系,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之后再进行下面的教学,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有几瓶牛奶》是学习几 + 几 = 十几这一知识的初始课。本课教学从旧知入手,通过创设整理牛奶的情境让学生展开学习。教学重、难点时,结合微课视频,让学生由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利用 “凑十法” 进行计算,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到模型再到数字符号的抽象过程。从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思维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节重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读、写时间,明白时与分这两个量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的设计通过看、拨、填、说的方法,让学生有思考、有合作的逐步达到学习目标,可以说设计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在对学生的练习中,也应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训练,并通过训练做有针对性的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对看钟面说时间的感觉,教师有意识的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时间量感的把握。

量感的建立需要学生在精准认识实际长度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迁移到自己的手中、眼中、感觉中,不断迁移,不断尝试使用自己的迁移,从而最终成自己的对这个量的感觉。所以在设计中,学生在认识了这个量后,一定要针对量感的培养进行大量的迁移训练,而这一点在本节课中都有着较好的体现。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第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没有直接采用教材中的例子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了兑奶粉这样的学生更为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奶粉的浓度本来是无法度量的,但有了比这个知识便也可以进行明白的表达,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一点建议:老师既然想到了这个有趣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选择几组有有代表性的比来实际配一配,尝一尝,会让学生更清楚的体会到,一样的比就会有一样的口味,岂不更美?

我们总在说让学生回到知识的原点进行学习,但也总苦于不善,或很难找到知识的原点,而本节课的设计中对这一点的把握非常好。学生经历了不同方法、不同工具、不同标准的测量后,迫切需要统一测量单位,这样的需求是通过教师的多层设计不断累加的。而在学生有了需要后老师又一反平时做法,没有给出这一标准,而是再次让学生经历不断调整标准的方法最终认识了 “最美的标准 —— 厘米”。后面对感知 “几厘米” 的活动设计,则体现了对 “量感” 这一能力的培养。从生活需要入手,最后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数学课堂多美!
我们总在说让学生回到知识的原点进行学习,但也总苦于不善,或很难找到知识的原点,而本节课的设计中对这一点的把握非常好。学生经历了不同方法、不同工具、不同标准的测量后,迫切需要统一测量单位,这样的需求是通过教师的多层设计不断累加的。而在学生有了需要后老师又一反平时做法,没有给出这一标准,而是再次让学生经历不断调整标准的方法最终认识了 “最美的标准 —— 厘米”。后面对感知 “几厘米” 的活动设计,则体现了对 “量感” 这一能力的培养。从生活需要入手,最后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数学课堂多美!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9ms · UTC 01:27 · PVG 09:27 · LAX 18:27 · JFK 21:2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