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钊

谭钊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27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05 10:29:04 +08:00
10 G 0 S 0 B
谭钊 的最新回复

刘老师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由复习旧知引入,为本。课的新知做了铺垫,再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安老师这节课的活动非常丰富,做到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想,先有 “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 多维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图形的一周,再有 “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多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

量感来源于对长度单位的深度体验,本节课环节设计清晰,让学生感知 1cm,从用 1cm 的小棒,形成表象,然后从生活中找 1cm、2cm、3cm,使厘米的认识是更加具体化,设计了看,摸,想,做、找等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沙老师在课堂中以尺子的长和纸张的大小为导入,在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同时,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解释相邻的面积单位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算。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课中,许老师谈话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首先从孩子的认知出发,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分与秒的关系,课堂设计大量的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让学生体验 1 分能干很多事,把 1 分钟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利用一个又一个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时间单位分和秒之间的关系。

《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的综合性较强,学生要运用前面所积累的数感和量感,进行对规律的探究,在活动中要进行多次尝试,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借助问题模型的实际转化,转化为摆小棒、摆图形的方式,这种可视性的探究能帮助学生找到规律,并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课堂中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达到了全员参与,全情投入的学习状态。为小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圆的面积》这节课其实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将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进行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郑老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设计了有效的提问,借此来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逐步实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小组成员动手操作,自主发现圆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充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体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赵老师通过激趣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运动,我们的数学也离不开运动。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再借助微视频,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圆锥的活动,再借助微视频,体会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在学生学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外部深入到长方体的内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和长方体、正方体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利用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设置悬念,这个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 —— 迁移 —— 验证 —— 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拓展的过程 —— 推广应用,充分体现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的全新教育理念。

本节课的一个值得学习之处就是在猜想的验证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活动,用测量法、撕拼法、折拼法„„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度,通过 “量” 和 “拼” 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的习惯,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体验,形成直接的认知。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精心设计了有层次、有坡度的探究活动,并且都是以生活为素材,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学生解决了一个个现实问题。如一位老师设计了淘气和妈妈年龄关系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

本节课学习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让学生视觉上发现圆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动手活动,让学生感受实践探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混合式教学很新颖,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反思:作为教师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特别重视学生自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去探索、发现,通过多次尝试整节课的知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课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值得赞扬。李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通过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求面积,学生豁然开朗。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印象特别深刻。

张老师该课的设计十分巧妙,充分利用了微课资源,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巩固旧知,初步体会图形的三视图,让学生经历立体图形的搭建操作过程,体会从正面、上面、侧面不同方向的观察结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课中出示微课中的画一画,课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自行看视频复习,实现了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学习。

韩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前测后测以及中间的研究过程都 非常扎实。在验证 “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的活动中,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在探索活中积累数学经验,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陶老师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微课形象、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难点重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线的认识》这本节课大胆的让学生去认识线的各个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探究新知识,很好的培养了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发展了量感。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通过 “摆一摆” 小棒帮助学生理解 “凑十法”、通过 “计数器” 让学生理解 “满十进 1”。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与探索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樊老师围绕学生 “发现问题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直观地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办法,形成感性认识后,逐步抽象出 9 加几的计算方法。

本课周老师通过微课动画呈现,趣味性强,贴合实际生活,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学以致用。让学生们体验学习策略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以及学习模式的混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物再次感知平移运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与联想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积累活动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千”,学生的数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大数的认识中,学生的困难主要是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大数的实际意义缺乏感性认识。本节课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去弥补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 “千” 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 “千” 的认识,教科书还安排了 “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以微课 3.0 视频动画导入,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以连环画的形式创设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从具体的生活问题出发,揭示平均分的意义。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活动展开,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理解除法平均分,重在理解分的过程,在学生大量动手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各种生活实物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拓展应用。初步体会 “平均分” 思想,为今后的除法教学做好铺垫。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6:19 · PVG 14:19 · LAX 23:19 · JFK 02:1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