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fei220182

lvfei220182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263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1 12:59:37 +08:00
10 G 0 S 0 B
lvfei220182 的最新回复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 等操作活动,通过观察、猜想,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并自主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既加强了空间观念的建立,又逐步建立了数感和量感。培养量感需要慢速度。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求图形面积的知识时,刘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并利用手中的工具充分的动手操作,一次一次的尝试不同工具,在操作中感悟长方形的面积是面积单位的累加,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过程,就是在培养量感。

本课用数学绘本引入,十分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感知面积是有大有小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面积单位,应该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体验,亲自动手操作,渐渐的在头脑当中有了认知。本节课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面积单位的学习,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莎老师本节课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得单调、枯燥的单位换算的学习内容生动了起来,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摆和堆的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直观的单位的大小,在活动过程中通过量化,让学生形成体积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本节课学生经历直观判断、估测、测量的学习过程中,把体积单位和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联系起来,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大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直观感受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单位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该设计注重从生活实际,由旅行引入,学生思维活跃被教师紧紧地吸引住,通过比较红薯和土豆的体积大小,让学生先猜测再到自己主动去验证,过程自然不刻板。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感性认识,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验,经历操作中比对,反思中推理,不断充实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最终探索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设计一系列直观、具体、可感的材料,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初步建立准确、敏锐的量感更为重要。课堂伊始,以面积含义为基础,以度量的本质为核心,层层深入地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明确了 “数” 与 “量” 是不可分割的本质。

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者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地充满活力。

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再次改动 汇报:我的课桌有 4 支铅笔长!(说话真完整) 师:3、5、7……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你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啊? 预设: 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怎么办? 生:用数学书(全班都用数学书,全班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数学书长度是一样的) 师:还可以用什么? (还可以都用小棒,因为每个人的小棒是一样长的,结果就会一样) …… 师:把这个桌子运到北京,怎样才能使北京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如果将这张桌子运到外国,怎样才能使国外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总结:只要我们大家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同样的长度就是标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cm 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 “长度单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本节课通过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李老师在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进行量感培养时,教师帮助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渐转变为数学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量感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量感的培养,可通过实物测量的方式来培养。而时间量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外界事物的运动建立概念理解。王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动作为媒介来帮助学生建立 1 秒的单位概念。

一分钟能干什么?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体验,然后再估计 1 分有多长,体会时间单位 “分” 的长短,将体验、估测转化为数学知识,进行了一个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让量感根植在学生心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千”,学生的数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大数的认识中,学生的困难主要是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大数的实际意义缺乏感性认识。本节课通过混合式教学方式去弥补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 “千” 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 “千” 的认识,教科书还安排了 “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1 小时前 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 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的 " 综合与实践 ". 这一教学内容紧贴生活,能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的横向联系。本课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体验 “转化” 的思想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有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探究经验的积累。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8:14 · PVG 16:14 · LAX 01:14 · JFK 04:1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