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梁桂华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佛山市顺德区罗辉英名师工作室 梁桂华 2上 《教室有多长》

  •  
  •  
    梁桂华 · 3年前 · 610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89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辉英名师工作室的梁桂华。很荣幸代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辉英名师工作室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 主题专场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教材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及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专家、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研讨、交流的平台!我们是一个 “聚力赋能砥砺求是,弦歌不辍创新发展” 工作室团队,我们以 “笃行求是,创新致远” 为理念核心,以 “精研启智・善导燃慧・求实育行” 为教学态度,创建 “兴趣以情境激发→智慧按次序生长→思维以规律发展→行为显有序规范→童真以个性彰显” 呈现具有 “生本自主、齐思共究、开放多元、成果共享” 的 “童趣・童慧・童真” 课堂。立足数学本质,聚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接下来我将与团队老师们紧密合作,一起研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室有多长》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我们会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位老师的点评,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在这里先向大家真诚地道一声:感谢!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参赛选手们取得优异的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工作顺意!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84#r_114217

    【主题活动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84#r_103133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84#r_103134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84#r_103139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84#r_114231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84#r_115319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84#r_121877

    【团队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984#r_122390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84#r_121884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Q3ODUzNg==.html

    610 次点击  ∙  8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718 条回复   2021-09-19 21:52:02 +08:00
    level
    level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欧阳惠常
    欧阳惠常3年前

    @梁桂华 个人觉得教学流程与细节设计把控到位,能给的意见是学生操作记录的表格建议用回书本上的表格(描述更清晰),在表格使用工具旁贴图,测量结果栏示范有 ()个 ()(测量工具)那么长。感觉学生更能理解记录方法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欧阳惠常 谢谢你的建议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是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培养。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教室有多长》一课紧扣 “量感” 主题,首先教室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么熟悉的环境也很少有人去过问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当老师通过课堂设计唤起同学们对 “教室有多长?” 的问题后,容易激发孩子们探究数学的学习欲望。

    教室到底有多长呢?同学们会形成很多的疑惑的问题。有的会想教室有几个孩子手拉手拉起来那么长;也有同学会借助地面的瓷砖说有几块瓷砖那么长;还有同学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工具、用尺子去比划有几个尺子那么长…… 所有这些相法都是长度单位量感的一个萌芽。

    在同学们产生探究疑惑以后,这样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为进一步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caoxijian5
    caoxijian53年前❤️1

    1、二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的:如用不同的书去摆,记号没标好,量着量着会量歪...... 2、活动应让学生对 “长度” 概念有感觉,对 “长度可量性” 有感悟,为量长度有经验积累,培养一维空间观念。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选题思考

    有关测量,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第一课时,就要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在重要性。这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所要求的。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了测量活动,对测量的体验才是真实的,理解才是深刻的。设计的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还要揭示数学的本质,体会长度在可加性和运动不变性,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生长。

    1、横向对比,把握知识本质

    表 三套教材对测量相关教学的具体安排

    从年级课时的安排看,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均出现在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和苏教版都设置了 4 个课时,北师大版设置了 3 个课时。三个版本教材中,只有北师大版有 “自选工具测量” 这一课时,北师大版更注重测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感受相同单位的累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从而发展量感。

    2、纵向勾联,形成知识结构

    北师大版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关于 “量” 的相关知识交叉分布在图形与几何版块的 “几何量” 与数与代数版块的 “常见的量”。几何量中,我们从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及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其中,度量对象的感知尊重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儿童认知规律;在测量的过程中突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案一稿设计:

    罗辉英名师工作室 梁桂华 二上 《教室有多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六单元 “测量”《教室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于实际测量 “教室有多长” 的学习活动,二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对受限,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必要且高效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一、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 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三、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探索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学习单、彩带。

    学生准备:数学书、尺子、橡皮、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国庆节到了,热心家长们准备帮我们买彩带布置课室,我们就要告诉家长们我们的课室有多长。那我们的课室究竟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教室有多长。

    1. 解决哪里是课室的长:

    课室的长是指哪呢?

    生 1:就是从教室从面到后面的这一段。

    生 2:(学生手指)从前面墙到后面墙的长度就是课室的长。

    2. 测量课室的长度:

    (1)提问:你怎么量教室的长度?

    预设:生 1:用尺子量,看看有多少把尺子

    生 2:用书本量,看看有多少本书。

    生 3:用脚量,看看有多少个脚印。

    师:有没有同学选择用橡皮进行测量的呢?(没有)为什么呢?

    生 1:因为橡皮太小了,不好量。

    【设计意图】提出生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学生学习的激情。

    (2)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长度:

    A、PPT 出示活动要求:

    a 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测量工具。

    b 小组成员分工:分好测量人员、记录人员

    B、实际测量、填好记录表

    C、小组汇报。

    三、活动总结与反思

    1. 观察记录表,结合测量工具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 测量工具的不同,结果也不同。

    2. 用大脚测量,记录的数量少;用小脚测量,记录的数量多。

    3. 不能刚刚好测量完的,做好标记中间不留空隙。

    ……

    总结方法:选择同一种度量工具,一个一个挨着摆,做好标。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四、应用拓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对同一单位累加越多,量就越大。单位不同,数量不同,量也就不同;通过比较,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xiaoguai629
    xiaoguai6293年前

    @梁桂华 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caoxijian5
    caoxijian53年前

    @梁桂华 1、二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的:如用不同的书去摆,记号没标好,量着量着会量歪...... 2、活动应让学生对 “长度” 概念有感觉,对 “长度可量性” 有感悟,为量长度有经验积累,培养一维空间观念。

    xukaifu
    xukaifu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是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培养。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斌斌有礼L
    斌斌有礼L3年前

    @xukaifu 对的。量感的形成需要学生的实践感受,在课堂中要创造让学生体验参与的活动。

    liangwenlong
    liangwenlong3年前

    梁老师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度量的意识和能力,经历不同方式的测量教师长度,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xukaifu 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产生感觉。对度量的感知。

    齐会敏
    齐会敏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选择
    选择3年前

    本课紧扣 “量感” 主题,选取的教室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贾莹丽
    贾莹丽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如能更详细一些,结构再清晰一些会更好!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贾莹丽 谢谢你的意见,我们继续完善教学设计。

    teacherw
    teacherw3年前

    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为进一步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风中云
    风中云3年前

    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回想测量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测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梁老师能紧扣 “量感” 主题,选取的教室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Christy
    Christy3年前

    @teacherw @18088687013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切实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第一课时内容。现代教学需要经历 “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梁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

    梁老师能紧扣 “量感” 主题,选取的教室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回想测量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测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陈立梅
    陈立梅3年前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为进一步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定了设计的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生长。

    15643117195
    156431171953年前

    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李野
    李野3年前

    课的伊始,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

    lishujie123456
    lishujie123456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嘟嘟
    嘟嘟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正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入手,讨论选择用什么测量物品来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Christy
    Christy3年前
    This reply has been deleted
    Christy
    Christy3年前

    测量物品的选择上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课本、直尺、脚、扫把等常见生活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既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又方便小组合作的开展,同时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一举多得。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课堂练习巩固,第一个练习,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在教学中,请同学上台摆一摆,其他同学当裁判,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摆得越多,摆得越高。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同样可以作为测量工具。第二个练习,说一说哪根木条长?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认识更深刻让学生明白两根木条虽然都是 3 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长短不同,木条的长度也不同,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相信下次他们思考问题时会更全面。

    凝香
    凝香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是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培养。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18202860939
    182028609393年前

    这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从头到尾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在 “量” 中体会到 “量”,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3180798129
    131807981293年前

    执教者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做得很好!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本节课在测量的过程中突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北师大版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关于 “量” 的相关知识交叉分布在图形与几何版块的 “几何量” 与数与代数版块的 “常见的量”。几何量中,我们从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及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其中,度量对象的感知尊重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儿童认知规律;在测量的过程中突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中,通过不断丰富学生认识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

    yuexiaofen
    yuexiaofen3年前

    梁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测量初步感知量,其次通过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思考、感悟,形成对物体量的切身感受,真正做到从 “量 liáng” 到 “量 liàng”。

    钟凌玉
    钟凌玉3年前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认识厘米、体会分米的实际意义。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呢?教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操作,再统计汇报,深刻感知相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不便于大家交流,所以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提到只有北师大版的教材让学生自选测量工具,确实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用自选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的结果,突出了量感中的 “量”,逐步建立了量感,发展了量感。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为进一步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梁老师能结合学生实际经验谈教室到底有多长呢?同学们会形成很多的疑惑的问题。有的会想教室有几个孩子手拉手拉起来那么长;也有同学会借助地面的瓷砖说有几块瓷砖那么长;还有同学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工具、用尺子去比划有几个尺子那么长…… 所有这些相法都是长度单位量感的一个萌芽。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我懂得了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hej514
    hej5143年前

    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13453856026
    13453856026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厘米奠定基础。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梁老师注重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在活动环节,让学生自选测量工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cyy19870915
    cyy19870915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15044395050
    150443950503年前

    提出生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15144063825
    151440638253年前

    本节课紧紧围绕重,难点,引发不能精确的矛盾点,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测量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发展量感。

    13404714361
    134047143613年前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3404714361
    134047143613年前

    课依始教师能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各种活动培养量感。

    408268820
    4082688203年前

    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量感。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梁老师通过国庆节买彩带布置课室,引出测量教室长度这个问题,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量教室长度的时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导致结果不一。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度量经验,发展学生的度量思维能力。

    TongYufen
    TongYufen3年前

    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教室的测量,鼓励学生在不断丰富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增进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感悟。

    zyc
    zyc3年前

    梁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Christy
    Christy3年前

    @zyc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活动的开展水到渠成。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

    罗海荣123
    罗海荣1233年前

    梁老师所选择的这节课是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起始课,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展开教学,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梁老师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并且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反复实践操作中构建量感。

    胡丹华
    胡丹华3年前

    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积累度量活动经验,对后续关于面积、体积等相关知识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xiyufenger
    xiyufenger3年前

    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逐步培养量感。

    刘思娣
    刘思娣3年前

    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

    刘思娣
    刘思娣3年前

    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厘米奠定基础。在活动环节,让学生自选测量工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李玉明
    李玉明3年前

    教学设计中梁老师在问题串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活动中更是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际探索测量教室长度,体会统一度量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lxbhb110
    lxbhb110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深刻感知相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学设计中 “教室有多长” 作为驱动问题后,接着是实践探究的过程。梁老师在问题设计方面还是比较精准的,而且非常重视、体验数学是好玩、有趣的这一理念,问题的设计能有效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本节课虽是学生自选多元化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但选择的非标准长度单位应是规范的。因此,建议梁老师提供工具篮给学生选择,同时也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工具篮以外的度量工具。只要同类度量单位长度一致,万物皆可作为度量工具,这也是度量历史的起源。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同意你的观点

    欧焕银
    欧焕银3年前

    “量感” 是很抽象的概念,所谓量感,就是对 “量” 的感觉,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的形成更多要靠亲身的体验,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直观活动内化成感性认识。 梁桂花老师的教学设计,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并从中发现不同的单位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激发统一单位的欲望,位后面长度单位的学习铺垫。

    黄嘉欣
    黄嘉欣3年前

    梁老师的活动设计,很好地体现了 “做数学”。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和工具,在动手动脑相互协同的过程中,通过操作体验,去感知、理解测量的意义,从直观的再到后来的抽象,相信在这个过程中。量感能在学生的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慢慢生长。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梁老师以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并且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陈丽玲 本节课紧紧围绕重,难点,通过引发不能精确测量的矛盾点,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测量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发展量感。

    liangguiqing
    liangguiqing3年前

    @陈丽玲 是的,赞同。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为进一步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刘畅
    刘畅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呢?教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操作,再统计汇报,深刻感知相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不便于大家交流,所以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欧焕银
    欧焕银3年前

    在问题设计巧妙在于能让学生感受到选择的测量工具虽然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应该是合适的。比如:橡皮和数学书都是学习用品,但橡皮太小不合适,数学书较大相当于一把尺子是合适的。

    欧焕银
    欧焕银3年前

    测量工具不同,实质上就是单位不同,所以量就不同。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节非常好的起步课!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最后达到统一单位的目的。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迁移,培养量感。

    翻翻
    翻翻3年前

    量感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本节课是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在选工具、实际测量、分析 测量结果中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统一测量结果的必要性,积累度量经验,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及一维、二维、三维度量奠定基础。

    fyw1024917
    fyw1024917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为后面学习长度单位做铺垫,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手段、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到统一度后面正式学习长度单位打好基础。

    fyw1024917
    fyw10249173年前

    本节课中,重在让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这样的感知呢?教师在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发展学生的量感,为后续学习 “米”、“厘米” 这些具体的长度单位做好铺垫。

    fyw1024917
    fyw10249173年前

    本节课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也是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liangjuhua2006
    liangjuhua20063年前

    梁老师所选择的这节课是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起始课,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

    liangjuhua2006
    liangjuhua20063年前

    梁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liangjuhua2006
    liangjuhua20063年前

    梁老师紧扣书本内容,提出生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yeziyun
    yeziyun3年前

    情景引入部分,个人觉得选用彩带不够严谨,因为一般用彩带布置教室都会有垂下的部分,不完全拉直。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yeziyun 接纳你的意见,我们重新考虑情境

    yeziyun
    yeziyun3年前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探索教室的长度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

    caoxijian5
    caoxijian53年前

    个人认为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是在量教室长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感悟。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设计新授环节中,设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探索度量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解决问题。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很好的建议,为学生有效测量提供脚手架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这次活动是以研究为主,从研究课角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交流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有成功经验同时也有失败经验。它体现了过程性、技能型和知识性,教师不能忽略失败经验,因为它有时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积累经验,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我懂得有时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发现、解决。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是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梁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3925932131
    139259321313年前

    @王淑玲 非常同意王老师的观点。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量感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本节课是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在选工具、实际测量、分析 测量结果中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统一测量结果的必要性,积累度量经验,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及一维、二维、三维度量奠定基础。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测量工具不同,实质上就是单位不同,所以量就不同。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节非常好的起步课!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呢?教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操作,再统计汇报,深刻感知相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不便于大家交流,所以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课的伊始,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yuxiaohua
    yuxiaohua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合理,从学生熟悉的国庆节用彩带布置教室,引出问题,教室有多长?这一环节自然合理,紧密联系生活。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梁老师所选择的这节课是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起始课,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展开教学,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

    yuxiaohua
    yuxiaohua3年前

    在探究中,问题明确,从哪里是课室长,到怎样测量,这样的设计巧妙清晰、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yuxiaohua
    yuxiaohua3年前

    在知识拓展设计中,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回形针以及身高感受量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Christy
    Christy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教室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霞籽
    霞籽3年前

    梁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霞籽
    霞籽3年前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 度量单位的累加,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反思积累足够的素材。

    斌斌有礼L
    斌斌有礼L3年前

    教学设计中还要加强一下细节,预设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斌斌有礼L 好的,谢谢你的意见

    liupeng666
    liupeng6663年前

    梁老师通过身边的测量工具,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真实的积累活动经验,更好的体会量出来的量感,期待梁老师的二稿和教学录像。

    张俭杭
    张俭杭3年前

    梁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真实的探究数学,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此类课型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乐趣。

    张俭杭
    张俭杭3年前

    活动型的数学课学生喜欢,参与度更强更投入。

    张俭杭
    张俭杭3年前

    有效的组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技巧,体会团队的力量,更好的适当新时代发展趋势。

    sdadams
    sdadams3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场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sdadams
    sdadams3年前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秋日的私语
    秋日的私语3年前

    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刻感知相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让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秋日的私语
    秋日的私语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sdadams
    sdadams3年前

    在教学中,要观察、思考、实践,践行生态课堂的四个方面,让课堂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秋日的私语
    秋日的私语3年前

    梁老师这节课通过精心的设计,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数学服务与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们进一步体现到数学的魅力。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梁老师精心设计了这一节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为后面学习长度单位做铺垫,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估计和度量意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15818088691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18820644223
    188206442233年前

    梁老师借助国庆节布置教室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日常熟悉的教室有多长,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斌斌有礼L
    斌斌有礼L3年前
    1. 量感源于度量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在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估计或得到度量的结果。

    1. 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

    量感也是一种能力,对量的一种感悟力。何为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1. 实践中提升量感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 可操作的情境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所有测量课中的起始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身边熟悉的 “教室有多长” 的情景。原因有三。第一,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中的可测量的物体;第二,测量教室的长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用书本量、可以用身体量、可以用步长量,可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任何工具去量;第三,正是因为有学生丰富的测量工具,所以对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达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学习目的。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计量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感谢黄老师提出的细节处理。细节决定成败,二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别人的示范后再亲身经历测量活动,会使测量活动更有效。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孩子在测量活动中确实会积累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学生会在不断地积累中不断提升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xieqiuping
    xieqiuping3年前

    梁老师用好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学生学习的激情。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孩子在测量活动中确实会积累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学生会在不断地积累中不断提升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xieqiuping
    xieqiuping3年前

    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做好标、要计数准确”,使得实践操作更有效。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粉笔
    粉笔3年前

    量感的相关知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适应未来的生活都是很有用的,它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安排测量、交流、表达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也从多感官的体验中,发展 “量感”。

    粉笔
    粉笔3年前

    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过 “数学活动经验” 内化为数学素养的。梁老师对有关 “量感” 教学的理解比较深刻,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知识起点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这样的体验式学习应该会对孩子的数学素养的习得,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粉笔
    粉笔3年前

    建议:活动组织是否有效,除了对教材有较深刻理解、对活动层次有准确把握外,还要细化活动组织的每个步骤,做到有序有效。

    haohanchangkong
    haohanchangkong3年前

    梁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liangguiqing
    liangguiqing3年前

    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过程与结果的反思,总结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对于使用相同测量工具的小组,要引导学生关注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结果不一致,要反思找原因。

    xieqiuping
    xieqiuping3年前

    @liangguiqing 测量后的总结对于后期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特别在做总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尤为关注。

    tanglamei
    tanglamei3年前

    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panxiudong
    panxiudong3年前

    课前思考 " 教室有多长 " 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测量 " 的内容,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在这之前,学生有两次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直接体验,第一次是一年级上学期 " 比长短 ", 第二次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 教室有多长 ",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已有了初步体验和直观认识。

    tanglamei
    tanglamei3年前

    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liangguiqing
    liangguiqing3年前

    建议: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果能更详细一点就更好了。课堂预设以及小组合作操作步骤分工详细写出来,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可能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

    tanglamei
    tanglamei3年前

    @liangguiqing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liangguiqing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会多进行预设,谢谢

    liushangling
    liushangling3年前

    梁老师以活动承载知识,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体验式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panxiudong
    panxiudong3年前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可操作的情境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所有测量课中的起始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身边熟悉的 “教室有多长” 的情景。

    panxiudong
    panxiudong3年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 " 量感 " 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一,借助问题培养学生 " 量感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数学 " 量感 " 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的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学科来说,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Liangyunyu
    Liangyunyu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教师设计测量 “教室有多长” 的活动,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入手,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 “你怎么量教室的长度?,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化,也为后面测量时工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liushangling
    liushangling3年前

    梁老师是以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的,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学生自助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liushangling
    liushangling3年前

    建议:在遇到教学难点或者是需要冲击出思维火花时,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小组合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性有点难,因为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小组合作的节奏,将开展的细节充分考虑进去,并能起到实效性,为自己的教学课堂助力。小组合作能达到实效性,或许能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liushangling 谢谢你诚恳的意见。活动细节确实需要充分考虑

    Liangyunyu
    Liangyunyu3年前

    教师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助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积累经验。

    Liangyunyu
    Liangyunyu3年前

    量感作为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不稳定的,需要反复积累活动体验来发展量感。本节课,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在对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分析中丰富了 “量感” 直觉,帮助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能以某种方法推测出测量结果,促进量感的发展。

    yeyinyiyun
    yeyinyiyun3年前

    本堂课的活动设计都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化抽象为具象,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yeyinyiyun
    yeyinyiyun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本堂课能够通过 “测量教室的长度” 的活动,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对 “量” 的概念有了生动的形象,这种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yeyinyiyun
    yeyinyiyun3年前

    本堂课通过 “量一量课室有多长” 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测量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也体现了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xiewei01
    xiewei013年前

    量的多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模糊的,没有概念的,梁老师能够让学生亲自实践、直观感受,建立量感直观认识,这是非常难得的。

    xiewei01
    xiewei013年前

    梁老师能够让学生感悟多种测量方式的不确定性,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节课的统一单位作出铺垫。

    xiewei01
    xiewei013年前

    教学设计可以详细一下,学生预设要分多几种情况,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加随心应手的来解决各种情形。

    斌
    3年前

    量感的形成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内化为感性认识。 梁老师教学设计中通过布置课室的生活情境中引出 “我们的课室究竟有多长” 这个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接着以怎样测量课室的长度为主线,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并从中发现不同的单位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激发统一单位的欲望,位后面长度单位的学习铺垫。

    斌
    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梁老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得出测量结果,在小组汇布过程中呈现小组间结果的不同,引发思维冲突,最后通过方法的总结达到 “统一单位” 的必要性。建议梁老师在活动总结与反思中把学生思维冲突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得具体一些。

    luang023
    luang023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长度,初次感知长度。帮助学生积累 “量感”。

    斌
    3年前

    活动总结与反思环节中老师要注意巧用学生小组呈现的数据,一是不同测量工具所得出的数据,二是相同测量工具可能出现不相同数据,对于结果不一时,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 对于测量工具相同但数据不同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有两个层次需要考虑。一是测量方法不正确,如摆放没有做到紧挨,或者摆放是不直,类似这种是可以让学生从中进行总结反思并调整的,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进行这么长的距离测量,一定会存在一些误差,这个是很难跟学生解释的。这个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得到你的具体意见。

    luang023
    luang0233年前

    梁老师教学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贴近生活。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luang023
    luang0233年前

    本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教师是否先试范,毕竟二年级学生的组织和操作能力有限。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luang023 同意先示范的观点

    霞籽
    霞籽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霞籽
    霞籽3年前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wuzhangqu
    wuzhangqu3年前

    教学过程中的二 1. 因为教室哪条是长,哪条是宽对本课教学影响不大,没必要纠缠这个问题,所以哪条是长只要教师指定就可以。学生回答哪条是长,对本课教学帮助不大。建议教师直接指定:教室的长是指从后面到前面的长度(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画)。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wuzhangqu 接受你的意见,学生还没有长与宽的概念。

    wuzhangqu
    wuzhangqu3年前

    教学过程的二 2. 测量课室的长度:(1)提问:你怎么量教室的长度?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回答引入时提出的问题:“我们的课室究竟有多长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教室有多长,这样做能给下面测量形成铺垫,让他们体会测量的必要性。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后,再提问:你怎么量教室的长度?

    wuzhangqu
    wuzhangqu3年前

    教学过程中的二 2(2)中,小组合作建议加一个活动:D、组间测量结果对比,并讨论。 原因:本教学设计的测量活动中,对于学生本人,或者本组来说,并没有像设计意图所说的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对于本组来说,他们只用了一种测量方式、工具。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说的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每个组只经历过一种方式,使用过一种工具。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多种测量方式、测量工具呢?这就要借助组间的交流,对比结果来实现。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wuzhangqu 确实是这样的

    183203222979
    1832032229793年前

    板书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个人建议教学设计加上板书会更加的完整。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83203222979 接纳你的意见,谢谢

    183203222979
    1832032229793年前

    应用提升环节有一题是摆一摆易拉罐,可以在教具学具准备上补上 “易拉罐”。

    183203222979
    1832032229793年前

    应用拓展部分,摆一摆易拉罐,如果在课堂上实施学生以什么方式进行操作,可以再设计详细些。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第一课内容。现代教学认为需要经历 “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单位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本节课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动课组织纪律、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zhangzhiqing
    zhangzhiqing3年前

    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的练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题目依纲靠本,有梯度,同是还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很值得学习。

    xueguoxian
    xueguoxian3年前

    量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它需要在生活体验中建立,在动手操作中形成与发展,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强化,梁老师在这节课都体现了以上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学生亲身体验量的直觉。

    liangwenlong
    liangwenlong3年前

    梁老师这节课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长度,将教室抽象成线段,从一维到二维,从直观到抽象,关注测量的共性,即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也增强了学生的 “估算意识”。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量感的相关知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和适应未来的生活都是很有用的,它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梁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梁老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在探究中,精巧设问、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阿妹
    阿妹3年前

    教室近在眼前,但本课《教室有多长》中,看似形象可见,实则结合数学长度单位阐述对二年级学生又有些难度。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段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新课标要求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既牢牢紧跟新课标的要求,又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18998475032
    189984750323年前

    每节课都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佛山市顺德区光辉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光辉小学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呢?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5019693853
    15019693853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敢于放手放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去测量教室的长度,但是怎样有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测量,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展示,期待看到更详尽一点的教学设计。

    juice
    juice3年前

    梁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和,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层次分明,学生们乐于课堂,享受课堂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动课组织纪律、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cyq
    cyq3年前

    本节课设计以国庆节装饰教室,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小组合作,在 “量一量”“说一说 “” 等实践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

    zhangzhiqing
    zhangzhiqing3年前

    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害怕上的,因为学生不易把控,经常一节课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而通过学习梁老师的设计,我发现以下亮点:一是课堂教学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二是先解决好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及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这两个问题,再去进行小组合作。三是合作前又说清要求,那么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则会更有序,不会无所事事。

    liyajuan
    liyajuan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梁老师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展开实际的测量活动,积累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 “想、测、议” 等活动中,感受度量的本质即度量单位的累加,同时逐步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zhangzhiqing
    zhangzhiqing3年前

    有效的追问是引领整节课的关键。既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又能激起思维的碰撞。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 “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所有测量课中的起始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身边熟悉的 “教室有多长” 的情景:如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中的可测量的物体;测量教室的长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用书本量、可以用身体量、可以用步长量,可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任何工具去量;正是因为有学生丰富的测量工具,所以对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达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学习目的。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hechunjiao1234 非常统一您的意见: “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感受 “量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哈哈米苏
    哈哈米苏3年前

    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围绕 “测量绳子” 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体会成功的乐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范老师活动设计连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绳子的长度,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 3 个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体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示范了一个优质课的范本。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哈哈米苏 @哈哈米苏 @哈哈米苏 感谢您对本课设计的评价。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8080838371 是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直接影响测量的课堂效果,有了良好的生活经验本课设计的活动就会比较顺利的开展,同时也能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体会量感。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动课组织纪律、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8080838371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学生的课堂纪律及专注力是最考验老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们组织了学生进行课室的测量体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活动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先明确小组内每位孩子应该负责的工作是什么,事先商量好合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把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测量上。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还有通过活动训练学生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注重学生估算的能力。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陈丽玲 感谢陈老师的肯定,估算意识的培养我们只能做到 “润物细无声”。

    15800259542
    15800259542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创设了 “买彩带布置教室” 的情景,所以必须知道教室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教室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整节课,梁老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是一节值得学习的优质课。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5800259542 感谢您的关注与评价。

    J1ATONG
    J1ATONG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让学生通过自选长度单位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在层层递进的活动深度体验,发展量感。

    多多
    多多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多多
    多多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还有通过活动训练学生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注重学生估算的能力。

    多多
    多多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厘米奠定基础。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多多 对的,本节课其中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多多
    多多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梁老师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展开实际的测量活动,积累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 “想、测、议” 等活动中,感受度量的本质即度量单位的累加,同时逐步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有效的追问是引领整节课的关键。既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又能激起思维的碰撞。

    多多
    多多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谈话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动课组织纪律、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多多
    多多3年前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多多 感谢你提供的宝贵意见,我们会好好再斟酌教学设计

    多多
    多多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多多
    多多3年前

    这次活动是以研究为主,从研究课角度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交流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有成功经验同时也有失败经验。它体现了过程性、技能型和知识性,教师不能忽略失败经验,因为它有时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积累经验,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我懂得有时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发现、解决。

    多多
    多多3年前

    个人认为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是在量教室长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感悟。

    多多
    多多3年前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探索教室的长度

    多多
    多多3年前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探索教室的长度

    多多
    多多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因此,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多多
    多多3年前

    测量工具不同,实质上就是单位不同,所以量就不同。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节非常好的起步课!

    多多
    多多3年前

    教学过程中的二 1. 因为教室哪条是长,哪条是宽对本课教学影响不大,没必要纠缠这个问题,所以哪条是长只要教师指定就可以。学生回答哪条是长,对本课教学帮助不大。建议教师直接指定:教室的长是指从后面到前面的长度(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画)。

    sym123
    sym1233年前

    梁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探索教室的长度。

    陈泳兰
    陈泳兰3年前

    《教室有多长》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入手,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用 “什么东西来测量” 的问题,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化,为后面的测量工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在创设动手操作环节,通过说,更深入的体会,感悟测量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陈泳兰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活动积累经验,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mingming
    mingming3年前

    梁桂华老师的课程设计内容完整,流程创新,同时又结合实际,通俗易懂。这是一个值得每位老师参考借鉴的教学设计。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mingming 谢谢您的肯定,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的

    AAa
    AAa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要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 本节课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自选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在对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分析中丰富了 “量感” 直觉,帮助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能以某种方法推测出测量结果,促进量感的发展。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AAa 感谢您的评价,我的设计力求从课标出发,设计教学。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3756607152 您的建议很宝贵,谢谢。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其实测量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要用规范的方法准确的测量却是第一次要求。我认为要让学生习得测量的正确方法步骤,可以在学生操作后准备一个微课,通过小视频的方式提醒学生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Crystal英
    Crystal英3年前

    从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梁老师是从发展学生的量感出发,学习教室有多长。通过直观体验感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辨析等活动,通过有趣生动的动图,带领学生思考并不是所有图形都有周长。设计了有层次的、多样性的练习学习周长的计算,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rystal英 谢谢您的评价

    Crystal英
    Crystal英3年前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rystal英 非常同意您的说法。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liuxiaocheng
    liuxiaocheng3年前

    紧扣 “量感” 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展学生 “量感”,何为 “量感”,说不清道不明,只有让学生在量的实践活动中真真切切感受,才能领悟到 “量感”。梁老师本节课巧妙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验 “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 “量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3756456684 是的,量感这东西,说不听道不明,只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培养。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我们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小组合作环节,却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梁老师的课设计了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有自己的想法!

    Crystal英
    Crystal英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入手,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用 “什么东西来测量” 的问题,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化,为后面的测量工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在创设动手操作环节,通过说,更深入的体会,感悟测量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一稿反思

    一、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 “探究教室有多长” 环节中,在学生已经明白课室的 “长” 是指哪一部分之后,教师直接抛出问题:“你怎么量教室的长度?”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操作经验、测量经验、长度概念基本没有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或许会难倒一大片学生,有测量经验的学生或许只是凤毛麟角。所以,在此稿的设计中,没有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

    设计中预设学生会说到用 “橡皮擦去测量,会不好量”。这一环节中,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用橡皮去测量,没有感受测量的过程是不能接受 “用橡皮测量不好量” 这一结论的。只有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过,再做对比,或许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测量方法的总结要有层次性

    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进行测量后,再组织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测量方法的总结。而在预测学生总结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总结出来的事项进行归类:这里指的总结除了找出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应该有进行测量方法的总结或测量中要注意的事项。也就是说,总结出来的方应该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测量的正确方法;第二个层次是:测量工具与测量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该如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所以,在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所得的测量数据进行总结时,板书时要在将孩子们凌乱的经验进行归类,从而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练习要有层次性

    在第一稿的设计中,选取了书本上的三个练习题做为本节课的练习题。而这三道题不仅需要学生去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例如第一道,孩子们叠同一种长度的易拉罐,然后比比谁叠得高。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同一测量单位,数量越多,长度越长。如果老师只点到这,感觉还没有突出本题的多面性。还可以继续用同一个数量,但不同单位的易拉罐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感知:同一单位,不同数量,总长度是不一样的;同样,同一数量,不同单位,总长度是也不一样的。从而渗透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样修改,一题多面看,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

    13078164093
    130781640933年前

    @梁桂华 梁老师通过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感受课室的 “长”,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并为学生建立起丰富的活动经验

    卢沛斯
    卢沛斯3年前

    @梁桂华 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 “陈述性知识”,更是作为一种 “程序性知识” 而存在的。他们借助不同的参照物测量,让 “量” 可陈述,然后,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对教室的长的感受也从 “定性描述” 走向 “定量刻”。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梁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学习,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

    董波
    董波3年前

    在 “探究教室有多长” 环节中,在学生已经明白课室的 “长” 是指哪一部分之后,教师直接抛出问题:“你怎么量教室的长度?”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操作经验、测量经验、长度概念基本没有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或许会难倒一大片学生,有测量经验的学生或许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

    董波
    董波3年前

    梁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对同一单位累加越多,量就越大。单位不同,数量不同,量也就不同;通过比较,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许舒贤
    许舒贤3年前

    教室的测量空地有限,学生小组较多的话,要怎么合理安排每个小组的测量路线呢?测量活动的时间把控也很重要,建议在活动中,加入音乐(5 分钟),通过音乐把控活动的时间。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突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教学中老师能够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创设了 “买彩带布置教室” 的情景, 整节课,梁老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充分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3年前

    本节课,学生自选测量工具,然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让学生明白测量方式不唯一,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对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分析中丰富了 “量感” 直觉,数据的呈现更有说服力。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教师设计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对同一单位累加越多,量就越大。单位不同,数量不同,量也就不同;通过比较,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教学设计二稿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罗辉英名师工作室 梁桂华 二上 《教室有多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六单元 “测量”《教室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于实际测量 “教室有多长” 的学习活动,二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对受限,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必要且高效的。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 100 以内的数数,对测量教室有多长所需要的同一单位数量的叠加的数数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类似 “妈妈的身高相当于我的两个身高” 这样的话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测量教室有多长的基础。

    【教材分析】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测量教室的长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使用的测量工具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用书本量、可以用身体量、可以用步长量,可以用尺子量…… 可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任何工具去量,感知到:选定一物(一物之 “边”,一段长度),便可以度量!而所谓长度,就是同一度量单位不断累加而已!本课通过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使学生切实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估计或得到度量的结果,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为后续学习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统一的度量单位,用这些度量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经历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感受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合理性,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借助多次的实际测量,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3. 在多次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体会用同一度量单位的累加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学习单。

    学生准备:数学书、学习单、尺子、橡皮、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 “量感” 生长

    师:同学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教室有多长吗?

    师:哪里是教室的长?谁来指一指。

    师:很好,你能在教室的右边找到了教室的长。还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教室的长吗?

    生分别指出左右中三条长,教师规范教室的长:从前面墙到后面墙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室的长。

    【设计意图】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在老师的谈话中,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起点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合作探究,丰富 “量感” 直觉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有了测量窗户的长的经验,现在你打算怎么量教室的长?

    预设:

    生 1:用尺子量。

    师:你的意思是看看教室的长相当于多少把尺子的长,对吗?

    生 2:用书本量,看看有多少本书。

    生 3:用脚量,看看有多少个脚印。

    生 4:……

    师:同学们想法真多,能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作为测量教室长度的工具,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

    【设计意图】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的时候,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可能首先想到用尺子量教室的长度,但说不准用尺子怎样量;也会想到用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文具盒…… 还有学生想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去量教室,比如把两手伸开,用自己的脚长…… 这些都是孩子们测量的已有经验。让孩子们感受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感受测量活动就在身边,能调动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积极性,积累更多的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师:测量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下测量要求,请看。

    师:1. 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用什么物品,怎样测量教室的长?

    2. 小组分工:谁负责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

    3.实际测量。

    4.填写表格。

    师:都明白活动步骤了吗?组长开始组织讨论。

    师:都选择好测量工具、分好工了吗?那就开始测量吧。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有序地进行测量活动。下面我们就进行汇报。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你们小组的测量工具,要给同学们演示测量过程,最后要把测量结果说给大家听。

    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教室有几个什么那么长(测量工具贴在黑板上或放在旁边)

    预设:

    (1)为什么一个紧挨着一个?—— 引出减少误差

    (2)拿铅笔做标记,这样做有什么优点?—— 突破方便数数

    (3)没有使用统一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很多同学手拉手)。

    师:你对这种测量方法有什么想说的?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知道教室有多长,但每个同学张开手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像前面用同一个长度的工具测量会比这种方法准确一些。

    【设计意图】虽然度量结果本身就是一个近似的数量,测量过程中无法避免误差,但可以减少客观的人为的因素。在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测量时,通过实践,借助对比,让学生感受减少测量误差,方便与人沟通,进一步体会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是重要的教学的目标。

    师:每个小组都是测量教室的长度,为什么测量出来的数都不一样?

    师:是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测量工具长度不同,测出的数据也不同。

    师:扫把这个工具比较长,测出的数据就比较小。

    尺子这个工具比较短,测出的数据就比较大。

    师:如果用这个橡皮测量教室的长度,那测出来的数据将比这些数都( )。

    师:为什么?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最喜欢哪个测量工具?为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在注重多样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优化意识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师:回顾课前以及刚才的测量过程,你认为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

    1:做好标记;

    2:一个紧挨一个;

    3: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教学要重视直观和体验,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本环节学生通过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加深了对单位长度的体验,通过对不同测量结果的对比、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积累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三、应用提升,渗透 “量感” 价值

    1. 搭一搭,比一比。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和总结。下面,我们进行 “搭一搭,比一比” 的活动。

    (1)说一说搭了多高?

    (2)比一比谁搭的高?

    (3)都是 5 个积木装到盒子里,怎么盒子的长度不同?

    【设计意图】把教材练习中的第 1、第 1 题进行了整合,用一个活动实现学生对测量两个层次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单位累加越多,量就越大;单位不同,即使数量相同,量也不同。

    2. 估一估,画一画。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来测量一下人的身高。

    (1)估一估:下面两个人的身高分别大约是各自的几个头长?

    (2)画一画:在书本上画一画,发现左边的小学生身高大约相当于自己的 6 个头长;右边的成人身高大约相当于自己 7 个头长。

    (3)量一量:实际测量 3 个学生与 1 个老师的身高大约相当于自己几个头长。

    (4)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积累学生使用同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经验,巩固测量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通过比较,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四、拓展视野,建立 “量感” 延伸

    师:要知道物体有多长,离不开测量,下面我们跟随小视频了解测量的发展。

    师:测量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善于思考的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中要体现数学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把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浸润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曹丹丹
    曹丹丹3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会有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以此为教育契机,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测量经验,发展量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曹丹丹 本节课是测量的第一课时,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测量经验参差不齐,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已经的经验的出发,找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不会产生陌生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感悟。梁老师通过 “量一量,估一估,说一说” 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体验了量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2972260604 量感的培养,不是只是空口告诉孩子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长度单位就可以了,必定要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测量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自然而然就会在孩子脑子留下印象。这是不能教师或家长代办的。

    霞籽
    霞籽3年前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霞籽
    霞籽3年前

    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 度量单位的累加,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反思积累足够的素材。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霞籽 谢谢霞籽老师的建议。确定,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知道数学的本质,正如您所说,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只有抓住这一本质,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培养感。

    姚佳
    姚佳3年前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姚佳 同意姚老师的看法,这种起始课正如我们的 “种子课” 一样,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示范或信息。所以,这类课型在备课中更显得重要。

    cyq
    cyq3年前

    本课紧扣 “量感” 为主题,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的课堂设计唤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再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量的变化。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18080838371 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学生的课堂纪律及专注力是最考验老师基本功的一个方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们组织了学生进行课室的测量体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活动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先明确小组内每位孩子应该负责的工作是什么,事先商量好合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把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测量上。

    yeziyun
    yeziyun3年前

    @梁桂华 分工合作也是对学生一种能力的培养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一系列活动,发展量感。本课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量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量” 源于 “量”,“量” 是 “量” 的结果,要让学生很好地形成长度这一 “量” 的概念,需要让每个学生有操作,让每个学生有个体的独特感受及表达权,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初步经历和体验标记、比较、相等、单位复制、可加性这五个测量活动的基本性质,体会量的长度是由多个度量单位累加起来的,也就是说用与度量相同的较小的量,看看被度量的量有几个较小的量,这就是度量的本质,让学习在实践测量中真实的发生。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也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因此,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在明确实际测量的对象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方法关系到测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进行,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测量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 —— 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度量本质的揭示需要载体。测量活动中的现场性和开放性,并不能利于学生抽象个人的经验,在揭示度量本质的这一难点问题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的策略,将每一个工具的长度抽象为度量的标准,将测量活动抽象为就是要数一数某一长度中有多少个度量标准,揭示度量的本质,实现数学活动中操作经验向思维经验的提升和发展。无论用哪种工具,都是以一定的长度作为标准去度量教室的长,教室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度量标准就是教室的长。把孩子动手操作的结果用抽象的数学符号、图示表示出来,即实现从三维到二维之间的空间转化,提升孩子的思维经验。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儿童已有的测量经验是多样而且并不标准规范,这是他们的经验起点。好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暴露这个经验。测量后,教师提出:你是怎么测量的?在测量时有什么好的小妙招吗?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想出解决办法。如,测量工具的首尾相接,不要留空隙。做标记,沿着直线测量等。在分享交流时明确了测量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只有孩子自己亲身经历了他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就有了内驱力!经验的梳理以及方法的总结为学生在第二次测量过程中扫清了活动经验不足而带来的障碍。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度量单位发展的过程,也体悟到测量物体长度方法的科学性 (挨着摆放,做好标记,计数准确等)。同时,这个过程使得长度的有限可加性,这一抽象的特征得到形象具体化的表达。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所有的测量结果都是以 “数 + 工具 (标准)” 的形式表达的,学生不仅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有所了解,对其他小组的测量结果也会形成表象,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在 “量” 的活动中,感受到了 “量” 的长短,积累了活动经验,对 “度量单位” 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形象具体的感知,对于度量的本质一 “度量单位的累加” 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gentleelephant
    gentleelephant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是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量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培养。

    yeziyun
    yeziyun3年前

    @gentleelephant 通过实际操作感知量感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yeziyun
    yeziyun3年前

    开门见山,直接用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入新课,联系了课题

    yeziyun
    yeziyun3年前

    “谁负责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测量活动开始前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学会分工

    李杰
    李杰3年前

    计量单位的认识和实际问题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在测量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分工明确。在测量、估计中培养了学生们的 “量感”。

    冯霞
    冯霞3年前

    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的时候,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可能首先想到用尺子量教室的长度,但说不准用尺子怎样量;也会想到用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文具盒…… 还有学生想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去量教室,比如把两手伸开,用自己的脚长…… 这些都是孩子们测量的已有经验。让孩子们感受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感受测量活动就在身边,能调动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积极性,积累更多的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李小梅
    李小梅3年前

    本节课中,梁老师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18927789177
    189277891773年前

    张老师不仅仅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而且最关键的地方是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探索的过程。就是这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学生就能够形成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悟,从而积累空间想象的经验。

    夏小梅
    夏小梅3年前

    梁老师的设计中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如教室、书本、扫把等,这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夏小梅
    夏小梅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学生体感参与,如用脚量,但又打破体感的缺乏理性的推理局限性,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对比、有预设,建立在认知层次渐升的体验活动之上。

    崔迪
    崔迪3年前

    这一课紧扣 “量感” 主题,首先教室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这么熟悉的环境也很少有人去过问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当老师通过课堂设计唤起同学们对 “教室有多长?” 的问题后,容易激发孩子们探究数学的学习欲望。在 “学数学” 中以 “做数学” 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通过操作体验,去感悟测量的意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产生 “量感”。

    邓欢
    邓欢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中,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测量教室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15818088691 度量意识 —— 在动手操作中意会。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活动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13078164093
    130781640933年前

    通过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对课室长的概念

    张卫芳
    张卫芳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法方式,形成对物体的练的出不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的度量的感悟。

    张卫芳
    张卫芳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法方式,形成对物体的练的出不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的度量的感悟。

    张卫芳
    张卫芳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法方式,形成对物体的练的出不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的度量的感悟。

    张卫芳
    张卫芳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法方式,形成对物体的练的出不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的度量的感悟。

    陈丽玲
    陈丽玲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室有多长》二稿比一稿有两处变得更完善的:第一,分工比之前要明确。小组分工:谁负责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毕竟是二年级学生,指向更明确更有助于课堂的开展。

    蔡永杰
    蔡永杰3年前

    本课内容从量感的角度感知,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度量同一物体,用不同工具(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得到不同度量的结果,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感知度量相同物体得到不同的度量结果,不利用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统一度量单位,从而度量统一物体得到一样的度量结果。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室有多长》二稿比一稿有两处变得更完善的:问题的设置更具有助于深度学习:1、课前,同学们已经有了测量窗户的长的经验,现在你打算怎么量教室的长?(知识迁移)2、同学们想法真多,能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作为测量教室长度的工具,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感受思维的多样性)3、测量要求:1. 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用什么物品,怎样测量教室的长?2. 小组分工:谁负责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3.实际测量。4.填写表格。(更加明确活动步骤)。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室有多长》小组测量的表格比之前简化了,也没有局限于原来这四种测量工具了,但建议增加是第几小组。其次建议比较相同的测量工具,出现结果不一样,让学生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回想测量方法。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对于测量工具相同但数据不同这种情况,我个人觉得有两个层次需要考虑。一是测量方法不正确,如摆放没有做到紧挨,或者摆放是不直,类似这种是可以让学生从中进行总结反思并调整的,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进行这么长的距离测量,一定会存在一些误差,这个是很难跟学生解释的。这个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得到你的具体意见。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室有多长》二稿导入的情景是直接开门见山的:师:同学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教室有多长吗?哪里是教室的长?谁来指一指。这样设置更能节省时间,但是缺少了趣味性。原来一稿是迎国庆布置教室的,估计原来的设想是贴近生活实际,上这一节课的时间应该在国庆前,是符合时间节点的。

    霍老师
    霍老师3年前

    设想中,学生测量教师长的时候大概率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1. 准备的物体足够多,不需要做标记 2. 准备的物体不够多,用完之后先做标记和记录,然后把前面测量所用的物体拿到标记的地方继续测,重复利用

    霍老师
    霍老师3年前

    二稿的修改后,能够在导入部分更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操作

    13654471670
    136544716703年前

    教室有多长》二稿导入的情景是直接开门见山的:师:同学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教室有多长吗?哪里是教室的长?谁来指一指。这样设置更能节省时间,但是缺少了趣味性。原来一稿是迎国庆布置教室的,估计原来的设想是贴近生活实际,上这一节课的时间应该在国庆前,是符合时间节点的。

    13715510218
    137155102183年前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13715510218
    137155102183年前

    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3715510218
    137155102183年前

    在知识拓展设计中,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回形针以及身高感受量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天天183
    天天1833年前

    让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时,在 “量” 中体会到 “量”,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 “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量感。

    天天183
    天天1833年前

    由购买彩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李卓
    李卓3年前

    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yanglihua
    yanglihua3年前

    本节课真正做到立足数学本质,聚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yanglihua
    yanglihua3年前

    本节课真正做到立足数学本质,聚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yanglihua
    yanglihua3年前

    本节课真正做到立足数学本质,聚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枫叶
    枫叶3年前

    让学生在经历测量的操作体验,再归纳得出测量应注意的问题,因此让学生在测量前思考讨论这一问题时,先明确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这样可为后续测量活动的顺利奠定了基础。

    mnkii
    mnkii3年前

    在知识拓展设计中,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回形针以及身高感受量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mnkii
    mnkii3年前

    在知识拓展设计中,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回形针以及身高感受量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mnkii
    mnkii3年前

    在知识拓展设计中,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回形针以及身高感受量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枫叶
    枫叶3年前

    让学生讨论测量的注意问题,并展示测量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这样既让学生在测量前清楚测量的方法,又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在测量时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测量的重要性。

    枫叶
    枫叶3年前

    总结测量过程及要点,让学生回想测量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一个紧挨着一个以及要做好标记。

    13715510218
    137155102183年前

    以提问的方式导入,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13715510218
    137155102183年前

    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715510218
    137155102183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霞籽
    霞籽3年前

    教师要注重活动之后的交流与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交流与分析中对测量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在交流中,设置了足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霞籽
    霞籽3年前

    本节课是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辛铭琪
    辛铭琪3年前

    这一课中,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测量教室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小草
    小草3年前

    本节课真正做到立足数学本质,聚焦数学课堂,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小草
    小草3年前

    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辛铭琪
    辛铭琪3年前

    孩子在测量活动中确实会积累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学生会在不断地积累中不断提升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小草
    小草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法方式,形成对物体的练的出不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的度量的感悟。

    辛铭琪
    辛铭琪3年前

    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做好标、要计数准确”,使得实践操作更有效

    辛铭琪
    辛铭琪3年前

    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做好标、要计数准确”,使得实践操作更有效

    辛铭琪
    辛铭琪3年前

    孩子在测量活动中确实会积累很多经验,有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学生会在不断地积累中不断提升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tsy
    tsy3年前

    学生在测量工具选择很重要,测量方法也很重要。

    tsy
    tsy3年前

    要注重孩子在体验活动,从他们在认知规律出发。

    tsy
    tsy3年前

    要注意测量中在细节问题,尺子怎样使用,不够长或者其它问题,该怎么办?

    zhuhuiyan
    zhuhuiyan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zhuhuiyan
    zhuhuiyan3年前

    带着学生去思考我们如何去测量(思考一),学生于是很快的思考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有直尺、数学书、文具盒、橡皮、美术书、练习本,学生思维很活跃,但说完后,我让学生比较了一下,这些工具,哪些测量起来会更方便一些,学生马上说出了:数学书、练习本、美术书……

    zhuhuiyan
    zhuhuiyan3年前

    让学生思考二:有了工具,如何测量?我请了不同的学生做了示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虽然有些欠缺,叙述了很久,但是把意思说清楚了,以后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言简意赅,思考三:测量时要注意什么:要做好标记;一个挨着一个摆;记录一共量了几次;这时我让孩子们低下头,看看我们教室的地面,你发现了什么?(有线,有格子),这能让我们的测量变得更简单,于是让学生明确要求后,让学生自行分组,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梁丽贤
    梁丽贤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法方式,形成对物体的练的出不切身感受,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的度量的感悟。

    梁丽贤
    梁丽贤3年前

    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丽贤
    梁丽贤3年前

    让学生讨论测量的注意问题,并展示测量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这样既让学生在测量前清楚测量的方法,又有效的避免了学生在测量时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测量的重要性。

    张益萍
    张益萍3年前

    二年级学生对测量还比较陌生,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15843068118
    158430681183年前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中第一课时内容,现代教学需要经历 “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

    15843068118
    15843068118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罗涛123
    罗涛1233年前

    教师通过度量同一物体,用不同工具(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得到不同度量的结果,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感知度量相同物体得到不同的度量结果

    13663597570
    13663597570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

    何老师
    何老师3年前

    本节课教师能当好引领者的角色,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们收获满满。

    何老师
    何老师3年前

    本节课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们通过有效地教学工具充分地参与课堂的实际操作,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不能提升知识点的新高度,收效挺大的。

    何老师
    何老师3年前

    本堂课是关于长度测量的知识,这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师可以将抽象化形象,可以让学生能亲自实践操作,直观形象的体验,让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数学活动,需要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积累丰富的学习体验,只有足够的亲身体验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 “量感”。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本节课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梁老师组织了 “选用身边的工具测量教室有多长” 这一活动,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文具盒,数学书,自己的脚长等等亲身测量,经历选用工具、利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的过程,实现了活动经验的累积。活动中,梁老师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测量,学生合作得愉快。在得出测量结果时,将小组汇报的结果进行小结,提炼出测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的活动体会,潜移默化地渗透了 “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在经验积累的同时,有所感,有所悟,实现了过程性结果与知识获得并重的双赢。

    yeziyun
    yeziyun3年前

    在合作探究环节,直接让学生选择一种工具测量,会不会范围太大,要是学生选择橡皮、书本之类的,估计一节课完成不了,优化一下再开展,会不会好一点?

    yeziyun
    yeziyun3年前

    通过小视频了解测量的发展,在学数学中体现数学文化,这个环节不错

    Yp13550086058
    Yp135500860583年前

    本节课《教室有多长》中的情境引入环节感觉比较生硬,彩带和教室的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交代清楚,按照布置教室的实际经验来讲,不应该是考虑教室周长吗? 另外在第三个环节活动总结与反思中 —— 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不同。这里边的设计意图要达到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整个的设计要达到这样的意图,感觉有些欠缺,能不能设计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教室的长,有人说是 35,有人说是 42,有人说是 41,有人说是 5,明明都是量的一个教室的长度,这结果五花八门的,怎么回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呢?

    13078164093
    13078164093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梁老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得出测量结果,在小组汇布过程中呈现小组间结果的不同,引发思维冲突,最后通过方法的总结达到 “统一单位” 的必要性。建议梁老师在活动总结与反思中把学生思维冲突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得具体一些。

    13078164093
    130781640933年前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教室的长的概念,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建构。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实物,促进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的理解。

    13078164093
    130781640933年前

    本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教师是否先试范,毕竟二年级学生的组织和操作能力有限。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教育有多长》是学生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参赛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量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量,才能体会到量;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参赛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如果学生进行测量后不能准确说出测量结果,该怎么办?学生在交流测量结果时,小组内的分工没有明确分享测量结果的人员。

    泡泡龙
    泡泡龙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泡泡龙
    泡泡龙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学生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参赛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量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量,才能体会到量;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参赛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如果学生进行测量后不能准确说出测量结果,该怎么办?学生在交流测量结果时,小组内的分工没有明确分享测量结果的人员。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泡泡龙 预设我们确实需要更详细,有关小组合作与分工的问题不能只靠一节课,需要长期的培训。

    泡泡龙
    泡泡龙3年前

    本节课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学生们通过有效地教学工具充分地参与课堂的实际操作,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不能提升知识点的新高度,收效挺大的。

    zhangwuping
    zhangwuping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黄少初
    黄少初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zxm123
    zxm1233年前

    本课通过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积极性。

    zxm123
    zxm1233年前

    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而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zxm123
    zxm1233年前

    梁老师教学设计中通过布置课室的生活情境中引出 “我们的课室究竟有多长” 这个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张敏芳
    张敏芳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中,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测量教室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张敏芳
    张敏芳3年前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活动课组织纪律、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张敏芳
    张敏芳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设计新授环节中,设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探索度量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解决问题。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室有多长” 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本班学生具备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的良好习惯。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在执教这一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供参考:在小组合作前我请一个小组示范怎么量教室的长,当这个小组工具数学书摆歪了,我停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量科学吗?” 当数学书摆得有点倾斜我问学生,这样摆标准吗?当小组量到一半我问大家,摆了几次你还记得吗?” 我以问题串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测量时我们要注意哪些?” 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告 诉我 “一要紧挨着,二要直着量,三要计数准确学生在小组示范和讨论中得出一人摆工具一人做标记一人数数,接着我让 10 个小组定好每个组员的任务和小组的测量工具。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感谢你的意见,适当的追问确实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是” 以生为本” 的核心所在。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本节课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操作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个人参与到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用不同工具测量了教室有多长,合作交流,分享了测量教室的经验学生在” 自己摆,自己标,自己数,自己说” 中感受长与短积累几何经验。

    马熠华
    马熠华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测量单位的多样化,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

    zys
    zys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zys
    zys3年前

    本堂课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到度量的本质-度量单位的累加,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反思积累足够的素材。

    zys
    zys3年前

    本堂课梁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在交流与分析中对测量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在交流中,设置了足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8826055965
    18826055965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节课设计巧妙,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升了学生的理解,非常好。

    马熠华
    马熠华3年前

    《教室有多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测量单位的多元化

    黄少初
    黄少初3年前

    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黄少初
    黄少初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是” 以生为本” 的核心所在。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本节课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操作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马熠华
    马熠华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中先了解学生的学情,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谭应新
    谭应新3年前

    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谭应新
    谭应新3年前

    本堂课梁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在交流与分析中对测量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在交流中,设置了足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黎老师
    黎老师3年前

    学生在未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已经有了自然测量的经验。定制新课桌的情景,激活了探究欲望,引发认知冲突:“同样的课桌长边,为什么数量不相同?” 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谭应新
    谭应新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学生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参赛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量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量,才能体会到量;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参赛团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如果学生进行测量后不能准确说出测量结果,该怎么办?学生在交流测量结果时,小组内的分工没有明确分享测量结果的人员。 泡泡龙 Reply73 泡泡龙 2 小时前

    黎老师
    黎老师3年前

    适当的学具为学生有效操作提供了保障,丰富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真实体验提供了实践支撑。在找几厘米、估、量、画等操作活动后,通过交流、辨析、反思逐步明晰了用直尺量和画的方法,体会度量的本质。

    黎老师
    黎老师3年前

    作为测量教学的起始课,本课中的一些结构与方法(如:观察、认知、体验、操作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做了很多的铺垫。

    王妮
    王妮3年前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王妮
    王妮3年前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王妮
    王妮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是” 以生为本” 的核心所在。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本节课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操作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13413699849
    134136998493年前

    测量工具不同,实质上就是单位不同,所以量就不同。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节非常好的起步课!

    13413699849
    134136998493年前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19830407663
    19830407663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教学时,梁老师创设了 “想知道教室有多长”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作测量标准去量教室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二、 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wucuijuan
    wucuijuan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节课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本节课的数学活动经验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13316327803
    133163278033年前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教师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15818088691
    158180886913年前

    在小组合作前可以先请一个小组或用微课示范怎么量教室的长,这样在操作中学生会完成得更好。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测量是把待测量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它使物体的属性具有了量化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体可测量的属性。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13316327803
    13316327803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让学生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3450388094
    13450388094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Ywf20063012!
    Ywf20063012!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和量感的理解。

    pppp
    pppp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成功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测量活动亲身经历测量过程感知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用棱长 1cm 的小正方体来测量 “特权卡” 的长度渗透 “数形结合” 的思想,发展了测量意识。

    木可柯
    木可柯3年前

    测量工具不同,实质上就是单位不同,所以量就不同。在经历了学习活动后,学生从直接经验中生成了感性认识,对 “量感”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节非常好的起步课!

    19830407663
    19830407663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18022207725
    18022207725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节课是度量的种子课,让学生建立一种概念:需有有统一的单位,才能去度量,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3435408141
    13435408141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 1、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2、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后能直接亲身经历测量过程,感知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发展测量意识。

    13928263966
    13928263966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作测量标准去量教室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15113633437
    15113633437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第 1 课时。本课作为这单元的第 1 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不同测量工具,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这节活动课,课堂的掌控、学生的突发奇想,都是难以预见的,而通过关键问题的引导,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测量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琦
    3年前

    量感的建立离不开测量的过程,多样的测量工具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样的测量体验,并且得到多种测量结果,让学生充分地测量,对比,感知不同测量工具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从而感知到要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13413699849
    134136998493年前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wucuijuan
    wucuijuan3年前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

    飞衣
    飞衣3年前

    《教室有多长》 一课是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设计,是在学习了 “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 “测量” 内容的开始,是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的准备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测量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积累测量方法,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感知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3924564798
    139245647983年前

    本节课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以 3 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18927789177
    189277891773年前

    梁老师的课实在有效。关于度量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痛点。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实操性的活动。教师对于这类操作活动在心里有害怕的情节,所以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往往是忽略了实践而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讲授知识点。梁老师的课堂是站在学生怎么学习的的基础上去考量的。帮助孩子建立积累活动经验的平台,给予孩子的机会去触碰测量的要点,才能使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蜕变
    蜕变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后能直接亲身经历测量过程,感知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发展测量意识。

    18091811467
    180918114673年前

    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本节课在老师的谈话中,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起点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王婷83221
    王婷83221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王婷83221
    王婷832213年前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王婷83221
    王婷832213年前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龙江实验
    龙江实验3年前

    量感是指通过视觉触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建立学生的量感,可以使学生对量的理解不在停留表象阶段。本节课梁老师通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大量的测试,让孩子们在活动经验中形成量的感知,丰富量的体验。使孩子们在愉悦的探究合作活动中,体会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了解了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的能力。

    余泳红
    余泳红3年前

    梁老师成功创设了 “教室有多长” 这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 “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度” 为主线,结合具体情境,从 “测量路线的确定”- +“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活动的分工”→“测量结果的记录’→“测量结果的思考” 经历一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再通过反思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巧妙地引导学生规范测量方法,成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成功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测量活动亲身经历测量过程感知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 - 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chairman
    chairman3年前

    学习数学技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含动作技能的心智技能。学习 “量”,仅仅停留在名词识记和单位换算显然是不够的。“量” 的最大特点是抽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正确把握。因此,“1 厘米” 这个概念的建立依靠学生亲身体会,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沉淀这种感觉,概念就清晰了。

    yangxingdi1987
    yangxingdi19873年前

    梁老师通过 “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等活动,充分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的意义有的深刻的理解。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在” 量 “中体会” 量 “。充分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动手操作的时间。

    刘颖
    刘颖3年前

    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 “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 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 “实际发展水平” 向 “潜在发展水平” 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刘颖 谢谢您的肯定,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的

    刘颖
    刘颖3年前

    这节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十分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是供给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最终引导学生自主测量身高多少米,再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资料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进取性。

    mustcome
    mustcome3年前

    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py20111209
    py20111209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自我感性认识,而这种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经验。梁老师在这节课中,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深刻体验,往往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单位量的表象,并建立单位量感,切实让学生的量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mustcome
    mustcome3年前

    (龙江实验学校)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zengjing1002
    zengjing10023年前

    细读了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后,个人有以下感悟与大家共商榷: 一、沟通经验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本课《教室有多长》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就是要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学生在 “量” 的过程中体会 “量” 的存在。并初步感知 “量” 的大小或长短。 二、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 本课设计从怎么量教室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测量,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三个环节步步紧扣,层层递进, 三、联系生活凸显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学生在测量教室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 “怎么量” 的活动学会思考,“选什么测量工具” 学会分析,“量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学生表达。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体验量感的存在。 四、个人几点小建议: 1.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情境安排是否可以更有趣些。 2.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测量体验教室有多长后,是否安排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分享讨论对比测量的结果,从而更加强烈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 当学生有一定测量经验后,引导培养学生 “估一估” 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zhangliyi
    zhangliyi3年前

    首先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其次,我也想就第二稿,想向梁老师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 1、本节课是第六单元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学生只有生活经验,还没有真正学习长度单位的。我记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②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③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物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我的问题是 “为什么这节课就要体会统一度量单位呢?” 我记得是要到《课桌有多长》这节课要需要统一度量单位,从而引入尺子,引入 “厘米” 2、看到第二稿中提到 “孩子已经具有测量窗户的经验”,不知道是怎样的测量经验呢?是孩子已经学会测量方法?(我这里的测量方法指的是:一个挨着一个,做好标记)如果孩子已经有这样的经验,这节课还需要讨论测量方法吗? 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顺德龙江实验学校    张丽仪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zhangliyi 谢谢您的反馈,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的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zhangliyi 感谢你提出的疑问,让我们再次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你提到的 “体会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这一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课时《教室有多长》是借助非标准单位体会,第二、三课时的《课桌有多长》《》是标准单位 “厘米、米” 作为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是为了更方便与人沟通交流而约定熟成的;学生体会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是逐步完善,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其二,你提到了测量经验的问题。我们通过课前的访谈与观察,发现学生对测量并不是一片空白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经经验,让他们的测量经验不断完善,逐步发展量感。

    赵晓珊
    赵晓珊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桌子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量感的建立离不开测量的过程,多样的测量工具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样的测量体验,并且得到多种测量结果,让学生充分地测量,对比,感知不同测量工具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从而感知到要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是” 以生为本” 的核心所在。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本节课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操作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yuguikuan
    yuguikuan3年前

    本节课是测量的第一课时,二年级的小朋友没有操作、测量经验、长度概念也基本没有的情况下建议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况,要从学生已经的经验的出发,找孩子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顺德龙江实验学校    余老师
    英
    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整个流程很清晰。《教室有多长》一课,是学生从 “抽象” 的长度,过度到具体 “量化” 的过程,为学习统一长度单位打下基础。利用多种测量工具,让学生在 “玩中学”。但我有一个疑惑 ,测量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动手测量前讨论出来,还是在测量后总结出来?还是先讨论,测量后补充? 有试过学生用了不同长度的尺子叠在一起测量的情况。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包涵! 龙江实验学校 曾老师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 谢谢您的建议,我会认真思考。

    liuyanghui
    liuyanghui3年前

    梁老师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打开学生思路展开自己的思考,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此阶段的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很多时候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放手让学生实地测量不仅累积了活动经验而且在 “量” 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测量过程感知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渗透 “数形结合” 的思想,发展了测量意识。

    林凯容
    林凯容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即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重点是借助多次的实际测量,让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为后续学习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统一的度量单位。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新版课标首次提出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把长度单位的学习放到更大的背景当中,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构建和理解测量知识,体验测量过程并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源头,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量” 源于 “量”,“量” 是 “量” 的结果,要让学生很好地形成长度这一 “量” 的概念,需要让每个学生有操作,让每个学生有个体的独特感受及表达权,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初步经历和体验标记、比较、相等、单位复制、可加性这五个测量活动的基本性质。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体会量的长度是由多个度量单位累加起来的,也就是说用与度量相同的较小的量,看看被度量的量有几个较小的量,这就是度量的本质,让学习在实践测量中真实的发生。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我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有些教材直接学习标准长度单位 (厘米、米) 。而北师版教材在引出标准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 ——— 测量教室有多长?“长度” 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非常谢谢您的宝贵意见,收到您的回复。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也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因 此,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在明确实际测量的对象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方法关系到测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进行,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测量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 ——— 包 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学生在一年级曾经经历过简单的测量活动,比如比较两个文具盒谁长、谁短,比较身高等。为了更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我们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前测。具体问题包括: ①考查学生对数与量的理解程度;②考查学生的长度空间观念;③考查学生运用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庞加莱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 因此,几何学所研究的空间本身是人为设定的,设定的基础就是度量,度量的基础就是两点间距离,即线的长度。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让孩子直观感受长度这个量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第一,我们把教室的桌椅摆好,让学生有空间去发现感受长;第二,孩子们自己去指一指,感受教室的长,确认两点之间的距离;第三,为了让孩子更加直观地体会到 “长” 这个量,我们用红色的贴纸清晰地贴出来。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这一过程就是让孩子从平面产生 “线” 的过程,让教室的 “长” 具象化,让测量具有可操作性!突出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距离的长度,深刻理解了 “长” 的概念,也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儿童已有的测量经验是多样而且并不标准规范,这是他们的经验起点。好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暴露这个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为此我们将第一个学习活动确定为初步尝试测量,意图在于展现学生的测量方法。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测量后,教师提出:你是怎么测量的?在测量时有什么好的小妙招吗?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想出解决办法。如,测量工具的首尾相接,不要留空隙。做标记,沿着直线测量等。在分享交流时明确了测量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只有孩子自己亲身经历了他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就有了内驱力!经验的梳理以及方法的总结为学生在第二次测量过程中扫清了活动经验不足而带来的障碍。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测量活动本身来看,明确分工的意义在于让儿童有参与的意识和目的性,但是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过于细化的分工也会带来学习活动的机械性。所以我们在此次活动重点培养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以参与性和目的性的提高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设计游戏活动,增加活动变式,深化思维发展在游戏活动环节中,我们注重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及年龄特点,设计了搭一搭、比一比的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孩子体会到相同长度单位累加得越多,量就越大;同时也感受到长度单位不同时,即使数量相同,但长度结果却是不同的,变式学习活动的增加,深化学生思维的发展。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cao97210 谢谢您的建议,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的

    杨艳芳006
    杨艳芳0063年前

    (龙江实验学校)这节课主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同时学数学也是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老师这几课很好的利用生活情景来学习引出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孩子们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源于生活,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源于生活。让孩子实践中认识新知,学习既有兴趣,也轻松和谐。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达成共识 “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学会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当然我想还是会有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 “0” 刻度,所有还是要多给孩子们更多的使用工作的锻炼机会。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杨艳芳006 谢谢您的建议,收到您的回复。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在揭示度量本质的这一难点问题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的策略,将每一个工具的长度抽象为度量的标准,将测量活动抽象为就是要数一数某一长度中有多少个度量标准,揭示了度量的本质,实现了数学活动中操作经验向思维经验的提升和发展。

    cao97210
    cao972103年前

    无论用哪种工具,都是以一定的长度作为标准去度量教室的长,教室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度量标准就是教室的长。把孩子动手操作的结果用抽象的数学符号、图示表示出来,即实现从三维到二维之间的空间转化,提升孩子的思维经验。

    范桂姬
    范桂姬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化,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因此我有一个建议: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过程后,体会了测量方工、测量工具的多样化后,不要去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个测量工具?为什么?不要把测量教室的工具进行优化,虽然优化是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但是却局限了孩子的思维。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范桂姬 谢谢建议,收到您的回复。我会认真再修改教学设计。

    jiangxiaofang
    jiangxiaofang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测量加以理解,从体验中感受合作、交流和学习的乐趣,在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的探讨中,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并能估计一定的长度,拉近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lutanshuqiong123
    lutanshuqiong1233年前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一定的认识。拜读了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后,个人感觉先让学生在 “观察、讨论、操作、概括和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最后的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上的例子,比如:牛奶盒,笔盒等让学生摆长和短,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实验学校琼)

    朱锐
    朱锐3年前

    《教室有多长》对于已经熟悉周长概念的学生一次亲身体验周长的体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有很强的塑造性,小组的合作,交流,体现了新的课堂表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朱锐
    朱锐3年前

    《教室有多长》对于已经熟悉周长概念的学生一次亲身体验周长的体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有很强的塑造性,小组的合作,交流,体现了新的课堂表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龙江实验学校刘光花
    龙江实验学校刘光花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梁老师教学设计中通过布置课室的生活情境中引出 “我们的课室究竟有多长” 这个生活问题,巧妙地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龙江实验学校+唐柳珍
    龙江实验学校+唐柳珍3年前

    这一课让孩子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同时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游戏的设计注重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深化学生的思维发展。

    冯燕
    冯燕3年前

    梁老师创设了 “想知道教室有多长”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作测量标准去量教室的长,结果学生发现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这时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就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这对于建立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有着重大的意义。

    广
    广3年前

    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18023637080
    180236370803年前

    梁老师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真正实现从 “量” 中体会到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13534416028
    135344160283年前

    细读了梁老师教学设计二稿,教学设计紧扣 “量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让学生知道统一测量物品、规范测量方法,为统一测量长度单位埋下伏笔。但有些细节值得思考: 1、本节课是测量的起始课,在这之前,有关长度方面,学习只是认识了长短、高矮,没有测量的任何经验。“课前,同学们已经有了测量窗户的长的经验” 这样安排合理吗?这里是不是说明了学生已经会测量了? 2、本节课主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但由于学生对测量是零基础,直接放手让学生测量,学生可能会蒙圈,不知如何入手。 另外,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出现选择的测量的物品不够,测量无法进行,找不到方法;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同一次测量;没有一个紧挨着一个等问题。老师这时该怎么处理?是否在小组里引导他们,还是在全班汇报时再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 3、在发现:“测量工具长度不同,测出的数据也不同” 时,是不是先强调 “同样是测量教室长度” 或 “教室长度不变” 呢?

    wangjing
    wangjing3年前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在动手后的交流碰撞中,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做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Tina
    Tina3年前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践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的表象,赋予学生 “量感” 自然生长的力量,促成由 “生活量感” 向 “数学量感” 的转变。量感” 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长期的历练,是学生实践的结晶。

    Tina
    Tina3年前

    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Tina 谢谢您的肯定,我会继续加油的。

    Tina
    Tina3年前

    本节课体现了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会 “量” 的实际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叠加量感,通过应用促进学生量感的内化。

    Tina
    Tina3年前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野营很凉
    野营很凉3年前
    1. 测量和汇报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方法的优化,即可选用一些较长的物品,减少测量的次数。
    野营很凉
    野营很凉3年前

    本节课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

    野营很凉
    野营很凉3年前

    教学中要注意,如果学生测量中没有做标记或没有一个挨着一个测量,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野营很凉
    野营很凉3年前
    1.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测量方法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测量方法,积累更多、更丰富的有关测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野营很凉
    野营很凉3年前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过程与结果的反思,总结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但要注意,对于使用相同测量工具的小组,要引导学生关注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结果不一致,就要反思找原因;如果结果一致,还要看看他们测量的标记是否在一条直线上,看看测量最后剩余的那一部分的长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也要反思找原因。只要能找到产生测量误差的操作方面的原因,就不难归纳总结出测量过程的注意事项。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野营很凉 二年级学生第一次进行测量,个人觉得更注重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数据是否非常准确这一点对二年级要求过高了。

    13430337891
    134303378913年前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入手,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3430337891
    134303378913年前

    本课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单位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

    13430337891
    134303378913年前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13430337891
    134303378913年前

    梁老师在这一节课中巧妙地设计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13430337891
    134303378913年前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在今后的学习,我们应该都要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751286485
    7512864853年前

    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

    751286485
    7512864853年前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这些教育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751286485
    751286485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中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751286485
    7512864853年前

    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

    梁茵-华附
    梁茵-华附3年前

    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梁茵-华附
    梁茵-华附3年前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 度量单位的累加,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反思积累足够的素材。

    梁茵-华附
    梁茵-华附3年前

    注重活动之后的交流与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交流与分析中对测量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在交流中,设置了足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梁茵-华附
    梁茵-华附3年前

    学生在未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已经有了自然测量的经验。定制新课桌的情景,激活了探究欲望,引发认知冲突:“同样的课桌长边,为什么数量不相同?” 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梁茵-华附
    梁茵-华附3年前

    再次测量课桌长度,首位呼应,既巩固了测量方法,又扩展了厘米表象的外延。作为测量教学的起始课,本课中的一些结构与方法 (如:观察、认知、体验、操作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做了很多的铺垫。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在上课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操作活动空间,建议将教室中的课桌椅移出,学生坐在小凳子上,在地面上画出 6 条表示教室长度的线,再加上教室本身的 2 条长,共 8 条,方便各小组有序活动。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测量方法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测量方法,积累更多、更丰富的有关测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heyongjian 感谢你的建议,我们会改进教学设计,继续加油。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结果和测量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分享。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热情鼓励学生的不同方法,同事也要对学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过程与结果的反思,总结测量时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对于实验相同测量工具的小组,要引导学生关注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yanzi
    yanzi3年前

    第三个环节:应用提升,渗透 “量感” 价值,很值得学习、借鉴

    郑佳玲
    郑佳玲3年前

    很棒,学习了

    郑佳玲
    郑佳玲3年前

    做中学,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视,有助于学生理解

    郑佳玲
    郑佳玲3年前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能力

    郑佳玲
    郑佳玲3年前

    提问贵在引导,梁老师的提问有水平

    yanzi
    yanzi3年前

    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最喜欢哪个测量工具?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学习,数学中经常会有比较和优化的选型,可以培养学生对比和优化的思维

    yanzi
    yanzi3年前

    细节问题考虑很多,比如注意点:1:做好标记;2:一个紧挨一个;3: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其实也帮以后实际使用同一单位测量做了铺垫,后续长度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yanzi
    yanzi3年前

    确实这里产生了联系,厉害!—— 巩固测量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通过比较,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yanzi 谢谢您的回复。

    yanzi
    yanzi3年前

    在实际教学中,测量两个层次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单位累加越多,量就越大;单位不同,即使数量相同,量也不同。学生初学时很容易混淆,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更易于理解

    郑佳玲
    郑佳玲3年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华附何梓晴
    华附何梓晴3年前

    常见的 “量” 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等等。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教室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学 “量” 的时候忽略了学生 “量感” 的培养。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 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华附何梓晴
    华附何梓晴3年前

    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关于量的估测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比如估测时间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建立一个 “标准”。1 节课 40 分钟,课间休息 10 分钟,做一次眼保健操 5 分钟。有了这些标准,就不难估测出经过时间的长短。又如在估测长度时,可以事先通过测算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 1 步有多长,在具体估测时可以通过跨步的方式进行辅助,等等。经常这样练习,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量感的形成也会更加稳固。

    华附何梓晴
    华附何梓晴3年前

    对于 “量感” 的培养,也可通过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实现。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某一操作主题,其次,通过 “量一量、做一做” 等实践操作活动形成丰富的 “量感”。如: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多少道口算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便能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一分钟有多长,从而逐渐形成 “量感”。

    华附何梓晴
    华附何梓晴3年前

    综上所述,“量” 的学习本来就贯穿于学生的生活的四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 “量” 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实感。学生只有在真实额感觉中学习,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量感” 的培养不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缺失和忽略的一部分。然而,数学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引导和训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逐步建立起对 “量” 的感受。

    华附何梓晴
    华附何梓晴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设计生动有趣,相信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刘雅芳
    刘雅芳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有大量的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 “量感”。

    刘雅芳
    刘雅芳3年前

    “量感” 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说起 “量” 一 - 定不陌生。常见的 “量 " 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等等。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教室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学 “量” 的时候忽略了学生 “量感” 的培养。梁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学习了。

    张颖森
    张颖森3年前

    本堂课的活动设计都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化抽象为具象,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张颖森
    张颖森3年前

    量感的建立离不开测量的过程,多样的测量工具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样的测量体验,并且得到多种测量结果,让学生充分地测量,对比,感知不同测量工具带来的优势与弊端,从而感知到要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张颖森
    张颖森3年前

    数学教学在注重多样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优化意识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张颖森
    张颖森3年前

    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张颖森
    张颖森3年前

    教师要注重活动之后的交流与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交流与分析中对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张颖森 谢谢你的回复。

    刘雅芳
    刘雅芳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刘雅芳
    刘雅芳3年前

    往后的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刘雅芳
    刘雅芳3年前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因为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而忽略了学生 “量感” 的培养。

    boe
    boe3年前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boe
    boe3年前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level
    level3年前

    课的伊始,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boe
    boe3年前

    本节课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level
    level3年前

    课的伊始,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level
    level3年前

    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逐步培养量感。

    level
    level3年前

    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逐步培养量感。

    boe
    boe3年前

    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level
    level3年前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

    level
    level3年前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

    level
    level3年前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提到只有北师大版的教材让学生自选测量工具,确实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用自选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的结果,突出了量感中的 “量”,逐步建立了量感,发展了量感。

    level
    level3年前

    本课老师设计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level 谢谢您的肯定,收到您的回复。

    liuguorui
    liuguorui3年前

    让每个学生有个体的独特感受及表达权,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初步经历和体验标记、比较、相等、单位复制、可加性这五个测量活动的基本性质,体会量的长度是由多个度量单位累加起来的.

    boe
    boe3年前

    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使用不同的书本去测量,教师要注意及时地引导。

    华附陈可涵
    华附陈可涵3年前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并且有小组合作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有锻炼。

    华附陈可涵
    华附陈可涵3年前

    该节课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测量方法测量教室的长度,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学生学会测量方法,同时积累更多、更丰富的有关测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华附陈可涵
    华附陈可涵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设计结合现实生活,生动有趣,相信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liuguorui
    liuguorui3年前

    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

    华附陈可涵
    华附陈可涵3年前

    学习到了!课堂设计巧妙,教师引导提问很棒。

    liuguorui
    liuguorui3年前

    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华附陈可涵
    华附陈可涵3年前

    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liuguorui
    liuguorui3年前

    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liuguorui
    liuguorui3年前

    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通过操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liuguorui
    liuguorui3年前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提到只有北师大版的教材让学生自选测量工具,确实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用自选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的结果,突出了量感中的 “量”,逐步建立了量感,发展了量感。

    陈奕君
    陈奕君3年前

    梁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引导,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确定测量对象等,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先分析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lgh
    lgh3年前

    说的真好,学习了

    lgh
    lgh3年前

    本节课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学生兴趣浓厚。

    陈奕君
    陈奕君3年前

    小组合作测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了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陈奕君 谢谢您的肯定,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的

    lgh
    lgh3年前

    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lgh
    lgh3年前

    在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的探讨中,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并能估计一定的长度,拉近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lgh
    lgh3年前

    这节课实现从三维到二维之间的空间转化,提升孩子的思维经验。

    陈奕君
    陈奕君3年前

    课堂中注重活动之后的交流反思,既是对测量活动的总结,也是对测量方法的讨论,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陈奕君
    陈奕君3年前

    最后播放测量发展小视频的环节设计很不错,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把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浸润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陈奕君
    陈奕君3年前

    本节课梁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形成对物体的切身感受,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陈奕君 谢谢您的肯定,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的

    鱼鱼鱼
    鱼鱼鱼3年前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鱼鱼鱼
    鱼鱼鱼3年前

    量感是指通过视觉触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建立学生的量感,可以使学生对量的理解不在停留表象阶段。本

    鱼鱼鱼
    鱼鱼鱼3年前

    “量” 源于 “量”,“量” 是 “量” 的结果,要让学生很好地形成长度这一 “量” 的概念,需要让每个学生有操作,让每个学生有个体的独特感受及表达权,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初步经历和体验标记、比较、相等、单位复制、可加性这五个测量活动的基本性质。

    鱼鱼鱼
    鱼鱼鱼3年前

    小建议: 1.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情境安排是否可以更有趣些。 2.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测量体验教室有多长后,是否安排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分享讨论对比测量的结果,从而更加强烈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 当学生有一定测量经验后,引导培养学生 “估一估” 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鱼鱼鱼
    鱼鱼鱼3年前

    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鱼鱼鱼 谢谢您的评价,我们继续努力的。

    fangbingxiang
    fangbingxiang3年前

    量感是指通过视觉触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建立学生的量感,可以使学生对量的理解不在停留表象阶段。

    fangbingxiang
    fangbingxiang3年前

    测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用自选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的结果,突出了量感中的 “量”,逐步建立了量感,发展了量感。

    fangbingxiang
    fangbingxiang3年前

    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fangbingxiang
    fangbingxiang3年前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

    fangbingxiang
    fangbingxiang3年前

    这一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比长短”,并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以此为基础,第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华附刘老师
    华附刘老师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放手让学生实地测量,使学生不仅累积了活动经验而且在 “量” 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华附刘老师
    华附刘老师3年前

    本课学生在测量过程感知到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渗透 “数形结合” 的思想,发展了测量意识。

    华附刘老师
    华附刘老师3年前

    梁老师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构建和理解测量知识,体验测量过程并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源头,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华附刘老师
    华附刘老师3年前

    梁老师联系生活凸显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学生在测量教室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 “怎么量” 的活动学会思考,“选什么测量工具” 学会分析,“量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学生表达。

    华附刘老师
    华附刘老师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华附刘老师 感谢您的回复,我们会继续改进。

    刘玲
    刘玲3年前

    选取的教室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刘玲
    刘玲3年前

    在玩中练,在练中玩,非常注重对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引导,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确定测量对象等,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先分析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刘玲
    刘玲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给了很具有启发性。除了对学生量感活动的重视,还在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学 “量” 的时候忽略了学生 “量感” 的培养。

    刘玲
    刘玲3年前

    在教学中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

    刘玲
    刘玲3年前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刘玲 感谢您的回复,我们会继续加油的。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请学生先思考怎么测量教室有多长,然后小组合作测量,此环节中教师的小组合作要求明确,学生活动才有序,很值得学习。而且在注重多样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优化意识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

    何宛颐(华附)
    何宛颐(华附)3年前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过,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

    何宛颐(华附)
    何宛颐(华附)3年前

    量感是比较抽象的,必须要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感受

    何宛颐(华附)
    何宛颐(华附)3年前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在活动中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受。

    何宛颐(华附)
    何宛颐(华附)3年前

    操作活动较多的话,时间的把控,小组活动的组织分工等就更加重要,需要事先做好约定说明,才能让课堂活动更加有秩序地进行。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何宛颐(华附) 收到您的回复,我们会改进的,再细化细节。

    何宛颐(华附)
    何宛颐(华附)3年前

    关于长度单位的量感,目标要让学生眼睛里有一把尺子,关系到估计,后续关于重量单位的量感,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操作,才能将抽象的量感化为具体,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斌斌有礼L
    斌斌有礼L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一课,有一个非常大困难,就是学生在汇报环节,难以把刚才的测量过程重现,此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测量活动的还原。 因此,让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用手机拍摄记录下学生测量的过程,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 同步投屏到屏幕上 ,使全体学生对刚才的测量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回忆和表述。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斌斌有礼L 很好的建议,谢谢

    温泉
    温泉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身实地的让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从而感受到 “量”,进而体会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和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云云
    云云3年前

    作为量感的基础培养课,通过小组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间接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单位的必要性问题,为后面单位学习和空间感搭建很好的基础。梁老师这个课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加强了学生实操能力

    静静
    静静3年前

    这节课的测量过程体现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zxzy
    zxzy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量感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zxzy
    zxzy3年前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在操作中慢慢感受到量的变化,逐步培养量感。

    静静
    静静3年前

    这节课落实了让学生 “做中学” 的要求,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可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老师的提问很有水平,指向性清晰明了,这节课的设计太棒了!

    静静
    静静3年前

    这一过程就是让孩子从平面产生 “线” 的过程,让教室的 “长” 具象化,让测量具有可操作性!突出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距离的长度,深刻理解了 “长” 的概念,也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zxzy
    zxzy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先思考再行动,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发展度量意识,形成量感。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zxzy 感谢您的回复。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要引导学生反思测量出现误差的原因,只要能找到产生测量误差的操作方面的原因,就不难归纳总结出测量过程的注意事项。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heyongjian 收到您的回复,感谢您提出的建议。

    heyongjian
    heyongjian3年前

    测量前应鼓励学生队测量工具进行思考并讨论,学生会想出很多种方法的。

    Osc_csO
    Osc_csO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切实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学情运用简单的教学方式却能让学生更好理解领悟知识,起到一种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颖子
    颖子3年前

    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颖子
    颖子3年前

    梁老师通过实践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的表象,赋予学生 “量感” 自然生长的力量,促成由 “生活量感” 向 “数学量感” 的转变。量感” 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长期的历练,是学生实践的结晶。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颖子 感谢您提出的建议。

    颖子
    颖子3年前

    梁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量感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探究,通过实践来体会。

    binyunwei
    binyunwei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准备课,老师组织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让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Osc_csO
    Osc_csO3年前

    考虑到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方向偏差,可以组织两组同学进行同一种度量工具的测量,如用书本测量,一组紧靠墙壁进行,一组在教室中间进行,看看两组情况是否有偏差;结合一年级学习过比长短比大小都是在同一起点对齐后才比较的,可以作为课后思考提出,也利于低年级学生未能注意规范测量的习惯培养,为之后的准确测量铺垫。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Osc_csO 感谢您提出的建议。

    欧阳惠常
    欧阳惠常3年前

    回顾测量过程环节要注意什么。还有 4.用同一个长度的工具测量。三应用提升第一题设计意图练习的整合中练习的序号写错了(第 1 第 1 题)

    欧阳惠常
    欧阳惠常3年前

    个人觉得教学流程与细节设计把控到位,能给的意见是学生操作记录的表格建议用回书本上的表格(描述更清晰),在表格使用工具旁贴图,测量结果栏示范有 ()个 ()(测量工具)那么长。感觉学生更能理解记录方法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欧阳惠常 感谢的您提出的宝贵意见。

    云云
    云云3年前

    这一节课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而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并间接让学生感知单位统一必要性。

    云云
    云云3年前

    本节课梁老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形成对物体的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慢慢生成对量感的感悟。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梁丽源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梁丽源3年前

    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因此,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在 “教室有多长” 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组织学生操作,通过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邓卓华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邓卓华3年前

    本节课,梁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余秋倩
    余秋倩3年前

    梁老师用一个孩子很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的课室究竟有多长呢?” 入手,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教室有多长。紧接着,梁老师开始了 “ 解决哪里是课室的长、测量课室的长度” 等环节,让学生用尺子、书本、脚、橡皮等去实践量一量,充分感受测量单位不同,数量结果就会不同的道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量感。课的最后,梁老师设计三道应用拓展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体会对同一单位累加越多,量就越大。单位不同,数量不同,量也就不同。孩子们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邓卓华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邓卓华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教室有多长》一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呢?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陈京文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陈京文3年前

    《教室有多长》这节课是学生学习测量的第一课时,这是孩子们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一节准备课,本节课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感受思维的多样性)。选取的教室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我可以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梁老师的第二稿比第一稿的小组测量的表格比之前更简化了,建议如果学生出现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城区中心小学
    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教室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欧阳换群)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龙江城区中心小学刘丽清

    龙江城小李秀玲
    龙江城小李秀玲3年前

    “量感” 是对量的感受力,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发展学生量感需要让学生感量。培育学生量感的实践策略,“量感” 分为 “生活量感” 和 “数学量感”。生活量感是数学量感的基础,数学量感是生活量感的发展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节课梁老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从生活量感向数学量感过渡。学生通过测量活动,积累一种 “量与计量” 的数学眼光,形成对一些物体量的多少、大小、轻重、快慢、粗细、方圆、厚薄等的基本判断。本节课学生借助多次的实际测量,逐步培养学生用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量的大脑考量事物的能力。    

    龙江城小李秀玲
    龙江城小李秀玲3年前

    在培养学生 “量感” 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梁老师的《教室有多长》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梁老师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形成参照比较,对物体的量进行估测,从而提升学生的直觉判断。活动是学生量感的生长点、生发点。本节课学生在多次的实际测量活动中,亲身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把握事物的量的属性,获得事物量的感受。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学习了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受益匪浅,有两点感触很深,记录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 一、数学与生活的综合应用 《教室有多长》让孩子动用了身边的物品对熟悉的课室进行测量,让孩子发现身边的物品对于学习也是有重要作用的,用数学书、铅笔甚至用脚,直接地感知到课室有多长。梁老师从生活入手,将学生的量感逐步发展为数学量感。 二、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主题地位 整节课,老师就是一个学生的引路人,为孩子前进提供一个方向,把课堂的主人地位还给了孩子们。让学生选出自己方法测量,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组织孩子们交流讨论,再让孩子们进行汇报。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增强了,合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团队合作的精神,此外,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了,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佛山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佛山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教室有多长》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佛山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佛山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本节课紧扣 “量感” 主题,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现代教学需要经历 “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梁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即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重点是借助多次的实际测量,让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为后续学习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统一的度量单位。龙江城区中心小学丽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梁丽源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梁丽源3年前

    本课中,梁老师不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而是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 “再创造” 过程。梁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去量教室的长,学生用他们的 “尺子” 去量,测量过程经历了由复杂到相对简单的过程。这是多么精彩的体验活动,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验积累。有了这样的体验,梁老师再引出新的度量单位边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城区中心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梁老师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如何上好活动课,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课堂的掌控,学生的突发奇想,都是难以预见的。经过反复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以下几点:一、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二、思考: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经过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所以先让学生预习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再去测量。

    余秋倩
    余秋倩3年前

    在整堂课中,梁老师通过 “量一量”、“说一说” 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学会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做铺垫。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有多长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慢慢感受到测量单位不同,数量就不同,形成了初步的量感。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本课紧扣 “量感” 为主题,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的课堂设计唤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再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量的变化。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夏静纯)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请学生先思考怎么测量教室有多长,然后小组合作测量,此环节中教师的小组合作要求明确,学生活动才有序,很值得学习。而且在注重多样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优化意识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龙江城区中心小学夏静纯)

    13794006278
    137940062783年前
    在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学生经历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龙江城区中心小学周艳青
    13794006278
    137940062783年前

    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身实地的让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从而感受到 “量”,进而体会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通过小组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间接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单位的必要性问题,为后面单位学习和空间感搭建很好的基础。梁老师这个课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加强了学生实操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周艳青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在课程设计中,我有一方面很赞同。 现在的孩子们太缺乏生活经验了,这节课的设计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手段的认识,在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什么是 “量感” ,孩子们短时间内可能不能理解,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个思想进去,逐步实现从 “量” (liáng) 到 “量”(liàng) 的过程。此外,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所得到的测量结果,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陈京文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陈京文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想到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本量,有的用脚印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教室长,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城区中心小学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1、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体现在测量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了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进行操作体验,让每一名学生对测量都有最直接的体验,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 度量单位的累加,为进一步的交流与反思积累足够的素材。  3、注重活动之后的交流与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交流与分析中对测量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在交流中,设置了足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城小余淑贞
    城小余淑贞3年前

    教学情境引入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小组活动的要求设计也全面,设计好每个组员的任务,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测量的时候也作出了一些提醒,在这里我们是否也提醒他们在测量的时候,不但要把测量的工具一个紧挨着一个,或者是做标记也会,我们的工具也要紧靠着墙壁,测量的线与教室的长是重合的,小心量着量着方向就斜了。老师还可以建议完成得快的小组继续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从多个途径培养学生的量感。

    龙江城小刘雁萍
    龙江城小刘雁萍3年前

    梁老师在实践中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学生的积积极性应该会很高,他们会用书本、铅笔、直尺等量教室长度,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测量工具,学生可能出现混乱的局面,我建议操作时老师要启发学生: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不再增加工具,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学生才会想到可以做标记后数一数,接着用当前的工具向后摆,继续测量,达到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邓卓华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邓卓华3年前

    梁老师《教师有多长》这一课是根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设计的,是在学习了 “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 “测量内容的开始”,是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的准备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测量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积累测量方法,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感知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梁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寻找学生身边最生活化的测量活动 ——“教室有多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了解和掌握测量的相关知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设计中安排了三个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教室” 这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确测量方法,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在练习设计中,梁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不断深化并内化所学新知。与此同时,梁老师设计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学习活动经验。纵览全课,本课的教学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学习所需,有利于构建丰实、有效而灵动的数学课堂。

    城区中心小学
    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本节课以 3 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我认为把教材中的说一说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这个环节提前到学生开展测量活动之前进行,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测量;二是为了检查学生这节课前的预习情况、准备情况。 然后在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时 有这样的预设:若时间充足,可以引申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不同物体,量出的结果不同;用同一物品做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相同,为下节课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做铺垫。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欧阳换群)

    molimei
    molimei3年前

    梁老师引导学生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每个环节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文莹)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文莹)3年前

    梁老师的《教室有多长》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以 3 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文莹)
    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文莹)3年前

    本节课中,梁老师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本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一系列活动,发展量感。本课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量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molimei
    molimei3年前

    梁老师注重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及工具的多样性。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测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梁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有引导的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测量的体验活动中,教材选择的是让学生测量教室,梁老师考虑到学生的测量经验非常有限,有些可以说是他们的” 第一次”。教室的长度太长了,测量起来会有许多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对测量活动的体验,对于 “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这个问题,教材是把放在测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先经历测量的操作体验,再归纳得出测量应注意的的问题,梁考虑到学生测量实际操作很少,很多学生对测量的方法一无所知,于是让学生在测量前思考讨论这一问题,先明确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这样为后续测量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梁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梁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梁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顺德龙江中心小学
    顺德龙江中心小学3年前

    梁老师设计的《想知道教室有多长》通过让学生丰富、充分的感知,学生主动地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的细微精深,, 让静态的结论及其隐含的意义动起来,提高认知过程的质量。“计量单位” 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量感。所谓 “量感” 就是个体对量的感悟。《教室有多长》一课中,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测量教室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 “想、测、说”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讨论” 的过程,形成基本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顺德龙江中心小学
    顺德龙江中心小学3年前

    “量感” 的培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估测能力,但是 “量感” 具有个体性和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因此, 梁老师让学生在学习当下的内容时会调动先前的活动学习经验,在建构当下知识结构时又为下一学习做准备,前为后所用,促进知识的结构进一步扩展和丰富。把知识关联起来,体验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龙江城小龙对南
    龙江城小龙对南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重点、难点准确,并且能根据低年级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操作性较强,学情分析到位。

    龙江城小龙对南
    龙江城小龙对南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点,和已有的生活经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切入主题,也通过学生的看一看,量一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层层深入进行教学。重、难点能够分解突破,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索之旅,是一个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龙对南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学生对简单的判断是没问题的,但具体到有多长,多重,以及两个很接近的物体相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量感尤其重要。梁老师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教室,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学生对简单的判断是没问题的,但具体到有多长,多重,以及两个很接近的物体相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量感尤其重要。梁老师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教室,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麦转英)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学生对简单的判断是没问题的,但具体到有多长,多重,以及两个很接近的物体相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量感尤其重要。梁老师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教室,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学生对简单的判断是没问题的,但具体到有多长,多重,以及两个很接近的物体相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量感尤其重要。梁老师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教室,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麦转英)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整节课过程和结果都处理得较完美,通过动手操作,感受量感,减少学生测量出现了误差,误解,拓展学生思维。(刘妙芬)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老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利用多种方式方法组织学生去亲身体验测量教室和其他物体的过程,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整节课师生配合非常出色,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新知,值得本人学习。(刘妙芬)

    lilihua123
    lilihua1233年前

    梁桂梁老师通过让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为学生搭建探索的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教室的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建构量感。通过测量,让学生更对地关注身边的事物,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 “量”,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及感受数学的魅力,爱数学,学数学。 (麦转英)

    城小余淑贞
    城小余淑贞3年前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郭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各个学习活动的层层体验,层层铺垫,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概念表象,发展学生对物体的量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形成的 “量感” 精确化、精准化、精致化。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 “陈述性知识”,更是作为一种 “程序性知识” 而存在的。他们借助不同的参照物测量,让 “量” 可陈述,然后,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对教室的长的感受也从 “定性描述” 走向 “定量刻”。

    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梁老师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
    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3年前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 1 厘米、1 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13630103189
    136301031893年前

    本节课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自选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在多维活动体验中发展对 “量” 的切身感受,逐步形成量感。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在对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分析中丰富了 “量感” 直觉,帮助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时,能以某种方法推测出测量结果,促进量感的发展。

    城小余淑贞
    城小余淑贞3年前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各个学习活动的层层体验,层层铺垫,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概念表象,发展学生对物体的量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形成的 “量感” 精确化、精准化、精致化。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 “陈述性知识”,更是作为一种 “程序性知识” 而存在的。他们借助不同的参照物测量,让 “量” 可陈述,然后,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对教室的长的感受也从 “定性描述” 走向 “定量刻”。

    13630103189
    136301031893年前

    在小组合作测出教室的长度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汇报项目活动成果。一方面,基于学情,展示的每组汇报体现本组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倾听者、观看者可以提出问题,汇报组要解释说明。学生共享实践的流程、结果,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作的多样性,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初步感受身体上存在的、隐含的尺子。

    龙江城小刘雁萍
    龙江城小刘雁萍3年前

    这个教学过程中,应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龙江城小康秀仪
    龙江城小康秀仪3年前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能够对长短进行直接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梁老师意图通过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作为测量教室长度的工具测量、记录 “教室有多长”,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再通过 “搭一搭,比一比” 和 “估一估,画一画” 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感知度量,培养学生 “量感”,让学生经历了 “运用非标的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单位测量” 体验,有助于引学生对测量本质的理解、对标准长度单位的理解、对测量结果的理解,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一些活动经验。

    龙江城小康秀仪
    龙江城小康秀仪3年前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从 “运用非标的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单位测量”,教学活动设计比较好。关于练习设计编排上我有不同相法。我们来看看课本的练一练,第一题是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易拉罐)去测量,测量单位个数越多长度越长,也就是说长度与测量单位的数量有关。而第二题测量结果的测量单位数量相同,但所表示的总长度不同,是因为测量单位不一样。切实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现了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因此我个人认为练习顺序还是按教材编写意图来安排。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二稿反思

    《教室有多长》二稿反思

    第二稿的教学设计,在内容和教材的深度研究,与第一稿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在探索环节,更加详细和深入地预设学生探索测量活动的过程。对于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过程出现的预设、测量的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的筛选。但是,通过团队的再次探讨和在磨课过程中的不断地碰撞,第二稿上还是有一定的完善和优化空间。

    一、引入激趣环节,更应突出 “测量” 的必要性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产生的必要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设计第二稿的引入中,直接开门见山指出了测量对象 —— 教室。本着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让学生能快速进行课堂教学。然而,我们忽略了课题的重要一词 —— 测量。教室有了,为什么要测量呢?又该怎样表示出测量的结果呢?在设计稿中并没加以引导。所以,此处的引入还是较为肤浅的。可以修改为 “教室要进行装饰,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知道教室的长呢?” 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从而产生进行测量并进行记录结果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环节, 测量之前方法优化的重要性

    在探索新知环节,学生说出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的方法后,没有及时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例如:学生说了 “用数学书”,此处应该处理好三种层次:第一:用很多本数学书一本挨着一本进行量。第二:很多本不同的书一本挨着一本进行测量。第三种:只有一本数学书,用笔做好标志进行测量。这三种方法,都是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中产生的现象。我们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进行优化,通过演示、讨论等过程,让学生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优化,知道第二种方法是不方便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便的,从而为学生下一步进行正确的测量做好铺垫,让学生的测量更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小结环节,讨论测量方法及结论的多样性

    当学生通过亲身测量教室,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时,再让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这一环节是较为顺畅的,因为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测量过程,对这些测量结果是有感觉的。在总结时,可能孩子总结的内容和语言并不完整,但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并注意对各种总结进行梳理和板书。

    四、巩固练习环节,感受物体长度的抽象性

    在练习的设计中,第一题通过两位同学在同一时间,搭出不同高度的易拉罐,从而对比出同一单位长度,数量越多的,总长度越长。此时不应该只是关注到这一知识点,更应逐步将两个易拉罐搭出的高度抽象成细条的长度,形象地从实物抽象成细线的长度,在细线中进行感受物体的长度,从具体的实物逐步过渡到线,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后面学习线段的长度奠定基础。

    梁桂华
    梁桂华3年前

    教案终稿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案终稿设计:

    罗辉英名师工作室 梁桂华 二上 《教室有多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六单元 “测量” 第一课时《教室有多长》,书本第 49、50 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于实际测量 “教室有多长” 的学习活动,二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和空间都相对受限,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必要且高效的。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 100 以内的数数,对测量教室有多长所需要的同一单位数量的叠加的数数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类似 “妈妈的身高相当于我的两个身高” 这样的话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测量教室有多长的基础。

    【教材分析】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通过引导学生自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中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测量教室的长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使用的测量工具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用书本量、可以用尺子量、可以用身体量、可以用步长量…… 学生身边熟悉的任何工具,感知到:选定一物(一物之 “边”,一段长度),便可以度量!而所谓测量,就是同一度量单位不断累加而已!本课通过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使学生切实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估计或得到度量的结果,真正实现从 “量” (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量感,为后续学习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统一的度量单位,用这些度量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经历用身边熟悉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感受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合理性,体会测量就是同一度量单位的累加,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

    2.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切实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 在多次测量活动中与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度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教室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用同一度量单位的累加进行测量,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在讨论、交流、测量等活动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测量记录表、易拉罐、线绳、学生全身照图片、2 个圆片。

    学生准备:数学书、尺子、橡皮、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量感” 生长

    1. 师:同学们知道下周二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为了营造节日气氛,爸爸妈妈想给我们的教室做节日装饰。可是,爸爸妈妈们不知道教室有多长。(PPT) 一个小朋友们回答说:“教室很长很长。” 另一个小朋友回答说:“教室比我家客厅还长。” 你们觉得爸爸妈妈们能从这两个回答里知道教室有多长吗?

    2. 师: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

    3. 揭示课题并板书:测量教室有多长。

    【设计意图】结合临近的传统节日,创设 “生活化的情境”,提取 “生活化的问题”,印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从已有的、对长度的感觉入手,借助三个难以感受到教室具体长度的回答,以问题驱动揭示本课学习内容,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引发学生思考。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起点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小组合作探究,丰富 “量感” 直觉

    1. 师:哪里是教室的长?谁来指一指。

    (明确可以从前面的墙量到后面的墙,也可以从后面的墙量到前面的墙。贴上标志)

    2. 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量,怎么量?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汇报预设:

    (1)追问:怎样一把接一把?请你示范一下。(明确不重叠、不分开 紧接着)

    (2)追问:加一本语文书、一个本子接着量,可以吗?(这样要说清楚一共是几本数学书加几本语文书加几个本子,交流起来没有只用同样的数学书去量那么方便。)

    (3)追问:只用 1 把尺子怎么量?(明确做标志)

    (板书:尺子、数学书、铅笔、跳绳、脚长等的图片)

    4. 师:同学们想法真多,下接下来我们准备测量。请看活动要求(PPT):

    (1)只选择一种测量工具;

    (2)小组分工:摆、数数、记录、汇报;

    (3)测量 —— 填表。

    测量的时候请 1、3、5 小组在这里从前往后量;2、4、6 小组从后往前量。还有疑问吗?那就组长组织先确定工具和分工,再合作测量并填表。开始吧!

    【设计意图】虽然度量结果本身就是一个近似的数量,测量过程中无法避免误差,但可以减少客观的人为的因素。在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测量时,通过讨论交流,借助对比,让学生感受怎样的测量能减少误差,方便与人沟通,进一步体会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感悟 “数形结合” 与 “类比” 这两个数学思想方法。

    5.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有序地进行测量活动。下面我们进行汇报。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怎么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PPT)。

    汇报预设:

    (1)一本紧接一本,不够就把前面的移过来继续摆:老师我拍下了你们测的过程,一起看看(播放视频)。他们测得怎样?(板书:37 本数学书)

    (2)拉直绳子,固定绳子一段再转动绳子:你们组测的过程我也拍了,来看看(播放视频)他们怎么使用绳子测的?(板书:5 根绳子)

    (3)用尺子做标志:来看看怎么只用一把尺子量(播放视频)?(板书:48 把尺子)

    (4)用 1 个文具盒做标志量。(板书 47 个文具盒)

    (5)用数学本一本接一本量。(板书:60 个)

    (6)用脚量。(板书:45 只脚)

    ……

    【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了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积累了用身边熟悉的物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如书本、文具盒、跳绳、脚长…… 测量的活动经验。汇报的过程中再次让孩子们回顾与感受测量工具的多样性,不断反思与提升,积累更多的测量活动经验,体会测量就是相同单位的累加,发展量感,体会 “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方法。

    6.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测量方法,现在我们看看测量结果。每个小组都是测量教室的长,为什么测量出来的数都不一样?

    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测量工具长度不同,测出的数据也不同。(手势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绳子这个工具比较长,测出的数就比较小。尺子这个工具比较短,测出的数就比较大。

    7. 师:如果用这个固体胶测量教室的长度,那测出来的数将比这些数都(大)。

    8.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你最喜欢哪个测量工具?为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教学要重视直观和体验,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本环节学生通过测量教室长度的实践操作活动,加深了对单位长度的体验,通过对不同测量结果的对比、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测量与数、量都有关。度量单位不同,度量单位累积的数也不同;度量单位大,测出度量单位累积的数的数小;度量单位小,测出的度量单位累积的数大。进一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在注重多样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优化意识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选择了身边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后,通过对比,感受测量工具的合理性,渗透测量的策略。

    9. 师:通过同学们的测量,相信爸爸妈妈们能更好地感受我们教室的长。因为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输就不同;如果选择的测量工具相同,那测出的数也就相同。

    10. 师:回顾刚才的测量过程,你认为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汇报预设:

    (1)做好标记;

    (2)一个接一个;

    (3)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

    (板书:做标志、一个接一个、认真数……)

    【设计意图】活动后的交流反思,既是对测量活动的总结,也是对测量方法的讨论,为后续测量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量 (liàng) 起源于量(liáng),整个合租探究环节对于 “量” 的意义建构的 “体验” 活动贯穿至终,以选择的测量工具单位为重心,从感量的重心移至量感的建立;学生通过想一想、看一看、指一指、量一量、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逐渐体会量,建立量感,提高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意识,在体验中达成培养目标。

    三、应用新知提升,渗透 “量感” 价值

    1. 搭一搭,比一比。

    (1)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和总结。下面,我们进行 “搭一搭,比一比” 的活动(PPT)。

    ①比一比,谁搭得高?(相同的长度单位,数量不同进行比较)

    分别说一说你搭了几个易拉罐那么高。

    谁搭得高?为什么?

    (用绳子抽象出搭的高度,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每个易拉罐高度相同,但数量不同,总高度也不同;数量越多,搭得越高。)

    ②听指令搭一搭。(不同的长度单位,数量相同进行比较)

    师:每人搭一个,再搭一个。搭了几个啦?再搭 2 个,几个啦?再搭 1 个。搭了几个易拉罐那么高?

    师:都是搭了 5 个易拉罐那么高,为什么高度不一样?

    (突出:虽然都是 5 个易拉罐那么高,但由于易拉罐的高度不同,搭的总高度肯定是不相等的。)

    【设计意图】把教材练习中的第 1、第 2 题进行了整合,用一个活动实现学生对测量两个层次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测量就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单位累加越多,总量就越大;单位不同,即使数相同,总量也不同。

    2. 估一估,量一量。

    (1)师:刚才我们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来测量一下人的身高(PPT)。

    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谁来估一估这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PPT)演示量的过程

    (2)师:那我们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请拿出信封,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谁又快又安静。

    师:请这个同学来量一量,看看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实物投影)

    师:你量到自己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3 学生说)

    (3)师:老师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呢?请看(PPT)

    师:原来,成人与儿童身高与头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积累学生使用同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经验,巩固测量是同一长度单位的累加。设计学生量自己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更能体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比较,得出总量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 “倍” 埋下伏笔。

    四、拓展思维视野,建立 “量感” 延伸

    1. 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收获不少,谁来分享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2. 师:要知道物体有多长,离不开测量,下面我们跟随小视频了解测量的发展(PPT 出示测量发展微视频)。

    3. 师:测量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善于思考的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中要体现数学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把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浸润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4.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选择合适的工具量出教室的另外一条边长、家里一些物体(如餐桌、床、客厅……)的长。

    【板书设计】

    卢沛斯
    卢沛斯3年前

    在知识拓展设计中,能联系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回形针以及身高感受量感,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卢沛斯
    卢沛斯3年前

    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 “陈述性知识”,更是作为一种 “程序性知识” 而存在的。他们借助不同的参照物测量,让 “量” 可陈述,然后,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对教室的长的感受也从 “定性描述” 走向 “定量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20:38 · PVG 04:38 · LAX 13:38 · JFK 16: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