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4395050

15044395050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88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9 16:13:42 +08:00
9 G 99 S 95 B
15044395050 的最新回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感知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在操作、感知中思考,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量感。

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亲身参与测量活动,亲身去体验有多长,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在比较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这些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简洁。

紧紧围绕本次主题 “发展学生 “量感” ” 来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教师通过找对应关系理解化曲为直,通过想象、推理,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计算公式,建立模型。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边图形的内在联系。

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操作得出不同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操作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中也意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以一条可视的闭环线来界定图形的边线,将图形的内部、外部与边线三个部分清楚地表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观察和感知。“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感受,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的经验。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

量感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对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的感觉,侧重于对量态的体验与感悟。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感的培养需要借助学生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 “量感”,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周长的含义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通过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活动,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从哪里结束,初步形成周长概念。通过辨认哪些是周长,哪些不是,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加强感性的积累培养量感。

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的核心问题, 注重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看、摸、描、走、围、量、拼”,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 知、感悟、应用,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 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丰富多重周长表象的体验和积累,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以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感受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找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量感。

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画面引入新知,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借助他们所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研究工具,以此加深对计量单位本质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计量单位更为清晰的表象。 对于 “量感” 的培养,通过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实现。

引导学生体会时间概念数量化的价值,体会时间以数量信息的形式呈现,对生活事件的判断、评价和分析有重要作用。教学设计中 “解读情境,质疑提问” 和 “运用时间表解决问题” 两次去掉时间信息提问,再呈现时间信息提问,对比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将原本难以感知的时间数量化才能精准交流时间信息,从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通过回顾长方形的周长,感受长方形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联系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存在必然的量化关系,建立长度间 “量” 的表象。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提出生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教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课堂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钟老师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米用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学生认识 “米”,建立对 “米” 的认识,再通过估测、动手实际测量等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充分认识米。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5:36 · PVG 23:36 · LAX 08:36 · JFK 11:3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