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娣

刘思娣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5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2 15:24:51 +08:00
9 G 99 S 95 B
刘思娣 的最新回复

首次让学生们有足够的自由去选择测量的工具实际去测量教室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展量感,感受计量单位的不同引发的计量结果的不同,为后面统一计量单位的学习形成认知基础。在同学们产生探究疑惑以后,这样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物体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

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说一说到底有几个单位那么长,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为进一步学习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引 导学生借助尺子,建立 1 厘米的正确表象。:像 0 到 1 这样一段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尺子上还有些长度也是 1 厘米。通过不断地在尺子上看、找,顺着找和逆着找,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测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量感本是一种感受,因而老师在设计中有意去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教师能够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开展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先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中初步建立量感,然后通过多层次的深度体验活动感悟、提升、内化量感,最后总结提炼,积淀量感。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经历了体积单位的累加过程,在操作中体验到量感,丰富了学生对体积单位度量本质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设计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新知,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在直观中理解了抽象的量感。设计巧妙,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后总结让学生自己制作正方形,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和描述一些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将量感培养从课上延续到课下。

通过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能用自己所学的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环节层层递进,逻辑性强。自己可以试着按照这个流程上一上。操作中 “做” 出量感,在题目中 “算” 量感,孩子们在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头脑中关于体积量感的建立走向准确。

庄老师的设计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学生在体验中 “估” 出量感,在操作中 “做” 出量感,在题目中 “算” 量感,孩子们在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头脑中关于体积量感的建立走向准确、丰满与灵动。操作中 “做” 出量感,在题目中 “算” 量感,孩子们在交流、碰撞与思考中,头脑中关于体积量感的建立走向准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走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路径: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依托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清 “周长”、描出 “周长”,从而明白 “周长” 的意义,掌握概念的本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 “化曲为直” 的思想,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和测量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让学生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等实验活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其本质是对 “面积是几倍单位量的数值化表示” 这一观念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实践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建立了有关面积量的感知。

量感即对 “量” 的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对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马老师尝试让儿童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建立形象、深刻的思维表象,发展多维感知、动手操作、合情推理、反思内化等能力,让量感在儿童心中拔节生长。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学生通过借助周界的概念,通过测量、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度量的方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增加了量感。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程开始,学生对于时间的信息时模糊的,本课中学生在读懂时间表、修改时间表、制作时间表、对比时间信息表达方式等活动中体会到制作和运用时间表的必要性,逐步感受到系统、有序的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意识到遵守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能从时间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画一画、数一数等方法解决时间表背景下的现实问题,积累运用常见的量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易于掌握。通过学习,学生能从时间表中获取重要信息,并且体会时间表的优越性。

丁老师设计了多个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索周长计算的过程。 整节课丁老师形成有序推进的势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了测量活动,积累操作经验,最终发展量感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估测、验证、思辨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深刻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让量感在数形结合之中逐步明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不断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进对 “量感” 的理解,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厘米奠定基础。在活动环节,让学生自选测量工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9:38 · PVG 03:38 · LAX 12:38 · JFK 15: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