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2853892

15202853892

🏢  都江堰市团结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192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01 17:13:17 +08:00
9 G 99 S 95 B
15202853892 的最新回复

这节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刻度尺,在交流中深化了对直尺的认识。教师采用四学引导学生对直尺的认识,让学生在首学中找出 1 厘米,在互学中交流找到的 1 厘米,在群学中加深对 1 厘米的认识,知道直尺上任意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 1 厘米,在共学中深化 1 厘米,形成表象建立起 1 厘米的概念。但是整节课还没能准确把握四学,没有形成完整性。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彩,提炼精准。开课激发兴趣,让量感感性生长,让学生体会到度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多方位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让量感质性生长。回顾延申,让量感理性成长。最后的板书设计也颇有亮点,为学生梳理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学 ——1 厘米有多长 —— 怎样测量,这不是这节课的核心要点吗?这也是学习经历的学习过程。值得学习和借鉴。

《1 千米有多长》需要学生在大量经验的积累上才能展开想象和推理,因为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要让孩子们都去实际感知 1 千米实际长度不太现实,所以实践作业前置很有必要,而且在这节课中教师还精心设计了前置体验任务单,目标明确,易操作,能实践。课中的交流汇报,推理总结才会有生长力。

《圆的面积》一课,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画面引入新知,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新课的探究,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突出了活动主题 —— 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用厘米去测量操场的周长是 20000 厘米,这个数据显然太大,而且学生感知用厘米来测量操场的周长不现实不方便,这时内心产生对较大单位需求的认知。那测量结果是 200( ),这个单位是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开课的引入很出彩。接着在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的活动中学生认识了米,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起米的概念,将抽象变直观形象。

量感是对量的一种感觉,要对某个量有感觉就必须要形成表象。所以在这节课中刘老师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认识 1 厘米,找直尺上的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木棒的实际长度,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等,让学生将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内化,所以学生的量感才能得到发展。后面又通过估计、测量、画一画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厘米的认知,在活动中进一步建立起厘米的概念。

通过活动形成表现建立概念是本节的亮点,长方形的周长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 培养估计意识,建立度量观念。而正方形的周长则采用想一想,算一算,类比迁移的方法。整个学习是学生深刻理解周长含义,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结构特点自我深化的过程,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形成方法。正因为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变式问题才会灵活解决,彰显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猜测、估计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但是最终结论是需要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得出准确数据才更有说服力,所以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对计算验证的需求自然产生,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新知的探究,王老师设计了首学、互学、共学、群学,让学生在首学中独立思考,在小组互学中相互启发,全班共学中产生共鸣,在师生共学中形成概念,丰富认知。在学法训练上比较突出。

3.0 微课的合理使用,既直观形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动画人物孙悟空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中教师给出 1 厘米的标准长度,让学生经历看、比、留、找、标的活动获得对 1 厘米的感性认识,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实践操作,生成测量工具的设计很有创意,再通过视频学习,自己在 “直尺” 上标数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对直尺的认识就较为直观具体。最后再通过找、估、量、画等活动将厘米的认识内化。

3.0 微课的合理使用,既直观形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动画人物孙悟空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中教师给出 1 厘米的标准长度,让学生经历看、比、留、找、标的活动获得对 1 厘米的感性认识,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实践操作,生成测量工具的设计很有创意,再通过视频学习,自己在 “直尺” 上标数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对直尺的认识就较为直观具体。最后再通过找、估、量、画等活动将厘米的认识内化。

3.0 微课的合理使用,既直观形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动画人物孙悟空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中教师给出 1 厘米的标准长度,让学生经历看、比、留、找、标的活动获得对 1 厘米的感性认识,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实践操作,生成测量工具的设计很有创意,再通过视频学习,自己在 “直尺” 上标数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对直尺的认识就较为直观具体。最后再通过找、估、量、画等活动将厘米的认识内化。

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通过小组活动真实测量课桌有多长,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然后展开对直尺的认识,对 1 厘米的认识和感知、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再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开课时由手指的宽度去推算 2 厘米、3 厘米、10 厘米、100 厘米,不仅加强了对几厘米的认识,还为 1 米等于 100 厘米打下伏笔,非常好。接下来的情境创设,富有儿童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新知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由猜测到实际认知,再以自己的身体为参照由估计到测量,建立起了 1 米的实际意义的认知。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学生也是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渗透和感知,最后形成概念。这节课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学会学习。

本节课教师直奔主题,让学生体会到计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下在直尺上找 1 厘米,建立表象后在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丰富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再借助直尺认识几厘米,层次清晰存在认知的递进关系。最后在估、量、画的活动中深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不再沿用教材找边线入手,而是创设小动物跑步的动态情境,直观感知一周表示的实际意义并揭示周长的意义。然后在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身边事物和图形的周长的活动中强化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课桌有多长》一课,邱老师创设了为孙悟空测量金箍棒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深刻感知统一物体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产生了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接下来展开对直尺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观察,找到直尺上的元素,这为直尺的正确使用奠定了基础。在直尺上找 1 厘米只是表象认知,借助 1 厘米的吸管卡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宽度,剪出 1 厘米长的纸条,画出 1 厘米长的线,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等活动是表象到实质的认知飞跃。在对 1 厘米有了充分的认知后,建立起几厘米的概念,然后在测量活动中得以巩固,循序渐进。

《课桌有多长》一课,教师创设了做衣服的情境,很有创意,让学生体会到度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那既然要统一,统一的标准有什么?不由得让学生产生遐想。而 1 厘米的长度的国际统一规定的,学生只需要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同时创设了直尺产生的情境,很新颖。老师在几厘米的认识中,教学扎实,让学生明白几厘米,它里面就包含了几个 1 厘米,这对于直尺的使用包括断尺子的使用学生都很容易理解。而后的估、量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 1 厘米的感念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教室有多长》一课,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呢?教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操作,再统计汇报,深刻感知相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不便于大家交流,所以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两个时间表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时间信息,产生对比的兴趣与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成长。

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知识的探究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给了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展示了学生不同的算法,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采用类推的方式,发展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22:05 · PVG 06:05 · LAX 15:05 · JFK 18:0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