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chunjiao1234🏢 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中心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247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02 06:19:54 +08:009 99 90 |
3年前 回复了 杨贺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2 下 《课桌有多长》
|
猜一猜入课,初步体验 “量” 的标准,建立度量单位模型,学生在经历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对 “厘米” 形成清晰的认知表象。从教学设计来看,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
3年前 回复了 高洋2021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吉林农安基地 高洋 3 上 《什么是周长》 |
高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irene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农安县小学数学王锋名师工作室 黄放 三上《时间表》 |
联系生活实际授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时间,会观看时间,体会到时间量的变化,体会时间的重要,学会珍惜时间从而为量感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3年前 回复了 an11mo2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河南郑州惠济基地 弋丽娜 3 上《长方形周长》 |
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使学生对于量的学习,并不限于度量一条边的长度,还要从一条边的量延展至几条边的累加。螺旋式的教学呈现,让学生深刻体会长方形周长是四条边累加在一起的长度,与边的数量和长度有关,与相加的顺序无关,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18328417529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基地 毕运 2 上 《课桌有多长》 |
本课,毕老师充分运用多感官联动,在多次的经历中感悟量感,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对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年前 回复了 吉林长春基地(二)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吉林省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王春阳 2 上 《课桌有多长》 |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从折星星如题,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展开,发展学生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18328417529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基地 毕运 2 上 《课桌有多长》 |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比较爱学习的一课,一是课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将伴随学生很多年;二是符合小学生对事物好奇、想探索的天性。本课的学习就是促进学生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多感官联动,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
3年前 回复了 董12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市郑大明名师工作室 汤小婷 2 上《一米有多长》 |
活用教材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而汤老师的设计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运用首学单,激发了学生已有认知,打通了已学和将学的脉络,为量感发展打下基础,值得学习和借鉴。
3年前 回复了 chequn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山西省运城市教研室基地 车群 2 上 《课桌有多长》 |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师设计重在操作,在操作活动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环节,教师安排了系列相关的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这一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3年前 回复了 李男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吉林龙山基地 李男 3 上 《什么是周长》 |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我的学生经常接触农家事,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总是会引入一些庄稼院的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而李老师设计的测量周长记录单让我眼前一亮,以后我也会试着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优化方法,总结规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年前 回复了 irene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农安县小学数学王锋名师工作室 黄放 三上《时间表》 |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儿时间的教学也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一节课。时间的教学虽短,却不好教学,但也是学生最能体会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黄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这样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知量感,体会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xue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吕梁基地 薛旭芳 3 上 《什么是周长》 |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之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在安排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周长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感受促进量感的存在,建立量感的表象
3年前 回复了 周媛媛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吉林辽源龙山区赵越数学名师工作室 周媛媛 三上 《什么是周长》 |
周长是生活中较常用的数学知识之一,让学生感兴趣,那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利用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等,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数学量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位,逐步提高估测能力,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3年前 回复了 tanjing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基地 谭静 6 上《圆的面积(一)》 |
数学的学习,就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 “点” 出发,由点及线、线及面,让学生明白数学就是生活的另一种符号。儿培养学生的量感,恰恰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将数学 “感” 进行 “量” 化。本节课做到了,值得我学习借鉴。
3年前 回复了 daifuli19850704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深圳南山基地二队 戴福莉 3 上《什么是周长》 |
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老师是从发展学生的量感出发,学习什么是周长。通过直观体验感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辨析等活动,通过有趣生动的动图,带领学生思考并不是所有图形都有周长。设计了有层次的、多样性的练习学习周长的计算,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3年前 回复了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四川天府新区南湖小学独立基地 + 季楠馨 + 2 上《1 米有多长》 |
教师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一名导演,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本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经历量的意义的建构,将 “量感” 培植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 “量”,形成对 “量” 的切身感受,建立了相关量感,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3年前 回复了 cs277169801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辽宁锦州基地 陈爽 3 上 《时间表》 |
这节课本身的教学素材就比较引人注意,加之本节课的教师能从 “看时间、 确定时间段、 补充时间表” 的环节,通过探究、体验、感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理解时间的意义和有序,真正体会时间的的值。 如果在本课结束前,引入我国各地的时间,及世界各地的时间,或是古人计时法,进行数学教育,学生会不会更有兴趣学习探索呢?
3年前 回复了 杨贺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2 下 《课桌有多长》
|
我在教学中,经常有这种体会: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当他们疑惑时,我总想第一时间为他们解决问题,拐杖当的久了,就更不敢放手。杨老师的课让我惊醒,她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效果来的既深刻又真实,教学效果非常棒,我要多学习多实践。
3年前 回复了 梁桂华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佛山市顺德区罗辉英名师工作室 梁桂华 2 上 《教室有多长》 |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 “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本节课是小学阶段所有测量课中的起始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身边熟悉的 “教室有多长” 的情景:如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中的可测量的物体;测量教室的长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发展的测量工具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用书本量、可以用身体量、可以用步长量,可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任何工具去量;正是因为有学生丰富的测量工具,所以对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达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学习目的。
3年前 回复了 xuxu19860921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 四川成都王蓉琴名师工作室 徐旭 3 上 《长方形周长》 |
学生的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设计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从而促进具身量感的发展。而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就是将生活中 “量” 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知 “量” 并应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学生手否理解量的作用,是否形成相关量感,还要再生活实践中去检验。量感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课堂的认知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