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6607152

13756607152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45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9-04 20:55:54 +08:00
9 G 99 S 30 B
13756607152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的、不会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量感的表象,从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量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感知量感的存在,建立量感的表象。

看了邢老师没有选择第 4 题作为本节课练习的想法,可以感受到邢老师是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层次性的过渡。受你思路的启发,我在想,可否把这一题留在课的最后,抛给学生课下独立来探究完成,同时再 “买一赠一” 地,再留给学生一个思考:“如果同样用这 40cm 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我们能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吗”,这一抛,让学生对周长问题的探究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同时在探究中他们还会延伸思考到更全面的东西。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可以真的激发起学生更深层的想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有层次的引入教材主题情境,给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又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会看时间表、会利用时间表解决问题到会合理地安排、制作时间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事件转变为数学知识的过程,深刻地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做到了 “发展‘量感’润物无声”。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教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在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物体,或者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 “什么是周长”。例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长等等。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会 “什么是周长”,同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了量感。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是培养度量意识的基础,是积累量感的重要过程,本节课重视测量过程,丰富其实际体验,获得真实的量感感悟。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从而提升量感。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进行 “量感 " 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时。其思维过程与解题过程存在一定的内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题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 “量感 " 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本节课张老师借助具体实物和图形,让学生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准确指出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并且能够借助方格纸数出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在操作、交流活动中,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猜想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借助操作去验证猜想。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研究学生的实际情景,电脑先演示 2、4、8 等份圆,分别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越来越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 “像” 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我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 8 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 16 等份会怎样样?电脑继续演示 16 等份的圆,放在一齐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 16 等份比 8 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 32 等份会怎样样?64 等份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最终它就会变成长方形。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课的重点,李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感悟的整个过程,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李季老师通过科学的探究问题方法,从数格子到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亲身参与推导过程,这个过程让量感的培养更加真实和形象。

本课的第一环节,追寻度量单位,沟通知识联系,设计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醒已有长度的生活经验,为周长的学习做铺垫。最后将周长也归为特殊的长度,构建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度量体验。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本质的理解,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使学生在观察中体验 “量” 在比较中感受 “量” 在实践中发展 “量” 在总结中深化 “量”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对物体表面形成一个相对深刻的感知,逐步建立量感。

突出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对于学生比较抽象的情况下刘老师的引导恰到好处。 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引入 “周长” 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 “周长” 的含义。刘老师的教学设计重视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质效,激发了学生兴趣,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老师设计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学质效,同时也能为学生构建初步的周长量感。特别是导入和游戏环节,最后在测量比较中完善概念。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在这节课之前我是这样操作的,供梁老师参考:第一:为了学生有序地测量,课前我根据分组在教室里布置好 10 个测量起点,并标上每组序号;第二:为了能让学生规范地测量,我请一个小组上来示范测量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 “直着量,紧挨着、要计数准确”。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1:18 · PVG 19:18 · LAX 04:18 · JFK 07:1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