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王妮

🏢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073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01 11:42:08 +08:00
9 G 98 S 90 B
王妮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座位图,让学生经历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探索过程,学生在思考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讨论中逐步感受符号意识,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迫切欲望,教学收获大。

孙老师这节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读,能够结合学生已有认知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学生们最熟悉不过的教室座位的情境引入新知,引发思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学生们运用语言、符号等描述出具体位置之后,又巧妙设置了从不同方向描述的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了解规定方向的必要性。整节课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学生们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较好!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多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对时间量感的体验。最后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时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成长

量感的建立,必须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才能内化新知、加深认识。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 — 找策略 — 想算法 — 看演示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通过描一描、说一说、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们的量感。

梁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与学生的习得经验有关。本节课结合估测、测量、计算等活动,通过 “做” 与 “思考”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会学习,丰富量感的直观体验。四个学习活动的设计,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突破重难点,让量感在课堂中自然生长。

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表达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估测、验证、思辨的过程,接着交流各种算法,对比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量感。现学生在原有 “量感” 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 “感知量感”、“体验量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 “提升量感”。

本节课教师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接着在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认识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周长本就抽象,这节课中,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从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量感。而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

本节课的量感体现在让学生用多感官对周长进行感性认识,明晰周长概念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通过 “四学” 模式,使学生深入体会周长,并使学生知道用直尺、绕线法、数格子法测量周长,当遇到不规则图形,可以运用 “化曲为直” 思想,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得到所需信息和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养成惜时守信的习惯,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 “量感” 转化成数学中的 “量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是” 以生为本” 的核心所在。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本节课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操作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测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测量单位的感受,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老师让学生从丰富的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借助问题培养 “量感”,通过测量培养 “量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 “量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积累的过程,从而逐渐将生活 “量感” 转变为数学 “量感”。

以厘米自然地迁移到米的学习,通过感知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物体来感受一米的长度,在多次观察感知中初步建立单位量感。然后再利用 “身体,手指,地砖” 等实际事物做对比,建立量感表象,最后利用表象进行估测活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量感.

自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李老师把握的好,本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 — 概念的理解 — 概念的巩固。

邢老师的设计很有新意,每个环节都是给孩子空间,适当的引导,这节课从设计上,很好的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氛围很浓厚。三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级比较小,您的这些活动是分小组进行的吧。那么,您可以谈谈,您在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分工上,是如何做的。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6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6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1:44 · PVG 19:44 · LAX 04:44 · JFK 07:4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