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

多多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3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19 21:51:07 +08:00
10 G 4 S 5 B
多多 的最新回复

终稿:【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1 米有多长》

【学习目标】

学科性目标

1. 体会 1 米产生的必要性,感受 1 米有多长,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教育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创新性目标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学习重点】

1. 体会 1 米的长度,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在生活中较准确的估计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感受测量长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导,体会 1 米的产生。(板:厘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1 厘米有多长呢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 1 厘米吗?

师:你找到的一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的?

师:同学们请你从桌子上的袋子里小磁条和橡皮擦,这小磁条是 1 厘米,请以这一厘米为标准,测量出你们桌子上的橡皮擦大约是多少厘米?

(抽一个同学回答)

师:那你能以一厘米为标准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有多少厘米呢?

(老师在黑板上指出黑板的长)

师:老师这里有 1 厘米长的小磁条,谁到黑板这边来贴一贴。

(抽一个同学到黑板上贴)

师:你有什么感受啊?还想贴下去吗?(做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值得表扬)但你们觉得这样贴下去感觉怎么样?(太麻烦)当我们测量小一点短一点的物体像橡皮擦我们可以用 1 厘米来测量,当黑板这样长一点的物体再用一厘米去测量就觉得很麻烦,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测量 “米”。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 “米” 作单位,“米” 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 可以用字母 “m” 表示。(板:米、M)

师:一米有多长呢?(板:一米有多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估、量橡皮擦的长度,明确量感对象,唤醒度量经验;在量黑板的长度中 “1 米” 这一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一:1 米 = 100 厘米

1、认一认、贴一贴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磁条,短的磁条正好是 1 厘米,那长的磁条是多少厘米呢?请你用 1 厘米的小磁条去测量长磁条,看看长磁条有多长?

师:谁到老师这里来贴一贴,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用短磁条去测量长磁条,我们数一数 1、2、3…

师:你们的长磁条和这位同学长度是一样的吗?

师:你的长磁铁条几厘米?把你的长磁条拿出来老师放在这里,现在是多少厘米啊?(20 厘米、两个十)你的长磁条拿上来贴上去多少厘米了?

师:从这里到这里一共是多少厘米。(100 厘米)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这 100 厘米数学上就称为 1 米。(板:1 米 = 100 厘米)

10 厘米

师:同学们齐读两遍。

师:这么长是一米,老师今天带了一把直尺它的长度也正好是 1 米,大家看一看米尺,1 米就这么长,闭着眼睛想一想 1 米有多长,把这把米尺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中。

设计意图 】由于用 1 厘米摆 1 米的操作难度太大,这里借助 10 厘米这个桥梁来认识 “1 米”,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联系,有效形成 “1 米” 的表象,同时也为以后认识分米奠定基础。

探究二:体会 1 米的长度

活动一:比一比、说一说

(1)首学:拿出米尺比一比,1 米在自己的哪里

师:其实我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很多 1 米。

师:看老师在这里找到了 1 米,从地面到老师的这里是 1 米。1 米也在老师的手指到肩膀这里。

(2)互学:同桌相互悄悄说,从()到()是 1 米?

(3)共学:师生对话,总结提。

师:你的 1 米在哪里谁来给我汇报一下,愿意上来的都上来吧。

师:观察一下他们的 1 米有什么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老师的 1 米在腰这里,你的 1 米在脖子这里,他的在耳朵那里?

师:为什么都是一米,位置不一样喃?

生:因为我们的高度不一样,所以 1 米的长的位置不一样,但是 1 米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贴的一米位置不一样,可贴的都是一米。

设计意图 】量的本质是 “比”。借助米尺找身上的 “1 米”,通过比一比、说一说,感知 1 米的长短,建立 1 米的表象。

探究三:丰富 1 米的表象

活动二:拼一拼、说一说

(1) 互学:拿出工具(数学书、文具盒等),拼出 1 米。

同桌相互悄悄说,用()个()能拼成 1 米

师:找到了身上的 1 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师:老师用这个拼 1 米,1 个、2 个原来两张卷子的 长度 大约是 1 米。那同学们你还能拿哪些物体能够拼成 1 米呢?

(2) 群学:

师:小组合作拿出工具,拼一拼 1 米。四人为一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用的是什么工具,要几个这样的工具才能拼成 1 米,( )个( )大约是 1 米。教师巡视指导

(3)共学:

师:哪个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拼的,需要几个这样的工具。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拼的 1 米,四个数学书大概是 1 米,五个文具盒大概是 1 米…

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工具不同,需要的个数就不同,但是都是拼成的 1 米。

师:同学们动手拼的很棒,选择的工具也很多,而且还会观察发现,自己总结,真的是善于学习的小能手。

设计意图 】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觉),不断丰富 “1 米” 的表象。

三、实际估量,体会 1 米的累加

活动一:估一估。

(1)群学

师:大家已经对 1 米影响已经很深刻了,现在我们用 1 米标准,来估一估量一量吧!

测量的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估一估物体的长度。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师:这是 1 米(把米尺放在门旁)请你们估一估门高约多少米?

师:那同学们这是 1 米,黑板大约多少米?那黑板的高大约有多少厘米呢?那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米呢?

第二步::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你们估的对不对呢?接下来分组合作。

【温馨提示】

尺子放平,首尾相连;

井然有序,注意安全。

任务分配:

①一大组估门高;

②二大组估黑板的长;

③三大组估黑板的高;

④四大组估教室的宽;

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分配,完成先估后测的任务

测量的对象:

黑板大约长( )米。 教室门高大约( )米。

黑板的高大约( )米。 教室长大约( )米。

(2)共学:

师:估计出黑板的长度有 4 米,到底黑板有多长喃?一起来测量。

选择四名同学,用米尺测量。

师:不够 4 米,3 米多。你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黑板的长度吗?( )米( )厘米。

老师拍照展示米尺最后的刻度是多少。

生:是 3 米 89 厘米。

师:非常接近估的 4 米,你们的眼力劲真好!3 米表示什么?89 厘米表示什么?

生:3 米表示能用完整的 3 个 1 米来测量,89 厘米表示剩下的部分不够 1 米,就要厘米来表示 89 厘米。

师:也就是够一米的用米作单位,不够一米的用厘米作单位。米和厘米分工合作,让我们测量更准确。

设计意图 】在认识 1 米后,让学生以 1 米为标准去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体会 1 米的累加,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四、实践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1、想一想,填 “厘米”,还是 “米”?

设计意图 】第一题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第二题让学生在图中找标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两个练习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2)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生 1:我们通过验证,得到了 1 米就是等于 100 厘米。

预设生 2:我们找到了身体上从哪儿到哪儿就是 1 米的长度,身体也可以当作尺子来测量。

预设生 3:在估计物体长度时,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想一想 1 米的长度,再估一估物体大约有几个 1 米,就能比较准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啦。

预设生 4:还知道测量物体时,不能用整米的时候,就可以用厘米来接着量,用两个单位来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

(3)延伸

师:同学们,当我们测量橡皮擦时用 “厘米” 做单位,当我们测量教师的宽度时用 “米” 做单位,那这些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路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那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我们期待二年级下册学习。

设计意图 】基于结构化理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为千米和毫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数学的兴趣。

学习单

门高( )米( )厘米;

黑板的长( )米( )厘米;;

黑板的高( )米( )厘米;;

教室的宽( )米( )厘米;;

二稿反思: 这节课,通过 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建 “1 米”,找 “1 米”,拼 “1 米”,用 “1 米” 和让学生一起经历在实践中体会 1 米的产生、操作中建立 1 米的表象、估量中体会 1 米的累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等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 1 米有多长。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环节之间的规划与联系,明确教学设计分哪些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做到 “心中有 1 米”,能够用 “心中的 1 米” 去感悟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在本节课中,还有以下值得思考的地方:

1. 导课环节要快速

导课环节要快,用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入手,原来的动画可以去掉,因为动画和前一课时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本节课有些重复。可以去提前录制一些生活中学生发现 “米” 的视频,找学生配音,用贴近学生、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 观察米尺要仔细

观察米尺要着重笔墨,让学生先安静地观察,再讨论、汇报,让学生多说,抓住米尺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用 “10 厘米” 进一步沟通米和厘米的联系,感受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3. 活动环节要关联

在进行测量前要注意,要有 “先估再量” 的过程,让学生去说明测量中的注意事项。规划活动室,要注意沟通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上一个活动能够为下一个活动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活动的落脚点在哪里,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

4. 练习环节要追问

在学生选择 “米” 或 “厘米” 做单位的题目中,要适当选取其中两处进行追问,让学生自己说清楚这样选择的原因,加强学生心中对这两个单位的量感,不能匆匆而过。此外,还可以适当加上一处和生活相关的练习题目,否则练习题的类型只有一种,比较单调。

@hyq18200151715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22018219780913092X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罗涛123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李卓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2972260604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5928411273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3756607152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刘颖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刘颖

@储著华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lzzcm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度量的经验,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原有体验,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18080010195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冯爱爱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13756456684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雷佳蕾 @雷佳蕾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22018219780913092X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18735992376 感谢老师的点评,有你们的点评指导。我会更加努力的!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10:44 · PVG 18:44 · LAX 03:44 · JFK 06:4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