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陕西高新五小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19

【2013】陕西省雁塔基地高新五小张静 二上 有多少贴画

  •  
  •  
    陕西高新五小 · 11年前 · 30249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406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2:02 编辑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五小学的张静。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网络比赛,心情很忐忑。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

    第一稿完成后我的困惑在 19 楼到 22 楼: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6675&fromuid=2544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在 50 楼至 53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7845&fromuid=2544

    教学设计第二稿在第 61 楼至第 67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7891&fromuid=2544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在 107 楼至 112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9017&fromuid=2544

    “谁一叶知秋” 等老师的精彩评价和建议在 114 楼后面: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9089&fromuid=2544

    教学设计第三稿及设计说明在第 150 楼到第 159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0100&fromuid=2544

    教学实录土豆网视频在第 267 楼: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2148&fromuid=2544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在 342 楼到第 354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3630&fromuid=2544

    大良实小姚老师、左老师等老师的建议在 355 楼至 360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3737&fromuid=2544

    衡菊芳老师的精彩建议在第 367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4497&fromuid=2544

    我的研讨感悟在第 392 楼到第 403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5601&fromuid=2544

    教学设计第四稿及设计说明在第 441 楼到第 451 楼 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6764&fromuid=2544

    李明伟老师的精彩建议在 453 楼到 454 楼: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937&pid=17059&fromuid=2544

    教学设计第一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 页:有多少张贴画)

    教学目标:1.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 能用 6 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借助直观教具、点子图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4.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5. 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算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推出相邻两句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自制苹果图片

    学具准备:小棒、小正方体、点子图、表格纸、白纸、答题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果园里,苹果成熟了。农民伯伯让小鸭子把苹果给同学们带来了,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一只小鸭子:“我来了”,随即出现一排 6 个苹果。)

    二、 探索 6 的乘法口诀

    1. 这一排有几个苹果呢?(生数后:6 个)

    2. 课件再出示一排苹果。师:现在有多少个?(生:12 个)

    师:速度真快,你是一个个数出来的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出 12 个的?

    生:6+6,或 6×2; (有意思,不错,有创意,想法不一样却都能得到结果。)师:为了提高速度,你们用了口诀,哪一句口诀?

    3. 大家讲的都不错,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乘法算式 2×6=12,还可以写出我们的好帮手:原来学过的口诀:二六十二(板书)

    4. 小鸭子很开心,它更努力地帮大家搬苹果了。(课件小鸭子:我就喜欢这样的小同学,肯动脑筋,还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等着我,我再给你们搬苹果去。)

    5. 师逐一快速问:现在有多少个?(继续出示 3 排、4 排、5 排苹果)

    6. 课件继续一排一排出示苹果,至第九排,师仍逐一快速问:现在有多少个?(生的回答逐渐減慢,甚至没有了声音)

    7. 你们不是有好帮手吗?为什么不知道了?那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算出 6 个 6,……9 个 6,并且编出对应的口诀,把我们的好帮手找出来,好吗?

    8. 小组活动,你们可以先讨论一下,确定用什么方法来算出结果,编制口诀,可以用学具,也可以用自己的好办法。(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填表格、加一加……)(学生自己选择点子图等学具)

    30249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506 条回复   2019-09-28 10:43:54 +08:00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2:02 编辑


                                                    有多少张贴画(二)

    9. 同学们的智慧真让人佩服,那就赶快和你们的组的同学共同去探寻 6 的乘法口诀吧,把你们的成果填在书上 78 页。(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归纳、整理 6 的乘法口诀)

    10.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前汇报整理的过程和方法,并在板书上补充完整。

    三、 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1.    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 6 的乘法口诀,你们真是有能力!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读我们的成果吧!
    2.    仔细观察我们的成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也可以看看口诀(每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 6;结果个位加十位上的数,都是 3 的倍数,口诀的第二个数字都是 6………,不要小看这个发现,这对记忆口诀很有帮助)
    3.    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发现了 6 的口诀中存在的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忆口诀。你认为哪条规律便于记忆,你就采用哪条规律。
    4.    你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一六得六),为什么?哪句最难记?(六九五十四)谁记住了?有什么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5.    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课件小鸭子: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怎么样,我厉害吧,而且我还学会了一招:抛砖引玉,用六六三十六也能算出 6×7,你信吗?)课件出示:6×7=6×6+□×□;6×8=6×7+□×□=6×9-□×□(通过这些算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推出相邻两句口诀。)
    6.    有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把 6 的口诀记住了吗?咱们一起再读一遍,读到你喜欢的一句,可以读的重一些。
    7.    怎么样,记住了吗?要不要考一考?

    四、 巩固练习

    1.    对口诀: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同桌两个先互相试一试,你出一句我对,我出一句你对。找两个人试一试,推选一个女同学,推选一个男同学,女同学先出题,考男同学,男同学再出题考女同学。
    2.    小鸭子想考考大家,请大家来填表:(9 个乘法算式)
    3.    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说一说每个得数是怎样得到的,利用了哪句口诀。
    4.    小鸭子还想请大家帮帮忙:1 间房子能住 6 只小鸭,8 间房子能住几只小鸭?
    5.    课件小鸭子:小朋友们,你们太厉害了,现在请你们到我的房子里去看看吧,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课件出示各种各样可爱的苹果,并伴有好听的背景音乐。(学生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
    6.    课件小鸭子:怎么样,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吧?我还有一个大苹果,要送给最会动脑筋的同学,看看谁能得到它?
    7.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先让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第 1 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其余两图可以通过移动方格转化为长方形的形式。)

    五、 总结、评价

    1.    谁该得到大苹果?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好在哪?(随着学生的互相评价,老师将写有 “会倾听”“发言好”“善思考” 等苹果形卡片奖励给相应的学生。)
    2.    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把 6 的乘法口诀背给家长听,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 15:45 编辑


    有多少张贴画(三)

    设计思路:

    1、 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口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意义,怎样编制乘法口诀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我创设了 “有多少苹果” 的问题情境,用小鸭子和苹果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正向迁移,主动探索 6 的乘法口诀,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 借助小棒、小正方体、点子图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借助直观学具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编制口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小棒(6 个一组)、小正方体(6 个一条)、点子图等直观模型,让学生在 “数” 或 “加” 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通过对学具的摆放或对点子图的操作或观察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 6676…… 转化成已学的知识。

    3、 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间的规律。

    为了降低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在本课我设计了许多引导性的问题,如:“仔细观察 6 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为什么?”“哪句口诀最难记?谁记住了,你是怎么记住的?”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乘法口诀。再通过小鸭子记口诀的好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去记忆口诀,再通过点子图这种直观模型,让学生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去记忆、理解新的口诀。

    4、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口诀,我设计多种练习,从刚开始的对口令,到算一算、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再通过为小鸭子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去解决实际问题。此时,经过了 30 分钟左右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疲劳了,小鸭子带着大家进入了小屋,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一些可爱的苹果图片,稍作休息后,再进行 “数格子” 的练习,引导学生用灵活的算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加深理解 6 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些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下基础。

    简约宁静
    简约宁静11年前

    祝各位参赛教师取得优异的成绩!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有多少张贴画》自制课件

    附件:

    风随心动
    风随心动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似涓涓细流,巧妙中把 6 的乘法口诀教给孩子,并让孩子自然应用,水到渠成,很具科学性,实效性。

    563723142
    563723142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似涓涓细流,巧妙中把 6 的乘法口诀教给孩子,并让孩子自然应用,水到渠成,很具科学性,实效性。 :loveliness:

    梅花
    梅花11年前

    张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梅花
    梅花11年前

    张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Honey
    Honey11年前

    6 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张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 2~5 乘法口诀基础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完成对 6 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把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将 “静态的被动学习” 转变为 “动态的探究式学习”。

    510579730
    51057973011年前

    张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510579730
    51057973011年前

    张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510579730
    51057973011年前

    张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510579730
    51057973011年前

    张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简约宁静发表于2013-9-308: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035&ptid=1937)
    
    祝各位参赛教师取得优异的成绩!

    谢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510579730发表于2013-9-807: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499&ptid=1937)
    
    张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 ...

    谢谢!我确实想从 “数学就在身边出发” 去设计这节课,在孩子记口诀时也想利用这点,比如 “不管三七二十一”“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变”“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等,但在这节课找到的素材不多,只找到了 “六六三十六计”,还要再努力,再丰富才行。看来要教好数学,也得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P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第一次备课后还存在的疑惑:

    1、情境的设制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中,已经经历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通过数点子等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第五单元中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松果、数筷子、数轮子、数红果等形式编制出了 2-5 的乘法口诀,在学习 6 的乘法口诀时,仍然出示一排排贴画(我改为苹果),仍然是通过数、加,学生对这种形式是否会有些厌烦?数学思考的含量是否有些少?如何改进?

    2、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

    教材的编写是在学生完全不知道 6×6……6×9 得多少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学生数出或加出贴画的多少,编写出 6 的乘法口诀。而学生的现实是:很多孩子已经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 6 的乘法口诀,甚至可以很熟练地背诵出来,但不一定真正地理解其含义。教学时如何克服这点?如何设计有效的方案,让学生去 “探索” 已知而又不甚清楚的知识?

    3、练习题的形式是否有些单一?

    4、如何在课堂中渗透有效的课堂评价?

    路人甲
    路人甲11年前

    张老师的课,有情有境,受益匪浅!

    春季的雪
    春季的雪11年前

    张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值得学习。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我的困惑(二)

    记得刘德武老师在《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报告中说过,要 “充分理解教材设计意图中的深层次内涵”,还提倡创造半直观的情境,半直观的情境比全直观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一排排出示贴画或苹果,算不算全直观的情境?我在这一课,能不能也创造一个半直观的情境?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关注了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极好的体现了乘法口诀的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强烈支持!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我们希望能看到张老师的更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我们为你加油!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有多少张贴画》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张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个人思维的特点,是极为难得的优秀教学设计!

    化蛹成蝶
    化蛹成蝶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步骤清晰,由易到难,运用直观的教具学具帮助学生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更难得的是她在训练孩子思维的同时,注重引导孩子们发现乘法口诀规律,并且训练孩子自己总结出乘法口诀的规律,再将其进行运用。

    毛毛虫
    毛毛虫11年前

    看了张老师的设计很佩服,自己有几点感受特别深刻:1. 运用旧知很巧妙,在数两排苹果有几个时,张老师问你怎么这快知道结果?学生就会说自己用乘法口诀,很巧妙。2. 注重孩子探索新知的过程,在自己编写 6 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用学具计算等等,都可以。我自己当时在教学时让学生用加法计算出的结果。3. 情景创设很生动,自始至终都用小鸭子的口吻和角色,趣味性强。

    望月
    望月11年前

    张老师在引导孩子观察 6 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规律时,其中有一点提到 “每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 6;结果个位加十位上的数,都是 3 的倍数,口诀的第二个数字都是 6………,“我想到了我们五年级最近所学的” 3 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中就有个别孩子理解” 是 6 的倍数的数一定是 3 的倍数” 有些吃力。张老师很是注重孩子后续的学习和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望月
    望月11年前

    张老师在引导孩子们观察 6 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规律时,其中有一点提到 “每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 6;结果个位加十位上的数,都是 3 的倍数,口诀的第二个数字都是 6………,我想到了我们五年级最近所学的 “3 的倍数的特征”,学习中就有个别孩子理解 “是 6 的倍数的数一定是 3 的倍数” 有些吃力。张老师很是注重孩子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563723142
    56372314211年前

    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563723142
    56372314211年前

    老师启发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索新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能力将不断提升。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11年前

    提个问题:本节课的课题是:有多少粘贴画,而教学设计中更多体现的是有多少个苹果,是否需要改一下,一点疑惑,不对之处,请谅解。

    陈汉操
    陈汉操11年前

    仔细阅读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建议 2 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教案需进一步细化,特别是教学过程,6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 把北师大版的旧教材找到,看看新旧教材在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编写时有何异同,新加入的如数线图、点子图等内容教材编者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在使用时如何把这些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生成?

    3. 课堂中使用了课件,可以把课件的关键内容截屏,让读者更容易里了解到你的想法。

    4. 一稿后及时试讲,把发现的问题及时罗列出来,给大家以启发。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望月发表于2013-9-1114: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84&ptid=1937)
    
    张老师在引导孩子观察 6 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规律时,其中有一点提到 “每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 6;结果个位加十 ...

    谢谢 “望月” 老师的评价,其实在备课时,我还真是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是在预设学生的回答时,想到以前教过这一课,学生曾经发现过这样的规律,就把它写在上面了。没有想到 “是 6 的倍数的数一定是 3 的倍数”,因为孩子学过了 3 的口诀,知道了 3 的倍数,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有了您的提醒,我在上课时会注意发现学生点滴发言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真的要努力做到注重孩子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再次谢谢您!

    Honey
    Honey11年前

    纵观整节课,不难看出张老师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练习的时间非常多,特别是练习的设计:多样,紧贴学生生活实际,达到扎实有效。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woxinyonghen发表于2013-9-1117: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02&ptid=1937)
    
    提个问题:本节课的课题是:有多少粘贴画,而教学设计中更多体现的是有多少个苹果,是否需要改一下,一点疑 ...

    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当时在备课时,我是觉得教材中的青蛙贴画有些小,做到课件上不是很清楚,而且第一次设计时是想让学生真的摆一摆苹果图片的,而我手边正好有这些苹果图片的学具,所以就改变了教材的情境。后来再深入备课时,又想引入一个小鸭子,带着有关苹果的情境贯穿这节课,所以就把设计更改为了 “有多少苹果。”

    http://bbs.xsj21.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9/02/160558geejiialljy3lloz.jpg.thumb.jpg 这是原本的情境图。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2 20:21 编辑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220:18](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518&ptid=1937)
    
    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当时在备课时,我是觉得教材中的青蛙贴画有些小,做到课件上不是很清楚,而且第 ...

    这是修改后的情境图。1447



    图片:

    1.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陈汉操发表于2013-9-1121: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48&ptid=1937)
    
    仔细阅读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建议 2 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教案需进一步细化,特别是教学过程,6 的 ...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

    我也觉得 6 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非常重要,一定会在第二稿教案中细化;

    新旧教材的确有很大的变化,我可能只关注了题目的变化,而没有深入去了解和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变化,谢谢您的提醒,这应该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我一定会再仔细研读;

    明天就会进行试讲,我一定及时上传发现的问题 。

    再次感谢您,希望您能继续关注我的设计,希望再次得到您的指导。

    春雨纷纷
    春雨纷纷11年前

    张老师对学生情况总是把握的很到位。如:借助小鸭子搬苹果,先一排一排唤起学生旧知,让学生感觉这节课好简单。然后顺势而下,快速出一排一排,让学生产生了 “有必要把后几句的口诀也探索出来” 的强烈愿望。佩服!学习!

    zmk987654321
    zmk98765432111年前
     仔细研究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说真的,张老师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练习的时间非常多。以下思考,与张老师商榷:

    关于情境的创设:您前面说过 “学生在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中,已经经历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通过数点子等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第五单元中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松果、数筷子、数轮子、数红果等形式编制出了 2-5 的乘法口诀”

    在学习 6 的乘法口诀时,如果继续,学生是否产生审美疲劳,可否改变方式,例如:找规律,出示 6,12,18,()()()....... 猜一猜,括号里填什么?说明自己填括号的理由。数学思考的味道更浓,而且更利于下面探究 6 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zmk987654321发表于2013-9-1315: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684&ptid=1937)
    
    仔细研究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说真的,张老师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练习的时间非常 ...

    这位老师的想法比较特别,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含量肯定是增加了,只是张老师该如何设定这个情境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zmk987654321发表于2013-9-1315: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684&ptid=1937)
    
    仔细研究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说真的,张老师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练习的时间非常 ...

    感谢这两位老师的建议,今天经过试讲,发现这个问题的确很突出。我也在思考如何解决,感谢你们提供的这种思路。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320: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752&ptid=1937)
    
    感谢这两位老师的建议,今天经过试讲,发现这个问题的确很突出。我也在思考如何解决,感谢你们提供的这种 ...

    这是不是就是半直观的一种呢?只是要如何呈现才能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引起他们的思考呢?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我不太懂数学,但是仔细拜读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却深深的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它让孩子们 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支持张老师!

    快乐时光
    快乐时光11年前

    用小鸭子和苹果贯穿整个课堂,借助小棒、小正方体、点子图、数线等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记忆乘法口诀,生动扎实!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张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快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她的课堂追求是:真实有效、互动生成。她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假,追求简单和实用,讲求对话和共享。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张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快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她的课堂追求是:真实有效、互动生成。她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假,追求简单和实用,讲求对话和共享。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梦里水发表于2013-9-1320: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755&ptid=1937)
    
    我不太懂数学,但是仔细拜读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却深深的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它让孩子们 在运用口诀的过程 ...

    谢谢,我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对二稿多加指正。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320: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753&ptid=1937)
    
    这是不是就是半直观的一种呢?只是要如何呈现才能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引起他们的思考呢? ...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1、 一排排苹果这个情境的创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这节课的内容靠后,我在学期初就对我们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调整,将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前提,学生刚刚学习完 2345 的口诀,在这四个口诀的得出时,都用到了一行行的 “数”、“加”、“圈” 的方法,所以当苹果出现时,我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完全在小鸭子身上,关注那个会动会说话的小鸭子远远大于关注那一排排的苹果。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很好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对此兴趣不高,好像有点懒洋洋,觉得这样的问题有点太简单。看来,这个全直观的情境是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思维。

    2、 思考:如果把开课改成 61218、( )、( )…… 再提问:观察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是否会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会不会太枯燥?

    两幅情境图的对比:

    1521 1522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5 20:53 编辑


    1529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第一次设计时的情境图 1530


    准备改动的情境图

    图片:

    12.jpg 22.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3、 缺乏对六的口诀的推导过程。在本课设计之初,我是想通过创设 “有多少苹果” 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实物学具、苹果图、点子图的 “数、加、圈” 等方法去主动探索 6 的口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做的特别好,口诀推导的特别快,我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哪个同学有写错的口诀。但是当请学生代表自己小组上台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推导过程时,却出现了 “因为六六三十六,所以六乘六等于三十六,口诀就是六六三十六。” 我问他,你怎么就知道了六六等于三十六,不是还没有学过吗?结果,学生说:“我妈在暑假都让我背过了”,下面立刻有人附和:“老师,我连 9 的口诀都会背了!” 当时,我的确觉得有些尴尬,是呵,人家都会了,你还要人家又摆又数又圈的,难道真的是在 “做” 数学?

    4、 思考:这也是我设计前就想到的,教材设计的背景真的和学生的现实不太符。这些能把口诀背的朗朗上口的孩子真的明白六个六为什么就是三十六吗?真的能体会这个乘法的含义吗?大多数人就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而已。更何况,还有些 “东郭先生” 人云亦云地跟着他们喊,可能连硬背也没有背过呢?怎么修改一下,怎么把乘法的意义凸显出来?怎么从旧知识 “五六三十” 过渡到 “六六三十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让他们真的去思考?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5 00:09 编辑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9&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3、缺乏对六的口诀的推导过程。在本课设计之初,我是想通过创设 “有多 ...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5、 对点子图的使用不充分。经过了陈汉操老师的提醒,我特别注意了学生对点子图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它完全被学生忽视了。在备课时,我想到了第一层:实物展示;第二层:利用点子图推导;第三层:用乘法算式表示;结果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选择一排排小正方体或一条条苹果卡片的学生居多,更有很多人是直接在乘法算式上写出了结果。至使在后面记忆口诀时,学生对 6×7=6×□+6×□,特别的不能理解。

    6、 思考:仔细地梳理了一下第五单元的内容,我发现,在学习 2、3、4、5、的口诀时,课本都没有在推导口诀时出现点子图,出现的是松果图片、筷子图片、轮子图片、红果图片;学生在圈和数的时候还是在对实物进行操作。而到了六的口诀时,第一次按照 “数形结合” 的特点,在算式的左边给出了 54 个点子组成的方阵图,通过三种颜色圈中点子数对应前三行的算式的口诀,帮助学生理解点子数与乘法算式的关系,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提升。而我思考不够深入,还是想从实物、再到图形、最后到算式,结果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实物、一部分学生借助自己背会了口诀,一步跨到了算式,把编者的意图给忽视了。我决定要在下一次去掉实物学具,强化点子图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实物到图形的过渡,体验可按点子数去编制乘法口诀。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5&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1、一排排苹果这个情境的创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这节课的内容 ...

    我觉得张老师应该对情境进行改换,我们的教学就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需要应该是我们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我们应该是 “用” 教材,而不是 “教” 教材,不是吗?

    一点个人建议,仅供张老师参考。:)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8&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第一次设计时的情境图            准备改动的情境图                  ...

    张老师,我提个意见,上面副情境图是否有些过于简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呢?能找一副更生动的图,来加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谁一叶知秋 于 2013-9-15 12:07 编辑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8&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第一次设计时的情境图            准备改动的情境图                  ...

    张老师,我提个意见,上面第二副情境图是否有些过于简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呢?能找一副更生动的图,来加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handshake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9&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3、缺乏对六的口诀的推导过程。在本课设计之初,我是想通过创设 “有多 ...

    我能够想像张老师所说的课堂,我在上课时,也经常为那些 “聪明” 的学生而苦恼,有时候一个人一喊,别的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机会,只会听别人的答案。

    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还是要想办法让全班同学去理解口诀的生成过程,我的通常的做法是:再问那个学生为什么这么说?让他说说自己的理由,教教老师和同学,如果他说不出来,大家就可以一起再对那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如果他说的很好,不妨就让他当老师,教给别的学生。

    对这个帖子,我会持继关注,支持张老师。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00: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52&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5、对点子图的使用不充分。经过了陈汉操老师的提醒,我特别注意了学 ...

    张老师, 我下载了你的课件,也仔细看了你的第一稿设计,发现你没有展现出具体在哪些地方使用了点子图,可能学生的学具中有吧,但是在教学设计中确实没有展现。而且我发现,你的教学难点定义为:“通过算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推出相邻两句口诀。” 我看了新版的二年级教材,教材中有明确的用 6 乘 5 和 6 乘 2 来推导 6 乘 7 的结果,没有局限在 “相邻” 两句口诀里,我觉得如何使用、并且用好点子图,你还得下点功夫,在后面的设计中好好地想一想。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1511: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66&ptid=1937)
    
    张老师,我提个意见,上面副情境图是否有些过于简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呢?能找一副更生动的图,来加强 ...

    谢谢 “一叶知秋”,谢谢您持续的跟帖。

    我也在思考中,不过暂时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我先在第二稿中把这种思路理清楚,再试讲一次,看看效果。再次表示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1512: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74&ptid=1937)
    
    我能够想像张老师所说的课堂,我在上课时,也经常为那些 “聪明” 的学生而苦恼,有时候一个人一喊,别的学 ...

    是呀,您说的很对。我在修改教学设计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学生已经知道口诀,而是要想办法让知道和不知道的孩子都去研究 6 个 6 究竟是多少。

    我这样考虑,让知道的人去验证他的口诀对不对,同时,不知道的人也可以通过操作去知道 6 个 6 的结果。不知可否?请您继续指正。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5 20:51 编辑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14:07](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89&ptid=1937)
    
    是呀,您说的很对。我在修改教学设计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学生已经知道口诀,而是要 ...

    教学设计第二稿:


    有多少张贴画(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 能用 6 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4.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数学的自身魅力。

    5. 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较难的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点子图、表格纸、白纸、答题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大屏幕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3 个数字和 3 个括号)

    1. 预设:一个比一个大;

    2. 一个比一个多 6

    3. 都是 6 的倍数……

    说明:1、根据 “一叶知秋” 和 “ZMK"等老师的建议,我修改了教学难点,不再局限于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而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借助点子图,给学生的新旧知识搭上联系,从两句旧的口诀推导出新的口诀。

    2、在学具的选用上,去掉了第一稿的小棒、小正方体、苹果图等直观学具,强化了点子图的作用。

    3、去掉了 “有多少苹果” 的情境,不再直观出现几行 6,而是改为更有思考含量的看数字填空,把 4 个 6、5 个 6、6 个 6 由直观变成不直观了。

    图片:

    201.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14: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91&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二稿:
    
    <br />
    
    
    有多少张贴画(一)教学目标:1.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 ...

    有多少张贴画(二)

    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 第一个数字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板书:1×6)

    2. 1×6 得多少?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板书:一六得六)

    3. 第二个数字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板书 2×6)得多少?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

    4.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字?(没想到三个小小的数字,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5. 谁来猜猜第四个数字应该是什么?(此时,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去猜测,去想 46 与数字 24 的联系,既复习了乘法的意义,又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四六二十四的来由,他可以由 18+6 等于 24 来填。)

    6. 为什么是 24?(学生可能会给 186,也可能直接过渡到四六二十四,都可以,看课堂的生成而定,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追问:第四个数应该是几个 6?(课件把数字填出来)

    7. 第五个数字呢?(放手让学生说,如果学生只说答案不说过程,可提问: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整) (课件把数字填出来,并伴随掌声)

    说明:1、这一次我想紧扣 “几个 6”,让学生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回忆乘法的意义,强化求 “几个几”,可以用乘法算式,而在解决乘法算式时,用到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得到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比一次顺畅了一些。

    2、在处理层次上,第一个数字和第二个数字都由老师带着问,有了这种模式后,第三个数字就上学生放手去说,自己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口诀之间的联系。

    3、第 4 个数字让学生去猜,由 46 的思考,到 46 的算式,再到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的应用,虽然说起来很复杂,可是学生如果能一口喊出 24 一定是经过了这一番的思考。

    4、第 5 个数字的处理与第 4 个类似,但更开放一些,相信有了前面的经验的支撑,学生应该能顺利地表达出来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20: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24&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1.      第一个数字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板书:1 ...

    有多少张贴画(三)

    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 第六个数字应该是几个 6?(生:6 个 6)

    2. 猜一猜 6 个 6 是多少?(生:36)

    3. 猜的对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手中的点子图来验证一下:6 个 6 是 36 吗?为什么?

    4. 小组活动,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先说说 66 是多少,再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5. 请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展示;(预设结果①:6636,方法:5630,我再圈了一行,30+6=36,所以 6×6=36……②4 个 6 是 24,先圈 4 行,2 个 6 是 12,再圈 2 行,24+12=36,所以 6 个 6 是 36……③先圈 3 行,再圈 3 行,就是 6 行了,3 个 6 是 18, 18+18=36,所以……④我是数出来的,一行 6 个,6 行就是 36 个。……)

    6. 师评价:同学们真厉害,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想了这么多的方法,验证了 6 个 6 就是三十六。那相对应的乘法算式是:(板书):6×6=36,你能编制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板书:六六三十六。(课件把数字填出来)

    7. 课件又出示三个括号。小组合作:提出要求:一、借助点子图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字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合作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8. 学生汇报:(哪一组想说说第七个数,按 3 个要求说,哪一组想汇报第八个数?)第七个数是 7 个 6,算式是六乘七,结果是 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可评价:很清晰,很有层次,其他小组要向他学习)

    9. 生根据学生汇报,在黑板上及时板书算式和口诀。

    说明:1、在处理第一句新口诀时,要下番功夫。第一个问题设计为:“第六个数字是几个 6?”,而没有问是多少,是先明确这里应填 66 的结果。

    2、不再回避学生已经知道这句口诀,而是猜一猜 66 是多少,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到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点子图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此处,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即可以像以前一样,一排排的数;也可以利用在 4 的口诀时学习过的 “用点子图说明口诀的内在联系”,用学过的某两句旧口诀得数相加去创造一句新的口诀。

    教参上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 “生长点” 与 “延伸点”。所以,在这句口诀的生成上,要特别注重以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3、当 6 个数字都填出后,后面的三句口诀,由学生独立编写。这是一个学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所以我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独立编写,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20: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25&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    第六个数字应该是几个 6?(生:6 个 6)2.    猜一猜 6 个 6 ...

    有多少张贴画(四)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1. 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 6 的乘法口诀,你们真是有能力!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读我们的成果吧!

    2. 仔细观察我们的成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也可以看看口诀。

    3. 根据试讲结果预设:①我发现了有五个老朋友,四个新朋友;(五句老口诀,四句新口诀)师:真是的这样,那跟我们的新朋友再认识一下,齐读四句新口诀。

    ②每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 6;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30、36、42、48、54……

    ③每句口诀里都有 6;师:是呀,因为这是几的口诀呀?生:6 的。师板书课题:6 的乘法口诀。

    ④口诀从上往下有 1、2、3……9;师:真的是这样呀!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是 1 个 6,2 个 6,一直到 9 个 6;师:不要小看这个发现,这对记忆口诀很有帮助

    4. 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发现了 6 的口诀中存在的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忆口诀。你喜欢哪条规律,就记住那条规律吧!

    5. 你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一六得六),为什么?哪句最难记?(六九五十四)谁记住了?你是怎么记住的?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6. 有一只可爱小鸭子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课件小鸭子: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

    7. 小鸭子继续:怎么样,我厉害吧,而且我还学会了一招:抛砖引玉,我用六六三十六也能算出 6×7,你信吗?课件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并出示:6×7=6×□+6×□;(通过这些算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句旧口诀与新口诀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根据两句旧口诀可以推出新的口诀口诀。)

    8. 有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把 6 的口诀记住了吗?咱们一起再读一遍,读到你喜欢的一句,可以读的重一些。

    9. 怎么样,记住了吗?要不要考一考?

    快乐时光
    快乐时光11年前

    说明:1、在处理第一句新口诀时,要下番功夫。第一个问题设计为:“第六个数字是几个 6?”,而没有问是多少,是先明确这里应填 6 个 6 的结果。


    张老师确实下功夫注意新知的生成,但注意力不能重点放在 6 个 6,应该把 7 个 6 也重视一下,有学生可能会列出 7*6,甚至编出七六四十二。

    另外注意数字与数的区别:“第六个数字是几个 6?” 这句话有问题,还有前面好几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快乐时光发表于2013-9-1522: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35&ptid=1937)
    
    说明:1、在处理第一句新口诀时,要下番功夫。第一个问题设计为:“第六个数字是几个 6?”,而没有问是多少 ...

    谢谢 “快乐时光”。

    我思考了一下,因为六六三十六是第一句新口诀,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 6 个 6 上面,而到了 7、8、9 时,我是想让学生主动迁移,用类推的方法学习。不过我的确忽视了写乘法算式和编制口诀时可能出再的这个问题,谢谢您的提醒。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它们的区别是:1. 意义不同."数" 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表示事物在数量上的不同程度的基本数学概念。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也称数码。各国所用的数字有所不同,我们一般所说的数字是指阿拉伯数字 0.1.2.3.4.5.6.7.8.9.

    2. 数可以分为有理数的无理数。有理数,无理数还可以再分,数有无限多个,数的范围很大。而数字范围很小,只有 0--9 十个数字.

    3. 数字只是用来记数的符号,数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可用一个或几个数字来表示。例如,3 既是一个数字,又可以表示一个数;316 是一个数,它是由三个数字 1,3,6 组成的.

    看来我确实是没有注意到两者间的区别,在我的设计中 “数字” 都应该改成数。非常感谢您的提醒,非常感谢你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严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20:56](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30&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四)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    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 6 的乘法口诀, ...

    教学设计第二稿

    有多少张贴画(五)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

    1. 对口诀: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同桌两个先互相试一试,你出一句我对,我出一句你对。找两个人试一试,推选一个女同学,推选一个男同学,女同学先出题,考男同学,男同学再出题考女同学。

    2. 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说一说每个得数是怎样得到的,利用了哪句口诀。

    3. 小鸭子还想请大家帮帮忙:1 间房子能住 6 只小鸭,8 间房子能住几只小鸭?

    4. 课件小鸭子:小朋友们,你们太厉害了,现在请你们到我的房子里去看看吧,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课件出示各种各样可爱的苹果,并伴有好听的背景音乐。(学生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

    5. 课件小鸭子:怎么样,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吧?我还有一个大苹果,要送给最会动脑筋的同学,看看谁能得到它?

    6.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先让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第 1 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其余两图可以通过移动方格转化为长方形的形式。)

    六、总结、评价

    1. 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好在哪?(随着学生的互相评价,老师将写有 “会倾听”“发言好”“善思考” 等苹果形卡片奖励给相应的学生。)

    2. 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6 的乘法口诀背给家长听,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

    夏天的乐乐
    夏天的乐乐11年前

    前面已学习了 2——5 的口诀,都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编出口诀,然后发现规律,再记忆口诀,有一部分学生对口诀的意义并不清楚,只是在记顺口溜,能不能让孩子根据前面已学过的几句 6 的口诀,先编出其余的口诀,再根据口诀让学生举例说明口诀的意义,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乘法。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别见怪!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夏天的乐乐发表于2013-9-1616:1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074&ptid=1937)
    
    前面已学习了 2——5 的口诀,都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编出口诀,然后发现规律,再记忆口诀,有一部分学生对口诀的 ...

    谢谢乐乐老师: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在编制出口诀之后,再让学生举例说明口诀的意义,这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口诀。谢谢你!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欧阳踏雪 于 2013-9-16 17:40 编辑


    张老师对于课堂的研究很细腻,对知识的链接很重视,环环紧扣。我有一点要说就是可能孩子在编口诀时会不会出现 7x6=42 的口诀是七六四十二呢?应该提一下,给孩子纠正一下。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欧阳踏雪发表于2013-9-1617: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21&ptid=1937)
    
    张老师对于课堂的研究很细腻,对知识的链接很重视,环环紧扣。我有一点要说就是可能孩子在编口诀时会不会出 ...

    谢谢欧阳老师的指导,是的,学生在编制口诀时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我当时的思考是:其实七六四十二,也是对的,它也代表了 7 个 6 是四十二。不过人们在编制口诀时,习惯把小数放前面,大数放后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要首先肯定孩子并没有错,只是对口诀做个微调,读起来更顺口一些。

    非常感谢您的指导,希望您能继续关注。

    快乐时光
    快乐时光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6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90&ptid=1937)
    
    谢谢 “快乐时光”。
    
        我思考了一下,因为六六三十六是第一句新口诀,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 6 个 6 上面,而 ...

    客气了张老师。加油!你是咱们雁塔的骄傲!

    快乐时光
    快乐时光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613: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90&ptid=1937)
    
    谢谢 “快乐时光”。
    
        我思考了一下,因为六六三十六是第一句新口诀,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 6 个 6 上面,而 ...

    客气了张老师。加油!你是咱们雁塔的骄傲!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14: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91&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二稿:
    
    <br />
    
    
    有多少张贴画(一)教学目标:1.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 ...

    课件中的 “数字” 是否应改成 “数”,12、18、和后面要填的都应当是一个个数,而不是数字,张老师,你同意吗?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20: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30&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四)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    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 6 的乘法口诀, ...

    我有一个疑问,张老师,你在设计中预设了学生的回答,“ 根据试讲结果预设:①我发现了有五个老朋友,四个新朋友;(五句老口诀,四句新口诀)师:真是的这样,那跟我们的新朋友再认识一下,齐读四句新口诀。

    ②每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 6;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30、36、42、48、54……

    ③每句口诀里都有 6;师:是呀,因为这是几的口诀呀?生:6 的。师板书课题:6 的乘法口诀。

    ④口诀从上往下有 1、2、3……9;师:真的是这样呀!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是 1 个 6,2 个 6,一直到 9 个 6;师:不要小看这个发现,这对记忆口诀很有帮助。”

    那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 “每句口诀里都有 6,” 你如何出现你的课题 :6 的乘法口诀?

    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一点,如果学生不回答,是不是就不出示课题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613: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91&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二稿                                            有多少张贴画(五)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 ...

    张老师,我觉得练习的量似乎有点少。你等于就练了 “对口诀” 和 “数线”,就进入了解决问题的环节,最后是一个提高,这样的量,似乎不太够。

    而且练习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我看课本上的连线、看图题你都没有出现,你是怎样的一个思考?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8&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第一次设计时的情境图          
    
    <br />
    
    
    
    <br />

    刚刚看了后面老师的意见,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张老师:“数字” 是否应该改为 “数” 呢?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14: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91&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二稿:
    
    <br />
    
    
    有多少张贴画(一)教学目标:1.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 ...

    我觉得,你把教学难点改为: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较难的口诀。

    这样的改动非常好,不再局限于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让点子图的作用真正地体现出来了,很好,为你加油。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520: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24&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1.      第一个数字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板书:1 ...

    “没想到三个小小的数字,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这句评价语我很欣赏。

    学生通过对 6、12、18 的分析,理清了乘法的意义,导出了算式,导出了口诀,一举数得,而这句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在自豪高兴的同时,会引发对下一个数的思考。

    不过还是应该把 “数字” 改为 “数” 更妥当一些,一点小的建议。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1707: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203&ptid=1937)
    
    课件中的 “数字” 是否应改成 “数”,12、18、和后面要填的都应当是一个个数,而不是数字,张老师,你同意 ...

    15461547 谢谢 “一江春水”。我认识到了这个错误,我把课件已经改过了。1545

    图片:

    301.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1707: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204&ptid=1937)
    
    我有一个疑问,张老师,你在设计中预设了学生的回答,“  根据试讲结果预设:①我发现了有五个老朋友,四 ...

    谢谢您!是我在第一次试讲时发现学生这样回答,我就趁机板书了课题 。然后在第二次备课时,就把这个环节写了出来,课堂的生成的确是不能预料。您的提醒很重要,我是要好好思考一下,课题出现的时机,否则就有可能把课题漏掉了。

    还有一点想与您商讨一下:课题到底是写 “有多少张贴画” 还是写 “6 的乘法口诀”?现在我已经不用这个情境了,不能再用这个课题了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1708:0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205&ptid=1937)
    
    张老师,我觉得练习的量似乎有点少。你等于就练了 “对口诀” 和 “数线”,就进入了解决问题的环节,最后是 ...

    因为试讲时,时间很紧张,所以我觉得练习量可能不能过大。在推导口诀和发现规律环节花的时间过多,无形中就占去了孩子们练习的时间。

    你的建议很有道理,练习的形式是有些单一了。

    谢谢,我会好好考虑一下。

    1244759483
    124475948311年前

    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学的开心,学得轻松,学得有效,一个个巧妙的问题,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评价语言及时生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晓得
    不晓得11年前

    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生动严谨,预设全面、注重生成,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佩服!

    42-灵芝
    42-灵芝11年前

    张老师的课堂设计独具匠心,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而且特别注重对孩子兴趣的调动,让孩子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祝您成功!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张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快乐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她的课堂追求是:真实有效、互动生成。她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假,追求简单和实用,讲求对话和共享。

    维琴
    维琴11年前

    张老师很喜欢你设计的每一节课,等待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因为有了等待我们才有意外的惊喜,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太多一节课学生难以掌握。

    维琴
    维琴11年前

    数学课也可以上的这么有趣生动,很喜欢。支持!

    维琴
    维琴11年前

    我觉的用情景教学非常好,第一使孩子们上课很放松,不是教师在教学生怎么学,而是学生们不知不觉已经学会;第二情景教学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建议。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张老师的课实现了有效的学科教学,走向了简约教学。她的课凝练、舒缓、清晰、深邃。收放自如,善于抓住课堂生成。

    毛毛虫
    毛毛虫11年前

    张老师的疑惑第二点,如何让学生去思考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由来,是不是可以找还不会这句口诀的人来提问,让别的孩子来解答疑惑?是否可行?

    维琴
    维琴11年前

    如果将苹果切开摆一排是不是可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那?

    毛毛虫
    毛毛虫11年前

    小建议:情景是否改成百合花,一朵花是 6 个花瓣,两朵三朵…… 有多少花瓣,和教师节联系起来,是否可行?

    维琴
    维琴11年前

    张老师注重每一个细节。

    维琴
    维琴11年前

    我们全力支持您!

    维琴
    维琴11年前

    楼上说编口诀有可能是 7×6=42,需要提醒下。

    泾河榕树
    泾河榕树11年前

    《6 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被张老师设计的直观、生动、细腻,她抓住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通过以旧只新、抛砖引玉等巧妙的教学方法让孩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总结了 6 的乘法口诀,体验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热带鱼111
    热带鱼11111年前

    张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值得学习。

    热带鱼111
    热带鱼11111年前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1714: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33&ptid=1937)
    
    张老师很喜欢你设计的每一节课,等待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因为有了等待我们才有意外的惊喜,我觉得这 ...

    我的目标一是:1.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这个目标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真正、保质保量的完成是需要极大的努力。

    谢谢维琴的提提醒,你让我注意到在设计教学时,千万不能忘了教学目标,不能忘了自己主要要干什么。再次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1714: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42&ptid=1937)
    
    我觉的用情景教学非常好,第一使孩子们上课很放松,不是教师在教学生怎么学,而是学生们不知不觉已经学会; ...

    是的,我也发现自己的问题 ,第二稿的设计数学味是浓了一些,但是缺乏了一个具体情境的支撑,学生们学习来就会很累,老师组织教学也会很辛苦,看来、设计一个生动、有趣,而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是第三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谢谢提醒。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毛毛虫发表于2013-9-1714: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45&ptid=1937)
    
    张老师的疑惑第二点,如何让学生去思考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由来,是不是可以找还不会这句口诀的人来提问,让别 ...

    您的意思是:增加一个环节,例:谁记不住:六九五十四,先请别的孩子说说六九五十四的意思。

    是这样吗?我不是特别明白,请您再详细地给我说一说吧!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毛毛虫发表于2013-9-1714: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52&ptid=1937)
    
    小建议:情景是否改成百合花,一朵花是 6 个花瓣,两朵三朵…… 有多少花瓣,和教师节联系起来,是否可行? ...

    这个建议很好,百合花是 6 个花瓣。但是,我和几位老师探研时,觉得苹果、贴画、都是一种全直观的出现,学生还是像前面一样运用数一数、加一加的方法,在这里想引发他们的思考,单凭几个数,想到 6 的倍数,想到乘法的意义,后面的数不出现,迫使他们在心底进行乘法运算,沟通新旧知识。

    所以,百合花的情境的确很好,可我还是不能采用。

    但是对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您的确为这份设计花了心思,谢谢,请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1714: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67&ptid=1937)
    
    楼上说编口诀有可能是 7×6=42,需要提醒下。

    是的,有的学生会编成 “七六四十二”,不过我觉得这不是大问题,其实,在过去背 “大九九” 口诀表时,就有人背成 “七六四十二”“八六四十八”,这些口诀其实并没有错,它们也表示了七乘六、八乘六的乘积,只不过因为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只需要六七四十二,不需要 “七六四十二”,而人们习惯把小数字放前,大数字放后面。其实,我觉得学生在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时,出现这种问题是很好的,是一种经历,不需指正,只做微调 就可以了。

    谢谢,请继续关注。

    泾河榕树
    泾河榕树11年前

    《6 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被张老师设计的直观、生动、细腻,你通过以旧知新、抛砖引玉等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总结了 6 的乘法口诀,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8&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第一次设计时的情境图          
    
    <br />
    
    
    
    <br />

    很喜欢改动后的导入,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很高,这样也很好!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9 11:22 编辑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一)

    一、导入: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大屏幕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3 个数和 3 个括号)


    1551

    1:我发现这三个数都是双数。师:是呀,61218,真的都是双数。

    2:我发现这三个数写得很漂亮,后面还有三个括号。师:你很细心,还注意到了括号,那这三个数有什么特点?

    2:一个比一个大;师:大几个呢?

    3 一个都比一个多 6 ;师:“是吗?

    学生纷纷计算后点头,是多 6 个。

    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 6 的…… 生(齐): 倍数……

    反思:1、在导入环节,去掉了 “有多少苹果” 的情境,不再直观出现几行 6,而是改为更有思考含量的看数填空,把 4 个 6、5 个 6、6 个 6 由直观变成不直观了。这个目的基本达到了。

    2、但是,学生在回答 “你发现了什么” 时,回答到了数写得很漂亮,一定是这个问题问的不好,造成了学生的干扰,这个问题要调整一下才行,调整成什么呢?

    3、今天我接受了老师们的建议,把 “数字” 都改成了 “数”,但不知是不背课时记得太牢了,说的时候自己总有点别扭,好几次还是说成了 “数字”,看来,不光是要在教学设计上修改,还得改改自己大脑中固有的东西了。

    4、真的如 “一叶知秋” 那位老师所说,这样的情境图,清楚、明了,数学性极强,但是没有体现北师大 “情境 + 问题串” 的编写特色,而且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枯燥了,我看到孩子们皱着眉头思考时,也觉得他们有点可怜,真是难为这些孩子了。看来情境还是得有,又要有情境,又要凸显这些数,这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图片:

    301.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9 11:21 编辑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二)

    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 师:第一个数是几个 6

    生齐答:16。师: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生 161;师 61 也可以写成?生齐答:16 。(师板书:1×6)

    2. 师:1×6 得多少?生:6。(师板书:=6)师: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生 2:一六得六(板书:一六得六)

    3. 第二个数是几个 6

    3:是 26,乘法算式是 6226,得数是 12,我是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算出来的。师随学生叙述而板书。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的真好。

    4.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4:我想第三个数是 36,算式是 36 等于 18

    5:用的口诀是三六十八。

    师:没想到三个小小的数,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5. 谁来猜猜第四个数应该是什么?

    6:我觉得是 24。师:为什么是 24

    6:因为一个数比一个数多 618 加上 6 就是 24

    师:谁也想填 24,但是想法和他不一样?

    7:因为前面是 162636,所以这就应该是 46 了,四六二十四,所以填 24

    6. 师:46 写成乘法算式就是?板书(4×6=24;四六二十四)(课件把数填出来)

    7. 第五个数呢?

    生:第五个数是 30

    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整,在学生说的同时板书算式和口诀。

    (课件把数填出来,并伴随掌声)


    反思:1、这一次上课时我想紧扣 “几个 6”,让学生通过对数的分析,回忆乘法的意义,强化求 “几个几”,可以用乘法算式,而在解决乘法算式时,用到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得到结果。效果较好,整个课堂层次比较清楚、流畅。

    2、我原本设计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由老师带着问,有了这种模式后,第三个数就上学生放手去说,自己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口诀之间的联系。没有想到第二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说的特别好,一个人就把 2 个 6、算式、口诀全说出来,反而是后面的同学总是说得不全,需要老师的追问。但是,他给了后面学生很好的范例,后面学生在说时,基本也都达到了效果。看来,学生给学生的示范真的很重要,很有用,我在反思,是不是当时应该让全班同学学着他再重复一遍,后面的基础会打得更好。

    3、第 4 个数的出现如我所料,绝大部分学生一口喊出了 24。虽然第一个学生是由加法得到的,但这也没有错,18 再加上一个 6 的过程,就是把 3 个 6 变成了 4 个 6。后面同学的补充也很好,板书使大家更理清了思路。

    4、第 5 个数的出现快捷而有效,效果较好。而后面课件呈现的掌声给了学生极大的鼓励,孩子们一下开心的很多,小脸上一下就有笑容了。

    5、感觉这一部分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情境,孩子们学得很好,但太干巴,太辛苦。一点小小的掌声就让他们激动了,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情境,他们会多么开心地投入到这个学习中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9 11:19 编辑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三)

    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 师:第六个数应该是几个 6?(生:6 个 6)

    2. 师:猜一猜 6 个 6 是多少?(生:36)

    3. 师:大家猜的对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手中的点子图来验证一下:6 个 6 是 36 吗?为什么?

    4. 小组活动,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先说说 66 是多少,再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5. 请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展示;

    1:我用的是加法,306 就是 36

    师:你能结合点子图说一说 30 是哪?6 是哪?

    15630,我又圈了一行,30+6=36,所以 6 个 6 是 36

    师:你能够结合点子图,说得真明白。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552

    (学生的点子图,一开始并没有圈画,是老师指出后,在实物投影上用红笔圈的)

    生 2:我先圈 3 行,又圈 3 行,就是 6 行了,3 个 6 是 18, 18+18=36,所以……

    师:说的真清楚!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553

    生 3:我先圈了 2 行,2 个 6 是 12,再圈 4 行,,4 行加 2 行就是 6 行,24+12=36,所以 6 行就是 36……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掌声送给他。

    1554

    4: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师:请你上来。

    4:我只圈了一次,六六三十六,我就知道下个数字是 36

    师:你怎么知道六六是三十六呢?

    4:我早就背过了。

    师(无语)

    15551556

    6. 师评价:同学们真厉害,运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想了这么多的方法,验证了 6 个 6 就是三十六。那相对应的乘法算式是:(板书):6×6=36,那相应的乘法口诀就应该是 XX 背过的?板书:六六三十六。(课件把数填出来)

    7. 课件又出示三个括号。小组合作:提出要求:一、借助点子图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合作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1557

    8. 学生汇报:

    师:哪一组想说说第七个数?

    第二组代表:我们组认为下个数是 7 个 6,算式是六乘七,结果是 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

    师评价:很清晰,很有层次,其他小组要向他学习。

    第五组代表:我们组认为下面是 8 个 6,算式是六乘八或八乘六,结果是 48,口诀是六八四十八,还有一个人是八六四十八,我们都说他错了,他还说他没有错。

    师与同学一起笑出声。师评价:好可爱的小组长!算式六乘八和八乘六是?生齐答:一样的;师板书 6×8=48;师:同样六八四十八和八六四十八也是?生齐答:一样的;师:对了,只不过人们习惯在编制口诀的时候把小数字放在前面,不要说他错了,把他的口诀做个微小的调整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齐读:六八四十八。

    9. 生代表继续汇报,师在黑板上及时板书算式和口诀。

    反思:1、在处理第一句新口诀时,我的确下了番功夫。第一个问题设计为:“第六个数是几个 6?”,而没有问是多少,是先明确这里应填 6 个 6 的结果。我不再回避学生已经知道这句口诀,而改为猜一猜 6 个 6 是多少,在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到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点子图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前面一直很顺利,而到了最后,真是压都压不住,还是有人跳了出来,说他学过 “六六三十六”,不用验证,虽然早已设想过这种结果,但当时,我还是无语了。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看来,这个地方还要好好想想处理的方法。

    2、在备课时,我已经很明确: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 “生长点” 与 “延伸点”。所以,在 “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生成上,我想注重以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说,似乎感受不到哪些是他们没有学过的,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没有验证的,哪些已经验证清楚了。所以这地方总觉得有些不太顺畅,却不知要如何调整。

    3、当 6 个数都填出后,后面的三句口诀,要由学生独立编写。我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个学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所以我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今天在这里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了前面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的展示做为铺垫,学生后来在独立编写时,能够独立思考,有了疑问,小组内的交流很快便解决了问题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4、感到不足的地方是,形式有些单调,有个别学生的兴奋点游离了,还是没有情境设制引起的。

    图片:

    16.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8.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9 13:15 编辑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四)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 6 的乘法口诀,你们真是有能力!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读我们的成果吧!

    仔细观察我们的成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也可以看看口诀。

    生 1:有些口诀是学过的,有些是没有学过的。

    生 2:上面的五句都学过了,下面的三句没有学过。师:你真会观察,那跟我们的新朋友再认识一下,齐读四句新口诀。

    生 3:他们都相差 6;师:谁们?生 3 跑上台来指着相邻的两个算式的结果。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30、36、42、48、54……

    生 4:口诀和算式一样,也都相差六。师:这是为什么呀?

    生 4:因为每一行都比上一行多个 6

    生 5:所以口诀从上往下有 1、2、3……9;因为是 1 个 6,2 个 6,一直到 9 个 6;

    生 6:而且我要提醒大家,口诀和算式,都是把小数字放在前面。

    师引导学生观察:真的是这样,真的要谢谢这位同学,这对我们记忆口诀帮助很大。

    师:大家看看,这些口诀中哪个字出现的最多?

    生:六。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六的乘法口诀。

    师板书课题。

    师: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一六得六),为什么?生:简单,不用记。

    师:哪句最难记?(六九五十四)

    师:谁记住了?生纷纷举手,师指一人: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 7:我使劲背就背过了。师:用心识记也是一种好办法。

    反思:1、这个环节是学生表现最好,最出彩的环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许多规律和特点,有个学生不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甚至自己跑了上来,在讲台上指,学生热情很高,都想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到最后,还不断的有人举手,因为时间关系,只好停止了,否则,不知道他们还会说出什么来。如果时间充裕,我真的很期待。

    2、可能有学生想说这些口诀中都有 6,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给他们机会了,而是直接发问,从而引出了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有点简单了?

    6 的乘法口诀(五)

    1. 师:有一只可爱小鸭子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课件小鸭子的声音: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怎么样,我厉害吧?)生:厉害!

    1573

    2. 小鸭子继续:怎么样,我厉害吧,而且我还学会了一招:抛砖引玉,我用六六三十六也能算出 6×7,你信吗?

    3. 生 1:不信;生 2、信;

    4. 课件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师:你知道小鸭子是怎么想的吗?

    1574

    5. 生 3:我知道,小鸭子给 6 个 6 加了 1 个 6,就变成了 7 个 6,然后用它记住的六六三十六加上了 6 得到了六七四十二;师:大家真厉害,那你能看懂这两种方法吗?

    6. 课件出示点子图;请学生填数。(通过这些算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句旧口诀与新口诀之间的关系,并知道根据两句旧口诀可以推出新的口诀口诀。)

    15751576

    7. 生 1:5 个 6 加 2 个 6 就是 7 个 6;

    8. 生 2:3 个 6 和 4 个 6 一起就是 7 个 6;

    9. 有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把 6 的口诀记住了吗?咱们一起再读一遍,读到你喜欢的一句,可以读的重一些。

    10. 怎么样,记住了吗?要不要考一考?


    反思:1、小鸭子的配音,真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看来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这只小动物,动物的确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我想我的情境能不能由一些小动物引出呢?

    2、今天的点子图,比第一次试讲时发挥了更多更大的作用。点子图形象直观,便于操作,学生圈画起来比较容易,也比较容易观察,通过这形象的图,抽象的知识真的变得直观了。

    3、不过,我还是觉得此处,只理解 7 个 6 的来由有点可惜,学生在做题时,如果遇到几个 6 加减几个 6,往往要做两步,此时,如果能把这种方法进行逆推,是不是可以使学生的计算变得简单,又再次使用了口诀,对口诀也是一种巩固呢?那么如何出题?我还要再思考一下。



    图片:

    21.JPG 61.JPG 24.JPG 43.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

    1、对口诀:师宣布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同桌两个先互相试一试,你出一句我对,我出一句你对。找两个人试一试,推选一个女同学,推选一个男同学,女同学先出题,考男同学,男同学再出题考女同学。

    1561

    2、投影出示题目:填一填

    师:你知道应该填什么数吗?

    生 1:是 24、30、36;

    师:为什么要填这 3 个数?

    生 1:因为它们一个比一个大 6。

    师: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说一说吗?

    生 2:它们都是 6 的倍数。用六的口诀去想,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师: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多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呀。

    1562

    3、小鸭子想请大家帮帮忙:1 间房子能住 6 只小鸭,8 间房子能住几只小鸭?

    生:48 只。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六八四十八

    师: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六八四十八和这题目有什么关系?

    生 2:一间房子有 6 只鸭子,8 间房子就有 8 个 6,所以是六八四十八只。

    师:那我们能写一个六八四十八就可以了吗?

    生 3:不行,要写算式,6 乘 8 等于 48;

    师:看来,大家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口诀代替了算式。

    1563

    4、课件小鸭子:小朋友们,你们太厉害了,现在请你们到我的房子里去看看吧,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课件出示各种各样可爱的苹果,并伴有好听的背景音乐。(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进行了短暂的休息)

    1564

    156715661565

    反思:1、“对口诀” 是旧版教材的情境,新版教材把它去掉了。但由于我曾教过三届二年级,对这道题印象挺好的,所以又把这道题找了出来。在课堂上,我发现,效果真的还是很不错,尤其是学生互相考的环节,出题的和答题的人都相当的认真,这应该是一次对口诀很好的记忆过程。但可惜,两个人,参与面,似乎还是有点低,我要想个办法,让那两个人分别考女生和男生,让参与面更广一些。

    2、第二题的过渡不太自然,是不是应该有个小动物,让它来跳,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进行第三和第四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是算式,我问:你是怎么算的?他就是回答六八四十八,他认为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奇怪老师怎么还在问。这一点挺让人头疼的,看来必须设计一道题目,让他们清楚地区分:算式、口诀。

    图片:

    对口令.JPG 填一填.JPG 多少鸭子.JPG 苹1.JPG 苹2.JPG 苹3.JPG 苹4.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19 11:59 编辑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七)

    1. 课件小鸭子:怎么样,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吧?我还有一个大苹果,要送给最会动脑筋的同学,看看谁能得到它?

    2. 课件出示: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

    1568

    第一幅图:生 1:有 18 个,因为三六十八;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说一说吗?生 136 等于 18

    第二幅图:生 2:也有 18 个,我是把下面的格子移到上面,就也可以看成是三个 6;生 3(抢着说):还可以用加法,用 65 再加 7,也是 18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哪一种更方便一些呢?

    生:XX(第一个人的名字)的!

    师:是呀,这种方法不但计算起来特别的简单,其中还蕴含了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一个简单,我们好计算的图形,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点动课件,展示转化的过程)那么你们能用转化的思想来想想第三个图形有多少个格子吗?

    1569

    第三幅图:生 4:有 12 个,把上面两个移到下面两边就成了 26;(师演示)生 5:(上来指)还可以把最下面的两个移到最上面,就成了,此时,他好像卡住了,底下的学生喊了起来,34,他点头:对,就是 34。师点动课件,演示这种方法。师:34 得多少?生齐:12,师:用了哪句口诀?生齐:三四十二。

    15701571

    六、总结、评价

    1. 师:谁该得到小鸭子的大苹果?(出示苹果卡片)

    2. 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好在哪?(随着学生的互相评价,老师将写有 “会倾听”“发言好”“善思考” 等苹果形卡片奖励给相应的学生。)

    3. 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6 的乘法口诀背给家长听,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

    板书设计:

    6 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

    6×9=54 六九五十四

    反思:1、对最后一道题的处理我还比较满意。虽然在第二幅图,优化的方法明明已经出来了,还是有人抢着说的他的加法,我觉得我导得还算自然,在对方法的优化中,导出了 “转化” 的思想,还刚好启发了下一题。这一点可以保留。为自已鼓鼓掌。

    2、作业没有分层,我在思考:这个作业如何分层?

    3、今天超时 7 分钟,我是硬着头皮上完的。总结环节只是草草带过,没有深入的评价与思考,我还想加几道题,这时间该怎么办,从哪里挤,板书中不出现完整的九句口诀,只出现四句新口诀行吗?节约点时间,哪位老师给出个主意,想点办法?哪还可以压缩呀?

    图片:

    数格子.JPG 数格子2.JPG 数格子3.JPG 数格子4.JPG

    woyouzhai
    woyouzhai11年前

    张老师上课,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1、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 2、3、4、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因此,本课张老师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口诀。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 “观察、尝试” 等自主探索的过程。将教学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2、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张老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编制口诀后,引导学生观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值得学习。

    提一点建议:增加复习环节,可简单的回顾 2~5 的乘法口诀的特点或编制过程,能为新课自主编制 6 的乘法口诀打好知识基础。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819: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17&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一)一、导入: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大屏幕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课 ...

      昨天晚上就看见张老师的试讲实录了,很想把这节课看完,没有想到你只发了一小部分,就不发了,今天终于看到全貎了,很感动,节日里还在工作。

    “乘法口诀” 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曾经有许多老师认为,口诀只是单纯为了计算而存在。所以,在教授乘法口诀时,只需要学生能够 “熟记口诀” 和 “会用口诀计算题目” 就行了。而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已经不是这样了。口诀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于数学计算的 “工具”,它自己也有自己的知识点,有自己生成的过程。

    开课时的导入确实干脆、有效。但是没有过渡语,没有调动学生兴趣语言,你能保证每一个孩子一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你的教学上来吗?也许他还正在想下课时没有玩好的游戏呢,也许他还跟别的小朋友在偷偷说话呢,你用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这个课堂上?
    
     所以,我认为,开课的 “有效” 也应打上引号,是老师备课中的有效,未必真的是有实效。
    
     学生既然那么喜欢小鸭子,是不是可以多选几个他们喜欢的什么唐老鸭、米老鼠之类的人物,一人抱上一个数字,又吸引了学生,又引出了你需要的主题。如何?一点小建议。
    
     
    woyouzhai
    woyouzhai11年前

    个人认为:第一稿中创设小鸭子搬苹果的情景更好点,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是如此的简单。实现了数学新课标所说的,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为什么弃用了呢?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819: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18&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1.      师:第一个数是几个 6?生齐答 ...

    我发现你这一稿的设计中,确实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加强,通过学生对独立的数,去想几个 6,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要坚持。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我们老师,就是这个课堂上的 “火车头”,这堂课往哪里走,全靠老师的引导。指向明确地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少走弯路。如果张老师改换了情境,也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你这个问题要把学生带到何处。

    你实录中的 “1. 师:第一个数是几个 6

    生齐答:16。师: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生 161;师 61 也可以写成?生齐答:16 。(师板书:1×6)

    2. 师:1×6 得多少?生:6。(师板书:=6)师: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生 2:一六得六(板书:一六得六)

    3. 第二个数是几个 6

    3:是 26,乘法算式是 6226,得数是 12,我是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算出来的。师随学生叙述而板书。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的真好。

    4.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这几个问题有层次性,不过在问第二个问题时,可以问一串,如果和你的设计一样问,学生的回答应该和第一个学生是一样的,我想不会是所有的学生都像你这次试讲时第二个学生那么聪明吧。所以第二个问题直接问:“第二个数是几个 6?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 既显示了与第一题不同的层次,又体现了北师大教材 “情境 + 问题串” 的编写特色。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2&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    师:第六个数应该是几个 6?(生:6 ...

    我觉得中国的孩子还是很听指挥的。从张老师发的图片就能看得出来。

    如果一个孩子把口诀背的滚瓜烂熟,你问他六乘六为什么得 36,他一定会说,因为六六三十六;为什么六六是三十六?这还有什么为什么,因为六六就是三十六。

    把一个已经知道的知识当做新的知识来教,这个过程必然是别扭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展现的相当不错,也应该达到了老师的目的。但是我总是觉得这部分的教学似乎缺少一个契机,缺少一个学生迫不急待地想证明,想说服别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让他带比带画,让他想办法让别人认识到六六三十六。

    张老师,能否想想,如何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4&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四)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 ...

    讲这个环节时,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厉害。对九句口诀追根究底,挖了个透彻。

    我关注了几个细节:

    1、“生 5:所以口诀从上往下有 1、2、3……9;因为是 1 个 6,2 个 6,一直到 9 个 6;

    生 6:而且我要提醒大家,口诀和算式,都是把小数字放在前面。

    师引导学生观察:真的是这样,真的要谢谢这位同学,这对我们记忆口诀帮助很大。”,不知道你的学生在课堂是如何指的,是学生指的,还是老师指的,因为,我看到这儿,把数学书翻开自己也指了一下,发现到第六行应该是拐了一个弯,不知这个地方张老师是如何处理的,没有学生提疑问:为什么 123456789 没有顺着写下去,而到 6 那就拐了?还是直接就有学生像生 6 那样说了?

    2、“师:谁记住了?生纷纷举手,师指一人: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 7:我使劲背就背过了。师:用心识记也是一种好办法。”

    看到这儿,我都笑出声了,好可爱,好天真的孩子!真是一个没有想到的答案。张老师的处理,似乎平淡了一点,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是有 “黄蓉”,也会有 “郭靖” 的,而且到了最后,往往是 “郭靖” 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对这个诚实又可爱的孩子,一定要积极地评价,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数学的信心,都有成功的愉悦。

    3、张老师在反思中说 “不 过,我还是觉得此处,只理解 7 个 6 的来由有点可惜,学生在做题时,如果遇到几个 6 加减几个 6,往往要做两步,此时,如果能把这种方法进行逆推,是不是可以使学生的计算变得简单,又再次使用了口诀,对口诀也是一种巩固呢?那么如何出题?”

    我记得数学大家刘德武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一节课一定不能只有顺向思维,至少要有一次逆向思维,因为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永远是逆向思维。在我们的课堂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应并重,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应并重。所以你这个想法可行,而且不要局限在加法上,甚至可以有减法,7 个 6 去掉 2 个 6,是几个 6?

    请再仔细推敲推敲。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6&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对口诀:师宣布规则,必需是 6 的 ...

    我认为练习环节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我说出来,仅供参考:

    1、练习量过小。其实就练习了对口诀、三句口诀的运用、1 个解决问题、还有一道数格子。口诀的记忆应该是在大量的练习、重复中加深的,我觉得应加大练习量。

    2、你在反思中提到:“ 在进行第三和第四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是算式,我问:你是怎么算的?他就是回答六八四十八,他认为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奇怪老师怎么还在问。这一点挺让人头疼的,看来必须设计一道题目,让他们清楚地区分:算式、口诀。” 我觉得和你前面的设计是有关的,前面全是读口诀、背口诀、记口诀,而练习环节的第一、第二题全是只用口诀就可以解决,无形中弱化了算式,所以到解决问题需要算式时,学生就说不出来了。我建议加一道纯算式的练习题 ,让学生说结果,读算式,不过形式还是要想想办法,既把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又不至于太枯燥。

    3、第二题的课件不好,自己画的,太粗糙,可由网上下载电子书中的图片,美观大方。

    感觉我这个人意见很多,请不要介意。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7&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七)1.      课件小鸭子:怎么样,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吧?我还有 ...

    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完了你的实录,看都这么费劲,可想而知写要多麻烦了。

    试讲超时,你有没有分析一下,是在哪里花时间太多了?是学生操作,还是汇报?我也觉得有时你似乎问得过细了,学生都明白,都清楚的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这样节奏会明快些,时间也一定能节约些。

    还有,我觉得这和没有情境的创设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能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会增强,主动要求学习和被动听命令学习,效率当然会不一样了,这样也一定能为你节约不少的课堂时间。

    至于分层作业,我认为,你把作业拆分为 1、给家长背诵口诀.2、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就可以了,一般的孩子,能记住口诀就可以,还可以把方法讲给家长听,一定是对口诀的规律、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不必强分哪一部分孩子做哪一项,让孩子都去试试,我估计,实际做下来,肯定是有一部分只能做到 1,这样也就是分层了。

    期待你的第三稿,期待你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woyouzhai发表于2013-9-1913: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8&ptid=1937)
    
    张老师上课,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1、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 2、3、4、5 的乘 ...

    感谢您的建议:“增加复习环节,可简单的回顾 2~5 的乘法口诀的特点或编制过程,能为新课自主编制 6 的乘法口诀打好知识基础。”

    其实增加这个环节,也就可以让学生避免出现 “七六四十二” 之类的问题,可是我不知应放在哪个环节,因为前五句口诀都是学习过的,所以我想带过就行,在哪增加个这环节呢?

    谢谢您,我再想想。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1913: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9&ptid=1937)
    
    昨天晚上就看见张老师的试讲实录了,很想把这节课看完,没有想到你只发了一小部分,就不发了,今天 ...

    非常感谢 “一叶知秋”,没有想到,不过出去了一会儿,回来能看到您这么多的跟帖指导,真是太感谢了!

    感谢您持续对我的关注,;P(连我昨天晚上发了一半帖都注意到了),昨天的网络有些问题,今天才好。

    说实话,在参加这次比赛前,我对口诀的认识,也是认为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能记住,会用就可以了。经过了这么多天的 “折磨”,对教材教参一次次地翻阅,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一次次的反思,我终于体会到一点点,为什么数学课程的目标包括了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原来 “经历”“体验”“探索” 这些过程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呀!;P 见笑了。

    越备课,越觉得里面含的东西多;越想越觉得要体现的东西多。这真是一次磨练人的过程,痛并快乐着吧。

    对于导课部分,我觉得您的建议很好,开课必需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我想孩子和小动物天生是朋友,我准备找上 9 张小动物的图片,他们就应该是 9 个数的主人,这样的情境如何?不过,如何让他们抱数字,这好像有点难度,我的电脑水平有限,还得请人帮帮忙才行。

    十分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woyouzhai发表于2013-9-1914: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90&ptid=1937)
    
    个人认为:第一稿中创设小鸭子搬苹果的情景更好点,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是如此的简单。实现了数 ...

    谢谢您的指导。改换掉第一次的情境,是因为学生在学习 2 至 5 的口诀时,都是出示情境,然后去数,学生对这样的模式似乎有些太熟悉,数学思维的含量少了一些,想把每次的 “直观” 变成这次的 “半直观”,引发他们的思考,就像是学了口诀以后的 “按规律填数” 那种题一样,不过我们是把它前移了,这样就从图抽象到数了,而当他们思维遇到难点,不好得出 6 个 6 时,再用点子图去帮助思考。

    再次对您表示感谢,请继续关注我的下一稿。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1914: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91&ptid=1937)
    
    我发现你这一稿的设计中,确实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加强,通过学生对独立的数,去想几个 6,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

    您说道:“不过在问第二个问题时,可以问一串,如果和你的设计一样问,学生的回答应该和第一个学生是一样的,我想不会是所有的学生都像你这次试讲时第二个学生那么聪明吧。所以第二个问题直接问:“第二个数是几个 6?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 既显示了与第一题不同的层次,又体现了北师大教材 “情境 + 问题串” 的特点”,我也觉得那第二个孩子是个特例,其实这个孩子平时就是一个思维比较严密,口答问题很完整的孩子。可能下次到了别的班,就得问上三四次,才能把二六十二问出来。您的建议很大胆,我是觉得二年级的学生还是有点小,这样的一串会不会把他们给问懵了?看来,我还是不够相信学生,能不能回答上来是一回事,我敢不敢这样问是另一回事了。好的,我接受您的建议,下次处理第二个口诀时,用 “问题串” 的形式。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6&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对口诀:师宣布规则,必需是 6 的 ...

    这些苹果的图片很漂亮、很别致嘛,怪不得你说学生看的津津有味,连我都被吸引了。

    不过要提醒张老师,这样的休息放松很好,但是是一种 “消极” 的休息,因为只是愉快了学生的感官和听觉,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张老师能否想出一种 “积极” 的休息方法,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又不至于使课堂的学习成为断层,或者对今天的新知识有些帮助。

    一点个人看法,不太成熟。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819: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17&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一)一、导入: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大屏幕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课 ...

    ” 但是,学生在回答 “你发现了什么” 时,回答到了数写得很漂亮,一定是这个问题问的不好,造成了学生的干扰,这个问题要调整一下才行,调整成什么呢?“

    这有什么难的,我觉得你课件上的问题就很好嘛,我们数学老师,不要像语语文、美术老师一样,动不动就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学生天上地下,说一大堆与课堂无关的事。明明可以用我们的数学语言:“观察下列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嘛,这样多好,简洁、明了,指向明确。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1916: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02&ptid=1937)
    
    这些苹果的图片很漂亮、很别致嘛,怪不得你说学生看的津津有味,连我都被吸引了。
    
    不过要提醒张老师,这 ...

    谢谢 “一江春水” 的提醒。

    的确是这样,因为孩子们年龄还小,有意注意的时间太短,所以在课堂中间要加上休息环节,第一次本来设计的是 “有多少苹果” 这个情境,所以就找了一些苹果图片,配上了好听的音乐,让他们进行短暂的休息。而现在,去掉了 “有多少苹果” 的情境,这个休息放在这里是有些怪怪的。但,如何,才能进行 “积极的休息”?如何把教学的内容与休息结合在一起?还真是有一定的难度。

    我会好好思考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1916: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03&ptid=1937)
    
    ” 但是,学生在回答 “你发现了什么” 时,回答到了数写得很漂亮,一定是这个问题问的不好,造成了学生的干 ...

    谢谢,我明白了,我会把问题设为:仔细观察下面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一问,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应该会放在 “规律” 上,应该更容易看出这些数就是 6 的倍数。

    再次表示感谢。

    紫萱
    紫萱11年前

    张老师的这节课,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孩子们长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值得我学习。

    顺德嘉信西山
    顺德嘉信西山11年前

    在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 这个片段中,练习的变化不断促进认知的生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经历 “移多补少、化难为易” 的思维过程,体验口诀运用的价值。(金匙)

    ㄣ囧囧ゞ
    ㄣ囧囧ゞ11年前

    张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今后也应将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1244759483
    124475948311年前

    开课直接出示找规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否显得生硬,就像老师们说的,换成小鸭子抱着写有数字的小鱼或举着写有数字的气球一个个出来,是否更生动些。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5: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98&ptid=1937)
    
    非常感谢 “一叶知秋”,没有想到,不过出去了一会儿,回来能看到您这么多的跟帖指导,真是太感谢了!
    
    感 ...

    我看后面老师的建议很好,张老师可以选用小鸭子抱小鱼,或小动物拉气球的情境,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积极地进行思考,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6: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00&ptid=1937)
    
    您说道:“不过在问第二个问题时,可以问一串,如果和你的设计一样问,学生的回答应该和第一个学生是一样 ...

    北师大教科书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与应用” 的基本叙述方式就是北师大教材的突出特点。在这节课,张老师你也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情境出发,展开一组问题,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

    张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他们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完整,但这个问题串一定能让他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仅是在这一点,在后面,也要有这种 “问题串” 的设计。

    相信学生,学生一定会给你精彩与感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紫萱发表于2013-9-2208: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424&ptid=1937)
    
    张老师的这节课,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孩子们长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 ...

    谢谢,其实:“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正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一定会好好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调动起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热情和积极性,请你多提建议,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德嘉信西山发表于2013-9-2209: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439&ptid=1937)
    
    在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 这个片段中,练习的变化不断促进认知的生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经历 “ ...

    非常感谢,您说的真好。这个地方我注意到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我都没有归纳到 “移多补少、化难为易” 这个观点,现在看到了您的评价,我恍然了悟,真的是这样呀,原来我只在讲平均数时讲过 “移多补少”,现在发现学生调整格子的过程,还真的 “移多补少”,经过了这样的变化,就 “化难为易” 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口诀运用的价值。

    真的太感谢了,我觉得我这样的一线教师就是缺乏理论上的概括与提高。

    十分感谢您的评价,希望您能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1244759483发表于2013-9-2215: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29&ptid=1937)
    
    开课直接出示找规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否显得生硬,就像老师们说的,换成小鸭子抱着写有数字的小鱼或 ...

    是的,在开头导入部分,我会重新设计一个情境,用气球可能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且把小动物和数分开,当学生观察数的规律时,不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

    谢谢您的建议,请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215: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52&ptid=1937)
    
    我看后面老师的建议很好,张老师可以选用小鸭子抱小鱼,或小动物拉气球的情境,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

    谢谢您。

    在导入部分,我试做了一个图片,请您帮着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1638

    图片:

    改01.JPG

    艳花
    艳花11年前

    张老师设计巧妙,精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兴趣引领学习,实践引领课堂,具有科学性,时效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3 11:11 编辑


    [艳花发表于2013-9-2309:57](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95&ptid=1937)
    
    张老师设计巧妙,精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兴趣引领学习,实践引领课堂,具有科学性,时效性。 ...

    谢谢艳花老师,其实,我的课还要多得到您的指点,向您学习,设计一些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小口令,在规范学生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有很大的作用,能为课堂增添光彩。谢谢您的评价,请您继续关注。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6&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对口诀:师宣布规则,必需是 6 的 ...

    我这几天听了学校老师讲课,一位二年级老师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小儿歌《分果果》,里面是 “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你两个,我两个,大家一起笑呵呵!” 朗朗上口的歌词,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学生在快乐休息的同时还把 “平均分” 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形式真的很好,希望张老师可以学习一下,是否也能编一首儿歌,把 6 的口诀也联系进去。

    一点建议。:lol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911: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86&ptid=1937)
    
    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及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对口诀:师宣布规则,必需是 6 的 ...

    我这几天听了学校老师讲课,一位二年级老师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小儿歌《分果果》,里面是 “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你两个,我两个,大家一起笑呵呵!” 朗朗上口的歌词,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学生在快乐休息的同时还把 “平均分” 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形式真的很好,希望张老师可以学习一下,是否也能编一首儿歌,把 6 的口诀也联系进去。

    一点建议。:lol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在进行第三和第四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是算式,我问:你是怎么算的?他就是回答六八四十八,他认为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奇怪老师怎么还在问。这一点挺让人头疼的,看来必须设计一道题目,让他们清楚地区分:算式、口诀。”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个建议,是否可以设计一道题,让学生感受:1、解决一个算式需要哪句口诀?2、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哪几个算式?可以分这样两个层次去解决,但应该把形式设计的特别、活泼一些,不要让学生有倦怠感。

    张老师不妨多花些心思。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408: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48&ptid=1937)
    
    我这几天听了学校老师讲课,一位二年级老师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小儿歌《分果果》,里面是 ...

    谢谢您的建议,我也一直在想着 “积极的休息” 的方法,现在有了这个建议,我心里一下就敞亮了。

    “积极的休息” 既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又能对自己的课做以延伸与拓展,真是一个非常好的环节。

    我还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也编一首儿歌,是不是最好编成 6 字一行,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这首儿歌的字数,体现一下六的口诀的运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408: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57&ptid=1937)
    
    “在进行第三和第四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 ...

    如果直白 地问:“1、计算一个算式需要哪句口诀?2、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哪几个算式?” 学生是可以很明白地区分算式与口诀,但这样是不是太干了,太枯燥了,学生对于这个内容如果不感兴趣,一定会影响他们的记忆与理解。

    我想,能不能换成两个小动物对话的形式,再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谈话中去区分口诀与算式,这样他们的兴趣点会高一些,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0: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87&ptid=1937)
    
    谢谢您的建议,我也一直在想着 “积极的休息” 的方法,现在有了这个建议,我心里一下就敞亮了。
    
    “积极的 ...

    看了张老师的回复,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这首儿歌能不能再加一个题目,让学生计算字数时,进行两步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既是对这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应用,又是对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学会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回顾,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取信息、思考问题、寻找计算方法。

    这个想法让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期待着张老师的采纳,期待看到你对这段的设计。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1: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00&ptid=1937)
    
    如果直白地问:“1、计算一个算式需要哪句口诀?2、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哪几个算式?” 学生是可以很明白地 ...

    :victory: 为你的想法喝彩,有了小动物的参与,学生的兴趣一定能调动起来。

    建议,不对话,小动物进行比赛,你考我,我考你,想办法让学生帮他们回答问题,如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411: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15&ptid=1937)
    
    看了张老师的回复,我又有了一个想法:这首儿歌能不能再加一个题目,让学生计算字数时,进行两步计算,先 ...

    真的非常感谢您的建议!

    谢谢您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在这节课上,让人真的很感动!

    您的建议很好,我一定会采纳的。不过,我试着编了编儿歌,却很难编出那么富有童趣的儿歌。所以我写了一封 “表扬信”,让小动物们送给学生,“表扬信” 也可以算成是题目,这样就能达到目的了。

    再次感谢您,期待您的下次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411: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21&ptid=1937)
    
    为你的想法喝彩,有了小动物的参与,学生的兴趣一定能调动起来。
    
    建议,不对话,小动物进行比赛 ...

    是的,这个建议很好,比赛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我准备分男女生来回答小动物的问题,区分算式和口诀。

    再次对您表示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5 19:57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79 有多少张贴画

    学习 目标:

    1、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 能用 6 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4. 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较难的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点子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可会学习了,它们也想来和你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它们吗?

    设计说明

    1、今天读了赵素萍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研读数学教材起步》一文,有幸读到了这样的文字:原版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教什么,这也是课程改革以来 “三维目标” 中,教师普遍能够较好的在课堂上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原因之一;新版的学习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学什么、怎么样学,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好习惯的细化以及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的情感态度,这样就使得一直困扰教师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变得 “有形有影” 了,势必会更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两个重要目标。从 “教学目标” 到 “学习目标”,这一改变不仅仅是 “教学” 与 “学习” 这两个词语在字面上的差别,更是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地数学教育,这一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更好的落实到了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真的非常有幸读到了赵老师的这篇文章。每天匆匆地备课、上课,看到了 “学习目标”,但这四个字好像从没有真正地进入到我的心理,我想当然地就把它与 “教学目标” 划上了等号,今天,看到了赵老师的分析,我猛然警醒了,原来,当老师当久了,就只会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了,这是多么的可怕!感谢您,这个当头棒喝真好,“站在谁的立场上去想” 是我今后要多考虑的问题。所以我郑重地把自己教学设计中的 “教学目标” 改成了 “学习目标”,我心里明白,这才是第一步,什么时候,这个观念能从我心底改掉了,离成功就会近一些。

    2、在新课标对行为动词的解释中,经历和体验都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而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基于对这些词的再次理解,我把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设定为本课的重要的目标,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3、在学具的选择上,凸显了点子图的作用。因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本课,我为学生提供了 “点子图” 这种直观模型,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在课堂上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4、在本课导入时,我充分考虑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表扬激励的话语引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再引出将要出现的情境图。这样简单的 “开场白”,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与暗示,也为下一步了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4:55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二)

    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其中前三个小动物头顶的气球上有 3 个数:61218

    1671

    师:仔细观察气球上的这三个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一个比一个大,(可评价:说的不错);

    ②都是双数(可评价:眼光独到)

    ③一个比一个多 6 ;(可评价:计算能力真强,算得真快)

    ④都是 6 的倍数(可评价:会观察还会思考)

    2、师:第一个数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板书:1×6

    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板书:一六得六)

    3、第二个数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出来?(板书)

    4、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师板书)

    (可评价:没想到三个小小的数,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5、你猜猜第四个数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是 24?应该是几个 6?(板书后用课件填上 24)(课件出现掌声,师评价:因为同学们不但会填数,还会分析,为什么填 24,所以给大家鼓掌)

    6、第五个数呢?(板书后用课件填上 30)(课件出现花炮给学生以鼓励与表扬)1672 1673

    7、美丽的花炮又吸引来了一个小动物,快看看,是谁来了?1674

    设计说明:

    1、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问第个一问题时,一定要问好。因为这个情境图一出来,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小动物和彩色的气球吸引走了,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点也一定不在这三个数上。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既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又要引发他们的思考,不往别处说,不往别处看。“仔细观察气球上的三个数”---- 拉回注意力,“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发他们对数的思考,我感觉这个问题这样问应该能达到效果。

    2、 在设计 2 个 6 时,听取了 “谁一叶知秋” 这位老师的意见,把它设计成 “问题串”,让学生一步步层层深入,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体会乘法的意义。

    3、“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这个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因为课标中明确提出 “发现和提出问题” 与 “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样重要。所以,我设计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答。虽不明说,但在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展现了出来,只有学生心里想到问题了,才能自己说出对第三个数的理解。

    4、我在课件中加上了 “掌声” 与 “花炮”,是因为试讲中,发现对学生的评价有点单调,虽然有语言上的鼓励,但是难以引起所有人的兴趣,所以在这里变换了一下评价的形式,先用声音,再用画面,加了老师的语言,多方位地去评价学生,激发兴趣。

    图片:

    改01.JPG 改03.JPG 改02.JPG 改04.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5:06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

    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

    (预设:生齐:66

    师:猜一猜 66 是多少?

    生齐:36

    师:猜的对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手中的点子图来验证一下:6636 吗?

    2、小组活动,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

    学生在实物投影处展示。

    预设:生 1:我用的是加法,306 就是 36

    师:你能结合点子图说一说 30 是哪?6 是哪?

    15630,我又圈了一行,30+6=36,所以 6636

    师:你能够结合点子图,说得真明白。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我先圈 3 行,又圈 3 行,就是 6 行了,3618 18+18=36,所以……

    师:说的真清楚!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我先圈了 2 行,2612,再圈 4 行,,4 行加 2 行就是 6 行,24+12=36,所以 6 行就是 36……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掌声送给他。

    4: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师:请你上来。

    4:我只圈了一次,六六三十六,我就知道下个数字是 36

    师:你怎么知道六六是三十六呢?

    4:我早就背过了。

    师:如果有一位同学没有学过这句新口诀,你能告诉他为什么 “六六是三十六” 吗?

    4:可以用……

    师评价:同学们真不错,运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3、经过了同学们各种方法的计算,我们知道了 6636,那相对应的乘法算式是:(板书):6×6=36,你能编制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板书:六六三十六。把我们的成果:36 给小鸭子填上吧!

    (课件声音:嘎,嘎,太棒了,我的气球变得多漂亮呀!还有三个好朋友需要你们的帮忙,快去帮帮它们吧)

    4、课件出示另外三个小动物拉出三个空气球。

    1675

    师:想给他们帮忙吗?那你得听清要求,要帮什么忙?(课件出示:一、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合作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1676

    1、 学生汇报:(哪一组想说说第七个数,按 3 个要求说,哪一组想汇报第八个数?)第七个数是 76,算式是六乘七,结果是 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很清晰,很有层次,其他小组要向他学习)

    2、 请其他 2 个小组说最后两个数,师板书。

    3、 课件上填出最后三个数,同时小狗发出声音:汪、汪,我们的气球上有数字了,我们 9 个都很开心。1677

    图片:

    改05.JPG 改06.JPG 改07.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5:14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

    (本来要和设计一起发,可能字数超过了,不允许发在一起,我只好分开发了。)


    设计说明:

    1、“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 点。它难就难在因为他 “不难”,许多学生都对它很熟悉,甚至已经背过了。所以,学生不把它当作新知识,而当作了自己已有的旧知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推导。根据前二次试讲和网上老师们的建议,这次设计的时候,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不说 36 不对,只说,用点子图来验证一下,说明一下,为什么 6 个 6 就是 36;学生可以一行行加,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口诀来算,如果再出现 “生 4” 那样的孩子,我也不能回避,改换一个问题,你学过了,能教给没有学过这句口诀的同学吗,他就会动动脑子,想办法证明 6 个 6 是 36。

    这个过程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在编制后面 3 句口诀时,学生真的不会了,才能用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才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不怕多花时间,多花精力。

    读了赵素萍老师的文章,“这样近乎于只追求 “功利” 的学前教育中,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学习过程 ”,给了我启发和信心,是呀,不能因为他背过口诀了,就不让他经历那个编制口诀的过程了。那些被忽略的过程,可能比背会口诀重要的多。我觉得对这里的设计又有了信心了,觉得让学生的经历是有意义的,真的非常感谢!

    2、在编制最后三句口诀时,在课件明确了要求后,彻底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编制的过程,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乘乘加加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口诀的意义。最后,用小狗的评价,让学生收获到辛苦劳动后幸福。

    3、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件其实一直都很简单,直到最后,最明显得还是那 9 个数字,我觉得把 6、12、18、24、30、36、42、48、54 这几个数字一直放在这里,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种提示,是对乘法口诀的一种提示。

    4、我觉得这一稿的设计,用一些小动物的话把各个环节串起来了,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对前面的环节做了总结。效果应该不错,衷心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正是有了你们一次又一次的建议,我才想到了这样设定情境的方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5:19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四)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师:我们应该比他们更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帮助了小动物,而且还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什么?

    生:6 的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

    师:你们真是有能力会学习的学生!现在就来一起读读我们的成果吧!

    2、仔细观察我们的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肢体语言提示: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还可以看看口诀。

    预设:

    1:有些口诀是学过的,有些是没有学过的。

    2:上面的五句都学过了,下面的三句没有学过。

    师:你真会观察,那跟我们的新朋友再认识一下,齐读四句新口诀。

    3:他们都相差 6;师:谁们?生 3 跑上台来指着相邻的两个算式的结果。

    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3036424854……

    4:口诀和算式一样,也都相差六。师:这是为什么呀?

    4:因为每一行都比上一行多个 6。师:这个发现怎么样?应该说 “了不起”!

    5:所以口诀从上往下有 123……9;因为是 1626,一直到 96

    6:而且我要提醒大家,口诀和算式,都是把小数字放在前面。

    师引导学生观察:真的是这样,真的要谢谢这位同学,这对我们记忆口诀帮助很大。

    3、 师:你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

    预设:生:一六得六。

    师:哪句最难记?

    预设:六九五十四

    师:谁记住这句口诀了?你是怎么记住的?

    师:谁有好办法能让大家记住这句难记的口诀?

    设计说明:

    1、在学生编制出 6 的乘法口诀后引导他们做以简单的回顾,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就是 6 的乘法口诀,顺势板书了课题,免除了由学生的发现才能引出课题,如果学生发现不了,课题难以出现的尴尬。

    2、在学生寻找口诀或算式中的规律时,老师适当地用肢体语言做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

    3、在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在学生用语言或动作描述规律时,要适时加以点拨和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又能引导他们更深一步地思考与观察。

    4、“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分散难点,难记的口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可能就记住了,而 “你是怎么记住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不管学生说的怎样,我相信,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正如前面老师的点评,就算孩子只是硬记住,硬背过的,也值得充分地肯定与表扬。用心记、用心背,当然也是一种记忆的好办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5:39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五)

    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

    1678

    课件出示小鸭子画面及声音: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

    师:小鸭子的办法怎么样?(生:好!)

    师:看课外书还能记口诀,对了,这就叫 “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同学们也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师:咦,小鸭子还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声音:怎么样,我厉害吧,而且我还学会了一招:抛砖引玉,用六六三十六也能算出 6×7,你信吗?

    师:用六六三十六应该能算出哪个算式?(生:6×6)

    师:它居然能算出六乘七,想知道它是怎样算的吗?

    1681

    课件动画展示点子图:66 圈在一起,出现 6×6;再圈一行,出现 6×1,再出现 6×7=6×□+6×□

    6、师:谁明白了,该填几?

    师?为什么填 666 表示几个 667 表示几个 666 再加上 16 就是 7636+6 就等于 42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你学会了吗?

    7、课件出示两幅点子图,6×7=6×□+6×□;6×7=6×□+6×□;请学生填空,并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1683

    1684

    8、师:那这幅图你看得懂吗?6×8=6×□-6×□

    师:看来你真的学会了,小鸭子只用了加法,而你也会用减法了,这就叫 “ 青出于蓝于胜于蓝

    9、师:没有点子图了,你还会做吗?

    课件出示:6×7+6=

    预设:(生:等于 48;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六七四十二,我用 42 加上 6,就等于 48 了;师:答案正确,用了两步,还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生:76 加上 16,就是 86,所以用六八四十八这句口诀一次就算出来了。师:好,这就叫 学以致用 !刚才学会的办法现在就能用了!)

    10、课件出示:6×3+6=

    预设:(师:再来,谁算出来了?生:得 24;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36 加上 16,就是 46,四六二十四:师:真好,这就叫 熟能生巧。

    11、师:那你把口诀背熟了吗?(生:背熟了)

    师:让我们试着背一次?(生齐背口诀)

    师:敢不敢考一考?

    设计说明:

    1、《分册主编小语》中曾经我们提出这样一条建议: 植入文化,渗透思想 。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小鸭子引出《三十六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读课外书还能记口诀 !” 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吧,我又想到此时的评价语可以加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学生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后面,加入开拓学生思维的减法运算,此时,如果学生做的好,我就评价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也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2、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结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点子图,让学生进行推导,感受口诀之间的联系,用理解帮助记记,用加法帮助乘法。

    在这里,实质上包含了 变量 函数 的思想,从六六三十六到六七四十二,6 变成了 7,对应的 36 就变成了 42。这里不是把 6 和 7 看成了孤单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即 “几个 6”。想法虽然简单,学生却往往想不到,需要引导与指导。所以,我设计了小鸭子的 “抛砖引玉” 再利用课件,直观演示点子图的变化,把抽象的概念用图形直观演示出来,化解了难点。

    3、在随后的巩固阶段,通过学生对 6×7=6×□+6×□;6×7=6×□+6×□的讲解,继续深化 “用加法帮助乘法”,随后又用一个减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减法也可以帮助乘法”,最后,离开了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考查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情况。总之,我的目的就是: 挖掘口诀表里的规律,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有趣的思考,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在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数学思想。

    图片:

    21.JPG 改08.JPG 改09.JPG 改10.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7:12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

    1、小游戏:对口令。

    1685

    师明确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

    ①、同桌两个先互相试一试,你出一句我对,我出一句你对。每人出三次,回答三次。

    ②、推选一个女同学,推选一个男同学,女同学先出题,考全体男同学,男同学再出题考全体女同学。

    2、师:同学们玩的真开心,小动物看得着急了,它们也想做游戏。

    看,第一个来的是谁?

    1687

    课件出示:小狗来跳一跳,小朋友们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师:你知道应该填什么数吗?

    1:是 243036

    师:为什么要填这 3 个数 ?

    1:因为它们一个比一个大 6

    师: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说一说吗?

    2:它们都是 6 的倍数。用六的口诀去想,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师: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多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呀。

    3、小狗终于跳到了小猫的身边,和小猫一起来做游戏了。

    课件出示小狗小猫做游戏。

    小猫: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两个算式吗?

    小狗:汪汪,我试试吧?

    小猫:喵,六七四十二。

    小狗:67 等于 42,还有,还有,我不会了。小朋友帮帮我吧!

    学生兴趣高昂地(76 等于 42

    小猫:六九五十四,喵。

    小狗昏倒状。(师:谁替小狗回答)

    (学生哈哈笑出来:69 等于 5496 等于 54

    小狗:“汪汪,谢谢小朋友,咱们也考考小猫,好吗?”

    生:“好”

    1688

    小狗:“我写一个算式,66,小猫,你能说出用哪句口诀来算吗?”

    小猫:“喵,喵,女同学会帮我的。”

    女生大声:六六三十六;

    小狗:“汪汪,68

    小猫:“嘻嘻,喵喵,男同学会帮我的,对吗?”

    男生大声:六八四十八;

    1689

    小猫:“谢谢大家,我请你们去玩快乐转盘好吗?”

    设计说明:

    1、“对口诀” 是旧版教材的情境,新版教材把它去掉了。但由于我曾教过好几次二年级,对这道题印象很好,在试讲中发现,效果真的还是很不错,尤其是学生互相考的环节,出题的和答题的人都相当的认真,这应该是一次对口诀很好的记忆过程。但可惜,学生最喜欢的对考环节,只有两个人,参与面有点低,所以在这次设计中,我设计了让那两个人分别考女生和男生,既有比赛的乐趣,也让参与面更广一些。

    2、有了情境的创设,第二题过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独立帮小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口诀的应用价值。

    3、在第二次试讲时,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是算式,我问:你是怎么算的?他就是回答六八四十八,他认为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奇怪老师怎么还在问。这一点挺让人头疼的,因此,这次我特地设计了第三题 ,通过帮小狗小猫玩游戏,让他们清楚地区分:算式、口诀。由于有小动物的图片和配音,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体验 “口诀” 与 “算式” 的不同与联系。

    4、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中,曾提到过,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第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好玩” 曾经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所以,在这一稿设计中,我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创设了小动物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境,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让学生在欢乐中收获知识、引发思考。

    图片:

    对口令.JPG 小狗跳一跳.JPG 小狗2.JPG 小狗3.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7:53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七)

    4、快乐转盘,抢答比赛。

    ①课件出示转盘,

    1690

    师宣布规则:当按下开始,指针就开始转动,当指针停止的时候,指着几,就请你说出相应的 算式 和结果。

    1691

    ②学生开始游戏,在游戏间考察学生对口诀的运用情况和会不会表达算式。

    5、你们帮助了小狗,它也想请你们做游戏。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

    1692


    预设:第一幅图:生 1:有 18 个,因为三六十八;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说一说吗?生 136 等于 18

    第二幅图:生 2:也有 18 个,我是把下面的格子移到上面,就也可以看成是三个 6;生 3(抢着说):还可以用加法,用 65 再加 7,也是 18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哪一种更方便一些呢?

    生:XX(第一个人的名字)的!

    师:是呀,这种方法不但计算起来特别的简单,其中还蕴含了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一个简单,我们好计算的图形,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点动课件,展示转化的过程)那么你们能用转化的思想来想想第三个图形有多少个格子吗?

    1693

    第三幅图:生 4:有 12 个,把上面两个移到下面两边就成了 26;(师演示)生 5:(上来指)还可以把最下面的两个移到最上面,就成了 34。师点动课件,演示这种方法。师:34 得多少?生齐:12,师:用了哪句口诀?生齐:三四十二。

    1694


    1695

    师:大家真会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设计说明:

    1、前面三道题目的设计,虽然是说做游戏,其实第一题是对口令、第二题是填空、第三题是看小动物做游戏,然后去帮忙,所以,真正让学生玩的还不足,而且虽然区分了算式与口诀,学生是不是在运用时能说对、说好?这一点还不是很确定。所以我又设计了第四个练习,真的有一个转盘在转,学生说停就能停,游戏味十足,而学生在回答时,一定会有人只说口诀,不说算式,此时,老师可提醒:说出算式和结果,会再一次深化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口诀的一次记忆和运用的过程。

    2、第五题的设计基本没有改动,这是对 “转化” 这种重要数学思想的体现,上次试讲效果很好,所以保留了。只是增添了一只小狗,让题目出现的更自然而已。

    3、“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类型模仿、习题演练成为最主要的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得比较被动,缺乏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想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所在,在第五题的具体处理过程中就蕴含着这种方法,此时,“转化” 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图片:

    转盘1.JPG 转盘2.JPG 数格子.JPG 数格子2.JPG 数格子3.JPG 数格子4.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9:26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八)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太高兴了,在草地上开会,研究如何感谢大家。

    1699

    课件出示:它们决定给我们每个同学送一个气球,它们得准备多少个气球呀?

    1700

    2、师:除了那 36 个,它们还准备了一个大气球。是送给校长的。

    想不想先看看这个气球?

    气球上还有一首小动物们为你们写的表扬信呢:

    表扬信

    小同学,真能干,

    学口诀,不怕难,

    动动手,动动脑,

    背口诀,有诀窍,

    多一行,加个六,

    六乘几,记得牢。

    师:校长看了这封信,别提多开心了,不过他还有点疑问,他想问问同学们:这封信一共有多少字呢?

    1701

    师:要注意问题中的 “一共” 哟。

    当学生完成后,可评价: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设计说明:

    1、将要上课的班恰好有 37 人,分了 6 个小组,有 5 组都是 6 个人,另一个组是 7 人,此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动物要送给大家气球,要准备多少个气球?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因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 。所以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先用 6 乘 5,算出 5 个组的人数,再加上第 6 个组的 7 个人,也可以先把多的那个排除在外,先算出 6 个 6,最后再给结果加上 1。只有当学生真正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了,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创设了一个 “积极的休息” 的情境,让学生轻松一下,听着音乐,读别人给自己的表扬信,回顾六的口诀的学习过程,最后又通过校长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字数时,进行两步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达到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目的: 这既是对这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应用,又是对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学会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回顾,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取信息、思考问题、寻找计算方法。 再次感谢网上的各位老师,你们无私地付出,给了我灵感,也给了我在研讨中幸福的感觉。

    3、这样一来,这节课的练习量似乎就有了点大,学生在后面要完成 7 道大题的练习,我这节课能上完吗?这也是我心里最没底的地方,不过经过这次调整,我对练习环节比前面满意了很多,练习的形式多样了,实际应用性也比较强,希望学生能喜欢,希望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 6 的乘法口诀。

    图片:

    草地1.JPG 草地2.JPG 草地3.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4 19:45 编辑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九)

    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你们这节课上的开心吗?

    2、静静思考: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你怎么学会的?

    3、这节课哪个同表现的最好?好在哪?

    4、老师表现的怎么样?

    老师和大家的相处非常开心,也想让和你们的家长一起分享这份开心。

    八、作业 :(分层作业)

    1、把 6 的乘法口诀背给家长听。

    2、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

    板书设计:

    6 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

    6×9=54 六九五十四

    设计说明:

    1、在总结阶段,我平时总会习惯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上的开心吗?不过,按第二稿的设计上的时候,我没有敢问这句话,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情境太少,练习的形式又比较单调,所以没有信心问这句话。现在,调整了设计,我又有了信心,我有信心让学生 “开开心心地学数学”;有信心让学生觉得 “数学好玩”。这是这近一个多月来磨课的收获,“开心” 也是我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开心了,我也会开心。

    2、虽然课堂时间真的很紧张,但是我仍然想给学生一段 “安安静静” 思考的时间,“你学会了什么”,“质疑反思” 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这个惯需要潜移默化、点滴积累,所以,留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让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养成这个习惯一定会让学生益终身。

    3、我的作业分为两层,只要能把 6 的口诀背给家长听就算完成了作业,如果再能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方法就更好了。我想,如果学生能够把记口诀的好办法清楚地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么他的理解也一定会更深一层了。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11年前

    自己的疑惑: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利用 "三十六计" 来指导记忆口诀能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呢?现在的二年级孩子年龄小,对于三十六计是否很熟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探讨。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0&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79 页 有多少张贴画学习目标: ...

    真是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虽然我还没有带过改版后的新教材,但是因为对新版教材比较感兴趣,在研究张老师这节课后,也拿着教学用书翻了好几遍,竟然丝毫没有注意到 “学习目标” 这个细节的变化。

    我也认为这位赵老师说的极好,“从 “教学目标” 到 “学习目标”,这一改变不仅仅是 “教学” 与 “学习” 这两个词语在字面上的差别,更是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地数学教育,这一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更好的落实到了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这的确是一种观念的转变,看你这节课是为谁上的,一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注意到北师大新版书编者的理念:“顺应孩子天性的一套教科书”,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的教学也应基于我们对人的天性的认识。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0: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64&ptid=1937)
    
    真是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虽然我还没有带过改版后的新教材,但是因为对新版教材比较感兴趣,在研 ...

    人的天性有什么:好奇、好探究、好分享。

    所以,我看张老师的第三稿教学设计,一定要将学生的思考、分享、提升体现出来。

    给出一个情境,学生的好奇会引发不同的问题,然后去探究这个问题,再分享别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策略,最后得以提升。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把情境给孩子,让孩子提出问题,再鼓励他们去探究,然后分享交流,在分享中促进孩子反思、提升,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你设计一节课时要总体考虑的东西。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9: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7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八)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 ...

    对比了上面的两幅图,我发现那些小动物的样子有变化,而且我记得自己好像也用过唐老鸭那个图片,眼睛一动一的,所以这些小动物应该是会动的 GIF 格式的吧。

    我有一个小提醒,张老师一定要注意,现在开头时的画面已经很漂亮了,颜色也很鲜亮,如果那些小家伙们还动来动去,会不会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好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几个数上,能不能想个办法,改改后缀名什么的,把它们变成不会动的,这样,干扰能小一些。

    毕竟,你是想让学生发现数之间的规律,小动物不能动,应该对情境没有什么影响。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6&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其中前三个小动物头顶的气 ...

    我发现这一稿最大的特点是衔接的比上一稿自然多了。那些 “掌声”“花炮” 把原本一个个生硬的环节串的很好,看来老师是下了大功夫了,一定是好好地进行了琢磨,读起来很顺畅,相信学生一定会很喜欢。

    老师的评价也很多元:“计算能力真强,算得真快” 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

    “没想到三个小小的数,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表面是说数,其实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

    “因为同学们不但会填数,还会分析,为什么填 24,所以给大家鼓掌” 这是对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肯定与引导;

    这样丰富的评价丰常好,不过,对学生的评价还主要要看课堂的生成,所以,老师虽然有预设,也不宜太详,关注学生的反映胜过背诵自己的设计 。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18&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预设:生 ...

    “如果有一位同学没有学过这句新口诀,你能告诉他为什么 “六六是三十六” 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无奈之举了吧。我仔细看了张老师的设计,在第二讲的实录中,老师这里的处理是 “无语”,这样的处理当然比 “无语” 好很多,证明老师正视了这个问题,没有再回避学生 “会” 这个局面。

    其实我们在课堂上都会遇到这样让人又爱又恨的学生,这些孩子,应该是平时老师的宠儿,但到了这种评优课上,可能又成了老师的 “敌人” 了。遇到这种问题不能慌,更不能回避, 这正是让不明白的人明白,假明白的人逼着他说明白的最好的时机,也就是你在说明里想让学生经历的那个过程,所以这个点要想办法放大,做大。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18&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预设:生 ...

    “师:想给他们帮忙吗?那你得听清要求,要帮什么忙?(课件出示:一、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合作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这个地方的处理比以前要好,激发了学生的动机,虽然说是给小动物帮忙,其实就是使学生经历自主编制口诀的过程。

    这里的小组合作,建议加一条:在小组内推选一个汇报人。让学生先在内部交流,不要总是让所谓的 “小组长” 取代了所有学生发言的机会。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5: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2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 (本来要和设计一起发,可能字数超过了,不允许发在一起,我只好分开发 ...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件其实一直都很简单,直到最后,最明显得还是那 9 个数字,我觉得把 6、12、18、24、30、36、42、48、54 这几个数字一直放在这里,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种提示,是对乘法口诀的一种提示。” 看了你的这条说明,我才猛地发现,果真是这样,这 9 个数学这么漂亮地出现在气球上,停留在气球上,对学生是提示,也是暗示,暗示了口诀得数间的关系,还有他们刚开始时发现的:一个比一个大 6,对记忆口诀也是很有帮助的。

    ㄣ囧囧ゞ
    ㄣ囧囧ゞ11年前

    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ㄣ囧囧ゞ
    ㄣ囧囧ゞ11年前

    张老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小小英子
    小小英子11年前

    学生自主编口诀,参与学习活动,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小英子
    小小英子11年前
    [梅花发表于2013-9-509: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155&ptid=1937)
    
    张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 ...

    :loveliness:

    Honey
    Honey11年前

    张老师上课,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如何有效地安排时间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是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路人甲
    路人甲11年前

    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路人甲
    路人甲11年前

    张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今后也应将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毛毛虫
    毛毛虫11年前

    课堂评价很到位,语言丰富,生动,像张老师学习。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一次次的改变,很用心,尤其是对于孩子们的评价很受用,很有针对性,要比一句很好,真棒更加让孩子内内心激动。在环节的设计中很连贯,不感觉突兀。很棒。张老师。加油。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这是一堂真实的原生态课,让数学回到原点。张老师深入浅出,教的自然,学生学得轻松!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出云初月发表于2013-9-2610: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939&ptid=1937)
    
    这是一堂真实的原生态课,让数学回到原点。张老师深入浅出,教的自然,学生学得轻松! ...

    张老师的课堂求真,就数论数,数行结合,把一节抽象难讲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不仅会背 “6 的乘法口诀”,更加的深刻的理解了每一句口诀的意义。高!!!

    出云初月
    出云初月11年前
    [出云初月发表于2013-9-2611: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944&ptid=1937)
    
    张老师的课堂求真,就数论数,数行结合,把一节抽象难讲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不仅会背 “6 的乘法口诀 ...

    张老师的课循循善诱,如涓涓流水;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语言朴实,教太大方;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放手去爱
    放手去爱11年前

    张老师这节课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指导学法并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已有知识水平,在完成教学的既定目标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新的思维兴趣。

    春暖花开哟
    春暖花开哟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9: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7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八)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 ...

    很欣赏张老师的习题设计,的确练习的形式多样了,实际应用的类型也多了,但从时间上看,真的会超时。如果要删的话,建议您考虑:在对口令和转盘游戏中,做一个取舍,因为这两个练习属于同一个类型,目的都是加深口诀的记忆。

    顺德一中附小
    顺德一中附小11年前

    你是怎样记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的?学生可能回答,根据上一句:五六三十再加上一个六得 36;也可能回答根据下一句六七四十二再减一个六得 36;还有的可能回答:四六二十四,再加上 2 个六是 12 得 36 等等,教师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激获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有什么规律?观察后得出六的乘法口诀依次多 6,不但有利于学生无意识记口诀,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顺德一中附小   齐 云
    zmk987654321
    zmk987654321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9: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79&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九)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你们这节课上的开心吗?2、静静思考:这节课你 ...

    仔细拜读了张老师的第三次修改后的设计,感觉比前面两稿更流畅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效了,而且层次感逻辑性更清晰了,很喜欢这样的设计,浑然天成。:P

    zmk987654321
    zmk987654321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0&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79 页 有多少张贴画学习目标: ...

    “探索数学本质、 体验数学精神、 掌握数学知识、 学会数学思维、 形成数学能力、 感悟数学思想、 提升数学素养” 张老师的设计恰当地阐述了这一切。

    本节课的设计中多次提到了问题回答预设,需要提醒张老师的是如何把 “预设” 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 “生成” 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woxinyonghen发表于2013-9-2421: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32&ptid=1937)
    
    自己的疑惑: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利用 "三十六计" 来指导记忆口诀能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呢?现在的二年级孩子 ...

    感谢您的指导,当时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是经过了考虑,想把记口诀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但六的口诀里没有 “管他三七二十一”;没有孙悟空被关在八卦炉里 “七七四十九天” 没有唐僧师徒四人要经历 “九九八十一难”;这些鲜活的素材,唯一能听得到的也仅有个 “三十六计走为上”。

    但三十六计确实是分为六套,每套六计,所以是六六三十六计。在这里用这个环节,不仅是为了记忆乘法口诀,最主要的是想让孩子感受到口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人们经常在使用它们,不仅是数学,连 “课外书” 里也有口诀,也从侧面提示孩子多读书的好处,希望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但是,还是非常感谢您,如果您再想到什么鲜活的素材,请您一定要告诉我,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0: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64&ptid=1937)
    
    真是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虽然我还没有带过改版后的新教材,但是因为对新版教材比较感兴趣,在研 ...

    感谢您再一次的指导!

    感谢您提出的 “顺应孩子的天性”!

    您关注了许多我没有关注的细节,想到了许多我没有想到的层次。

    不管是什么课,我都会注意给孩子们空间,走近孩子们,去欣赏他们的创造,分享他们智慧的火花。

    就像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说的:“孩子的成功,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功”

    谢谢您,不但指导我的课,还洗涤了我的心灵。

    zmk987654321
    zmk987654321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6&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其中前三个小动物头顶的气 ...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6 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在自己编制 6 的乘法口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中,张老师很注重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丰富自然,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奔放洋气有深度,简约时尚国际范。呵呵!

    鼓励比表扬更有效。张老师的评价语恰当地诠释了这句话。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0: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70&ptid=1937)
    
    人的天性有什么:好奇、好探究、好分享。
    
    所以,我看张老师的第三稿教学设计,一定要将学生的思考、分享 ...

    是呀,我现在越来越能体会到,情境在这节课中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小动物拉着空气球的情境,会吸引孩子去探索后面的数,想发现规律,就要去想是第几个 6 了,想知道几个 6 是什么,就得去想办法去圈一圈、数一数、加一加,最后才能自己编制出口诀。

    在学生教给学生为什么 “六六三十六” 的时候,其实也是学生对自己方法、思维的一种分享。

    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也要,再仔细地去想一想,去体会一下。

    教学一线的人,最需要这样理论的指导与提升,再次感谢您!

    zmk987654321
    zmk987654321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620: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14&ptid=1937)
    
    感谢您再一次的指导!
    
    感谢您提出的 “顺应孩子的天性”!
    
    您关注了许多我没有关注的细节,想到了许多我没 ...

    是的,顺应孩子的天性,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得到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也许他们的错误还有意想不到的真理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0: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75&ptid=1937)
    
    对比了上面的两幅图,我发现那些小动物的样子有变化,而且我记得自己好像也用过唐老鸭那个图片,眼睛一动 ...

    谢谢您的提醒。

    这是一个不要 “极左” 也不要 “极右” 的问题。

    设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又要 “排除干扰”,不能让学生只陷入情境中,而忽略了本课最关键的东西。

    谢谢您的提醒。

    这 9 只小动物都是会动的,看了您的帖子,我把它们都重新拷屏,在第一屏中,始终变成了不会动的了,不过在最后小动物开会的环节,我还是想让他们动起来,创设一个动的情境,再送给同学们气球,您觉得如何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9-26 20:57 编辑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0:55](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84&ptid=1937)
    
    我发现这一稿最大的特点是衔接的比上一稿自然多了。那些 “掌声”“花炮” 把原本一个个生硬的环节串的很好 ...

    谢谢您的鼓励。这些评价语是拉着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你一句我一句,集全组人的智慧,写出来的。

    您很厉害,一下就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有些语言很好,可我说起来挺别扭,有些则是硬背过的。

    我想课堂生成、真情实感,再加上大家的一些加工,应该就是最好的了吧。

    我会注意,在上课,关注学生、忘掉教学设计,说自己该说的话,说恰当的话。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1: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00&ptid=1937)
    
    “如果有一位同学没有学过这句新口诀,你能告诉他为什么 “六六是三十六” 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无奈 ...

    是的,我已经越来越明白了,让不会的孩子分享会的孩子的想法,让会的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明白地表述出来,我最头疼的地方,也许可以成为课堂最亮丽的地方。

    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1:36](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01&ptid=1937)
    
    “师:想给他们帮忙吗?那你得听清要求,要帮什么忙?(课件出示:一、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 ...

    这又是一个我没有想到的细节。

    您真是一位心细如发的老师!

    小组内的同学在合作时,应该有所分工,只让小组长汇报,对其他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谢谢,我会在课前提出要求,课堂关注,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每一个人都能品尝到成功。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9-2521: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03&ptid=1937)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件其实一直都很简单,直到最后,最明显得还是那 9 个数字,我觉得把 6、12、18、24、 ...

    能得到您的肯定,让我十分地开心。

    但此时,我也更明白了您前面的提示,当小鸟扇着膀、小狗眨着眼睛,每个小动物都动来动去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能被这 9 个数吸引多少。所以,一定要变成不会动的才行,这个提醒实在是太重要的,尤其是我在没有正式上课前得到了您的提醒,太是时候了。谢谢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ㄣ囧囧ゞ发表于2013-9-2607: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62&ptid=1937)
    
    张老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谢谢,要多向您这位语文老师学习对学生的评价及对课堂的把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小小英子发表于2013-9-2607: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64&ptid=1937)
    
    学生自主编口诀,参与学习活动,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谢谢,“自主”“参与”“经历” 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最需要重视的地方。感谢提醒!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Honey发表于2013-9-2607: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66&ptid=1937)
    
    张老师上课,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如何有效地安排时间达 ...

    是的,我也在想,如何把这些题目有效、不拖沓地进行完?

    我能想到的是: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

              2、精炼自己的语言。
    
              3、重视生成、老师退后,再退后,让学生去发现、收获、分享。

    请您再给点好的建议,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欧阳踏雪发表于2013-9-2608: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90&ptid=1937)
    
    一次次的改变,很用心,尤其是对于孩子们的评价很受用,很有针对性,要比一句很好,真棒更加让孩子内内心激 ...

    感谢一直的关注。

    你们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动力。:handshake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春暖花开哟发表于2013-9-2615: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071&ptid=1937)
    
    很欣赏张老师的习题设计,的确练习的形式多样了,实际应用的类型也多了,但从时间上看,真的会超时。如果 ...

    谢谢郑老师,你提醒的很对。

    但是我权衡再三,还是不舍得删。

    虽然两个练习都是对口诀的应用,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我想通过转盘练一练让学生说一个完整的算式,而不是说一句口诀。虽然这个完整的算式必需有口诀的支撑,但它毕竟是算式,而不是口诀,以免学生在计算时用口诀代替算式。

    十分感谢您的指导,希望您能多提意见。

    望月
    望月11年前

    看到张老师一次次的修改,感触很深,一节精彩的课需要付出多少辛苦!我想,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的不仅仅是张老师,大家跟着张老师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在提高。我想说,真的是受益匪浅!:handshake

    望月
    望月11年前

    看到张老师一次次的修改,感触很深,一节精彩的课需要付出多少辛苦!我想,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的不仅仅是张老师,大家跟着张老师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在提高。我想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621: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50&ptid=1937)
    
    谢谢郑老师,你提醒的很对。
    
    但是我权衡再三,还是不舍得删。
    
    虽然两个练习都是对口诀的应用,但侧重点还 ...

    经过了一夜的思考,经过了对一个个环节的细分,我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

    所以,郑老师,您的建议是对的。

    我决定舍掉 “对口诀” 的环节。

    虽然很舍不得,但这才是正确的决择吧。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11年前

    期待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视频早日上传。

    望月
    望月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学习了,期待张老师的教学视频上传:)

    望月
    望月11年前

    一次次的磨课定呈现给我们的是一节精彩的课,期待看到教学视频,带着张老师的思考,带着我们的思考,我们继续探索下去。

    风儿
    风儿11年前

    张静老师在课堂有激情,有活力,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值得赞赏!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德一中附小发表于2013-9-2618: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182&ptid=1937)
    
    你是怎样记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的?学生可能回答,根据上一句:五六三十再加上一个六得 36;也可能回答根据下 ...

    谢谢齐老师的指导!

    您的意思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记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

    在让学生观察口诀规律时,最重要是观察到依次多 6,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无意识记口诀,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个提醒非常好,我在上课时一定会注意这点。

    再次感谢,期待你的再次关注与指导。

    冰雪尘缘
    冰雪尘缘11年前

    看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受启发。张老师设计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教学方法适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出云初月发表于2013-9-2611: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944&ptid=1937)
    
    张老师的课堂求真,就数论数,数行结合,把一节抽象难讲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不仅会背 “6 的乘法口诀 ...

    谢谢董老师,其实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还很多。

    教学用书第 233 页有一位德国专家上的 “表内乘法复习课”,他把一堂很枯燥的练习课,通过创设了一个 “数字列车” 的游戏情境,把那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没有听过这节课,但仅仅是看他的课堂实录,就看得心潮澎湃,激动得不能自已。这样的设计真是大气、大胆,可以想像的效果是如何的惊人。这需要很高的高度才能达到。同样的乘法课,自己的课比起来就小气多的。

    在他的那节课中,不仅练习了 100 多道乘法的题目,而且在逆向构造 “列车” 时,渗透了 “因式分解” 的思想。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获得发展,而且:在构造后面的数字列车中,培养了顺向思维能力;在构造前面的数字列车中,培养了逆向思维能力;在怎样构造数字列车使其尽可能地长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了思维能力及择优能力。

    我想,这就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再大胆一些,再看得长远一些,再想得多一些,向大师学习,向大师靠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望月发表于2013-9-2621: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53&ptid=1937)
    
    看到张老师一次次的修改,感触很深,一节精彩的课需要付出多少辛苦!我想,修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的不仅仅 ...

    是呀,这是一个互相学习、一起进步的好时机。

    感谢大家一直的关注!

    从各位老师身上我真得学到了很多,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冰雪尘缘发表于2013-9-2715: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442&ptid=1937)
    
    看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受启发。张老师设计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教学方法适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

    谢谢您的肯定!

    “数学好玩” 是对数学最高的评价。

    “这节课好玩” 也应是学生对一节课最高的赞誉。

    所以,选择好二年级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把不喜欢学数学的孩子变成了爱数学的孩子,是我们当老师的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谢谢您提醒我再次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zmk987654321发表于2013-9-262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11&ptid=1937)
    
    “探索数学本质、体验数学精神、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思维、形成数学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 ...

    “如何把 “预设” 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 “生成” 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您的提醒非常好,在上课时最最重要的就是对 “生成” 把握了。

    我想,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压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了,其次再做到善于倾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最后是对 “出错” 的处理,充分地认识到每一个错误都是课常难得的宝贵资源,要善于融错,通过对错误的分析达到更好的效果。仓促之间,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还要请您多加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zmk987654321发表于2013-9-2620: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20&ptid=1937)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 ...

    您的评价语也非常的丰富、幽默,看得人心情极好。

    想想我一个大人被别人夸一夸都这么开心,换成孩子更会如此。

    所以说 “一句鼓励胜过十句批评”,谢谢您了!

    顺德嘉信西山
    顺德嘉信西山11年前

    张老师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数有多少个粘帖画的情境改为给气球上填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点子图来验证编写的口诀,体现了 “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六六三十六计” 能帮助学生巧记这句口诀,效果很好。

                         (嘉信西山     蓉儿)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德嘉信西山发表于2013-9-2718:0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588&ptid=1937)
    
    张老师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数有多少个粘帖画的情境改为给气球上填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

    谢谢老师的评价。

    不过我觉得因为我改变了书上的情境,所以就不能用原来的名字了,我的主贴上的课名是《有多少贴画》,可我的第三稿改成了《6 的乘法口诀》,不知这样的改动是否合适?

    请您多加指导。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0&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79 页 有多少张贴画学习目标: ...

    张老师:我看你的教学难点是:“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较难的口诀。” 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狭窄,不一定非是两句简单口诀推出一句比较难的口诀,假如一个学生记住了六九五十四,他完全可以凭此推出六八四十八,所以这个说法可以变成 “根据两句熟悉的口诀,可以推导出另一句口诀。”

    这个建议可行吗?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6&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其中前三个小动物头顶的气 ...

    “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问第个一问题时,一定要问好。因为这个情境图一出来,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小动物和彩色的气球吸引走了,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点也一定不在这三个数上。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既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又要引发他们的思考,不往别处说,不往别处看。“仔细观察气球上的三个数”---- 拉回注意力,“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发他们对数的思考,我感觉这个问题这样问应该能达到效果。”

    看到张老师的这段说明,真的很开心。

    我的建议对你有帮助,真是太好了。

    而且我觉得开头的情境图真的很漂亮,很吸引人,一定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简单而指向明确的话,较慢的语速,一定会引导着学生由图到数、由看到思考。:victory: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06&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其中前三个小动物头顶的气 ...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这个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因为课标中明确提出 “发现和提出问题” 与 “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样重要。所以,我设计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答。虽不明说,但在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展现了出来,只有学生心里想到问题了,才能自己说出对第三个数的理解。

    张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我也比较欣赏。

    “问题意识” 要从小从细节开始培养,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而能自己提问题,就是更加重要的了。张老师要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是非常合适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4: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18&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预设:生 ...

    我发现张老师对四句新口诀的处理上,是重点处理了 “六六三十六” 这一句,把后三句放手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自已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了。

    不过我比较怀疑学生是否能顺利地圈、加、这样还是比较抽象,好像还不如加数字来得简单。不知张老师上课的效果如何?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5: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2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三) (本来要和设计一起发,可能字数超过了,不允许发在一起,我只好分开发 ...

    “不能因为他背过口诀了,就不让他经历那个编制口诀的过程了。那些被忽略的过程,可能比背会口诀重要的多。”

    这句话说得好,当老师的人,应该有这个理念、有这种想法。

    Honey
    Honey11年前

    张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重视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今后也应将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5: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29&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四)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

    " 生 3:他们都相差 6;师:谁们?生 3 跑上台来指着相邻的两个算式的结果。

    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30、36、42、48、54……

    生 4:口诀和算式一样,也都相差六。师:这是为什么呀?

    生 4:因为每一行都比上一行多个 6。"


    在这个环节里,我看到了追问的作用。

    问 “这是为什么呀?”,或 “为什么会这样?” 在学生观察到现象后,再次引发他们的思考。

    所以,这个点问得好!

    提醒了我自己在上课时,要注意追问。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5: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29&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四)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

    “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分散难点,难记的口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可能就记住了,而 “你是怎么记住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不管学生说的怎样,我相信,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


    我觉得这个环节不仅仅是分散了难点。

    首先它给了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绪,寻找自己在这九句口诀中的弱项。

    其次,当他有了选择,他就会有意无意强化去记忆这句口诀。

    最后,再通过听别人的介绍,或给别人介绍,一定可以强化他的记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8-3112: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965&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二)
    
    三、        观察口诀,发现规 ...

    1768

    图片:

    1.JPG

    小小英子
    小小英子11年前

    张静老师,你的困惑 2,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如果学生都已经能熟练背诵 6 的口诀,可以先让学生编写出 6 的口诀,再来教学口诀的意义,可能对口诀的意义理解才能更到位。

    小小英子
    小小英子11年前

    课堂评价和老师的功力值得我学习。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7: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01&ptid=1937)
    
    张老师:我看你的教学难点是:“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 ...

    谢谢您的建议。

    听了您的分析,我也觉得这个难点的设定是说的有些绝对了,“简单”“复杂” 相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是不同的,不如改成 “熟悉” 和 “陌生”,更为恰当一些。

    谢谢,我会在第四稿中修改这一点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7: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02&ptid=1937)
    
    “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问第个一问题时,一定要问好。因为这个情境图一出来,大部分学生的 ...

    谢谢您的提醒。

    不但是问题要:简单而指向明确,而且一定要用 “较慢的语速”。

    您的指导真是让我或益匪浅。

    相信您一定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

    谢谢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8:0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03&ptid=1937)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这个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因为课标中明确提出 “发现和提出 ...

    “问题意识” 要从小从细节开始培养,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而能自己提问题,就是更加重要的了。张老师要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是非常合适的。

    谢谢您的评价!

    因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所以让学生说一说 “几个 6”,相对应的算式和口诀,在此处的意义很大。这样便于使学生体会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便于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便于他们在后面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口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8: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04&ptid=1937)
    
    我发现张老师对四句新口诀的处理上,是重点处理了 “六六三十六” 这一句,把后三句放手交给学生,以小组为 ...

    在前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应还不错。因为 “数形结合”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谢谢!,请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8: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05&ptid=1937)
    
    “不能因为他背过口诀了,就不让他经历那个编制口诀的过程了。那些被忽略的过程,可能比背会口诀重要的多 ...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非常重要。

    面对同一个情境、同一个话语、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方法,每个孩子的反应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我想尽可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讲解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要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最终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

    所以,我在上课时,一定会创造条件,让学生经过那个过程,让其他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谢谢您的鼓励!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8: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11&ptid=1937)
    
    " 生 3:他们都相差 6;师:谁们?生 3 跑上台来指着相邻的两个算式的结果。
    
    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 ...

    谢谢您的评价。

    我也觉得 “追问” 非常的重要,如果追到点了,就能把学生思维深处的困惑追出来,就能形成课堂的一次亮点,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收获。

    谢谢您给我的提示语 “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问会引发他们的思考,谢谢。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5: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32&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五) 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  ...

    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

    师:小鸭子的办法怎么样?(生:好!)

    师:看课外书还能记口诀,对了,这就叫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同学们也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张老师这是适当地整合了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源,通过一只鸭子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我认为是可行的。:handshake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5: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132&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五) 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  ...

    在这里,实质上包含了变量和函数的思想,从六六三十六到六七四十二,6 变成了 7,对应的 36 就变成了 42。这里不是把 6 和 7 看成了孤单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即 “几个 6”。想法虽然简单,学生却往往想不到,需要引导与指导。所以,我设计了小鸭子的 “抛砖引玉” 再利用课件,直观演示点子图的变化,把抽象的概念用图形直观演示出来,化解了难点。



    这一点,我确实也没有想到,看来张老师真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了。

    这里面居然有函数和变量的思想,但你这么一说,又的确是这样,看来我们小学和知识也不能教的太浅了,最起码教师心里不能把他们想得太浅了。

    学习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7: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49&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七)4、快乐转盘,抢答比赛。
    
    ①课件出示转盘, 师宣布规则:当按下开始,指针 ...

    张老师这一次的练习真是丰富多彩,让人大开眼界。

    练习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这些重复出现的知识,才不会有厌倦感。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9: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7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八)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 ...

    张老师这个大气球的设计太有冲击力了。


    除了那 36 个,它们还准备了一个大气球。是送给校长的。

    想不想先看看这个气球?

    气球上还有一首小动物们为你们写的表扬信呢:

    表扬信

    小同学,真能干,

    学口诀,不怕难,

    动动手,动动脑,

    背口诀,有诀窍,

    多一行,加个六,

    六乘几,记得牢。

    师:校长看了这封信,别提多开心了,不过他还有点疑问,他想问问同学们:这封信一共有多少字呢?


    这个设计把前后两题巧妙地串在了一起,突破了思维,让学生从多个层面获得了发展。

    这个 “休息”,是让学生心情愉悦的 “休息”,我想学生最在的愉悦点应该在 “表扬” 两个字上,如果再加上一定的节奏,让小朋友们拍拍手,活动活动身体,就更好了。而且这个 “休息” 又是积极的,在休息的同时,并没有脱离掉 “六的口诀” 这个情境,这里还蕴含了一道题 ,真得非常好。

    为你的设计鼓掌。


    唯一觉得不妥的是:练习量是有点过大,就像前面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四十分钟能讲完吗?

    望月
    望月11年前

    从 “教学目标” 到 “学习目标”,这一改变不仅仅是 “教学” 与 “学习” 这两个词语在字面上的差别,更是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地数学教育,这一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更好的落实到了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看了这句话感慨颇深,新教材实施以来,虽然自己在不断的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在平时的上课中好多时候也有张老师的体会,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在把握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问题上有时偏移,看了张老师的帖子,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关于 “目标” 的制定和落实我也会重新思考从而使 “目标” 能够科学的,顺利的达成。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9: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7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八)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 ...

    将要上课的班恰好有 37 人,分了 6 个小组,有 5 组都是 6 个人,另一个组是 7 人,此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动物要送给大家气球,要准备多少个气球?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所以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先用 6 乘 5,算出 5 个组的人数,再加上第 6 个组的 7 个人,也可以先把多的那个排除在外,先算出 6 个 6,最后再给结果加上 1。只有当学生真正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了,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其实我觉得,在这道题中,学生应该能更深地感受到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地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 ,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如果有学生能说道:6 乘 6 再加 1 个,就说明那个学生还会自己创造条件,把不相同的加数变成相同的了,这多好呀!这会是多么有创造力的学生呀,而且还蕴含了简便运算的思想。

    很好的题目!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620: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12&ptid=1937)
    
    感谢您的指导,当时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是经过了考虑,想把记口诀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但六的口诀里没有 ...

    再次感受到张老师的精益求精,接受你的设计。:handshake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419: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79&ptid=1937)
    
    教学设计第三稿 6 的乘法口诀(九)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你们这节课上的开心吗?2、静静思考:这节课你 ...

    虽然课堂时间真的很紧张,但是我仍然想给学生一段 “安安静静” 思考的时间,“你学会了什么”,“质疑反思” 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这个惯需要潜移默化、点滴积累,所以,留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让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养成这个习惯一定会让学生益终身。


    安安静静地思考,是一节数学课必须有的,赞同你的观点。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620: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12&ptid=1937)
    
    感谢您的指导,当时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是经过了考虑,想把记口诀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但六的口诀里没有 ...

    再次感受到张老师的精益求精,接受你的设计,谢谢。

    泾河榕树
    泾河榕树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加周密、细致,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探求知识的海洋中,很赞!

    1244759483
    124475948311年前

    张老师的评价及时到位,这节课孩子是在老师不断地鼓励与肯定中学习知识,能力和情感都得到极大的满足。真的很棒.

    毛毛虫
    毛毛虫11年前

    张老师布置作业非常巧妙,以往我们都是让孩子给家长背背口诀,而忽略了复习方法,忽略了孩子的思维,向张老师学习!!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11年前

    我觉得这节课:思路清晰

    1、让学生理解了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义,它表示了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

    2、感受到了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08: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12&ptid=1937)
    
    “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分散难点,难记的口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可能就记住了,而 “ ...

    谢谢您!

    我也是在看教师指导用书时,看到杨莹老师的设计中有 “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为什么?” 当时就感觉很好,所以就用了这个问法,并且加了 “谁记住了?把你记的好办法教给大家”。

    几次试讲,觉得这样处理确实不错,有的学生进行了展示,有的人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方法。

    分享,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欢乐与收获。

    毛毛虫
    毛毛虫11年前

    在学生自己探索编写六六三十六和口几句口诀时,老师的提问,例如:第七个数几几个六??我觉得填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数,其中等于几个六,不知道我的思考是否正确?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910: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52&ptid=1937)
    
    <br />

    谢谢红梅老师,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后面的两稿中,对你提出的问题都有针对性地做了修改,请您阅读我的第三稿设计,再给我提出建议!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小小英子发表于2013-9-2910: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54&ptid=1937)
    
    张静老师,你的困惑 2,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如果学生都已经能熟练背诵 6 的口诀,可以先让学生编写出 6 的口诀, ...

    谢谢您的建议,我再对这个问题思考一下。

    不过我觉得是部分学生能熟练背诵 6 的口诀,并不是全部学生都能够背诵,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给予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在理解了意义后,更容易编出口诀。

    谢谢您的建议!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11: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99&ptid=1937)
    
    张老师这一次的练习真是丰富多彩,让人大开眼界。
    
    练习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这些重复出现的知识,才不会有 ...

    是呀,低年级学一对重复出现的知识会产生厌倦感。他们更多地关注 “有趣、好玩、新奇” 的事物。

    所以,在本课刚开始时的情境设制,我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练习形式上,也的确是花了心思,好多位老师帮着一起想,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基础上,多创设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谢谢您的评价!

    路人甲
    路人甲11年前

    张老师的课,情景教学切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寓学于乐!

    -紫色风铃
    -紫色风铃11年前

    张静老师的教学环节很清晰,连过渡语都非常的自然流畅

    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11年前

    张静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激励、参与、总结、汇报,学生在活动中建构了知识体系,收获的喜悦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也是一种快乐。支持你!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11年前

    乘、除法运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内乘除法口算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它同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一样,不管是从继续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的角度,都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而张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孩子们准确掌握表内的乘法,帮孩子们练好基本功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11年前

    在这节课,学生 40 分钟内都在编制、记忆、运用 6 的乘法口诀。

    那么举一反三,表内的其他乘法口诀是否也可以用这类的方法,让孩子们准确掌握呢

    夏天的乐乐
    夏天的乐乐11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用到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熟能生巧 “、“学以致用” 等鼓励学生的语言,可见张老师不但数学教得好,文学底蕴也很深厚,真是令人佩服!

    小小英子
    小小英子11年前

    张静老师的课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和知识的本质,让课堂更高效。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9-2911:1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86&ptid=1937)
    
    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
    
    师:小鸭子的办法怎么 ...

    谢谢您的评价。

    课标上明确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总会想办法,整合一些资源,使学生有所感受。

    虽然 “三十六计” 并不是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的,不过我觉得,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长,一定会对这本书或一些计策有所了解。所以还是毅然选用了这个环节。

    谢谢您的肯定和鼓励。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毛毛虫发表于2013-9-2911: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11&ptid=1937)
    
    张老师布置作业非常巧妙,以往我们都是让孩子给家长背背口诀,而忽略了复习方法,忽略了孩子的思维,向张老 ...

    谢谢您的评价,这也是在网上与大家探讨的结果,这样的作业,既体现了分层,让不同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又给那些在课堂上有所得却未能尽情展示的孩子一个展示和完善自己思维的机会。

    应该谢谢那些给我出主意、想办法的老师。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毛毛虫发表于2013-9-2912:0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14&ptid=1937)
    
    在学生自己探索编写六六三十六和口几句口诀时,老师的提问,例如:第七个数几几个六??我觉得填写的结果应 ...

    谢谢您的建议。

    这样问当时考虑的是,要突出 “几个 6 ”,这样问不合适吗?

    结果确实应该是一个数,但这个数是几个 6,是一种规律上的探寻,应该可以吧,咱们再探讨一下。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紫色风铃发表于2013-9-2913: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23&ptid=1937)
    
    张静老师的教学环节很清晰,连过渡语都非常的自然流畅

    谢谢,这都是大家在网上一次次地研讨、磨课磨出来的。

    由于有了情境,有了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参与,所以过渡起来就觉得特别容易,学生也比较喜欢。

    感谢网络教研。

    感谢您的评价与参与。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其自然发表于2013-9-2913: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26&ptid=1937)
    
    乘、除法运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内乘除法口算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它同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口 ...

    是呀,熟记乘法口诀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如果本节课能让学生会编、能记、会用 6 的乘法口诀,目的也就答到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其自然发表于2013-9-2913: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27&ptid=1937)
    
    在这节课,学生 40 分钟内都在编制、记忆、运用 6 的乘法口诀。
    
    那么举一反三,表内的其他乘法口诀是否也可以用 ...

    是的,我认为只要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他的口诀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磨课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真的很多,我觉得自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更深刻了,以后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多从意义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理解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小小英子发表于2013-9-2915: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66&ptid=1937)
    
    张静老师的课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和知识的本质,让课堂更高效。

    谢谢您的评价。

    其实这节课的知识点真的很多。

    在小鸭子 “抛砖引玉” 的环节,不但有变量和函数的思想,也有乘法分配律的雏形。

    从六六三十六到六七四十二,6 变成了 7,对应的 36 就变成了 42。这里不是把 6 和 7 看成了孤单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即 “几个 6”。其实这也是简单的乘法分配律:6×7=6×(6+1)

    这些知识点都需要老师好好思考,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不明讲,但潜移默化,以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夏天的乐乐发表于2013-9-2915:1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65&ptid=1937)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用到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熟能生巧 “、“学以致用” 等鼓励学 ...

    谢谢乐乐老师。

    您过誉了,这些评价语是大家的智慧。

    而且,虽然这几句评价语用在这里可以,但人工雕琢的痕迹还是有些重,没有结合课堂的生成。我相信,课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出相应的、真诚的评价语,一定比这些好。

    所以,见笑了。

    我需要更加的努力,向刘德武老师学习,一句话说出来,就是那么的舒服,那么的有数学味。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夏天
    夏天11年前

    张老师的这节课,整堂课都是老师做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流畅,各个部分衔接自然,使得孩子们的思维过程非常连贯,保证了一节课高效率的吸收老师所教授的内容。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6 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欢迎各位老师观看指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Wd4_mqG3Uo/

    维琴
    维琴11年前

    张老师的课凝练、舒缓、清晰、深邃。收放自如,善于抓住课堂生成。

    维琴
    维琴11年前

    很喜欢您的教学设计。

    维琴
    维琴11年前

    支持您的教学理念。

    维琴
    维琴11年前

    向您学习。

    维琴
    维琴11年前

    张老师的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维琴
    维琴11年前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维琴
    维琴11年前

    通过这些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下基础。

    维琴
    维琴11年前

    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口诀。

    维琴
    维琴11年前

    学生自己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维琴
    维琴11年前

    等待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维琴
    维琴11年前

    等待我们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维琴
    维琴11年前

    等待让我们收获完美。

    维琴
    维琴11年前

    利用生活资源去记忆口诀,更易掌握。

    维琴
    维琴11年前

    通过这些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下基础。

    维琴
    维琴11年前

    学好了乘法也为除法打下基础

    维琴
    维琴11年前

    点点滴滴都是智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下面是优酷网课堂实录,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1MTQyOTAw.html

    维琴
    维琴11年前

    张老师的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2917: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64&ptid=1937)
    
    学生自己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维琴老师的意思是:学生自己教自己,通过一个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解,为什么 “六六三十六”,让其他人明白,让自己也更加明晰,这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2917: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75&ptid=1937)
    
    通过这些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 ...

    是呀,练习是学生熟记口诀的最基本的途径。

    我想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思:表示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并感受口诀的作用,感受到有了口诀就能很快地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乘法是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采取多样的形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使他们感受到能在实际中应用,并在应用中巩固乘法口诀,既达成了本课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2917: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76&ptid=1937)
    
    学好了乘法也为除法打下基础

    虽然维琴老师这帖中只有一句话,但却很让我深思。

    是呀,我在设计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在给我指导课的时候,我们都只想到了乘法,而忘记了除法。

    谢谢你的提醒,这真的很重要。

    乘除法互为逆运算,其实口诀不光是对乘法有用,做表内除法时,也需要口诀。

    所以,现在的教材呈现的都是 “大九九” 的口诀,它便于了后续的学习。例如,学习除法试商时,当学生遇到 54 除以 6 的时候,就要用到 6 的口诀。小九九只到六六三十六,明显不够用。所以,这里口诀的学习确实为除法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清楚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对于包含除的理解会更透彻。

    谢谢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夏天发表于2013-9-2917:0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40&ptid=1937)
    
    张老师的这节课,整堂课都是老师做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整个教 ...

    谢谢夏天老师。

    数学的基本经验不能传递,不能通过训练获得,必须本人感悟。所以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进行数学活动,才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必须是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中的感受、体会和领悟。

    所以,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了说是非常重要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路人甲发表于2013-9-2912: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018&ptid=1937)
    
    张老师的课,情景教学切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寓学于乐!

    谢谢左老师。

    小动物和小朋友天生就是好朋友,有了小动物和他们一起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在帮助小动物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决问题。

    LQQ~
    LQQ~11年前

    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转换与连接显得十分自然,浑然一体,前后呼应,师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

    LQQ~
    LQQ~11年前

    喜欢张老师富有童趣的语言,以及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

    处处留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好的学习方法。

    LQQ~
    LQQ~11年前

    用小鸭子的故事贯穿始终,学生兴趣很浓,过渡也很自然。

    在学生已有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编后三句口诀,还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

    LQQ~
    LQQ~11年前

    整堂课,对口诀含义的理解非常到位,以这样的理解,都可以计算两位数乘六了,比如:14 乘 6=6 个 6 加 8 个 6,这样我认为对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率非常有帮助。

    LQQ~
    LQQ~11年前

    纵观整堂课,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尤其是后面大转盘,表扬信等练习,既轻松有效地调节教学氛围,同时又巩固了新知。真好!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LQQ~发表于2013-9-2922: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281&ptid=1937)
    
    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转换与连接显得十分自然,浑然一体,前后呼应,师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课伊始,趣即 ...

    谢谢您的评价:“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转换与连接显得十分自然,浑然一体,前后呼应,师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

    从您的语言可以看出来,您一定是一位功底深厚的老师,应该是语文老师吧。

    我最喜欢你的 “师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拍完课堂实录中,我确实有这种感觉。不光是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自己也深陷其中。

    本来是录像,录像的老师提醒过我,如果觉得哪个环节不满意,可以停下来重新来过。

    可在这个课堂上,我没有想到过停下来,虽然后面没有评委,没有观课的老师,可是,有那么多可爱的学生,这节课就是为他们上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流畅地,一气呵成地上完了这节课。

    上完课后,有兴奋、有激动,看了录像后,又觉得有很多遗憾,但没有停下来,我不后悔。我给学生的,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谢谢您的关注与评价。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8-3112: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965&ptid=1937)
    
    有多少张贴画(二)
    
    三、        观察口诀,发现规 ...

    对,我也有这样的看法!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张老师,你的课堂设计让我充分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这节课能让孩子们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极好!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支持!为张老师加油!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16: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019&ptid=1937)
    
    <br />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数学教学的方法。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梦里水发表于2013-9-3009: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57&ptid=1937)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数学教学的方法。


    张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黑郁金香
    黑郁金香11年前
      亲,加油,你是我们的骄傲!
    黑郁金香
    黑郁金香11年前
     教学是一个永远充满着缺憾的艺术,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你从学生出发了,学生在你的课堂生长了,我觉得就是优秀的课堂。加油!  
    小楼听风
    小楼听风11年前

    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很贴近孩子的生活,课堂中循循善诱,真真体现出了让孩子学,而不是让老师教!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边看张老师的课堂实录,边体会张老师在课堂中的细腻。尤其是在板书时对于数字的书写,给孩子做榜样,不忘记一年级学习的数字写法,值得学习。继续观看。。。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张老师对于孩子的回答总是很恰当的再次发问,让孩子了解其中的缘由。比如读完口诀,发现什么规律,孩子说每次增加 6,张老师就是不停的发问让孩子深刻理解。太棒了。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课堂中的那个转盘对口诀游戏,特别好。让课堂氛围再次达到一个顶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效果很好。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以后在课堂上也要多下功夫,穿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张老师,加油,你得课堂让我觉得很有层次,很有条理,只要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们就朝着那个目标前进。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掌握。鼓掌。。。。

    欧阳踏雪
    欧阳踏雪11年前

    张老师,加油,你得课堂让我觉得很有层次,很有条理,只要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们就朝着那个目标前进。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掌握。鼓掌。。。。

    大良实小
    大良实小11年前

    张老师的这节课导入新颖又富有童趣,不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也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导入部分以小鸭子送苹果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例子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但复习了之间的知识,而且还激起了孩子继续往下编口决的欲望。值得学习!(大良实小 珂)

    大良实小
    大良实小11年前

    张老师的口诀对碰游戏设计的很有趣,在玩口诀对碰的过程中不但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而且能让孩子在不断的思考中学习,理解口诀的意义。(大良实小 珂)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维琴发表于2013-9-1714: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58&ptid=1937)
    
    张老师注重每一个细节。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因为它是老师智慧的结晶,它是孩子们知识学习的福音,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好设计!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为有这样的觉有层次有条理的课堂设计鼓掌!张老师,为你骄傲!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亦是如此,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直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结局,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完美!

    梦里水
    梦里水11年前
    [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9-3011: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00&ptid=1937)
    
    张老师的这节课导入新颖又富有童趣,不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也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导入部分以小鸭子 ...

    支持张老师,赞同你的观点!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LQQ~发表于2013-9-2922: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288&ptid=1937)
    
    用小鸭子的故事贯穿始终,学生兴趣很浓,过渡也很自然。
    
    在学生已有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 ...

    谢谢您的参与和评价。

    小动物和小孩子天生就是好朋友,所以我想用小鸭子串起整个环节,比老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的多,这个情境的创设也多亏了网上各位老师不断的提示与建议。

    我现在觉得这样的放手似乎还有不够,可又知当如何改进,请您多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LQQ~发表于2013-9-2922: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290&ptid=1937)
    
    整堂课,对口诀含义的理解非常到位,以这样的理解,都可以计算两位数乘六了,比如:14 乘 6=6 个 6 加 8 个 6,这样 ...

    谢谢您的评价。

    “整堂课,对口诀含义的理解非常到位,以这样的理解,都可以计算两位数乘六了,比如:14 乘 6=6 个 6 加 8 个 6,这样我认为对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率非常有帮助。” 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个效果,学生们就是由直观的感受提升到了理性的认识了。

    再次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梦里水发表于2013-9-3009: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57&ptid=1937)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这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数学教学的方法。

    练习是让学生熟记口诀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知道了哪个算式需要用哪句口诀,在用的时候在体会到用了口诀的方便与快捷。

    所以,适合学生的,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就是最好的办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黑郁金香发表于2013-9-3010:1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75&ptid=1937)
    
    教学是一个永远充满着缺憾的艺术,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你从学生出发了,学生在你 ...

    谢谢王老师,您说的真好。教学真是缺憾的艺术,上课的时候满怀着喜悦,可以看自己实录的时候却处处都是问题。不过,你说的对,课不是给别人看的、给别人上的,是为了学生,只要学生有收获、学生有发展,就是成功的。谢谢你!我的心情好多了。

    夏天的乐乐
    夏天的乐乐11年前

    仔细看了张老师的这节课,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数字规律,总结出 6 的乘法口诀,再利用点子图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寓教于乐,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有科学性,又有实效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小楼听风发表于2013-9-3010:4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85&ptid=1937)
    
    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很贴近孩子的生活,课堂中循循善诱,真真体现出了让孩子学,而不是让老师教! ...

    谢谢白老师,我在您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您每次设定的情境,都让孩子们产生 “我要画、我想画” 的欲望,学生每一次都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您的课堂中,所以您每一次上课的效果都非常好。

    我的设计还要向您学习,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我要算” 的欲望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还需要努力。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欧阳踏雪发表于2013-9-3011: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91&ptid=1937)
    
    边看张老师的课堂实录,边体会张老师在课堂中的细腻。尤其是在板书时对于数字的书写,给孩子做榜样,不忘记 ...

    说到板书,我都要羞愧死了。

    由于先天不足,个子太低,而这节课的板书又很多,足足十行,所以上面我已经够不着了。

    在写第一行时,就很难受,而最上面的题目,字简直是惨不忍睹。

    可是当时,我的注意力好像只放在了学生的身上,没有太多的关注自己写的字,结果视频一出来,我傻眼了,太丑了。:L

    错误已经犯下,无可挽回。

    唯一安慰的是,从昨天开始,我开始努力把自己平时课堂上的板书写工整了。

    这是一次教训,教学不可随意,板书不可敷衍。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欧阳踏雪发表于2013-9-3011:1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94&ptid=1937)
    
    课堂中的那个转盘对口诀游戏,特别好。让课堂氛围再次达到一个顶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效果很好。真正 ...

    国外提倡采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

    视觉记忆力强的学生擅长画画和建筑类的活动,当指针发生转动时,学生容易关注到 6 在中心不动,而指针指着几就是几个 6,再说出这个算式,并利用口诀计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数字的画面进入了学生的眼中,也更易进入他们的心里。

    谢谢您的评价。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9-3011: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06&ptid=1937)
    
    张老师的口诀对碰游戏设计的很有趣,在玩口诀对碰的过程中不但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 ...

    谢谢你的评价,我们在数学课堂中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不管是设计了什么样的题目,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

    我觉得,您说的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是最重要的。

    谢谢,请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梦里水发表于2013-9-3013: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27&ptid=1937)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 ...

    谢谢您的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些过程,经历是为了进行体验,而体验不是目的,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主体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体验了,也就有所收获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夏天的乐乐发表于2013-9-3015: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77&ptid=1937)
    
    仔细看了张老师的这节课,张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数字规律,总结出 6 的乘法口诀,再利用点子图让学生理解乘法 ...

    谢谢砾允!

    这节课,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数字规律开始,逐步总结出 6 的乘法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点子图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我想寓教于乐,想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虽然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但实效还不知如何,尤其是点子图的处理上还不是特别顺畅,还要请你多出主意,多想办法。

    谢谢你的鼓励!

    对角巷
    对角巷11年前

    仔细阅读了张老师的课堂设计,有一股冲动想要重回数学课堂,这对数学一直不好的我来说无疑是件令人惊喜的事情,张老师整堂课程紧凑有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孩子们在启发中领略数学的乐趣,让孩子们的思维像水流一样流淌起来,学习!

    大良实验小学
    大良实验小学11年前

    特别欣赏老师第一稿的这两个方面:1. 班级的小组合作运作成熟。本节课的重点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的。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也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制学习,学生合作学习成效明显,在这样的新授课上,老师才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6 的口诀。2. 在呈现出 6 的口诀后,老师问 “你认为最容易记的是哪句口诀?最难记的是哪句口诀”?我认为这样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使得老师的支持更到位。个人认为,本节课的重点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现地不太明显。学生在开始讨论、探究前,老师给予的支持、定向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王利平)
    大良实验小学
    大良实验小学11年前

    个人认为二稿的这两个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学生在讨论 6 个 6 是多少,如何推导时,老师的预设到位,将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都预料到了。这样的好处是老师在进行巡视时,会有选择地请学生展示,并会尽可能多的展示不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二,活动前的定向、要求清晰。具体体现在:学生在顺利地编出 “六六三十六” 的口诀后,老师要求学生再次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后三个括号的答案。并就小组合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借助点子图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字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合作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王利平)

    大良实验小学
    大良实验小学11年前

    阅读第三稿这几个方面使我记忆犹新:1. 第一张课件比起二稿的第一张课件画面丰富了许多,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2. 老师的嘉许有语言方面的,有画面的,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嘉许学生方面老师用足了心思,表扬言之有物,不空洞,不泛泛而谈,不单调,每次的嘉许都是针对学生的表现而作出的具体评价。例如 “眼光独到”“ 计算能力真强,算得真快”“ 没想到三个小小的数,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他多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呀” 等,都是老师真诚地嘉许学生。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王利平)
    大良实验小学
    大良实验小学11年前

    练习量到位,由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拓展练习,层层递进。除了教材上原本就有的练习,老师还增添了 “小游戏:对口令”“说口诀,对算式”“快乐转盘,抢答比赛”“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等练习,不仅巩固了 6 的口诀,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王利平)

    杨千禾
    杨千禾11年前

    :) 光从下面同学们的的课堂反应,就能看出来这堂课的成功!

    学习情景设计活泼可爱,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和天性,老师摒弃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令我们这些过来人看了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

    谢谢张老师的心血和付出!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对角巷发表于2013-9-3017: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555&ptid=1937)
    
    仔细阅读了张老师的课堂设计,有一股冲动想要重回数学课堂,这对数学一直不好的我来说无疑是件令人惊喜的事 ...

    谢谢您的评价。

    虽然我的设计得到了您的好评,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如何做到 “紧凑有序、张驰有度,收放自如”,还是很难的。可能是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足吧,我的这节课上得不够紧凑,但对学生又收得有些紧,放手还不太够,请您观看课堂实录后,再多提宝贵意见。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大良实验小学发表于2013-10-318: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086&ptid=1937)
    
    特别欣赏老师第一稿的这两个方面:1. 班级的小组合作运作成熟。本节课的重点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 ...

    您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们学校的课堂上,平时确实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的。最常用的同桌两人合作,在学生思维可能有困难时,经常是用 4 人小组合作。而本课之所以采取 6 人小组合作,主要是想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清楚地看到 “几个 6 “。

    您的建议:本节课的重点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现地不太明显。学生在开始讨论、探究前,老师给予的支持、定向是不是太少了一些?

    当时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了 2 至 5 的乘法口诀,对乘法的意义、怎样编乘法口诀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想让他们利用正向迁移,主动探索 6 的乘法口诀。但后来通过试教还有在网上和老师们讨论,发现,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尤其对四句新口诀的产生、意义、口诀间的联系,确实缺了必要的支持、定向,所以在后两稿已经修正了这些地方。

    对您的建议,我表示感谢;对您的专业素养,我表示佩服。太感谢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大良实验小学发表于2013-10-320: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093&ptid=1937)
    
    个人认为二稿的这两个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学生在讨论 6 个 6 是多少,如何推导时,老师的预设到位 ...

    感谢王老师的鼓励与评价。

    不过预设是一回事,学生的实际生成又是另外一回事,还要看当堂课的处理。不过您说的很好,此处尽可能多的展示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 “6 个 6”,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应该很有好处。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会有目的,合作才会有效率。

    感谢您认真的观看,感谢您真心的评价。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大良实验小学发表于2013-10-320: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108&ptid=1937)
    
    练习量到位,由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拓展练习,层层递进。除了教材上原本就有的练习,老师还增添了 “小 ...

    谢谢王老师。

    本节课的练习量的确很大,有很多练习的形式是和老师们反复商量,集思广议才设计出来的,学生们很喜欢,我也觉得很开心,可是这样一来,课堂容量真的就有些太大了,无法保证在 40 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刚把设计传到网上时,就有老师建议要删去一些,可我一直不舍得删。直到上课的前一个晚上,在规划时间时发现,无论如何也上不完,才忍痛把 “对口诀” 给删掉了,就这样,上课仍然超时,虽然做了技术性的处理,仍然超了 3 分多。如何把一节课完整地呈现,又不超时,真的很难。

    mickey00116
    mickey00116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mickey00116 于 2013-10-5 23:19 编辑


    仔细阅读张老师的第三稿,可以看出张老师,从创设情境到探索新知再到练习设计,花了很多心思,想出了很多新颖的办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和鼓励学生的方法丰富多样,评价学生内容具体到位。张老师设计练习时特别关注到低年段孩子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厌倦机械、重复内容的年龄特点,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如:对口令、数线图、快乐转盘,抢答比赛等。还特别重视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如:解决 “送气球” 的问题和 “计算表扬信的字数” 的问题。

    在欣赏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之余,本人对 “复习旧知” 这个环节的处理有以下建议:前面在学习 2-5 的乘法口诀时,学生时经历了以下的学习活动 “结合具体情境,填写一多对应表格”——“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把握口诀间的联系,记忆乘法口诀” 这些学习活动的经验可以正迁移到探索 “6 的乘法口诀” 上,而且像 “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这些口诀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再引导学生再一句一句地编,可以直接出示 5 个气球上的数字(6,12,18,24,30)让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且写出与之相应的 6 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教师进行小结,迅速完成 “复习旧知” 这个环节。再引出探索新知的环节。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气球上的数字,他们有什么排列规律呢?……

    师:6 和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气球上的数呢?你能写出这些乘法算式吗?……

    师:在计算这些乘法算式时,分别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请你按顺序写一写。……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小燕子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mickey00116发表于2013-10-523: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472&ptid=1937)
    
    仔细阅读张老师的第三稿,可以看出张老师,从创设情境到探索新知再到练习设计,花了很多心思,想出 ...

    谢谢老师。

    您的建议很好。

    前面在学习 2-5 的乘法口诀时,学生时经历了以下的学习活动 “结合具体情境,填写对应表格”——“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把握口诀间的联系,记忆乘法口诀” 这些学习活动的经验可以正迁移到探索 “6 的乘法口诀” 上,而且像 “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这些口诀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再引导学生再一句一句地编,可以直接出示 5 个气球上的数字(6,12,18,24,30)让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且写出与之相应的 6 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教师进行小结,迅速完成 “复习旧知” 这个环节。再引出探索新知的环节。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气球上的数字,他们有什么排列规律呢?……

    师:6 和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气球上的数呢?你能写出这些乘法算式吗?……

    师:在计算这些乘法算式时,分别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请你按顺序写一写。……

    确实是这样,在复习环节,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回忆了已经学过的口诀,编制了一句新口诀 “一六得六”,在这个过程中,复习了乘法的意义。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是带着学生走,而您的这个设计却是学生主动走,既节约了课堂的时间,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真的非常好,感谢!

    我还要再想想,您的问题能如何更好地融入自己课堂的情境中,如何把你的这个好建议用好、用出效果。

    太感谢了!请您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1:48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一)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咱们二一班的同学可会学习了,也想来到咱们的课堂上,和你们一起学习,大家想让它们来吗?

    生:想!(齐答)

    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 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其中前三个小动物头顶的气球上有 3 个数:61218

    (先给学生近 30 秒时间)

    1889

    师:仔细观察气球上的三个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①:我发现了每个数都加 6。师:每个数都加 6,不错,谁能再说说?

    生②:第一个数是 6,第 2 个数是 66 就是 12

    师:也和他的意思一样,每次都加了 6

    师:那第三个数呢?

    生③:又加了一个 6

    师:那说明,这三个数都是都是 6 的?

    生:倍数(齐答)

    教后反思:

    1、今天使用了第三稿的情境图,效果真的很好,当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和色彩鲜艳的气球一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牢牢地盯住了大屏幕。所以,我给了学生近 30 秒的时间,让他们看,让他们开心。后来,又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提出了问题:仔细观察气球上的三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此处的处理,我还是比较满意。

    2、这个班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我原本设计的评价语一个也没有用上,学生就直奔主题了,想起了网上老师的评价,我真得觉得很有道理。预先设计的再多,看要看课堂的生成,看老师的驾驭能力。看了实录,我发现,第一个学生就直奔主题,反而使我措手不及,对孩子的评价没有跟上,没有对这个孩子进行肯定与鼓励,这就是设计得太多,反而没有用好。

    图片:

    改01.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4:17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二)

    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2、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数是几个 6

    116

    师:16 的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

    生齐答:16

    师:或者?

    生齐答:61;(师板书:1×6

    师:16 等于几呀?

    生齐答:6

    师: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

    2:一六得六(师板书:一六得六)

    3、第二个数是几个 6?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出来?

    生回答(师板书)

    师:掌声送给他。

    4、师: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师板书)

    师评价:没想到小动物带来的三个小小的数,经过同学们的分析,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5、师:谁来猜猜第四个数应该是什么?

    1:应该再加 6

    师:再加 6 应该是多少?

    2:第四个数字应该是 46,用乘法算式表达是 46

    师:你听他的思维多有条理!师相机板书

    师:那也就是说第四个数字应该填上?

    生齐:24

    师用课件填上 24,课件出现鼓掌声。

    师评价:小动物们给你们鼓掌了,(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不但填出了数,还说出了理由,真是太厉害了!

    6、师:谁愿意说说第五个数呢?

    1:第五个数是 5656 等于 30,五六三十;

    师:有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吗?

    生齐:有

    师:你们学几的口诀时学过的?

    生齐:5 的口诀。

    师板书后用课件填上 30

    (课件出现花炮给学生以鼓励与表扬)18941891

    7、美丽的花炮又吸引来了一个小动物,快看看,是谁来了?

    生:小鸭子。

    1896

    图片:

    改02.JPG 改03.JPG 改04.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2:31 编辑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1:49](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1&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2、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数是几个 6? ...

    教后反思:

    1、对前面这部分环节的处理,我还比较满意,在小鸭子拉着空气球出现时,共用时 5 分 13 秒,比原定计划提前了 1 分钟,说明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思路也比较清楚。

    2、在设计 2 个 6 时,听取了 “谁一叶知秋” 这位老师的意见,把它设计成 “问题串”,让学生一步步层层深入,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体会乘法的意义。学生确实能够完整地回答三个问题,出乎了我的意料,看来今后还是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要给学生空间。

    3、“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这个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因为课标中明确提出 “发现和提出问题” 与 “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样重要。所以,我设计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答。虽不明说,但在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展现了出来,只有学生心里想到问题了,才能自己说出对第三个数的理解。学生今天的表现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

    4、课件中的 “掌声” 与 “花炮”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前几次的试讲中,发现对学生的评价有点单调,虽然有语言上的鼓励,但是难以引起所有人的兴趣,所以在这里变换了一下评价的形式,先用声音,再用画面,最后再加上老师的语言,多方位地去评价学生,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4:14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三)

    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引入新知

    师:小鸭子说我的气球上还没有数呢?

    学生情绪激动地:我知道,我知道;

    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

    156

    师:56。(不是问句,只是重复了一遍)

    1:(急切地)不,是 66

    师:那谁的气球上是 56

    生齐:小鸟。

    师:第 5 个气球上是 56;第 6 个气球上是?

    生齐:66

    师:猜一猜 66 是多少?

    26666 .

    师:你知道算式,(板书 6×6),66 得多少?

    33036

    师:3036?请大家同桌两人为一组,用你们手中的点子图来验证一下:6636 吗?

    2、小组活动,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

    学生在实物投影处展示汇报。

    1:我是一行一行圈的,一行是 6 个,我圈了 6 行。

    师:6 行是多少个?

    136 个;

    师:你是怎么怎么知道它是 36 个,是数出来的还是加出来的吗?

    1:我是用 66 算出来的。

    师:要是没有学过 66 的同学,他不是算不出来了吗?

    1(边指点子图边说):可以用 6 加一个 6 加一个 6 加一个 6,再加一个 6 再加一个 6 再加一个 6

    师:把 6 连着加起来,真是个好办法,掌声送给他。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2:我一次圈了 3 行,36 加起来是 18 个,还有 36 也是 18 个,1818 就是 36 个;

    师:哟,她还写了个复杂的算式,218 等于 36 个;

    师:3 行是几个 6?生齐:36

    师:又 3 行是几个 6? 生齐:又是 36

    师(边说边用手比划):36 加上 36 ,就是?

    生齐:36

    1893

    师:就是几个 6? 生齐:66

    师:所以,这个同学用她的想法很清楚地说明了 66 就是?生齐:36

    师:掌声送给她。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只能把最后一个机会给坐的最好的同学了。

    3:我先圈了 3 行是 18 个,再圈 2 行是 12 个,再圈 1 行是 6 个;

    师:这样就能算出 66 了吗?谁听明白了?

    4:他的意思是先圈了 3 行,又圈了 2 行,最后圈了 1 行,加起来就是 6 行,把 18126 加起来,就是 66 了。

    师:而且,我发现,他还把乘法口诀也编出来了,这句口诀是:

    生齐:六六三十六(师板书)。

    图片:

    老师.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4:33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四)

    3、师:快把我们的成果:36 给小鸭子填上吧!

    (课件声音:嘎,嘎,太棒了,我的气球变得多漂亮呀!还有三个好朋友需要你们的帮忙,快去帮帮它们吧)

    1897

    生新奇地:小狗、唐老鸭……

    4、课件出示另外三个小动物拉出三个空气球。

    师:想给他们帮忙吗?那你得听清要求,要帮什么忙?1898

    (课件出示要求:一、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

    (合作时的声音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1、 学生汇报:(师:哪个小组想派代表说说第七个数,按 3 个要求说,哪一组想汇报第八个数?)第七个数是 76,算式是六乘七,结果是 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很清晰,很有层次,其他小组要向他学习)

    2、 请其他 2 个小组说最后两个数,师板书。

    3、 师:谁能一下说出,最后三个气球应该填哪三个数 ?

    课件上填出最后三个数,

    同时小狗发出声音:汪、汪,我们的气球上有数字了,我们 9 个都很开心。

    1901


    教后反思:

    1、在出现 “6 个 6” 时,情境的好处与缺点同时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兴趣很浓,情绪很激动,想要帮小鸭子添上数,但是却忽视了是第几个数,所以在这里,费了些时间,我问的问题也不好,“那谁的气球上是 5 个 6?” 当学生回答了 “小鸟” 以后,我意识到了,赶紧改成了 “第 5 个气球上是 5 个 6;第 6 个气球上是?” 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小动物身上拉回到对数的考虑上。

    2、6 个 6 处的展示汇报用了近 6 分钟的时间。第一个学生就明确地说了,我用 6 乘 6 算出了 6 个 6 是 36;没有出乎大家的预料。“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果然是本节课的一个 “难” 点。它难就难在因为他 “不难”,许多学生都对它很熟悉,甚至已经背过了。所以,学生不把它当作新知识,而当作了自己已有的旧知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推导。在这节课,我没有回避,而是问成了:要是没有学过 6 乘 6 的同学,他不是算不出来了吗?学生果然动了脑子,指着他的点子图,用一个一个加的办法证明了 6 个 6 是 36。后来的学生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的确花了很长时间,后期制作时,剪掉了学生活动的 2 分钟,但这里还是花了 6 分钟,但这个过程,我觉得是值得的,是很有必要的。这个过程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在编制后面 3 句口诀时,学生真的不会了,才能用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才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不怕多花时间,多花精力。

    3、在编制最后三句口诀时,当课件明确了要求后, 我彻底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编制的过程,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乘乘加加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口诀的意义,效果不错。最后,用小狗的评价,让学生收获到辛苦劳动后幸福。

    4、在汇报阶段,听取了网上老师的建议,我没有让小组长来汇报,而是让每一组推荐一个汇报人,效果果然不错。学生的参与面广了,回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提高了,小组和小组间有比较、有竞争,听得更认真了。谢谢大家!

    5、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件其实一直都很简单,直到最后,最明显得还是那 9 个数字,我觉得把 6、12、18、24、30、36、42、48、54 这几个数字一直放在这里,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种提示,是对乘法口诀的一种提示,在最后,我还通过让一个学生说、全体学生跟着说,把 42、48、54 做了强化,为新口诀的记忆奠定了一点基础。

    6、我觉得在这节课中,小动物们的话把各个环节串起来了,比全用老师的话串起来要好,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对前面的环节做了总结。

    图片:

    改05.JPG 改06.JPG 改07.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4:36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五)

    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师:我们应该比他们更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帮助了小动物,而且还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笔,共同编写出了什么?

    16 的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

    师:是你们自己编出来的吗?

    生:是。

    师:那么现在就自豪地读读我们的成果吧!

    生齐读口诀。

    2、(师肢体语言提示)仔细观察我们的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每次的得数都要加 6

    师:是吗?我们来看看,师指算式上的得数,学生齐读:61218243036424854

    师:真的是每次加 6。为什么每次会加 6

    3:因为是 6 的口诀。

    师:所以就要加 6,是吗?

    4:相同加数都是 6

    师:还知道相同加数,你太棒了,掌声送给他。也就是说,每次都会多一个?

    生齐:6

    师:这个发现用处大不大 ?

    生齐:大!

    师:这个发现对我们记口诀很有用处,来,再次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说一说?

    5:每次得数都是双数。

    师:咦,是吗?师再指得数,生又齐读:61218243036424854

    师:下次要有人背一个 “六七四十一”,直接把他打倒,六的口诀得数都是?

    生齐:双数。

    师:真好,谁还有发现。

    6:前面的 12345、都比 6 小,下面的 66 都一样,下面的 6767 小所以要放在前面。

    师:我把他说的写下来,大家看。(师用红粉笔将算式里的 123456789 描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在用心观察。

    师:原来这里面真的有 123456789

    7:一个比一个大一个;

    师:是这样从上往下排下来的,但在排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把小数字放在?

    生齐:前面。

    师:所以说,这句口诀本来也可以说成(师指板书)“七六”,

    生齐:四十二。

    师:听着不顺是吧,人们习惯把小数放前面,所以,张老师在写板书的时候,也有意识地把小数放在了?

    生齐:前面。

    师:大数写在了?

    生齐:后面。

    师:谁还想说?

    8: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 19 的这些数字,就是旁边的 6 的个数。

    师:噢?(指板书上的算式)

    8:就是 6 的旁边是几, 6 就有多少个。

    师:唉呀,真了不起,(老师带头鼓掌,学生都纷纷鼓掌),随便指一个,(师指 4×6)假如前面是 4,就说明是?

    生齐:46

    师:(师指 6×7)假如后面是 7,就说明是?

    生齐:76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5:43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

    3、 师:在这九句口诀里,你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

    9:二六十二。师:为什么好记?

    9:谁都知道,就是 26 加起来,就是 12 了。

    师:哪句口诀最难记?

    10:六八四十八

    师:哟,真的好难记,我们一起把它读三遍,好吗 ?

    生齐读三遍。

    师:谁记住这句口诀了?你是怎么记住的?

    11:我记住了六七四十二,然后,六八就在四十二上又加了一个 6

    师:他还会用 “搭梯子” 的方法。给 42 加个 6 就是 48 了。真是个好办法,会思考的孩子,掌声送给他。

    课后反思:

    1、最大的遗憾:由于海拨太低,而本课的板书要写 10 行,所以写最高的一行时,实在已经够不着了,虽然踮起了脚尖,但还是感觉够不到,所以写课题时,字都散了,倒了,看着实录郁闷的想哭,我的字是不好看,可也没有难看到这种程度呀。实在是没脸见人,还把这样的视频传到了网上。:'(不过,我还是得到了教训,最起码,我的准备不足,没有认真地去思考板书,没有在书写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太随意了,今后一定要改正这个错误 。

    2、在这个环节,用了近 7 分钟,比原本的预设多了 2 分钟。但是,我觉得,这 2 分钟很值得花。整理实录时才发现,这 7 分钟里,有 11 个孩子发过言,还有些人不等老师叫,就自己喊出来了。因为,学生们很激动,目光也很敏锐,都有发现,都想说。但孩子们在表述自己的发现时,语言组织得还不够好,需要老师的提醒、补充。不过,再稚嫩的发言,也是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尤其是最后那个 “6 前边是几,就是几个 6” 的孩子,真的很精彩,直指主题,一下子把算式和乘法的意义联系了起来,我觉得自己临时的补充也不错,把一个比较抽象的想法,通过两个例子,让学生一下清晰、明了了。

    3、“你认为哪一句口诀最好记?” 学生完全没有跟着预设走,但是却显得那么真实、可爱。尤其是那个孩子 “谁都知道 2 个 6 是多少!” 让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乘法意义理解的深刻。“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分散难点,难记的口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可能就记住了,所以,我让学生又重复读了三次,而 “你是怎么记住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不管学生说的怎样,我相信,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果然,最后一个学生给出了一种 “搭梯子” 的方法,学生说得清晰、明了,甚至让我感到对后面小鸭子的设计是不是有些多余了,学生已经说得够好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4:59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七)

    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

    课件出示小鸭子画面及声音: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生议论: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我也看过)

    1902

    师:看课外书还能记口诀,没想到吧,小鸭子的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这就叫 “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向小鸭子学习,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师:咦,小鸭子还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声音:怎么样,我厉害吧,而且我还学会了一招:抛砖引玉,用六六三十六也能算出 6×7,你信吗?

    生:(部分人:相信;部分人:不相信)

    师:用六六三十六应该能算出哪个算式?

    1:6×7 和 5×6

    师:我说,用这句口诀本来是解决哪个算式的问题的?

    生 2:6×6

    师:小鸭子是怎么算出 6×7,想不想知道?

    课件动画展示点子图:66 圈在一起,出现 6×6;再圈一行,出现 6×1,再出现 6×7=6×□+6×□

    1903

    6、师:谁明白了,该填几?

    3:它的意思是,第一次圈了 6 行,表示 66,第二次圈了 1 行,表示 16;合在一起就表示 76

    师:请大家一起把空填一填

    生齐:6×7=6×6+6×1

    师:小鸭子其实和我们这位同学一样,(师指前面 “搭梯子” 的同学),也是用了搭梯子的方法,它在自己最熟练的 36 上搭了个梯子,(师指板书 36),给它加了 16,就得到了?

    生齐:42

    师指此环节的生 1:它还没有你聪明呢,它只想到了六七四十二,还没有想到五六三十呢。但对于一只鸭子来说,它已经够厉害了,把掌声送给小鸭子吧。

    7、师:小鸭子还带了两道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课件出示两幅点子图,6×7=6×□+6×□;6×7=6×□+6×□;请学生填空,并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1904

    4 上台来边指边讲:上面圈了 5 行就是 56,下面圈了 2 行就是 2656 加上 26 就是 76 了。

    师:刚才那个同学多会思考呀,只想看图的人往这看,没有提示了。

    1906

    课件出示点子图,(只有圈,没有算式提示)

    565

    667 等于…… 等于 6463

    师:他站在这儿的时候还在思考,还在数,4 个,3 个,46 加上 36 就是?

    生齐:76

    师:再看看,更难的挑战,课件出示点子图:6×8=6×□-6×□

    师:仔细看,有变化。(点子图中最后一行 6 隐去了)

    生:啊!

    生 7:6 乘 8 等于 6 乘 9 减去 6 乘 1。

    师:把你的答案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 7 骄傲地:6 乘 8 等于 6 乘 9 减去 6 乘 1。

    师:他多厉害呀,我们只会从加法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从减法的角度去思考,8 个 6 就等于 9 个 6?

    生齐:减去 1 个 6;

    师:小鸭子传授了加法,大部分同学就只学会了加法,而这位同学却能想到减法,这就叫 “ 青出于蓝于胜于蓝 ”,谁也想试试?

    图片:

    21.JPG 改08.JPG 改09.JPG 改10.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八)

    9、师:没有点子图了,你还会做吗?

    课件出示:6×7+6=

    生 8:六乘七等于四十二,42 再加上 6,就等于 48 了;

    师:答案正确,用了两步,谁能一步算出结果?

    9:先用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算,再用 42 加上 648

    师:这还是两步呀。

    1076 加上 16,就是 86,所以用六八四十八这句口诀一次就算出来了。

    师:你看,这就叫 学以致用 !刚才学会的办法现在就能用了!

    10、课件出示:6×3+6=

    师:谁算出来了?

    1163 就是 36,再加上 16,就是 46,四六二十四。

    师:真好,这就叫 熟能 ---

    生齐:生巧。

    11、师:那你把口诀记熟了吗?(生:记熟了)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试着背一次?(生齐背口诀)

    师:敢不敢考一考?

    教后反思:

    1、学生的思维真的很活跃。在我提问:用六六三十六应该能算出哪个算式?

    学生直接就回答出:6×7 和 5×6,反应之快,思维之灵活,都大出我的预料,后面的点子图要如何给出?我觉得自己的处理还是不好,此处不应该压制,是不是就应该让那个孩子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可我又觉得后面的内容不好出现,所以又用:“用这句口诀本来是解决哪个算式的问题的?” 把学生拉了回来,但我心底始终是有点遗憾,所以在处理完小鸭子的想法后,还是把这个学生提了出来,给予了表扬。整个环节好像有点纠缠不清。:L

    2、在处理 6×7=6×□+6×□;6×7=6×□+6×□这两道题时,不是特别顺畅。虽然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但在填结果时总是不容易,我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一下原因:为什么一个不应是难点的地方,有了点子图这样好的媒介,直观又形象,学生反而不易填出答案?原来是我出现的方式有问题。我只注意到了,用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圈的过程,却不利于学生的数、课件离学生那么远,数一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出现了学生都站起回答问题了,还在努力地数是 4 行,还是 5 行的情况。这就显示出了我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是动画演示圈的过程重要,还是让学生看清圈的结果重要,如果能让孩子翻开书,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那两幅图,效果会不会更好?

    3、、《分册主编小语》中曾经我们提出这样一条建议:植入文化,渗透思想。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小鸭子引出《三十六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读课外书还能记口诀!” 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吧,此时我评价到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学生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后面,加入开拓学生思维的减法运算,对那个思维活跃的孩子评价了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也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后面的 “学以致用”“熟能生巧” 虽然都是预先的设计,但我觉得在课堂上的出现也不突兀,既是对学生的表扬与肯定,也是对方法的总结。

    4、最后那个背口诀的环节,我也舍不得删去。虽然这一部分,总共用了 8 分多的时间,比预设还是多了 2 分钟,但是看到了孩子们一个个紧闭着双眼,有人用一只手挡着自己的眼睛,有人用两只手牢牢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时,我觉得这个环节一定要要上。这是孩子们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记忆方法,那么多技巧以后对自己的一次检查,自己考自己,学生那么认真的态度,那么负责任地盖住自己的眼睛,值得老师为他们喝彩,值得我花课堂的时间。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5:47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九)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

    1、师:同学们背的真开心,小动物们着急了,看谁来了?

    1908

    ①课件出示:一只小狗,请小朋友们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

    ②请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③师:你替小狗填了哪三个数?

    1:是 243036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要填这 3 个数 ?

    2:第一个是二六十二,第二个是三六十八,第三个是四六二十四;下来是 56,就是五六三十,最后是 66,就是六六三十六。

    师: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学习数学就是这样,学会的知识就要拿来用。我们已经学会乘法了,就不用一个个加了。

    2、小狗终于跳过去了,它找到谁了?

    课件出示小狗小猫做游戏。

    小猫: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两个算式吗?

    小狗:汪汪,我试试吧?

    小猫:喵,六七四十二。

    小狗:67 等于 42,还有,还有,我不会了。小朋友帮帮我吧!

    1909

    学生兴趣高昂地(76 等于 42

    小猫:六九五十四,喵。

    小狗昏倒状。(师:谁替小狗回答)

    (学生哈哈笑出来:可以算出 69 等于 54,也可以算出 96 等于 54

    小狗:“汪汪,谢谢小朋友,咱们也考考小猫,好吗?”

    生:“好”

    小狗:“我写一个算式,66,小猫,你能说出用哪句口诀来算吗?” 小猫:“喵,喵,女同学会帮我的。”

    女生大声:六六三十六;

    1910

    小狗:“汪汪,68

    小猫:“嘻嘻,喵喵,男同学会帮我的,对吗?”

    男生大声:六八四十八

    小猫:“谢谢大家,我请你们去玩快乐转盘好吗?”

    教后反思:

    1、“对口诀” 是旧版教材的情境,新版教材把它去掉了。但由于我曾教过好几次二年级,对这道题印象很好,在试讲中发现,效果真的还是很不错,尤其是学生互相考的环节,出题的和答题的人都相当的认真,这应该是一次对口诀很好的记忆过程。但可惜,学生最喜欢的对考环节,只有两个人,参与面有点低,所以在这次设计中,我设计了让那两个人分别考女生和男生,既有比赛的乐趣,也让参与面更广一些。因为时间太紧,网上的老师建议我把 “对口诀” 和地 “转转盘” 去掉一个,我在第一次的回复中,还是说我哪个也不舍得去掉。可在试讲的前一天晚上,细分课堂时间时,竟然分到了可怕的 47 分钟,于是,我狠狠心删掉了这个环节。就这样,还是超时了,看来 “舍得” 二字还是没有把握好呀。

    2、有了情境的创设,第一题过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独立帮小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口诀的应用价值。

    3、在第二次试讲时,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是算式,我问:你是怎么算的?他就是回答六八四十八,他认为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奇怪老师怎么还在问。这一点挺让人头疼的,因此,这次我特地设计了第三题 ,通过帮小狗小猫玩游戏,让他们清楚地区分:算式、口诀。由于有小动物的图片和配音,学生真的是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体验 “口诀” 与 “算式” 的不同与联系,体验了哪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个算式,哪个算式的计算需要哪句口诀。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可爱的孩子,没有完全局限于这个对应,他们把刚才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应用,用一句口诀对应了上下的算式,这实在值得表扬,可是,时间所限,我没有能够做到。

    4、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中,曾提到过,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第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好玩” 曾经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所以,在这节课,我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创设了小动物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境,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让学生在欢乐中收获知识、引发思考。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图片:

    小狗跳一跳.JPG 小狗2.JPG 小狗3.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6 15:52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

    3、快乐转盘,抢答比赛。

    ①课件出示转盘,师宣布规则:当按下开始,指针就开始转动,当指针停止的时候,指着几,就请你说出相应的 算式 和结果。

    1912

    ②学生开始游戏,在游戏间考察学生对口诀的运用情况和会不会用算式来表达。

    136 等于 18

    师:掌声送给他。听清了要求。

    2:六八四十八,68 等于 48

    师:第二说对了,掌声也送给他。

    1913

    369 等于, 54

    师:还偷偷看了一眼黑板,没记住,是吗?没关系的。

    5、你们帮助了小狗,它也想请你们做游戏。

    1914

    师:第一幅图有多少个格子?

    1:有 18 个,因为三六十八;

    师:为什么你能用三六十八算呢?

    2:因为第一行横着是 6 个,中间也是 6 个,下面也是 6 个, 所以就是 36,可以用三六十八这句口诀算出来。

    师:第二幅图呢?

    3:也有 18 个。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学生纷纷喊,我来)

    师:听,会听讲的人才会学习。

    4:第一行有 6 个,第二行有 5 个,第三行有 7 个,把它们加起来就是 18 个。还可以把下面的格子移到上面,就也可以看成是三个 6

    师:仔细听,他一个人就说了两种方法,先把三个数加起来,然后觉得麻烦了,就想把这个格子移到上面去。

    1915

    课件展示移法。

    师:你可别小看这轻轻的一移,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 叫转化,把刚才一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了;把一个不好计算的图形,转化成?

    生齐:好计算的了。

    师:请能用转化的思想来想想第三个图形有多少个格子吗?

    5:有 12 个,我是把上面两个移到这块,(生在台上演示)(课件随之动画演示)所以就可以用二六十二来计算;

    1916

    6:(上来指)我是把这三个格子移到这里。

    师:这样倒扣过来,也就转化成了规则的图形了。

    7:还可以把最下面的两个移到最上面。师点动课件,演示这种方法。

    师:他现在把图形转化成了几个几?请学生指同学说。

    1917

    8:转化成了 4334 等于 12

    师:(指课件)不管是这样转化,还是这样转化,我们都很容易得到了它的结果。

    教后反思:

    1、前两道题目的设计,虽然是说做游戏,其实第一题是填空、第二题是看小动物做游戏,然后去帮忙,所以,真正让学生玩的还不足,而且虽然区分了算式与口诀,学生是不是在运用时能说对、说好?这一点还不是很确定。所以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练习,真的有一个转盘在转,学生说停就能停,游戏味十足,而学生在回答时,一定会有人只说口诀,不说算式,此时,老师的提醒:说出算式和结果,会再一次深化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口诀的一次记忆和运用的过程。本题的效果较好。不足的地方是,最后一个孩子是偷偷看了一眼黑板才说出了结果,老师是不是不应该点出来,就算点出来了,此时的处理也过于草率,仅仅说了句 “没关系” 的,不够,应该告诉学生,记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孩子树立起信心。此处处理的很不好,:Q 一定要改正。

    2、第四题的设计基本没有改动,这是对 “转化” 这种重要数学思想的体现,上次试讲效果很好,所以保留了。只是增添了一只小狗,让题目出现的更自然而已。

    3、“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类型模仿、习题演练成为最主要的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得比较被动,缺乏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想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所在,在第四题的具体处理过程中就蕴含着这种方法,此时,“转化” 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图片:

    转盘1.JPG 转盘2.JPG 数格子.JPG 数格子2.JPG 数格子3.JPG 数格子4.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0 15:35 编辑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一)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在草地上开会,研究一件事:

    课件出示:我们决定给每个同学送一个气球,我们要准备多少个气球呀?

    1:第一组人数和其他组不一样,先把其他组乘起来,得数再加上第一组。

    师:除了第一组你们每个组有几个人?

    生齐:6 个人;

    师:那你们有几个 6

    生齐:56

    师:五六?再加上第一组的 7 个人。

    2:要 37 个气球。

    3:我还有一种办法。先把我们组的一个人去掉。(随机指了一位学生)

    师:(拉起那个学生,抱到自己的怀抱里)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1921

    3:然后其他就是 66,六六三十六,再加 1 个人,也是 37 个人。

    师:对不对?(惊喜地)

    生齐:对!

    师: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

    2、师:我告诉你们一个密秘,其实小动物们准备了 38 个气球,它们还多准备了一个大气球。

    师:想不想先看看这个气球?气球上还有一封表扬信,表扬谁呢?

    (学生立刻自觉地坐好)

    师带领,学生拍手齐读表扬信。

    表扬信

    小同学,真能干,

    学口诀,不怕难,

    动动手,动动脑,

    背口诀,有诀窍,

    多一行,加个六,

    六乘几,记得牢。

    师:校长看了这封信,别提多开心了,这个班的同学真会学习。不过他还有个问题:(课件出示)这封信一共有多少字呢? (随着字落下来,学生主动读题)

    1:一行有 6 个字,六六三十六。

    师:也就是你们认为这封信有 36 个字,对不对?

    生(大部分):对

    2:不对。

    师:谁认为不对?

    2:我认为不对。因为上面还有表扬信三个字呢。

    师:校长这回真的满意了,掌声送给他。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大家请看他关注到了哪两个字?

    生齐:表扬。

    师:NONO, 他在问题中注到了谁?

    生齐:一共。

    师:那谁说说,这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3:先用 66,算出再给 36 加上 3

    师:真好,老师把它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课件出示:6×6+3

    =36+3

    =39(个)

    (由于课件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师:这儿没有写好,你写字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像老师一样,把加号和 3 写在一起。

    3、师:校长高兴极了,因为我们这一班的同学会学习、会思考,还很细心,这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缺一不可的好品质。

    教后反思:

    1、 学生的确很聪明。只有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学生做不到的。这个班恰好有 37 人,分了 6 个小组,有 5 组都是 6 个人,另一个组是 7 人。小动物要送给大家气球,要准备多少个气球?这个问题真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因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是一道不能直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要自己创造条件,想方设法用乘法去解决。果然有一位学生先用 6 乘 5,算出 5 个组的人数,再加上第一个组的 7 个人,算出了结果。还有列聪明的学生先把一个人排除在外,算出 6 个 6,最后再给结果加上 1。看到学生的反应,我真的很开心,很满足:只有当学生真正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了,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 当学生指了一个人,把那个人排除在外时,我想到了那个孩子的感受。虽然只是形式上把他排除出去,最后还会把他加回去,可是那个孩子心底可能会有点难受,为什么把我排除出去。所以,我当时说了:“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让他感受到不是被别人去掉了,而是划到老师那个阵营里了。我有意识地抱了抱那个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开心。虽然是做题的一个小细节,但我总是想着: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精心的爱护。

    1920

    3、 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创设了一个 “积极的休息” 的情境,让学生轻松一下,听着音乐,读别人给自己的表扬信,回顾六的口诀的学习过程,最后又通过校长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字数时,要细心读题 ,进行两步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既是对这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应用,又是对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学会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回顾,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取信息、思考问题、寻找计算方法。

    4、 仔细地写了课堂实录,才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问题。我发现,我实在是太爱说:“你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虽然是自己的真心之言,虽然我真的是觉得学生太厉害,但是用的频率的确高了些,这样的表扬的含金量是不是降低了呢?如何评价,看来还是要多动脑筋了。

    图片:

    草地1.JPG 草地2.JPG 老师2.JPG 老师3.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二)

    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你们上课上的开心吗?(这个问漏掉了)

    2、静静思考: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1:我学会了 6 的乘法口诀。

    师:你是怎么学会的?

    1:……

    2:看它有几个 6 来相加,再把它列成乘法算式。

    师:也就是通过乘法的意义去学会的,真是个好孩子。

    3:要算一个算式,给他前面的算式加个 6,就可以算出来后面的算式。

    师:也就是给自己搭梯子的方法。真好。

    3、师:这节课哪个同表现的最好?

    4:杨彰艺表现最好。

    师:好在哪?

    4:她通过认真听讲,回答了好多问题,而且都答对了。

    师:我觉得他也表现的很好(指生 4),掌声送给他们两个。

    4、老师表现的怎么样?

    生齐:好!

    师:老师和大家的大家在一起可开心了,也想把这份开心带给你的家长。

    八、课件出示作业 :(分层作业

    1、把 6 的乘法口诀背给家长听。

    2、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

    师:完成第一个作业,你就算是完成作业了,如果还能完成第二个,你就是最棒的了。

    板书设计:

    6 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

    6×9=54 六九五十四

    教后反思:

    1、在总结阶段,我习惯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上的开心吗?不过,按第二稿的设计上的时候,我没有敢问这句话,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情境太少,练习的形式又比较单调,所以没有信心问这句话。现在,调整了设计,我又有了信心,我有信心让学生 “开开心心地学数学”;有信心让学生觉得 “数学好玩”。这是这近一个多月来磨课的收获,“开心” 也是我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开心了,我也会开心。但可惜的是,由于时间超了,我在总结环节,把这句话给漏掉了,但是课堂上学生的笑容、惊叹、满足,已经让我有了足够的底气,这句话没有也没有什么,我们真的渡过了开心的四十分钟,就够了。

    2、虽然课堂时间真的很紧张,但是我仍然想给学生一段 “安安静静” 思考的时间,“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质疑反思” 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这个惯需要潜移默化、点滴积累,所以,留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让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养成这个习惯一定会让学生益终身。今天学生在课堂上表述的还是不够好,看来平时上课的快节奏还是少了反思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年龄尚小,还需要继续努力和加强。

    3、我的作业分为两层,只要能把 6 的口诀背给家长听就算完成了作业,如果再能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方法就更好了。我想,大部分学生一定会努力去完成两个作业,如果他能够把记口诀的好办法清楚地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么他的理解也一定会更深一层了。

    顺德大良实小
    顺德大良实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顺德大良实小 于 2013-10-7 08:49 编辑


      认真拜读了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同为二年级数学老师,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1. 乘法口诀初期得数小,容易记,而到学习 7 的乘法口诀时,得数比较大,学生记忆就有困难。特别是新学的几句口诀,张老师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建立清晰的表象。

      2. 张老师的教学从原来的编口诀到理解口诀,充分发挥点子图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

      3. 适时整合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源,如 “三十六记” 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几点思考:

      1. 学生已学完了 1-5 的口诀,学习 6 的乘法口诀已有了感性支撑,老师可以进行前测,读懂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应该大部分孩子对于 6 的口诀编写没有问题,老师可以完全放手。

      2. 简单的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却是相当抽象。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乘法口诀还原为图形,符号或者简单的语言等恰当贴切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 “悟” 出口诀的内涵。

       以上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顺德大良实小    姚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708:4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737&ptid=1937)
    
      认真拜读了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同为二年级数学老师,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1. 乘法口诀初期得 ...

    感谢姚老师。

    您的建议非常好,“读懂学生,教不越位”,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当时在设计第一稿的时候,我就是认为学生对于编写 6 的口诀完全没有问题,所以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制。试讲时,发现学生的口诀的确编的很好,但是有相当一大部分人,不知道为什么六六就是三十六,而是因为在假期家长已经让他背过了口诀,有的学生甚至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背过了口诀,所以他们根据自己的背诵直接写出了口诀,至于错对或为什么,全然不理会。另有极少一部分学生编制口诀还有一定困难。发现了这种 “两极分化” 的情况,我才对设计进行了调整。把 “六六三十六” 的推导,单列出来,通过点子图,让学生观察、操作、体会 6 个 6 的实际意义,直观感知 6 个 6 是多少,通过圈画,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 6 个 6 转化成已学的知识。

    您的第二个建议也非常好: 简单的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却是相当抽象。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乘法口诀还原为图形,符号或者简单的语言等恰当贴切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 “悟” 出口诀的内涵。

    我认为在我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这个环节。

    再次感谢您。


    顺德大良实小
    顺德大良实小11年前

    读完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实在太兴奋了!每读完一个环节,再看看张老师的设计理念,又想想如果自己的班上这样来上课,孩子在这节课的学习将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情,真正做到 “数学好玩,玩好数学”。张老师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有几个亮点和想法值得我去学习:

    1、评价的语言形式多样,有针对性。

    师:仔细观察气球上的这三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一个比一个大,(可评价:说的不错);
    
    ②都是双数(可评价:眼光独到)
    
    ③一个比一个多 6 ;(可评价:计算能力真强,算得真快)
    
    ④都是 6 的倍数(可评价:会观察还会思考)”
    
    “你猜猜第四个数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是 24?应该是几个 6?(板书后用课件填上 24)(课件出现掌声,师评价:因为同学们不但会填数,还会分析,为什么填 24,所以给大家鼓掌)
    
    第五个数呢?(板书后用课件填上 30)(课件出现花炮给学生以鼓励与表扬)
    回顾以前自己在教学中,什么 “你真棒!”、“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这些到处普及的表扬用语,真的过于单调,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发言。而张老师能根据孩子的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评价,让孩子真正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好。还有除了语言上的鼓励,张老师还变换了很多评价形式,例如声音、画面啊等等,这样多方位地去评价学生,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

    2、情境创设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张老师在让学生猜出第五个数的时候用 “花炮” 给予鼓励与表扬,这样及时地鼓励学生,同时也有效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这时候马上引入新知,让学生思考、探索。

    3、练习活动形式多样、有趣生动。

    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深化记忆,张老师设计了对口令、看小动物做游戏,让学生区分算式与口诀,接着再创设快乐转盘把练习活动推向高潮,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也在潜移默化地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4、让数学回归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最后环节借用 “表扬信”,让孩子亲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顺德大良实小 左)

    顺德大良实小
    顺德大良实小11年前
     看完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疑问:

    1、情境创设用数字显示是否有点抽象了?

    教科书是给出了排列整齐的贴画,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数数或者是连加的方法得出 4、5......9 行的数量。而张老师用了小动物头顶上的数字,是有趣,但要学生先观察其中的规律,再又加法进行运算,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不错的想法,但对于中下的学生呢,只能慢慢地算,又不能直观地数?一上课就把他们弄懵了,这无形中会打压他们的上课激情。

    2、时间、内容前后顺序的安排是否有点欠妥?

    就时间来说,感觉就在第一部分,也就是求出动物头顶上气球的数都要了很多时间,本人认为这个部分只要求学生用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完成就可以了,但张老师却在求出得出中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并把后面的知识点渗透里面,这样感觉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就内容而言,张老师是先编出口诀,再观察其规律的。本人认为是否是先根据前四句的口诀,探索口诀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再进行编后四句乘法口诀,这样是否会更有条理呢?

    以上纯粹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顺德大良实小 左)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1: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一)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 ...

    "这个班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我原本设计的评价语一个也没有用上,学生就直奔主题了,想起了网上老师的评价,我真得觉得很有道理。预先设计的再多,看要看课堂的生成,看老师的驾驭能力。看了实录,我发现,第一个学生就直奔主题,反而使我措手不及,对孩子的评价没有跟上,没有对这个孩子进行肯定与鼓励,这就是设计得太多,反而没有用好。"

    张老师为这里感到遗憾,其实我倒觉得这里处理的挺好的,刚一上课就不停地鼓励、表扬,也不太好。

    而且通过了:“

    生①:我发现了每个数都加 6。师:每个数都加 6,不错,谁能再说说?

    生②:第一个数是 6,第 2 个数是 66 就是 12

    师:也和他的意思一样,每次都加了 6

    师:那第三个数呢?

    生③:又加了一个 6

    师:那说明,这三个数都是都是 6 的?

    生:倍数(齐答)”

    很干脆地达到了你预设的目的,第二个学生的补充也很有效,这很好嘛,干嘛要懊恼?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1: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1&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2、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数是几个 6? ...

    我看了张老师的课堂实录,学生的反应的确不错,课堂上师生的废话都特别少,很吸引人。

    我注意到:“

    师:有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吗?

    生齐:有

    师:你们学几的口诀时学过的?

    生齐:5 的口诀。”

    这个环节在张老师的第三稿里是没有的,应该是老师的临场发挥吧。在录像中显得特别自然、顺畅,不露痕迹中对新旧知识进行了沟通。

    赞一个。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2: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2&ptid=1937)
    
    教后反思:1、对前面这部分环节的处理,我还比较满意,在小鸭子拉着空气球出现时,共用时 5 分 13 秒,比原定 ...

    记得有一位数学大师的课堂上,在提过几个问题后,就会问学生:下来,我该问什么了?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三个数?” 这个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因为课标中明确提出 “发现和提出问题” 与 “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样重要。所以,我设计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答。虽不明说,但在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展现了出来,只有学生心里想到问题了,才能自己说出对第三个数的理解。学生今天的表现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

    张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有异曲同功之妙。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3:54](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5&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引入新知师:小鸭子说我的气球 ...

    生 1:我是一行一行圈的,一行是 6 个,我圈了 6 行。

    师:6 行是多少个?

    生 1:36 个;

    师:你是怎么怎么知道它是 36 个,是数出来的还是加出来的吗?

    生 1:我是用 6 乘 6 算出来的。

    师:要是没有学过 6 乘 6 的同学,他不是算不出来了吗?

    生 1(边指点子图边说):可以用 6 加一个 6 加一个 6 加一个 6,再加一个 6 再加一个 6 再加一个 6;


    看这一段设计时,觉得学生说的很麻烦,可是看录像时,怎么没有感觉?我把录像拉着又看了一遍,原来学生真的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看的时候不觉得呢?我觉得自己当时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小手,一圈一指的,觉得他说得很好,没有感觉到重复。

    所以我认为学生在上课时,一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明明是很麻烦的方法,但是清楚地表示了 6 个 6 是多少。

    “逼” 着学生去想,真的有了效果。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一江春水向东流 于 2013-10-8 19:08 编辑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3:54](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5&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引入新知师:小鸭子说我的气球 ...

    张老师的这张照片也很有趣,很形象地让学生看出了 3 个 6 加 3 个 6,很有亲和力。


    后面那个学生的说法很让人想不到,居然会想到那么复杂的方法。

    维琴
    维琴11年前

    谁该得到大苹果?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好在哪?(随着学生的互相评价,老师将写有 “会倾听”“发言好”“善思考” 等苹果形卡片奖励给相应的学生。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养成会倾听会学习的好习惯。

    维琴
    维琴11年前

    学习数学是件快乐的事,总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维琴
    维琴11年前

    看了您的视频课觉得如果能知道学生的名字那么会节省更多时间,一点小建议。

    衡菊芳
    衡菊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衡菊芳 于 2013-10-8 21:49 编辑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717:16](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855&ptid=1937)
    
    看完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疑问:
    
    1、情境创设用数字显示是否有点抽象了?
    
       教科书 ...

    看完视频,我在想这是链接错了吗?为什么不是北师版上的点子图呢?于是反复对照主题帖和视频。最后确认我没有看错,这是同一个人的。


    那么为什么不用点子图呢?很火的帖子,一定有老师也有同样的思考,于是一楼一楼地看,找到了这一楼。


    看完这个视频,我知道为什么老师们在说 “口诀不容易记” 了。因为把具体形象的电子图去掉,从纯数字入手来编口诀。编的时候,感觉容易,学的一多,就糊涂了。


    这里的点子图还有一个作用:从乘法意义入手(1 个 6,1 个 6 加上 1 个 6 是 2 个 6,…… 一个 6、一个 6 的加上去的),写出乘法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成口诀。前一环节 “从乘法意义” 入手,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加上视觉效果、直观性,孩子们就算记不住二六( ),他也会在头脑中出现那两排点子图。


    而且第一个气球上,1 个 6. 学生能说出来。那么 12 呢?学生自己能说出来是 2 个 6 吗?,18 这个数学生能说出是 3 个 6 吗? …… 如果已经有了这个程度,孩子确实很能干。貌似 有些本末倒置了。


    多思考书上为什么要用 “点子图”?二年级的思维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7&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四)3、师:快把我们的成果:36 给小鸭子填上吧!(课件声音:嘎 ...

    我觉得在许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了一言堂,成了小组长或个别好学生的 “表演秀”,这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的原因。

    在汇报阶段,听取了网上老师的建议,我没有让小组长来汇报,而是让每一组推荐一个汇报人,效果果然不错。学生的参与面广了,回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提高了,小组和小组间有比较、有竞争,听得更认真了。

    张老师这样做,最起码让两个人动起来了,其实,还应该把学生的任务划分的更细些,比如有操作的,有检查的,有汇报的,有补充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9&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五)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 ...

    下次要有人背一个 “六七四十一”,直接把他打倒,六的口诀得数都是?

    此处值得商榷。

    用 “打倒” 一词合适吗?

    又不是在文革时期。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六)3、  师:在这九句口诀里,你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 ...

    再稚嫩的发言,也是孩子们思维的闪光点。

    这句话说的好。

    老师一定要有这种思想,不要轻视、不要漠视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维,学生都说的那么好了,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2&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七)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 ...

    (生议论: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我也看过)

    这说明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确实很丰富,张老师选用这个情境也的确没有脱离生活。

    设计一节课,的确要多费精力,多花时间。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6&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九)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师:同学们背的真开心,小动物 ...

    第一个是二六十二,第二个是三六十八,第三个是四六二十四;下来是 5 个 6,就是五六三十,最后是 6 个 6,就是六六三十六。

    学生的回答,体现了口诀的应用价值。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5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一)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 ...

    当学生指了一个人,把那个人排除在外时,我想到了那个孩子的感受。虽然只是形式上把他排除出去,最后还会把他加回去,可是那个孩子心底可能会有点难受,为什么把我排除出去。所以,我当时说了:“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让他感受到不是被别人去掉了,而是划到老师那个阵营里了。我有意识地抱了抱那个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开心。虽然是做题的一个小细节,但我总是想着: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精心的爱护。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张老师有一颗柔软的心,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9&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3、快乐转盘,抢答比赛。①课件出示转盘,师宣布规则:当按 ...

    最后一个孩子是偷偷看了一眼黑板才说出了结果,老师是不是不应该点出来,就算点出来了,此时的处理也过于草率,仅仅说了句 “没关系” 的,不够,应该告诉学生,记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孩子树立起信心。此处处理的很不好,一定要改正。

    老师对于一个小细节的关注,让人动容。

    有了这种反思,你的着眼点一定不会局限于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一定会注意到孩子终身的发展。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5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一)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 ...

    生 1:第一组人数和其他组不一样,先把其他组乘起来,得数再加上第一组。

    师:除了第一组你们每个组有几个人?

    生齐:6 个人;

    师:那你们有几个 6?

    生齐:5 个 6。

    师:五六?再加上第一组的 7 个人。

    生 2:要 37 个气球。

    生 3:我还有一种办法。先把我们组的一个人去掉。(随机指了一位学生)

    师:(拉起那个学生,抱到自己的怀抱里)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生 3:然后其他就是 6 个 6,六六三十六,再加 1 个人,也是 37 个人。

    师:对不对?(惊喜地)

    生齐:对!


    录像中学生的发言的确让人震撼!没有想到学生是如此的聪明,如此地能 “学以致用”,看来他们对乘法的意义真的是理解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5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一)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 ...

    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创设了一个 “积极的休息” 的情境,让学生轻松一下,听着音乐,读别人给自己的表扬信,回顾六的口诀的学习过程,最后又通过校长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字数时,要细心读题 ,进行两步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既是对这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应用,又是对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学会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回顾,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取信息、思考问题、寻找计算方法。

    我得承认,看到录像的这个部分时,我的心情是很愉悦的。

    只是一条建议,结果却真的呈现在了课堂上,而且还是那么地让学生沉醉,欢欣,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又是那么紧密,真是让我觉得与有荣焉。

    :handshake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51&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二)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你们上课上的开心吗?(这个问 ...

    现在,调整了设计,我又有了信心,我有信心让学生 “开开心心地学数学”;有信心让学生觉得 “数学好玩”。这是这近一个多月来磨课的收获,“开心” 也是我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开心了,我也会开心。但可惜的是,由于时间超了,我在总结环节,把这句话给漏掉了,但是课堂上学生的笑容、惊叹、满足,已经让我有了足够的底气,这句话没有也没有什么,我们真的渡过了开心的四十分钟,就够了。

    是这样,不要太在乎形式,不是你问一句学生 “你这节课开心吗” 学生就开心了,而是这节课他们真得学得很开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717: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855&ptid=1937)
    
    看完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疑问:
    
    1、情境创设用数字显示是否有点抽象了?
    
       教科书 ...

    谢谢左老师的建议。

    1、当时在设计时,第一稿就是设计成一排排出现苹果图片,后来是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在经历了 2、3、4、5 的口诀编制时,已过多地经历了这种情境,对于一数一加,填个表,写出算式,再编出口诀,似乎已经有些定势。而更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地数、加,而是凭着家长提前教过的口诀,直接写出得数、写出算式、写出口诀。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想让学生真正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才把书上全直观的情境,变成了现在半直观的情境,就是想引发他们多一点的思考。

    而且前面的五句口诀中有四句是他们已经学习过的,只在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自己的认识,就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过多的计算。

    2、我觉得乘法的意义在学习口诀时是贯穿始终的,让学生说出原因,是想让他们明晰,几个 6,就可以用 6 乘几这个乘法算式来表达,而相对应的一句学过的口诀就可以算出这个乘法算式,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前五个数的处理与出现,也只用了 5 分钟。

    很感谢您的建议,您这么认真地观看了我的设计,让我非常感动。

    您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也应该好好思索一番。

    再次表示感谢,希望您能继续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9 12:56 编辑


    [衡菊芳发表于2013-10-821:45](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497&ptid=1937)
    
    看完视频,我在想这是链接错了吗?为什么不是北师版上的点子图呢?于是反复对照主题帖和视频。最后确认我 ...

    感谢衡老师的建议。

    感谢您那么细致地阅读了我的设计,这样诚恳地提出了建议。


    记得当初设计第一稿时,我就是设计成先出现一排排出现苹果图片,再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来编制口诀。后来是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在编制 2、3、4、5 的口诀时,已过多地经历了这种情境,对于一数一加,填个表,写出算式,再编出口诀,似乎已经有些定势,有些厌倦感。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数、加,而是凭着家长提前教过的口诀,直接写出得数、写出算式、写出口诀。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和网上老师们的建议,想让学生真正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才把书上全直观的情境,变成了现在半直观的情境,就是想引发他们多一点的思考。

    1、通过 “找规律” 让学生发现,一个数和一个数之间都相差 6,经过引导,发现了它们都是 6 的倍数。

    2、当学生明了它们都是几个 6 后,因为前面的五句口诀中有四句是他们已经学习过的,只要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自己的认识,知道二六十二既能计算 6 个 2,也能算出 2 个 6,就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过多的计算。

    3、当前五句口诀出现后,此时,运用点子图,重点推导 6 个 6 是多少。此处,想使学生真的经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不是因为背过了六六三十六,就说 6 个 6 是 36,而是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真的明白 6 个 6,可以是 5 个 6 再加 1 个 6;或者 3 个 6 加上 3 个 6,真正能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4、当学生有了这种经验,放手让学生利用点子图去推导后三句口诀,让他们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


    不是 “口诀记忆不容易”,而是编制口诀的过程不容易,难就难在,口诀太容易编出,很多学生都靠记忆背诵。

    而且不是没有用点子图,学生的手中都有点子图,点子图在口诀的编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今天早上上课前看到了衡老师的指导,整个早上心里都沉甸甸的,觉得您说的非常好,自己是不是全错了?经过了一早上的思索,我学得这个设计是有些问题,但是有思考也是和大家经过讨论得出的。二年级的学生真的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学生也能够理解,我充分地相信这些学生。


    感谢您的指导,您的建议和评价引起了我对这节课更深的思考,真的非常感谢。

    请您继续关注,请您继续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1)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这话说来好说,可事实上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有些老师高高在上,自己把自己看的老高,但在这些稚嫩的孩子们的眼里,你就是一位老师而已。眼睛要有爱的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和 ta 的距离很近。(2)语调的处理。声音不仅仅是把知识吐出来,让学生接受,声音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一种默契度。可以抑扬顿挫,也可以细弱文思,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习惯性接受。(3)既要严厉还要有幽默。数学课堂相比之下严谨一些,严肃一些,而我们自己要明白 “数学很美”,有人称之为 “冰美人”,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表达。(4)做个有心人,把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数学有机结合,让孩子们感兴趣,因为与自己有关,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他们会更喜欢。作为低年级,我不喜欢 “看图学文”,也不应该看图学文。要把课本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数学结合起来。(5)课堂不是老师的,而是孩子们的。如果老师一言堂,说的又不是孩子们喜欢的,当然就不听你的。无趣又无味,为什么要听你的?如何做呢?让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 “喜好与同伴交流” 的特性,“喜好说话” 的特点,就让他们说个够。但是,教师是引导者,说什么,是老师说了算。


    刚读了衡老师的教学日记,这些话说得多好呀,真的说到了我的心中,赞!

    haogf
    haogf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haogf 于 2013-10-10 14:41 编辑


    又听到了张老师柔美、可亲的声音,真好!

    陈汉操
    陈汉操11年前

    仔阅读了张老师的三稿设计,针对衡老师提出的从点子图入手,放弃气球情境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点子图应该放大,新旧教材对比我们能够发现,电子图是新加入的内容,点子图的好处在于可以圈,再次通过圈一圈体会乘法意义,1 个 6、2 个 6、3 个 6,……,还可以突破 6X7=6X ()+6X () 这个难点。

    2. 气球情境重在让学生明白乘法口诀中积的变化规律,但对于乘法意义帮助不大,虽然乘法意义之前已经学过了,但还有学生对 3 个 6 和 6 个 3 是糊涂的,建议加强。气球可以放在后面的练习巩固。

    当然,我的想法只是只言片语,希望不要达乱张老师的整个思路,说的不对,还请指正。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818: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87&ptid=1937)
    
    " 这个班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我原本设计的评价语一个也没有用上,学生就直奔主题了,想起了网上老 ...

    谢谢您的鼓励!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 “原汁原味” 的情景,应该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让预设与生成共舞”,而 “生成” 恰恰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它在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遗憾,甚至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是正是因为它的 “不完美”,才显出真正的 “美” 来。没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就不可能欣赏到那些感叹人生悲欢离合,聚散无常的或婉约、或豪放的诗句;而没了问题的存在的完美课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读了这段话,我感觉到自己想通了很多。我认为是遗憾的地方,可能真是学生的精彩,我却在这里只顾自己遗憾自己的评价语不到位,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有序,真是本末倒置了。

    谢谢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818: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90&ptid=1937)
    
    我看了张老师的课堂实录,学生的反应的确不错,课堂上师生的废话都特别少,很吸引人。
    
    我注意到:“
    
    师: ...

    师:有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吗?

    生齐:有

    师:你们学几的口诀时学过的?

    生齐:5 的口诀。”

    这里的处理,的确是预设之外的。当时在板书的时候,觉得花的时间有些长,学生等的时间长,而五的口诀又是最前面学的,怕有些人记得不太清楚了,所以顺口问了一句,没有想到您看的那么仔细,关注到了这么小的地方,谢谢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0 15:57 编辑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819:0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91&ptid=1937)
    
    记得有一位数学大师的课堂上,在提过几个问题后,就会问学生:下来,我该问什么了?
    
    “谁愿意自己说说第 ...

    您说的是刘德武老师的《可能性》那一课吧。看来咱们都是刘老师的粉丝。

    我把那一课的实录看来不下十遍,刘老师睿智地一笑:下来,我该问什么了?

    我记忆犹新。

    最厉害的老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题,自己思考这个地方要提什么问题。

    我不行,根本达不到这一步。

    不过,我会向这个方向而努力。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819: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93&ptid=1937)
    
    张老师的这张照片也很有趣,很形象地让学生看出了 3 个 6 加 3 个 6,很有亲和力。
    
    <br />
    
    
    后面那个学生的说法很让人想 ...

    生 3:我先圈了 3 行是 18 个,再圈 2 行是 12 个,再圈 1 行是 6 个;

    师:这样就能算出 6 个 6 了吗?谁听明白了?

    生 4:他的意思是先圈了 3 行,又圈了 2 行,最后圈了 1 行,加起来就是 6 行,把 18、12 和 6 加起来,就是 6 个 6 了。

    师:而且,我发现,他还把乘法口诀也编出来了,这句口诀是:

    生齐:六六三十六


    学生的想法有时就是和成人不一样,可能这就是学生独特的思维吧。他可能就是这样一步步想的,也可能是想创造一种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方法,不管如何,是一种正确的、有效的思维。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911: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29&ptid=1937)
    
    我觉得在许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了一言堂,成了小组长或个别好学生的 “表演秀”,这应该是小组合 ...

    感谢您的建议,看来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在实处,首先是组内的分工要落在实处。

    您的建议很有针对性,我前一阵也听了不少课,高新一小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做得特别好,我要好好地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它常态化,这样的合作可能才有实效性。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911: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48&ptid=1937)
    
    最后一个孩子是偷偷看了一眼黑板才说出了结果,老师是不是不应该点出来,就算点出来了,此时的处理也过于 ...

    谢谢您的鼓励。

    我们校长常说,教育教学,为什么把教育放在教学前面?

    育人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我对这个生成的处理确实过于草率,虽然后来认识到了,但还是很遗憾。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更注意,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敏感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911: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54&ptid=1937)
    
    生 1:第一组人数和其他组不一样,先把其他组乘起来,得数再加上第一组。
    
    师:除了第一组你们每个组有几个 ...

    确实如此,学生在这道题上的反应之快、解题之有效也确实给了我惊喜。

    这让我更加坚信:相信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911: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62&ptid=1937)
    
    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创设了一个 “积极的休息” 的情境,让学生轻松 ...

    谢谢一江春水老师。

    没有想到在网络上会遇到这样为别人付出的好老师。

    您的一次次建议,引出了这封表扬信,赚到了孩子们开心的笑脸。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陈汉操发表于2013-10-1014: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368&ptid=1937)
    
    仔阅读了张老师的三稿设计,针对衡老师提出的从点子图入手,放弃气球情境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点子图应该放 ...

    谢谢陈老师的指导。

    1、您的建议是点子图的功能可以放大吧,是应该人手一幅点子图,去充分地圈、画、加,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几个 6 是多少,再利用点子图去突破 6X7=6X ( )+6X ( ) 这个难点。

    这个问题,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何时用,怎么用,如何创设情境?如何融入自己的设计中?

    2、您认为气球图可以设计为一道课后习题,用来巩固口诀,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中积的变化规律。这个想法很不错,学生一定会喜欢这道题目。

    3、关于 3 个 6 和 6 个 3,现在的教材上已经不强调它与乘法算式的对应性。我的气球图是强化了几个 6,而如果换成了点子图,就没有这种强调了。前面在学乘法意义时,学生已经会通过遮挡、圈画,理解一个算式的两个意义。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看成的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也不同,但所列的乘法算式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可能是我备课时,只想到了是 6 的口诀,太过强调了几个 6 吧。


    谢谢您,陈老师,但您和衡老师的建议我要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一点时间,我会好好想想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17:02 编辑


    《6 的乘法口诀》研讨感悟

    我设计的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78 页的内容:6 的乘法口诀。

    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无私的帮助,使自己对这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个多月的磨课,有过半夜三更辗转难眠的思索;有过对某个环节无法把握的彷徨;有过中秋节、国庆节依然坚守在电脑前的付出;但更有通过研讨而理清思路的兴奋;有了对教材、对目标更深入的理解的收获;有着对各位老师付出的深深感动。

    6 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而且 6 的乘法口诀有 5 句已经在前面学习过,新的口诀剩下的不多,所以我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读懂学生,教不越位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0 18:08 编辑


    1、 改换情境。

    学生在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中,已经经历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通过数点子等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第五单元中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松果、数筷子、数轮子、数红果等形式编制出了 2-5 的乘法口诀,在学习 6 的乘法口诀时,仍然出示一排排贴画(我改为苹果),仍然是通过数、加,学生对这种形式是否会有些厌烦?数学思考的含量是否有些少?如何创设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的半直观的情境?不要让他们凭借背诵过口诀,不经过思考直接写出结果,如何引发他们的思考。经过和网上的老师们多次探讨,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

    仔细研究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说真的,张老师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练习的时间非常多。以下思考,与张老师商榷: 关于情境的创设:您前面说过 “学生在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中,已经经历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通过数点子等方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在第五单元中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松果、数筷子、数轮子、数红果等形式编制出了 2-5 的乘法口诀
    在学习 6 的乘法口诀时,如果继续,学生是否产生审美疲劳,可否改变方式,例如:找规律,出示 6,12,18,()()()....... 猜一猜,括号里填什么?说明自己填括号的理由。数学思考的味道更浓,而且更利于下面探究 6 的乘法口诀的规律。(ZMK 老师)

    我觉得张老师应该对情境进行改换,我们的教学就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的需要应该是我们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我们应该是 “用” 教材,而不是 “教” 教材,不是吗?(谁一叶知秋)

    终于改换了情境,舍弃了书上原有的情境,变成了第二稿的按规律填数。老师们又提出了各种建议:

    张老师,我提个意见,上面第二副情境图是否有些过于简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呢?能找一副更生动的图,来加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谁一叶知秋)

    课件中的 “数字” 是否应改成 “数”,12、18、和后面要填的都应当是一个个数,而不是数字,张老师,你同意吗?(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觉的用情景教学非常好,第一使孩子们上课很放松,不是教师在教学生怎么学,而是学生们不知不觉已经学会;第二情景教学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建议。(维琴)

    是的,我也发现自己的问题 ,第二稿的设计数学味是浓了一些,但是缺乏了一个具体情境的支撑,学生们学习来就会很累,老师组织教学也会很辛苦,看来、设计一个生动、有趣,而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是第三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谢谢提醒。(我的回复)

    “乘法口诀” 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曾经有许多老师认为,口诀只是单纯为了计算而存在。所以,在教授乘法口诀时,只需要学生能够 “熟记口诀” 和 “会用口诀计算题目” 就行了。而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已经不是这样了。口诀已经不仅仅是服务于数学计算的 “工具”,它自己也有自己的知识点,有自己生成的过程。

    开课时的导入确实干脆、有效。但是没有过渡语,没有调动学生兴趣语言,你能保证每一个孩子一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你的教学上来吗?也许他还正在想下课时没有玩好的游戏呢,也许他还跟别的小朋友在偷偷说话呢,你用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这个课堂上?

    所以,我认为,开课的 “有效” 也应打上引号,是老师备课中的有效,未必真的是有实效。

    学生既然那么喜欢小鸭子,是不是可以多选几个他们喜欢的什么唐老鸭、米老鼠之类的人物,一人抱上一个数字,又吸引了学生,又引出了你需要的主题。如何?一点小建议。(谁一叶知秋)

    对于导课部分,我觉得您的建议很好,开课必需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我想孩子和小动物天生是朋友,我准备找上 9 张小动物的图片,他们就应该是 9 个数的主人,这样的情境如何?不过,如何让他们抱数字,这好像有点难度,我的电脑水平有限,还得请人帮帮忙才行。(我的回复)

    开课直接出示找规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否显得生硬,就像老师们说的,换成小鸭子抱着写有数字的小鱼或举着写有数字的气球一个个出来,是否更生动些。(网上老师)

    我看后面老师的建议很好,张老师可以选用小鸭子抱小鱼,或小动物拉气球的情境,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积极地进行思考,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谁一叶知秋)

    正是听取了老师们一次又一次的建议,我终于在第三稿形成了:小动物拉着气球,气球上有数的情境,让情境的出现,由生活模型抽象到了数学模型,让学生由单纯的数一数,加一加,上升到了思考的高度,通过让学生观察气球上的数,找规律,结合乘法的意义,让学生思考了 4 个 6,5 个 6,一直到 9 个 6 是多少,再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编制出了 6 的乘法口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2、把对 9 句的口诀的处理分成了三个环节。

    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当时在设计第一稿的时候,我认为学生对于编写 6 的口诀完全没有问题,所以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制全部的九句口诀。试讲时,发现学生的口诀的确编的很好,但是有相当一大部分人,不知道为什么六六就是三十六,而是因为在假期家长已经让他背过了口诀,有的学生甚至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背过了口诀,所以他们根据自己的背诵直接写出了口诀,至于口诀的错对或为什么能得到句口诀,全然不理会。另有极少一部分学生编制口诀还有一定困难。

    教材设计的背景真的和学生的现实不太符。这些能把口诀背的朗朗上口的孩子真的明白六个六为什么就是三十六吗?真的能体会这个乘法的含义吗?大多数人就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而已。更何况,还有些 “东郭先生” 人云亦云地跟着他们喊,可能连硬背也没有背过呢?怎么修改一下,怎么把乘法的意义凸显出来?怎么从旧知识 “五六三十” 过渡到 “六六三十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让他们真的去思考?(这是我当时的疑惑)

    发现了这种 “两极分化” 的情况,我才对设计进行了调整。把对 9 句口诀的处理分成了三部分:一、对于前五句口诀,重点在复习乘法的意义,对这五句口诀的出现,是一代而过,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就可以了,不在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二、重点把 “六六三十六” 的推导,单列出来,通过点子图,让学生观察、操作、体会 6 个 6 的实际意义,直观感知 6 个 6 是多少,通过圈、画,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 6 个 6 转化成已学的知识。三、对于后面三句口诀的推导,在明确提出要求后,就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身亲历编制口诀的过程。

    我觉得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不再回避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六六三十六这句口诀,在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点子图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此处,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既可以像以前一样,一排排的数;也可以利用在 4 的口诀时学习过的 “用点子图说明口诀的内在联系”,用学过的某两句旧口诀得数相加去创造一句新的口诀。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上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 “生长点” 与 “延伸点”。所以,在这句口诀的生成上,要特别注重以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这里创设了这样一个条件,给学生了一个学会类推的机会,学生在后面三句口诀的推导时才会正向迁移过去。

    这样设计的缺点是,九句口诀似乎不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整地推导出来了,只独立推导了四句,经历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不够?但是我反复思考,使学生经历这个推导的过程,是只要形式的 “经历” 不管他们的思维如何呢,还是要让学生真正地去感悟,去理解?我还是倾向于后者。虽然学生只独立推导了四句,但这四句也正是本课的核心所在,是真正的 “新口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08:30 编辑


    二、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在第一稿设计出来后,网上的老师就纷纷提出了建议:

    把北师大版的旧教材找到,看看新旧教材在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编写时有何异同,新加入的如数线图、点子图等内容教材编者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在使用时如何把这些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生成?(陈汉操老师)

    经过了陈汉操老师的提醒,我特别注意了学生对点子图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它完全被学生忽视了。在备课时,我想到了第一层:实物展示;第二层:利用点子图推导;第三层:用乘法算式表示;结果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选择一排排小正方体或一条条苹果卡片的学生居多,更有很多人是直接在乘法算式上写出了结果。至使在后面记忆口诀时,学生对 6×7=6×□+6×□,特别的不能理解。

    仔细地梳理了一下第五单元的内容,我发现,在学习 2、3、4、5、的口诀时,课本都没有在推导口诀时出现点子图,出现的是松果图片、筷子图片、轮子图片、红果图片;学生在圈和数的时候还是在对实物进行操作。而到了六的口诀时,第一次按照 “数形结合” 的特点,在算式的左边给出了 54 个点子组成的方阵图,通过三种颜色圈中点子数对应前三行的算式的口诀,帮助学生理解点子数与乘法算式的关系,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提升。而我思考不够深入,还是想从实物、再到图形、最后到算式,结果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实物、一部分学生借助自己背会了口诀,一步跨到了算式,把编者的意图给忽视了。所以我在第二稿的设计中就去掉了实物学具,强化点子图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实物到图形的过渡,体验可按点子数去编制乘法口诀。

    果然,在学生推导 “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时,点子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点子图的圈圈、画画,对新旧知识有了沟通,对于 6 个 6 为什么就是 36 有了自己的理解。而在后面借助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较难的口诀时,点子图也功不可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进行了第三次试讲后,我也对指导用书上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使这些直观模型发挥作用,千万不要怕麻烦而省略或简化中间的教学环节。

    一次次修改、磨课,使我真正地体会到了,“过程重于结果”,而点子图这个形象直观、便于操作和观察的直观模型就是沟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最好的桥梁。

    我在课堂上使用点子图时,也出现了一点问题:

    “在处理 6×7=6×□+6×□;6×7=6×□+6×□这两道题时,不是特别顺畅。虽然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但在填结果时总是不容易,我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一下原因:为什么一个不应是难点的地方,有了点子图这样好的媒介,直观又形象,学生反而不易填出答案?原来是我出现的方式有问题。我只注意到了,用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圈的过程,却不利于学生的数、课件离学生那么远,数一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出现了学生都站起回答问题了,还在努力地数是 4 行,还是 5 行的情况。这就显示出了我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是动画演示圈的过程重要,还是让学生看清圈的结果重要,如果能让孩子翻开书,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那两幅图,效果会不会更好?”

    看来一个好的工具还要看使用的是否恰当,不论何时,都要把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08:34 编辑


    三、 植入文化,渗透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深入研讨了本课之后,我也有意识地进行了思考,想把一些思想融入到内容之中。

    1、变化的思想。

    我阅读了张景中老师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明确了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结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所以推导和记忆乘法口诀的环节中,我都利用了点子图,让学生进行推导,感受口诀之间的联系,用理解帮助记记,用加法帮助乘法。我清楚地认识到:在这里,实质上也包含了变量和函数的思想,从六六三十六到六七四十二,6 变成了 7,对应的 36 就变成了 42。这里不是把 6 和 7 看成了孤单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即 “几个 6”。想法虽然简单,学生却往往想不到,需要引导与指导。所以,我设计了小鸭子的 “抛砖引玉” 再利用课件,直观演示点子图的变化,把抽象的概念用图形直观演示出来,化解了难点。

    在这里,我没有给学生讲函数的概念,但是我有了这个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最后一次试讲时,学生已能明显说出,6 前面是几就是几个 6,已经感受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6 没有变,变的是 6 的个数,我觉得这种变化和老师的思想变化是分不开的。

    2、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如何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小鸭子引出《三十六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读课外书还能记口诀!” 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吧,我又想到此时的评价语可以加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学生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后面,加入开拓学生思维的减法运算,此时,如果学生做的好,我就评价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也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再加上后面的 “学以致用”“熟能生巧” 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鼓励,也有对他们学习方法的一种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08:33 编辑


    3、 转化的思想。

    转化即化归,化归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更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所谓的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总之,化归在数学解题中几乎无处不在,化归的基本功能是:生疏化成熟悉,复杂化成简单,抽象化成直观,含糊化成明朗。说到底,化归的实质就是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问题,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换转化,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学生解决 “数格子” 一题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用到了 “化归” 的思想。网上老师评价到:

    在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 这个片段中,练习的变化不断促进认知的生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经历 “移多补少、化难为易” 的思维过程,体验口诀运用的价值。(金匙)

    我在第二稿设计中虽然已经想到,但是还没有非常明确,直到第二次试讲后,我才真的把 “转化” 明确地提了出来,尤其是在最后一次试讲的时候,已经明确告诉学生:

    师:你可别小看这轻轻的一移,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 叫转化,把刚才一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了;把一个不好计算的图形,转化成?

    生齐:好计算的了。

    师:请能用转化的思想来想想第三个图形有多少个格子吗?

    不但让学生明了了这种数学思想,还要求他们学会这种思想,运用这种思想去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我也希望自己的数学课能成为好的课堂,能让学生得到发展,虽然还做的不好,但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08:36 编辑


    四、 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数学好玩” 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在设计时想的最多的地方。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来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网上的老师和学校里的同行都为此下了很多的功夫。

    1、 小动物的情境贯穿始终。

    从刚开始的情境导入,到口诀的推导、记忆、运用,小动物全都参与其中,有需要小朋友给他们帮忙的,有给小朋友介绍经验的;有与小动物一起游戏的,还有小动物感谢小朋友、送礼物、写表扬信的,总之,整个的教学环节,小动物都参与其中。

    小动物和小朋友天生就是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冰冷的推导变得有趣了,枯燥的练习变得好玩了,小动物的声音,小动物的表扬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开心的,始终有正能量在课堂上流淌。

    2、 多种形式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最后一次试讲中,我的评价方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有课件的掌声,小朋友们真实的掌声、小动物的话语、老师的话语、有花炮、有小朋友之间的互相评价,多元的评价能从各个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但缺憾是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预设的评价语用不上时,临场发挥不足,而且 “你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这些评价语的使用频率过高,使表扬的含金量降低了。今后还是要在评价语上多下功夫,不要被 “习惯” 带着走。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12:24 编辑


    3、练习形式多样。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乘法口诀,我设计了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些练习要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而且还要练习形式上精心构想,不能让学生有厌烦感,又要有实效。通过了网上的研讨和本校老师的帮助,我一共确定了 “对口诀”“填一填(数线)”“小猫小狗做游戏”“快乐转盘”“数格子”“算气球的个数”“算字数”7 个练习,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接受了本校郑老师的建议,删掉了对口诀,保留了 6 个练习。这六个练习的量应当是相当大的,但是由于形式比较多样、有趣,,学生还是相当的喜欢。这些练习不但为学生创造了运用口诀的机会,也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在课堂上进行 “积极的休息”。

    网上的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些苹果的图片很漂亮、很别致嘛,怪不得你说学生看的津津有味,连我都被吸引了。
    不过要提醒张老师,这样的休息放松很好,但是是一种 “消极” 的休息,因为只是愉快了学生的感官和听觉,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张老师能否想出一种 “积极” 的休息方法,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又不至于使课堂的学习成为断层,或者对今天的新知识有些帮助。一点个人看法,不太成熟。(一江春水向东流)

    谢谢 “一江春水” 的提醒。

    的确是这样,因为孩子们年龄还小,有意注意的时间太短,所以在课堂中间要加上休息环节,第一次本来设计的是 “有多少苹果” 这个情境,所以就找了一些苹果图片,配上了好听的音乐,让他们进行短暂的休息。而现在,去掉了 “有多少苹果” 的情境,这个休息放在这里是有些怪怪的。但,如何,才能进行 “积极的休息”?如何把教学的内容与休息结合在一起?还真是有一定的难度。

    我会好好思考的。(我的回复)

    我这几天听了学校老师讲课,一位二年级老师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小儿歌《分果果》,里面是 “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你两个,我两个,大家一起笑呵呵!” 朗朗上口的歌词,节奏明快的音乐,让学生在快乐休息的同时还把 “平均分” 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形式真的很好,希望张老师可以学习一下,是否也能编一首儿歌,把 6 的口诀也联系进去。(一江春水向东流)

    谢谢您的建议,我也一直在想着 “积极的休息” 的方法,现在有了这个建议,我心里一下就敞亮了。

    “积极的休息” 既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又能对自己的课做以延伸与拓展,真是一个非常好的环节。

    我还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也编一首儿歌,是不是最好编成 6 字一行,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这首儿歌的字数,体现一下六的口诀的运用。(我的回复)

    正是有了这一番探讨,我在后面才设计出了 “表扬信” 这个环节,当学生拍着手摇头晃脑地读着 “表扬信” 时,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开心和兴奋,这个环节既让学生活动了身体,又对前面的知识做以小结,还引发了下一个实际解决的问题,真是一举数得。我觉得,网络研讨真的能让一节课变得丰满、灵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12:28 编辑


    5、关注细节,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真实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插曲。

    ①师:用六六三十六应该能算出哪个算式?

    生 1:6×7 和 5×6

    师:我说,用这句口诀本来是解决哪个算式的问题的?

    生 2:6×6

    师:小鸭子是怎么算出 6×7,想不想知道?”

    这里的生 1 反应之快,思维之灵活,都大出我的预料,他的回答有错吗?完全没有,不但没有,这还是一个特别好,特别有思维含量的回答。但顺着他的回答,后面的点子图要如何给出?所以我又用:“用这句口诀本来是解决哪个算式的问题的?” 把学生拉了回来,但我心底始终是留有遗憾。这个真实的课堂中,我一直为自己压抑了那个孩子而耿耿于怀,所以在处理完小鸭子的想法后,还是把这个学生提了出来,给予了表扬。虽然整个环节好像有点纠缠不清,但我觉得这样做了就无愧于心。

    生 3:我还有一种办法。先把我们组的一个人去掉。(随机指了一位学生)

    师:(拉起那个学生,抱到自己的怀抱里)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生 3:然后其他就是 6 个 6,六六三十六,再加 1 个人,也是 37 个人。

    师:对不对?(惊喜地)

    生齐:对!

    师: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

    当第一组的学生随手指他们组边上了一个人,把那个人排除在外时,我立刻想到了那个孩子的感受。虽然只是形式上把他排除出去,最后还会把他加回去,可是那个孩子心底可能会有点难受:为什么要把我排除出去。有的孩子是很敏感的,这可能会让他很不舒服。所以,我当时立刻说:“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让他感受到不是被别人去掉了,而是划到老师那个阵营里了。我有意识地抱了抱那个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开心。虽然是做题的一个小细节,但我总是想着: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精心的爱护。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12:31 编辑


    五、 发现规律、巧记口诀。

    乘法口诀的初期得数小,容易记忆。而学到六的口诀的最后四句时,得数比较大,学生记忆就有困难,所以,如何巧记,就很重要。

    在记忆 6 的乘法口诀时,我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记忆乘法口诀。

    1、老师利用肢体语言启发学去发现去感悟,去归纳,并给了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学生们发现了口诀中数字从 1 到 9 的排列规律;说出了,6 和几相乘就是几个 6;说出了每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 6……

    2、你认为哪一句口诀最好记?学生完全没有跟着预设走,但是却显得那么真实、可爱。尤其是那个孩子 “谁都知道 26 是多少 !” 让人觉得好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乘法意义理解的深刻。“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分散难点,难记的口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可能就记住了,所以,我让学生又重复读了三次,而 “你是怎么记住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不管学生说的怎样,我相信,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果然,最后一个学生给出了一种 “搭梯子” 的方法,学生说得清晰、明了。

    3、小鸭子提出了《六六三十六计》,是适当整合了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引发了学生后继学习时,学会用 “不管三七二十一”“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芭蕉扇扇了七七四十九扇” 来记忆口诀的思考。

    4、用变化的点子图,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到用两句旧的口诀可以推导出一句新的口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12:34 编辑


    六、 改变思路、促进成长

    1、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在赵素萍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研读数学教材起步》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原版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教什么,这也是课程改革以来 “三维目标” 中,教师普遍能够较好的在课堂上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原因之一;新版的学习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学什么、怎么样学,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好习惯的细化以及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的情感态度,这样就使得一直困扰教师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变得 “有形有影” 了,势必会更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两个重要目标。从 “教学目标” 到 “学习目标”,这一改变不仅仅是 “教学” 与 “学习” 这两个词语在字面上的差别,更是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地数学教育,这一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更好的落实到了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真的非常有幸读到了赵老师的这篇文章。每天匆匆地备课、上课,看到了 “学习目标”,但这四个字好像从没有真正地进入到我的心理,我想当然地就把它与 “教学目标” 划上了等号,今天,看到了赵老师的分析,我猛然警醒了,原来,当老师当久了,就只会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了,这是多么的可怕!感谢您,这个当头棒喝真好,“站在谁的立场上去想” 是我今后要多考虑的问题。所以我郑重地把自己教学设计中的 “教学目标” 改成了 “学习目标”,我心里明白,这才是第一步,什么时候,这个观念能从我心底改掉了,离成功就会近一些。

    2、结果与过程

    读了赵素萍老师的文章,“ 在这样近乎于只追求 “功利” 的学前教育中,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学习过程 ”,给了我启发和信心,不能因为他背过口诀了,就不让他经历那个编制口诀的过程了。那些被忽略的过程,可能比背会口诀重要的多。我觉得对这里的设计又有了信心了,觉得让学生的经历是有意义的,真的非常感谢!

    “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 点。它难就难在因为他 “不难”,许多学生都对它很熟悉,甚至已经背过了。所以,学生不把它当作新知识,而当作了自己已有的旧知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推导。根据前二次试讲和网上老师们的建议,在第三次设计的时候,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不说 36 不对,只说,用点子图来验证一下,说明一下,为什么 66 就是 36;学生可以一行行加,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口诀来算。最后一次果然还是出现了因为背过六六三十六,所以推导出六六是三十六的学生,我没有回避,而是问成了:要是没有学过 66 的同学,他不是算不出来了吗?学生确实动了脑子,指着他的点子图,用一个一个加的办法证明了 6636。后来的学生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我觉得是值得的,是很有必要的。这个过程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在编制后面 3 句口诀时,学生真的不会了,才能用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才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不怕多花时间,多花精力。

    就这样,一边研讨,一边学习,我的许多困惑、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成为了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契机。

    感谢这一次的磨课。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1 12:41 编辑


    七、留有遗憾,学无止境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真实的课堂在总是让人觉得有许多遗憾,即使你在下一次弥补了这些遗憾,可下次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遗憾。学习的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这次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自己的教学思念有一点更新,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

    在这一次一次的磨课中,虽然自己收获了很多,但最终展现出来的,依然是一节不成熟、距离完美相差甚远的课。我觉得这跟自己的能力、理念都有关系。

    有研讨中,许多老师都对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看完视频,我在想这是链接错了吗?为什么不是北师版上的点子图呢?于是反复对照主题帖和视频。最后确认我没有看错,这是同一个人的。

    那么为什么不用点子图呢?很火的帖子,一定有老师也有同样的思考,于是一楼一楼地看,找到了这一楼。

    看完这个视频,我知道为什么老师们在说 “口诀不容易记” 了。因为把具体形象的电子图去掉,从纯数字入手来编口诀。编的时候,感觉容易,学的一多,就糊涂了。

    这里的点子图还有一个作用:从乘法意义入手(1 个 6,1 个 6 加上 1 个 6 是 2 个 6,…… 一个 6、一个 6 的加上去的),写出乘法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成口诀。前一环节 “从乘法意义” 入手,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加上视觉效果、直观性,孩子们就算记不住二六( ),他也会在头脑中出现那两排点子图。

    而且第一个气球上,1 个 6. 学生能说出来。那么 12 呢?学生自己能说出来是 2 个 6 吗?,18 这个数学生能说出是 3 个 6 吗? …… 如果已经有了这个程度,孩子确实很能干。貌似有些本末倒置了。

    多思考书上为什么要用 “点子图”?二年级的思维处于一个什么水平?(衡菊芳老师)

    认真拜读了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同为二年级数学老师,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1. 乘法口诀初期得数小,容易记,而到学习 7 的乘法口诀时,得数比较大,学生记忆就有困难。特别是新学的几句口诀,张老师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建立清晰的表象。

      2. 张老师的教学从原来的编口诀到理解口诀,充分发挥点子图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

      3. 适时整合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源,如 “三十六记” 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几点思考:

    1. 学生已学完了 1-5 的口诀,学习 6 的乘法口诀已有了感性支撑,老师可以进行前测,读懂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应该大部分孩子对于 6 的口诀编写没有问题,老师可以完全放手。

      2. 简单的口诀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却是相当抽象。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乘法口诀还原为图形,符号或者简单的语言等恰当贴切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 “悟” 出口诀的内涵。

       以上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 顺德大良实小    姚老师)
    
    看完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疑问:
    
     1、情境创设用数字显示是否有点抽象了?
    
    教科书是给出了排列整齐的贴画,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数数或者是连加的方法得出 4、5......9 行的数量。而张老师用了小动物头顶上的数字,是有趣,但要学生先观察其中的规律,再又加法进行运算,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不错的想法,但对于中下的学生呢,只能慢慢地算,又不能直观地数?一上课就把他们弄懵了,这无形中会打压他们的上课激情。

    2、时间、内容前后顺序的安排是否有点欠妥?

    就时间来说,感觉就在第一部分,也就是求出动物头顶上气球的数都要了很多时间,本人认为这个部分只要求学生用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完成就可以了,但张老师却在求出得出中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并把后面的知识点渗透里面,这样感觉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就内容而言,张老师是先编出口诀,再观察其规律的。本人认为是否是先根据前四句的口诀,探索口诀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再进行编后四句乘法口诀,这样是否会更有条理呢?

    以上纯粹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顺德大良实小 左老师)

    这些好的意见、建议,我还没有能够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继续学习、继续研讨,我想我的收获会更多。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做一辈子教师” 必须 “一辈子学做教师”。不完美,也许是一件好事。正因为 “不完美”,才督促我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我不苛求完美,但通过这次研讨,我学会了关注、捕捉、反思每一次设计中遗憾,并努力追寻各种方式弥补遗憾。

    学无止境,但我会一直学下去。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2917: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48&ptid=1937)
    
    《6 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欢迎各位老师观看指正!

    学校里这几个星期都在忙 “创新课堂” 的赛教,好长时间没有上网了。

    今天一看,吓了一跳,张老师的这个设计跟帖量达到四百多帖了,我错过了多少精彩。

    今天下午,抽出了两节课的时间,细细地观看了张老师上传的视频。

    比较震撼,有很多的感悟想与你分享。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1: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一)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 ...

    开课还是很干脆的。

    张老师的声音也很好听,很吸引人。

    但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有点小,听得不是很清楚。

    思考:加了一个 6,又加了一个 6,就能说明它们是 6 的倍数吗?这个结论的获得值得探讨。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1: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1&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2、师:谁来说说第一个数是几个 6? ...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学生回答了一六得六后,张老师说:“这可是句新口诀,你们一口就报出来了。”

    说明张老师也明白这是句新口诀,我想这里需不需要让学生明了一下,这句口诀为什么这么编?还是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就处理了?

    师:谁愿意说说第五个数呢?

    生 1:第五个数是 5 个 6;5 乘 6 等于 30,五六三十;

    师:有五六三十这句口诀吗?

    生齐:有

    师:你们学几的口诀时学过的?

    生齐:5 的口诀。

    这个细节的处理就很好,为新旧知识搭上了桥梁。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117: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156&ptid=1937)
    
    开课还是很干脆的。
    
    张老师的声音也很好听,很吸引人。
    
    但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有点小,听得不是很清楚。
    
    <br />

    感谢 “秋” 老师,又看到了您的评论,很开心。

    感谢您的提醒,我查了一下倍数的定义:

    ①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如 15 能够被 3 或 5 整除,因此 15 是 3 的倍数,也是 5 的倍数。 ②一个数除以另一数所得的商。如 a÷b=c,就是说 a 是 b 的 c 倍,a 是 b 的倍数。 一个数能整除它的积,那么,这个数就是因数,它的积就是倍数。 3 × 5 = 15 。因数 1 因数 2 倍数 例如:A÷B=C,就可以说 A 是 B 的 C 倍。 ③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 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看来您说的是对的,我让学生得到了这个结论是有些问题。

    只有当学生说出 1 个 6;2 个 6;3 个 6,才能得出:“它们都是 6 的倍数”

    谢谢提醒。我会改正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117: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165&ptid=1937)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学生回答了一六得六后,张老师说:“这可是句新口诀,你们一口就报出来了。”
    
    说明张 ...

    我的思考是 “一六得六” 虽然是句新口诀,但学生在学习 2、3、4、5 的口诀时,已经经历了四次一几得几,而除 0 外的任何数和 1 相乘还得那个数,所以这句口诀我觉得不教、不处理,学生也是轻晰的。

    第二个环节完全在预设之外,自己过后想想也觉得还好,谢谢您。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2: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2&ptid=1937)
    
    教后反思:1、对前面这部分环节的处理,我还比较满意,在小鸭子拉着空气球出现时,共用时 5 分 13 秒,比原定 ...

    我发现,张老师真的是很融入课堂中,和学生们一起去倾听、一起去感动。甚至放花炮的时侯,学生看得精精有味,老师也很投入。可以想像,平时的教学中,张老师和你的学生关系一定是很融洽的。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3: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5&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引入新知师:小鸭子说我的气球 ...

    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

    生 1:5 个 6;

    师:5 个 6。(不是问句,只是重复了一遍)

    生 1:(急切地)不,是 6 个 6 ;

    师:那谁的气球上是 5 个 6;

    生齐:小鸟。

    师:第 5 个气球上是 5 个 6;第 6 个气球上是?

    生齐:6 个 6


    这一段引发了我的一个想法,如何把这些数对应到 6 的个数上?

    能不能给每个小动物的身上添一个数字,1、2、3、4、5、6、7、8、9 和上面气球上的数相对应,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因为这节课毕竟没有用书上的青蛙图或点子图做为刚开时的情境,学生缺乏直观情境的支撑,虽然思考的含量多了,但是思维的难度也增加了。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9&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五)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 ...

    我发现,张老师的课上得很细腻,有些细节的处理很好。比如:

    仔细观察我们的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 2:每次的得数都要加 6;

    师:是吗?我们来看看,师指算式上的得数,学生齐读:6、12、18、24、30、36、42、48、54

    这个地方再一次的读不仅仅是验证学生的说法,也是在记忆口诀。后面的处理稍有问题:


    师:真的是每次加 6。为什么每次会加 6?

    生 3:因为是 6 的口诀。

    师:所以就要加 6,是吗?

    生 4:相同加数都是 6。

    师:还知道相同加数,你太棒了,掌声送给他。也就是说,每次都会多一个?

    生齐:6;

    师:这个发现用处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这个发现对我们记口诀很有用处,来,再次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说一说?

    相同加数都是 6 也就说明了它是 6 的口诀,这两个学生回答的差不多。是老师自己导到了每次多一个 6.

    其实我倒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是 6 的口诀才每次都加 6;如果是 7 的口诀,那每次就加 7 了。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39&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五)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 ...

    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 1 至 9 的这些数字,就是旁边的 6 的个数。

    师:噢?(指板书上的算式)

    生 8:就是 6 的旁边是几, 6 就有多少个。

    师:唉呀,真了不起,(老师带头鼓掌,学生都纷纷鼓掌),随便指一个,(师指 4×6)假如前面是 4,就说明是?

    生齐:4 个 6;

    师:(师指 6×7)假如后面是 7,就说明是?

    生齐:7 个 6;


    此处老师处理的好,尤其是举例,把抽象的知识立刻具体化了。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2&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七)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 ...

    看课外书还能记口诀

    这是一种正面的鼓励,没准哪个学生因为这句话就喜欢上看书了吧。

    学科是互通的,数学课上也可以有科学、有思品、有语文。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4: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2&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七)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 ...

    小鸭子还带了两道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课件出示两幅点子图,6×7=6×□+6×□;6×7=6×□+6×□;请学生填空,并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此处花的时间有点多,这样的相同的题型有必要练习 3 道吗?我认为完全可以删减一道,留下两道即可。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3&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八)9、师:没有点子图了,你还会做吗?课件出示:6×7+6= 生 8 ...

    你看,这就叫学以致用!

    老师说的慷慨激昂,学生听得眉飞色舞。

    看到设计上冷冰冰的文字,这么恰时、自然地说出来,真不错!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46&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九)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师:同学们背的真开心,小动物 ...

    学习数学就是这样,学会的知识就要拿来用。我们已经学会乘法了,就不用一个个加了。

    这是对学以致用的又一次诠释。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615: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50&ptid=1937)
    
    第三次试讲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 6 的乘法口诀(十一)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 ...

    (由于课件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师:这儿没有写好,你写字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像老师一样,把加号和 3 写在一起。

    PPT 课件经常会有这种问题,说明老师的准备工作还是没有做足,应该是没有一张一张地试好课件吧。

    不过你的处理相当好,不回避,巧妙地引导的学生,把一个问题处理成了小亮点。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911: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45&ptid=1937)
    
    当学生指了一个人,把那个人排除在外时,我想到了那个孩子的感受。虽然只是形式上把他排除出去,最后还 ...

    同意这位老师的观点。

    通过视频能感受到张老师对学生的爱,听听张老师的口头语:好孩子,就是你。

    当学生指了一个人,把那个人排除在外时,我想到了那个孩子的感受。虽然只是形式上把他排除出去,最后还会把他加回去,可是那个孩子心底可能会有点难受,为什么把我排除出去。所以,我当时说了:“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让他感受到不是被别人去掉了,而是划到老师那个阵营里了。我有意识地抱了抱那个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开心。虽然是做题的一个小细节,但我总是想着: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精心的爱护。学习了。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衡菊芳发表于2013-10-821: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497&ptid=1937)
    
    看完视频,我在想这是链接错了吗?为什么不是北师版上的点子图呢?于是反复对照主题帖和视频。最后确认我 ...

    衡老师说的有道理。不过张老师这节课也有她的思考。

    老师不应轻易改换教材中的情境,张老师这样做是因为发现了这种情境带来的种种弊端,我看,她是不想要虚假的探讨、糊里糊涂地编制过程。她是在强迫学生真正去研究 6 个 6 乃至 9 个 6。

    其实用书上的情境多省力呀,学生还不易出问题。

    如果是平常的一节课,老师一定不会这样做,不会这么深入地去思考,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改换这个情境。

    呵呵,真是辛苦啊。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911: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62&ptid=1937)
    
    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创设了一个 “积极的休息” 的情境,让学生轻松 ...

    积极的休息,这个理念值得借鉴!

    平时课堂中的判断题也可处理为 “积极的休息”,可是让学生不出声,用手势或某一姿势来回答,安安静静,学生又活动了身体,效果也很好。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913: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740&ptid=1937)
    
    (1)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这话说来好说,可事实上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有些老师高高在上,自己把自己看 ...

    做个有心人,把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数学有机结合,让孩子们感兴趣,因为与自己有关,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他们会更喜欢。作为低年级,我不喜欢 “看图学文”,也不应该看图学文。要把课本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数学结合起来。

    这位老师说的真是太好了!

    看图学习,哪有活生生的生活好,我上加减混合运算时,不用课件,不用书上的情境,用的学具就是学生自己,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

    佩服!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018: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601&ptid=1937)
    
    《6 的乘法口诀》研讨感悟      我设计的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78 页的内容:6 的乘 ...

    读懂学生,教不越位

    说起容易,做起很难。所以备课要先备学生。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018: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602&ptid=1937)
    
    1、 改换情境。      学生在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中,已经经历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通过数点子等方 ...

    对导课部分,我再次提出建议,建议给小动物的身上标上数字,即 6 的个数,以减少学生思考的难度。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73&ptid=1937)
    
    2、把对 9 句的口诀的处理分成了三个环节。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 ...

    九句口诀似乎不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整地推导出来了,只独立推导了四句,经历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不够?


    这个问题,能不能通过调整教学设计来克服?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75&ptid=1937)
    
    二、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在第一稿设计出来后,网上的老师就纷纷提出了建议:把北师大版的旧教材找到,看看 ...

    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使这些直观模型发挥作用,千万不要怕麻烦而省略或简化中间的教学环节。

    这个提醒真的很重要,平时上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这个理念,知道为什么要用直观模型,了解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上课时不要怕麻烦。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77&ptid=1937)
    
    三、  植入文化,渗透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 ...

    我没有给学生讲函数的概念,但是我有了这个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最后一次试讲时,学生已能明显说出,6 前面是几就是几个 6,已经感受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6 没有变,变的是 6 的个数,我觉得这种变化和老师的思想变化是分不开的。


    真的是这样,小处着眼,落脚的却可能是大处了。

    在数学里,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叫做函数关系。他们的商可不都是 6?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77&ptid=1937)
    
    三、  植入文化,渗透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 ...

    你的 “学以致用” 这个观点在这节课上体现的很充分,不只是这一个地方。

    这对于学生是很有用的,真正能做到 “学以致用” 的有多少人呢?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78&ptid=1937)
    
    3、转化的思想。      转化即化归,化归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更是一种有 ...

    转化思想又称划归思想,是匈牙利数学家 P・罗沙最早提出来的。

    匈牙利数学家 P・罗沙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要烧水,你应当怎样去做?” 答案是:“在水壶中放上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 罗沙又问:“假如条件都不变,只是水壶中已有足够的水,这时你应该怎么做?” 对此,人们往往回答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在煤气灶上。” 但是,罗沙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回答。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才会这样做,而数学家则会倒去水壶中的水,并且声称我已经把后一个问题化归为先前的问题了。”  “把水倒掉!” 的比喻有点夸张,但它的确表明了数学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一个特点:化归,即将已知问题化成以前已经会的问题。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后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只需消元把二元化为一元;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以后,要求多边形内角和只需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就可以了。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家往往不是直接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进行转化,化归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化归思想。数学中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化归。


    看到你的分析,也去网上查了转化,结果查到了这则有趣的小故事。

    如果学生能体会到这种思想,一定会终身受益。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80&ptid=1937)
    
    四、 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数学好玩” 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在设 ...

    缺憾是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预设的评价语用不上时,临场发挥不足,而且 “你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这些评价语的使用频率过高,使表扬的含金量降低了。今后还是要在评价语上多下功夫,不要被 “习惯” 带着走。


    在视频中,掌声送给他,好像是出现了很多次,不过我觉得还好啊。

    张老师总是很有激情地,真心实意地赞扬一个学生,学生一定会很开心的。

    不要太苛求形式,小心 “过而不及”,自然,就是最好。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08: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81&ptid=1937)
    
    3、练习形式多样。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乘法口诀,我设计了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 ...

    当学生拍着手摇头晃脑地读着 “表扬信” 时,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开心和兴奋,这个环节既让学生活动了身体,又对前面的知识做以小结,还引发了下一个实际解决的问题,真是一举数得。

    这封信的作用还有提醒了学生认真读清题目要求,完整地解答一道题。

    这个部分确实很赞。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12: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74&ptid=1937)
    
    5、关注细节,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真实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插曲。①师:用六六三十六应该能 ...

    这个真实的课堂中,我一直为自己压抑了那个孩子而耿耿于怀,所以在处理完小鸭子的想法后,还是把这个学生提了出来,给予了表扬。虽然整个环节好像有点纠缠不清,但我觉得这样做了就无愧于心。


    当第一组的学生随手指他们组边上了一个人,把那个人排除在外时,我立刻想到了那个孩子的感受。虽然只是形式上把他排除出去,最后还会把他加回去,可是那个孩子心底可能会有点难受:为什么要把我排除出去。有的孩子是很敏感的,这可能会让他很不舒服。所以,我当时立刻说:“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让他感受到不是被别人去掉了,而是划到老师那个阵营里了。我有意识地抱了抱那个孩子,感受到了他的开心。虽然是做题的一个小细节,但我总是想着: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精心的爱护。


    能在这么重要的课堂上关注到一个学生,真是不容易。

    还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更不容易。

    谁一叶知秋
    谁一叶知秋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112: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75&ptid=1937)
    
    五、 发现规律、巧记口诀。      乘法口诀的初期得数小,容易记忆。而学到六的口诀的最后四句时,得数比较 ...

    发现规律,巧记口诀这个环节的训练是很扎实、到位的。

    从后来学生闭目背诵就能感觉到,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背过了口诀。

    这和前面的反复引导、发现规律、重复记读、巧记,是分不开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2 16:44 编辑


    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

    今天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里面的言辞犀利,却又让人有所感悟。
    
    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

    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 —— 感悟 —— 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
    
    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 29 天,这 29 天就是感悟的时间。

    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所以我觉得,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加、或不数不加,就得到了口诀,是不是也是缺了感悟的这个过程。

    所以,感悟 6 个 6 是多少,应该是很重要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5: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37&ptid=1937)
    
    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
    
    生 1:5 个 6;
    
    师:5 个 6。(不是问句,只是重复了一遍)
    
    <br />

    这一段引发了我的一个想法,如何把这些数对应到 6 的个数上?

    能不能给每个小动物的身上添一个数字,1、2、3、4、5、6、7、8、9 和上面气球上的数相对应,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如果是这样,那就相当于同时出现了两组数,学生会不会乱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5: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51&ptid=1937)
    
    小鸭子还带了两道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课件出示两幅点子图,6×7=6×□+6×□;6×7=6 ...

    是的,我也觉得这地方的练习有些重复。

    但第一题是想通过动态的圈,表现小鸭子的思维方式,后面两道又是书上的原题。我在第四稿中想改为让学生看课本独立完成,怎么好删减?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5: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63&ptid=1937)
    
    (由于课件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师:这儿没有写好,你写字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像老师一样,把加号和 3 写在一起 ...

    :L 的确是这样。

    试了前面的课件都没有出现问题,后面就给忽视了。

    看来,今后在试教前,一定要一张一张地试课件,以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5: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75&ptid=1937)
    
    衡老师说的有道理。不过张老师这节课也有她的思考。
    
    老师不应轻易改换教材中的情境,张老师这样做是因为 ...

    谢谢 “秋” 老师的支持与鼓励。

    衡老师的评论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她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怎样把她的建议融入自己的教学中,我还在苦苦思索,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案?

    请您多给予指导,也多给我想想办法。谢谢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5: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91&ptid=1937)
    
    九句口诀似乎不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整地推导出来了,只独立推导了四句,经历的过程是不是有些不够?
    
    <br />
    
    
    这个问 ...

    前面有一位 “小燕子” 老师曾经给过一个很好的建议。

    我在第四稿中融入了这个建议,学生可以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请您到时再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5: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94&ptid=1937)
    
    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使这些直观模型发挥作用,千万不要怕麻烦而省略或简化中间的教学环节。
    
    这个提醒真 ...

    是的,的确是如此。

    也许会多了许多课堂前的准备,也许上课时维持纪律会难了一些,也许这些活动会抢占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些都是值得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谁一叶知秋发表于2013-10-1216:0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04&ptid=1937)
    
    转化思想又称划归思想,是匈牙利数学家 P・罗沙最早提出来的。
    
    匈牙利数学家 P・罗沙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

    有趣的故事。

    简单的叙述,却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这是我这个数学老师也没有的思维,看来真是需要好好学习。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2 17:29 编辑


    教学设计第四稿(其中红色部分为调整部分)

    6 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79 6 的乘法口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口诀的意义。

    2. 会用 6 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借助点子图,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4. 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在运用口诀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简洁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熟悉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陌生的口诀。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点子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可会学习了,它们也想来和你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它们吗?

    设计说明:

    1、今天读了赵素萍老师的《教学设计从研读数学教材起步》一文,有幸读到了这样的文字:原版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教什么,这也是课程改革以来 “三维目标” 中,教师普遍能够较好的在课堂上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原因之一;新版的学习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学什么、怎么样学,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好习惯的细化以及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的情感态度,这样就使得一直困扰教师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变得 “有形有影” 了,势必会更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两个重要目标。从 “教学目标” 到 “学习目标”,这一改变不仅仅是 “教学” 与 “学习” 这两个词语在字面上的差别,更是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地数学教育,这一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更好的落实到了数学教学活动之中。真的非常有幸读到了赵老师的这篇文章。每天匆匆地备课、上课,看到了 “学习目标”,但这四个字好像从没有真正地进入到我的心理,我想当然地就把它与 “教学目标” 划上了等号,今天,看到了赵老师的分析,我猛然警醒了,原来,当老师当久了,就只会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了,这是多么的可怕!感谢您,这个当头棒喝真好,“站在谁的立场上去想” 是我今后要多考虑的问题。所以我郑重地把自己教学设计中的 “教学目标” 改成了 “学习目标”,我心里明白,这才是第一步,什么时候,这个观念能从我心底改掉了,离成功就会近一些。

    2、在新课标对行为动词的解释中,经历和体验都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而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基于对这些词的再次理解,我把 “经历独立探究、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 设定为本课的重要的目标,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3、在学具的选择上,凸显了点子图的作用。因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本课,我为学生提供了 “点子图” 这种直观模型,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在课堂上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4、网上老师曾建议到:张老师我看你的教学难点是:“借助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之间的关系,知道根据两句简单句口诀可以推出一句较难的口诀。” 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狭窄,不一定非是两句简单口诀推出一句比较难的口诀,假如一个学生记住了六九五十四,他完全可以凭此推出六八四十八,所以这个说法可以变成 “根据两句熟悉的口诀,可以推导出另一句口诀。” 这个建议可行吗?

    谢谢您的建议。 听了您的分析,我也觉得这个难点的设定是说的有些绝对了,“简单”“复杂” 相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是不同的,不如改成 “熟悉” 和 “陌生”,更为恰当一些。(我的回复)

    5、在本课导入时,我充分考虑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表扬激励的话语引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再引出将要出现的情境图。这样简单的 “开场白”,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与暗示,也为下一步了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2 17:38 编辑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二)

    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小动物头顶的气球上有 5 个数:612182430

    师:仔细观察气球上的这五个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94

    预设:①一个比一个大,(可评价:说的不错);②都是双数(可评价:眼光独到)③一个比一个多 6 ;(可评价:计算能力真强,算得真快)

    ④都是 6 的倍数(可评价:会观察还会思考)

    2、师:6 和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气球上的数呢?

    师:你能写出这些乘法算式吗?

    师:在计算这些乘法算式时,分别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请你按顺序写一写(写在学习纸上)。

    3、学生独立书写,在过程中指名板书。

    4 师生一起整理算式与口诀。

    5、师:大家的表现,小动物满意吗?课件出示:花炮绽放(并伴有掌声)

    师:美丽的花炮又吸引来了一个小动物,快看看,是谁来了?

    设计说明:

    1、 网上的老师给予了我许多非常好的建议。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 学生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不足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是不是老师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剥夺了孩子们的机会,于是我接受了一位 “小燕子” 老师的建议。

    2、 小燕子老师是这样说的:

    仔细阅读张老师的第三稿,可以看出张老师,从创设情境到探索新知再到练习设计,花了很多心思,想出了很多新颖的办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和鼓励学生的方法丰富多样,评价学生内容具体到位。张老师设计练习时特别关注到低年段孩子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厌倦机械、重复内容的年龄特点,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如:对口令、数线图、快乐转盘,抢答比赛等。还特别重视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如:解决 “送气球” 的问题和 “计算表扬信的字数” 的问题。

    在欣赏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之余,本人对 “复习旧知” 这个环节的处理有以下建议:前面在学习 2-5 的乘法口诀时,学生时经历了以下的学习活动 “结合具体情境,填写一多对应表格”——“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把握口诀间的联系,记忆乘法口诀” 这些学习活动的经验可以正迁移到探索 “6 的乘法口诀” 上,而且像 “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这些口诀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再引导学生再一句一句地编,可以直接出示 5 个气球上的数字(6,12,18,24,30)让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且写出与之相应的 6 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教师进行小结,迅速完成 “复习旧知” 这个环节。再引出探索新知的环节。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气球上的数字,他们有什么排列规律呢?……

    师:6 和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气球上的数呢?你能写出这些乘法算式吗?……

    师:在计算这些乘法算式时,分别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请你按顺序写一写。……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小燕子)

    3、我在课件中加上了 “掌声” 与 “花炮”,是因为试讲中,发现对学生的评价有点单调,虽然有语言上的鼓励,但是难以引起所有人的兴趣,所以在这里变换了一下评价的形式,先用声音,再用画面,加了老师的语言,多方位地去评价学生,激发兴趣。

    图片:

    改03.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2 17:42 编辑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三)

    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

    1996

    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

    (预设:生齐:66)师:猜一猜 66 是多少?

    生齐:36 师:猜的对吗?请大家同桌两人为一组用你们手中的点子图来验证一下:6636 吗?

    2、小组活动,师进入小组进行指导。

    学生在实物投影处展示。

    预设:生 1:我用的是加法,306 就是 36

    师:你能结合点子图说一说 30 是哪?6 是哪?

    15630,我又圈了一行,30+6=36,所以 6636

    师:你能够结合点子图,说得真明白。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我先圈 3 行,又圈 3 行,就是 6 行了,3618 18+18=36,所以……

    师:说的真清楚!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我先圈了 2 行,2612,再圈 4 行,,4 行加 2 行就是 6 行,24+12=36,所以 6 行就是 36……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掌声送给他。

    4: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师:请你上来。

    4:我只圈了一次,六六三十六,我就知道下个数字是 36

    师:你怎么知道六六是三十六呢?

    4:我早就背过了。

    师:如果有一位同学没有学过这句新口诀,你能告诉他为什么 “六六是三十六” 吗?

    4:可以用……

    师评价:同学们真不错,运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3、 经过了同学们各种方法的计算,我们知道了 6636,那相对应的乘法算式是:(板书):6×6=36,你能编制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4、 请把算式和口诀写在你自己的学习纸上吧。

    5、师板书:六六三十六。把我们的成果:36 给小鸭子填上吧!(课件声音:嘎,嘎,太棒了,我的气球变得多漂亮呀!还有三个好朋友需要你们的帮忙,快去帮帮它们吧)

    1997

    5、出示另外三个小动物拉出三个空气球。

    师:想给他们帮忙吗?那你得听清要求,要帮什么忙?(课件出示:一、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点子图来编制,每个人都填写学习纸。)

    5、 学生汇报:(哪一组想说说第七个数,按 3 个要求说,哪一组想汇报第八个数?)第七个数是 76,算式是六乘七,结果是 42,口诀是六七四十二。(很清晰,很有层次,其他小组要向他学习)

    6、 请其他 2 个小组说最后两个数,师板书。

    7、 课件上填出最后三个数,同时小狗发出声音:汪、汪,我们的气球上有数字了,我们 9 个都很开心。

    1999

    图片:

    改04.JPG 改05.JPG 改07.JPG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设计说明:

    1、“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 点。它难就难在因为他 “不难”,许多学生都对它很熟悉,甚至已经背过了。所以,学生不把它当作新知识,而当作了自己已有的旧知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推导。根据前二次试讲和网上老师们的建议,这次设计的时候,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不说 36 不对,只说,用点子图来验证一下,说明一下,为什么 6 个 6 就是 36;学生可以一行行加,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口诀来算,如果再出现 “生 4” 那样的孩子,我也不能回避,改换一个问题,你学过了,能教给没有学过这句口诀的同学吗,他就会动动脑子,想办法证明 6 个 6 是 36。

    这个过程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在编制后面 3 句口诀时,学生真的不会了,才能用类推的方法来学习,才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不怕多花时间,多花精力。

    读了赵素萍老师的文章,“这样近乎于只追求 “功利” 的学前教育中,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学习过程”,给了我启发和信心,是呀,不能因为他背过口诀了,就不让他经历那个编制口诀的过程了。那些被忽略的过程,可能比背会口诀重要的多。我觉得对这里的设计又有了信心了,觉得让学生的经历是有意义的,真的非常感谢!

    2、在编制最后三句口诀时,在课件明确了要求后,彻底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编制的过程,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乘乘加加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口诀的意义。最后,用小狗的评价,让学生收获到辛苦劳动后幸福。

    3、在本次设计中,我重点凸显了点子图的作用,并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能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成果。把编制口诀的过程落到实处。

    4、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课件其实一直都很简单,直到最后,最明显得还是那 9 个数字,我觉得把 6、12、18、24、30、36、42、48、54 这几个数字一直放在这里,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种提示,是对乘法口诀的一种提示。

    4、我觉得这一稿的设计,用一些小动物的话把各个环节串起来了,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对前面的环节做了总结。效果应该不错,衷心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正是有了你们一次又一次的建议,我才想到了这样设定情境的方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四)

    四、 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师:我们应该比他们更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帮助了小动物,而且还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共同编写出了什么?生:6 的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注意书写工整)

    师:你们真是有能力会学习的学生!现在就来一起读读我们的成果吧!

    2、仔细观察我们的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肢体语言提示: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还可以看看口诀。

    预设:

    1:有些口诀是学过的,有些是没有学过的。

    2:上面的五句都学过了,下面的三句没有学过。

    师:你真会观察,那跟我们的新朋友再认识一下,齐读四句新口诀。

    3:他们都相差 6;师:谁们?生 3 跑上台来指着相邻的两个算式的结果。师:读一读这些数:61218243036424854……

    4:口诀和算式一样,也都相差六。师:这是为什么呀?

    4:因为每一行都比上一行多个 6。师:这个发现怎么样?应该说 “了不起”!

    5:所以口诀从上往下有 123……9;因为是 1626,一直到 96

    6:而且我要提醒大家,口诀和算式,都是把小数字放在前面。

    师引导学生观察:真的是这样,真的要谢谢这位同学,这对我们记忆口诀帮助很大。

    3、 师:你认为这九句口诀中哪句最好记?

    预设:生:二六十二。师:为什么好记?

    生:谁都知道,就是 26 加起来,就是 12 了。

    师:

    生:六八四十八

    师:哟,真的好难记,我们一起把它读三遍,好吗 ?

    生齐读三遍。

    师:谁记住这句口诀了?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记住了六七四十二,然后,六八就在四十二上又加了一个 6

    师:他还会用 “搭梯子” 的方法。给 42 加个 6 就是 48 了。真是个好办法,会思考的孩子,掌声送给他。

    设计说明:

    1、在学生编制出 6 的乘法口诀后引导他们做以简单的回顾,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就是 6 的乘法口诀,顺势板书了课题,免除了由学生的发现才能引出课题,如果学生发现不了,课题难以出现的尴尬。

    2、在学生寻找口诀或算式中的规律时,老师适当地用肢体语言做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

    3、在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在学生用语言或动作描述规律时,要适时加以点拨和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又能引导他们更深一步地思考与观察。

    4、“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分散难点,难记的口诀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可能就记住了,而 “你是怎么记住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向同学学习的机会,不管学生说的怎样,我相信,学生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正如前面老师的点评,就算孩子只是硬记住,硬背过的,也值得充分地肯定与表扬。用心记、用心背,当然也是一种记忆的好办法。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五)

    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

    课件出示小鸭子画面及声音:同学们,我看过一本书。书里面有六六三十六计,哈,我一下就记住了。六六三十六。

    师:小鸭子的办法怎么样?(生:好!)

    师:看课外书还能记口诀,对了,这就叫 “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同学们也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师:咦,小鸭子还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声音:怎么样,我厉害吧,而且我还学会了一招:抛砖引玉,用六六三十六也能算出 6×7,你信吗?

    师:用六六三十六应该能算出哪个算式?(生:6×6)

    师:它居然能算出六乘七,想知道它是怎样算的吗?

    课件动画展示点子图:66 圈在一起,出现 6×6;再圈一行,出现 6×1,再出现 6×7=6×□+6×□

    6、师:谁明白了,该填几?

    师?为什么填 666 表示几个 667 表示几个 666 再加上 16 就是 7636+6 就等于 42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你学会了吗?

    7、请学生翻开课本第第 78 页,观看下方的两幅点子图,6×7=6×□+6×□;6×7=6×□+6×□;请学生填空,并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8、师:那这幅图你看得懂吗?课件出示动态的:6×8=6×□-6×□

    师:仔细看,有变化。(点子图中最后一行 6 隐去了)

    预设:生:啊!

    生:6 乘 8 等于 6 乘 9 减去 6 乘 1。

    师:把你的答案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骄傲地:6 乘 8 等于 6 乘 9 减去 6 乘 1。

    师:他多厉害呀,我们只会从加法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从减法的角度去思考,8 个 6 就等于 9 个 6?

    生齐:减去 1 个 6;

    师:小鸭子传授了加法,大部分同学就只学会了加法,而这位同学却能想到减法,这就叫 “ 青出于蓝于胜于蓝 ”,谁也想试试?

    9、师:没有点子图了,你还会做吗?

    课件出示:6×7+6=

    预设:(生:等于 48;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六七四十二,我用 42 加上 6,就等于 48 了;师:答案正确,用了两步,还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生:76 加上 16,就是 86,所以用六八四十八这句口诀一次就算出来了。师:好,这就叫 学以致用 !刚才学会的办法现在就能用了!)

    10、课件出示:6×3+6=

    预设:(师:再来,谁算出来了?生:得 24;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36 加上 16,就是 46,四六二十四:师:真好,这就叫 熟能 -----

    生齐答 :生巧。

    11、师:那你把口诀背熟了吗?(生:背熟了)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试着背一次?

    (生齐背口诀)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设计说明:

    1、《分册主编小语》中曾经我们提出这样一条建议:植入文化,渗透思想。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文化元素和教育价值转化并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小鸭子引出《三十六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读课外书还能记口诀!” 这也是一种数学文化吧,我又想到此时的评价语可以加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学生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后面,加入开拓学生思维的减法运算,此时,如果学生做的好,我就评价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也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2、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结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点子图,让学生进行推导,感受口诀之间的联系,用理解帮助记记,用加法帮助乘法。在这里,实质上包含了变量和函数的思想,从六六三十六到六七四十二,6 变成了 7,对应的 36 就变成了 42。这里不是把 6 和 7 看成了孤单的两个数,而是看成一个变量先后取到的两个值,即 “几个 6”。想法虽然简单,学生却往往想不到,需要引导与指导。所以,我设计了小鸭子的 “抛砖引玉” 再利用课件,直观演示点子图的变化,把抽象的概念用图形直观演示出来,化解了难点。

    3、在随后的巩固阶段,通过学生对 6×7=6×□+6×□;6×7=6×□+6×□的讲解,继续深化 “用加法帮助乘法”,随后又用一个减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减法也可以帮助乘法”,最后,离开了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考查学生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情况。总之,我的目的就是:挖掘口诀表里的规律,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有趣的思考,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在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数学思想。

    4、在第三次试讲处理 6×7=6×□+6×□;6×7=6×□+6×□这两道题时,不是特别顺畅。虽然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比较到位,但在填结果时总是不容易,我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一下原因:为什么一个不应是难点的地方,有了点子图这样好的媒介,直观又形象,学生反而不易填出答案?原来是我出现的方式有问题。我只注意到了,用课件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圈的过程,却不利于学生的数、课件离学生那么远,数一行有几个,一共有几行,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出现了学生都站起回答问题了,还在努力地数是 4 行,还是 5 行的情况。这就显示出了我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是动画演示圈的过程重要,还是让学生看清圈的结果重要,如果能让孩子翻开书,每个人都清楚地看到那两幅图,效果会不会更好?因此在这一稿,我把这个环节改为让学生看自己课本上的两幅图,效果应该会好的多。

    5、最后那个背口诀的环节,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是试讲时看到了孩子们一个个紧闭着双眼,有人用一只手挡着自己的眼睛,有人用两只手牢牢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时,我觉得这个环节一定要要上。这是孩子们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记忆方法,那么多技巧以后对自己的一次检查,自己考自己,学生那么认真的态度,那么负责任地盖住自己的眼睛,值得老师为他们喝彩,值得我花课堂的时间。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六)

    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

    1、小游戏:对口诀。

    师说明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

    ①、同桌两个先互相试一试,你出一句我对,我出一句你对。每人出三次,回答三次。

    ②、推选一个女同学,推选一个男同学,女同学先出题,考全体男同学,男同学再出题考全体女同学。(此题删除)

    2、师:同学们玩的真开心,小动物看得着急,它们也想做游戏。

    看,第一个来的是谁?

    课件出示:小狗来跳一跳,小朋友们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请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师:你知道应该填什么数吗?

    1:是 243036

    师:为什么要填这 3 个数 ?

    1:因为它们一个比一个大 6

    师:能用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说一说吗?

    2:它们都是 6 的倍数。用六的口诀去想,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师: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多么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呀。

    3、小狗终于跳到了小猫的身边,和小猫一起来做游戏了。

    课件出示小狗小猫做游戏。

    小猫: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两个算式吗?

    小狗:汪汪,我试试吧?

    小猫:喵,六七四十二。

    小狗:67 等于 42,还有,还有,我不会了。小朋友帮帮我吧!

    学生兴趣高昂地(76 等于 42

    小猫:六九五十四,喵。

    小狗昏倒状。(师:谁替小狗回答)

    (学生哈哈笑出来:69 等于 5496 等于 54

    小狗:“汪汪,谢谢小朋友,咱们也考考小猫,好吗?”

    生:“好”

    小狗:“我写一个算式,66,小猫,你能说出用哪句口诀来算吗?” 小猫:“喵,喵,女同学会帮我的。”

    女生大声:六六三十六;

    小狗:“汪汪,68

    小猫:“嘻嘻,喵喵,男同学会帮我的,对吗?”

    男生大声:六八四十八

    小猫:“谢谢大家,我请你们去玩快乐转盘好吗?”

    设计说明:

    1、“对口诀” 是旧版教材的情境,新版教材把它去掉了。但由于我曾教过好几次二年级,对这道题印象很好,在试讲中发现,效果真的还是很不错,尤其是学生互相考的环节,出题的和答题的人都相当的认真,这应该是一次对口诀很好的记忆过程。但可惜,学生最喜欢的对考环节,只有两个人,参与面有点低,所以在这次设计中,我设计了让那两个人分别考女生和男生,既有比赛的乐趣,也让参与面更广一些。因为时间太紧,网上的老师建议我把 “对口诀” 和地 “转转盘” 去掉一个,我在第一次的回复中,还是说我哪个也不舍得去掉。可在试讲的前一天晚上,细分课堂时间时,竟然分到了可怕的 47 分钟,于是,我狠狠心删掉了这个环节。 “舍得” 不舍就没有得,所以我要舍得。

    2、有了情境的创设,第二题过渡起来就容易多了,在独立帮小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口诀的应用价值。

    3、在第二次试讲时,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区分算式和口诀,在他们的口里、心里,口诀就是算式,我问:你是怎么算的?他就是回答六八四十八,他认为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奇怪老师怎么还在问。这一点挺让人头疼的,因此,这次我特地设计了第三题 ,通过帮小狗小猫玩游戏,让他们清楚地区分:算式、口诀。由于有小动物的图片和配音,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体验 “口诀” 与 “算式” 的不同与联系。

    4、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中,曾提到过,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第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好玩” 曾经是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所以,在这一稿设计中,我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创设了小动物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境,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让学生在欢乐中收获知识、引发思考。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七)

    4、快乐转盘,抢答比赛。

    ①课件出示转盘,师宣布规则:当按下开始,指针就开始转动,当指针停止的时候,指着几,就请你说出相应的 算式 和结果。

    ②学生开始游戏,在游戏间考察学生对口诀的运用情况和会不会表达算式。

    5、你们帮助了小狗,它也想请你们做游戏。

    算一算每个图中有多少个格子?(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预设:师:第一幅图有多少个格子?

    1:有 18 个,因为三六十八;

    师:为什么你能用三六十八算呢?

    2:因为第一行横着是 6 个,中间也是 6 个,下面也是 6 个, 所以就是 36,可以用三六十八这句口诀算出来。

    师:第二幅图呢?

    3:也有 18 个。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学生纷纷喊,我来)

    师:听,会听讲的人才会学习。

    4:第一行有 6 个,第二行有 5 个,第三行有 7 个,把它们加起来就是 18 个。还可以把下面的格子移到上面,就也可以看成是三个 6

    师:仔细听,他一个人就说了两种方法,先把三个数加起来,然后觉得麻烦了,就想把这个格子移到上面去。

    课件展示移法。

    师:你可别小看这轻轻的一移,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 叫转化,把刚才一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了;把一个不好计算的图形,转化成?

    生齐:好计算的了。

    师:请能用转化的思想来想想第三个图形有多少个格子吗?

    5:有 12 个,我是把上面两个移到这块,(生在台上演示)(课件随之动画演示)所以就可以用二六十二来计算;

    6:(上来指)我是把这三个格子移到这里。

    师:这样倒扣过来,也就转化成了规则的图形了。

    7:还可以把最下面的两个移到最上面。师点动课件,演示这种方法。

    师:他现在把图形转化成了几个几?请学生指同学说。

    8:转化成了 4334 等于 12

    师:(指课件)不管是这样转化,还是这样转化,我们都很是把复杂的题目变得简单了,很容易得出了结果。

    设计说明:

    1、因为,前三道题目的设计,虽然是说做游戏,其实第一题是对口令、第二题是填空、第三题是看小动物做游戏,然后去帮忙,所以,真正让学生玩的还不足,而且虽然区分了算式与口诀,学生是不是在运用时能说对、说好?这一点还不是很确定。所以我又设计了第四个练习,真的有一个转盘在转,学生说停就能停,游戏味十足,而学生在回答时,一定会有人只说口诀,不说算式,此时,老师可提醒:说出算式和结果,会再一次深化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口诀的一次记忆和运用的过程。

    2、第五题的设计基本没有改动,这是对 “转化” 这种重要数学思想的体现,上次试讲效果很好,所以保留了。只是增添了一只小狗,让题目出现的更自然而已。

    3、“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类型模仿、习题演练成为最主要的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得比较被动,缺乏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想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所在,在第五题的具体处理过程中就蕴含着这种方法,此时,“转化” 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八)

    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它们太高兴了,在草地上开会,研究如何感谢大家。

    课件出示:它们决定给我们每个同学送一个气球,它们得准备多少个气球呀?

    预设:生 1:第一组人数和其他组不一样,先把其他组乘起来,得数再加上第一组。

    师:除了第一组你们每个组有几个人?

    生齐:6 个人;

    师:那你们有几个 6

    生齐:56

    师:五六?再加上第一组的 7 个人。

    2:要 37 个气球。

    3:我还有一种办法。先把我们组的一个人去掉。(随机指了一位学生)

    师:(拉起那个学生,抱到自己的怀抱里)别去掉,来,先到老师这里来。

    3:然后其他就是 66,六六三十六,再加 1 个人,也是 37 个人。

    师:对不对?(惊喜地)

    生齐:对!

    师:太厉害了!掌声送给他。

    2、师:我告诉你们一个密秘,其实小动物们准备了 38 个气球,它们还多准备了一个大气球。

    师:想不想先看看这个气球?气球上还有一封表扬信,表扬谁呢?

    表扬信

    小同学,真能干,

    学口诀,不怕难,

    动动手,动动脑,

    背口诀,有诀窍,

    多一行,加个六,

    六乘几,记得牢。

    师:校长看了这封信,别提多开心了,不过他还有点疑问,他想问问同学们:这封信一共有多少字呢?(随着字落下来,学生主动读题)

    预设:

    1:一行有 6 个字,六六三十六。

    师:也就是你们认为这封信有 36 个字,对不对?

    生(大部分):对

    2:不对。

    师:谁认为不对?

    2:我认为不对。因为上面还有表扬信三个字呢。

    师:校长这回真的满意了,掌声送给他。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大家请看他关注到了问题中的哪两个字?

    生齐:一共。

    师:那谁说说,这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3:先用 66,算出再给 36 加上 3

    师:真好,老师把它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课件出示:6×6+3

    =36+3

    =39(个)

    3、师:校长高兴极了,因为我们这一班的同学会学习、会思考,还很细心,这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缺一不可的好品质。

    设计说明:

    1、将要上课的班恰好有 37 人,分了 6 个小组,有 5 组都是 6 个人,另一个组是 7 人,此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动物要送给大家气球,要准备多少个气球?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所以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把 6 个组的人数加起来,也可以先用 6 乘 5,算出 5 个组的人数,再加上第 6 个组的 7 个人,还可以先把多的那个排除在外,先算出 6 个 6,最后再给结果加上 1。只有当学生真正思考去如何解决问题了,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听取了 “一江春水” 老师的建议,我在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创设了一个 “积极的休息” 的情境,让学生轻松一下,听着音乐,读别人给自己的表扬信,回顾六的口诀的学习过程,最后又通过校长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字数时,进行两步计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既是对这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与应用,又是对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学会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回顾,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取信息、思考问题、寻找计算方法。

    3、这样一来,这节课的练习量似乎就有了点大,学生在后面要完成 6 道大题的练习,我这节课能上完吗?这也是我心里最没底的地方,不过经过这次调整,我对练习环节比前面满意了很多,练习的形式多样了,实际应用性也比较强,希望学生能喜欢,希望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 6 的乘法口诀。

    4、在第四稿的设计中,又加上了最后的评价环节,用校长的话给孩子们一个导向,学习数学要细心、要爱思考。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九)

    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大家这节课开心吗?

    2、静静思考: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3、这节课哪个同表现的最好?好在哪?(一个)

    4、老师表现的怎么样?老师和大家的相处非常开心,也想让和你们的家长一起分享这份开心。

    八、作业 :(分层作业)

    1、把 6 的乘法口诀背给家长听。

    2、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好办法。

    师:完成第一个作业,你就算是完成作业了,如果还能完成第二个,你就是最棒的了。

    板书设计:

    6 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

    6×9=54 六九五十四

    设计说明:

    1、在总结阶段,我习惯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上的开心吗?不过,按第二稿的设计上的时候,我没有敢问这句话,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情境太少,练习的形式又比较单调,所以没有信心问这句话。现在,调整了设计,我又有了信心,我有信心让学生 “开开心心地学数学”;有信心让学生觉得 “数学好玩”。这是这近一个多月来磨课的收获,“开心” 也是我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开心了,我也会开心。

    2、虽然课堂时间真的很紧张,但是我仍然想给学生一段 “安安静静” 思考的时间,“你学会了什么”,“质疑反思” 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这个惯需要潜移默化、点滴积累,所以,留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让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养成这个习惯一定会让学生益终身。

    3、我的作业分为两层,只要能把 6 的口诀背给家长听就算完成了作业,如果再能告诉家长你记口诀的方法就更好了。我想,如果学生能够把记口诀的好办法清楚地用语言表述出来,那么他的理解也一定会更深一层了。

    李明伟
    李明伟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9-1423: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49&ptid=1937)
    
    第一次试讲后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3、缺乏对六的口诀的推导过程。在本课设计之初,我是想通过创设 “有多 ...

    来晚了~抱歉!张老师表现很出色!佩服!

    我比较关注张老师关于主题图处再处理。从教材的本身设计可以看出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从张老师处理后的情境图看是 “找规律,想口诀 “;应该说各有互补。

    从张老师的反思中,对于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与思考,有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嫌~~口诀如果作为” 一种概念 “来理解的话,学生虽然会背诵,但其中的抽象过程,还并不完善,可以说,学生心中的口诀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点~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理解,学生缺乏对口诀产生的过程的理解。如果只是为了应用,那记住口诀就足够了。但从学生学数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要教会孩子什么?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上应该有怎么样的收获?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再思考一下啦~

    从生活中的实物到数的抽象过程:六张可爱的帖画,让学生数一数,排一排,再结合已有” 背诵的口诀一六得六 “,就可以列出算式,并能想到一六得六的口诀。这其中就就可以应用前面 2-5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经验。这是一个” 如何学会的问题 “。所以,建议张老师不要简单的理解” 圈一圈,画一画 “等活动的无效意义。个人拙见~请思考。

    李明伟
    李明伟11年前

    以下是零散的记录:也与张老师和各位老师再度交流: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师比较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六个 6,可以列出算式 6*6…… 在这个时候学生出现了认知冲突……

    还可以设计得更好~课上的表现,略有牵强~~

    三、到底是多少?大家利用手中的点子图说一说~~

    问题设计有必要也很好,如果再拓展一点点儿,会更好:

    到底是多少?得用手中的点子图说一说,看谁还能有不同的想法?

    …………

    四、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如:三个六加上三个六

    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想法,应该也是已有经验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为何要主观改变了学生的想法呢?

    五、七六四十二,听着有点不顺?

    这是大人的习惯,学生并不知道顺还是不顺。


    六、仔细观察口诀与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事实上,是想让学生发现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重点;但老师给拓展成有什么规律?老师增加了教学的空间,但如何突出口诀间的关系这一重点?这还需要有必要思考一下。

    七、注重经验的积累;

    但第一句,一六得六时,老师在处理时,似乎当成学生已有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后面的二六十二时也是 “你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实际这里也包含着一个经验:编制口诀时超过十的就不用 “得” 字,而是直接说成几几 “十几或几十几”)没有体现出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这一重点。这一点在上一帖有详细说明。


    以上只是想进一步与大家交流~


    要说的是,张老师的这次备课很精彩,有很多地方都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此感谢张老师及他们团队的辛苦付出~~~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0:59 编辑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313:23](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059&ptid=1937)
    
    来晚了~抱歉!张老师表现很出色!佩服!
    
    我比较关注张老师关于主题图处再处理。从教材的本身设计可以看出 ...

    感谢李老师的指导。


    学生心中的口诀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点~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理解,学生缺乏对口诀产生的过程的理解。

    您的这句话说的得特别好。真的是这样。

    因为第一次设计后的试讲,我就发现,学生在填表格时,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对直观教具的操作,数出来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既没有数,也没有对点子图进行圈画,而是因为背过口诀,直接填出了结果,最后又对照着这个结果,编制出口诀。所以在课后访谈中,“因为六六三十六,所以 6 个 6 是 36” 的说法想当的普遍。我也是觉得,学生缺乏对口诀产生过程的理解。

    所以,才费了心思,创设了现在的情境。

    前五句口诀,有四句已经学习过,发现规律只是个引子,重点是为了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个算式的问题;后面引导学生重点去理解、推导四句新口诀,通过对点子图的圈、画、数、加,去体悟口诀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 “如果有人不知道这句口诀,你能告诉他为什么六六是三十六吗?” 逼着学生去思考,去用点子图验证自己的结果。

    所以,李老师,我从没有认为 “圈一圈”“画一画” 是无效的,我是想办法想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但可能经历的过程还不足,老师包办、代替的有些多。

    前面网上的老师也提出过建议,所以我在第四稿中也修改了设计,更多地给了每一个学生动手的机会,期望可以使学生经历编制口诀的全过程。

    谢谢您的指导,您站的高度比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高得多,您能从全局和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一节课,这正是我最欠缺的。再次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313:3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064&ptid=1937)
    
    以下是零散的记录:也与张老师和各位老师再度交流: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 ...

    谢谢李老师!为您的细致、认真而感动!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师比较关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六个 6,可以列出算式 6*6…… 在这个时候学生出现了认知冲突……

    还可以设计得更好~课上的表现,略有牵强~~

    您说得很对,这个地方我也感觉总是有点不顺畅。

    这时候,应该是学生的认识出现冲突的时候,应该是所有人想办法搞明白,6 个 6 是多少的时候。

    可学生似乎没有那股急着探究的感觉,没有全心全意地想办法,怎样才能知道 6 个 6 是多少,“牵强”,这个词用的好,这一段,真的是有点牵强,似乎也达成了目标,似乎也进行了探讨,可仔细一想,又不是那么回事。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还是我的设计有问题。是不是因为前面学生只思考,没有进行操作,没有自己编制前面的口诀呢?

    怎样设计会更好呢?期待您的指导!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1:26 编辑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313:3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064&ptid=1937)
    
    以下是零散的记录:也与张老师和各位老师再度交流: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 ...

    谢谢李老师!为您的细致、认真而感动!



    三、到底是多少?大家利用手中的点子图说一说~~

    问题设计有必要也很好,如果再拓展一点点儿,会更好:

    到底是多少?得用手中的点子图说一说,看谁还能有不同的想法?

    …………

    再次查看自己的视频,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到底是多少?” 这应该是第一个该问的问题?

    再问 “谁能用手中的点子图来说一说?”

    在一个学生展示后再问:“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这样一理,课堂的层次就清晰多了。


    我的视频上的提问是颠过来,倒过去,“你是怎么圈的”“你怎么知道六六就是三十六” 问题问的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的叙述也是无序的。

    其实,让学生用点子图说出来结果是多少,其中就蕴含了这个过程,而且学生的表述可以更清楚。

    问什么,怎么问,还是要好好考思。

    还是功力不到呢!今后要好好学习。

    感谢李老师的指导。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313:3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064&ptid=1937)
    
    以下是零散的记录:也与张老师和各位老师再度交流: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 ...

    感谢李老师。

    四、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如:三个六加上三个六

    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的想法,应该也是已有经验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为何要主观改变了学生的想法呢?


    这一点我有点不太明白。学生的三个六加上三个六是很好的想法, 我没有否定呀,我只是把她的想法理了一下,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 3 个 6 加 3 个 6 就是 6 个 6,我对此进行了表扬和肯定,没有改变学生的想法呀?


    五、七六四十二,听着有点不顺?

    这是大人的习惯,学生并不知道顺还是不顺。


    是,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期,临场发挥的,是有些欠思考。在前面口诀的编制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的特点。我在此处,其实是想说明,七六四十二也并不是不对,只是人们习惯说成六七四十二,所以就没有经过考虑,加了这句话,的确说的不对。谢谢您的指导,我会在以后不随便加话了。


    非常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1:45 编辑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313:3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064&ptid=1937)
    
    以下是零散的记录:也与张老师和各位老师再度交流: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 ...

    六、仔细观察口诀与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事实上,是想让学生发现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重点;但老师给拓展成有什么规律?老师增加了教学的空间,但如何突出口诀间的关系这一重点?这还需要有必要思考一下。


    李老师,您真得很厉害!课本上的原话就是:“想一想,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而我说成了:“有什么规律?” 我是把指导用书上的:“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间的规律” 给照搬到课堂上了,而且还拓展到了算式中。规律就多了,有排列规律、有得数之间的规律、有编排的特点,还有数字的变化规律。这些发现,原本都是想帮助学生在 “理解” 和 “关联” 的基础上记忆口诀,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我只是想着跟着学生的发现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问题的不同,学生的落脚点就不同,关注的重心也就不同。

    口诀间的关系应该是重中之重,看来这个问题应该改为:“想一想,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真的非常感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1:50 编辑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313:30](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064&ptid=1937)
    
    以下是零散的记录:也与张老师和各位老师再度交流: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 ...

    七、注重经验的积累;

    但第一句,一六得六时,老师在处理时,似乎当成学生已有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后面的二六十二时也是 “你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实际这里也包含着一个经验:编制口诀时超过十的就不用 “得” 字,而是直接说成几几 “十几或几十几”)没有体现出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这一重点。这一点在上一帖有详细说明。


    是的,我在反思中了发现了这个问题。由于 “一六得六” 的简单,让我忽视了它,把它当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当时如果能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出一六得六的,或为什么不编成 “一六六” 引发他们已有知识经验,就好了。

    利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

    谢谢,我记住了,并且一定会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1:57 编辑


    感谢李老师,感谢衡老师,感谢小燕子老师,感谢陈汉操老师,感谢 “一江春水” 老师;感谢:“谁一叶知秋” 老师,感谢大良实小的各位老师,感谢我们学校的各位老师;更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基地团队。

    这一个半月,有过痛、有过苦,有过笑,有过泪,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知道了,课原来还可以这样磨;知道了有这么多人会无私地为自己付出;知道了什么是 “以生为本”;知道了 “真实” 大于一切……

    感谢网络教研,感谢这次机会,感谢生命中最充实的一个半月。

    李明伟
    李明伟11年前

    张老师的研究精神与虚心的品格,令人折服~为孩子能拥有你这样的老师而感觉幸运~~你的学生是幸福的!

    我们的交流只是为了精益求精~力求更好。在常态课中也确实很难周全。张老师,加油~~

    李明伟
    李明伟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411: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656&ptid=1937)
    
    感谢李老师。
    
    四、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如:三个六加上三个六
    
    <br />

    2042

    学生想到的不是 6 个 6……

    图片:

    学生计算6乘6.jpg

    李明伟
    李明伟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411: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627&ptid=1937)
    
    谢谢李老师!为您的细致、认真而感动!
    
    一、教学中,在进行到 5*6=30 可以编成五六三十
    
    看到老师比较关注 ...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第五句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六六三十六” 的算式与乘法口诀要怎么学?

    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
    
    (预设:生齐:6 个 6)师:猜一猜 6 个 6 是多少?
    
    生齐:36, 师:猜的对吗?请大家同桌两人为一组用你们手中的点子图来验证一下:6 个 6 是 36 吗?

    问题地焦点放在 “得多少” 上面,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形成。

    ……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414:03](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776&ptid=1937)
    
    学生想到的不是 6 个 6……

    谢谢您的指导。

    学生想到的不是 6 个 6,是 3 个 6 加上 3 个 6;然后她想到的是 2 个 18。

    看了这张截图,我才明白了。

    她只是想到 3 个 6 加上 3 个 6 就能得到结果。

    而我在课堂上,非要导到 3 个 6 加 3 个 6 就是 6 个 6。

    是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的自己的说明与感悟,而不是老师个人的讲解。

    我明白了,谢谢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陕西高新五小 于 2013-10-14 16:18 编辑


    [李明伟发表于2013-10-1414:59](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881&ptid=1937)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第五句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六六三十六” 的算式与乘法口诀要怎么 ...

    谢谢李老师:


    问题的焦点放在 “得多少” 上面,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形成。


    那么焦点应落在 “怎么利用点子图得出这个结果的”,对吗?请您指导!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6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其中红色部分为调整部分)6 的乘法口诀(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78~79 页 6 的 ...

    大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可会学习了,它们也想来和你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它们吗?


    这样简单的 “开场白”,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与暗示,也为下一步了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这样的导课很容易博得学生的好感,引发他们的兴趣。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68&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二)二、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1、课件出示 5 个小动物,小动物头顶的气球上有 5 个数 ...

    2、师:6 和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气球上的数呢?

    师:你能写出这些乘法算式吗?

    师:在计算这些乘法算式时,分别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请你按顺序写一写(写在学习纸上)。

    3、学生独立书写,在过程中指名板书。

    4、 师生一起整理算式与口诀。

    5、师:大家的表现,小动物满意吗?课件出示:花炮绽放(并伴有掌声)


    这一稿的改动比较大,学生自己整理了前五句口诀。这样花费的时间可能会多一些,张老师有没有考虑到?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73&ptid=1937)
    
    设计说明:1、“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 点。它难就难在因为 ...

    在本次设计中,我重点凸显了点子图的作用,并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能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成果。把编制口诀的过程落到实处.


    我发现了这一稿中学生人人都有事干了,这样很好。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72&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三)三、引入新知,自主探索。1、师:小鸭子的气球上应该是几个 6?(预设:生 ...

    课件出示:一、想一想后面这三个数分别是几个 6?二、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三、根据算式请编制出相应的口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点子图来编制,每个人都填写学习纸。)

    我注意到了,每个人。

    看来张老师在调整时,重视了让每一个人都经历,每一个人都感悟。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73&ptid=1937)
    
    设计说明:1、“六六三十六” 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 点。它难就难在因为 ...

    把 6、12、18、24、30、36、42、48、54 这几个数字一直放在这里,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种提示,是对乘法口诀的一种提示。

    赞同这个观点。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75&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四)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

    仔细观察我们的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肢体语言提示: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还可以看看口诀。

    预设:

    生 1:有些口诀是学过的,有些是没有学过的。

    生 2:上面的五句都学过了,下面的三句没有学过。

    师:你真会观察,那跟我们的新朋友再认识一下,齐读四句新口诀。


    对此处,我有一点疑问:一六得六 是学过的吗?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生:二六十二。师:为什么好记?

    生:谁都知道,就是 2 个 6 加起来,就是 12 了。

    师:

    生:六八四十八

    师:哟,真的好难记,我们一起把它读三遍,好吗?

    生齐读三遍。


    这应该是录像中学生的回答。学生之所以会说二六十二好记,和张老师在三稿中的预设不同,就是因为 “一六得六” 是句新的口诀,并不 “简单”!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75&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四)四、观察口诀,发现规律。1、师:小动物们很开心,你们开心吗?(生:开心 ...

    谁记住这句口诀了?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记住了六七四十二,然后,六八就在四十二上又加了一个 6。

    师:他还会用 “搭梯子” 的方法。给 42 加个 6 就是 48 了。真是个好办法,会思考的孩子,掌声送给他。


    学生多么自然地就生成了这种方法了。

    说明了这种方法离学生的生活并不远。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0&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五)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课 ...

    请学生翻开课本第第 78 页,观看下方的两幅点子图,6×7=6×□+6×□;6×7=6×□+6×□;请学生填空,并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建议改为:结合点子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0&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五)4、师:同学们记口诀的办法可真多!小鸭子也想跟你们交流一种记忆方法。课 ...

    师:那这幅图你看得懂吗?课件出示动态的:6×8=6×□-6×□

    师:仔细看,有变化。(点子图中最后一行 6 隐去了)

    预设:生:啊!

    生:6 乘 8 等于 6 乘 9 减去 6 乘 1。

    师:把你的答案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骄傲地:6 乘 8 等于 6 乘 9 减去 6 乘 1。

    师:他多厉害呀,我们只会从加法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从减法的角度去思考,8 个 6 就等于 9 个 6?

    生齐:减去 1 个 6;

    师:小鸭子传授了加法,大部分同学就只学会了加法,而这位同学却能想到减法,这就叫 “青出于蓝于胜于蓝”,谁也想试试。


    此处的拓展不错,就是不知学生接受起来有没有困难?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1&ptid=1937)
    
    设计说明:1、《分册主编小语》中曾经我们提出这样一条建议:植入文化,渗透思想。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 ...

    最后那个背口诀的环节,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是试讲时看到了孩子们一个个紧闭着双眼,有人用一只手挡着自己的眼睛,有人用两只手牢牢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时,我觉得这个环节一定要要上。这是孩子们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记忆方法,那么多技巧以后对自己的一次检查,自己考自己,学生那么认真的态度,那么负责任地盖住自己的眼睛,值得老师为他们喝彩,值得我花课堂的时间。


    从中能感受到学生在享受这个课堂 ,张老师也在享受这个课堂。

    师生之间真的很融洽。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2&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六)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小游戏:对口诀。师说明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 ...

    小猫: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两个算式吗?

    建议改为: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这句口诀能算出哪个算式吗?

    否则,感觉问题问的不清楚。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2&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六)五、巩固练习,深化记忆。1、小游戏:对口诀。师说明规则:必需是 6 的口诀 ...

    小猫小狗做游戏的设计,的确很有趣。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开心心地进行了练习。

    感受到了 “数学好玩”。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3&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七)4、快乐转盘,抢答比赛。①课件出示转盘,师宣布规则:当按下开始,指针就 ...

    师:你可别小看这轻轻的一移,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 叫转化,把刚才一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了;把一个不好计算的图形,转化成?

    生齐:好计算的了。

    师:请能用转化的思想来想想第三个图形有多少个格子吗?


    可别小看老师的这一句话,也许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数学的种子。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4&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八)六、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师:大家给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

    校长高兴极了,因为我们这一班的同学会学习、会思考,还很细心,这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缺一不可的好品质。


    此处的总结很必要,但层次是否可以再理一下?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0-1217: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786&ptid=1937)
    
    教学设计第四稿 6 的乘法口诀(九)七、反思交流,联系提升 1、大家这节课开心吗?2、静静思考:这节课你学会 ...

    完成第一个作业,你就算是完成作业了,如果还能完成第二个,你就是最棒的了。


    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分层次去布置作业,就太好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7: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3&ptid=1937)
    
    2、师:6 和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气球上的数呢?
    
       师:你能写出这些乘法算式吗?
    
       师:在计算这些乘法算 ...

    是的,这样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能相对完整地让每一个人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这样的时间是值得花的。

    谢谢您的关注!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7: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5&ptid=1937)
    
    在本次设计中,我重点凸显了点子图的作用,并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能让 ...

    是呀,现在觉得以前的设计还是没有落在实处,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编制, 每个人都动手,每个人都发现,每个人都体会这些口诀究竟是怎么来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7: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91&ptid=1937)
    
    仔细观察我们的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肢体语言提示:可以看看等式的左边,也可以看看右边 ...

    是的,谢谢您的提醒。

    李老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不能因为它的简单,明明是没有学过的,却把它当成学生已有的知识了。

    我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要加以改正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8: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2&ptid=1937)
    
    生:二六十二。师:为什么好记?
    
    生:谁都知道,就是 2 个 6 加起来,就是 12 了。
    
    师:
    
    <br />

    是呀,我还一直纳闷学生为什么会说:二六十二,最好记。

    原来如此。

    这是一个疏漏,幸好现在已经发现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8: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4&ptid=1937)
    
    请学生翻开课本第第 78 页,观看下方的两幅点子图,6×7=6×□+6×□;6×7=6×□+6×□;请学生填空,并给 ...

    感谢,这个建议非常好。

    这样的提问更有针对性了。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8: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7&ptid=1937)
    
    小猫: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两个算式吗?
    
    建议改为: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这句口诀能算出哪个算式吗 ...

    小猫: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两个算式吗?

    建议改为:我出一句口诀,你能说出这句口诀能算出哪个算式吗?

    否则,感觉问题问的不清楚。


    接受您的建议,就算是小动物的话,也应该是严谨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8: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5&ptid=1937)
    
    完成第一个作业,你就算是完成作业了,如果还能完成第二个,你就是最棒的了。
    
    <br />
    
    
    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 ...

    是呀,课标里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应该得到不同的发展。

    有些学生天生不善表达,如果强求他们给家长讲自己记忆的方法,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而对于别外一些学生,能够给家长讲一讲自己的表现,自己的办法,则是件很骄傲、很自豪的事情。

    背过口诀是必需的,如果能讲讲自己的办法,就更好了,但不强求。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江春水向东流发表于2013-10-1418: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15&ptid=1937)
    
    师:那这幅图你看得懂吗?课件出示动态的:6×8=6×□-6×□
    
    师:仔细看,有变化。(点子图中最后一行 6 隐 ...

    根据课堂实践,我觉得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必竟点子图形象直观,再加了动态的消失,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减法,这对于他们能打开思路应该是很好的。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学生研究要透;

    教材把握要准;

    设计思路要巧;

    学习过程要实;

    课堂调控要活;

    教学效果要好;

    钱老师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就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一次比赛,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钱老师的点评,让我觉得许多地方都豁然开朗了。

    这两天读了几篇文章,对自己的课又了些新的想法。

    一个 “大问题” 引领一节课。

    大问题是指文本研读过程中,经教师概括、提炼的,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重要提问,它能切中要害,突出重点,求得集中、高效。大问题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焕发新的魅力。

    在这节课上,我是否也可以设计一个大问题:6 的口诀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能否用这样的一个问题去引领全课呢?

    这节课适合设计这样的问题吗?

    大问题让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往我们总是因为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而不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总是试图将知识掰得细细的,用事先设计好的 “精妙” 问题,引导学生一环一环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牵着学生走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对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学习价值的帮助不大。


    李晓丽
    李晓丽11年前

    语言简洁,很有数学老师的味道,如此干净的课堂语言正是我们才踏入教师岗位的新老师改学的。最令我受益的还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清楚自己这样设计的意图,并思考能否到达这个目标。杨铠老师设计中展现了这些东西,也是值得我在稿子中跟进的。

    李晓丽
    李晓丽11年前

    语言简洁,很有数学老师的味道,如此干净的课堂语言正是我们才踏入教师岗位的新老师改学的。最令我受益的还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清楚自己这样设计的意图,并思考能否到达这个目标。多种形式的记忆方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了欣课标的理念。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李晓丽发表于2013-10-2116: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944&ptid=1937)
    
    语言简洁,很有数学老师的味道,如此干净的课堂语言正是我们才踏入教师岗位的新老师改学的。最令我受益的还 ...

    谢谢李老师的评价。

    语言简洁是我追求的目标,但我做的还很不到位,需要更多的磨炼与努力。

    心中有目标,设计才会有方向。

    不同的记忆方法适合于不同的人,给学生多一份选择,学生可能就会给我们多一份惊喜。

    谢谢您的指导,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张银芳
    张银芳11年前

    张老师的设计太精彩了,尤其是这种 “痛并快乐着” 的心态让我感动,也值得我学习。请问张老师修改后的课件在哪?我想看一下。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张银芳发表于2013-10-2922: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061&ptid=1937)
    
    张老师的设计太精彩了,尤其是这种 “痛并快乐着” 的心态让我感动,也值得我学习。请问张老师修改后的课件在 ...

    感谢张老师的评价。修改后的课件有些大,不好上传,请您告诉我您的邮箱,我可以用 “超大附件” 给您发到邮箱里。

    张银芳
    张银芳11年前

    谢谢张老师。我的邮箱号是:798665328@qq.com

    柠檬李
    柠檬李11年前

    张静老师,请问有没第 4 次的课件吗?太精彩啦,想参考。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柠檬李发表于2013-11-614: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177&ptid=1937)
    
    张静老师,请问有没第 4 次的课件吗?太精彩啦,想参考。

    谢谢李老师的评价。

    课件有的,请告诉我您的邮箱,我给您发过去。

    柠檬李
    柠檬李11年前
    [陕西高新五小发表于2013-11-715: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215&ptid=1937)
    
    谢谢李老师的评价。
    
    课件有的,请告诉我您的邮箱,我给您发过去。

    30907736@ qq.com

    柠檬李
    柠檬李11年前
    [柠檬李发表于2013-11-815: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227&ptid=1937)
    
    30907736@[](https://bbs.xsj21.com/member/) qq.com

    30907736@ qq.com

    若水z
    若水z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若水 z 于 2013-11-24 19:52 编辑


    张老师您好:可以给我发一份课件吗?我的邮箱是 [836592138@qq.com. 谢谢!](https://bbs.xsj21.com/member/qq.com](836592138@qq.com). 谢谢!)

    陕西高新五小
    陕西高新五小11年前

    20131212 的教学随笔

    今天我讲授的是四年级上册第 87 页的《温度》。

    这节课利用温度的情境使学生了解了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在练习环节,第二题的最后一道小题是让学生比较 4 个城市的温度,把它们从高到低排列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因为这节课学生的体验比较充分、到位,所以这道题学生在做的时候比较顺利,两个班几乎没有人出错。学生汇报了他们的成果,我也把 5℃>0℃>-2℃>-8℃板书在了黑板上,并指导学生读了两遍,我觉得这道题的处理已经很圆满了,似乎已经不需要学生再去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了,做都做对了,难道想还会出什么问题。但是,我又觉得,既然书上有这个问题,这个环节不处理,好像也不好,所以还是把 “你是怎么比的?” 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有想到学生给了我极大的惊喜。陈睿琳说:“我比的时候是先分类的,先找正数,再找 0,最后找负数,正数一定比 0 和负数都大。” 赵庭锐说:“我再给他补充一下,先找正数,正数大的就最大,再找负数,负数大的反而小。” 我觉得自己都惊呆了,学生说的太好了,本来只是想说这道题,没有想到他们把正负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都总结出来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带着学生给他们热烈鼓掌。邵明昊又站起来说:“我想到画一条横线,把正数都写在横线上,把负数都写在横线下,这样比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了。” 商培垚说:“我有不同的方法。我觉得比较温度的时候,最好画一个温度计,把这些温度都标上,如果要从高往低排,就从上往下写,如果要从低往高排,就从下往上写。”“商培垚多会思考呀!” 我还没有称赞完,孙琰就站起来了:“商培垚的这种方法虽然清楚,但是画起来太麻烦了,我觉得画一条竖线,把 0 标在中间,像温度计一样,正数向上写,负数向下写,这样又清楚又方便。” 是呵,孩子们说得多好呀!数形结合,由繁到易。由一个具体的问题,抽象了出了数轴的雏形,真是太好了。我相机板书了孩子们的想法,并告诉他们,如果把孙琰想到的这条线放平了,再加了一个小小的箭头,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 “数轴”。

    我的感悟:相信教材,一次放手,获益良多。

    120450707
    1204507076年前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思想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向老师学习

    大庆林甸贺菲
    大庆林甸贺菲6年前
     有多少张贴画(三)

    设计思路:

    1、 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编制口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意义,怎样编制乘法口诀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我创设了 “有多少苹果” 的问题情境,用小鸭子和苹果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正向迁移,主动探索 6 的乘法口诀,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 借助小棒、小正方体、点子图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

    借助直观学具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编制口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小棒(6 个一组)、小正方体(6 个一条)、点子图等直观模型,让学生在 “数” 或 “加” 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通过对学具的摆放或对点子图的操作或观察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 6 个 6、7 个 6…… 转化成已学的知识。

    3、 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间的规律。

    为了降低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在本课我设计了许多引导性的问题,如:“仔细观察 6 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为什么?”“哪句口诀最难记?谁记住了,你是怎么记住的?”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乘法口诀。再通过小鸭子记口诀的好方法,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去记忆口诀,再通过点子图这种直观模型,让学生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去记忆、理解新的口诀。

    4、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口诀,我设计多种练习,从刚开始的对口令,到算一算、填一填,通过数线的形式巩固 6 的乘法口诀,再通过为小鸭子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去解决实际问题。此时,经过了 30 分钟左右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疲劳了,小鸭子带着大家进入了小屋,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一些可爱的苹果图片,稍作休息后,再进行 “数格子” 的练习,引导学生用灵活的算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加深理解 6 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些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下基础。

    李健818
    李健8185年前

    张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中把 6 的乘法口诀教给孩子,并让孩子自然应用,水到渠成,很具科学性,实效性。

    温暖768
    温暖7685年前

    张老师课的设计细腻精当,突出了对六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和应用,非常好但是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本节课几处评价的运用,突出了对动脑筋思考,细致观察的引导,这在小学地段数学课中非常必要。值得学习,谢谢!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6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6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4:28 · PVG 22:28 · LAX 07:28 · JFK 10:2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