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杨贺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2下 《课桌有多长》

  •  
  •  
    杨贺 · 3年前 · 32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88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长春农安基地的杨贺老师,很荣幸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活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和我们团队的臧洪生、臧海艳、李晶三位老师一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结合《课桌有多长》这节课,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 “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实施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实践。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位老师的点评,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们取得优异成绩!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02747

    活动主题解读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02898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02765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17416

    教案一稿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03167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17428

    教学前测试卷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17452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22246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22249

    教案三稿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22251

    【三 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22253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22413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45#r_122250

    课堂实录视频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MzMTQy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3.dscreenshot

    324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479 条回复   2021-09-17 19:56:25 +08:00
    杨贺
    杨贺3年前

    选课思考:

    张丹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对于测量内容提到:一、在具体情境中,注重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二、经历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体会量的意义。三、借助熟悉的事物体会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四、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的经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选择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经验,逐步加深对量的感悟力。

    通过张丹教授对量感的阐述,结合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我们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一课。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本课的内容,尝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

    18744132410
    187441324103年前

    @杨贺 杨老师这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 1 厘米的长度,经历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了统一度量的重要性,建立了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杨贺
    杨贺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 是指学生通过感知觉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杨贺
    杨贺3年前

    教案一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学科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51~52 页)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 2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已经知道尺子可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桌、铅笔、图钉、小棒、尺子等多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 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由此引出课题 “课桌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2. 那么你知道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测量课桌的长度

    1. 小组活动:怎样测量你的课桌的长度?试着量一量。(活动要求:同学们可以选用拃、铅笔 、文具盒等测量工具分组进行测量)

    学生选用测量工具分组测量。

    2. 学生汇报。(6 拃长、4 支铅笔长、3 个文具盒长……)

    3. 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后得出的数据却不同呢?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预设: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4. 引出测量工具 —— 尺子。

    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 —— 尺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多种测量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量的表象”。】

    活动二:认识尺子和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 认识尺子。

    (1)观察尺子,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2)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 cm 来表示厘米。(板书:厘米:cm)

    2. 认识 1 厘米。

    (1)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 0 到刻度 1 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2)和同桌交流并讨论:尺子上从刻度 0 到刻度 1 是 1 厘米。

    (3)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 1 厘米,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4)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发现新知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三:动手操作,构建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1. 感知 1 厘米。

    (1)我们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那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吗?(学生试着比划)

    (2)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图钉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图钉,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图钉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记住 1 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3)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4)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那你对 1 厘米有什么感受呢?

    总结:短短的。(板书:1 厘米  较短)

    【设计意图:“量感” 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 1 厘米?(提示:比如说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中去找。)(学生找,汇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我们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的长度是 1 厘米,那么从 0 刻度到刻度 2 的长度是多少?你能找到 3 厘米吗?能快速找到 4 厘米吗?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方法 1:两个数字之间是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 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测量长度:尺子还有一个作用 —— 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1. 请你拿出手中的小棒量一量它的长度是多少?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有四只小熊也迫不及待地想量铅笔了,想一想,它们这样量对吗?(课件出示图,学生观察)

    图 1: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

    图 2:规范。

    图 3:从刻度 1 开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图 4: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但从 1 到 6 一共有 5 个格,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5 厘米。

    3. 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这条线有多长,说一说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会了测量,你们会画线吗?请你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说一说画线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课本第 52 页第 3 题,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2. 课本第 52 页第 5 题,想一想,怎样用下面的 “断尺子” 画出一条长 6 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第一题判断各块精美的石头的长度各是几厘米,既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度量的知识。第二题属于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两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吗?还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了呢?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长度单位:厘米 cm

    1 厘米    较短

    宋玲玲
    宋玲玲3年前

    @杨贺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 2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杨老师通过测量厘米一发思考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设计全面,让学生在理解厘米概念的同时,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贾莹丽
    贾莹丽3年前

    杨老师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贾莹丽 感谢老师的点评。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所以我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haha宋立晶
    haha宋立晶3年前

    杨老师对量感的把握很好。在 1 厘米这一单位长度的建构上,杨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由谜语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haha宋立晶 感谢老师的点评。1 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丰富学生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量感体验。

    zhaoyujuan
    zhaoyujuan3年前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zhaoyujuan 感谢老师的点评。是的,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最关键时刻,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量的表象”。

    zhaoyujuan
    zhaoyujuan3年前

    由谜语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zhaoyujuan
    zhaoyujuan3年前

    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两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育才小学任晶晶
    育才小学任晶晶3年前

    杨老师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育才小学任晶晶 感谢您的点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去体验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对 “量” 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许静
    许静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通过四个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许静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琳玲
    王琳玲3年前

    杨老师的课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王琳玲 感谢您的点评。此环节通过将小熊测量方法的错误放大,加深学生的印象,真正学会测量方法,避免以后测量时出现同样的错误。

    lunyulan
    lunyulan3年前

    量感是对量的感知,是对量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量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渗透的重点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度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非常关键的。杨老师的教学对学生量感的体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非常好。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lunyulan 感谢您的点评。同意您的观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于量的把握还不是十分的准确,所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慢慢帮助学生培养量感。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由谜语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牵手
    牵手3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多种测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牵手 感谢您的点评。我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在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构建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相信自己 感谢您的点评。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参与: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比划 1 厘米的长度,找出 1 厘米长的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 “充分感知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嘟嘟
    嘟嘟3年前

    杨老师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嘟嘟 感谢您的点评。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借助生活中日常实际例子,强化学生去感悟。

    凝香
    凝香3年前

    杨老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凝香 感谢您的点评。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谜语等小游戏,所以我设计了以谜语导入新课,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教学内容会继续细化,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ycl12
    ycl123年前

    本课教师运用猜谜语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导入方式新颖,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

    15844163611
    158441636113年前

    该教师由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多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于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知识!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15844163611 感谢您的点评。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谜语等小游戏,所以我设计了以谜语导入新课,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教学内容会继续细化,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高洋2021
    高洋20213年前

    本节教学活动,杨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用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高洋2021 感谢您的点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明确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zhanglijuan12345 感谢您的点评。“感” 应该是在体验中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获得对长度单位的直接感觉,这是发展学生量感的必经途径。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的,期待您的继续关注,谢谢!

    开开
    开开3年前

    杨老师的课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8245741678
    18245741678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 2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鲁佳丽
    鲁佳丽3年前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杨老师通过测量厘米一发思考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设计特别棒。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鲁佳丽 感谢老师的点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了 “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 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 1 厘米的认识过程。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3年前

    杨老师设计的《课桌有多长》这节课,通过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图钉等形式,注重了学生对 1 厘米长度的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厘米,逐步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天地之间 感谢您的点评。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我创设了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的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的长度,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动手在操作中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和长度观念。

    郭锐
    郭锐3年前

    杨老师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李娜
    李娜3年前

    @郭锐 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 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 - 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 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 基础_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 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徐利
    徐利3年前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度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非常关键的。杨老师的教学对学生量感的体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非常好。

    LIJINGxsj
    LIJINGxsj3年前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杨贺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通过小组活动真实测量课桌有多长,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然后展开对直尺的认识,对 1 厘米的认识和感知、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再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15202853892 感谢您的点评。众所周知,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主动获取知识。

    张利英
    张利英3年前

    本节课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15543757577
    155437575773年前

    本节课从 “厘米” 的认识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测量的概念,感知测量中的量感,通过对 1 厘米的认识,感知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能力。

    15543757577
    155437575773年前

    度量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也是为以后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从 1 厘米的长度的认识开始构建新知,在尺子上找,用手比划,找身边的 1 厘米,想象 1 厘米,所有的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感知 1 厘米的量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15543757577 感谢您的评论。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这样有利的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量感、估计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mafang
    mafang3年前

    杨老师能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1652181969
    16521819693年前

    杨老师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 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 - 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 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 基础_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 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1652181969 感谢您的点评。我通过 3 个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抽象的 1 厘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易于理解的实物,也就是关注了 1 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样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为后面进行的长度估计活动奠定了基础。

    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3年前

    量感” 是指学生通过感知觉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irene
    irene3年前

    找生活中的一厘米,比如说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中去找,让学生切身感受一厘米的长度,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irene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在这堂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杨老师对量感的认识和选课的思考非常透彻,也让我对量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学时感知、寻找、量画结合等环节深入认识厘米,培养量感。

    都占华
    都占华3年前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lj
    lj3年前

    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的经验。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选择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经验,逐步加深对量的感悟力。

    15044395050
    150443950503年前

    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的经验。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

    tanghaojie
    tanghaojie3年前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吉林九台李旭
    吉林九台李旭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张彦红
    张彦红3年前

    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杨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 “厘米” 这个单位,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ppx
    ppx3年前

    老师采用猜谜的激趣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抓住了学生的情趣点,不错,但猜谜导入的方式对于学生量感培养视乎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数学味道也有些缺乏,可能直接在学生测量中体会统一单位必要性开开头会更有利于学生量感培养。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教学中杨贺老师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了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了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

    15208219249
    152082192493年前

    本节课从 “厘米” 的认识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测量的概念,感知测量中的量感,通过对 1 厘米的认识,感知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能力。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量感” 是指学生通过感知觉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 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 - 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 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 基础_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通过小组活动真实测量课桌有多长,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然后展开对直尺的认识,对 1 厘米的认识和感知、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再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通过对新世纪微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量感是对量的感知,是对量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量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渗透的重点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度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非常关键的。杨老师的教学对学生量感的体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非常好。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此次课设计了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两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已经知道尺子可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量感” 是指学生通过感知觉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杨老师对量感的把握很好。在 1 厘米这一单位长度的建构上,杨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由谜语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本节教学活动,杨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用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多种测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本节课通过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段的教学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出现的不同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找统一标准,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接受。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杨老师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找生活中的一厘米,比如说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中去找,让学生切身感受一厘米的长度,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

    15981009123
    159810091233年前

    找生活中的一厘米,比如说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中去找,让学生切身感受一厘米的长度,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在认识 “厘米” 单位长度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再让同桌之间讨论,总结尺子上怎么找 1 厘米的长度,初步感知 1 厘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物体进一步感知 1 厘米,深化 1 厘米的表象。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认识完 1 厘米,加大难度,带领学生寻找其它长度,并且会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在画线段时教师故意设计四个错误帮助学生明确画法,避免出错,整个教学设计由浅及深。

    张秋燕
    张秋燕3年前

    量感的培养重在体验,重在操作,教学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成长,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安排,本节课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很大的帮助。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杨老师的课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艳阳高照
    艳阳高照3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教师能把握主题,把 “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实施核心素养” 这一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了:从唤醒学生的元认知到发展学生的认知,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艳阳高照
    艳阳高照3年前

    杨老师能够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不同的测量方法中感知测量后所产生的数量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明确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厘米,这是学生对 “量感” 认知冲突的初步体验。

    杨树林小学于永青
    杨树林小学于永青3年前

    杨老师的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且杨老师对 “量” 把握的很好,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春颖
    王春颖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梁娜娜
    梁娜娜3年前

    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老师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设计全面,让学生在理解厘米概念的同时,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许秀英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许秀英 杨老师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设计全面,让学生在理解厘米概念的同时,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李桂梅 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模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于秀红 通过对新世纪微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量感是对量的感知,是对量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量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渗透的重点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度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非常关键的。杨老师的教学对学生量感的体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非常好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孙士环 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多种测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张柏静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 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 - 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 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 基础_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王立晶 认识完 1 厘米,加大难度,带领学生寻找其它长度,并且会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在画线段时教师故意设计四个错误帮助学生明确画法,避免出错,整个教学设计由浅及深。

    黄晓苹
    黄晓苹3年前

    杨树林乡中心小学 刘海平 教学中杨贺老师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兰心
    兰心3年前

    通过充分的活动,使学生对 “厘米” 形成清晰表象,从而理解 “厘米” 的实际意义,进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小瓶盖
    小瓶盖3年前

    通过充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对 “厘米” 的量化感知,达到培养学生量感的目的。

    13756429744
    137564297443年前

    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透彻、到位,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的引导学生理解量感,形成量感,丰富学生量感体验。

    13756429744
    137564297443年前

    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

    宋新燕
    宋新燕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正式学习测量的起始课,他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无形中就记住了 1 厘米,这也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闲坐桥头
    闲坐桥头3年前

    本节课从 “厘米” 的认识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测量的概念,感知测量中的量感,通过对 1 厘米的认识,感知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能力。

    宋新燕
    宋新燕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正式学习测量的起始课,他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无形中就记住了 1 厘米,这也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闲坐桥头
    闲坐桥头3年前

    杨老师的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且杨老师对 “量” 把握的很好,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鑫鑫范儿
    鑫鑫范儿3年前

    新阳中心小学 范桂莉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教学效果非常好。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这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无形中就记住了 1 厘米,这也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侯海英1051 感谢您的点评与认可。“找一找” 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注重关注了学生对 1 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 1 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亿米阳光
    亿米阳光3年前

    通过判断各块精美的石头的长度各是几厘米,既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度量的知识。再进行拓展,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LIJINGxsj
    LIJINGxsj3年前

    杨老师的课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13659189751
    136591897513年前

    吉林杨贺老师《课桌有多长》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喜好,从课桌谈起,引入数学思考,课桌有多长,直奔主题,导课自然。让学生自己摸索测量课桌的方法,进而引入测量的统一工具尺子。引导适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认识尺子时,从厘米入手,先小后大,最后在到米的认识,层层递进,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学生亲身经历了 1 厘米长短,从而有了表象模型,找 1 厘米的物体已经没有很大问题。在画 6 厘米线段时,设计了断尺,具有挑战性。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指导有意义。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感谢您的点评与认可。本环节我没有采取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喜欢的谜语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冯春波2021
    冯春波20213年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15043189872
    15043189872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杨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在找的过程中就记住了 1 厘米,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了基础,达到了培养学生量感的目的。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建立量感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15043189872
    150431898723年前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量感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15043189872
    15043189872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对量感的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刘肖
    刘肖3年前

    杨老师对 “量” 把握的很好,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老师的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本节课教师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

    艳阳高照
    艳阳高照3年前

    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增强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量” 源于量,在度量知识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动手测量操作活动,通过具体测量体验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量” 源于量,在度量知识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动手测量操作活动,通过具体测量体验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本节课教师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量感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教学效果非常好。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杨老师的课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通过充分的活动,使学生对 “厘米” 形成清晰表象,从而理解 “厘米” 的实际意义,进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增强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

    王淑玲
    王淑玲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对量感的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对量感的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增强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我在教学中,经常有这种体会: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当他们疑惑时,我总想第一时间为他们解决问题,拐杖当的久了,就更不敢放手。杨老师的课让我惊醒,她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效果来的既深刻又真实,教学效果非常棒,我要多学习多实践。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hechunjiao1234 感谢您的点评。整节课的学习,我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13944056114
    13944056114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杨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在找的过程中就记住了 1 厘米,学生初步认识了 1 厘米,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了基础,达到了培养学生量感的目的。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安排学生用测量的方法,积累量的经验,建立量感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13944056114
    139440561143年前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注重对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多感官体验、感受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量感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特征,通过测量出的数表示物体长度这个量,就是借数感建量感的过程。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量的累加过程。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增强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对量感的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lykele
    lykele3年前

    测量有四大要素:被测量(被测的量,不是被测的物体,被测的物体有很多属性,我们专指被测的其中的一个属性。量四声)、单位、测量工具(有的说是测量方法)、测量精度(有的说是测得值或误差)

    lykele
    lykele3年前

    培养量感,常常需要 “估一估” 的活动,“估一估” 一般需要参照物,这里的参照物就相当于单位。它一般不是标准单位,常常是测量者所熟悉的,具有熟悉性和便捷性。

    lykele
    lykele3年前

    单位的四个要求: 熟悉性 —— 容易得到, 便捷性 —— 使用方便, 一致性 —— 稳定不变,(不能用皮筋) 同一性 —— 利于交流。

    lykele
    lykele3年前

    学会学习,学习包括哪些方面?指导又如何指导?我们会发现,就学习来说,它可以包括:阅读、倾听、课前的自学,上课的学习,课后的作业等。慢慢会发现其思考的方式与度量的发展一样的。越来越细致。万事相通。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量感是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长短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就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内心节奏感,内心节奏感实际上就是内心对各种音符时值的敏感度

    18844001399
    18844001399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正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8844001399
    188440013993年前

    教师根据学情设计教学,为了引发孩子本质去思考,通过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实际大小厘米的表象,对量感的生活化的感知下了很大功夫,但还需要教师要再加强量感教学,引导学生进行 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促进学生 “量 感” 的形成。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正真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通过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量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就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内心节奏感,内心节奏感实际上就是内心对各种音符时值的敏感度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课桌有多长》——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猜一猜入课,初步体验 “量” 的标准,建立度量单位模型,学生在经历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对 “厘米” 形成清晰的认知表象。从教学设计来看,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

    绿格子7
    绿格子73年前

    本课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所测量的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并让学生亲身经历多种不同方式的测量、借助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怎样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来体会量的意义。

    谢志虹
    谢志虹3年前

    以学生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建立 cm 的空间概念。

    绿格子7
    绿格子73年前

    教师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来进行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测量课桌长度,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工具来进行测量,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长度模型,使学生对长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董波
    董波3年前

    杨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发现新知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董波
    董波3年前

    量感” 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bwwsyt
    bwwsyt3年前

    杨老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认识厘米量与表象,再实践感知,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suoliwen
    suoliwen3年前

    通过讲授新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量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合作探究, 通过对新世纪微课的了解,我们知道了量感是对量的感知,是对量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量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渗透的重点内容。

    18991049503
    18991049503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8991049503
    189910495033年前

    杨老师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18991049503
    189910495033年前

    本节课通过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段的教学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出现的不同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找统一标准,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接受。

    suoliwen
    suoliwen3年前

    激情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杨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在测量活动中,杨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杨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suoliwen
    suoliwen3年前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 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 1 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通过一系列教学,学生学到了知识。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杨老师结合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对尺子并不陌生,已经知道尺子可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在课堂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郑十一 感谢您的点评、认可。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入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认识体会会更深。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有趣、好玩。让学参与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杨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杨老师通过让学生经历说一说,找一找,认识 1 厘米。明确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感受到自我发现新知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suoliwen
    suoliwen3年前

    首先让学生感知和建立量感。 其次在尺子上找,用手比划,找身边的 1 厘米,想象 1 厘米,所有的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感知 1 厘米的量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在认识一厘米有多长后,杨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suoliwen
    suoliwen3年前

    初步体验 “量” 的标准,建立度量单位模型,学生在经历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对 “厘米” 形成清晰的认知表象。从教学设计来看,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还有对所测量的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更让学生接受。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 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 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杨老师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增强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

    小王老师
    小王老师3年前

    杨老师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杨老师让学生用头脑中的 “1 厘米” 尺子去找找生活中接近 1 厘米的物体,借助熟悉的实物就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记忆。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长度概念的重要方式。把直尺上的 “1 厘米” 提取出来,用手势进行比划,这样的动作既能拉动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帮助辉辩形成概念丰富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13504330789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的设计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的知识,小学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只有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为了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杨老师在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后,有必要让学生去找找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长大约是 1 个长度单位,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估一估并测一测进行检验。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为了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杨老师在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后,有必要让学生去找找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长大约是 1 个长度单位,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估一估并测一测进行检验。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为了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杨老师在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后,有必要让学生去找找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长大约是 1 个长度单位,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估一估并测一测进行检验。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为了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杨老师在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后,有必要让学生去找找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长大约是 1 个长度单位,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估一估并测一测进行检验。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一个谜语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杨老师首先从学生们熟知的直尺入手,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之后用手比划 1 厘米,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再联系生活,找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进一步加深 1 厘米的长度量感,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尺子上的其他长度,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量感,最后将量画结合,从不同的测量情况中归纳总结测量的方法,说说测量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长度量感。课后巩固的两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拓展思维,发展量感。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3年前

    从教学设计来看,杨老师通过关于课桌的谜语引入,激发学生测量课桌的兴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到统一测量单位,体现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还有对所测量的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更让学生接受。由初步体验 “量” 的标准,建立度量单位模型,到学生在经历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对 “厘米” 形成清晰的认知表象。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3年前

    在《课桌有多长》一课,杨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及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值得老师们学习。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 “厘米的认识” 作为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所以教学设计中动手操作尺子的过程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正式学习测量的起始课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 1 厘米,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脑海中不断出现 1 厘米的表象,从而无形中就记住了 1 厘米,这也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的基础,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杨老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操作环节:找一找生活中的一厘米 - 找一找尺子上的一厘米,从生活实际到教材本身,环环相扣而又密不可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MM~
    MM~3年前

    杨老师用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课桌,能切身体会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体验 1 厘米,发现 1 厘米,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3年前

    在《课桌有多长》一课,杨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量感升温。

    569652714@qq.com
    569652714@qq.com3年前

    “测量”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虽然对尺子早有接触,但如何正确的实际测量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杨老师在课堂上设置多种活动,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总结,让学生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本节课学习定量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重要基础。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在探索学习方式中发展量感。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加深对测量单位的理解。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测量活动,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形成量感意识。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根据小学生猎奇又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是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让学生在观察、整理、思考、交流、操作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交流,动手操作的综合能力。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用不同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而不是牵着走;鼓励他们不是强迫他们;给他们点明解决疑难问题的 “决窍”,但不把现实的事实告诉他。

    renfei11
    renfei113年前

    杨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打开智慧的思维大门,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sj
    xsj3年前

    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学生的度量意识,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以及如何记录都有一定掌握,在头脑中建立最初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并形成有关厘米的量感,为后续长度单位的学习奠定基础。

    任飞
    任飞3年前

    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要,选取学生熟知事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xsj
    xsj3年前

    杨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长度,发现不同小组之间测量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建立 1 厘米表象,并能对生活中常见事物进行估测,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xsj
    xsj3年前

    杨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课桌长度,发现不同小组之间测量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建立 1 厘米表象,并能对生活中常见事物进行估测,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xsj
    xsj3年前

    杨老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学情,设置了多种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 1 厘米的长度,形成厘米的量感初步感知,以及采用多种表征方式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到、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的程度,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量感。

    任飞
    任飞3年前

    杨老师感受测量的方法,诱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对于进一步学习新知起着强大的推力。

    13756990959
    137569909593年前

    从教学设计来看,杨老师对量感的理解透彻。还有对所测量的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更让学生接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任飞
    任飞3年前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3756990959
    137569909593年前

    课后巩固的两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拓展思维,发展量感。

    13756990959
    137569909593年前

    学生无形中就记住了 1 厘米,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的基础,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任飞
    任飞3年前

    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时,让学生进行深层思维,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认知和情感的平衡状态。

    xsj
    xsj3年前

    杨老师以谜语形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课桌有多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根据不同小组选取参照标准不同,从而引出统一测量工具 —— 尺子,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量的表象”。

    13756990959
    137569909593年前

    杨老师从尺子上的 1 厘米到生活中的 1 厘米,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13756990959
    137569909593年前

    杨老师让学生去找找自己周围有哪些物体长大约是 1 个长度单位,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估一估并测一测进行检验。

    任飞
    任飞3年前

    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和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由被动的 “要我学” 转变为 “我要学”。

    任飞
    任飞3年前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感受我们身边的数学知识。

    任飞
    任飞3年前

    能使学生在总结中 “其兴也勃、其思也兴、其收也赢”,丰富并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任飞
    任飞3年前

    使学生知识得以概括、深化;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让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和谐完美。正所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要 “锦上添花”,更要 “余味无穷”。

    任飞
    任飞3年前

    建立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解决问题是为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通过思、说、量等进而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结果不一样,不方便交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同时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办法去测量。

    xsj
    xsj3年前

    杨老师通过最初的建立的 1 厘米表象,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感知,在尺子上找,用手比划,通过实际事物从而抽象出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hyq18200151715
    hyq18200151715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探索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心有阳光
    心有阳光3年前

    杨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认,找,量等多角度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建立厘米量感,再借助非 0 起点尺子的灵活应用,让学生的量感从一到多进一步生长。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本节课的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 引入新课的学习。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杨老师以猜谜游戏开启课堂,抓住学生阶段发展特征,能够尽快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给予学生从教室取材,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小组在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通过实际操作真实感知不同测量工具测得的测量结果,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出 “统一测量标准” 的重要性,学生也从操作中明白了测量工具在生活中重要性,从而将数学和生活进行链接。

    abuer
    abuer3年前

    本节课通过活动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 1 厘米的理解,从而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刘立香
    刘立香3年前

    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杨老师通过测量厘米一发思考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设计全面,让学生在理解厘米概念的同时,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刘立香
    刘立香3年前

    杨老师通过让学生经历说一说,找一找,认识 1 厘米。明确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感受到自我发现新知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刘立香
    刘立香3年前

    杨老师以猜谜游戏开启课堂,抓住学生阶段发展特征,能够尽快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给予学生从教室取材,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小组在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通过实际操作真实感知不同测量工具测得的测量结果,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出 “统一测量标准” 的重要性,学生也从操作中明白了测量工具在生活中重要性,从而将数学和生活进行链接。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刘立香 感谢您的点评。在本节课中我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我选择的教具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应用于生活。

    刘立香
    刘立香3年前

    杨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认,找,量等多角度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建立厘米量感,再借助非 0 起点尺子的灵活应用,让学生的量感从一到多进一步生长。

    刘立香
    刘立香3年前

    学生无形中就记住了 1 厘米,为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打下的基础,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lilyzhang1107
    lilyzhang11073年前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在这节精彩的课例中,我最欣赏从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到统一长度单位厘米的过程,非常生动,让我印象深刻。

    15981004487
    15981004487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5981004487
    159810044873年前

    杨老师通过测量厘米一发思考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设计全面,让学生在理解厘米概念的同时,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15981004487
    15981004487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有趣、好玩。让学参与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杨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

    15981004487
    159810044873年前

    在测量活动中,杨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杨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15981004487
    159810044873年前

    本节课通过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段的教学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出现的不同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找统一标准,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接受。

    崔迪
    崔迪3年前

    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量感不可传授,只可通过亲身实践操作,这一点在本节课体现突出。

    MM~
    MM~3年前

    杨老师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曹丹丹
    曹丹丹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shd刘洋
    shd刘洋3年前

    杨老师的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课堂上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从谜语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产生认知冲突,自然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课堂中学生小组活动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不断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解。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这位老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何为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杨老师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培养量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估测能力。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刘伟华 感谢您的点评。培养学生估计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本节课我让学生估计猜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使猜测与实际测量互相配合,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杨老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生活问题 “课桌有多长” 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体会数量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多种测量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量的表象”。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杨老师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杨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和其它厘米及其规律。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 “厘米” 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不仅稳固了估测意识,更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巩固练习量石头的长度杨老师设计最基础的巩固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技能。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拓展提高题凸显长度单位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以此促进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更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重点,而且让学生感知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一段学习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深入学习的起点。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重点,而且让学生感知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一段学习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深入学习的起点。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重点,而且让学生感知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一段学习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深入学习的起点。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这节课是建立 1 厘米的量感,这位老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量课桌,产生矛盾,同学们的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测量单位厘米,尺子。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有通过实际操作,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一步一步深入,先认识 1 厘米有多长的物体,再想想,说一说 1 厘米的长度,再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建立量感,也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

    姚佳
    姚佳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发展量感。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姚佳
    姚佳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发展量感。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22018219780913092X
    22018219780913092X3年前

    这位老师最后通过量画,提升量感。学习测量。我觉得这位老师每一步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由浅到深,过渡自然,能逐步建立学生的量感。

    孙妍111
    孙妍1113年前

    在认识 1 厘米时,杨老师先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再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展学生的量感。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孙妍111
    孙妍1113年前

    杨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听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孙妍111
    孙妍1113年前

    杨老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孙妍111
    孙妍1113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孙妍111
    孙妍1113年前

    课堂通过多个教学环节和板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 “厘米” 的表象,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引向最近发展区,优化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测量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感量中发展量感。

    孙妍111
    孙妍1113年前

    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又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 “做中学” 让学生建立丰富的数学表征,构建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一个好的情境,评判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唤起兴趣、激活认知、产生冲突、激发创造。那好的情境从哪里来?它来自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来自教师对班级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充分了解;来自让学生先行的课堂预习活动的反馈;来自对学生想法的倾听、感知和捕捉;来自教学实践、反思所生成的教学智慧…… 基于此,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成功的,它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以探索 “课桌有多长” 作为驱动任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测量需求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课堂氛围顿时变得很活跃。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是教师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度量单位是几何度量中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祖先的伟大发明,也是前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是关键,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的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因此,在测量体验中带领学生回溯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创造” 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是指导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佳方法。根据测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学情,在正式学习 “统一单位度量” 之前,教师设计了运用 “自选工具测量课桌长度” 这一环节,即自选单位测量,目的就是引发冲突,进而让学生感受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二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尺子已经很熟悉,他们常在手工课上用尺子画直线,还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可以用尺子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课堂上需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去感知,从而建立表象。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核心问题 “1 厘米有多长?” 引领学生层层开展探究体验活动,深入理解 “厘米” 这个概念,逐步实现长度单位由动作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找 “几厘米” 的体验,不仅拓宽了学生对 “厘米” 这个度量单位的理解,还实现了长度单位由动作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体验中积累下的经验,能促进学生估测意识的形成和估测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大有益处。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核心问题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不是 “强制引领”,而是以 “问题串” 的形式,即引导学生为解决核心问题而自主生成一系列的子问题,以不断地 “问题 — 思考 — 分享” 循环往复的形式使探究活动层层开展,使思维得以不断地拓展、深入。在探究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充分发表见解,引发思维碰撞,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5756305072
    157563050723年前

    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学的终点,我们还应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让学生学习思维的方法,特别是质疑和批判性的思维。对核心问题的适度拓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新知,并引发深入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任务,恰当的变式和拓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更有助于建模。

    大岭
    大岭3年前

    学生经历尺的生成过程,知道自己手中的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成为测量工具的,对尺的认识清晰起来,对尺的价值明朗起来。学生不但在尺上找到了 1 厘米,还找到了几厘米,为后面进行物体的测量做好充分的准备。

    王芳
    王芳3年前

    度量是现实的需要,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组测量,学生们选择不同的度量工具来度量,老师提问并引发讨论,桌子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的数据却不相册,引起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王芳
    王芳3年前

    此设计中的教学活动遵循发展量感的规律,发展量感的两条途径。一是测量长度的实践活动,二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培养量感的两条内容。一是对度量单位的量感,二是对单位累加量的量感。

    王芳
    王芳3年前

    在认识尺子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里预设学生说到长短不同的线,老师归纳小结是刻度线,有数字也就是刻度,还有字母 cm 或厘米,引出长度单位,这里还可以加入 0 刻度线,表示开始,为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积累一定的经验。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杨老师由谜语导入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认识尺子开始,先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经历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体会量的意义,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并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体会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整个过程中注重对所测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选择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再次学习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因为厘米是学生第一次规范认识并学习的长度单位,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杨老师结合儿童的已有认知经验,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后,帮助孩子们在头脑中建立 1cm 的长度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和清晰的表象,并以不断以 “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使探究活动层层开展,使思维得以不断地向纵深处发展,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杨老师以猜谜语:“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 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由此引出课题 “课桌有多长”。导入新颖,吸引了学生,激发学习趣。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量感” 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杨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杨老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其它厘米即找到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伟华
    刘伟华3年前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18745961975
    187459619753年前

    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心重,杨老师通过谜语导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布置的活动任务明确、清晰,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明晰、深化认识, 形成了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清晰的表象。

    18745961975
    187459619753年前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教学活动安排合理,本课量感的建立主要让学生体会 1cm 到底有多长,通过在尺子上找、在身体上找、在学习用品中找等等,找到后在实际验证,很好的建立了 1cm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度量意识,建立了良好的量感。

    18745961975
    187459619753年前

    本课认识 1 厘米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的基础,也是今后估测物体有多长的重要知识基础。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合理,利用多种方式丰富了学生对 1cm 的感悟,对 1 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了 1cm 的表象。

    18745961975
    187459619753年前

    本课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通过设置测量课桌有多长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了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建立了 1cm 的表象,让学生对 1cm 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量感。

    刘亚男
    刘亚男3年前

    本课信息情境丰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不低,教师设计时立足教材,创设猜谜语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充分交思考、交流,在对每一个具体任务的解读、分享中,学生生长了量感。

    刘亚男
    刘亚男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 “厘米” 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史宁中教授今年 6 月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订解读》的讲座中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他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其中数学眼光对应数学抽象,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对应逻辑推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对应数学模型,体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而今年也将量感作为核心素养关键词写进了课程标准,并将其划分为数学眼光一类,作为了学生以数学的视角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基本素养。​说明量感的培育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点。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可见,本课把握了从量到量的发展过程。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本课关注了单位量的充分体验活动。以直尺为型,建立 1 厘米表征,再以以生活为源,建构 1 厘米模型。让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捏一捏、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中体验单位量,发展量感。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对于这节课是先出示直尺再认识厘米还是先认识厘米再出示直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想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呈现,都应该基于孩子的学习水平和元认知的发展,如果能够在常规的学习模块之下加入文化因素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测量与长度发展的历程。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认为像数学这样的科学类课程是需要学生经历学科思想路线和探究体验的价值性知识。该课是否在某些环节需要让学生去体验和探究价值性知识呢?

    229005197208101920
    2290051972081019203年前

    杨老师的课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引起学生对 “厘米” 量感建立的兴趣。她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我非常喜欢杨老师 “活动三:动手操作,构建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的设计,有利用图钉精确的操作来确定 1 厘米的长度,还有闭上眼睛的想象,让学生多重感官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量感,单位量感的建立,是学生后续对长度量感的基础。所以杨老师的设计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好基础。后续的直尺使用方法的教学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229005197208101920
    2290051972081019203年前

    二年级学生对尺子很熟悉,他们常在手工课上用尺子画直线,还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可以用尺子测量长度。但 1 厘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课堂上杨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厘米表象。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层层开展探究体验活动,深入理解 “厘米” 这个概念,逐步实现长度单位由动作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建立厘米量感。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通过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次活动的设计层层递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 猜谜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现,建立 1 厘米模型;实践应用固化模型;总结归纳,提升经验。整体结构完整,有助于积累活动经验,发展量感。

    229005197208101920
    2290051972081019203年前

    本节课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初步体验中建立了厘米的模型,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 “厘米” 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不仅稳固了估测意识,更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229005197208101920
    2290051972081019203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厘米概念的理解。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实践中体验积累量感。

    229005197208101920
    2290051972081019203年前

    杨老师的课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选择适用教具、学具运用于教学中,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发展量感。

    liutong
    liutong3年前

    有通过实际操作,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一步一步深入,先认识 1 厘米有多长的物体,再想想,说一说 1 厘米的长度,再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建立量感,也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

    刘亚男
    刘亚男3年前

    《课桌有多长》这一课充分体会度量的本质。在创设情境的驱动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形成类比、自主迁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实践告诉我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是提高有效学习的很好手段。

    鄂玉俊
    鄂玉俊3年前

    杨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刘亚男
    刘亚男3年前

    杨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而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鄂玉俊
    鄂玉俊3年前

    杨老师追问同学们怎样量书桌的长度,学生有的用手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为什么他们两的不一样呢?顺其自然的要统一标准,即用长度单位 --- 厘米进行测量。

    王丹北师大
    王丹北师大3年前

    杨老师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cm、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加深对 1cm 长度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亚男
    刘亚男3年前

    学生经历了 “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中,老师通过设问、追问、反问,让学生将思维聚焦到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本质上来,逐步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感悟度量的本质 —— 看被度量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229005197208101920
    2290051972081019203年前

    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杨老师通过调动学生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建立厘米的量感,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王丹北师大
    王丹北师大3年前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建立厘米的表象,积累足够的测量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丹北师大
    王丹北师大3年前

    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新知。

    王丹北师大
    王丹北师大3年前

    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它最能体现测量的本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加以利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尺子的测量,在尺子上人、读整厘米等体会测量的本质,同时让学生估计生活中较短物体,让学生利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去实际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张益萍
    张益萍3年前

    杨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充分发展学生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3年前

    不同版本教材分析

    15534364866
    155343648663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去获得数学知识,积累量感,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小梅
    李小梅3年前

    本节课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5582087256
    155820872563年前

    杨老师从测量课桌的长度,结果不同,引出有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 尺子。接着认识尺子,认识厘米,从而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寻找 1 厘米,加深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积累学生对量的感受。量化结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量感除法,真得是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学习。

    17790036948
    177900369483年前

    《课桌有多长》这节课,杨老师用谜语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经历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体会量的意义,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并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体会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选择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经验,培养量感。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在新授过程中,活动一设计指定的物品让学生进行测量,让学生体会测量的工具是多样的,也为接下来的结果汇报做铺垫,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物体有不同的测量数据,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本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并且能用厘米进行测量,而尺子是将厘米刻画在物品上的测量工具,测量的本质还是用 “厘米” 来量,只不过是将 1 个 1 个的厘米刻画在尺子上测量时更加方便,因此我在思考,统一的测量标准应该指 " 厘米 ",而尺子是个载体。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活动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1 厘米的知识,学生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活动三致力于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让学生先进行比划,可以调研到学生对 1 厘米的已有认知,以便调整教学。也与后期的正确的 1 厘米的长度进行对比,调整认知,在调整中完善 1 厘米的表象,培养量感。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活动三中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感知 1 厘米,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使用 1 厘米的图钉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活动三是否可以用其他的长度 1 厘米的物体进行替换。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 1 厘米,体现出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抽象出来,有回归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活动三的第三个环节在认识、感知、建立 1 厘米表象的基础上,认识几厘米。整个环节是否可以通过一个大问题进行驱动,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分享。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先量后画,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断尺测量的练习囊括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能起到很好的课堂评价作用。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在量感的培养上,估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否能在本节课中融入估测,培养量感。

    彩色心情521
    彩色心情521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了在探究课桌有多长的情境中理解量,在操作体验中感知量,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本课利用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形成鲜活的表现,充分感知了 “1 厘米有多长”,加深了对一厘米的直观体验。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王芳
    王芳3年前

    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得出的数据却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课标》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 应包括 “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 等。新课程改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途径,变暗示性复习铺垫 “迁移” 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王芳
    王芳3年前

    同样的课桌却测量的结果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王芳
    王芳3年前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课标》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 应包括 “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 等。新课程改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途径,变暗示性复习铺垫 “迁移” 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这个班级水平的教学活动。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 不暗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在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liaonan1104035
    liaonan11040353年前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13643584329
    13643584329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动脑动尝试测量课桌有多长,学生想到了不少的方法,有了不同结果的对比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实实在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测量意识,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3643584329
    13643584329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看到了杨老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量、比、画、描等,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认识尺子,认识度量单位 1 厘米,让度量的标准内化于心。

    孙玉婷
    孙玉婷3年前

    杨老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注意力,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课桌有多长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孙玉婷
    孙玉婷3年前

    杨老师本节课让学生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使学生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孙玉婷
    孙玉婷3年前

    如果有学生的学情前测和数据分析,采用素养评价导向进行课时的设计,是否能使得量感有很好的精准体现?

    孙玉婷
    孙玉婷3年前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基于预期的结果和课后的评价单来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本节课认识掌握: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到底有多长?怎么用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这样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是否更高。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了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 这一数学思想,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杨老师从谜语导入新课,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很快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测量活动、汇报结果、认识尺子和厘米等环节,都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厘米这个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了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 这一数学思想,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杨老师从谜语导入新课,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很快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测量活动、汇报结果、认识尺子和厘米等环节,都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厘米这个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非常喜欢杨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谜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老师那里了。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时,如何进行分组的,在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合作能力有限,如果要分组,组内就应该有分工,没有分工的话,则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事情做的情况,个人一点点看法。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学生在经历了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了课桌的长度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这就很好地为统一度量单位做好了铺垫,严格来说本节课的重点这才开始。杨老师设计了学生自已动手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的环节,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在形成表象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出 1 厘米有多长,来加深学生的感知,这些设计都非常好。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在找出生活中的 1 厘米时,杨老师提醒学生可以从身体的某些部分或者是学习用品中去找,为学生大概指明了方向,不至于学生无从下手。学生是很聪明的,只有稍微给出一点点提示,他们的思维立即就会发散。这个环节,还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后,以后在做练习题时,关于 1 厘米的长度,他们会不自觉地看向自己的手指。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感知后,再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其实就是让学生感知单位量的类加。教会了学生如何在尺子上找出相应的厘米数。杨老师接下来又设计了测量活动,学生认识了 1 厘米和尺子,如何用尺子进行测量,也是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一。杨老师通过四只小熊错误的测量方法,来提醒学生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个设计也很巧妙。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杨老师的《课桌有多长》是量与计量的学习,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对培养 “量感” 的作用;重视学生经历标准单位形成过程的活动设计;重视估测对 “量感” 培养的价值。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杨老师巧妙利用《课桌有多长》培养学生量感。“量感” 在数学上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是指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杨老师巧妙利用《课桌有多长》培养学生量感。“量感” 在数学上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是指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量感” 在数学上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是指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地去探究和发现,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量感,感受数学量感的意义与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实现长度量感的实践价值。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本课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俗话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知识就相当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必须足够了解他的工具,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让学生了解体会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长度,整节课都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着数学量感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对于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中的 “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中 “量” 的 “量感”。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对于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中的 “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中 “量” 的 “量感”。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对于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中的 “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中 “量” 的 “量感”。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杨老师的设计充分的体现了 “量感”,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透过数看到 “量”,着眼于从问题中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问题,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量感。为全方面的学好数学知识打基础。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深入探讨;杨老师选择了良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章节数学知识的把握。

    天天183
    天天1833年前

    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尺子上找,用手比划,找身边的 1 厘米,想象 1 厘米,既能帮助学生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又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13166852646
    131668526463年前

    对于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处理问题中的 “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中 “量” 的 “量感”。学生在经历了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了课桌的长度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这就很好地为统一度量单位做好了铺垫,严格来说本节课的重点这才开始。杨老师设计了学生自已动手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的环节,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在形成表象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出 1 厘米有多长,来加深学生的感知,这些设计都非常好。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本节课充分渗透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和特殊能力,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天天183
    天天1833年前

    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在开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测量活动在真实发生,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董桂微
    董桂微3年前

    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刻不容缓。小学数学中的度量单位是必修内容,也是重要内容。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们量化物品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几何上的度量单位,或是生活中的时间单位,质量单位等,都是常见的度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禁要让学生认识到 " 度量单位 " 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关知识.

    13166852646
    131668526463年前

    杨老师巧妙利用《课桌有多长》培养学生量感。“量感” 在数学上是指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是指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

    李卓
    李卓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

    杨贺
    杨贺3年前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

    苏教版:

    人教版:

    北师大版:

    苏教版:

    1. 分别用拃、铅笔盒、数学书作为测量标准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得出的不同的数据的对比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知道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并会用两根手指比划出 1 厘米大约有多长。

    3. 找生活中的 1 厘米,举例说明:食指宽、田字格一边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4. 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5. 量一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6. 学会画几厘米的线段。

    人教版:

    1. 了解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标准、不同的人用拃作为测量标准得出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知道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会用两根手指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通过找生活中的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总结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厘米” 作单位。

    3. 通过测量纸条的长度,总结出测量长度的方法: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北师大版:

    1. 分别用拃、铅笔作为测量标准来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得到的不同的测量结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认识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 cm,同时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3. 通过 “小熊测量铅笔有多长” 的情景,探索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线,物体的另一段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 量一量,画一画:巩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练习画几厘米长的线段。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利于学生去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苏教版教材是通过测量蜡笔和线段的长度来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测量纸条的长度来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北师大版教材则是通过先测量铅笔有多长,然后再自己去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来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将小熊的错误放大,避免了学生以后测量时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真正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且多种测量方法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杨贺
    杨贺3年前

    一稿反思:

    本节课 “厘米的认识” 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才初步建立起长度 “量” 的标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比如说,知道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认识 1 厘米,知道尺子上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是 1 厘米,再找尺子上其他的 1 厘米。然后感知 1 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 1 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夹住 1 厘米的图钉,把图钉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与食指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说一说对 1 厘米的感受。紧接着再找生活中的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探索中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

    1. 分析学情不到位

    本节课有三个活动的学习要求我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了课件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导致在活动之前读了学习要求,有一部分同学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在读完学习要求之后,再和学生重点强调一下应该做什么,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课堂时间安排没有掌握好。在 “认识几厘米” 环节,由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几厘米用的时间稍长一些,导致后面问题串中的活动 4 分得的时间过少,讲解不细致,以至于个别后进生还是不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钻研教材不细致

    练习题设计的不是很合理,涵盖的知识面不够全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是发展量感的最有效形式,所以在练习环节设计一个估测的题是很有必要的。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3. 教学环节设计不恰当

    我设计的是在学生知道刻度 0 到刻度 1 是 1 厘米之后,就在尺子上找其他的 1 厘米,然后再去感知 1 厘米。这样设计,学生虽然也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 1 厘米,但感觉是机械地找,而不是理解性地找。如果先让学生感知 1 厘米,然后再去找尺子上其他的 1 厘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会根据第一次试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团队成员磨课时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努力改进不足。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杨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了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在量一量,画一画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这条线有多长,再进行测量。

    13166852646
    131668526463年前

    同样的课桌却测量的结果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杨贺
    杨贺3年前

    教学前测试卷:

    分析数据:

    1 题考察的是学生已有的对于长度的生活经验,从数据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米、分米、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对基本的长度单位还算了解。

    2 题是考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用的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测量、操作和合作等方式学习数学,具备了基本的数学方法。

    3 题是考察学生对于本节新知 “厘米” 的了解,从数据看,学生大多数已经了解了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这个数据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设计作为参考。

    4 题是考察学生对于 1 厘米的感知,从数据看 90%的学生能正确感知 1 厘米的长度,这是后续学生建立 “量感” 的基础。

    5 题是考察学生测量时对于工具的选择,学生能从身边的测量工具入手,有选择性的使用测量工具,比较贴近生活。

    6 题是考察学生感知的长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从:我的身高、黑板的长度、跳绳的长度和百米赛跑等方面进行描述,可见,在生活中他们已经对长度有所感知。

    得出结论:

    学生在认识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已经具备了:原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初步感知和对于 “量” 的初步认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石,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储备,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好地熟知 “量感”,从而逐步地培养学生的 “量感”。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尺子中找到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发现新知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闭上眼睛在空中比划一厘米,来感知一厘米。从而认识一厘米,知识层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感知一厘米之后,接下来是测量活动汇报,展示。认识尺子和厘米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李敏形成一个表象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让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任,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一节课显得轻松愉快。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提到自己教学环节设计不恰当, 我个人认为这块也就是设计成 0 刻度到 1 之间是 1 厘米。刻度 1 到刻度 2,也是 1 厘米。刻度 2 到刻度 3 也是 1 厘米等等,给学生这样比划出来 1 厘米不只是 0 到 1 之间。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老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 图 1: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 图 2:规范。 图 3:从刻度 1 开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图 4: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但从 1 到 6 一共有 5 个格,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5 厘米。 我个人感觉是不是在补充一句?那我们感觉到,从零开始测量,是不是更简单呢?建议学生在一个完整无缺的尺子上测量时,建议大家从零刻度开始测量,量到几就是几厘米。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老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还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利于学生去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

    18191937519
    181919375193年前

    根据老师的反思,也能看出来老师课后非常的用心去回顾本节课,使得自己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够成长得更快,其实只有在我们课后认真的反思,才会有下次的成功。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学生在经历了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了课桌的长度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这就很好地为统一度量单位做好了铺垫,严格来说本节课的重点这才开始。杨老师设计了学生自已动手在尺子上找出 1 厘米的环节,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在形成表象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出 1 厘米有多长,来加深学生的感知,这些设计都非常好。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学生在认识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已经具备了:原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初步感知和对于 “量” 的初步认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石,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储备,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好地熟知 “量感”,从而逐步地培养学生的 “量感”。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本节课有三个活动的学习要求我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了课件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导致在活动之前读了学习要求,有一部分同学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所以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在读完学习要求之后,再和学生重点强调一下应该做什么,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了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在量一量,画一画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这条线有多长,再进行测量。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可以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取得广泛的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

    13756622745
    137566227453年前

    设计充分的体现了 “量感”,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透过数看到 “量”,着眼于从问题中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问题,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量感。为全方面的学好数学知识打基础。

    蜕变
    蜕变3年前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是指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出现的不同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找统一标准,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接受。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自觉判断往往需要依靠个体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不熟悉且缺乏对应生活经验的单位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形成并加深对量的体验。

    唐宁博
    唐宁博3年前

    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量的体验活动中,使学生经历 “1 个单位” 标准的建构过程,从中感悟计量单位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善于通过身边的素材体验不同的计量单位,加强感知和积累,从而形成准确的量感。

    18091811467
    180918114673年前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 不暗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在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本节课教师对于度量本质的渗透十分到位,能让学生充分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对于厘米的认识可以建立起来。然后通过单位长度的累加,学生会用尺子测量长度,画长度。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杨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科学合理的设计了前测单,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这是十分必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室可以充分预设,同时对于每个问题环节作为有力参考。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量感的培养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量感要充分参与其中,知道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考虑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现实意义,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量感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侯莹莹
    侯莹莹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利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厘米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如何在第一课时建立起量感,教师采取了以下活动:第一,让学生体会到测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第二,认识直尺。第三,借助直尺认识 1 厘米的认识、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再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再估测身边的物体有多长,通过系列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厘米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本节课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为以后学习其他长度概念打下基础。本节课,杨老师能注重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通过测量以及估测,让量感逐步建立丰盈起来。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量感的建立并非朝夕,一节课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是建立量感的方法策略,本节课杨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杨老师精心进行了学情调研以及前测,课件本节课的设计时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整体设计环节清晰,层层深入,重视学生的体验感知。

    yyx13834764113
    yyx138347641133年前

    本节课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李老师的导入比较吸引人,通过谜语导入,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书桌,进而李老师追问同学们怎样量书桌的长度,学生有的用手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为什么他们两的不一样呢?顺其自然的要统一标准,即用长度单位 --- 厘米进行测量。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在自学探究环节中,杨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李老师引导,孩子们知道了大数减小数就是他们的长度,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孩子们的估一估,量一量,以及判断小熊量法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孩子所探究的新知识。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杨老师的导入比较吸引人,通过谜语导入,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书桌,进而李老师追问同学们怎样量书桌的长度,学生有的用手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为什么他们两的不一样呢?顺其自然的要统一标准,即用长度单位 --- 厘米进行测量。

    liqiushuang
    liqiushuang3年前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可见,猜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计算和测量的一个不断发展的部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希望杨老师二稿设计能将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先估计猜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jiao
    jiao3年前

    杨老师的课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jiao
    jiao3年前

    教师更注重学生思考的方法,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wangjing
    wangjing3年前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老师十分重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知和建构,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正所谓 “浓墨重彩建构度量单位,把住了根”

    依依
    依依3年前

    杨老师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年龄特征,设计了猜谜语的活动,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依依
    依依3年前

    杨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科学合理的设计了前测单,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这是十分必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室可以充分预设,同时对于每个问题环节作为有力参考,值得学习借鉴。

    依依
    依依3年前

    杨老师通过 “量、比、找、画” 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将量感可视化,同时,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的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依依
    依依3年前

    我十分认同杨老师,量感” 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依依
    依依3年前

    杨老师立足实践,深刻进行教后反思,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超越自己,值得学习

    13935857191
    13935857191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杨老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18991049503
    189910495033年前

    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它最能体现测量的本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加以利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尺子的测量,在尺子上人、读整厘米等体会测量的本质,同时让学生估计生活中较短物体,让学生利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去实际应用,发展学生的量感。

    18991049503
    189910495033年前

    建立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解决问题是为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通过思、说、量等进而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结果不一样,不方便交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同时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想出更好的办法去测量。

    zhener
    zhener3年前

    教师通过找到刻度尺上的 1 厘米,来认识 1 厘米。接着通过比、想等活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体会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再通过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化对标准量的感觉。

    zhener
    zhener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教材设计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直观体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中是对长、短的概念的初步的认识,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本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 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在实践中理解测量的意义。

    zhener
    zhener3年前

    通过前测问卷调查能够使教师更清楚学情,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本节课。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深入了解学情是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杨老师通过前测进一步掌握学情,关注学生的起点、生长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杨老师立足学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修正改进,期待二稿!

    杨贺
    杨贺3年前

    教案二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学科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51~52 页)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 2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已经知道尺子可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桌、铅笔、橡皮、图钉、小棒、尺子等多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从我们进入校园的那天起,课桌就一直陪伴着我们,那么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板书:课桌有多长)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测量课桌的长度

    1. 小组活动:怎样测量你的课桌的长度?试着量一量。(活动要求:同学们可以选用拃、铅笔 、文具盒等测量工具分组进行测量)

    学生选用测量工具分组测量。

    2. 学生汇报。(6 拃长、4 支铅笔长、3 个文具盒长……)

    3. 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后得出的数据却不同呢?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预设: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4. 引出测量工具 —— 尺子。

    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 —— 尺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多种测量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量的表象”。】

    活动二:认识尺子和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 认识尺子。

    (1)观察尺子,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2)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 cm 来表示厘米。(板书:厘米:cm)

    2. 认识 1 厘米。

    你知道 1 厘米有多长吗?尺子上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同学们用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 1 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了 1 厘米,从而清晰地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初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活动三:动手操作,构建 1 厘米的长度量感

    1. 感知 1 厘米。

    (1)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图钉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图钉,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图钉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记住 1 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3)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 1 厘米,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4)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量感” 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 1 厘米?(提示:比如说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中去找。)(学生找,汇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长 1 厘米的物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我们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的长度是 1 厘米,那么从 0 刻度到刻度 2 的长度是多少?你能找到 3 厘米吗?能快速找到 4 厘米吗?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方法 1:从 0 到第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 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方法 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量画结合,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测量长度:尺子还有一个作用 —— 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1. 请你拿出手中的小棒量一量它的长度是多少?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2. 有四只小熊也迫不及待地想量铅笔了,想一想,它们这样量对吗?(课件出示图,学生观察)

    图 1: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

    图 2:规范。

    图 3:从刻度 1 开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图 4: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但从 1 到 6 一共有 5 个格,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5 厘米。

    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 师生一起测量小棒的长度。

    4. 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这条线有多长,说一说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会了测量,你们会画线吗?请你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说一说画线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课本第 52 页第 1 题,估一估,量一量。

    2. 课本第 52 页第 2 题,画一条长 8 厘米的线。

    3. 课本第 52 页第 5 题,想一想,怎样用下面的 “断尺子” 画出一条长 6 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第一题学生建立起对厘米的长度量感后,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第二题是对刻度尺使用方法的考察,检测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第三题属于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三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长度单位:厘米 cm

    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杨贺
    杨贺3年前

    二稿反思:

    本次试讲之前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本课的内容,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参与度也较好。整节课学生虽然不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大体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在建立 1 厘米表象的过程中,采取的看尺子上 0 到 1 的长度,感受图钉的长度,拿掉图钉后拇指与食指间缝隙的长度等活动,都使学生的头脑中印下了 1 厘米的表象,学生记忆也很深刻。但是有的地方仍然存在着问题,需要改进。

    比如:

    1. 课堂上处理问题不细致,应该多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灵活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2. 课堂上评价语言不要过多,在课堂时间把握上也要多加注意。

    3. 在练习题第一题估一估环节中,不应该在做题之前就把 “估计” 的概念描述给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要估计什么物体的长度只需要看这个物体的长度大约有几个 1 厘米那么长就可以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位长度的叠加,进一步建立起 “厘米” 的量感。

    杨贺
    杨贺3年前

    教案终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学科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51~52 页)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 2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已经知道尺子可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桌、铅笔、橡皮、塑料管、小棒、尺子等多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从我们进入校园的那天起,课桌就一直陪伴着我们,那么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测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 回顾上节课测量教室的长度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 小组活动:选用两种合适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填写测量记录卡。

    3. 由测量结果的不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选用两种合适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在对比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1. 认识尺子

    认识刻度 —— 数字是刻度,0 代表 0 刻度,表示起点

    认识刻度线 —— 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两个长刻度线间的长度是 1 大格

    认识字母 —— 厘米可以用 “cm” 表示

    2. 认识 1 厘米

    尺子上 0 刻度到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3. 初步感知 1 厘米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塑料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

    4.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5. 在尺子上找哪段的长度是 1 厘米。

    启发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6.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7. 在尺子上找哪段的长度是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

    启发学生发现: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从 0 到第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方法的基础。通过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逐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量感体验。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再次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 测量小棒的长度,初步感知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2. 通过 “小熊测量铅笔长度” 的情境,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再通过 “小熊测量铅笔长度” 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量一量,画一画

    1. 测量线的长度,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

    2. 画出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掌握画线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使学生再次经历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学习,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经验。】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课本第 52 页第 1 题,估一估,量一量。

    2. 课本第 52 页第 2 题,画一条长 8 厘米的线。

    3. 课本第 52 页第 5 题,想一想,怎样用下面的 “断尺子” 画出一条长 6 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第一题学生建立起对厘米的长度量感后,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在估测过程中优化估测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量感。第二题是对刻度尺使用方法的考察,检测学生是否会用刻度尺画线。第三题属于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三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学生能畅所欲言,自由地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内化,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 认识厘米

    厘米 cm

    尺子

    杨贺
    杨贺3年前

    教案三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杨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学科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51~52 页)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 2 课时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度量的意识,以他们的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 “厘米” 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 、不断明晰的过程 。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有些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已经知道尺子可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对 1 厘米有多长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桌、铅笔、橡皮、塑料管、小棒、尺子等多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从我们进入校园的那天起,课桌就一直陪伴着我们,那么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测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 回顾上节课测量教室的长度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

    2. 小组活动:选用一种合适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填写测量记录卡。

    3. 由测量结果的不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选用两种合适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在对比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和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1. 认识尺子

    认识刻度 —— 数字是刻度,0 代表 0 刻度,表示起点

    认识刻度线 —— 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两个长刻度线间的长度是 1 大格

    认识字母 —— 厘米可以用 “cm” 表示

    2. 认识 1 厘米

    尺子上 0 刻度到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3. 初步感知 1 厘米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塑料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

    4.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5. 在尺子上找哪段的长度是 1 厘米。

    启发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6.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7. 在尺子上找哪段的长度是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

    启发学生发现: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

    从 0 到第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方法的基础。通过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逐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量感体验。通过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再次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 测量小棒的长度,总结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 通过判断小熊测量铅笔长度的对错,巩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再通过 “小熊测量铅笔长度” 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量一量,画一画

    1. 测量线的长度,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

    2. 画出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掌握画线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使学生再次经历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学习,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经验。】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课本第 52 页第 1 题,估一估,量一量。

    2. 课本第 52 页第 2 题,画一条长 8 厘米的线。

    3. 课本第 52 页第 5 题,想一想,怎样用下面的 “断尺子” 画出一条长 6 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第一题学生建立起对厘米的长度量感后,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在估测过程中优化估测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量感。第二题是对刻度尺使用方法的考察,检测学生是否会用刻度尺画线。第三题属于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三个练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学生能畅所欲言,自由地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内化,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 认识厘米

    长度单位:厘米 cm

    杨贺
    杨贺3年前

    三稿反思:

    经过一稿和二稿的改进,这次试讲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较之前好一些,思路也更加清晰了,但有些地方仍需要仔细思考。

    问题串一: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再次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问题串二:引导学生认识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通过感受塑料管的长度,闭眼想 1 厘米的长度,找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生活中 1 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再引导学生认识几厘米,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问题串三:通过测量小棒长度以及小熊测量铅笔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到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问题串四:量一量,画一画的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又使学生学会了如何画具体长度的线。进一步巩固了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不足之处:

    1. 对于让学生用在测量教室的长度时所使用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的过程中,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复习的内容,而是通过利用多种工具的测量,让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相同,形成认知冲突 —— 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结果却不相同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这也是对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借助身体尺、书尺、笔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这一培养学生 “量感” 的再体验。应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去说,引发他们的发现,形成效果。

    2. 在让学生量小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除了让小棒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外,应该让学生再想 “还有什么测量方法”,引出一端对准尺子上的任意一个刻度,然后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是几厘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在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杨贺
    杨贺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团队成员:臧海燕、李晶、臧洪生、杨贺

    非常荣幸能作为农安基地的一名教师代表与臧洪生、臧海燕、李晶三位老师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活动。

    一句 “聪明的孩子,抬头看”,便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指尖的距离,开启 “探索” 知识的大门。老师的实时指导,实时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 “1 厘米” 的长度,轻松逾越 “长度” 的抽象概念。

    团队的老师们积极探讨,给执教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充分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之处,真诚的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棒的长度,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能够画出具体长度的线。

    课堂中学生认真听讲,主动交流,师生互动良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打铁需要趁热,一下课团队的老师们就齐聚会议室,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数学教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轻语
    轻语3年前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量、比、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就是单位的叠加,掌握测量方法。

    轻语
    轻语3年前

    小熊测量 4 副图的对比,让学生掌握测量的两种方法,为后面断尺子画线做铺垫。本节课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知识灵活与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轻语
    轻语3年前

    本节课通过 4 个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轻语
    轻语3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有对量的直观体验,本节课设计了本节课通过 4 个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轻语
    轻语3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量感培养很重要,量感的培养需要让学生有对量的直观体验,本节课设计了本节课通过 4 个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量。

    轻语
    轻语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环节紧凑,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掌握所学知识,在操作中培养学生量感,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知识灵活与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0ms · UTC 11:42 · PVG 19:42 · LAX 04:42 · JFK 07:4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