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李娜

🏢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017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01 10:50:22 +08:00
9 G 99 S 65 B
李娜 的最新回复

让学生在实践中生动的学,主动的探究。学生自主创造符号表示;对学生的个性化表征在肯定他们的创造之后,再比较各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从而发现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

由课前预习单引到英文单词的缩写,即字母表示特定的意义。自身要对比感受符号在数学中的抽象性和简洁性,体会和认知到数学都离不开数学符号的高度,才能让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美,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在活动中渗透符符号意识,在积累中运用符号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促进学生符号化意识的发展。

趣味游戏,巩固练习让课堂 “活” 了,学生自主创造符号表示;对学生的个性化表征在肯定他们的创造之后,教师有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便捷,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在数学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符号,提升符号运用能力。

这样的课堂不仅关注知识点的教授,也对全课问题串的衔接,对问题分层处理,问题意识,由行动生问题,由问题生假设,由假设生验证,由验证生新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生动的学,主动的探究。

教师对比感受符号在数学中的抽象性和简洁性,体会和认知到数学都离不开数学符号的高度,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美,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在活动中渗透符符号意识,在积累中运用符号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促进学生符号化意识的发展。

孙老师教学环节紧凑内容丰富,“数对” 这样的问题教师有梯度的来引导学生,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这样的课堂不仅关注知识点的教授,也对全课问题串的衔接,对问题分层处理,问题意识,由行动生问题,由问题生假设,由假设生验证,由验证生新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生动的学,主动的探究。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便捷,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在数学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符号,提升符号运用能力。

@郭锐 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 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 - 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 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 基础_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 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课 “桌子有多长” 属于 “空间与图形” 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要注意两点:①突出究性活动 使学生亲历 " 做数学” 的过程。②倡导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框架是: 问题情景 - 一建立模型一 一解释、 应用与拓展、反思 子有多长统 - 长度单位、认识尺子估测与测量实物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独立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实践的合作者, 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 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钟凌玉 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测量时没有 从 0 刻度开始,而是从尺子的边缘开始。2. 尺子和铅笔分离, 没有对齐。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在学生的 汇报中,学生发现并整改问题,从而真正掌握测量的方法。 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是没有 0 刻度怎么测量。放手让学 生小组合作来探究,在小组的力量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测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认识尺子,用尺子 进行测量。

@13404714361 由于不少孩子之前见过刻度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以 小组为单位,观察手中的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都有什么。 在小组成员的比拼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观察到刻度尺 上的刻度线,0 刻度,数字等信息,这就为接下来学习测量 物体打下基础。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 度。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是 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 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一一也就是 用刻 度尺测量物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已选择测 量工具来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发现每人测量的都不一样, 这时就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课桌的长度,每人测量的 却不一样呢?在小组的讨论中,孩子们发现是测量工具的不 同引起的,这时引出了刻度尺。

@zyc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 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 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 孩子也是一 -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陈国超 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 不暗示。上课伊始,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 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 - 环节, 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 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 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 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 取知识。 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 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我 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 指把 1 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 隙大约是 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再 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 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 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 用。

@严英 弘扬个性,重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谢敏
鼓励猜想,促建构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来伟大的发现。”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 1 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 0—1 的长度是 1 厘米,从而猜猜 1—2 有多长?2—3 有多长?几到几的长度是 1 厘米?在此基础上 “猜” 的层次提升到 0—2 有多长?0—3 呢?4—6 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王伟蓉 强调实践,重探索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强化操作,重感悟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秦洪阳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 实际体验。请 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 方是 1 米;(2) 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 的什么部位是 1 米,看看你的身高比 1 米高出多少?(3) 以小组为 单位,量出 1 米,2 米.. 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 (1) 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 厘米有 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 1 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 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 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 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 1 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 实物测量,使 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吉林九台王春福 @邹永娜 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 混淆,其原因是对 1 米和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 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9:07 · PVG 03:07 · LAX 12:07 · JFK 15:0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