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王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175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15 21:26:41 +08:00
9 G 99 S 0 B
王芳 的最新回复

关于度量的教学,教材的编排顺序是 “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对测量产生和发展历史的理解,是基于对儿童学习测量过程的观察和研究之后确定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我们初步理解,长度知识单元的大观念有 4 条, (1)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线段的长度。 (2)长度单位的本质必须是一条线段。 (3)长度单位的三性:正则性、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 在交流反思中通过问题引领体会上述 3 条大观念,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度量本质、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4)从单位度量走向计算度量。

交流完毕后,小结测量方法:铅笔的一端与 0 刻度对齐,看铅笔的另一端和刻度几对齐,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铅笔的两端分别与尺子的两个数字刻度对齐,两个刻度数字之差就是铅笔的长度。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上述知识理解程度的一个考查,也是对学生上述知识理解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将初学的知识经验转化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同样的课桌却测量的结果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得出的数据却不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追问,让学生体会到测量的标准不相同时,测量的结果会不相同。从而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结果?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课的研究中。

教材练习具有良好的层次性,同时与新知的学习过程遥相呼应,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再次经历新知的探究过程,因此练习巩固基本上以教材练习为主。选择的 2 个练习,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也兼具综合性,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度量的特征。

新知识的获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往往是在用旧方法解决问题时,由于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因此,回顾旧知识,不仅仅只是复习巩固,也是走进新知识的一条道路,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的一种方法。采用四学环节,在活动中感知 1 厘米。感知长度的运动不变性。

让学生积累 “从非 0 刻度度量长度” 的经验,尝试引导学生” 从大刻度向小刻度” 的反向度量活动,将学生的思级聚集到 —— 无论从哪里开始度量,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度量,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度量对象里究竟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突显度量的本质,从度量方法优化的角度,感受计算度量方法的简便。

用动态的微课视频呈现小猴测量金箍棒的情境,分两个层次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第一个层次是三只小猴分别庹,拃,脚长这三种的身体部位来度量,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第二个层次是两只小猴都有用庹来度量,发现度量结果也不同,究其原因,发现两个人庹长不相同,从而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开展量一量、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用多种方法测量的过程中,体会 “变中有不变” 的数学思想,即测量的方法可能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测量对象的长度都可以看作有限多个 1 厘米叠加而成的。

量一量,画一画是在学生认识尺子,理解 1 厘米和几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上述知识理解程度的一个考查,也是对学生上述知识理解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将初学的知识经验转化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度量具有 3 个属性,正则性,运动不变性和有限可加性。正则性,即存在度量单位并规定度量单位为 1;运动不变性,即物体的运动不改变值的大小;有限可加性,即度量单位的叠加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仅仅围绕这三点开展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了度量单位 1 厘米的大小以及运动不变性,还体会到几厘米的长度实际上是几个 1 厘米的叠加而成的。

尺子是日常测量中常用的工具,认识尺子,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意识,理解测量的原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环节,依次按照 “认识尺子的基本构造”“认识 1 厘米”“感悟 1 厘米”“理解几厘米” 的活动顺序,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形成 1 厘米的标准单位长度的表象,并体会度量的有限可加性。

认识 1 厘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本质是一条线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对长度单位厘米的量感。学生一定能找出许多不同地方的 1 厘米,都用类似的追问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本质是一条线段。

课的开始,创设购买桌布生活情境,目的是引出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 与宽,但我认为,老师在谈话中,二年级的孩子 可能不了解规格是什么意思,多大的意思涉及到二维的面积,这节课是学生刚学测量不久,可能在理解上比较欠缺。

在认识尺子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里预设学生说到长短不同的线,老师归纳小结是刻度线,有数字也就是刻度,还有字母 cm 或厘米,引出长度单位,这里还可以加入 0 刻度线,表示开始,为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积累一定的经验。

此设计中的教学活动遵循发展量感的规律,发展量感的两条途径。一是测量长度的实践活动,二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培养量感的两条内容。一是对度量单位的量感,二是对单位累加量的量感。

度量是现实的需要,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组测量,学生们选择不同的度量工具来度量,老师提问并引发讨论,桌子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的数据却不相册,引起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35 · PVG 18:35 · LAX 03:35 · JFK 06:3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