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73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09 17:50:46 +08:00
10 G 3 S 85 B
任洪亮名师工作室李雪梅 的最新回复

教案终稿

教室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知道测量时可以借助身边的工具。但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独立完成复杂的测量活动相对困难,其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为长度单位的产生积累生活经验,为学会测量积累实践经验 。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问题一创设需要测量教室的长的数学情境,通过观看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片段找到教室的长,并讨论交流测量的方法,初步培养度量意识;问题二,学生分组合作,汇报并观察测量结果,经历测量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助推 “量感” 的萌芽;问题三通过观看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片段反思测量过程,总结并优化测量方法,为后续度量学习奠定基础;问题四,相同测量工具的小组合作测量,再次经历测量活动,汇报并观察测量结果,交流探讨得出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同,助推 “量感” 的生长。

学习目标

一、在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测量。

二、经历多次测量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积累测量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实验操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回形针木条、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

学生准备:测量表格、尺子、教材、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你知道教室有多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设计意图:自然地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探索新知

1. 确定测量区域

提出问题:教室的长在哪?请你观察教室,找一找。

预设:

二至三个学生汇报并走一走、指一指演示。

追问:同学们,你看懂了吗?

教师选用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教室有多长》教学片段图片补充展示。

追问:你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呢?请你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预设:

根据巡视了解的情况并确定是否需要学生互相交流。

问题解决过程: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想办法测量教室长度,独立思考后汇报,表扬有想法,表达完整、清晰的同学。

设计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 小组合作测量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下面请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读懂测量要求后合作完成。

PPT 出示测量要求:

确定测量区域所在的长边;

小组分工合作:每小组 3 到 4 名同学测量,1 名同学数数,1 名同学填写表格,1 名同学汇报。

预设: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并观察学生测量过程及感受。

2.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提出问题:请你按照汇报要求,汇报你的测量结果。

PPT 出示汇报要求:

测量工具

测量结果

预设:

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测量结果,教师将相同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写一起。

提出问题:还有要补充的吗?

预设:

小组成员补充回答。

追问:请你认真观察相同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学生观察思考后交流发现。

追问:淘气和笑笑都是使用数学书测量,但两个人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呢?

预设:

学生思考并回答。

观看微课 7 分 30 秒至 8 分 10 秒。

设计意图:

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通过表达和交流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小组合作再次测量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完微课视频你有什么新的测量感受呢?如果再测量一次教室长度,你有信心测得更好吗?

PPT 出示测量要求:

两个相同测量工具的小组合作测量,并做好相应记录。

预设: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

4. 观察测量结果

提出问题:观察第二次各组记录的表格,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交流一下。

预设:

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动手实践,解决提出的问题,并明确给出了测量的活动要求、汇报要求提示,减少测量误差,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通过进一步体验测量,发展学生量感。

5. 课堂小结

淘气回家后,和爸爸介绍自己的教室有四十本书那么长,爸爸却十分不解,这是问什么呢?

淘气想了想说,要是有一个什么都能测的神奇工具就好了,你认为有这样的神奇工具吗?请把它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今后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渗透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 摆 一摆

完成教材第 50 页 “练一练” 第 1 题。

提出问题:用小方块代替易拉罐,和你的同伴比一比,一个一个往上摆,不能用手扶,看谁摆得高。

预设:

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

追问:

你和同伴摆的一样高吗?通过摆的不同高度,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摆得越高,测量工具越多。

处理方式:提出操作要求后,学生独立使用小方块代替易拉罐摆一摆,教师巡视。

达到目标:通过动手摆一摆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测量工具相同时,测量结果相同,通过渗透累加的思想促进量感的发展。

学生表现:动手操作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更多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有意识的培养累加的思想。

2. 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 50 页 “练一练” 第 2 题。

提出问题: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手中的回形针,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1)一样长。

(2)不一样长。

(3)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出示实物。

处理方式:教师出示实物,学生独立观察并对比,教师巡视。

达到目标: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再次体会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学生表现:学生观察并比较。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视觉直观对比,强化学生的量感思维。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学生作业

如果你想继续体验测量,回到家里,请用你喜欢的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卧室有多长。

六、板书设计

6.1 教室有多长

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测量工具 - 第几组和第几组 - 第一次测量结果 - 第二次测量结果

三稿反思

《教室有多长》一课我首先设计了直接导入,明确测量对象。通过第一次测量后,观看微课视频,加强了学生对测量的感受和体验。在测量教室的长时,引导启发学生找一找,再测量的办法来测量教室的长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小组分工不能独立合理分工,导致个别小组测量时间过长,影响了学生测量体验。

教案三稿设计

教室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独立完成复杂的测量活动不易操作,相对困难,其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问题一创设需要测量教室的长的数学情境,通过观看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片段找到教室的长,并讨论交流测量的方法,初步培养度量意识;问题二,学生分组合作,汇报并观察测量结果,经历测量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助推 “量感” 的生长;问题三通过观看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片段反思测量过程,总结并优化测量方法,为后续度量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一、能准确测量教室长度;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三、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同一实物长度的过程,探索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实验操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易拉罐、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

学生准备:测量表格、尺子、教材、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你知道教室有多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设计意图:自然地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探索新知

1. 确定测量区域

提出问题:教室的长在哪?请你找一找。

预设:

学生回答。

教师选用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教室有多长》教学片段图片补充展示。

追问:可以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呢?请你独立思考,想一想。

预设:

根据巡视了解的情况并阅览室是否需要学生互相交流。

问题解决过程: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想办法测量教室长度,独立思考后汇报,表扬有想法,表达完整、清晰的同学。

设计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物品测量的结果不同,更加体现了长度单位的重要。

2. 小组合作测量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下面请小组间合作测量,读懂测量要求后合作完成测量。比一比哪组测量得又静又准。

PPT 出示测量要求:

确定测量区域所在的长边;

小组分工合作:合作前,组长统一小组意见并选择一种测量工具。每小组 2 名同学测量,1 名同学数数,1 名同学填写表格,1 名同学汇报。

预设: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并观察学生测量过程及感受。

2.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提出问题:请你按照汇报要求,汇报你的测量结果。

PPT 出示汇报要求:

测量工具

测量结果

预设:

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测量结果,教师将相同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写一起。

提出问题:请你认真观察相同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结果,把你的发现和同伴说一说?

预设:

学生观察思考后交流发现。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认为测量中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预设:

学生思考并回答。

追问:为什么淘气和笑笑都使用数学书测量,但两个人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

学生思考并回答。

观看微课 7 分 30 秒至 8 分 10 秒。

设计意图:

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通过表达和交流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及发展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小组合作再次测量

提出问题:如果再测量一次教室长度,你有信心测得更准确吗?

PPT 出示测量要求:

确定测量区域所在的长边。

小组分工合作:组长统一小组意见并选择一种测量工具。每小组 2 名同学测量,1 名同学数数,1 名同学填写表格,1 名同学汇报。

预设: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

追问:你们的测量结果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

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按直线量。

测量工具要一个紧挨着一个。

记录时一定要写清楚测量工具是什么。

4. 观察测量结果

提出问题:观察第二次各组记录的表格,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交流一下。

预设:

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解决提出的问题,并明确给出了测量的活动要求、汇报要求提示,以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减少误差,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5. 课堂小结

同学们,教室到底是几本数学书那么长,还是几个文具盒那么长呢,其实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带有统一长度单位的刻度尺,这样就能使用一个测量单位描述教室到底有多长了,请将这把神奇的尺子藏在你的问题银行,我们今后学习。

三、巩固练习

1. 摆一摆

完成教材第 50 页 “练一练” 第 1 题。

提出问题:和你的同伴比一比,在相同时间的十秒内,一个一个往上摆易拉罐,不能用手扶,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摆得高。

预设:

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

追问:

你和同伴摆的一样高吗?通过摆的不同高度,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测量工具相同,测量结果相同;摆得越高,测量工具越多。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更多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有意识的培养累加的思想。

2. 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 50 页 “练一练” 第 2 题。

提出问题:请你认真观察情境图,你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

(1)一样长。

(2)不一样长。

教师出示实物。

追问:请你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学生作业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回到家里,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卧室有多长。

六、板书设计

6.1 教室有多长

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二稿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测量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尤其是在测量教室的长时,引导启发学找一找,再测量的办法来测量教室的长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没有应该及时纠正,导致相同的方法测量结果差距较大,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教案二稿设计

教室有多长

课标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P18)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

一、结果目标:

1.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教室长度。

2. 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过程目标: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探索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实验操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易拉罐。

学生准备:测量表格、尺子、教材、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艺术节即将到来,老师想买一条彩带装饰这间教室,你知道教室有多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一下教室的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板书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探索新知

1. 测量教室的长

提出问题:教室的长在哪?

预设:学生回答。教师选用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微课《教室有多长》教学片段图片补充展示。

追问: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度?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预设:

(1)用尺子量。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

(2)用数学书量。看一看有几本书长。

问题解决过程: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想办法测量教室长度,同伴交流后汇报,表扬有想法,表达完整、清晰的同学。

设计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物品测量的结果不同,更加体现了长度单位的重要。

2. 小组合作

PPT 出示活动要求:

(1)全班共分成四大组,每一大组分为两小组,一个大组选择一种测量工具。

(2)确定测量区域所在的长边。

(3)测量时分工合作:每小组 2 名学生测量,1 名学生数数,1 名在教材第 49 页的表格里记录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1 名学生汇报。

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请读懂测量活动要求后再测量。

预设: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教师巡视给予指导,并观察学生测量过程及感受。

3. 汇报交流

提出问题:测量活动完成后,各个小组按照汇报要求汇报测量结果,相同工具的小组测量结果要写在一起。

PPT 出示汇报要求:

(1)测量工具:

(2)测量区域所在的长边:

(3)测量方法:

(4)测量结果:

预设:

学生分组测量、记录并汇报。使用数学书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黑板在的这面墙一直量到教室后面那面墙,将一组的 5 本数学书竖着一本紧挨着一本放好,然后一本贴着一本往后移测量,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0 本数学书的长。

提出问题:观察各组记录的表格,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交流一下。

预设:

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解决提出的问题,并明确给出了测量的活动要求、汇报要求提示,以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减少误差,得到比较准确的测量结果。

4. 观看微课 7 分 30 秒至 8 分 10 秒

提出问题:为什么淘气和笑笑都使用数学书测量,但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预设:

没有紧挨着测量。

追问: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与同伴交流。

预设:

(1)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按直线量。

(2)测量工具要一个紧挨着一个。

(3)记录时一定要写清楚测量工具是什么。

问题解决过程: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通过表达和交流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及发展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5. 课堂小结

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相同长度的物体才会得出相同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第 50 页 “练一练” 第 1 题。

在相同时间的十秒内, 用易拉罐一个接一个往上摆,不能倒,看谁摆得高。

活动要求:一个一个往上摆,不能用手扶,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摆得高。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更多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意识的培养累加的思想。

2. 教材第 50 页 “练一练” 第 2 题。

同伴交流,回形针数量一样,木条长度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

(1)一样长。

(2)不一样长。

设计意图: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四、拓展提升

用你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学生作业

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卧室有多长。

七、板书设计

6.1 教室有多长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时间表》一课的问题二,黄老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找策略、合作交流分享策略、成果分享优化策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都在找两个不同地区第二节课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在用不同的方法算从起始时间到结束时间所经历的时间段,学生通过找、算、想的一系列活动,在解决教材有形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无形的量感。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驻足最多的地方,黄老师《时间表》一课中充分挖掘家庭和学校中蕴含的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增进量感。

黄老师《时间表》一课通过学生现有丰富生活经验,提升直观判断,因为数学直观的形成不是无缘无故、毫无根基的,它是凭借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得以出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获取广博的数学表象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将是强化数学直观的基础。所以黄老师对于某些学生不熟悉的单位量,则可以通过动手实践,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对量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最后再发散到感性,形成直观。

黄老师《时间表》的一课,能够联结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建立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学生在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的意识。其实量感培养的过程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其实计量单位均来自于日常生活与生产的需要,这些单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生活性。黄老师将利用时与分。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值得我学习与借鉴。

黄老师设计的《时间表》一课的情景十分贴近生活,通过小兰和古丽比对学校的时间安排,包括在家的时间安排,虽然学生之前没有制作过时间表,但是都与学生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时间的经验,对于经历的时间的长短有一定感知。丰富学生的量感培养。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在《时间表》一课中,黄老师利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征,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的时间表象。

高老师《什么是周长》的教学设计,能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学生已有知识的生长点出发,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意义,是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

高老师对于《什么是周长》的教学设计,能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原有知识的生长点出发,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意义,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 “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活动”。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高老师按照课标要求设计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如摸、描、看、做等大量活动,使抽象的周长化为形象的触觉上的、感官上的,也就是研究的核心主题,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实践操作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把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起来。

《什么是周长》一课中,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理解树叶的边线就是一周,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入浅出,真正让学生内化对 “周长” 的含义的理解。

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课前能够一直在思考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这节课的知识,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设计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去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周长”。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周长” 的含义。我觉得是从教学本身和学生现有的学情实际出发,逐步培养量感。

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从高老师通过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树叶的边线就是一周,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做了有效的铺垫,加深了对 “周长” 的含义的理解。

在《课桌有多长》一课,杨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量感升温。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6:47 · PVG 14:47 · LAX 23:47 · JFK 02:4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