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帆666

顺帆666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471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9-04 22:55:34 +08:00
9 G 99 S 90 B
顺帆666 的最新回复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还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本课基于量感,层层递进:唤醒量感,丰富量感,理解量感。在探讨估测圆面积方法时利用之前的学习经验,运用面积的有限可加性直接度量,唤醒量感。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让无形的量感的建立在有形的活动中感悟和形成,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以生活为素材,调动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操作,交流的体验活动中,积累了对周长的感知,为发展量感奠定基础。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巧用学具一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去充分感知一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辆量的概念。

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

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实践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为了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还需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谭老师在估测圆面积环节注重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操作、分享、对比让面积量更精确,在估的过程中就是选取熟悉的标准量来量新图形。

描边线的活动,积累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描的过程中感悟到一周是有长度的,从起点再回到起点,那么既然有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可测量的,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用长度单位去量一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将长短潜移默化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渗透了量感。

张老师,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通过活动,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

老师充分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先独立测量,其次汇报交流,再次梳理方法,最后优化归纳,层层深入,由浅到深,揭示知识本质,培养学生量感。

活动是学生量感的生长点、生发点。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把握事物的量的属性,获得事物量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感量活动,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不断激发学生感量的积极性、开掘学生感量的创造性。

让学生在教材描述的情境里进行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量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估测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

教师通过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摸身边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师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来获取经验。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15:02 · PVG 23:02 · LAX 08:02 · JFK 11:0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