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

MM~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51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9-05 14:12:15 +08:00
9 G 99 S 5 B
MM~ 的最新回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生动有趣,有层次,帮助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表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任老师本节课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将生活量感转变成数学量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本节课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设计多个与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时间,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从而发展量感。

杨老师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在实践中感知 “量”、体验 “量”、感悟 “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感官体验、动手实践中,学生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 1 厘米的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舒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首先通过用不同测量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明确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学生从感悟单位量到叠加量,结合微课,让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层层深入,学生认识 1 厘米有多长,厘米的实际意义。从量到感,建立量感。

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真实体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感知厘米,形成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量感。

朱老师本节课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从丰富的测量活动中了解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学生认识了厘米,体会了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从 “感量” 开始,逐渐将生活 “量感” 转变为数学 “量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了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建立 1 米的表象,又设计伸手臂、用腿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1 米,加深学生对 1 米的认识。从这些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高老师通过小蚂蚁爬行,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形象有趣。通过 “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 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经验。通过看、说、做、比、算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需要通过测量得到的。从实物到平面图形,抽象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变得形象具体,进一步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理解时间,亲近生活,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发展量感的同时,也建立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毕老师以古人运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认识准确的 1 厘米后,通过 “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和体验。再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又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毕老师以古人运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认识准确的 1 厘米后,通过 “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和体验。再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又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毕老师以古人运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认识准确的 1 厘米后,通过 “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和体验。再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又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汤老师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通过 “首学、互学、群学、共学” 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认识到感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量感。

课堂中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 “比、看、测、想、估” 等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建立表象,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教学环节相扣,流程清晰,层层递进,逐步发展的量感。

钟老师对量感的理解和分析非常到位,从横向、纵向不同角度对教材分析透彻,还做了前测和数据分析,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充分,值得学习。

唐老师对量感充分理解,内容丰富,结构非常清晰,从估计 1 米到认识 1 米再到感受 1 米,层层递进,发展量感。同时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渗透数学文化。

杨老师用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课桌,能切身体会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体验 1 厘米,发现 1 厘米,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吴老师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又做了前测和试讲,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到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感知量、体验量。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18 · PVG 18:18 · LAX 03:18 · JFK 06:1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