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

🏢  吉林省榆树市恩育乡中心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423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2 12:53:55 +08:00
9 G 99 S 90 B
吉林榆树沈晓东 的最新回复

对于量感的感知与认识也是在运用中加以整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在操作中比较,实现量感的多维感知。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 " 米 " 比 " 厘米 " 的机会少,测量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注意在活动中加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量感的建立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 “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 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很值得我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学习。

度量是一种数学基本思想,具有知识的兼容性与整合性,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 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深感认同。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

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我将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度量周长的直接经验,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起周长的表象,抽象出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催生周长量感。

量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长度单位空间观念。从尺子上认识 1 厘米和到头脑中建立 1 厘米表象,这是一个从观察、想象到内部建构的过程,需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刺激帮助学生完成内部建构 1 厘米长表象的过程,在比 1 厘米的活动以及用自己的方法表示 1 厘米长中多感官参与建构 1 厘米长的表象,再通过找身边的长 1 厘米的物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现实材料,帮助孩子们将头脑里的 1 厘米表象清晰、清晰的建立起来,也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本次主题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学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厚薄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其实就是一种 “感受”,看似抽象,但实际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对 “量感” 这个词进行了描述。“量感” 让我不由想到了 “数感”,“数感” 是指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量感” 就应该是 “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生经历 “现实情境中度量” 和 “抽象的图形度量” 两次度量活动,学生按照明确度量对象 确定度量单位 选择度量方法和工具 交流度量结果的学习路线完成度量活动。同时聚焦定性定量刻画周长,淬炼 “几何图形量感” 素养关键能力,完善估测策略,理性思辨提升 “量感” 素养。

学生学习体积单位,在正确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对常见物体的体积进行估算,发展数感。 学习体积单位,就是要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如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为基本单位,并能估测身边物体的体积。本节课对基本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从面积单位过渡到体积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操作,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有多大的概念,再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体积的估算。整个学习的起点落在上述单位的空间概念。

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 — 自然界中的数学模型》一书的第二讲关于时间的模型中提到: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通过时间可以分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序差异,事物发生与发展具有先后关系这个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如何刻画时间的概念,完全依赖人的想象,既然时间是关于过程的度量,人们必须借助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度量。

量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促进学生对量的敏感性和对量的直觉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备一定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量感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量感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 即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的描述。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

量感” 是指学生通过感知觉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等方面的感受。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生活中常见的较直观形象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这些 “量” 呢?教师可通过开展估一估、认一认、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

量感的建立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什么是周长》时我先让学生通过 “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 的活动,体会只要从物体的边缘描出正好一圈来就是它的一周,建立周长的表象。再借助 “量一量”“数一数” 等活动知道 “一周有多长”,体会周长的本质就是量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发展学生量感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来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也有助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与学生的习得经验有关。

宋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样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把量感充分体现出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05 · PVG 18:05 · LAX 03:05 · JFK 06:0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