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e

irene

🏢  巴吉垒中心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65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1 14:46:02 +08:00
10 G 20 S 30 B
irene 的最新回复

《时间表》教学设计三稿研讨记录

刘桂伟主任:

整体思路已经很清晰,在与学生互动时状态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各个环节过渡语上,还需要注意尽量减少话语。在处理问题一处理午休多长时间时,出现了议辩的点,学生得到的时间长度不同,可以继续追问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侯莹莹:

在语气上,还需要增加激情,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还有点明课题中,用 “了解她们一天的生活” 不够准确,本节课的时间表只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徐朋:

在导入部分,可以再精炼一下语言,播放短片后,直接恍然大悟 ——“哦,原来是因为时差啊” 达到的效果更好,还能节省时间。后面还有一些重复的话语可以省掉。

谭红玉:

在反思整体教学设计时,我们注重在教学活动中,积累量感体验,在学生汇报问题二时,教师如果能相机的板书,在时间轴上呈现时间段与时刻的关系,会让这个问题更加直观。

在出示问题一中, 北京启明小学上午的时间表与我校时间表相近,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新疆民族小学的时间表与我地区的时间安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同时出示两地完整的时间表,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学生有条理的提取有用信息,所以我们分条出示时间表,便于学生分析和整理信息,感知不同时间段的长短,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强化时间量感,也为后面补充时间表做好准备。

《时间表》教学设计三稿反思

结合几次试讲结果,我们发现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谈话的内容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对于新知识自然地接受,没有学习的压力。在观察时间表时也会与自己的时间表进行对比,发现了时差的奇妙,激起探索新知识的好奇心。

针对三稿试讲中出现的问题反思如下:

1. 在几次试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计算像午休时间段这样跨小时的经过时间时有困难,更多学生倾向利用计算的方法去计算经过时间。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还要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实际掌握情况,适时地关注出现的问题。并且在练一练第 1 题(1)的问题中,要求学生画一画,算一算,很多学生只是得到了结果,却忽视了画一画的过程。这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 补充时间表对于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展示学生成果时,不仅要展示正确的,还需要纠错的过程。在观察时间表的过程中,是否可以让学生初步经历制表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去思考。

3. 在教学活动中,简化教师语言,以较少的语言带动学生,让学生勤思考,多表达。

《时间表》教学设计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第三课时(72~73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第三课时,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24 时记时法,并且会计算经过时间。本节课主要是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对比内地 9 个版本,台湾 4 个版本,都有关于时间 24 时计时法的学习,人教版、西师版、冀教版几个版本在练习题里出现时间表相关内容,但都没有把时间表做为单独的课时(例题)内容呈现在教材中,北师版教材将时间表作为单独课时呈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呈现了与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作息时间有关的现象:8 时,小兰开始上课了,古丽才起床,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两地日出时间有差别的缘故。在这样的背景下,这节课研究与两地学校上课时间表有关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教科书编排了三个问题串,分别对应了时间表的观察、应用和制作的过程,问题串一: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时间量感,问题串二: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帮助学生借助活动经验深化时间量感,问题串三:根据小兰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在应用中内化量感。

学情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量感经验,学生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学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和访谈,通过对前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认读钟表时刻、24 小时记时法掌握较好,对于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计算不准确,对于用 24 时记时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掌握不扎实,书写规范存在一些欠缺,这为我们《时间表》这一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参考。

学习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

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 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习卡、课件、微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导入。

2. 观察情境图,看看小兰和古丽 8 时在做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3. 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北京和新疆两地的作息时间不同?

4. 播放短片,解开疑惑:由于北京和新疆两地日出时间不同,出现时差,所以小兰和古丽的作息时间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小兰和古丽的作息不同,激发学生探知两地不同作息时间的好奇心;对比新疆与北京两地不同的日出时间,了解时差,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

二、 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 由于北京和新疆两地日出时间不同,所以小兰和古丽她们的作息时间也会不同,她们的上课时间表也不相同。(出示两所学校时间表中的第一、二节课并板书课题)

1. 观察小兰与古丽所在学校的第一、二节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引导学生观察出眼保健操、课间操、午休的时长。

3. 总结时间表上有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4.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完成本环节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 40 分钟,课间休息都是 10 分钟。

(2)上午四节课,两所学校从第一节到午休结束,新疆都比北京推迟 2 小时。

(3)两所学校上午的活动安排相同,都是四节课、眼保健操、课间操、午休。能说出午休、课间操、眼保健操的用时。

(4)能简单总结出时间表中要有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设计意图:我选择分条出示时间表,便于学生分析和整理信息。在学生观察与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出所需信息,为后面补充时间表做好准备。上课时间表贴近学生生活,借助时间表感知不同时间段的长短,让学生进一步发展量感。】

(二)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时间表上只有上午的活动安排,下午两个学校的安排又是怎样的呢?根据小兰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1. 先读一读小兰和古丽提供的信息,再说一说怎么理解这个问题,读懂问题。

2. 回顾我们在制作时间表时都需要哪些信息。

3. 补充时间表,并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4. 展示结果并汇报制作过程。

5. 结合上午的时间表,引导学生总结一天的时间表。可以适时提示学生几时上学、放学,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部分观察时间表时,已经初步总结了时间表的构成,在看懂时间表的基础上,总结制作时间表的方法。在制表同时,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上课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等都有固的时间,我们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发展时间观念。】

(三)根据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1. 利用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上午第二节课时,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右边的哪个时刻?

(1)对照上课时间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2)独立完成,展示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2. 明确解题的基本方法:

一是找出两个时间表中第二节课的上下课时间,了解时间段;二是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三是排除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所示的时刻;四是保留下来的时刻就是所求答案。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推算方法,究其根本都是通过时刻与时间段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形成经过时间与时刻的有本质区别的观念,丰富量感体验。】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制作时间表的过程。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的一天的活动安排,帮助淘气完成时间表,再次经历读图、制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量感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量感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度过了一节课的时间,这就是 40 分钟的长度。

课后,同学们制作一张自己星期六的时间表。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进一步体会时间表的作用和意义,养成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通过一节课的实际学习与体会,感知 40 分钟的长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时间长短的感知能力,巩固量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时间表

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第一节:8:00~8:40         第一节:10:00~10:40   时差 2 时

第二节:8:50~9:30         第二节:10:50~11:30 一节课 40 分钟

眼保健操:9:30~9:35      眼保健操:11:30~11:35 课间休息 10 分

课间操:9:45~10:05         课间操:11:45~12:05

第三节:10:05~10:45       第三节:12:05~12:45

第四节:10:55~11:35       第四节:12:55~13:35

午 休:11:35~13:00 午 休:13:35~15:00

第五节:13:00~13:40       第五节:15:00~15:40

大课间:13:40~14:40       第六节:15:50~16:30

第六节:14:40~15:20       课外活动:16:30~17:30

《时间表》教学设计二稿研讨记录

主讲教师简单说课:

黄放:

我主要有几点困惑需要团队和指导教师帮我解惑。首先,在问题一的处理上,要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完成目标,要发掘多少时间表中的信息。在处理问题一时,我总觉得时间过长。其次,在学生补充时间表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分不清什么时候课间休息,什么时候没有课间休息。这个问题是放在问题一中渗透,还是在分析小兰与古丽的话时去解决。最后,学生会按照自己的课表补充时间表出现了第七节课,在小兰和古丽的话中应该组织学生提取下午的活动安排信息。

刘桂伟主任:

出示小兰和古丽时间表时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看懂,要让一半以上的同学看明白。学生发现的问题和需要的问题偏离。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在问题一要提炼出活动、开始、结束时间,还要进一步强化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侯莹莹:

本节课,我们是在看懂时间表的基础上,用时间表,最后补充时间表或者说时制作时间表。其实质我们也是在帮助学生去区分时刻、时段的概念,要求学生能利用时间刻画事件,在事件中找到时刻。

王锋校长:

明确为什么要观察时间表,出示时间表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将时间表换成我们学校自己的时间表,会将上课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都解决,作为一个思路供你们参考。情境、最近发展期、确定时间的标准量时我们要思考的几点问题。时间、经过时长的标准量是整时。

教师的话要减少再减少。教师问完问题后要让孩子们进入当中去,不追问,不去换一个问题,以学生的思路去引发第二个问题。

颜士利校长:

用地图展示新疆和北京的地理位置。中国大陆用的是北京时间。同桌角色扮演小兰和古丽,自己说自己在哪个时间都在做什么,在补充下午的时间表时互换完成,教师要少说,多等待学生思考。

徐朋:

学生说不明白是理所当然的,教师要创造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深层次思考的好时机。学生要理解到什么程度算交代清楚了,到达什么层次算达到教学目标。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不同的表现,心理要有标准,要学会追问。关注语言表达,关注孩子们说的时候别人的反应,把球踢给孩子。

谭红玉:

引入用现实的、真实的贴近儿童实际的情境引入,谈话方式引入,可以让很容易地进入到课堂中来。如:我们今天第一节课是几时上课?第一节课多长时间?几时几分下课?贴近了学生生活,让知识自然生成。

时间表的呈现,不全部呈现,可以出示一部分,先对比。再出示另一部分。在时间表呈现时,分条呈现更加清晰,让学生很快找到了一节课 40 分钟,课间休息 10 分钟的信息。我们可以再试课时看一下效果。

《时间表》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第三课时(72~73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第三课时,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24 时记时法,并且会计算经过时间。本节课主要是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对比内地 9 个版本,台湾 4 个版本,都有关于时间 24 时计时法的学习,人教版、西师版、冀教版几个版本在练习题里出现时间表相关内容,但都没有把时间表做为单独的课时(例题)内容呈现在教材中,北师版教材将时间表作为单独课时呈现,对于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呈现了与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作息时间有关的现象:8 时,小兰开始上课了,古丽才起床,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两地日出时间有差别的缘故。在这样的背景下,这节课研究与两地学校上课时间表有关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教科书编排了三个问题串,分别对应了时间表的观察、应用和制作的过程,问题串一:看一看说一说,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时间量感,问题串二: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帮助学生借助活动经验深化时间量感,问题串三:根据小兰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在应用中内化量感。

学情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量感经验,学生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学过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和访谈,通过对前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认读钟表时刻、24 小时记时法掌握较好,对于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计算不准确,对于用 24 时记时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掌握不扎实,书写规范存在一些欠缺,这为我们《时间表》这一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些参考。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

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习卡、课件、微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导入。

2. 观察情境图,看看小兰和古丽 8 时在做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3. 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北京和新疆两地的作息时间不同?

4. 播放短片,解开疑惑:由于北京和新疆两地日出时间不同,出现时差,所以小兰和古丽的作息时间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小兰和古丽的作息不同,激发学生探知两地不同作息时间的好奇心;对比新疆与北京两地不同的日出时间,了解时差,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

二、 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 出示时间表,提取时间表中的数学信息。

1. 出示北京启明小学时间表,学生猜测新疆民族小学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上课时间,并猜测新疆民族小学的活动安排,点明本节课题。

2. 再看时间表,发现时间表上蕴含的数学信息。

3. 总结出时间表中要有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设计意图 :北京启明小学上午的时间表与我校时间表相近,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新疆民族小学的时间表与我地区的时间安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同时出示两地完整的时间表,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学生有条理的提取有用信息,所以我们分条出示时间表,便于学生分析和整理信息,感知不同时间段的长短,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强化时间量感,也为后面补充时间表做好准备。】

(二)根据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1. 利用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上午第二节课时,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右边的哪个时刻?

(1)对照上课时间表,先独立观察,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2. 明确借助时间轴解题的基本方法。

找出两个时间表中第二节课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了解时间段;分析钟表上呈现的时刻;借助时间轴验证该时刻是否落在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段内。

设计意图: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推算方法,究其根本都是通过时刻与时间段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时间轴,既可以有效区分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又能清晰呈现时刻与时间段的关系,直观感知时刻是否属于某一时间段,利用图形深化学生的时间量感。】

(三)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1. 出示小兰和古丽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读懂问题,提取有用信息。

2. 补充时间表,并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 展示结果,汇报交流。

4. 结合上午的时间表,引导学生总结一天的时间表,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 学生在观察时间表时,已经初步总结了时间表的构成,在补充时间表的同时总结制作时间表的方法,体会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管理时间,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等都有固的时间,明确制作时间表要科学合理,帮助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习惯,发展时间观念,内化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通过淘气的一天的活动安排,帮助淘气完成时间表,再次经历读图、制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量感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制作一张自己星期六的时间表。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进一步体会时间表的作用和意义,感受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通过一节课的实际学习与体会,感知 40 分钟的长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时间长短的感知能力,巩固量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时间表

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第一节:8:00~8:40         第一节:10:00~10:40   时差 2 时

第二节:8:50~9:30         第二节:10:50~11:30 一节课 40 分钟

眼保健操:9:30~9:35      眼保健操:11:30~11:35 课间休息 10 分

课间操:9:45~10:05         课间操:11:45~12:05

第三节:10:05~10:45       第三节:12:05~12:45

第四节:10:55~11:35       第四节:12:55~13:35

午 休:11:35~13:00 午 休:13:35~15:00

第五节:13:00~13:40       第五节:15:00~15:40

大课间:13:40~14:40       第六节:15:50~16:30

第六节:14:40~15:20       课外活动:16:30~17:30

后测分析报告

为了了解和掌握《时间表》这一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上课的 36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下面结合后测数据,简单分析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测试人数 36 人。

数据统计如下:

第一题: 正确 29 人 正确率:81%

第二题:正确 30 人 正确率 :83%

第三题:正确 31 人 正确率:86%

分析:

通过后测,我们发现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基本符合预期。

问题一,是通过机灵狗的一天的活动安排,补全时间表。这一问题当中,个别同学出现错误,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分析是,当比赛 14 点开始进行了一小时 25 分以后,结束时间计算错误,有的同学将一小时 25 分看成一小时 20 分,有的同学将一小时 20 分直接作为结束时间,没有加上起始时间。但是从错误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填写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只是由于自己的计算错误导致最终的结束时间没有填写正确。  所以本节课将制作时间表作为教学重点,从后测结果来看,难点已被突破。

问题二,计算机灵狗午睡用了多少分钟?这是在计算一段时长从 12:40~13:30,经历的时长是多少?本节课在讲授新课时,也与同学们共同回顾了计算经历时间的方法,因此这道题错误率很低。几位同学出现错误后,课后与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错误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问机灵狗午睡用了多长时间,而个别同学填写的是结束时刻。所以上课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问题三,说下面的时刻,机灵狗在做什么?本题有五人做错。其中有两名同学因为做题速度较慢,所以两道题没有完成,还有两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准起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因此没确定好这个时刻在干什么,但是可以看出他掌握了运用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时间表》一稿研讨记录

在实际授课后,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根据听课结果进行研讨。

刘桂伟主任:

本节课在处理问题串一时,由于预设目标不够明确,这部分运用时间较长。问题一是在认识时间表,同时也要为下面两个问题的解答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授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说出所需的信息。

学生完成学习卡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需要课间休息,学生对于这个掌握的不清楚,这个需要在哪里帮助学什么明确,我们需要再研究一下。

徐朋老师: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明确几点任务。首先,明确两地日出时间不同而产生了时差。其次,帮助学生区分时刻与时间段,也就是时长的问题。最后,利用时间度量事件,如:每节课的时间、课间休息的时间等,能够帮助学生补充时间表。

侯莹莹老师:

导入部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但是针对于新鲜的知识 —— 时差,没有激发起学生足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重点应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起想要解决问题的目标。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主线故事将几个问题串联在一起,让这节课更加完整。

谭红玉老师:

在学习卡的设计上,可以把小兰和古丽的话以及上午两所学校的时间表加进去,方便学生去分析理解问题。在板书的设计上在黑板上将完成的时间表展示出来,在解决问题和补充时间部分方便学生观察和总结发现,更好地辅助教学。

在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上,是否可以借助微课展示验证,时刻包含在时间段内,建立起更加形象的量感体验。

在补充时间表环节耗时较多,我们应该思考下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时间表的方法,在观察时间表时应渗透制作时间表的方法。

刘淑丽主任:

引入部分需要利用教科书中的情景,极大地引发冲突,引导学生发现时差导致作息的不同。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每天 8:00 你在做什么?同一天的小兰和古丽她们在做什么?

在观察上午上课时间表时,我们需要提取哪些信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在观察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再进行对比等方法去观察。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预设的观察目标。

我们研究的主题发展学生量感,这要求我们仔细研究教材本身如何体现量感的,学生活动怎么发展量感。我们还是以教材为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刘桂伟主任:

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掌握整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思考每个问题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带着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活动事半功倍。

《时间表》教学设计二稿反思

在试讲后,我反思教学中遇到的几点问题:

首先,问题串一中,我设计的几点目标基本完成,但还是耗费较长时间,尤其是学生在计算午休多长时间,用时很长,压缩了其他环节的时间。

其次,在处理问题二时,利用小钟面拨一拨,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时间段与时刻的关系,但是拨一拨的过程应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课堂上学生汇报的过程时间较长。

最后,在学生补充时间表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分不清什么时候课间休息,什么时候没有课间休息。这个问题是放在问题一中渗透,还是在分析小兰与古丽的话时去解决,我们继续探索更好地方式去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liqiushuang 感谢您的点评。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我们团队会继续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量感体验,发展量感。

@依依 感谢您的点评。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我们团队会继续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量感体验,发展量感。

@13756827758 感谢您的点评。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我们团队会继续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量感体验,发展量感。

《时间表》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第三课时(72~73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第三课时,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常见的量” 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24 时记时法,并且会计算经过时间。本节课的是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解决有关学校上课时间表的简单问题。

钻研教参与教材,我们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为明线和暗线。明线是能用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制作时间表的方法。暗线是借助时间表的观察、应用和制作的过程,一步一步发展学生量感。教材中的第一个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强化量感,第二个问题借助活动经验深化量感,第三个问题在应用中内化量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时、分、秒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并在本单元学习了 24 时记时法。本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量感经验,学生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场景为内容,在观察时间表、运用时间表以及制作时间表的活动中,使学生将时间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联系,发展学生量感。

学习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

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 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 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习卡、课件、微课、小钟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 谈话导入。

2. 观察情境图,看看小兰和古丽 8 时在做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丽才起床?

3. 课件出示两地日出相差 2 小时,播放短片,了解两地存在时差的原因,解开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小兰和古丽的作息不同,激发学生探知两地不同作息时间的好奇心;对比新疆与北京两地不同的日出时间,了解时差,感受到祖国幅员辽阔,同时能让学生体会时差致两地作息时间不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由于北京和新疆两地日出时间不同,所以小兰和古丽她们的作息时间也会不同,她们的时间表也不相同。我们一起来看下她们的上课时间表吧!(出示两所学校上课时间表并板书课题)

观察小兰与古丽所在学校的时间表,看一看,说一说。

活动目标:

(1)学生说出两校都是一节课 40 分钟、课间休息 10 分钟;

(2)上午四节课,上课、下课时刻都相差 2 小时;

(3)会计算午休、课间操、眼保健操的用时;

(4)能简单总结出时间表中要有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活动建议:同学们,先独立观察,再与同伴交流,建议用时 2 分钟。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序观察。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发现,完成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观察前,提出活动要求,建议用时 2 分钟,利用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时间。在学生观察与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出所需信息,为后面补充时间表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上课时间表贴近学生生活,在观察时间表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上课、下课等都要按时进行,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量感本质。同时,学生通过计算经过时间知道上一节课的时间、课间休息时间及做眼保健操的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 5 分钟、10 分钟、40 分钟的长短,进一步形成对时间的量感体验。】

2. 根据发现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上午第二节课时,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右边的哪个时刻?

(1)对照上课时间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限时 1 分钟。

(2)独立完成,展示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3)利用钟面拨出第二节课经过的时间段,帮助学生理解时刻在时间段内。

明确解题的基本方法:

一是找出两个时间表中第二节课的上下课时间,了解时间段;二是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三是排除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所示的时刻;四是保留下来的时刻就是所求答案。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推算方法,究其根本都是通过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再利用小钟面验证结果,也为学生形成经过时间与时刻的有本质区别的观念,丰富量感体验。时刻不再是书本上要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更是我们生活中实际经历的每一分一秒,让理性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把生活中的时间转化成数学中的量感,积累量感经验。】

3. 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表中缺少下午活动安排。出示课件,根据小兰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1)先读一读小兰和古丽提供的信息,再说一说怎么理解这个问题,读懂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兰和古丽学校下午的安排一样吗?分别有哪些安排?

(2)回顾制作时间表时需要的信息:活动安排、活动的开始时刻、活动的结束时刻。

(3)补充时间表,并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4)展示结果并汇报制作过程。

(5)结合上午的时间表,引导学生总结一天的时间表。可以适时提示学生几时上学、放学,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部分观察时间表时,已经初步总结了时间表的构成,在看懂时间表的基础上,总结制作时间表的方法。通过小兰和古丽的描述完成时间表,提高学生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体验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在制表同时,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上课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等都有固的时间,我们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发展时间观念。】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读图、制作时间表的过程。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的一天的活动安排,帮助淘气完成时间表,再次经历读图、制表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量感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问题的能力。量感源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课后,同学们制作一张自己星期六的时间表。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进一步体会时间表的作用和意义,养成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通过一节课的实际学习与体会,感知 40 分钟的长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时间长短的感知能力,巩固量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时间表

(活动安排:开始时刻~结束时刻)                                  

北京启明小学上课时间表 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 时差 2 时

第一节:8:00~8:40         第一节:10:00~10:40  一节课 40 分钟

第二节:8:50~9:30        第二节:10:50~11:30 课间休息 10 分

眼保健操:9:30~9:35      眼保健操:11:30~11:35

课间操:9:45~10:05        课间操:11:45~12:05

第三节:10:05~10:45       第三节:12:05~12:45

第四节:10:55~11:35       第四节:12:55~13:35

午 休:11:35~13:00 午 休:13:35~15:00

第五节:13:00~13:40       第五节:15:00~15:40

大课间:13:40~14:40       第六节:15:50~16:30

第六节:14:40~15:20       课外活动:16:30~17:30

《时间表》教学设计一稿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是运用 24 时记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解决有关时间表的简单问题。利用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制作时间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是探究的重点。本节课利用三个问题串完成本节知识点层层的落实,我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活动,在观察时间表、运用时间表以及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时间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量感的经验。

贴近学生生活导入新课。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小兰和古丽在 8 时时一个已经上课另一个却刚刚起床引入课题。由于时差,两地的学校上课时间表不同,引导观察时间表,发现时间表上的信息;进而通过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问题串二;在观察时间表的同时探索制作时间表的方法,补充两所学校下午的上课时间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发展学生量感。

紧扣发展量感的主题,开展学生活动。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明确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的时间;在观察时间表、利用时间表解决问题时,发展学生时间段与时刻的量感。在制作时间表时,引导学生总结一天的上课时间表,让学生体会到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等都有固的时间,我们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发展时间观念。

在实际授课后,结合团队成员的观点和我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部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但是针对于新鲜的知识 —— 时差,没有激发起学生足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重点应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起解决问题的目标。

二、在问题串一的解决时,由于预设目标不够明确,这部分运用时间较长。学生在观察时间表后发散思维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多角度的问题与思考,但是对于解决后续的两个问题串没有直接帮助。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明确每个问题串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总结自主发现时间表中所需信息。

三、在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上如果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经过时间与时刻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钟面时刻包含在时间段内,建立起更加形象的量感体验。

四、在制作时间表环节耗费时间较长,学生对于时间表制作的方法基本掌握,但是对于下课后的课外活动是否还需要 10 分钟的休息时间不明确。后续教学设计中要把这一问题解决好,明确哪些活动安排后有 10 分钟课间休息,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正确的续编时间表,利用生活经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量感。

五、教学课件、学习卡等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时间表的数字较多,不够清晰,后排学生看不清楚。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我们都会逐步调整与改进,让课件更好地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这一课中,更进一步地去体会量感、发展量感。

@15568716523 感谢您宝贵建议。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团队会明确活动目标,更加细化教学活动。

@15043189872 感谢您的点评。在选择这节课时我们充分考虑本课的情景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安排,包括在家的时间安排,虽然学生之前没有制作过时间表,但是都与学生息息相关。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时间的经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徐宏梅 感谢您的点评。在选择这节课时我们充分考虑本课的情景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安排,包括在家的时间安排,虽然学生之前没有制作过时间表,但是都与学生息息相关。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时间的经验,对于经历的时间的长短有一定感知。

@15568716523 感谢您的点评。在选择这节课时我们充分考虑本课的情景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安排,包括在家的时间安排,虽然学生之前没有制作过时间表,但是都与学生息息相关。同时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时间的经验,对于经历的时间的长短有一定感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20:31 · PVG 04:31 · LAX 13:31 · JFK 16: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