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

🏢  吉林省榆树市第四小学校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259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02 09:33:07 +08:00
9 G 99 S 95 B
zhanglijuan12345 的最新回复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对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将生活的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的量感,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通过实验操作、猜测、验证等估算出圆的大小感觉,这一过程就是积累量感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剪拼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那就是转化的思想,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整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延伸到圆的面积计算这一方面。利用平行四边行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整合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认知。

根据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尽可能多的从时间表中获得信息,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上课时间表贴近学生生活,在观察时间表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下课等都要按时进行,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量感本质。

通过量和算,以直观促抽象,得出周长计算方法;注重方法的类推和迁移;由 “一般 —— 特殊” 算法的比较,适当优化方法;数学回归生活,培养应用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让学生自己来亲身体验,到实践中来感受量,才能加深理解。

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是在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长度单位的表象在比较,这个表象在本课中主要指 1 厘米长的表象,但是,除了 1 厘米,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身体或者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长度帮助孩子丰富表象,这样 “标准尺” 多了,孩子们估计时就有更多的比较,估计的能力也提升了。所以,会估计的前提同样是建立长度单位表象。

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老师对教材挖掘透彻,在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 通过比,做,看,想,估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展学生量感。

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透彻,教材把握准确,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新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现和培养量感。

本节课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注重让学生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唐老师这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课上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活动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测、验证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教师借助自己的信息,让学生从多方角度感知 “量感”,同时从日常生活中展开问题,让学生学会日历。学生通过观察、填表、找规律等活动,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黄老师本节课的设计探究层次鲜明,又不乏趣味性,涵盖了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4ms · UTC 09:48 · PVG 17:48 · LAX 02:48 · JFK 05:4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