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莹莹

侯莹莹

🏢  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0 号会员,加入于 2020-09-03 16:46:03 +08:00
9 G 99 S 0 B
侯莹莹 的最新回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现实意义,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量感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老师的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量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也正是由于量感是一种抽象感觉,更需要因材施教,需结合教学环境、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多方面来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师要加强量感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引领学生经历量感意义的学习建构,努力将量感培养植入数学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更需要的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的引导,本节课可以看出教师的用心。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 这节课老师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得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凸显了量的产生,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量感得到了发展,为接下来度量面积打下了基础

练习题的层层递进,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更加深周长是长度单位,学生通过直观感悟,动手实践,教师引导等方法,带领学生思考,体会周长含义。

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大量测量的活动使学生对于周长有更新层次的认识。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周长本质。

量感的培养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量感要充分参与其中,知道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考虑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

杨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科学合理的设计了前测单,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这是十分必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室可以充分预设,同时对于每个问题环节作为有力参考。

本节课教师对于度量本质的渗透十分到位,能让学生充分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对于厘米的认识可以建立起来。然后通过单位长度的累加,学生会用尺子测量长度,画长度。

对时间表的行程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学生们要清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有一个清楚的规划,从而将时间有顺序安排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更加清楚认识时间,珍惜时间。

小兰看了一眼时间表,哪个是小兰看到的哪个是古丽看到的。此时学生就要结合时间表找到第二节课的时间范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使用时间表是便捷的,是被需要的。

由于时间不能够直接观察,因此事件作为认知时间的窗口,让事件定位和度量,从而将时间抽象出来作为事件发生的参数,来衡量。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并形成对时间表的需求也就加大。

本节课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度量的意义,首先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引发兴趣同时可以充分感知长度。知道一米有多长,让长具体化生活化。然后再利用长度去测量也就是应用。

本节课,在设计每个环节教室都关注到让学生去表达去发现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进行表达,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只有学生说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才有他思考的空间,有思维运转的过程。如果孩子的回答没有达到预设,就继续追问。

在制作时间表实际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制作时间表实际是在上两个问题串的基础上完善的。由于第一个问题串学生不能够有序观察,有序表达,所以在制作时不知关注哪些信息才行。

问题 2 出示三个钟面的时候,让学生确定到底哪一个钟面才是他们第二节课的时间。此时学生就要发现,我们要用时间表确定范围,然后再根据时针,分针或者自己也有的方法经验进行排除推理,从而得到正确的方法。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然后让学生去感受时间表的。第一个问题当教师呈现时间表以后,要让学生充分看懂时间表,知道时间安排,知道起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间段,对于每一个事件的描述。但我们要知道让学生有序的观察时间表,然后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分享时,观察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通过渗透时刻时间段所描绘的事件,这样让学生可以感受到 40 分钟到底有多长,十分钟到底有多长,用具体的事件去衡量时间的长短。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景入手,今天的 8 时在做什么拉近学生与情景的距离,然后再追问看看古丽和小兰在干什么?早上 8 点,小兰在教室里上课古丽却刚刚起床,难道是鼓励迟到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古丽所在的新疆乌鲁木齐于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鼓励和小兰分别是几点上课,那鼓励是否迟到呢?随即出示时间表,这样我们对时间表的引入自然同时引发学生兴趣,关注,鼓励是否迟到了。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20ms · UTC 07:41 · PVG 15:41 · LAX 00:41 · JFK 03:4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