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82087256

15582087256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603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9-06 17:07:18 +08:00
9 G 99 S 5 B
15582087256 的最新回复

吴老师先尝试让学生用字母表示,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深刻的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方法,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数,发现字母改变,但是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未改变的道理同时明确用字母表示数,在特定环境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和一般性思想,这就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经过分析,然后再放手尝试,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深刻的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方法。

吴老师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和体验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符号的简洁之美,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得数学学科素养落到了实处。并且发展了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老师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 “量感” 和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两地作息时间的不同和学生之间的真实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让学生不同角度的观察、分析、对比获取信息,为制作时间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补充时间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形成时间量感。

王老师在处理重点内容时,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长度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进行 “量感” 培养时,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周长概念时,李老师选取了 “铁丝” 为原型,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以 “旧” 导 “新”,化表揭本,在新旧知识辨析中体验概念生成,构建概念系统。虽然周长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教学,但是长度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在设计中,直接从长度这一旧知入手,通过不断地变式体验封闭图形的生成,让学生感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季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 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丁老师先让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巩固一周的表象,然后估测长方形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已有量感水平。对于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估测、验证、思辨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深刻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让量感在数形结合之中逐步明晰。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合作交流,深刻体会长方形周长是四条边累加在一起的长度,与边的数量和长度有关,与相加的顺序无关,培养了学生的量感;然后通过类比迁移,学生对正方形周长量感也逐渐精确。最后交流各种算法,对比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量感。

什么是量感,量感是一个对 “量” 的直观感受为主的感觉,侧重对 “量” 的体验与感悟,是人对物体的轻重,多少,大小,厚薄等属性的一种感受力。本节课要学生充分体验即 1 厘米长短的感悟。冯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量感。

段老师通过让学生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官参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表象,初步建立对量的感受。 通过让学生体会 1 平方分米的面积来测量橡皮面的面积不方便,体会产生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感知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并和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理解知识,建立表象的作用,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量感。 让学生借助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学习经验,想象 1 平方米的大小,体会到在本上画不下。通过大信封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对 1 平方米的强烈兴趣。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量的感受。

蔡老师从生活情境引入,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面积的大小。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圆的面积探究学习。经历把圆分成 4 份,8 份,16 分,32 分,64 份…… 同时结合实物模型的形式使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更直观地提升学生对转化思维的感悟,并再次感受极限思想,发展学生 “量感”。

张老师一开始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又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即周长。学生通过判断小蚂蚁爬行路线,理解 “树叶的一周” 的含义,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表象,为下面学习什么是周长做好必要的铺垫。而后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强化学生的量感。

汤老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汤老师注重让学生亲历 “1 米” 的形成过程,感受 1 厘米与 1 米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计量单位间的表象关系,明晰进率,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

周长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周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让学生为物体找周长入手,引入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量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实现,邵老师通过摸一摸,描一描,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环节,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从而获得对 “量” 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高老师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高老师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黄老师从日常生活展开,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时间量感,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老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用 1 厘米尺测量等来培养学生的对 1 厘米及几厘米的感觉,培养丰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为后续量感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老师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用 1 厘米尺测量等来培养学生的对 1 厘米及几厘米的感觉,培养丰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为后续量感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杨老师从测量课桌的长度,结果不同,引出有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 尺子。接着认识尺子,认识厘米,从而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寻找 1 厘米,加深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积累学生对量的感受。量化结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量感除法,真得是受益匪浅,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8:46 · PVG 02:46 · LAX 11:46 · JFK 14:4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