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玲

王琳玲

🏢  九尺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82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8 10:45:34 +08:00
11 G 60 S 35 B
王琳玲 的最新回复

激趣导入设计的很好,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应用所学时间知识计算经过时间,能引导学生发现时刻和时间段的不同。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对量感的主题阐述很明确。

本节课的量感体现在让学生用多感官对周长进行感性认识,明晰周长概念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最后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测量不规则图形或曲线的边线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借助铁丝或软尺,将测量曲线的长度转化为测量直线的长度,“化曲为直” 的转化思想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难题。

本课通过微课的自学和视频中直观的演示,在大量体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自主抽象,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结合实例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学生清晰的知道什么是周长,并且结合随堂练习得以巩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再次感知周长是长度,体会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周长”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走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路径: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依托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清 “周长”、描出 “周长”,从而明白 “周长” 的意义,掌握概念的本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任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思,在合作中有所想,在交流中有所得,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能力的提升。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和发展量感,教师少主导,学生多探究。

本课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避免在后续学习中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节课关于量感,学生对货币、时间、长度、重量这些常见的量进行了学习,具备了初步的量感,并且在观察、操作和想象的过程中对量感有了丰富的体验,具有了学习量、建立量感的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都可以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来,特别是和长度相关的量感体验,在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模型,对正多边形的周长计算,甚至后续的长、正方体的棱长和的计算提供了学习研究的路径。

本课以 “旧” 导 “新”,从学生熟悉的 “长度” 入手,开门见山问学生,让学生理解其字面意思,然后出示铁丝,通过估一估,培养量感,量出它的长度,再把铁丝变弯继续测量,初步感受铁丝从直到弯,长度不变。直到变成首尾相接的封闭图形,指出封闭图形的长度,让概念回归数学本质,抓住 “一条封闭的线的长度” 来构建周长的概念,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 “周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非常规范,思路清晰,教学活动设计也是紧贴学习内容,每个活动很有针对性,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一篇教学设计。

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大多以实物来获取相关经验。而通过前测和试讲,孩子们大多数一眼就能看出或原来就已知 1 米里面有 100 厘米的这个数量关系。但是对于这个关系的由来孩子们是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孩子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的起点,开始从定性刻画走向定量描述物体的长度,与后续学习的长度、面积、体积的度量本质是一致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测量活动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实物或图形(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本节课正是在量感础之上感知、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比较准确的测量一个较短物体的长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累沉淀。所以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机会,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杨老师的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庞老师的课把长度单位的使用错误把这篇日记变成了 “小笑话”,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体会恰当选择单位名称的重要性,而且在改的过程中,再次体会 1 米与 1 厘米的实际意义,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

李老师的课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值得我们学习。

杨老师的课通过判断小熊的测量方法的对错,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要领,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宋老师的课打破常规、呈现问题的变式,恰恰可以更深入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考。并且,这样的数学思考,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度单位和度量,更容易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更深层次地看,它让学生有机会真正去触摸度量的本质 —— 所谓度量,就是看被度量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 而这一本质,在常规的直尺中学生反而难以体会。

毕老师对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07:12 · PVG 15:12 · LAX 00:12 · JFK 03:1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