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大庆基地的安婉婷老师。非常荣幸能够参加 “新世纪小学” 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大赛与课堂展示活动。感谢新世纪小学编委会的专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领导们为我们搭建展示、交流、学习的专业平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我们团队的柯焱、王丽艳、展伟老师将紧紧围绕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的探究”,结合《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学习和研讨。我们会尊重教材、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例,认真阅读、讨论、反思每一位老师的用心点评。感谢每一位为此次活动辛苦付出的专家老师们,期待与您的相遇。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72#r_74063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72#r_74065
【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72#r_74066
【教学设计(一稿)反思及研讨】 https://bbs.xsj21.com/t/1772#r_79694
【教学设计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772#r_79763 (上) https://bbs.xsj21.com/t/1772#r_79765 (下)
【教学设计(二稿)反思及研讨】 https://bbs.xsj21.com/t/1772#r_84296
【教学设计三稿】 https://bbs.xsj21.com/t/1772#r_84322
【教学设计(三稿)反思及研讨】 https://bbs.xsj21.com/t/1772#r_86469
【教学设计四稿】 https://bbs.xsj21.com/t/1772#r_86507
【教学设计(四稿)反思及研讨】 https://bbs.xsj21.com/t/1772#r_91437
【教学设计五稿】 https://bbs.xsj21.com/t/1772#r_91461
【前测统计与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2#r_97286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72#r_97314 (上) https://bbs.xsj21.com/t/1772#r_97318 (下)
【后测统计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2#r_97342
【教学录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M0MzczMg==.html
【活动综述】
【选课思考】
【“量感” 的认识】
初识 “量感”:“量感” 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度、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正是建立、培养量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感性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再识 “量感”:通过参加 2021 冬令营的分享活动,我逐渐清晰了对 “量感” 的认识。我理解的量感是学生在空间时间等学习实践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估计,辨识,比较的能力。是对计量单位,计量方法的感性认识。“量感” 的产生和发展要在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中逐渐清晰完善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想要良好的建立和发展 “量感”,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微课” 的力量】
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选用了新世纪 3.0 微课片段。通过观看部分微课片段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差缺补漏,拓宽思维。
基于以上思考,我选择了《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设计研究。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的活动里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结合新世纪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小组操作探究过程观看部分片段,查缺补漏,拓宽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三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四)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估计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它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 初体会,感知周长。
1、描一描、说一说
师:你们能像小蚂蚁这样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想清后独立尝试,画清自己的描法。动手试一试吧。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描的呢?
生:我从这里开始沿着边线画了一周。
师引导到学生说清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画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
2、摸一摸、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在桌面上找两个物体,指一指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再和小组的同学说清。
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晰 “哪个面” 的周长。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 再体会,认识周长。
1、引出周长概念
师:让我们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一起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我们用小铅笔又做了什么呢?它们想告诉我们什么?看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啊,通过同学们的合作补充我们知道无论图形还是物体的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引导学生观看新世纪微课图片总结周长的概念。
师:怎样才是一周呢?
生:从一点出发,最终还要再回到这一点。
2、深化周长认知
师:请你找一找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周长?先独立思考,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师:最后一个图形它有没有周长呢?为什么呢?
生:从一点出发回不到起点,它没有周长。
师:真了不起,学以致用而且越来越严谨。
交流中巩固周长是条 “线”。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估长短” 思考中建立合理量感
师:我们刚刚找到了树叶和数学书表面的周长,请同学回顾描边线的过程估计一下,它们谁的周长长?谁的周长短呢?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呢?数学书的周长大约是几个树叶的周长呢?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 一探度量的意义 “测量”
师:如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先独立思考,想清后请举手示意我。
生:可以用绳子或者软尺测量。
师:请同组的同学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吧!先来看清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要求,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组 1:我们小组……
组 2:我们小组……
师: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师引导学生观看新世纪微课片段。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 二探度量的意义 “度量单位”
师:请你描出这 3 个图形的周长并思考 1cm 是什么意思?
生:小方格的一条边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同学,这里小方格的边长是 1cm。看清后独立尝试数一数它们的周长。
学生汇报方法
预设 1:学生未出现策略的数法。
师:(插入新世纪方法视频片段)笑笑也想分享自己的方法。
预设 2:学生出现策略的数法。
师: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去解决问题吧!
师: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你们可以独立画出它们走的路线。请你说清你是怎样画的?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一起来看这三幅图,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并将答案在书上写清。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再次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问题和收获?
师:课后思考题:赛车比赛中,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看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感触很深,首先对于 “量感” 这个次我也是今年寒假才有的接触,通过参与假期 “悦读” 活动学习了很多,对于量感也是渐渐有了认识和理解,看了安老师对于量感的理解非常赞同,对于时间,长度,面积,重量等的感知程度决定了学生对量感的理解程度,而安老师选的这节课《什么是周长》正是学生对一维空间加深认识的基础,只有充分感知了长度的概念,对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长度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周长这个概念慢慢加深认识,这节课中安老师通过设计描一描,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对于物体或图形的边线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为后面的周长打好了基础。并在计算周长前提出了 “估” 周长的想法,对于估计意识也是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估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加深对量感理解的过程,不知在实际课上会落实的如何,期待课堂的研磨与思维碰撞。本课中还借助新世纪微课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周长,在最后一个问题串 “数周长” 中是本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容易去数格子的个数,这里建议是否可以细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先描一描一圈的边线,再用手指指着数一数,有多少个 1 厘米,这样对于易混淆的问题可能会更避免些。
安老师将 " 量感 " 的培养无形的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从 “看、描” 开始初步形成量感,然后再 “摸、认” 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操作经验,发展了量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会中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aolinliuping 老师您好!本课插入新世纪微课视频片段的地方有两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查缺补漏,提供新的测量策略。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让孩子具体操作感受一下拓宽思路。但是重点还是会放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发展 " 量感 "。
@龙凤区第五小学王娜 王老师,您好!本节课的一个易错点就是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新版教材和老版教材的区别就是新版教材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感受后出示周长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出示周长的概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感受周长的特点,从描到摸,然后到微课的合理运用都是在引导孩子明确周长是条线,也就是可以度量长度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一次次强化对周长是条线的理解。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li123 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激活量感意识。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在估计比较等操作活动中发展量感,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问题的设置、教师的引导、及时的总结等等,都可以看到安老师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的重视,打好基础,小学数学尤为重要,学生 “量感” 的培养方式也让我有所思考,值得借鉴!
安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自身实际,通过观察和询问,一步一步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安老师通过小蚂蚁做运动有趣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描 - 画 - 摸 - 指 - 量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并亲身测量,建立学生量感,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值得我们学习。
安老师将 " 量感 " 的培养无形的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从 “看、描” 开始初步形成量感,然后再 “摸、认” 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操作经验,发展了量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会中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节课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小蚂蚁围着树叶运动这一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作了重要的铺垫在探究新知的过程当中,教师能够为学生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描一描说一说摸一摸,指一指等方法,一步一步的探究出什么是周长?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一稿交流研讨
主讲人:安婉婷
试讲班级:大庆市奥林学校二年五班
试讲时间:2021.3.18 第一节
听课教师:王利(市教研员)、姜红(教学主任)、单超、唐艳庆、展伟、柯焱、王丽艳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教参研读:对教参的研读不够深入。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周长的概念并发展量感。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感受量感形成和发展的时间,缺少体会内化的过程。
2、学生学法: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放手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边线的正确的描法,也低估了学生对 “边线” 的理解。所以在描述描边线和摸边线的过程用的时间比较长,导致学生在前 22 分钟的时间一直在描述描边线的过程,显得啰嗦冗长,不够精练准确。应该结合微课的片段更有针对性的切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总结自主发现最后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3、教师教法: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没有及时抓住学生在课上对概念比较准确的描述,再叫到其他同学时候,描述的就没有这位同学清晰准确,导致学生们没有掌握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描述周长的概念。怎样用更具引导性语言去启发学生,也是我们团队重点讨论研究的部分。
4、“量感” 意识:对学生的 “量感” 培养不够有序。“量感” 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感悟、积累而来的。所以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层层递进的去建立 “量感”,发展 “量感”。课上前两个问题串的处理太过简单随意,学生没有清晰的思维过程。在后续研讨设计时应该更精细的规划每个活动的具体步骤,体现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摘录了重点讨论的部分)
王利(市教研员):1、首先要在课堂上落实 “六清”,即看清、想清、听清、写清、问清、做清。问题抛下去之前,一定引导学生看清楚、想清楚。2、不要采用一问一答式,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的想法不代表全班同学的想法,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辩清楚。在同学多次的质疑补充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感受周长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认识周长的?”,通过学生回顾周长的形成过程,建立了对 “量感” 的形象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姜红(教学主任):1、学生在描树叶和数学书边线时,都是用手指指着边线操作。下面观看的同学看到的不清晰也不规范,最好是拿着笔尖比较细的笔去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边线的意义。2、当学生对一周的理解不够深入时,可以把教学课件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演示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看清楚想清楚一周的实际意义。下次试讲的时候可以尝试。
单超(指导教师):本节课试讲用了 55 分钟的时间,课堂容量比较大,时长也有些长。应该适当调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例如估计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可以考虑删掉。描一描 —— 摸一摸 —— 说一说 —— 认一认,每个环节都是在让学生体会 “量感” 的形成过程,这里建议直接进入量周长的环节。
唐艳庆(指导教师):我和单老师有同样的感受,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的很精细,但是应该调整部分环节的节奏,把练习也加进来,这样课堂呈现会更完整。
展伟(团队成员):最后一个问题串 “数周长” 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课上展示的孩子最开始也是数了格子的数量。这个环节应该更细化一点,让学生先描一描边线,再数一数有多少厘米,这样对易混淆的问题可能会更避免些。
柯焱(团队成员):我建议描完周长可以动手让孩子剪一剪,或者给孩子一些口诀 “周长是条线,面积是个面” 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在说周长时能够节省一些时间,学生们会直接数出边线的长度。
王丽艳(团队成员):小组活动分工可不可以更明确,这个想和大家一起研讨。怎样确定学习要求更有针对性,更准确。
三、 本节课我的两点困惑
1、周长的概念的出示,是一个一个出现比较好,还是两个一起出现比较好?试讲时是用微课片段的形式出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能看明白但是说的不够清楚。
2、数图形时学生没有出现 “先数对边” 的方法时,是否先出示微课中的方法?还是所有图形全部交流完再出示?先出示,怕后面数图形时再出示显得啰嗦不精练。后出示,怕学生没有亲自数一数体会不到这种策略的优势。
我在接下来的试讲中,会按照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希望新世纪论坛的各位伙伴们能够和我们共同研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稿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三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估计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初体会 —— 感知周长
1、描一描
师:同学们表达的越来越规范,真不错。那你们能像小蚂蚁这样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我看到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谁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描的呢?
学生汇报描法。
3、摸一摸
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听清了吗?开始吧!
师:同学们都有发现对吗?谁能边指边说你在物体的哪个面上找到了它的边线呢?
学生自由汇报。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再体会 —— 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很棒,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我们用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插入微课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原来是这样,我们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请同桌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师:这个一周是什么意思呢?怎样才是一周呢?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举起小手跟着动一动。我们是怎样得到周长的?想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2、做一做
师: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都是要具体测量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小组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吧!
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引导学生说清:1、你们用什么方法测量的?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2、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测量结果什么?)
生:我们小组…
师:分工明确有序,哪个小组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展示一下。
生:我们小组…
师:同学们不仅思维敏捷动手能力也很强,表达非常清晰。
师:听了这么多方法我有一点疑问,这么多的工具中,为什么你们都没有选择和树叶形状差不多的绳子呢?
学生利用经验排除无效的工具。
师:原来如此,是你们的积累的经验帮了你们,为你们点赞。笑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笑笑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清他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1、说一说
师:还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吗?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想清后,请你到前面指一指。
2、数一数
师:找的都非常准确,为了让我们数的也非常清楚,请同学们先用彩笔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享方法。(说清:学生有条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
师:有什么质疑或者补充吗?
师:(插入新世纪方法视频片段)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学生认真观看,学习新世纪微课中严谨规范的方法。
3、练一练
师:好了,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既严谨规范。我们刚才交流了那么多的方法,又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去解决问题吧!
师: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你们可以独立看一看,想一想,再把它们的路线画出来。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看清:解决什么问题。想清:蜗牛的路线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画清:画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师:请坐端正,哪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画法。看来你对周长的意义理解的很深刻。
师:一起来看这三幅图,观察一下,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呢?
师:到底谁估的更准确一些呢?数一数验证一下,并将答案记录在书上。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想清:用什么方法估计。数清:选择适合的方法数出它们的周长。写清:在书上写清答案。说清: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又有哪些问题和收获?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这节课我们通过看、描 、量 、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掌握了一些度量周长的方法。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继续发展合作精神,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本节课安老师设计的很精美,创设多个环节,让学生能通过多个活动参与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周长,培养学生建立量感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安老师《什么是周长》这节课充分诠释了周长:“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王老师找准了周长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了丰富的表象,逐步认识周长的观念。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中的长度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原来的长度是点到点,点与点之间是断开的,而周长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周长实际上就是长度家庭里一位特殊的成员,从而深刻认识了周长的概念。
教学中没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
本课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对周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小蚂蚁围着树叶爬了一周,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活动。个人认为如果活动能多一些可能学生理解会更深一些。
本节数学课的设计,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在设计上能够从理论联实际密切解决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知识学会了,突出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把控能力。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结合新世纪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小组操作探究过程观看部分片段,查缺补漏,拓宽思维。
“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安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首先展示小蚂蚁爬树叶边线,然后描树叶的轮廓,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周长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安老师让同学们观察,,操作。这都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通过实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选用了新世纪 3.0 微课片段。通过观看部分微课片段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差缺补漏,拓宽思维。安老师让微课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感受了微课的力量。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激活量感的意识,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量感,通过亲身体验发展量感!在多次的动手操作中突破了本芤课的教学重难点!安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从而真正的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安老师首先展示小蚂蚁爬树叶边线,然后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周长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安老师将 " 量感 " 的培养无形的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从 “看、描” 开始初步形成量感,然后再 “摸、认” 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操作经验,发展了量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会中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量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高老师结合生活实际 " 三次跑操场 " 引入什么是周长,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量感。
本课让学生对周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小蚂蚁围着树叶爬了一周,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活动。个人认为如果活动能多一些可能学生理解会更深一些。
教学中既测量和计算了直边图形的周长,高老师的课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搭建起学生对周长概念感知的平台;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和拓宽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一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把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显然现教材调换处理,尊重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数学课本,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意在让学生沿书的底面边线描一圈,留下一个长方形。这样,用身边的事物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利于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提升对周长的理性认识,也就是 “量感”; 利于学生实现从实物到图形这一认知的飞跃,实现由物的一周到形的一周的自然过渡;利于学生体悟面在体上的物质属性。
教学中既测量和计算了直边图形的周长,安老师的课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搭建起学生对周长概念感知的平台;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和拓宽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一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把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显然现教材调换处理,尊重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数学课本,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意在让学生沿书的底面边线描一圈,留下一个长方形。这样,用身边的事物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利于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提升对周长的理性认识,也就是 “量感”; 利于学生实现从实物到图形这一认知的飞跃,实现由物的一周到形的一周的自然过渡;利于学生体悟面在体上的物质属性。
本课中,教师借助新世纪微课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周长,在最后一个问题串 “数周长” 中是本课的难点,很多学生容易去数格子的个数,这里建议是否可以细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先描一描一圈的边线,再用手指指着数一数,有多少个 1 厘米,这样对于易混淆的问题可能会更避免些。
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对周长概念的清晰认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量感发展。
教学设计二稿交流研讨
主讲人:安婉婷
试讲班级:大庆市奥林学校二年六班
试讲时间:2021.3.25 第五节
听课教师:姜红(教学主任)、赵敬华(数学学科主任)、张瑞麟(教科研主任)、单超、唐艳庆、展伟、柯焱、王丽艳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由于本次试讲孩子的程度较好,能够很快说出老师要的内容。处理这类情况时,不够有教育机智,应该更灵活更无痕的带领学生。
2、经过几轮的试讲与研磨,课的整体结构已经成熟。孩子充分感受的时间还是过长,舍弃孩子精彩发言实属遗憾。让更多孩子参与表达时间确实紧张,还需要在环节中平衡。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摘录了重点讨论的部分)
姜红(教学主任):学生说文具盒表面的边线时,总忽略某个面的边线。出现这个问题应该及时抓住让全班同学参与思考,也可以换个面再问问,换个面让孩子再找找。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发现,更要关注孩子的表达。
赵敬华(数学学科主任):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例如他想到了测量方法,我们该如何评价?学生遇到困难,该如何评价?评价要能推动更多学生敢表达,敢质疑。
单超(指导教师):数学书是一个立体图形。要在教学中抽象出从体到形,也就是数学的封面,我们要想清楚在哪个环节将图形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比较好。
唐艳庆(指导教师):我建议汇报描法时多叫几组学生,对比观察。加深学生对正确描边线方法的理解。学生描的时候也有数学思考,总结对比中就纠正了错误的想法。
展伟(团队成员):我觉得可以先把一周说明白,孩子在认概念之前通过活动深刻理解一周。再借助微课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柯焱(团队成员):练习中不同的数法展示建议去掉,就看学生能出现什么方法。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能够正确的数书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至于数的多种方法不是练习题出现的主要目的,可以放在第二节课展示。
我在接下来的试讲中,会按照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希望新世纪论坛的各位伙伴们能够和我们共同研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稿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三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操作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估计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初体会 —— 感知周长
1、描一描
师:同学们表达的越来越规范,真不错。那你们能像小蚂蚁这样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描的呢?
学生汇报描法。
3、摸一摸
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听清了吗?开始吧!
师:同学们都有发现对吗?谁能边指边说你在物体的哪个面上找到了它的边线呢?
学生自由汇报。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再体会 —— 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很棒,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我们用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插入微课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原来是这样,我们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请同桌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师:这个一周是什么意思呢?怎样才是一周呢?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举起小手跟着动一动。我们是怎样得到周长的?想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2、做一做
师: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都是要具体测量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小组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吧!
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引导学生说清:1、你们用什么方法测量的?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2、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测量结果什么?)
生:我们小组…
师:分工明确有序,哪个小组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展示一下。
生:我们小组…
师:同学们不仅思维敏捷动手能力也很强,表达非常清晰。
师:听了这么多方法我有一点疑问,这么多的工具中,为什么你们都没有选择和树叶形状差不多的绳子呢?
学生利用经验排除无效的工具。
师:原来如此,是你们的积累的经验帮了你们,为你们点赞。笑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笑笑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清他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1、说一说
师:还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吗?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想清后,请你到前面指一指。
2、数一数
师:找的都非常准确,为了让我们数的也非常清楚,请同学们先用彩笔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享方法。(说清:学生有条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
师:有什么质疑或者补充吗?
师:好了,同学们的学习习惯既严谨规范。我们刚才交流了那么多的方法,又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去解决问题吧!
3、练一练
师: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你们可以独立看一看,想一想,再把它们的路线画出来。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看清:解决什么问题。想清:蜗牛的路线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画清:画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师:请坐端正,哪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画法。看来你对周长的意义理解的很深刻。
师:一起来看这三幅图,观察一下,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呢?
师:到底谁估的更准确一些呢?数一数验证一下,并将答案记录在书上。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想清:用什么方法估计。数清:选择适合的方法数出它们的周长。写清:在书上写清答案。说清: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又有哪些问题和收获?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这节课我们通过看、描 、量 、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掌握了一些度量周长的方法。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继续发展合作精神,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教师的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课程的设计通过建立一个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引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悟及思考,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安老师是让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然后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量感”。
“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安老师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再次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入手,引入新知,很好的运用知识的迁移。整个课堂备课精心,设计新颖,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身边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东西,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学生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安老师在设计中创设了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提问题,指名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伊始创设各种情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得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是课程标准的又一新理念。我在引入 “周长” 这一概念时,没有过早地给出什么是周长,而是让学生通过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逐步认识 “周长” 的含义。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亲自去体验,亲自去经历,充分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认为应该加入一些典型题的展示来更突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因为作为一线教师能很深刻的感觉到孩子们对周长和面积的混淆问题,通过一些典型易错的误区题让孩子更进一步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更好。
教学设计三稿交流研讨
主讲人:安婉婷
试讲班级:大庆市奥林学校二年二班
试讲时间:2021.3.29 第三节
听课教师:姜红(教学主任)、赵敬华(数学学科主任)、单超、唐艳庆、展伟、柯焱、王丽艳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几个环节的处理中还是有些拖沓。
2、经过几轮的试讲与研磨,课的整体结构已经成熟。但是评价语言还不够有针对性,在下面的教研中要思考环节要怎样过度更自然,问题怎么抛出更能引发思考。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摘录了重点讨论的部分)
姜红(教学主任):对学生的要求要简单明确,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小,要适当的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沟通,能够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赵敬华(数学学科主任):黑板前面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同学应该用一个带颜色的笔,这样才能看清描出的边线,和数学书的边区分开。
单超(指导教师):今天到前面汇报的几组同学,想用绳子进行展示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可不可以想个办法帮孩子固定下来,这样汇报的时候孩子们操作会更方便。
展伟(团队成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适当的强调一周的含义,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示范,引导孩子有个正确的方法,表达时也可以边比边说。
柯焱(团队成员) 树叶的周长应该和微课中树叶周长的长短是一样的,避免给学生造成困惑。
王丽艳(团队成员) 学习单上最好给孩子留好记录的地方,让学生边数图形的周长边数边记录。
我在接下来的试讲中,会按照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希望新世纪论坛的各位伙伴们能够和我们共同研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安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发展 “量感”。继续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这些活动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稿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三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操作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估计、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3、渗透 “化曲为直” 数学思想,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初体会 —— 感知周长
1、描一描
师:同学们刚刚提到的一圈,数学上我们也叫做 “一周”。谁能谈谈你对一周的理解?那你们能像小蚂蚁这样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吗?
师:描之前我们一起看学习要求,看清了吗?请两位同学也到前面描一描。下面的同学也按照学习要求开始吧!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都描好了吗?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描出树叶一周边线的呢?你又是如何描出数学书表面边线的呢?
学生汇报描法。
3、摸一摸
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听清了吗?开始吧!
师:同学们都有发现对吗?谁能边指边说你在物体的哪个面上找到了它的边线呢?
生:这是文具盒的边线?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文具盒上面的边线。
师:换一个面再试试,你还能找到这个面的边线吗?
学生自由汇报。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再体会 —— 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很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我们用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想清的同学请举手。(板书抽象出数学书的长方形)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插入微课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你读懂了什么?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原来是这样,我们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请同桌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师:这个一周是什么意思呢?怎样画才是一周呢?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举起小手跟着动一动。我们是怎样得到周长的?想清楚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1、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2、做一做
师: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都是要具体测量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小组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吧!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引导学生说清:1、你们用什么方法测量的?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2、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测量结果什么?)
生:我们小组…
师:分工明确有序,哪个小组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展示一下。
生:我们小组…
师:同学们不仅思维敏捷动手能力也很强,表达非常清晰。
师:听了这么多方法我有一点疑问,这么多的工具中,为什么你们都没有选择和树叶形状差不多的绳子呢? 学生利用经验排除无效的工具。
师:原来如此,是你们的积累的经验帮了你们,为你们点赞。笑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笑笑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清他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1、说一说
师:还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吗?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想清后,请你到前面指一指、说一说。
2、数一数
师:找的都非常准确,为了让我们数的也非常清楚,请同学们先用彩笔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的又快又好。
学生分享方法。(说清:学生有条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
师:描好了吗?快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知道这里的 1cm 是什么意思呢?
生:正方形的边长是 1cm。
师:你特别会思考,我们就要借助 1cm 这个度量单位去度量每个图形的周长。那在数之前,你能借助这个 1cm,估计一下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周长短呢?
师: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具体数清验证一下。请同学们想清楚,标清楚如何数出它们的周长? 有什么质疑或者补充吗?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再次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刚才交流了那么多的方法,又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都学到了什么?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这节课我们通过看、描 、量 、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掌握了一些度量周长的方法。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继续发展合作精神,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在本节课中,通过看,描,数等一系列学生能充分感知体会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掌握了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非常重要,也为学生之后学习周长的技术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作业布置环节,利用趣味思考让学生感知到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周长的认知。
安老师在《什么是周长》这节课的教学中,以 “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一一描一一量一一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
安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感知了 “周长” 后,引导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黑板、文具盒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组内说一说。再与学生一起演示,指出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 “一周的边线” 在哪里?怎么找?手指从哪里开始指,一圈后就到哪里结束?这样,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开展操作活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多次研讨之后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安老师准备充分、教学方法得当,在《什么是周长》这节课设计中,力图把这节课 “读厚 —— 读薄”,精练后的第 4 稿设计,我认为比较合理。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围绕本次 “量感” 主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初体会周长 —— 再体会周长,借助 “描”“说”“摸”“看”“比”“想” 等多种感官,达到对周长的深入理解,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本节课安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先观察蚂蚁运动, 然后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 - 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
在整节课中,安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演示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思路清晰,在指导中学生有了收获。
我直接看的教学设计 4 稿,从文本来看,“量感” 的主题很鲜明,重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课中强调一周的含义;突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期待后面的课堂实录。
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从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 “边线”,初步感知周长,再借助微课揭示周长的概念,给予学生周长规范的定义,然后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通过测量、类比、归纳等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对周长量感,学会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也不再抽象,而是可见,可摸,可测量,可说的。
安老师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
安老师通过设计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安老师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而且对于周长概念再次加深理解。
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长有多长是一节概念课,重在认识周长概念,明确周长的定性描述 “一周” 指的是什么,了解周长的定量刻画 “一周的长度”,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工具(绳子、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等)进行测量。安老师的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突出了教学重点,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可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却活泼有趣,老师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周长,到再次明晰周长概念,每一步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发展量感,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法测量,让本节课达到高潮。
安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 —— 先观察蚂蚁运动,然后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四个活动情境,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
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安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另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实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安老师把握的好,本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 — 概念的理解 — 概念的巩固。
安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虽然没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安老师这节课充分诠释了周长:“周” 只是前提,“长” 才是本质。王老师找准了周长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了丰富的表象,逐步认识周长的观念。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中的长度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原来的长度是点到点,点与点之间是断开的,而周长是点与点之间连接在一起,起点出发回到起点,周长实际上就是长度家庭里一位特殊的成员,从而深刻认识了周长的概念。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描一描、摸一摸、认一认的活动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教学设计四稿交流研讨
主讲人:安婉婷
试讲班级:大庆市奥林学校二年一班
试讲时间:2021.4.2 第二节
听课教师:姜红(教学主任)、单超、唐艳庆、展伟、柯焱、王丽艳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够熟悉,所以课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大胆。下次试讲前可以先去班级与学生聊聊天,熟悉熟悉学生,这样学生在课上与老师的互动能够更自然。
2、经过几轮的试讲与研磨,课的整体结构已经成熟。但是本次试讲中有的语言不够具有针对性,再次调整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要做哪些事情。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摘录了重点讨论的部分)
姜红(教学主任):在活动中,一定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留有时间。在每个独立思考的活动中,教师都要关注这一点。
单超(指导教师):板书的设计可不可以更简洁更能突出周长概念的重点,不一起出来逐一重点出来会让孩子对一周的长度理解的更透彻。
展伟(团队成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适当的强调一周的含义,可以在学生介绍描法时,多给一些评价肯定的强调。让学生明确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描了一周最后再回到这一起点,这才是一周。
柯焱(团队成员):在描边线的活动中,学生以独立尝试为主。在学生汇报描法时,老师应该寻找学生的典型作品反馈分析。
王丽艳(团队成员): 今天出现了一次口误,在第四个问题串的处理中孩子说数格子,老师应该及时纠正。没有抓住学生的问题,解决面积和周长概念混淆的问题。
我在接下来的试讲中,会按照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希望新世纪论坛的各位伙伴们能够和我们共同研讨,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三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演示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估计测量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3、渗透 “画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发展 “量感”。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初体会 —— 感知周长
1、描一描
师: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运动最后又回到了起点,小蚂蚁走的路线就是树叶的边线。谁能指出数学封面的边线呢?你是怎样指的?
师:能不能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呢?别着急,一起看看学习要求。
师:比一比,怎样描的既准确又美观。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我看到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请你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描的呢?
学生汇报描法。
师:和她描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有什么疑问和补充吗?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了正确描边线的方法,可是有几位小朋友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描的都对吗? 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出示 3 种不规范的画法)
师:是呀,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连续的描出一周,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才是描边线的正确描法。
3、摸一摸
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接下来,我们用手指代替彩笔,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听清了吗?开始吧!
师:同学们有发现了吗?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汇报。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再体会 —— 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很棒,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抽出数学书)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插入微课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确实是这样,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理解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同桌之间在图上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那谁能说说什么是钢笔盒表面的周长呢?什么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看来你们已经和周长成为朋友 ,就是大家想的那样,物体的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出概念)
师:都清楚什么是周长了吗?现在让我们举起小手动一动,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1、看一看
师:小蚂蚁知道同学们认识了周长,它还想知道它到底爬了多少厘米?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2、做一做
师: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都是要具体测量的。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测量之前,看清学习要求。开始测量吧!
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引导学生说清:1、你们用什么方法测量的?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2、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测量结果什么?)
生:我们小组…
师:分工明确有序,哪个小组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展示一下。
生:我们小组…
师:同学们不仅思维敏捷动手能力也很强,表达非常清晰。
师:听了这么多方法我有一点疑问,这么多的工具中,为什么你们都没有选择和树叶形状差不多的绳子呢? 学生利用经验排除无效的工具。
师:原来如此,是你们的积累的经验帮了你们,为你们点赞。笑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笑笑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清他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小测量还有大智慧。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1、说一说、估一估
师:还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吗?那我们思考继续,探索继续。请你们观察这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谁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想清后,请你到前面指一指。
师:感谢这位同学,非常有探索精神。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呢?就凭感觉,用手指比一比。
师:看来大家的想法比较一致呢,估计准不准确呢?是呀,所以淘气说估计是不准确的,但是我也有办法。我不用量,却知识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知道这是是为什么?
2、描一描、数一数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淘气的方法。那我们用他的方法试一试。数之前,你还有没有什么发现?
师:哪里的长度是 1cm 呢?每个方格的边长是 1cm。有了它帮忙,你们能数出它们的周长了吗?
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的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然后标清楚,数清楚。
学生分享方法。(说清:学生有条理的汇报自己的方法。)
师:有什么质疑或者补充吗?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描路线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描边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意义。“估计” 的亮相,让学生对实际结果有个对比,感受 “量感” 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数一数三幅图的周长巩固得出周长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度量的理解。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又有哪些问题和收获?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这节课我们通过看、描 、量 、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掌握了一些度量周长的方法。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希望课下同学们能继续发展合作精神,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并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在测量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 “化曲为直”、“ 化折为直”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教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归纳。以大数学观来看待本节课,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感悟规律学习的思想方法。
【前测统计与分析】
课前,我们对二年三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经统计 90%的同学明确一周是封闭的一圈,87.5%的学生知道边线在物体表面的什么地方。部分同学能够准确的画出物体表面的边线,大部分学生没有听过周长,且想通过学习了解有关周长的知识。
【教学设计终稿】
执教教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奥林学校 安婉婷
执教年级:二年级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意图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的教材内容、重点放大的感悟积累。“量感” 的覆盖面广,挖掘度深,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上有目的引导学生建立 “量感”,积累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选择并运用 “量” 的意识解决问题,自然就优化了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观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就是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 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是在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度量单位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课时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和理解,重在体验感悟。二课时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重在方法提升。本节课中教材中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事例出发。为了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一些基础的度量单位。通过之前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初步逻辑思维,并且有一些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在课上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知识的迁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同时,二年级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加速期,学生的思维会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他们会在每次挑战中产生新的思考并梳理总结经验,逐步建立有条理、严谨、创新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分析
树叶及部分测量工具、学习单、新世纪微课、课件、多媒体展台
(五)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演示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
观察、操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发展合作技能。
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相应的计量观念,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观运动”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师:秋天到了,一只小蚂蚁围着一片树叶运动了起来,请你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看清它是怎样运动的?谁能说清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学生描述蚂蚁的运动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为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做铺垫。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初体会 —— 感知周长
“描边线” 获得具体形象经验
(1)描一描
师:小蚂蚁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运动最后又回到了起点,小蚂蚁走的路线就是树叶的边线。谁能指出数学封面的边线呢?
师:看来边线可以弯的,也可以是直的。那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独立尝试用彩笔分别描出它们的边线,描好以后和同桌说清你是怎样描的?开始!
学生独立尝试描边线。
(2)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听听看这两位同学是怎样描的呢?
生 1:我是……
师:你能说清从哪开始,又描到哪里结束吗?
生 1: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了一圈又回到了这一点。
师:我们给开始这一点做个标记。
师:谁还想说说你是从哪里开始描树叶边线的?(学生拿树叶边描边说)
生 2:我是从这一点开始,然后描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
师:你们描的都很好!虽然起点不同,但都是紧贴着树叶的边缘描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这真是个找边线的好方法。我们再听听这位同学是如何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请你说清你是怎样描的?
(3)摸一摸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了正确描边线的方法,其他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边线呢?请同学们在身边找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其中一个面的边线。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开始吧!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表面找到了边线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从一点开始摸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称为一周。谁还想说说你在哪个物体的表面找到了一周的边线呢?
学生自由汇报。
2、再体会 —— 认识周长
“认概念” 理解明晰周长概念
(1) 看一看、说一说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回忆一下,小蚂蚁刚刚做了什么?小彩笔又做了什么呢?想清的同学请举手。
师:是呀,它们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插入微课中 3 分 27 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
师:原来是这样,只有一周还不够,还要知道长度。物体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理解 —— 什么是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师: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同桌之间在学习单上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师:说清楚了吗?老师考考你们,什么是钢笔盒表面的周长呢?什么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周长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让我们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周长在哪里?我们是怎么认识周长的?想清楚的同学请坐端正。谁能说清什么是周长呢?
生:物体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出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能够找到物体表面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找和动手摸身边物体的边线,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了周长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周长的含义。学生在感性体验后,通过树叶的边线和数学书表面的边线的突出概念,强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交流、思考、体验,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建立对周长的概念的 “量感”,在多次的思维积累中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三)发展 “量感”、操作提升
1、一探度量的意义 —— 测量
“试方法” 合作中优化思维品质
(1)看一看
师:既然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这一周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呢?小蚂蚁刚刚到底爬了多少厘米?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得到它们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2)做一做
师:看来无论用什么方法想知道周长是多少测量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想不想亲自量一量它们的周长?
师:下面我们就两人一组,小组合作。请同学们看清学习要求,都清楚了吗?开始测量吧!
生: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预测 1:选择软尺进行测量
预测 2:选择绳子、直尺进行测量
(3)说一说
师:哪一组有信心说清你们的测量方法和过程?快来分享一下。
生:我们小组…
生:我们小组…
师:淘气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种方法,想看吗?(插入微课中淘气的方法)
师:一起去看看吧!看明白了吗?谁能说说她是怎样测量的呢?
(4)比一比
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喜欢哪个方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想法,听清他人想法。
(5)想一想
师:是啊,不同的方法它们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法。那在测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和解决的呢?
学生积极思考,全班补充交流。(问清并说清: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会有误差,学生们根据自己在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及思考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师:看来合作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同学们通过合作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小测量还有大智慧。真的很棒!为你们的智慧鼓鼓掌。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把学具收到桌堂里,收好的同学请坐端正。
2、二探度量的意义 —— 度量单位
“估长度” 思考中建立合理量感
(1)说一说、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测量出了周长的长短,那没有尺子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看清标题,默读一遍。一起你们观察这三个图形,先想一想什么是它们的周长呢?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
师:是呀,没有尺子要怎样才能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呢?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可以数一数。
师:这个办法可真不错,还有没有什么发现?这里的数学信息是什么意思?
生:方格是 1cm。
师:方格的哪里是 1cm? 谁能补充一下。那这里是?
生:两个 1cm 所以就是 2cm。
师: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2 个 1cm 累加在一起就是 2cm。有了它帮忙,你们能数出它们的周长了吗?数之前,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就凭感觉,你觉得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呢? 用手指比一比。
“拾方法” 应用中深化度量意义
(2)描一描、数一数
师:估计准不准确呢?实践是做好的证明。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边描边数,数好后在学习单上写清结果再将自己的方法和小组的同学说清。开始吧!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
预测 1: 我们组是一个一个数的……
预测 2:我们是先数出上面,下面和它一样……
预测 3:我们数的格子……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和你们数的不太一样,你们都同意吗?有什么想说的?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数图形的周长也是有方法和策略的,我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数出了它们的周长。快来告诉老师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呢?
师:看来你们对 “量” 的感觉还是很准确的,为你们点赞。
(3)练一练、画一画
师:蚂蚁的好朋友小蜗牛也想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你们能将它走的路线画出来吗?独立尝试画清小蜗牛的爬行路线吧!
师:我们刚刚画的路线其实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呀?
【设计意图】“量感” 的产生是在大量的体验后达到经验的积累。所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量感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有效的量感。通过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也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再次发展 “量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明确不是只有规则的图形才能求周长并在数的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交流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方法,获得新体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交流互评、全课小结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你回顾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探究周长的?你又有哪些问题和收获?想清后和同学们说清。
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反思、畅所欲言。(想清:如何学习 “周长” 的?说清:说清自己的收获与感悟。问清:又联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周长,掌握了一些测量周长的方法,还在数图形周长的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策略。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还能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困惑。希望课下同学们继续发扬合作精神,用数学的思考解决更多的问题。这里老师给也你们留了一道思考题,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索。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思考题:
赛车比赛
观察图形,两位选手的比赛公平吗?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思维带到课下。
【设计意图】课末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过程,也梳理同学之间碰撞交流的感受,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技能。最后借助一道有趣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做铺垫。
【后测统计与分析】
我们在尊重教材基础上,根据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后测题。课后对 40 名同学进行了后测,第一题学生全部正确画出。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已经能够找到图形或物体的周长并准确描出。活动落实到位,目标达成度高。准确率达到 100%。第二题正确的有 35 人,错误的有 5 人。这一内容为本课的难点,经统计,其中有一名同学出现了数格子的方法,而其他四名同学出错原因都是没有标清起点而导致数多或数少。分析出错原因,个别学生课堂没有关注教师标注起点的细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教学的知识与方法,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准确率达到 87.5%。
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
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 —— 先观察蚂蚁运动,然后描树叶的轮廓,在学生描一描,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每个物体的面的周长,接着教师又创设了第三个情境: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四个活动情境,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
1 小时前 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的方法,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并发展 “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并拓展思维。
安老师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也防止学生后续对周长和面积概念的混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认一认的活动感受认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再借助小组活动想一想、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结合新世纪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小组操作探究过程观看部分片段,查缺补漏,拓宽思维。
借助小组活动想、量、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量一量、数一数,建立合理的 “量感”,加强学生对 “量感” 的敏感度,同时感受度量的意义并掌握度量的方法。
这节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在观察蚂蚁运动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通过看 —— 描 —— 量 —— 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工具的合理选择以及估计周长的长短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