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n20101105

zln20101105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46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5 12:34:17 +08:00
10 G 0 S 0 B
zln20101105 的最新回复

梅老师这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寻找生活中单位体积大小的模型、找出生活中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的表象、正确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的小大来教学。最后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明确 “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老师调动了多感官同时进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亲身操作中学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虽然思维能力有所提升,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 “物体大小”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课程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体积单位是继长度和面积单位之后,再次学习计量单位。夏老师恰巧就抓拄了学生的这一点,引导孩子们由浅入深。让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

何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回顾、观察、整理活动中学习知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和图形采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12 时和 24 时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重点呈现两种推算经过时间方法:一是将 24 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计时法,借助钟表一边画一边数;二是直接用 24 时记时法,按顺序 1 时 1 时地接着数。这样让孩子们自己数画的方式教学,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用教学意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 “西安奥体中心” 吗?知道建 “奥体中心” 是为了干什么吗?预设:开 “第十四届全运会”。 播放 “第十四届全运会专题报道” 的视频。马老师在新课的引入上唤醒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一下子切入主题,让学生们快速的进入了状态。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情趣。不仅学习数学,也同时让孩子们了解了奥运。

《奥运开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在一年级认识了钟表以及钟面上整时、半时的时刻。本节课是在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分,知道 1 时 = 60 分。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容易感知,所以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这节课张老师主要是给学生讲解时间。时间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张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量” 是指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大小、长短、或者多少的物理属性,“量感” 则是对事物属性的 “感” 和 “悟”。量感是量化思维的体现,也是一种抽象思维,需要一个标准去衡量。培养学生感悟量感,则需要创建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感” 和 “悟”。《一分有多长》是时间的长短,时间作为小学阶段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抽象 “量”,不能用工具测量,重在感知,对培养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的 “量感”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年级学生对时间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缺少生活经验,对于不能用具体的物直接表现出来的 “量” 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让学生服亲自感受一分钟内完成的事情,这样就会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了一分有多长。对于抽象的概念我们这样教学是做好的。非常值得借鉴。

安老师让同学们观察,,操作。这都是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要途径。通过实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选用了新世纪 3.0 微课片段。通过观看部分微课片段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差缺补漏,拓宽思维。安老师让微课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感受了微课的力量。

潘老师不仅从字面上解读了面积而且挖掘了深层的含义。“面积” 两字可以分开理解:它的度量对象是确定的 “面”。度量方式是 “积”,可以解释为 “累积” 和 “乘积”。“累积” 有两层含义:第一,在形上是积小面成大面,然后数出一个 “数”(0 或正数)来标志其大小;第二,积线成面,这是大学积分学上研究的内容,形象化的例子比如草席。“乘积” 就是运用两个一维测度的数相乘而得,比如以后所学的公式法计算。根据现代数学的测度理论,面积的严谨定义可以理解为:面积是对平面图形指定相应的一个数,而且指定的方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限可加性”,即进行有限次分割,然后再累加,其面积不变;“运动不变性”,即无论怎样放置,旋转、平移、反射等全等变换面积不变;“正则性”,即一个单位正方形的面积是 1,也就是标准。潘老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些思想方法。让孩子们对面积有了初步了解,循序渐进,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节课张老师结合操作过程中的亲身体验,特别是对不同方法的对比,学生可以体会到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启发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亲生的体验我们将理解的更透彻。是孩子们印象深刻。值得我明年借鉴。

贾老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研究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集中了不同专家团队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汲取各家所长。 国内教材选取了北师大版、人教版、青岛版、北京版、苏教版、沪教版、冀教版和西南师大版几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国外教材选取了日本东京版教材。贾老师不仅分析了国内教材选取的原因,更是对国外教材也有所研究。在备课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凡成大事者必须细致。像贾老师学习。

李老师在结束的时候送大家一句名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态度。我觉的这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做人的道理。这很重要。我们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挣能量的人。

唐老师应用生动有趣的微课 3.0 动画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探索图形知识的兴趣,也能强化学生头脑意识中圆柱的概念。之后出示教材情境图,既能通过观察柱子与水杯的体积大小发展空间观念与量感,也能感受学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在微课的运用上恰到好处。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快速的进入状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王老师分析细致,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了对比北师大版的呈现方式与其他几个版本不同,它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小麦堆,鼓励学生观察、思考、猜测,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类比、猜想、验证、总结等过程,探究圆锥的体积。从中不断积累探究立体图形的活动经验。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验加反思才能不断内化。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智慧的碰撞,在总结探究圆锥的体积过程中,不算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感悟用数学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袁老师引用故事《农夫和驴》,古时候有一位农夫家里非常穷,家里养了一头驴,农夫和这头驴相依为命,有天农夫从地里干活回来,发现驴不见了,他找呀找,最后在一口枯井里找到,农夫很伤心,这可怎么办?如果你是农夫你会如何救出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次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这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物体体积的求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又服务于生活,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难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的将所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导入方法运用的巧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节课设计的非常精彩,,寓教于乐,老师采用了多感官并用的方法,让孩子们亲自体验,引导孩子思考,感知量感,对情景中的元素进行初步判断,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非常值得借鉴!

三年级的学生从长度到面积的学习,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过渡到二维,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对于这些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它们的实际含义也十分模糊。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对于 “量” 的实际操作与感知,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 “量感”,本节课的选材恰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学生今后量感的培养奠定了牢固的地基。值得我们学习。

李老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实际操作得到的经验才会更容易被记住。这是非常到位成功的教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对于学情分析的很到位,掌握三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在课堂上用学生感兴趣的、和面积有关的绘本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势提出要探究长方形面积的问题。本节课构思巧妙设计合理,值得我们学习。

《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守恒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量感” 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 程度、 速度等方面的感觉, 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 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以学生 “量感” 的学习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梅老师根据数学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陈老师的《有趣的测量》一课来进行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的探索。本节课围绕 “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学生刚刚学习了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利用体积公式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当遇到这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能通过公式直接计算时,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本节课希望学生通过估量、测量、反思、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9:49 · PVG 03:49 · LAX 12:49 · JFK 15:4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