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荣

罗海荣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4401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15 14:21:05 +08:00
10 G 0 S 0 B
罗海荣 的最新回复

看到杨老师《宽宽窄窄量量看》的教学导入,就能让人感受到她对三年级学生学情的透彻分析,这一点值得学习,接着在操作体验中,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细致入微的扣重点,从一个一个数 , 一行一行数 ,测量并计算的方法逐渐优化的过程,可见杨老师对教材细致理解,用多种方式反复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迁移知识,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虽然用的篇幅并不大,但是对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这个知识点处理的恰当好处。

本节课是对面积单位换算的详细说明,其实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面积单位的换算与长度单位的换算发生混淆,彭教师跟学生一起总结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或者从小单位到大单位的换算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其中在猜想、操作、探究、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这个情节设计的很好,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们对面积单位的换算理解的更加清晰,理解面积量感。再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让学生独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经历探索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如何进行换算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为彭老师的设计点赞。

看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虽然她在教学中没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把周长的含义说出来,但给学生创设了很多教学情境,尤其是在第三个情境:指 - 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量感能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觉,对物体的长短、大小、速度等具备一定的感知、比较和估量的能力。量感也是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通过引导和经验积累对物体长度、大小等建立起量感,将一直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本节课就是要以生活实际为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课桌长度,通过实际测量一厘米长度、几厘米长度,并通过具体情境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以厘米为单位的量感。

欣赏了王老师的《一分有多长》的教学设计,尤其是第二次修改,能看出王老师的用心钻研,她从 “1 秒钟是多长” 这里寻找切入点,让学生拍手做,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的培养。在认识秒针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钟面,区分时针、分针、秒针,然后总结出分与秒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比老师的讲解更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总结、推断的过程中体验了观察 、思考 、推断 、总结 、归纳 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对时间量感的认知,并为后续学习时间单位做好铺垫,给王老师点赞。

韩老师的《看日历》这节课,非常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中的理解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商量。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有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探究经验的积累,这一点给韩老师点赞。

欣赏了袁老师的作品后,让我对体积量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之前接触的大多是长度量感,面积量感。正如袁老师的思考中说的量感是依托视觉或触觉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事物大小、数目多少、厚薄轻重等量态的感性认知。她从生活中的事物出发,在学生观察分析中让学生们感知圆柱体的体积大小以及体积与哪些量有关系,进而得出底面积和高的变化能引起圆柱体积量感的变化,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看了袁老师的教学设计,感受到了她是用心设计了关于圆柱体积的,体积这节课讲起来并不容易,她是从学生熟悉的蛋糕和饮料情景导入,使得学生对圆柱体积建立初步的形象思维,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关于体积量感的欲望,最后利用《农夫和驴》的故事巩固应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在长度单位排排序环节中,表面上是在巩固米、分米、厘米、毫米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实则是为后续学习单位换算,以及小数点搬家这样的课例、练习做好准备。本节课李老师一直在测量中让学生们感知量感,牢牢的抓住了这次大赛的设计意图,细致入微的让学生们感知分米和毫米,以及巩固厘米和米,这样的设计真是很棒,值得大家学习。

李老师的课中操,很有新意,这能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另一方面将知识融汇在儿歌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这个创意特别好,在我今后的教学中也要融入这也的寓教于乐的情景。

在李老师的第二稿中,从估一估量一量中认识分米,并紧接着出示 1 米等于几分米,这样紧凑的教学活动,细致入微的渗透突破重点和难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在介绍毫米时,同理这样细致的讲解,并且接着找找身体上、生活上的分米、毫米这些小单位长度,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分米和厘米的量感,并在升华中提炼毫米的价值,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

在李老师的第二稿中,从估一估量一量中认识分米,并紧接着出示 1 米等于几分米,这样紧凑的教学活动,细致入微的渗透突破重点和难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在介绍毫米时,同理这样细致的讲解,并且接着找找身体上、生活上的分米、毫米这些小单位长度,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分米和厘米的量感,并在升华中提炼毫米的价值,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

看了李老师的第一稿,我理解的是她是在让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 ,动脑找一找 ,用心填一填 等活动方式进行课程展开的,从而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量感,并结合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进一步的能按照实际情况填上合适的单位这类题型,使得学生不至于闹出笑话,从而理解本课的重点。在介绍厘米,毫米,分米,米的四个单位的单位换算中,在第一稿中,并没有深入讲解,而是以题型的方式出现,这样对于学习一般的孩子来说,很可能但是记住了,而不感知,很容易混淆。

本节课,用视觉和触觉对数学、语文书面的大小,硬币表面的大小,树叶叶片的大小,以及身边的实例的理解对物体面积的量感,从而感性的认识了量感,看似以教师为主导,实际是以学生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领悟面积的量感,从抽象到具体,为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埋下伏笔。

无论是侯老师的第 1 稿或者是第 2 稿,都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抽象出的面积具体化,这样能加深对面积大小的量感理解,以及不同面积单位大小的量感理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建立模型环节中,根据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经历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钟,打开思路,得出测量结果,并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课程做好铺垫,这样做一举两得。

在通读侯老师的第二稿教学设计时,能看出侯老师对《什么是面积》这节课更成熟的理解,如在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中加入了利用身边物品举例比较表面图形大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的道理,并且在理解什么是面积的同时,又在课中融入了面积有大小的量感,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量感,为后续学习面积大小的有关知识埋下了伏笔。

当我在读侯老师的第一稿《什么是面积》中,能体会到侯老师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等动手实践中的良苦用心,她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受面积量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环节设计的有条不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流畅,并逐步培养学生量感的能力,为后续内容做了铺垫,希望这样的好课多多展示。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20:05 · PVG 04:05 · LAX 13:05 · JFK 16:0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