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叶

张慧叶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62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2-18 11:49:06 +08:00
9 G 98 S 95 B
张慧叶 的最新回复

把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既复习了体积单位和测量体积的方法,又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

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的是切拼的经验,而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联结的经验,可能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圆锥不能像圆柱一样通过切拼转化。其次不管哪一种实验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造成一些误差,导致结果的偏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实际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培养学生的量感,这里的学习经验将是五年级学习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基础。

在学生经历直观判断、估测、测量的学习过程中,把体积单位和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联系起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加深对体积计量单位的实际感受,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直观感受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单位思想。

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也就是重视体积单位的换算和体积的计算,更应重视对体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利用长度单位的换算和求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利用拼摆图形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度量找到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这两个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量感” 是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当衡量标准和 “量感” 结合时,对事物大小、数量、规模的把握会更准确

感知周长的长短与边的数量无关,与边的长短有关。学生对周长的体验越多,对量感的发展就越有感觉,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活动中测量出了图形的周长,体会到了度量单位的累加;多种方法的展示,其实就是渗透多种量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量感是量出来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李老师的设计注重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想象、猜测、操作、验证圆锥的体积与和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量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一定能够促进学生对 “点、线、面、体” 之间量变的感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在测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本身就是发展量感

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实际上多感官感量是形成量感很有效的方法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通过具体活动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及意义,通过建立小标准感知时间,然后通过量的累加建立大标准作为新的标准,再用新的标准去刻画时间的长短,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 “量感”。

量感是建立在学生的体验基础之上的,量感的培养,离不开参照物的建立与支撑。同时也要以实践活动为径,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发展量感提供经验基础。当然也要重视估测,在发展估测能力中提升量感。

感受 1 平方厘米的大小、感受 1 平方分米的大小,实际上就是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10 · PVG 18:10 · LAX 03:10 · JFK 06:1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