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河南省金水区张伟振小学名师工作室的贾斐斐,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团队参加本届 “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网络教研” 活动。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集团,围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我们搭建交流、展示,以及促进专业成长的的平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学会学习 ——“发展学生‘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一课开展研讨活动。真诚期待能看到各位专家、老师、朋友们的意见与建议。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59
对活动主题的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64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65
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67
线上同课异构活动纪要:https://bbs.xsj21.com/t/1982#r_119032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82#r_119032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69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70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82#r_103075
对活动主题的解读:
一、对 “量感” 的解读
(一) 对 “量感” 概念的理解
“量感” 是对 “量” 的感悟和直觉,指向于个体对事物某种可测量属性(多少、大小、轻重、厚薄、疏密、快慢等)及度量大小的敏锐直觉,可测量属性的 “量” 用 “数” 表示,度量大小用不同单位表示,“量感” 可以用 “数 + 单位” 的数学语言表达。它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
“量感” 分为 “生活量感” 和 “数学量感”。所谓 “生活量感”,是指学生在生活中积淀起来的对量的敏锐直觉。所谓 “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建立起来的对量的认识。生活量感是数学量感的基础,数学量感是生活量感的发展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心理学视角看,量感是客观物理量融入主观心理的过程,因此量感具有非标准性;从艺术学视角看,量感即视觉或触觉对物体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一种感性认识,因此量感具有直觉敏感性。
具备量感的学生的外在表现为:1. 有明确的度量意识,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选择合适的 “数 + 单位” 表示;2. 建立度量单位模型,明确同一度量不同单位的比例关系,能正确区分、灵活选择;3. 善于估测,能合理运用估测策略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中的 “量感” 学习的关键
量感是人们对 “量” 的感知和理解,是人们感悟数学、进而感悟现实世界量的一种感觉,它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地调整规范。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关键的量感含义有两个:一是对 “量” 的推断,即不使用任何的测量工具对量的大小进行判断。小学量感的培养主要建立在度量的基础上,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精细化和具体化。学生明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度量,掌握用单位量或者算推断出物体的大小,进而对量给出判断。二是对 “量” 的区分,从诸多单位的量中选择和某个实际物体相吻合的量。掌握了诸多的公认的单位量,就会出现不同的测量量的方式。如单位计数、利用工具、利用公式。单位计数是测量的基本活动,即通过复制单位进行测量。利用工具是发展量感的常用形式。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感知与使用工具测量量的体验,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利用公式是在测量情境中经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只有公式,省略测量的方法,就会失去测量的意义,也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课堂中发展学生 “量感” 的解读与思考
量感是新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键词之一,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由于量感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感觉,因此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实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 体验。史宁中教授提出: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在 “感” 的培养中,体验必不可少。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感知,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具身经验。2. 估测。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注意估测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估测策略进行估测,参照单位量感进行类比推理,拓宽量感边界。3. 对比。注重调整,反思辨析。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调整对量的感知,建立合理、正确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致力于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三、对 “学会学习” 的解读与思考
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指出:“学会学习” 是指个人根据自身需要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与组织自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学习的方法及机会意识,是 21 世纪学生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学会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情境和丰富的目标任务,创造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品质。
选课思考:
选课前,我对 “量感” 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研读和学习,基于我们的理解,选择了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时《什么是周长》一课,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解读教材地位,寻找 “周长” 概念与量感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会对长度进行测量,在三年级下册和第二学段还会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及面积的有关知识。
图: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长度是对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而周长既是一个长度量,是一条边线的长度;又只能用于二维图形上,是二维平面一周边线的长度。而面积和体积度量单位的基础是一维空间的长度单位。由此可见,周长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板块的内容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量感是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而周长需要学生从二维图形中去认识一个一维的长度量,因此 “周长” 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中关于 “周长” 的概念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由此可见,教材中也处处体现着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什么是周长》这节课与量感有很大关联。
二、设计丰富体验活动,初步感知 “周长”,积累 “量” 的感知。
史宁中教授提出:在量感的培养上要注重体验和估测,调动学生已由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量,利用对单位量叠加进行量的推理,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课本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是通过描实物和简单图形的边线,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周长。在这样观察、操作、交流的体验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对 “量” 的感知,为发展学生量感奠定基础。
三、设计对比调整活动,深入理解 “周长”,发展学生量感。
在这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在教材中的问题串 3 是小组合作测量物体的周长,学生需要制定测量的计划,思考测量的工具、方法等,在测量树叶这种不规则物体的周长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在测量数学书周长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体会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经历调整、对比优化测量方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认知,发展学生的量感。学生在积累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从而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感受测量工具和方法会对误差造成影响,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设计度量估测活动,刻画 “周长” 概念,提升学生量感。
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 问题串 4 更是让学生通过数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来 “量” 出图形的周长,这样的设计 重视对单位量的感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单位量感,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刻画了周长的概念,同时为以后 发展学生面积、体积、质量等方面的量感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还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编排,都反映了《什么是周长》一课对学生量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故而本节课就走进了我们团队的研究视野。
教学设计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要求】
测量(P19)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 “长度度量” 的基础上,平面图形周长学习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学习难点】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准备】
树叶、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课前活动 我说长度你来比:比出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一、谈话导入
线是有长度的,其实图形和物体的表面也藏了一条具有研究意义的线。仔细观察你准备的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指一指,描一描
1. 指一指
师:找到了吗?谁来指着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回答。
师:你们指出的线就是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 描一描
师:请你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动手试一试吧。
生描边线,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的活动,使物体或图形的一周进一步可视化,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1. 认一认
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
师: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 说一说
师:你还能找到你学过的图形或身边物品表面的周长吗?
学生回答。
活动三 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那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师:如何得到他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回答。
师: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了?那下面我们就动手测量。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2)测量树叶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完成记录单。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回到起点,不能超过起点,可以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减少误差。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的确如此,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活动四 数一数 说一说
课件出示下图
师:看来通过测量大家又进一步对周长有了新的认 识 ,那来看这几个图形,你能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师:那你能数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想一想,数一数。如果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像刚才一样,先把周长描出来再数。
学生活动,全班分享。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本 46 页第 2 题)
师:继续来数一数,看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数,全班交流。
2.(出示课本 47 页第 6 题)
师:同学们刚才发现,我们身边物品的表面上也有周长,请你从下面三个物品中任选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分享。
师:同学们的分享很有价值,估测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采取合适的估测方法。对比自己估计和测量的结果,你还有什么估测的建议送给大家。
生回答。
【设计意图: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估测和比较中,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计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而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三、课堂总结
师:回顾本节课,你是如何学习 “周长” 的?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要求】
测量(P19)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 “长度度量” 的基础上,平面图形周长学习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学习难点】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准备】
叶子、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叶子)
师:同学们来看,老师课前去你们的种植基地,找了几片叶子,今天我们以向日葵叶子为例,从数学的角度(出示数学书的封面),研究一下它们。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自种植的植物的叶子和数学书封面这些熟悉的物品,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借助生活量感丰富学生的数学量感。】
二、学习新知
活动一 摸一摸,描一描
(一)摸一摸
师:你能找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的边线吗?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师: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摸,然后回到起点,这其实摸了一圈,一圈在数学上也称为一周。
(二)描一描
师:大家都摸到一周了,那你能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
学生描。
全班交流
师:描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从起点开始,再回到起点,还要注意要紧紧地沿着边线去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的一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
师:物体表面的一周有长、有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摸、描出叶子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一周的鲜明、形象、生动的认识。在摸、描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的相同和不同,感知边线有不同的长度、有曲、有直,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积累 “量感” 的活动经验。】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描出树叶一周动态演示
师:以树叶为例,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出示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动态演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说一说。
学生回答。
师:(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那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 ppt 的演示,在动态的过程中生动地展示关键词 “一周” 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 “一周” 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周长。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书封面隐去的过程,增强生活中的周长与图形周长的联结。】
活动三: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那如何得到他们的周长?有什么好办法?
生回答。
师:那现在请你量一量叶子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先来看活动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思考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测量叶子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注意记录测量的数据。
(3)把你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回到起点,不能超过起点,可以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减少误差。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我们要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与伙伴合作探究,并相互交流测量成果的全过程,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积累思维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四:数一数,说一说
1. 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
师:实践出真知,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2. 说一说
(1)图形 1
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预设学生数格子数量、数一周、数一组邻边……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有的同学还能根据图形的特点,想到简便的数法,很会观察。
(2)图形 2
师:谁来分享一下第二个图形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预设学生数一周、有序数横边和竖边、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去数。
师:能想到这么多方法,很会动脑筋。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数出了图形一周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
(3)图形 3
师:第三个图形你们是怎么数的?
预设学生漏数、平移边线数、数一周……
全班交流。
师:出乎意料,看来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跟我们估的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对,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然后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最后对比反思,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指、描、量、比、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周长,回想一下,你是怎么认识周长的,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用周长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分享。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
二稿反思:
1. 学生在第四个问题,能够正确描出图形的周长,但是在数的时候仍旧会出现漏数、数格子的情况。
【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1. 学生 “一周” 的表象模糊; 2. 学生缺少完成这类题目的技巧(比如数一格,就画一个弧线做出标记);3. 有学生有这样的表述:每条边下面都有一个小方格,小方格有几个就知道有多长了。学生认为边长和格子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数了格子。
【思考 1】学生能正确描出周长,这样的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只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先让个别学生展示画线的方法,然后再来数一数?(画线的方法:从一个起点开始,数一条边长,画一段弧线,直到数回起点。)
【思考 2】能否在数之前引导学生仔细读出图中的信息,明确这幅图中的 “度量单位” 是小方格的每条边长 1 厘米。
2. 本节课的问题串问题 1、3、4,都需要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展示分享。描边线时候尝试让学生举起书来进行分享,但是奈何硬件的问题,班内学生摄像头拍不清楚,所以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在线上学习时这些活动不能充分的展示,怎么样可以让孩子展示出她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3. 估计是发展学生量感的策略,本节课该如何使用这个策略,在哪个环节进行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重难点的同时发展学生量感?我们经过思考,最终锁定了问题串中的第 4 个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估,是依靠他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对周长的表象认识在进行,通过估的活动,学生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教学设计终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 - 测量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极具北师大教材( 第四版)特色的,设计了 “情境 + 问题串” 的形式。问题串的 4 个问题呈现了 4 个有层次和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
1. 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通过描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边线的活动,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
2. 认一认,说一说。
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对周长有直观的感知。
3.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探索测量周长的方式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4.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用指定的标准 “边长为 1 厘米小方格边线”,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线,“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本节课旨在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操作)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 “周长” 这一概念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随机选取三(1)班 44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线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
1. 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边线:其中 77%的学生可以准确描出物体或图形的边线;18%的学生描的不准确(如描到树叶的外面或图形的里面);5%的学生完全不会描边线,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具有描边的生活经验,对于边线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
2. 对于周长的认识:通过前测发现有 91%的学生是听说过 “周长”,在这些学生中,有 23%的学生对周长有一些理解,并能用写或者画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对于周长的认识;有 68%的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比较片面,还有 4 名学生没有听说过 “周长”,占总人数的 9%,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周长,但是对于周长的认识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比较片面,需要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真正的理解 “周长”。
3. 对比谁走的路线长:所有的学生都有尝试,能得到正确结果的学生占 68%,其中有 30%的学生能够清晰写出思考过程(如画弧线、数边的数量等),有 18%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正确,但是思考过程有误,如数格子、数脚印等;有 14%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有误,这些学生中 9%的学生有一些方法,但是方法不正确:如漏数或数格子等;还有 5%的学生没有留下思考痕迹。这说明在前面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些度量长度的经验和具体的方法,为测量和计算周长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比较片面,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量感解读】
量感是新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键词之一,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实践。在对量感解读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对学校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教师认为 “设计估测、测量等多种可视化的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正如史宁中教授提出: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在 “感” 的培养中,体验必不可少。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感知,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具身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 体验。2. 估测。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注意估测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估测策略进行估测,参照单位量感进行类比推理,拓宽量感边界。3. 对比。注重调整,反思辨析。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调整对量的感知,建立合理、正确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致力于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认识周长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3. 在测量、估计、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能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
【学习难点】
在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周长的内涵。
【学习准备】
树叶、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一片树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树叶中藏着的数学秘密。
【设计意图:教科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师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叶子,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周长。】
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活动一 描一 描,指一指
1. 描一描
师:你能用彩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描。
全班交流
师:描的时候要注意从起点开始紧紧地沿着边线描,最后还要再回到起点。那你能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描,展示交流。
师:其实刚才我们描出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圈,一圈在数学上也称为一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出真实的叶子和数学书边线的活动,获得对 “一周” 的真实、形象、直观的认识。】
2. 指一指
师:我们已经认识一周了,请你找到你身边任意一个物体的一个面,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刚刚找到的物体的面,用你的手指把这个面的一周描出来。
学生闭眼睛想象。
师:再想象一下,如果让你画出的边线短一点,没有回到起点,我们画出的还是一周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建立 “一周” 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指一指、想一想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再次理解图形 “一周” 的意义,同时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1. 认一认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身边物品表面的一周,我们发现这些物体的一周有长有短。以树叶为例,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 说一说
师:那我们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说一说。
生回答。
师:(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那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
生回答。
活动三: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你能得到它们的周长吗?你准备怎么量?
生回答。
师:好办法,那请你动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思考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测量叶子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把你的测量数据和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要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再回到起点。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并相互交流测量成果的全过程,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我们要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四:数一数,说一说
1. 找一找、描一描
(出示方格纸中的图形)
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请你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描,展示。
师:怎么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用多种工具测量出了周长,如果没有这些工具,该怎么办?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师:你真会观察,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那两条边长呢?三条边长呢?
生回答。
师:3 条边长,就是 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
2. 估一估
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
学生回答。
3. 数一数
师:那现在就用这个 1 厘米的小尺子数出图形的周长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量感是学生对时间、质量、长度等量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量的感受,用 1 厘米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比较量的大小,发展学生的量感,再次深刻地理解图形周长的内涵。】
4. 说一说
(1)图形 1
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有的同学还能根据图形的特点,想到简便的数法,很会观察。
(2)图形 2
师:谁来分享一下第二个图形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
师:能想到这么多方法,很会动脑筋。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数出了图形一周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
(3)图形 3
师:第三个图形你们是怎么数的?
预设学生漏数、平移边线数、数一周……
全班交流。
师:看来,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逐步深化认知。】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指、描、量、比、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周长,回想一下,你是怎么认识周长的,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用周长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分享。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板书设计:
团队磨课图片:
张伟振名师工作室参加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活动团队研讨总结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
编委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举办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围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每年一届,每届两期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今年,我们工作室有幸参加 “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活动”。为进一步促进课堂品质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提升张伟振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网络研讨活动的工作安排,张伟振名师工作室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学校四个校区和多所兄弟学校三年级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跟贴研讨,共同学习进步。
本次代表工作室参赛的核心成员分别是文化路第一小学的贾斐斐老师、文化路第一小学的任庆涛老师、文化路第一小学的杨葵花老师、文源小学的张待弟老师。我们团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的主要研究,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2021 年 8 月 12 日钉钉视频会议,研讨、分工,积极准备新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程展示主题活动。
2021 年 8 月 23 日钉钉视频会议,《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一稿研讨。
2021 年 9 月 3 日钉钉视频会议,张伟振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 为主题的《什么是周长》的 “同课异构” 线上研讨交流活动。
2021 年 9 月 6 日,因疫情关系,贾斐斐老师与个别学生进行现场访谈。
2021 年 9 月 7 日,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邀请个别学生进行线下前测和学情调研。
2021 年 9 月 10 日钉钉视频会议,和金水基地赵艺哲团队共同研讨、分析《什么是周长》这一课。
2021 年 9 月 13 日,贾斐斐老师第一次进行线上试讲。
2021 年 9 月 14 日,金水区教育发展中心虞文辉主任进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和量感解读的指导。
2021 年 9 月 15 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伟振校长带领核心成员一起研讨《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三稿。
2021 年 9 月 16 日,贾斐斐老师进行线上授课。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以《什么是周长》一课为例,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与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交流、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了对量感的认识,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添一份力量!
附:张伟振名师工作室《什么是周长》同课异构线上交流研讨会议方案
培养学生量感,有以下几点。1. 体验。在 “感” 的培养中,体验必不可少。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自身经验。2. 估测。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估测,参照单位量感进行类比推理,拓宽量感边界。3. 对比。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丰富对量的感知,建立对正确的量感的正确解读。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为今后即将进行的周长的计算以及面积计算的学习扫清障碍。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知识的获得轻而易举,水到渠成,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量感。
期待成长努力蜕变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都能注重学生操作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具备量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特征,如有明确的度量意识,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建立度量单位模型,对于同一度量不同单位的比例关系,能正确区分、灵活选择。并且具有估测能力,能合理运用估测策略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本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致力于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情境和丰富的目标任务,创造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
量感是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而周长需要学生从二维图形中去认识一个一维的长度量,因此 “周长” 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中关于 “周长” 的概念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学生在积累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从而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感受测量工具和方法会对误差造成影响,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本节课构思巧妙,在这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学生在积累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从而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感受测量工具和方法会对误差造成影响,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量感。
周长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节课中,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再在表象的基础上揭示本质概念 —— 周长。而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
“周长” 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节课中先从认识边线入手,在寻找图形或物体表面的边线活动中学生建立起大量的表象,再此基础上揭示本质 —— 周长。而后的测量活动既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从表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 “边线” 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让孩子学会学习,本节课上老师能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
这节课中,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从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量感。而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量感得到具体体会。
本节课,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知量感,达到培养学生的 “量感” 的目的。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时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从身边的实际出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掌握周长概念,扎实有效,有利与学生的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量感,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和学过的图形,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周,什么是长,全方位的体验周长的含义,建立了周长的数学模型,体验是理解的基础,是体会量感的重要途径。
贾老师这节课,在指一指、描一描的活动中中,让周长可视,在多样化的测量活动中,学生出国赣州测量工具和误差的影响,通过时间操作,理解周长的内涵,发展量感。对概念的建立,测量数学的感知活动中,积累思维经验,深化认知。
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而是设计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量感是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经验,但是教师如何将学生的经验数学化,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课本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课本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当学生学习了一些计量单位后,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集约化经营处理,让学生从逻辑关系、属种关系等方面对计量单位形成整体性、结构性建构。把握计量单位之间的关联,以此深化学生的量感。!
以小方格为度量单位来度量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求出周长首先要确定度量的单位,通过测量树叶(不规则图形)和数学书封面(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测量工具,感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量感意识。
课堂引入线是有长度的,让学生感受到长度是可以测量的,感受周长的意义。通过测量树叶和数学书,让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测量工具,让学生多方法的探究。通过以小方格的长度为度量单位去度量图形的周长,初步建立量感,让学生感受到要求长度,需要找到统一的单位,深化认知。最后的估一估环节,是对量感的运用,将数学回归生活。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情境和丰富的目标任务,创造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与机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品质。
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首先回顾了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为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会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得到长方形的周长,这是长方形计算公式的算理,这一步是学生理解和教师引导的关键。
老师首先回顾了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为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会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得到长方形的周长,这是长方形计算公式的算理,这一步是学生理解和教师引导的关键。
会议纪要: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同课异构” 线上研讨交流
会议时间:2021 年 9 月 3 日星期五下午 3:00——5:00
会议形式:钉钉视频会议
参会人员:张伟振、王黎超、任庆涛、郑 雯、王 鹏、田中华、
孔令立、贾斐斐、杨葵花、李 佳、刘天琦、魏海玉、
夏滢萍、王乙冉、张待弟
会议主题: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会议内容:
一、王黎超主任介绍活动情况。
(一)回顾前期工作成果。
1. 前期收集资料,解读主题,根据主题多次修改教学设计。在 8 月 23 日前上传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2. 关注发帖、回帖,注重帖子的质量和数量。
(二)同课异构的目的。
1. 以此次活动为抓手,各成员深入解读、理解《什么是周长》一课,提升各成员设计教学的能力。
2. 希望各位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助力贾斐斐老师教学设计二稿的撰写。
(三)安排 9 位同课异构老师的说课顺序。
(四)介绍新世纪课堂展示活动讲课教师及答辩教师。
二、同课异构说课。
贾斐斐、孔令立、刘天琦、张待弟、杨葵花、王乙冉、夏滢萍、魏海玉、任庆涛等 9 位老师进行《什么是周长》同课异构说课。(9 位老师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发在钉钉群同课异构文件夹中)
三、张伟振校长点评。
(一)工作室全力支持、助力各位成员学习,希望通过活动、学习促进成员成长。
(二)张校点评:孔令立老师对量感的认识比较深入,以说课的形式给大家分享了他的观点。刘天琦从孩子的认知经验入手,但是情境创设需要再斟酌。张待弟的课前描边线活动可以考虑线上如何实现,每个环节都加有设计意图。杨葵花设计意图很详细,导入结合生活实际情境,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便于找到树叶,可以保留。同时杨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本次活动主题的认识,分享了相关的资料。王乙冉前期做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夏莹萍、魏海玉、任庆涛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课进行了思考,就不再详尽阐述。
(三)思考:特殊时期,如何进行线上磨课。继续思考,后续发帖如何安排、设计。
四、任庆涛主任进行下阶段工作安排。
同课异构后对 1 稿的再思考
周长的本质是度量,本节课是图形长度量感课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 “度量” 的种子,为后面要学习的 “面积”、“体积”、“速度”、“密度” 等有关度量问题打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 “度量意识”。
《什么是周长》一课,贾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量感是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而周长需要学生从二维图形中去认识一个一维的长度量,因此 “周长” 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中关于 “周长” 的概念并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而是设计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测量的直接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描树叶、量数学书,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感知、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数一数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征,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在操作交流中理解周长的意义,体会不同图形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培养学生以后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什么是周长》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先让学生眼红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的边线,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通过想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再头脑中华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
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情出发,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层层递进。重视创设情景,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趣味的情景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的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课让学生在 “描一描”“想一想”“量一量” 的基础上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通过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 “动” 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单周长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比较抽象。贾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动手参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亲身体会感知周长的含义。此外,多种的测量方法,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单周长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比较抽象。贾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动手参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亲身体会感知周长的含义。此外,多种的测量方法,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对量感的解读与思考非常的深入,尤其是量感分为 “生活量感” 和 “数学量感” 并解释,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为学生设计了指一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活动经验后经验,以后再让学生量一量,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量”,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 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知,学生量感的建立与培养,一定要重视实践操作,贾老师设计将实践操作贯穿到整节课中,赞。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是概念课,周长的概念、意义不容易被理解,比较抽象,整节课从学习内容的编排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做支撑帮助学生理解,贾老师设计了有效的测量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感知,这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有效方式。
通过描边线的活动,让学生感知边线即周长,加深对周长量态的理解,引导学生实际测量物体周长,是学生量感形成的前提,“量起源于量,这里的量就是测量”,同时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积累了活动经验。
《什么是周长》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还有一个主线是培养学生的 “量感”,贾老师设计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什么是周长,在活动中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也会日后进一步学习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铺垫。
文一 李佳 本节课贾老师对活动主题做了充分解读,从量感的概念、专家解读、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通过细化分解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了丰富的操作对比估测体验活动,在认识周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文一李佳 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需要注意三点.1 体验。史宁中教授提出在 “感” 的培养中,体验必不可少;本节课贾老师就开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感指,构建测量知识体系,积累活动那个经验;2. 估测。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估测活动,并渗透多的估测策略的分享,拓宽了量感边界。3. 对比。对比是学生在活动后沉淀下来的 的反思和调整,有助学生正确形成 “量感”。
文一李佳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数一数说一说环节设计了数图形周长的环节,不仅加深学生对量感的认识:量感是单位量的累加,而且对比结合面积知识,帮会学生加深周长的概念:物体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而非所占表格的多少(面积)
在学习度量性概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地架构概念表象,可以促使学生立足于新的问题情境,自主唤醒认知意识,有助于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实际教学有规律可循,又因为度量性概念是抽象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巧设认知冲突,这样才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还要强化应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准确地生成概念的表象,完成对概念体系的架构。
“量感” 是抽象的,是非标准化的。因此关于 “量感” 的培养应该是在 “体验” 中进行的,比如在《什么是周长》这一节课中,学生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一定不是通过文字背诵理解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在活动中体验 “周长” 来理解的。
贾老师的教学中,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等活动,让 “隐形” 的周长显现出来,学生们就更容易理解了。然后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迁移,进一步理解周长。最后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引出测量周长的方法。整节课环环相扣,学生们在不同的活动中充分理解了 “周长” 的感念。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 “做” 的过程中积累,在贾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动手做的活动,但仅仅有 “做” 是不行的,还需要去思考,所以贾老师适时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推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是 “引导者” 的角色。
《什么是周长》这一课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贾老师在她的课堂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与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教材在本节课的编排上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任意图形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意义。贾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15225182269 感谢您的肯定,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问题都与具体生活实例联系比较紧密,它们不能以几何图形的形式抽象存在,有关周长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需要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具体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
学生从观察,画一画,说一说,思考,估测,测量,等多方面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学生量感。教学中注重体验,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自身经验。 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丰富对量的感知,建立对正确的量感的正确解读。
设计的操作活动目标明确,层层递进,从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 —— 学会周长的测量 —— 找到最佳的方法进行测量,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对单位量的感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单位量感,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刻画了周长的概念,同时为以后 发展学生面积、体积、质量等方面的量感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贾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树叶和数学课本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先通过描实物和简单图形的边线,帮助学生直观体验和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活动中,让学生积累对 “量” 的感知,为发展学生量感奠定基础。
贾老师在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每个活动都紧贴教学目标。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的活动,使物体或图形的一周进一步可视化,让学生直观的去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让学生通过认一认,说一说去感知周长的意义。 活动三通过量一量,比一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活动四通过数一数、数一数,让学生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的感知需要建立在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贾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让学生从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感悟周长的本质属性,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周长的意义,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从教学设计来看,可以看出贾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本节课中她从体验、估测、对比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体验,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开展体验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量身经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估测策略进行估测,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与反思,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贾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周长的意义,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文一李佳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本节课中贾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小组活动,对比实验,交流反思等详实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文一 李佳 在研讨环节,工作室的老师们在自己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分享了各自对本节课的认识和设计。杨老师在真实多样的情境中学习,从生活中来,链接数学与生活。夏老师则借助信息技术,“取出” 周长,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张老师可签游戏的设计则是将聚焦度量,帮助学生理解边线。
文一 李佳 孔老师用说课的形式将对量感的深入理解和大家分享,让我收益匪浅,刘老师思维灵活,创新创设情景;张老师翔实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及描边线活动给我启发,杨老师用形状多样的树叶入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王老师文献综述查找能力和分享值得学习。
教师对量感的解读很到位,个人觉得非常好,量感需要重视:1. 体验。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感知,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具身经验。2. 估测。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注意估测策略的渗透。3. 对比。注重调整,反思辨析。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调整对量的感知,建立合理、正确的量感。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尤其关注到体验、估测和对比这三点,重视开展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操中获得知识体验。
这节课中,老师从找边线入手,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从而感悟 “周长” 这一量,培养学生量感。而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一步感知什么叫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同时感知周长是可以度量的。
文一 李佳 正如贾老师一稿反思中提到的:教科书中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帮助学生感受一周的长度。教材中:指一指、画一画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不规则树叶和规则图形的边线理解一周,而且在学生动手描的过程直观也能感知不同物体的边线的长度是有长短的,这就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周长的意义。
@yuechujiao 感谢李老师的肯定,描一描的环节,能使一周直观可视化,学生能够在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一周,但是长度确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在描一描这个环节,如何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 “长度” 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文一 李佳 贾老师在设计量一量、比一比环节老师通过有指向性的问题和科学合理的活动记录表帮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感指周长概念中长度的不同。在全班交流活动中老师及时总结点拨,帮学生深化理解周长 “周” 的概念,在方法对比中引导学生感受测量工具方法所造成的误差对周长的影响,在操作反思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内涵,发展学生量感。
文一 李佳 课堂总结环节,贾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学习周长的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梳理,回顾总分解,不仅加深周长的概念,包括物体表面(不规则物体、规则物体)和封闭图形的周长,积累总结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意识、评估调控学习进程,逐步学会学习。
各位老师对量感又进行了解读,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借助明暗、色彩、线条等造型因素,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觉。
我认为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 “量感” 的策略: 1. 唤醒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感知 2. 联系生活经验,建立参照评估 3. 丰富生活经验,提升直观判断 4. 联系生活经验,建立应用意识
对于《什么是周长》量感的培养先从看一看(观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能够通过画一画的方法画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线条,然后通过量一量计算出一个图形的周长并能提炼出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规则图形的周长是所有边的总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是可用软线绕图形一周的长度。
贾老师的课程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贾老师的课程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贾老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测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让量感在孩子的脑海中深化。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贾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中逐步让学生感悟周长概念,积累测量的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教材中也处处体现着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是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因此 “周长” 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几何直观演示,使概念直观生动,强化认知,以树叶为例引导学生理解 “一周的长度” 这以抽象的概念,并用课件给学生了一个直观明确的认知周长就是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增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认知。
文一 李佳 量感” 则指向于个体对事物某种可测量属性(多少、 大小、轻重、厚薄、疏密、快慢等)及度量大小的敏锐直觉,可测量属性的 “量” 用 “数” 表示,度量大小用不同单位表示,“量感” 则可以用 “数 + 单位” 的数学语言表达。
文一 李佳 贾老师本节课中设计了 “摸一摸、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从真实直观的情境入手,逐步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手、眼、口多感官并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物体及数学图形对周长中 “周” 的认识,并且有长有短。
文一 李佳 贾老师在活动三 “量一量、比一比” 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交流测量成果的完整操作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测量的活动经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意义理解。
文一 李佳 并且在教学环节三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评价、交流,经历回顾思考过程,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真实数据的影响,积累思维、操作经验,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长短,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教者更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量感的能力。
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 “做” 中学。贾老师这节课注重让学生在测量周长的操作过程中,清楚图形边线,感知周长,既巩固了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直尺测量、绕绳等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和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度量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度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与应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数学原来是有用的。
量感的培养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要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贾老师经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量一量,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对周长的理解。
量感的培养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要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贾老师经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量一量,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对周长的理解。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结合身边的素材进行估测,加强感知和积累,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重要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结合身边的素材进行估测,加强感知和积累,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重要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结合身边的素材进行估测,加强感知和积累,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重要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结合身边的素材进行估测,加强感知和积累,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重要意义。
概念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认识。借助直观的边线,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这两组图形的边线即是图形的一周,抽象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主导地位,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结合身边的素材进行估测,加强感知和积累,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重要意义。
贾老师让学生实物操作” 到 “形象感知” 再到 “抽象概念”。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图形,都能引导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描一描、说一说、辨一辨、想一想、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量感的培养很重要,但我们现实教学中往往比较忽略。所以要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贾老师经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量一量,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对周长的理解。
文一 李佳 特别欣赏贾老师在终稿设计 “描一描指一指” 环节中,在初步认识一周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身边任意一个物体的一个面,闭上眼睛,想象你刚刚找到的物体的面,并用你的手指把这个面的一周描出来。并进一步追问:再想象一下,如果让你画出的边线短一点,没有回到起点,我们画出的还是一周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学习,进一步理解周长定义,抓住数学本质。
文一 李佳 本节课贾老师多次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我们描出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圈,一圈在数学上也称为一周、刚才我们找出了身边物品表面的一周,我们发现这些物体的一周有长有短、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要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再回到起点、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等等。
文一 李佳 贾老师提问的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如:怎么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用多种工具测量出了周长,如果没有这些工具,该怎么办?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梳理,总结,自我提问,发展学会学习数学核心素养。
文一李佳 特别喜欢活动三中比一比环节,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在活动三 “量一量,比一比” 中,贾老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并相互交流测量成果的全过程,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贾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有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量感是学生对时间、质量、长度等量的感受,用 1 厘米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比较量的大小,发展学生的量感,再次深刻地理解图形周长的内涵。
本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出图形和物体一周的长度。本节课贾老师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在回顾知识时产生、形成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贾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概念的引入 — 概念的理解 — 概念的巩固。
贾老师为学生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时。其思维过程与解题过程存在一定的内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题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 “量感 " 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贾老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问题进行发现与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而进行总结。进行数学问题的编创。在编创数学问题时。应该重视数量关系问题的编创。通过数量关系问题的编创与解答来提升数量关系的模型数量关系的模型对于 “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第一次认识周长,这是空间与几何学习里的种子起始课。贾老师将周长本质与线段度量联系,让学生在描,摸,量的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本质,同时又在量,画等操作活动中,让概念内化于心,层层递进,值得学习。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讨论归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 “摸一摸,描一描” 等活动中认识周长的定义,在活动发展量感。